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在“七七事变”以前,这些人就都早早离去,再也不能帮他了。

可悲啊。

焦虑忧闷之下,蒋介石生病躺倒在床。

蒋哭,近卫就笑了。

他的笑,是那种放肆的笑,狂傲的笑,小人得志的笑。

当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时,他曾通过陶德曼要求与中国“调停议和”,蒋介石答应可以谈,但并未明确同意日方条件,相反,还另外提了一个中方条件,那就是要取消“塘沽协定”。

近卫一看,气坏了。他认为即将签署的,应该是一份城下之盟,可蒋介石的架势却好像是日本被打败了一样。

南京一沦陷,近卫便立即按照伪满的模式,在北平拼凑了一个“临时政府”,这就等于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为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准备了一个替代品。

仿冒总是仿冒,做工再好,还是没法跟正宗的相比,近卫也并没天真到以为“临时政府”能完全代替南京政府,他只是在给对手施加压力罢了。

作为中国的四大城市,北方的北平、天津,南方的上海、南京,都已被我攻陷,你南京政府现在连实体的存在都成了问题,不降何待?

近卫现在对一个国家颇不满意。这个国家就是德国。

其实从淞沪战役到南京保卫战,德国已经中断了武器输送,那些德国顾问也并未起到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但日本人并不这样看,或者说,他们不愿意这样看。在他们眼里,中国本来就不经打,应该一触即溃才是,之所以能撑这么长时间,让他们损失这么多兵将,都是德国顾问在暗中帮忙的结果。

德械是没有了,但德国顾问还在中国,还在帮助中国人打仗,你们想这样骑墙骑到哪一天?

要不帮我们日本,要不帮他们中国,你自己选一个吧。

这个题目可把希特勒给难坏了。眼看着中国必败(或者说已败),他那么势利的一个法西斯,怎么可能帮中国呢?

他再派陶德曼去探日本人的口气。小说下载

这样吧,我再去帮你劝一劝,中国不是已经答应可以举行直接谈判了吗?

一说起这个事,近卫嘿嘿冷笑数声,谈判行,但条件不一样了。

原来的条件是一个月前的行情,那时候我们还未打下南京,如今打下了,倘若还是一个价码,你说现实不现实?

当初蒋介石说要取消“塘沽协定”,这在近卫看来,完全是“战败者无礼之言辞”,你都败了,还敢跟胜利者讨价还价,是不是脑子缺氧了。

他随手拎过一把算盘,三七二十一,四四一十六,拨拉出了新的“靖和条件”。

除原先要求外,又加了三条:

其一,正式承认伪满。

其二,凡日军所到地区均属非武装带。

其三,中国对日赔款。

这些条件,蒋介石能答应吗,一条都不可能答应!

别忘了,蒋介石也是一个革命者,国民党当初就是以革命政党的面目出现,才推翻满清,打倒北洋的。

满清崩溃,不光内政腐败,更重要的还缘于其对外屡战屡败,不断地签不平等条约,不断地赔大笔银子,北洋倒台,同样与屈辱地接受“二十一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蒋介石答应日方条件,那他还不如满清和北洋呢。

近卫不了解这些吗,作为一国首相,他岂有不晓之理,只是他认为南京既已攻下,名不副实的南京政府自然成了鱼肉,他想割哪一块就割哪一块,想怎么爽就怎么爽,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如何了。

12月26日,陶德曼给蒋介石带来了日方条件。

对这些条件,近卫要求给予限期答复:1938年1月15日以前。在这以后,即使全部答应,也算作废,让你后悔都来不及。

《三国演义》中说,袁绍给生病的曹操发了一封讨伐书,文章写得很给力,曹操听完之后,“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

陶德曼来的时候,蒋介石正在生病,连站都站不起来,接待德国人的是他老婆宋美龄。

在病床前听宋美龄读完“靖和条件”后,他虽然不一定会立刻一跃而起,但可以肯定情绪异常激动。

这是赤裸裸的讹诈和羞辱,日方所提条件如此苛刻,绝无接受余地!

事实证明,近卫并不真正懂蒋介石,后者往往到最艰难的时候却反而能迸发出惊人的意志力。

先前,他或许有过悲伤,失望,彷徨,怀疑,到这时却只有愤怒和绝不妥协。

近卫的“靖和条件”,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今日除投降之外无和平,舍抗战之外无生存,日本不是真正想停战谈判,而是要借机征服与灭亡中国。

近卫以为南京失陷和屠城就可以使蒋介石精神崩溃,却不料反而激怒了对方。

当然,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日本人选择在南京屠城,并不仅仅是泄愤,恐吓也是目的之一。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对我说,那时候南京城里人头滚滚,南京城外也是尸骨遍地,曾经的江南富饶之乡,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地狱。

面对这种无边无际的恐怖,老百姓怕,已迁居武汉的各方人士,甚至军政要员们也在发抖。

仅仅半年时间,中国的陆海空军精华已近乎丧失殆尽。残存下来的中国军队虽组织了二线防御,但兵力已严重不足,试想,全盛时期犹不能制敌,这时候还能再抵御强大的对手吗?

战略这个东西,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看得出来,当时当地,几乎没有多少人认为中国还有胜利或成功的可能,均以为在军事失败的情况下,非赶快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放眼望去,更是举国惶惶,凄惨景况难以言状。

据说当时除蒋介石之外,在国民党和政府内部,对战事比较乐观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冯玉祥,另一个呢,并不是国民党员,甚至还不是中国人,是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但他们俩也不过相信中国仍然能和日本再打上六个月而已。

在陶德曼送来了“靖和条件”并做了“内部工作”后,连法肯豪森也不再坚持他的六个月了。

12月27日,中国统帅部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对陶德曼的此次调停进行内部讨论。会上,多数人主张接受“靖和条件”,抱病与会的蒋介石说了声不可以,话犹未了,连平时蔫蔫呼呼,不大出声的于右任都站起来插嘴,言语之中,颇有讥诮蒋氏不自量力的意思。

连法肯豪森这样的“绝对军事权威”都断言了,中国打不过日本,那何必再继续无谓地耗下去呢?

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主战,与淞沪战前,甚至南京失陷以前都大不一样,需要真正有点逆风而行的精神。

像曹操读完书信的状态一样,蒋介石的病也很快好了,并且坚决主战。

此时求和,对国民党和政府而言,无异于自取灭亡,不仅外侮难堪,要蒙受莫大耻辱,而且会导致内乱益甚,国内将因此再度失去凝聚力,重新进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

你们这些人只看到如今时局之危,却不晓求和之害,真是愚不可及,何能撑此大难也?

蒋介石把主和的官员,包括汪精卫、孔祥熙、于右任、居正等一个个找来,逐一进行面谈,反复说两句话,一句是“当此国家危迫之时,若无坚忍不拔之志,从何立足”,另一句是“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在屋内漆黑一片,似乎看不到一点光亮的艰难时刻,蒋介石把窗帘布一拉,说你们看看外面,世界大得很,我就不信没人帮我们一道整治日本人,关键是我们自己得苦撑待变才行(“不患国际形势不生变化,而患我国无持久抗战之决心”)!

由于蒋介石的力排众议,中国统帅部内部终于达成一致,决定对于近卫所提条件,一概不予理会。

尽管如此,外交部在答复陶德曼时,却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说需要时间研究商量,等敲定后再正式答复。

距离最后答复,还有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做多少事啊,对于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部署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抢时间。

1938年1月1日,蒋介石正式辞去行政院院长一职,专任军委会委员长,以便能够腾出全部精力来部署军事。

近卫内阁和军方当然也不傻不笨,不可能呆呆地等你在那里“研究商量”而迟迟不动,他们在递交“靖和条件”时就说得非常明确:在你点头答应条件之前,绝不影响日本的军事行动。

然而事情说来也怪,南京失守之后,日军并没有马上沿长江直取武汉,显然,这与日本人开战以来兵贵神速的作风是不符的。

国外有观察家曾经指出,当时只要日军立即向内地进兵,他们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恐怕也只是丛山与丘陵。

毫无疑问,日本人在占领南京之后不继续穷追其敌,是在关键时候下了一个大漏着。

之所以会“漏”,一方面是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日军本身也人困马乏,需要休整;另一方面,他们在攻陷南京后所产生的乐观麻痹心理无疑也起了作用,人一骄,动作和步伐自然就慢了下来。

在短时间内,日本统帅部的战略部署开始转向保守,大踏步前进也变成了细嚼慢咽。

不过归根结底,时间是不能等人的,近卫对此犹有感触。

自从让陶德曼给中国政府带去“靖和条件”之后,他一直在痴痴地等着回音。可是等啊等,转眼半个月过去了,中方仍然毫无声息,好像完全忘记了有这么一码子事。

最后两天,近卫真有度日如年之感,他甚至疑心对方是不是日历表出了问题。

事到如今,也不要管什么矜持不矜持了。近卫把陶德曼请来,让后者给中方再送一份拟好的最后通牒,其实就是提醒一下:喂,还有两天啦!

无人作答。

直到1月15日下午4点,中国外交部才由陶德曼转来了答复。

一看这份答复,近卫气昏了头。

在答复上,中方并没有明确拒绝“靖和条件”,而是说这些条件的内容“过于广泛”,我们都看得云里雾里,能不能弄个更详细和具体的解释。

这样还不具体,我一二三四五,已经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难道你们连“承认伪满”、“对日赔款”这几个字都看不懂?

近卫就是再傻,也知道对方在使拖延战术了。

好哇,死到临头,还跟我玩这一招。

近卫咬牙切齿,你不仁,我不义,既然你们没有任何诚意,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立即停止谈判,不谈了!

不过在当天政府与军方召开的联络会议上,近卫的主张还是遭到了反对,而反对者不是别人,正是参谋次长多田骏。

多田骏顾虑的,自然还是对苏美备战那档子“经国大业”。

虽然蒋介石的表现很调皮,但你不跟他谈,又跟谁谈,现在投入中国的兵力这么多,实在有够危险,所以还是得抓住时机继续谈,早谈早超生。

近卫没有出现在联络会议上,代表他意见的是外相广田弘毅与陆相杉山元。这二位属于“停止谈判派”,而多田骏则是“继续谈判派”,两派你来我往,各不相让。

众人的喉咙大小,声量高低,历来都是要以军队的脸色为唯一标准的,前线军队就是日本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本来参谋本部是陆军的娘家,可是多田骏次长如此表现,哪还有一点娘家人的样子。

现在能够代表陆军强硬立场的是杉山元,他才是强势的一方,而多田骏则变成了理屈词穷的弱者一方。

第27章 治病良药(2)

吵到脸红耳赤之时,杉山元劲头上来了,拍着桌子威胁说要内阁总辞职,大家都不干了。

多田骏脸色煞白。

别别,顺了你们还不行,意见我保留,声明你们可以照发。

1月16日,即在收到中方答复的第二天,近卫召集御前会议,并根据会议决定发表了一份声明。

在声明中,近卫气呼呼的神情跃然纸上:即使攻陷南京之后,我们依然给了中国政府最后考虑的机会,可是这个政府居然不领情,还要策动抗战,太可恶了。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将“不以国民政府作为对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后再不承认你是代表中国的政府了,当然也不会再和你搞什么正式谈判。

1月18日,日本召回驻华大使,中国也依例召回驻日大使,两国外交关系自此完结。

哗啦一声,近卫把大门给紧紧关上了。这是一个让他自己,包括日本军政各界都后悔了很多年的决定,不过当时他们的那股劲头和神情,就跟过去松冈洋右宣布退出国联一样。

也许还不能这样打比方,松冈宣布退出国联时,心里多少还有些后怕和无奈,同时日本国内也有争议之声,但近卫发布的这篇声明,你却完全可以认为是一曲他们提前为自己奏响的胜利凯歌。

日本关上和谈大门,让国民党内的很多人都惊慌失措,特别是以汪精卫为首的“低调俱乐部”,可是蒋介石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日记中,他曾用不小的篇幅笑话自己的对手:打不过早点撤嘛,为什么要不好意思,故意藏着掖着,那样不难受吗(“盍不早日觉悟,明言撤兵为计也”)?

如果你不看一下日期,一定以为是1945年抗战快胜利时候的事。

我告诉你,此时是1938年1月,日军占有压倒性绝对优势,而中国处境艰难,在国际上也几乎孤立无援的时候。

在1938年,和既不能,战又很难的,是中国。

在最难熬的日子里,蒋介石也用上了鲁迅先生提及过的一个国粹,那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

在他看来,日本否认国民政府,日军一路推进,都属外强中干之举。这些不过是倭夷想向我求和,遭到我的拒绝后作出的进退维谷之丑态。

信不信随你,反正我自己信就行了。

在近卫关上谈判大门后,日本统帅部的下一个目标仍然不是西进武汉,而是南北合击,打通津浦线。

津浦线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但中国军队在这个战场上的战绩,却一直属于最糟糕之列,在北方诸战场中,甚至都不及阎锡山主持的山西战场和程潜主持的平汉战场。

中国统帅部曾专门在津浦线建立了一个战区,即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河北保定人,老西北军始创者。

在来第六战区之前,冯玉祥出任的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战区管的就是淞沪战场这一片,可他实际上没管什么事。

要论打小鬼子的热情,没有谁比他更高涨,在当时的国民党内,老冯号称“最坚决的主战派”,别说汪精卫这些“低调俱乐部”的人,就连蒋介石有时也自愧不如。

民间盛传,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蒋介石不主战,而冯玉祥坚决主战,二人争执不下,老冯郁愤之下,甚至欲拔枪自杀。

后来冯玉祥亲自出来辟谣,说根本没这一回事,但显然,这样的热点新闻,已使他在国内积累了很高的人气。

另外,老冯还有一个好处,他会宣传,就是嘴皮子特能讲。

汪精卫也善于演说,不过汪氏讲的那一套主要是阳春白雪,是给上层小圈子里面的人听的。老冯则不同,他是下里巴人,嬉笑怒骂,随口道来,连一般老百姓都听得津津有味,激动不已。

据说,当年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时,曾有一个日本记者慕名去采访老冯。

你采访就采访吧,话说得还很不好听,你听听他都说些什么。

说是他到张家口后,爬上一座山,四周一看,呵,景色跟高丽差不多嘛。

何谓“高丽”,当然指的就是被日本人吞并的朝鲜。

老冯一听就不乐意了,这孙子话中有话啊。他脱口而出:我想,你妈一定是个窑姐儿!

什么叫“窑姐儿”,那就是娼妓。旁边的翻译一时没回过神来,以为自己听错了。

没错。老冯说,我就是这么说的,这记者他母亲是个娼妓,你给我照直译。

翻译没有办法,只好跟日本记者“实话实说”。

对面的日本人一听,立刻跳了起来:冯将军,你这不是在骂人吗,哪有你这么说话的。

老冯理直气壮:我就骂你了,怎么的吧。原因嘛,是你先骂我的。

日本记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冯说,你刚才把我们中国比作朝鲜,不是在骂我是亡国奴吗,那我骂你妈是妓女,以一骂还一骂,公平合理,两不相欠。

那记者方知失言,只得匆匆结束采访,狼狈而去。

显然,这样的段子,虽然上不得大台面,但老百姓最爱听,那是比多少遍抗日口号和理论都更带劲儿的。

可是蒋介石既然让冯玉祥去当最重要战区的一把手,当然不是只希望他去讲段子,而是要他多多指教前方将领,概因蒋介石很清楚,此时以黄埔为主的将领普遍太年轻,勇敢有余而经验不足。

这时候大家想象当中的老冯应该很会打仗,别的不说,一个中原大战,麾下的西北军不是也曾经把中央军都打得连连后退吗?

然而问题并没这么简单。

德国顾问法肯豪森慕名来访,提到了在淞沪战场上实施的多种打法,其中就包括闪击战术。

可是老冯却一摆手,要那么多花花招干吗,中国自有中国国情,我们老西北军就是靠大刀砍出来的,就是到几年前的长城喜峰口,29军的大刀还不同样奏效。

敌有坦克,我有宝刀,何惧他乎?

和法肯豪森一样,身为中国统帅部一员的白崇禧也去拜访过老冯。可是在三战区长官部,他却没看到冯玉祥,起初“小诸葛”还以为老冯去视察前线了。

第二次他又去,这次还没见到人,心里就有点不爽了,老冯这家伙是不是躲着我啊,难道对我有意见?

一旁的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笑了,有什么意见啊,这个老冯,他是怕飞机!

追究起来,冯玉祥的这个病根还是中原大战那会儿落下的。

那时候只有蒋介石有飞机,西北军没见过这个新式玩意儿,特别怕。老冯为了让大伙不怕,就对官兵们打了个比方,说这世上乌鸦比飞机总要多得多,那乌鸦拉的屎也从来没有掉到过我们头上,难不成飞机“拉的屎”(炸弹)就正好会掉头上?

结果一颗“屎”偏偏就落他手下大将樊钟秀的脑袋上去了。

至此,老冯自己反而得了心病,对飞机扔炸弹格外敏感。要说有防空意识也并不是坏事,可他却防得过了头。

老冯白天不在战区长官部,是钻防空洞去了。

上海这里没有山,也没有防空洞,不过在旁边宜兴倒有一个张公洞,里面可以防空,他就到洞里面去办公了。

显然,要见老冯,必去宜兴。

宜兴离上海100多里路,白崇禧坐汽车花了两个小时才赶到那里。一看,老冯眼光倒是不错,张公洞很大,里面藏个一两千人都没有问题。

去了以后,白崇禧弄明白了,原来老冯也不在张公洞里办公,大部分公事和私事都交给顾祝同去处理了,只有到晚上,天上没飞机了,他才会回上海去看看。

冯玉祥自己话里话外也透出了音,他说他要学日本的乃木希典。日俄战争的时候,乃木把事情都移交给参谋长,而自己只做两件事,一为骑自行车和作几首歪诗,一为等死!

也真有老冯的,他其实说的是他自己,人家乃木是带着三口棺材上战场的,两个儿子都赔进去了,能那么闲吗?

更令人发噱的是,某天三战区开军事会议,开着开着,忽然日机来袭,警报大作,众人还未反应过来,就见老冯嗖的一声没了影,那动作绝对是少林武当的身手。

可是屋外也没有遮蔽物,只能往田野里跑,一个不留神,“武林高手”滑进稻田,摔了个四仰八叉,那么大一高个,转眼之间就成了泥人。

当时张治中等与会将领都在场,表面使劲憋着,暗地里却一个个捧着肚子笑出了眼泪。

如今的小青年真是不厚道啊。

白崇禧把情况反映上去,跟何应钦一商量,觉得可能还是因为三战区多为中央军和南方部队,与老冯没有部属关系,所以才会弄得这么尴尬。

这时由于津浦线战场频频失利,外界对冯玉祥前去执掌军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毕竟老西北军是冯玉祥一手带出来的,如今津浦线上的29军、鲁军都可以算是其支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也应该是津浦线战场最理想的军事统帅。

于是在报经蒋介石批准后,中国统帅部便在津浦线上成立了第六战区,并由冯玉祥出任战区司令长官。

在三战区无所建树,还让小青年们看了笑话,老冯其实心里也不痛快,现在听说可以重率旧部,自然高兴,当下便搭车北上。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偏偏是这个第六战区,对他们的司令长官最为排斥。

其实也怪老冯自己,他此次到六战区去上任,颇有一些个人的私心杂念,那就是想乘机抓军队,以便恢复自己老西北军龙头老大的地位。

六战区的韩复榘、宋哲元虽为老西北军分支,但这时早已自成一派,对此最为敏感,马上就看出来了。

韩复榘当初因为反叛冯玉祥,与老冯素有过节。冯玉祥到得济南,还没等他开口,韩复榘就抢先把山东防务如何紧张汇报了一下,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是强调无法随冯玉祥北上。

之后,他背地里一个密电打到蒋介石那里,说他不想进六战区,宁愿划入李宗仁的五战区。

韩复榘统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