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点自豪地说道。

    钟进卫一听,来了兴趣道:“这么说,你这家是经营高丽货的?”

    张献忠点点头,然后又犹豫了下道:“也不全是,登莱的鱼松也进了一些。”

    “生意怎么样?”钟进卫顺口问道。

    张献忠也算是钟进卫护卫们的战友,因此对于张献忠这店经营的好坏,他们也比较关心,都看着张献忠,等他回答。

    要是普通人问这个问题,一般都不会得到真实的答案。但中兴侯相问,张献忠自然如实回答道:“利润倒是有两倍有余,就是客人少了点,这地段的人气不旺。”

    没等钟进卫说话,一个番役忽然进来禀告道:“侯爷,外面那小二在说侯爷的事,店外为此聚了不少人。”

    这个番役的意思,原本是想禀告中兴侯,是否要处置那多嘴的小二。

    没想到钟进卫一拍大腿,高兴地道:“有了。”

    李老四一听,不由得问道:“侯爷,有啥了?”

    钟进卫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吩咐他道:“一会出门的时候,你大张旗鼓地买些东西回去。”

    然后他又转头吩咐顾百川道:“你回头通知下《明报》的人,让他们过来采访下。写篇报道,主题就是大明登莱军中的英雄将士,因伤从军中退下后却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张献忠已听得明白,中兴侯这是要给他们这店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流过来。不由得很是感激,又想跪下来致谢。

    钟进卫拦住了他,转移话题道:“登莱军现在如何?”

    “回侯爷,中丞大人挑选了一万精锐,正在日夜训练刺杀之术。朝廷的燧发枪只到了部分,因此很多士卒都在排队用枪。”张献忠逾加恭敬地回答道。

    钟进卫满意地点点头,又东拉西扯地闲聊了一阵后,才大张旗鼓地买了东西,告辞而去。

第七百零六章 大明燧发枪的厉害

    钟进卫在了解了登莱明军的情况后,又通过兵部的名义,向关宁军也发出训练情况的咨询。

    在得到答复之后,经过综合考虑,又以兵部的名义向宁锦一线,海州和登莱三个方向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在新军老卒的带领下,分队出城到建虏的控制地活动,和建虏探马展开小规模厮杀,以夺取野外情报控制权。

    如果觉得自己实力不足,则可以多派一些士卒出去,目的就是一个,让建虏成为睁眼瞎,同时锻炼新练士卒的胆气和战斗技巧。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只有几个高级将领知道,是为了给明年的大决战做准备。

    因此,不管是辽东巡抚袁可立,还是驻守海州的祖大寿和何可纲,或是登莱巡抚卢象升,都积极地派出了燧发枪队,在辽东大地上掀起了小规模的战事。

    这一日,丹东地区的鸭绿江边,靠上了两艏船。没多久功夫,就下来了大概六十来人的明军。不一会功夫,便骑马消失在岸边。

    这支明军由新军曹变蛟的亲卫朱元中率领,手下包括二十名新军老卒和四十名登莱新军,奉登莱巡抚卢象升之命,前去查探之前中兴侯下令埋了的野战火炮。

    之所以一次出动这么多人,是因为燧发枪兵需要人多才能有威力,否则路上遇到建虏的探马,一对一对着干,除了新军老卒之外,其他人恐怕不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建虏探马的对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明军的人数足够多,能派得出这么多人。

    “朱哥,你说我们会遇到建虏探马么?”有一个登莱新军士卒,略微有点紧张地问朱元中道。

    他并不是因为害怕建虏探马而紧张,毕竟他也是从登莱明军的老兵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他这么问,只是因为第一次对敌要用上手中的新式武器燧发枪,心中因兴奋而紧张。

    朱元中听了笑笑道:“建虏虽然已经撤走了那些无聊的投石车,可他们的探马却还在活动。我们这一路,肯定能碰到建虏。”

    “碰到最好,打他娘的,多立点军功赚个酒钱。”一个新军老卒也笑着道。

    新军老卒从去年到今年的战事中,已经锻炼出了对建虏的心理优势。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建虏就是他们的勋章,只等着他们去摘取。

    这其实不能怪他们轻视,因为他们确实有这个优势。

    万历年间的战神戚继光在他的兵书《纪效新书》卷六中有要求,鸟铳的训练,要求达到八十步远的地方,打中人形靶子为三发中一为合格,三发中二或者十发中七为精,三发全中为特优。

    而书中对弩的要求,只是在六十步远的地方,射中人形靶子为三发中二就是善射。

    新军的训练,在钟进卫舍得下本钱的训练下,普通都是三发中二的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手中的燧发枪射程,对上建虏的弓箭射程,要多二十步的距离。

    明末这个火枪的射程,西方要到拿破仑时代才能赶上。

    大明拥有这样的技术,最终却败在了建虏弓箭的手中。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戚继光早有说明:鸟铳固优于矢,但铳精则胜于用矢。铳具不如式,习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让敌以长技矣。

    也就是说,鸟铳质量好,训练足,那么鸟铳就优于弓箭;但如果鸟铳的质量差,训练又不足,那么就不如弓箭,会被弓箭所克。

    历史上的明末贪腐横行,不要说这些火器了,连盔甲、弓箭等等,反正所有的战备物资无不缺斤少两,质量极差。害得后世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热武器竟然会败在了冷兵器手中。

    现在因为钟进卫的穿越,新军手中的武器,比起戚继光时代的鸟铳更好。第一是燧发代替了火绳,第二是加装了刺刀。

    这些原因一结合起来,这名新军老卒的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元中骑在马上,看着自己的手下,特别是那些登莱新军,提醒他们道:“只要你们临敌不要慌,按照训练快速装填,要立军功,那是容易得很!”

    登莱新军一听,一个个都高兴得很。他们以前和新军并肩作战的时候,就一直很羡慕新军杀建虏如杀鸡宰羊一般轻松。现在没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用上了手中这个杀虏利器燧发枪。

    果然不出朱元中所料,他们行进了没多少路,就遇到了一队建虏的探马,大概有十五人左右。

    双方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朱元中一见,当即下令冲锋。

    已方的人数比建虏探马多多了,每个人手中的燧发枪又都是装填好的,只要扣扳机就能射击。就算骑在马上射不准,但近了后六十来枝枪一起射击,至少能干掉大半建虏探马。

    要换成以往的时候,明军夜不收和建虏探马在野外遇上,哪怕是人数比建虏探马多,明军夜不收的第一个选择也是逃跑。

    但今时不同往日,明军现在见了建虏探马,就仿佛是见到了勋章,见到了一张张的九思宝钞,那还会转身逃跑!

    这支建虏探马倒也骁勇,虽然看到如此多的明军,却也不惧,催马迎敌。

    传说中骑马还能百步穿杨的绝技,可能存在,但至少这支建虏探马中还没有这样的牛人。

    双方都是催马靠近了再准备射箭的射箭,开枪的开枪。

    战事的胜负不出意外,建虏当场报销了十人,三人受伤被俘,另外两人命好,被其逃走了。

    明军中有一人重伤,原因是胯下战马被射中,掉了下去摔的。另外有五人轻伤,拔出了箭后处理下伤口还能继续行军。但其中有两人,因为伤的是手臂,就没法开枪了。

    像这种战事,越来越多的发生在辽东大地上。以至于到后来,建虏探马出任务,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只出十来个人一队,而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为一队。否则人少出去,基本就很少有人能回去了。

    也因为这样,有的时候,明军偶尔也碰到了几倍于己的建虏探马。免不了会有打败的时候,新军手中的燧发枪就不可避免的落入了建虏手中。

    于是,这些被建虏探马缴获的燧发枪就被当作宝贝一样,马上急送盛京。

第七百零七章 再一次打击了建虏

    过去了几个月,奴酋皇太极的病情并没有彻底好转,时好时坏。

    据他贴身侍卫鳌拜猜测,主子这是心病的原因,才会影响到身体一直不见好转。

    他也曾试图劝谏过皇太极,先养好身体再说。但道理皇太极其实也知道,可大金的形势一天比一天不妙,皇太极没法开心得起来。

    就这些天,大金临近明国的几个地方,全部传来军情。说明军活动频繁,不但是那支穿着奇怪服饰的明军嚣张,就连以前的关宁军和登莱明军,也都装备上了那奇怪的火枪,跟着那奇怪军队一起,在大金境内纵横捭阖,四处寻找大金探马厮杀。

    所有军情汇总到皇太极这里,一下又让他原本刚有点起色的身体又垮了。

    这不,都快正午了,鳌拜正端了一碗药往皇太极寝宫而去。

    大金国内的形势也随着局势的恶化,而微妙了起来。虽说不清是什么,但皇太极只让鳌拜来负责煎药,送药。

    正当鳌拜快到皇太极的寝宫时,急报传来,说是缴获了明军的火枪。

    鳌拜一听,端着药碗就跑向皇太极寝宫。就算鳌拜是大金第一高手,但药碗里的药还是洒了不少,可见鳌拜的心情是非常激动。

    “主子,明军那种奇怪的火枪被我大金缴获了。”鳌拜一进寝宫,看到皇太极斜靠在床上看书,就立刻欢喜地禀告道。

    皇太极一听,马上抬起头,盯着鳌拜问道:“火枪在哪?速速给朕拿来!”

    明军那火枪,不用点火就能射击,这个实在太厉害了。而且枪口还有枪头,给大金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一直是大金想搞清楚而不得的武器,现在有了缴获,让皇太极如何不开心!

    鳌拜答应一声,把药碗递给了边上的一个宫女,撒开脚丫子,就往外跑。

    这消息真比那药还灵,刚才还精神不振的皇太极马上吩咐穿衣起床。

    当皇太极在床前的圆形楠木桌边刚一坐好,就听到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鳌拜的声音随之传来:“主子,火枪拿来了。”

    紧接着,他就出现在了寝宫外。

    鳌拜双手捧着五支燧发枪,屁颠屁颠地跑进去。但是太激动了,一个没注意,脚绊倒了门槛,摔了一个狗啃屎。

    其实原本以鳌拜的身手,完全可以避免的,可他手中有那宝贝的燧发枪,为了避免摔坏,宁可自己摔一跤。

    皮糙肉厚地,没一点感觉,顶戴歪了也不知道,鳌拜马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皇太极面前,跪地双手奉上道:“主子,火枪在此。”

    皇太极也没管鳌拜,直接拿起一枝燧发枪就看了起来。

    他也是聪明人,很快就看明白了为什么不用点火就能打枪了。

    这些燧发枪一看就和以前缴获的火绳枪不一样,做工之精良,远非那些容易炸膛的鸟铳可比。

    并且在其枪柄上,还看到刻有汉字。皇太极知道这汉字的目的,就是火枪要有问题,就能找到那个打造火枪的工匠。

    皇太极又看了定装纸壳弹药,不由得连连称赞,难怪明军的火枪射速能提高那么多。

    他把玩了一会儿,然后高兴地对鳌拜说道:“走,去试枪。”

    “是,主子。”鳌拜答应一声,然后站了起来,准备去找佟养性的汉军来打枪。

    还没等鳌拜走出寝宫,皇太极想起一事,就又吩咐道:“把其他几个和硕贝勒都叫上,一起观看。”

    没多少时间,在盛京的几个和硕贝勒全都快马赶到演习场。一人手中拿着一根燧发枪,开始评头论足起来。

    这些建虏都不傻,一年多来被新军教训多次,没有人还会认为他们的骑射无敌,能比得过火枪火炮。

    至于后世的康麻子,其实也知道火器的厉害,之所以说满清骑射无敌,那是居心叵测,另有政治目的而已。

    佟养性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个最会打枪的汉军士卒,在摆弄了一阵燧发枪之后,便开始试射。

    结果显而易见,燧发枪的射程和威力都让奴酋们心服口服。阿济格看得开心,等试射完毕之后,咧着大嘴笑道:“这下大金也有火器了,还怕明军个鸟。”

    皇太极也是兴致很高,听到阿济格的话,连连点头,一边吩咐佟养性道:“按照此枪样式,尽快仿造出来,不得有误!”

    “主子放心,奴才这就去办。让铁匠营日夜赶工,多仿造这种火枪出来。”佟养性连忙答应道。

    他那老脸上的皱纹,都快笑成了菊花瓣。随着大金形势的不妙,他一直担心自己落个和其他汉奸一样的下场。

    现在好了,大金也将会有明军一样的火器了。以大金勇士的骁勇,定能扳回眼下不利的局面。

    佟养性也不敢耽搁,连饭都可以不吃,就忙着仿制燧发枪去了。

    而几个奴酋,就开始争论仿造出来的燧发枪,怎么分配的问题。

    最后皇太极凭着他的强势,议定大部分燧发枪都要集中在他手中使用。而其他奴酋,则给他们的探马配备一部分。

    不但奴酋,包括底层的建虏,一下又对未来的战事充满了信心。

    可惜,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建虏的铁匠营,在盛京被攻破时已被他们自己人屠了一次,剩下集中起来的铁匠,一是人数不多,二是技艺没有以前那些匠人高明。

    因此,过了一些天后,皇太极一查打造的枪数,远远达不到他的预料,不由得发了一阵脾气,强令打造更多的数目。

    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接下来没多久,皇太极就悲哀的发现,他们打造出来的燧发枪,远没有明军的威力大。

    不是说建虏仿造出来的燧发枪质量差,而是建虏的火药没有明军好,燧发枪的效果自然就大打了折扣。

    要知道明军的火药,根据用途的不同,都是严格按照不同的配方进行配置的。

    最关键的是,火药的原料,包括硝和硫磺的提纯,木炭选料的选取,这些大明生产的水平,都不是建虏的技术能达到的。

    技术上的实力,在这个时候体现无遗,让皇太极大失所望。他根本就没能力在短期内解决,只好又躺他的床上去了。

    忙活了一场,到头来其实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

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灾害

    建虏的日子不好过,不代表大明的日子就好过了。

    钟进卫被崇祯皇帝传到文华殿,一见面,崇祯皇帝就直接问道:“钟师傅,是否还有什么赚钱的法子?”

    文华殿内的温体仁、毕自严等人都瞧着钟进卫,想从他这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钟进卫听了一愣,不知道崇祯皇帝为什么这么问。他想了下,苦笑着道:“陛下,臣能想到的赚钱法子,朝廷已经在做了。不知陛下为何有此一问?”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失望,他转手从御桌上拿起一份奏章,让内侍转给钟进卫。然后一边解释道:“南方来的八百里加急,飓风侵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死了十数万人,良田被淹、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急需朝廷赈灾。”

    钟进卫一听,大为头痛。现在大明的财政才刚刚有了起色,就遭了这么大的灾。这老天爷简直就不想让人安安稳稳地中兴大明,尽出难题。

    北方旱灾,南方水灾,沿海台风,给大明通向强盛的道路上布满了一道道阻碍。

    不过飓风这事,其实也是正常。不光是现在,就算是后世,每年也都会有那么几起,让沿海省份遭灾。只不过这一次的飓风特别大,因此死得人就特别多。

    钟进卫接过奏章,细细地看了起来。还没等他看完,温体仁就略带点焦虑地问道:“中兴侯,你家乡有没有听说什么对付飓风的好法子?”

    毕自严听得脑袋晕晕的,怎么首辅又提中兴侯那个万能的家乡了!

    钟进卫在心中叹了口气,合上奏章,递给一边的内侍。然后转头看向温体仁,遗憾地说道:“我家乡是有法子,可大明没法实现。”

    崇祯皇帝一听,没等温体仁说话,就急促地问道:“钟师傅,是什么法子,说来听听!”

    他心里还存在着侥幸,说不定大明也能做到呢!

    钟进卫听到崇祯皇帝问话,转头看向他回答道:“臣的家乡,有个类似钦天监的机构,叫天气预报,能监测到飓风的形成,路线和到来的时间。因此早做准备,能避免遭受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减少一些经济损失。”

    他说到这里,才发现自己以前抱怨天气预报的扯淡,一点都不准,没什么用,好像也不对。至少天气预报在台风这种天气的预测上,还是非常有用的。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带着一丝希望,张口欲言时,直接给他浇冷水道:“陛下,大明现在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至少还要数百年的时间。”

    这话说得毕自严更是奇怪了,同时也非常向往,中兴侯那家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竟然如此厉害!

    温体仁还不死心,带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中兴侯,那你了解这飓风么,不是什么神灵震怒吧?”

    也不能怪古人这么想,因为他们对这个现象无法解释,只能归到神秘的神灵身上去。

    钟进卫点点头,解释道:“知道一点,就是什么高低气压差异之类导致的,还有为什么会有梅雨季节之类的,也都知道一点。但凭现在大明的科技力量,实在是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知识。”

    温体仁一下变得很失望,对大自然给予的这种破坏,只能是默默承受了。

    钟进卫看看温体仁,又去看看崇祯皇帝,见他们都是沮丧的神态。心中转念一动,就说道:“不过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慢慢地了解大自然,提高大明的科技实力,就算我们没办法,但我们的后代终有一天能有对付大自然狂暴的办法。”

    这话实在,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心中暗自决定,在大明幼学的普及教育中,一定要加上有用的内容。

    “中兴侯,你家乡那么厉害,要不我大明派出使者,前去取经可好?”毕自严实在忍不住,就说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办法。

    钟进卫听得无语,但又不能对毕自严解释,就只好道:“你不懂,我家乡远在天边,就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不可能活着到达的。”

    钟进卫也不算骗他,因为没有那么长寿。

    毕自严听得不信,正想再说时,崇祯皇帝打断了他道:“钟师傅家乡的事就不要再提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救灾的事,从何处拨出赈灾银为好?”

    崇祯皇帝这么说了,毕自严就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回来。

    北方旱灾的救灾银,这是不能动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只有还有点脑子,就提都不会提。

    预定明年和建虏决战的经费,也不能动。辽东这个包袱,就指望着明年能解决大半,可不能给建虏以喘气的机会,得一棍子打死才行。

    建大明水师的费用,崇祯皇帝更是坚决不同意动。藩王封建海外,没有强大的大明水师,势必会有无数的变数。特别是那西班牙,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海上袭击大明前往北美的船队。

    国企的利润,特别是玻璃的买卖量,现在逐步在提升中,这中间可以拨一部分钱出来救急。

    但因为这次三省的受灾程度前所未有,这个钱还远不够赈灾所用。

    最后还是钟进卫提议道:“陛下,实在不行,就由朝廷出面向几个银行贷款,这样应该能解决不少赈灾银。”

    崇祯皇帝其实已经动了多印一些九思宝钞的主意,不过想起钟进卫的告诫,就一直忍着。

    现在听钟进卫提起贷款一事,不由得一拍桌子道:“朕怎么没想到!温卿,就找为民银行,向他们多贷点款。”

    温体仁一笑道:“中兴侯折腾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中兴侯最熟悉了。臣马上就去找京师的这两家银行,都贷一些。”

    这次以后,朝廷就成了两家银行的大客户,经常会有大额的贷款。因为大明蒸蒸日上的国力和财政能力,使得银行也都乐意贷给朝廷。

    钟进卫想了一下,又补充道:“陛下,可以让受灾省份再抢种一些粮食,进行自救。臣建议试种下蕃薯,土豆。”

    有关这两种作物,之前的时候,钟进卫有和崇祯皇帝提过。当时钟进卫的极力推荐,让崇祯皇帝的印象很是深刻。他点点头道:“不错,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全面推行看看。”

    钟进卫沉默了会,想起一事,就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灾情严重,所拨赈灾银也多。臣听闻过一句话,有多大的灾,就有多大的财。臣担心有贪官污吏会趁着银钱过手的机会,狠狠地捞一笔。”

第七百零九章 勘探船归来

    崇祯皇帝听得面色严峻,他知道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出现。虽然说贪腐是避免不了的,但就怕有些人不知轻重,手伸得太长了。

    他皱着眉头,鼻翼微张,沉声问道:“钟师傅有何良策?”

    要说能根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