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芝龙没想他问出这么一个问题,稍微愣了一下,才回答他道:“因为中兴侯!”

    郑芝龙在京师这段时间内,对大明的转变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中兴侯的出现而变强了。

    “中兴侯?”人可建一郎隐隐听说过这个名称。

    “你不用管了,现在我大明为了流放众多的建虏,看中了虾夷地。但因为有松前藩在那修建了城堡,为了尊重幕府将军,才决定出钱来买。”郑芝龙有点不耐烦了,直接再告诉人可建一郎,这才是正事。

    他见人可建一郎听了自己的话后,“哦”地一声,就再说道:“对日本我是熟悉得很,也别拿什么借口来忽悠我,尽快安排我和两位德川将军见面,传达我大明的意思。”

    人可建一郎当然知道郑芝龙熟悉日本,因此连声道:“好好好,我马上会去禀告将军。”

    郑芝龙想了一会,又对人可建一郎说道:“有一点我要提醒你,请你转告幕府将军,松前藩在虾夷地修建城堡,被天皇封为虾夷岛主,那是因为松前藩和丰臣秀吉的关系好,懂么?”

    人可建一郎也算是德川秀忠的心腹,自然知道郑芝龙这提醒的背后意思是什么,他会意地点点头道:“好,我一定转达给我家将军。”

    这时,一行人已经走到使馆门口,两人就结束了交谈。

    人可建一郎安排郑芝龙住下后,向郑芝龙告辞道:“一官,我这就去向两位将军禀告,应该很快就会有消息。”

    “好,去吧。”郑芝龙挥了下手,一边说道。

    人可建一郎就向郑芝龙鞠了一躬,然后才转身准备走人。

    可他在转身看到一边屹立的锦衣卫之后,忽然想起一事,就又转过头来提醒郑芝龙道:“一官,千万小心火烛。”

    郑芝龙被他没头没脑地一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马上醒悟过来,当即笑着道:“莫非你们还藏了建虏使者,怕我也学上任钦使,再去烧一回?”

    人可建一郎一听,连忙双手乱摆道:“哪里,哪里有什么建虏使者,切莫多心。”

    然后再鞠躬,然后急速退出使馆,免得又说错了话。

    太阳从头顶开始慢慢地西斜,在山之手的中心区域,有一座占地面积非常广的宅院中间,有一处房屋赫然是用水泥建成。里面一共只有两人,正在听取人可建一郎的禀告。

    在听完了人可建一郎的禀告后,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久久无语,人可建一郎所禀告的每一个消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消化了这些消息后,德川秀忠又开始教训自己的儿子,秀自己的先见之明。

    而德川家光,则是佩服姜是老的辣,如果不是父亲,自己的统治是不是还稳固都难说了。

    那些大名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现在也进入了德川幕府统治的关键时期,可不敢有什么意外。

    至于明国钦使所提出的那个购买虾夷岛的事,就没什么可以讨论的。那种蛮荒之地,明国要,给了就是。如此一来,还能测出松前藩对自己是否忠心。

    基于这样的想法,德川幕府很快就和郑芝龙会面,双方就买卖的价格谈了谈,很快就成交了。

    郑芝龙原本就是一个商人,他用带来的一船别样的玻璃制品不但买来了虾夷地,还换了不少硫磺回大明。

    他在走之前回了一次家,准备把妻儿带回京师。

    而德川幕府,则调动军队以防松前藩抗拒拆迁,自有一番忙碌不提。

第七百二十三章 袁可立的心愿

    时间不知不觉地在过去,眨眼间就已进入了十月,因为明末这段时期,正处于有名的小冰河时期,气温就降得很快。

    辽东锦州城东,巡抚府后衙书房,在夜色中显得很是寂静,偶尔传出一声咳嗽声,听得格外清楚。

    终于,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老爷,要不我们回归德府吧?”

    “好端端地,回归德府干什么?”辽东巡抚袁可立听到自己老家人阿福的话,放下手中批着公文的毛笔,抬头看向阿福问道。

    阿福面色沉重,担心地道:“老爷,辽东的天气格外寒冷,您现在又开始咳嗽了,老奴担心您的身体。”

    袁可立微微一笑,把脚从炭盆上移开,然后站了起来,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道:“阿福无需担心,偶尔咳嗽而已。”

    阿福听了袁可立的解释,并没有一丝轻松的神情,还是那么的沉重。他看着自己从小陪到大的袁可立,再次说道:“老爷,你在今年生过一次重病,虽然经御医治好了。可老奴记得御医说过,要老爷保养好身体,要是再被风寒所侵,怕是难以医治。但最近以来,老奴已听到您多次咳嗽了。。。”

    袁可立听着阿福的唠叨,心中不由叹了一声。他何尝不知道自己身体的状况,这个时候最好是回到河南的家乡去静养。

    “阿福,不用再说了。你跟我这么久,应该知道我的心愿。”袁可立在书房内开始来回走动,一边伸展双臂,舒缓筋骨。

    “老爷,就算光复整个辽东,也没有您自己的身体重要啊!”阿福看着来回走动的袁可立劝道。

    “阿福啊,你还是不懂。老爷我在这些年,一直和建虏斗智斗勇。原本以为此生无望解决建虏之事,看不到辽东光复的那一刻了。”

    袁可立说到这里,忽然停住了脚步,转身看向阿福,继续说道:“可忽然之间,就在这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内,我大明对建虏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这让我看到了打败建虏,光复辽东的希望,我又哪能甘心在这个时候离开辽东呢!”

    阿福丝毫不为袁可立所说动,在他的眼里,就算再大的事,也没有老爷的身体重要:“老爷,您可以先回河南彻底养好了身子,然后再回辽东。”

    袁可立听了一笑,走到自己的书桌边,指着上面的一些文件说道:“你看,这些是近段时间我军夜不收和建虏探马遭遇战的汇报。建虏探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了,而且越来越怕和我军夜不收遭遇。现在他们每次出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中。”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向阿福,脸上稍微有丝欣喜地道:“以前的时候,建虏探马,区区几骑,就敢纵横驰骋在锦州城外。一对比起来,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

    没等阿福回答,袁可立就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建虏怕了!多年以来,建虏因为对我大明的战事不断地取得胜利,使得他们一对上我军,就格外的勇猛。在他们的眼中,我军士卒已不是人,都是他们的军功,争着抢着要和我军厮杀。那个时候的建虏,真得很难敌啊!”

    “可现在,胆气已失,建虏也不过区区一蛮夷而已。反观我军,现在已无需强令各部出击,他们自己就会自告奋勇地出战。由此种种,我对明年的大战甚是看好!”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袁可立觉得喉咙痒痒,忍不住又咳嗽了一声。

    阿福一见,连忙从一边桌子上,端起暖着的茶壶,倒了一杯热茶,递给老爷。

    袁可立接过之后,喝了一口,含在嘴里润了一会嗓子才吞了下去。

    然后他把杯子递还给阿福,接着说道:“我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有恙,但大战就在明年,无论如何我都要再坚持一年。否则看不到胜利,我就是回到老家,也会牵肠挂肚。”

    “唉。。。”阿福听了,不由得叹了口气。

    袁可立面对着阿福,看着他脸上的担忧之色,心中也是暖暖的。他继续对阿福说道:“而且我担心现在这么好的局势,如果我不在这里看着,怕是会功亏一篑。”

    阿福一听,反驳道:“不是有京营的新军在么,他们可是骁勇地狠。”

    袁可立听了,摇摇头道:“不行!那京营游击左良玉生性好杀,贪功,不稳重,不是能独当一面的帅才。而且奴酋不能小觑,都很是狡猾,要是左良玉去对上奴酋,特别是那皇太极,多尔衮,或者是济尔哈朗,必然会吃大亏。”

    阿福不甘心,想了一下,又找出一个反驳理由道:“那不是还有孙阁老么,由他老人家领军,总不会上建虏的当吧!”

    袁可立先是点点头,接着又摇头道:“孙阁老是稳重,由他来领军,是上佳人选。但山海关对于我大明来说,在建虏未灭之前,至关重要,离不得他。”

    说到这里,袁可立下结论道:“明年的大战,我们关宁军这一路,必须得我来看着,否则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心的。”

    “老爷,要不就请朝廷调一个稳重的。。。”

    阿福的话没有说完,就被袁可立打断了:“不行!朝廷中有谁带兵比我强?有谁对辽事熟悉?我是想不出来!”

    说到这里,袁可立的情绪微微有点激动,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明年一战,无论如何,我都要在!”

    然后他的语气又转为缓和,对阿福说道:“我答应你,明年战事打赢,三路明军汇聚沈阳之时,我一定告老还乡,回河南老家养身子,如此可好?”

    阿福见老爷心意已决,知道自己再劝也没有用,就只好点点头道:“老爷,现在已是很晚,还是早点休息吧!至少保重身体,才能等到明年的大战。”

    袁可立看看桌面上的公文,摇摇头道:“就只有一点点了,批完了再休息。”

    说完之后,他便坐回书桌边,又开始办公。

    其实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原因没有说出来。就是他修道的希望,已被钟进卫浇灭。天上地下,各种不解,都被钟进卫说了一些,让袁可立觉得那些神仙的事终归是子虚乌有之事。

    也因此,他就格外珍惜自己剩下的时间,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和建虏分出一个胜负。只有看到明年的大战胜利了,他才会安心告老还乡。

第七百二十四章 四小请战

    十月的天气,白天已经不是很热了。但就算如此,在京营的校场上,新近整编的士卒还是汗流浃背。他们正以百人为一组,进行对抗刺杀比赛。

    在校场周围,是新军老卒列队围观;点将台上,则是中兴侯和统领曹文诏在观战。

    在他们两人的身侧,站着京营的三名武学教授。应钟进卫的要求,不时给他做一些解说。

    三名武学教授,在调入京营之后,看着他们创出来的一套刺杀之术,被每个新军士卒认真学习,并以此上阵杀敌,心中的自豪感是没得说的。

    在新军中,他们又获得足够的尊敬,如此的生活,让他们极其满意。也因此,他们都对中兴侯极为感激,感谢中兴侯给了他们这么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为此,他们还严格要求自己,针对新军上战场后的几次实战反馈,再对刺杀之术进行了微小的改进,使之在实战中更具威力。

    现在又有一万新军即将出师,满满地成就感充满了他们内心。在给中兴侯讲解的过程中,三名武学教授一边不时用手指着校场上正在彼此肉搏将士的动作,一边讲解得意之处。

    “侯爷,四位少爷的悟性真是高!属下敢担保,他们的队伍,肯定能留到最后。”其中一名武学教授忽然称赞道。

    钟进卫一听,饶有兴趣地在场中寻找四小的身影。他心里也是赞同,如果四小的战争悟性不够强的话,也不会在历史上留名。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观念,战术都是先教给了四小,再由四小去教给别人。因此,别看四小的年龄小,但他们在新军中却是老资格的存在。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场中的人数越来越少,结果慢慢地就出来了。

    一百支队伍,一次有十支队伍进行淘汰式的拼杀。在将近傍晚之时,最后留在场上的四支队伍果然是四小的队伍。

    钟进卫在武学教授的指点下,认真地观看。发现四小的队伍,其战术动作,刺杀要领掌握的最全面,并且其整体作战的协调性最好。

    四支队伍的比赛在不久后就有了结果,孙可望的百人队败给了李定国的百人队,而李文秀的百人队则战胜了艾能奇的队伍,开始争夺第一名。

    “李定国的队伍怎么样?”钟进卫看着在场上开始预备的两支队伍,问武学教授道。

    “侯爷,李少爷队伍的军纪最为严明,不出意外的话,夺冠不成问题。”武学教授笑着答道。

    钟进卫听得点点头,这和原本历史上的情况一样,也是李定国的成就最高。看来自己的蝴蝶翅膀,并不会改变他们的天赋。

    比赛的结果都在大家的预料之内,李定国以较大的优势拿到了冠军。

    钟进卫看着重新列队站在点将台前的所有新军将士,看到他们那一张张年轻脸上的汗水痕迹,心中有些感触。

    他走到点将台前,对着底下的新军士卒,大声地喊道:“虽然不希望你们在战场上用到,但还是要你们刻苦训练刺杀之术。你们都是老卒,想必也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今天我看了你们的比赛,不错,我很满意。”

    钟进卫看到新军士卒脸上露出的笑容,就又给他们加了一把料道:“你们要继续努力,下次将让你们和新军中的老卒进行比试。”

    这话一出口,刚才还笑的这些将士就笑不出来了。那些老卒都是和建虏在战场真正拼过刺刀的人,和他们一比,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而那些新军中的老卒,在观看了这些新卒的对抗比赛后,也不敢小看。

    曹文诏随即下令解散队伍,然后陪着中兴侯往台下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侯爷,末将看来,这些新军已能在战场上和建虏拼刺刀了。”

    他是指挥过和建虏近身搏斗的战事,因此说这话,也是有依据的。

    钟进卫看了曹文诏一眼,笑着点点头道:“是可以,但我希望他们能在明年战事到来之前,再多练练,尽量减少己方的伤亡为好。”

    说到这里,他收了笑容,认真地道:“明年的大战,建虏必定狗急跳墙,我们多一份准备也是好的。”

    “侯爷说得是,末将有点托大了。”曹文诏一听,连忙认错。

    钟进卫也只是随口这么一说,并不是要教训曹文诏。他听曹文诏马上就认错,就笑了下,也不再说话,往点将台的台阶走去。

    当他刚走到台阶处时,却发现四小都站那台阶下面等着他。

    “怎么,又有事找我?”钟进卫走下台阶,笑着问四小道。

    四小应该是早有商量过,不知为何,这回不是孙可望说话,而是李定国略微有点紧张地说道:“叔父,我们想上战场。”

    钟进卫一听,略微有点奇怪地道:“没不让你们上战场啊!”

    李定国脸色一红,稳了下心神,再次说道:“叔父,我们想现在就上辽东战场去杀建虏。”

    “哦,为何有此想法,明年去不一样么?”钟进卫更是奇怪了。

    李定国已经没有刚开口时的紧张,他给钟进卫解释道:“听义父说,现在辽东战场上,我军夜不收和建虏探马打得激烈,并且建虏越打越怂了。侄儿们担心到了明年,随大军出征,就没什么意思了!”

    “哦,你们真这么想?”钟进卫笑着确认道。

    四小一听,一起认真地点头。

    钟进卫一见,不由得在心中微微感叹,正是乱世中的魔王,把战争当作了乐趣。

    “现在严冬即将来临,你们就不怕天气严寒么,待家里多暖和!”钟进卫诱导道。

    一听钟进卫这话,四小一起昂起他们的小头颅,坚定地道:“不怕!男儿大丈夫,就得学叔父,保家卫国,为大明崛起而狩猎四方!”

    钟进卫听得无语,这四个小鬼怎么把自己平时和他们闲聊的话给惦记上了。

    他想着现在辽东这种小规模战事确实是一个锻炼他们独立领军的机会,己方又处于强势的一方,应该不会有什么大危险。

    但转念一想,四小的年纪还是有点小,将近十二岁在后世是什么概念,现在却是要独自领军上阵杀敌!

    “你们这事,有和张献忠说过么?”钟进卫想了下,还是问道。

第七百二十五章 京师国子监

    四小一起点点头,由李定国回答道:“义父也是赞成的。”

    钟进卫一听,便沉默不语,认真考虑起四小的这个请求。

    李定国见钟进卫在沉思就知道是在衡量他们的请求了,于是,他就带着一丝希望提醒道:“叔父,我们比赛都拿了前四名的。”

    钟进卫一听,不由得笑了。看着四小那一脸渴求的神态,想着他们从小就被张献忠带在军中,又作为自己的护卫,参与过多次战事,知道战场是什么样子。不会出现那种新丁上战场后,被战争的残酷性给吓到。

    对这四小,不能以普通少年看待。于是,他就对四小道:“随我回官衙,我再考考你们有关火器部队的运用。如果能通过,明日我就去面圣替你们请战。”

    四小一听,都露出大喜的神态。他们知道,只要叔父同意他们去辽东,皇上那里肯定没问题。四人当即七嘴八舌地道:“叔父,侄儿没问题的。”

    “燧发枪、火炮的搭配,侄儿很熟练。”

    “叔父,要不现在就考考我们吧!”

    “。。。。。。”

    钟进卫看着四小的高涨热情,不由得有点无语。也不再理他们,自个先往官衙走去。

    到了官衙之后,钟进卫还不紧不慢地处理了一些公务。直到天黑下来,看到四小还是劲头十足地在等待考试,便知道他们四人是真得吃了秤砣铁了心。

    于是,他也不再耽搁,分别就火器部队的特点考核他们。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四小掌握得都非常到位。让钟进卫不禁暗暗感叹,还是年纪小接受新事物快啊!

    之所以这么认为,是他感觉到,四小对火器部队的特性及运用,比起曹文诏都要熟悉。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去兑现自己的诺言,前往紫禁城去面圣,替四小请战。

    京营是拱卫京师的军队,四百京营士卒离京,就必须得到崇祯皇帝的允许才行。就算只要钟进卫同意了,崇祯皇帝肯定会同意,但这个流程是必须要走一遍的。关于这点,钟进卫心里很清楚。

    当崇祯皇帝听到钟进卫的请战要求时,不由得有点惊讶,他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他们四人,年纪最小的才十一岁多,年纪最大的也才十三岁,你就放心让他们去独自领军打仗?那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的!”

    钟进卫听了也是摇摇头,他当然也是有这个担心的,但四小的表现又很优秀,已经向他证明了他们可以上战场。

    “陛下,温室中养大的花朵经不住风雨的洗礼。他们四个已经向臣证明了自己具备展翅飞翔的能力,就让他们离巢去独自应对风雨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成长为替大明开疆扩土,镇守四方的人才!”钟进卫诚恳地说道。

    崇祯皇帝听了,颇为感慨。想了一会,便同意道:“也罢,他们四人都是钟师傅培养出来的。他们的能力如何,你最为清楚。既然钟师傅要让他们飞,朕也不拦着。但最好他们四人不要直接对上建虏精锐才好,免得有啥意外。”

    “这个臣考虑过,打算把他们派去登莱。辽东半岛的沿海那边,建虏的兵力不多,正可以让他们试试身手。”钟进卫听了就连忙回答道。

    这事就这么定了,崇祯皇帝拿起御桌上的一份奏章,然后对钟进卫道:“钟师傅,新修好水泥路的沿途,都已在新建幼学。朕看这进度,也快完工了。但有一个难题,这新学的老师还没培训完!”

    钟进卫一听,有点奇怪地道:“不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么,怎么还没培训完?”

    崇祯皇帝听了,苦笑了一下道:“钟师傅,这新学的课程中,数学才学了一半,物理就更差了,三成学习进度都不到。”

    “怎么可能,这新学的教材是臣和徐大人整理出来的,都是最浅显易懂的内容啊!”钟进卫一听这培训进度,更是诧异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他也觉得简单。之前的时候,他都有学过一遍,没发现有什么难点。

    但现在反馈回来的情况,却不是一个、两个人学不会,而是绝大部分的进度都那么差。这种情况,有的时候,让崇祯皇帝不禁有点自恋,难道真的是朕天资聪明,所以才学得快!

    “钟师傅,要不你走一趟,去看看到底是教材太难了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事情不能再拖了。”崇祯皇帝吩咐道。

    “是,陛下,臣这就去看看,这里面肯定有古怪!”钟进卫百分百可以肯定,绝对不是教材难度的问题。

    钟师傅办事,崇祯皇帝放心。

    于是,钟进卫很快就出了紫禁城,往京师东城区安定门内的成贤街而去。因为培训班就设在京师国子监里面,而国子监就在成贤街。

    成贤街的两侧都是槐树,虽然京师其他地方也种有槐树,却远没有这里的多。

    “这国子监所在怎么这么多槐树,难道是树下读书比较凉快?”钟进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