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这时,贡得萨跑过来禀告道:“侯爷,再打三发炮弹后,就得停止发射,让火炮休息一下了。”

    钟进卫听了重新拿起望远镜,看了看远处鞍山驿堡的城墙,然后放下望远镜命令道:“步军准备,炮声一停,即刻攻进去。”

第七百五十六章 攻陷险关

    鞍山驿堡里的建虏在炮声停了好一会后,才渐渐地从躲藏地出来。他们还有点犹豫,不知道明军这火炮停下不打,是引诱他们出去呢还是说明军准备开始攻城。

    他们不由自主地望向最边上的一处城墙,那里有他们的观察哨。其中一处观察哨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呜呜呜”地牛角声响起。听得出来,那建虏是在拼命得吹。

    “明军攻上来了,明军攻上来了。。。”建虏大声喊着,然后开始往城头上冲,也有许多则往城门处冲去。

    虽然他们的动作很快,但明军的动作也不慢。五军营盾牌兵冲进城门时,才遇到了迎面而来的建虏。

    他们按照事先演习过的攻城战步骤,马上互相结阵,用盾牌组成了一堵墙。紧跟他们身后的燧发枪手,则就从盾牌缝隙中伸出枪管射击。

    虽然有不走运的燧发枪手和盾牌兵被建虏的弓箭射中,但人数很少,反而是建虏,一倒一大片。哪怕冲上来的建虏是举着盾牌,也无济于事。

    这就是武器上的差距,决定了城门处控制权的归属。

    位于城门上方的城墙是被炮击最厉害的地方,箭楼已经完全倒塌,城墙削掉了一半,上面根本没法站人。

    再过去的两侧城墙,倒是冒出了不少建虏,他们企图往城门这边射箭,丢滚木礌石。可是却遭到了城下明军燧发枪兵的压制。在数量众多的明军燧发枪兵轮流不断地射击下,他们根本就抬不起头。

    一些建虏偷空看到城外的空地上,密密麻麻地全是明军,一颗心就沉了下来。他们就是用脚趾头都能知道,鞍山驿堡必破,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城里面,固山额真图尔格大声喊着,调动建虏的后备兵力反击城门口的明军。

    一架架地车楯被推出来,建虏就躲在车楯后面,冲向城门处的明军。

    城门处的明军一清理了最近的建虏,就开始往城里攻击前进,给后方的同袍让出进城的道路。

    他们见到建虏躲在车楯后面攻过来,没有丝毫畏惧,装填好燧发枪的士卒在盾牌兵的掩护下,反冲了过去。

    明军不止是从城门处进城,还有城门附近被炮击出了缺口的城墙处攻进去,汇合城门处的明军一起,开始登上城墙,并向两边扩大攻击范围。

    五百线膛燧发枪兵就跟在他们的后面,上了城头,居高临下,开始支援城内的战斗。

    鞍山驿堡的东、西二墙为两百七十六米,南墙为两百九十米,北墙为二百八十三米,总长只有一千一百二十五米。

    这么一点地方,被明军燧发枪兵占领了城墙这个制高点,城里的大部分建虏就都会被攻击到。

    图尔格一头的汗,在做着垂死挣扎。可当他看到明军的燧发枪兵正从城墙上往两边扩散,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时,便知道再努力也是无用。

    当即他也不管还在和明军交战的手下,自己先从北门跑了。其他建虏本就已绝望,没有谁傻到这种情况下,还妄图把明军赶出去。现在一见图尔格跑了,他们也没了斗志,纷纷逃跑。

    而那些逃不了的建虏,则存了一丝希望,放弃了抵抗,任由明军发落,希望能有一条活路。如果不这么做,那就绝对死在眼前。

    还没到中午,半天时间不到,在以前号称辽阳的门户,辽河平原的险关鞍山驿堡,就被明军攻陷了。

    黄得功领着三千燧发枪兵绕过鞍山驿堡,去追击逃走的建虏。城内则有五军营士卒和部分燧发枪兵进行战场的打扫,由何可纲负责。

    钟进卫则和其余部队一起,靠近鞍山驿堡的城墙,也绕过去,往辽阳进发。

    一过鞍山驿堡,钟进卫便不由得摇摇头。建虏还真挖了不少坑。骑马还可以,但车营的速度就快不起来了。有可能是没想到明军会这么快攻过来,或者是天气太冷,泥地冻得硬邦邦地,挖得坑也不算大。

    车营慢点也能走,遇到实在无法通过的坑,就用事先准备的木板一铺,就能过去。从这一点来讲,科尔沁族投降大明,事先透露建虏的计划,还是有点用的。否则临时找木板,还真不容易。

    大明所称的九边,是指九座边防重镇,这下一个攻击目标辽阳,就是其中之一的辽东镇。大明以辽阳为中心,设有六个卫一个州。一直是辽东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因此,建虏驻守辽阳的是剩下几个和硕贝勒之一的多铎。

    海州、辽阳这边一直是他的地盘,但海州早在去年就被明军占了。辽阳这边,又要执行皇太极的什么坚壁清野政策,把他旗的奴才都迁往盛京以北,让多铎很是恼火。

    除了草原民族,哪怕是女真族,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因此除了多铎不愿意,执行不彻底之外,普通的女真人也不乐意。这迁移的进度才进行了一半,正在慢吞吞地进行中。

    多铎正在想着自己来辽阳驻守时,多尔衮交代他的话,就接到了鞍山驿堡的急报,要求辽阳派兵增援。

    多铎根本没想到明军会这么快就发动攻势了,他连忙问信使道:“明军来了多少人,可是海州明军而已?”

    在他的心中还抱了一份希望,如果来得只是海州的明军,就无须多虑。因为在这么长时间的打交道下,对于海州明军的数目,基本还是心里有数的。

    明军火炮一轰城,信使就被图尔格派来了,因此他哪知道城外到底有多少明军,是不是只有海州明军而已。

    但多铎问话,他又不敢不答,只好回道:“主子,城外明军数目未知,但其红夷大炮有数十门之多。。。”

    还没说完,就被多铎一脚踹倒了。只听多铎骂道:“没用的东西,不知道就不知道,编瞎话也要经过大脑,红夷大炮数十门之多,你以为红夷大炮是什么?”

    多铎压根就不信红夷大炮会有那么多,从信使这里得不到确切的信息,他就犹豫了。

    不过当他想起坚壁清野的进度,没办法就选择了救援,在鞍山驿堡多挡住明军几天,到时候就再撤回来好了。

    可没等他出城,图尔格就逃回来了。

第七百五十七章 辽阳易手

    此时天已近傍晚,图尔格在辽阳城门里见到了骑在马上,整军待发的多铎。

    他立刻滚鞍下马,也不管披甲在身方不方便,硬是跪到了多铎的马前,惶恐地禀告道:“主子,明军大举进攻了,来了不下五万人马,光红夷大炮就有二、三十门之多。”

    他也不是存心骗多铎,在战时本来就难以准确估计敌军的数量,只能大概猜之。一般来说,失城将领,或者说打了败仗的将领,都会取估值的最高值来说话。

    多铎可以不相信先前的信使,但图尔格的地位够高,他的话却不得不信。而且信使到辽阳没多久,图尔格就丢城逃回来了,说明明军的攻势很猛,数量之多也不难理解了。

    多铎并不认为图尔格一见明军出现在城外,他就会弃城而逃。多铎虽然年轻,但也是久经战阵之人。只要看看图尔格带回的队伍情况,就能分辨出一二,到底有没有经过血战之后逃回来。

    在城门处也不是说话的地方,多铎当即下令探马四出,侦察明军的动静。然后紧闭城门,解散整装待发的军队,返回自己的衙门,召开军事会议。

    多铎一坐定身子,就马上询问图尔格关于鞍山驿堡战事的具体情况。

    图尔格当即把他所看到和听到以及感受的情况一一详细地说给多铎听,一直听得多铎脸上变色。

    图尔格见多铎的样子,心中也暗暗吃惊。自己这个主子,以前对上明军是天不怕地不怕,脾气又暴躁,对待汉人更是无情。现在听到明军大举进攻,却吓得面容失色,真是世事变迁,难以预估!

    其实,越是以前嚣张跋扈,轻视明军,不把明军放在眼里的人,就越能体会到明军如今的强大。再加上多铎是亲身体会过一次火器部队真正的威力,现在听到明军比起上次,不但人数,连火器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光红夷大炮就出动了三十门,又怎么可能不变色呢!

    在一边的科尔沁族二王子察罕听得面无表情,目光闪动,不知道在想什么。

    就在这时,之前刚派出去的探马回来了,匆忙闯入衙门,略带慌张地禀告道:“主子,我等出城不远,就碰到明军前锋了,全是火枪兵,人数大约三千上下。”

    多铎又是大吃一惊,没想到明军攻势这么急,这前后脚就到了辽阳。他当即不再说话,匆匆领着手下前往辽阳城头观阵。

    果然,城外的明军全是那种燧发枪兵,正在射程之外下马休息,一点不惧城内大金军队可能的突然出击。

    多铎也是有眼力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支明军部队的精锐,并不是那种初上战场的菜鸟。

    他的一颗心沉了下来,幸好天已经黑下来了,明军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也没有后续军队出现。

    多铎皱着眉头返回了衙门,并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他就又召集了手下,开始吩咐事情。

    他先是下令他手下的镶白旗人马连夜集合,同时吩咐察罕道:“我镶白旗的百姓还有未撤出辽阳地区的,本贝勒带军队前去帮他们,顺便前往盛京求援。你领着蒙古镶白、正白两旗和汉军所部坚守辽阳,等大金主力前来围剿明军于辽阳城下。”

    多铎说这话的时候,原本有点担心察罕会有意见,正想着再说些什么话来安抚。

    谁料察罕没有一点意见,双手甩了马蹄,单膝跪地道:“扎!”

    多铎见了一愣,有点不相信察罕没一点意见就同意了。他试探着问道:“你有什么要求么?”

    “奴才和明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奴才别无所求,只求多杀几个明军。主子要能及时赶回来就最好,到时候内外夹击,把明军歼灭在辽阳城下。”察罕没有起身,仍跪在那里回道。

    “好,辽阳乃是有名的坚城,比起盛京都要坚固,就托付给你了,还望你能多坚持些时日。本贝勒这次回盛京,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只要能成功,等本贝勒回来之时,不管打不打得过明军,辽阳之围必解!”多铎点点头,对察罕的回答很满意,就透了一点底,再次安抚他道。

    多铎也没有骗察罕,不过双方理解的东西会不一样。他前来驻守辽阳之时,多尔衮就有预料过明军进攻的情况。交代他如果明军势大不可挡时,就按照说好的做,解决他们兄弟的危机,顺便还能报仇。

    当天晚上半夜时分,多铎就悄悄带着镶白旗人马,一共一万余人,马衔铃,人含棍,出了北城门,连夜赶往盛京。

    至于辽阳最终能不能守住,多铎并不多大在意。如果能守住,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守不住,对于后面要进行的事情,也没多大关系。关键的是,和多尔衮即将进行的事情要顺利,手中握有足够的人马就可以了。

    多铎并不知道的是,察罕就站在城头,在月色之下,看着他领着镶白旗人马出城而去,心中却只是冷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此时的察罕,早已明白过来一件事情。当初出塞的那支明军,是建虏有意驱赶,才造成了自己部族的损失,其目的就是要吞并自己的部族。

    真要算起来,其实身为盟友的建虏才是那场祸事的罪魁祸首。因此,察罕表面对建虏恭敬,内心其实早就在等着这一天了。

    现在辽阳城内就以自己部族的兵马最多,其他蒙古族和汉军到底有些什么想法,并不重要,自己只须按照计划进行便是。

    不过察罕并没有马上动手,因为天黑,有些事情就不容易控制。再说等女真人走远,明军大部队到了辽阳城外之后,动手就万无一失了。

    等到次日中午时分,明军又赶到了五千多人。当然了,这些全是骑军,步军没有这么快赶过来。

    察罕在城头看看明军人数足够多了,便下令召开军事会议,把其他蒙古族的头领和汉军统领全都招到了鸠占鹊巢的衙门。

    接着一声令下,伏兵尽出,把面带忧色,匆匆赶来的所有头目一网打尽。

    辽东最坚固的军事重镇辽阳,就一枪未发的落到了明军手中。

第五百七十八章 暗流涌动

    “哐当”一声突然响起,紧接着一股冷风呼啸而进,一下把殿内的温度降得很低。

    皇太极冷不丁冻得哆嗦了一下,手中的书没拿稳,掉到了床下。

    “当朕死了么,做事都如此粗心,还是说有人要你们冻死朕啊!”皇太极脸色一下涨红,一种病态的红,猛地大声发飙了起来。

    寝宫内的内侍宫女想去关窗,但被皇太极一骂,又想跪下来请罪。一时之间,都愣在了那里。

    皇太极一见,气不打一处来,又哆嗦了两下,大声喊道:“来人,来人啊!”

    殿门口的一群带刀侍卫一听大汗在叫,连忙进去听候差遣。

    “把这些居心叵测的奴才全部推出去砍了!”皇太极的眉间充满戾气,愤怒地命令道。

    在寝宫里面服侍的三名内侍、两名宫女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赶紧求饶。

    带刀侍卫见皇太极没有一丝会放过这些内侍宫女的迹象,当即不敢怠慢,上前架起内侍宫女就往外拖。这些天来,大汗一直容易发怒,因此谁也不敢出错。

    “主子饶命啊,饶命啊,是您说要掩着窗户,透点气的,主子饶命啊。。。”有内侍尖声解释,企图挽回自己的性命。可是皇太极充耳不闻,就当没听到。

    一等侍卫索尼,就是后世有名的索额图他爹,赶到了寝宫。见此情景,先是上去关了窗户,并且插上栓子。然后走近皇太极,轻声劝他道:“主子,您息怒,犯不着和这些奴才生气,龙体要紧。”

    他过来的时候已经听到了内侍的解释,知道那几个内侍宫女十有**是无辜的。只是因为皇太极这些天的心情极度不好,才被当作了出气筒。

    但那几个内侍宫女死了就死了,索尼才不会去关心,他着紧地是主子的龙体。自从过年以来,皇太极就一直卧病在床,病情不见好转。

    皇太极发泄了心中的怒火之后,已经舒坦了好多。他听索尼劝说,只是轻轻地哼了一声,然后问道:“那人现在有什么动静?”

    索尼一听,连忙低声回答道:“仍在散布谣言,中伤主子,其他行动倒没有。”

    “他没有和阿济格联系么?他们可是一母同胞的。”皇太极有点不信,再次确认道。

    索尼还是摇摇头道:“没有,他们之前就不对付。如果念着一母同胞的话,之前的关系也不会那么僵。”

    皇太极听了没有表示,他在床上换了个坐姿,以便自己能更舒服点。

    索尼一见,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帮忙。

    等重新安顿下来之后,皇太极看着索尼,提醒道:“要说起以前,朕还真是瞎了眼。以为多尔衮是被朕降伏了,是条听话的狗。但没想到竟然隐忍至此,年纪轻轻,城府如此之深!现在在大金的危急关头,朕身体有恙之时,才开始露出他的本来面目。”

    在皇太极说到听话的狗时,索尼的眼角不由得跳了跳,不过没有任何表示。

    皇太极说完之后,寝宫中安静了片刻,没有人说话。

    或者索尼察觉皇太极一直在看他,感到有压力,就先开口,小声地咨询道:“大汗,那另外一位,他的父兄也都是。。。”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口,但皇太极却知道索尼指得是济尔哈朗,他的父亲舒尔哈齐、大哥阿尔通阿、三哥札萨克图被父汗努尔哈赤所害,二哥阿敏被自己所害,仇恨不可谓不深。

    不过皇太极断然否认道:“他从小就和朕要好,反而与他的父兄关系并不好。他和多尔衮不一样,朕信得过他。”

    皇太极的语气很坚定,索尼就是心中不赞同,在表面也不会露出来逆了大汗的意思。

    索尼一时没话说,寝宫中就又安静了下来。窗外寒风不时响起“呜呜”声,让人听得心中的温度无形中又冷了一分。

    “嗯,这样。传我旨意,让阿济格和吴克善所部调换防区,以防万一。”皇太极脑中想了一会事情,然后对索尼说道。

    索尼听得出来,大汗这是宁可相信蒙古人,也不相信阿济格。

    现在盛京城内的局势很微妙,表面平静,底下暗流涌动。谁也不知道皇太极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又会牵扯到什么人,其他和硕贝勒又是怎么站队。

    也亏了皇太极早就找了借口,把多铎打发到了辽阳去,否则多尔衮在盛京城内的势力将更大,会直追大汗皇太极的势力。

    索尼答应一声,不过没有马上去执行,而是在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说。

    他的意思被皇太极看出来了,对于索尼、鳌拜等人,是他的亲信臣子,因此他是很信任的。于是,他就直接问索尼道:“你是有什么话想对朕说么?”

    一听皇太极问话,索尼就不再犹豫,小心地说道:“大汗,多尔衮如此居心不良,不如解决了他。”

    皇太极也想啊,可惜多尔衮很狡猾。自从他表露出野心之后,便一直小心防范,皇太极根本就没有轻松下手的机会。

    “现在国难当头,朕不想内斗,徒耗我大金国力。等局势稳定之后,他若不思悔改,朕定不轻饶了他。”皇太极向索尼交底道。

    他一说起这个,就想起了眼下的困难。明军越来越嚣张,从各地传来的军情无不是如此,让他感到眼前的危机在一步步地扩大中。

    大金的基础实在太薄弱了,光人口基数一项,就严重制约了大金。更不要说大金的农耕技术,也就是粮食产量有限这个因素了。

    大金在如今的局势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狠狠地打击一次明军的嚣张气焰。让明国皇帝知道,大金的实力还是有的,想要灭掉大金,搞那什么无条件投降,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

    只有打赢了之后,再降低姿态向明国投降,换取大金休养生息,消除内部矛盾的机会。

    也因此,他不惜下达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坚壁清野招数,集中大部分的兵力到盛京。

    原则上,其实应该退得更远,让明军的战线拉得更长,坚壁清野的效果才会更好。

    可惜大金的战略纵深太小,都城也在沈阳。如果实行坚壁清野之策,还放弃了都城,那对己方的士气打击太大,同时也会大大鼓舞了明军和明国朝廷的士气,得不偿失。

    想到这里,皇太极有点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口气叹了出来。

第七百五十九章 急转直下

    索尼听皇太极说到国难当头后,就叹了口气。他知道主子是为什么叹气,可他也没办法,他还指望着主子带着大金走出目前的困境。

    寝宫内的气氛压抑之际,让索尼不想再多待,就向皇太极说道:“主子,那奴才回去做事了?”

    “嗯,去吧,把朕刚才的旨意传下去。”皇太极点头同意道。

    可当索尼快退到寝宫门口时,又被皇太极叫住了:“朕估计春暖花开之际,就是明军进攻之时。你再传朕的旨意,各村迁移速度必须加快,坚壁清野之策必须在一个月内落实。”

    “扎!”索尼答应一声,见皇太极再无吩咐,才退了出去。

    皇太极刚才想了那么多事情,身体的病情,使得他的精神很疲惫,便靠在床上闭目养神。

    可没一会功夫,就听到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眨眼间就闯进了寝宫。

    皇太极的心情本来就不是很好,也没考虑外面的侍卫为什么不拦,张嘴就准备发怒。

    可他同时睁开眼睛看时,发现这人就是刚才退出去的索尼。只见他一脸的忧色,几步走近床前,也顾不得礼仪,焦急地禀告道:“主子,登莱明军…登莱明军攻过来了。”

    “什么?多少人,不会是大队夜不收而已吧?”皇太极一听,身子一震,连忙坐直了身体,看着索尼问道。

    索尼摇摇头,要是大队夜不收,他也不会如此惊慌了。他急忙回答道:“主子,镇江堡和凤凰城一夜之间就被明军攻陷了,据说登莱明军此次有十万之众!”

    皇太极愣了一会,忽然大声而急促地问道:“信使呢,朕要当面问个明白。”

    不一会,一个风尘仆仆地建虏信使,带着一脸地惶恐,进了寝宫,跪地行礼。

    皇太极也没等他行礼完毕,就急忙问道:“登莱明军怎么会有十万之众,可有看到那明国中兴侯的旗帜?”

    那信使愣了一下,然后有点不知所措地回答道:“奴。。。奴才不知。。。不知那中兴侯的旗帜。”

    钟进卫在京营中抹去了将领姓氏作为旗帜的做法,而以代号换之。这种做法让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