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光启谢过崇祯皇帝,然后表示要回去安排新场地。

    钟进卫连忙叫住他,然后转身对崇祯皇帝道:“陛下,眼下会有诸多事情,需要徐大人牵头组织和监督。他现在每rì都忙到好晚,臣担心他的身体。”

    钟进卫一说到这里,崇祯皇帝连忙对徐光启道:“徐卿,诸多计划才刚开始起步,水泥,玻璃,钢铁。还有国民教育的课程,钟师傅说过都要重新编撰。数学这块,朕打算交给你来编写各级课程,你可不能病倒了撩摊子啊。”

    徐光启一听有这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着自己做,连忙向崇祯皇帝表态:“陛下,臣身体无恙,臣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钟进卫听着徐光启还想死而后已,就插话了:“你死了不大紧,这活让谁来干?”说完后转身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建议坚决不能让他死而后已。”

    文华殿内,都是钟进卫的熟人,看他说的风趣,都笑了起来。崇祯皇帝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有什么建议?”

    “陛下,臣建议,定期让御医检查他的身体。哦,其他要紧人的身体,也一并检查。比如,温阁老,年纪也大了,也要监控,要检查。”

    “嗯,钟师傅说得不错,朕回头让御医拟个奏章,安排下朕的重臣都定期检查一次身体。”崇祯皇帝觉得这主意不错,这么一来,既能施之以恩,又能掌握大臣的身体状况,是个好主意。

    温体仁和徐光启见崇祯皇帝听从钟进卫的建议,关心自己的身体,要定期给自己检查身体,不由得很是感激。

    他们其实也不缺让医生检查身体的钱,但一般人谁会在身体健康的时候想着医生呢。现在皇上要给他们定期做这个事情,当然是感激了。

    “臣,叩谢天恩。”温体仁和徐光启跪了下来行礼,搞得很隆重。

    崇祯皇帝一见,连忙站了起来,双手虚扶:“两位爱卿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少你们不得,关心你们的身体也是应该的事情,真是多亏了钟师傅的提醒。”

    两个老家伙站起来后,看在一边看热闹似的钟进卫,心里对他的好感度又是上升了不少。

    “陛下,臣还有一个提议。”钟进卫看他们客套完了,就向崇祯皇帝说道。

    “哦,钟师傅,还有什么好提议,尽管说来。”崇祯皇帝一边坐回御座,一边鼓励钟进卫。

    “其实,不是提议,是想推荐两个人。”钟进卫觉得用词不当,就先纠正道。

    对钟进卫推荐的人,崇祯皇帝很有兴趣,他点点头,让钟进卫接着说。

    “一个叫宋应星,江西人,现在应该是个举人。臣在家乡听闻此人见识广博,从粮食到衣服,农具,瓷器烧制,车,船,弓,弩,火炮都有涉及。因此臣以为,此人能当徐大人的助手,统管,协调各类工匠。”

    钟进卫说完,侧头看看徐光启。徐光启也正向他看过来,眼神示意向他表示感谢。

    徐光启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中兴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推荐那个宋应星,竟然编排说是在他的家乡,海外都听过此人名声。就有点过了,如果真有此名声,大明境内定是名声响亮之辈了,但自己就没听过。也不知道皇上听了中兴伯的话,会不会责怪他用词夸张。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明白钟进卫话里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宋应星,在后世都是有名的。

    崇祯皇帝点点头,对温体仁道:“既然是钟师傅家乡有听闻过的,温阁老就把此人给徐卿找来吧,如果合适就用了。”

    “是,陛下。”温体仁回答道。

    徐光启一听,放下了一颗心。崇祯皇帝没有细究中兴伯的话,可能是没在意,不过首辅怎么也没疑问,却是有点奇怪。

    钟进卫看宋应星的事儿搞定,就又接着说道:“陛下,臣还推荐一个人,此人就和徐大人没关系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今昔天下之比

    ()    崇祯皇帝道:“哦,和徐卿无关,那是和谁有关?”

    “陛下,和rì不落帝国有关系。”

    rì不落帝国?温体仁和徐光启都是第一次听说。两人互相看看,发现对方都是一脸的不解之sè。再看上面的崇祯皇帝,却发现崇祯皇帝脸上不带一丝疑惑之sè。

    崇祯皇帝一听和将来的目标有关系,jīng神一振,上身一下挺直,盯着钟进卫道:“快快说来。”

    “陛下,要想成为rì不落帝国,水师是不可少的。但现在大明境内,朝廷的水师力量薄弱,海盗猖獗。前路坎坷,所以需要未雨绸缪。”

    徐光启一听钟进卫把话题扯到海面,特别提到了东南沿海的海盗,想起一事,等钟进卫一句话间隙,插嘴奏道:“陛下,臣亦有一事,须得奏明陛下。”

    钟进卫听了觉得奇怪,自己还没说完,徐光启就迫不及待的插话,这不符合他的xìng格,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么?

    崇祯皇帝也跟钟进卫一样,觉得奇怪,就问徐光启道:“徐卿,你有何事?”

    “陛下,臣听中兴伯言及海盗,而前途坎坷。然臣以为,今之闽海寇夷,比之海盗,更猛十倍,rì后必为大明之强敌,须得郑重对之。”徐光启严肃而又庄重地说道。

    钟进卫一听,果然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居然明白西洋人是大明真正的强敌,不知道是不是受自己影响才有这个观点。

    其实他不清楚,原本的历史上,徐光启在“复苏伯润柱史”中,指出了西洋人比建虏更强悍的观点。原话是今之建贼,果化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则今之闽海寇夷是也。

    崇祯皇帝点点头,正待说话,温体仁也来凑热闹了:“陛下,不知rì不落帝国,是为何意?”

    崇祯皇帝一听,看向首先提出rì不落帝国的钟进卫。

    钟进卫对崇祯皇帝点点头,道:“陛下,臣以为大明首辅应该知道此事。”

    徐光启一听,大明首辅才能知道,就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先告退了。”

    崇祯皇帝笑着对徐光启道:“无须告退,徐卿既知西洋人之危害,不如听听朕的志向。”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就把钟进卫当rì对他说的内容重复了一遍,给温体仁和徐光启解释了rì不落帝国的含义。当然,他把将来时态给略去了,只是说可能的情况。

    说到最后,崇祯皇帝站了起来,提高声音,宣示自己的决定:“朕要让大明成为天下第一个rì不落帝国,还望两位爱卿能助朕。”

    没想,崇祯皇帝刚一说完,温体仁就跪了下来,然后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有一事相求,请陛下恩准。”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道:“阁老不必如此,起来说话就是。”

    “臣请陛下,准臣告老还乡。”

    崇祯皇帝听了一愣,怎么突然要告老还乡。看温体仁神情,也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钟进卫和徐光启也被温体仁这一下搞懵了,这是演得那出戏?

    “阁老何意突然,要告老还乡?”刚才不是好好的么,崇祯皇帝不明白了。

    “臣本想为国尽力,无奈陛下好高骛远。臣觉得无能为力,只有告老还乡了。”温体仁仍跪在地上,直起上身,对着崇祯皇帝道。

    温体仁这么一开口,殿上的几个人才明白他原来是为了这。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看了温体仁一会,然后才道:“阁老先起来说话。”

    温体仁并不是一个执拗的人,现在表态已经表完了,就站了起来。

    崇祯皇帝从御座上站了起来,慢慢地走了下来。来到温体仁的面前,然后诚恳地对他说道:“朕当然分得事情轻重,何事为先,何事为后。朕要先平虏,赈灾,革新朝政,然后才问鼎天下,建rì不落帝国。朕手里可能完不成此志向,但还有朕的儿子,孙子,有此目标,则不会让他们懈怠,秉祖训,为大明子民开拓更多的容身之地。一处得灾,有更多地方可以调配,不好么?”

    徐光启就站在温体仁的身后侧,听了崇祯皇帝的话,他向崇祯皇帝一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是,西虏之贪婪,远非一般人能想象。今rì大明不打他们,来rì必遭其祸。”

    说到这里,徐光启又转向温体仁,问他道:“温阁老,西洋火炮之犀利,如若倾国来攻,何以能挡?皇上未雨绸缪,以西洋为假想敌,就是不想来rì挨打还不了手。”

    “温卿,大明周围不再只是小国部族了。西夷远在天边,却能万里而来,就是觊觎大明的土地,大明百姓手中的财富。朕必须为大明做长远考虑。”崇祯皇帝等徐光启说完后,再次向温体仁解释,他的中兴之志还必须大明首辅配合才行。到目前为止,温体仁是他最合适的一个首辅,不想放弃这个臂膀。

    崇祯皇帝说完后,看温体仁的脸sè明显没有刚才那么严肃,就又说道:“朕让两位爱卿都看看现在之天下,和以前所谓天下之区别。”

    说完后,他转身走回御座,在御座左侧的一叠画卷里面抽出其中的一份。然后吩咐内侍搬来一个屏风,立在温体仁面前。再走下来,把手中的那卷画册挂了上去。

    温体仁和徐光启都好奇地凑过去,看看崇祯皇帝说的如今之天下,到底是什么模样的。

    钟进卫在崇祯皇帝说完的时候,就知道他要拿自己带来这世的地图,去震慑两个井底之蛙了。他也不说话,慢慢地走到温体仁的侧对面,准备欣赏他们的表情。

    崇祯皇帝挂好之后,侧身让过一边,让温体仁和徐光启先看看。

    挂着的画册就是世界地图,不过不是钟进卫的那一幅,而是王承恩让人临摹出来的一份。

    这份地图上面没有简体字,只有崇祯皇帝自己用小楷注释上去的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称。

    温体仁和徐光启那里见过如此jīng密详细的世界地图,徐光启还好一点,在和西洋传教士的聊天之中,略微知道一些情况。

    但温体仁就差远了,充其量,也就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一点见识,而且,还不全面。在他的意识里,基本还是大明是天下之中心的观念。

    这地图,首先就打破了温体仁和徐光启原本的世界观。然后,崇祯皇帝又拿出一些小纸条,递给温体仁。

    他疑惑地看看崇祯皇帝,然后双手接了过去。仔细一看,是写着地名,然后是对这地方的解释。比如说现在居住的是什么人,文明程度,大概有什么出产。

    温体仁连忙一边看纸条一边去查看挂着的地图,进行一一对应。

    这不看还好,一对应完了才发现,原来天下还有如此之多的宝地。

    西洋人的国家如此之小,现在却在四处抢占土地。要是大明不作为,有朝一rì,这天下的宝地都让他们占完了,怕是膨胀之后的西洋人再来和大明作对,就是亡国亡族的时候了。

    徐光启很好奇温体仁手里的字条写的是什么,他知道那些字条必然和这幅地图有关系。但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心里很是痒痒。

    最后他看到温体仁不再来回的看地图和纸条,而是对着地图发呆。就扯了扯温体仁的袖子,道:“首辅,借来一观。”

    温体仁无意识的转头看看他,然后又转回去看地图。

    徐光启没办法,好奇心催着他直接伸手,小心翼翼地从温体仁手里把纸条扯了过去,然后看了起来。

    结果无一例外,两人都处在了同一状态中,对着地图发呆起来。

    崇祯皇帝看看他们两人那呆样,就转过身子去看钟进卫。

    今天休息一天,就只更新一章了。话说,兼职码字,每天五千字,好累,望谅解,谢谢!

第一百六十六章 海盗问题

    ()    崇祯皇帝发现钟进卫那脸,想笑又憋住不笑的难受样子,不由得摇摇头,这钟师傅,有的时候就是和小孩一样。想到这里,他自己也笑了,还笑出了声。

    崇祯皇帝一发现笑出声,马上反应过来,这场景,可不合适笑。不过他发现那两人还在发呆,压根没听见他发笑,不由又有点感到好笑。倒是钟进卫听到动静,看过来了。

    最后崇祯皇帝觉得他们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就对温体仁和徐光启道:“两位爱卿。”

    没反应,崇祯皇帝无奈,就又提高了声音道:“两位爱卿!”

    温体仁和徐光启这才结束发呆,向崇祯皇帝看过去。

    “两位爱卿,你们还觉得朕是好高骛远么,朕还觉得,以前的朕是井底之蛙。”

    温体仁的老脸一红,向崇祯皇帝认错道:“陛下,老臣糊涂了。”

    道歉完了之后,温体仁又道:“陛下,可眼下的大明,实在无能为力,去争夺天下啊。”

    “所以,朕才需要阁老协助朕,革新朝政,灭虏救灾,然后出兵海外,创旷古未有之基业,建rì不落之帝国。”崇祯皇帝见温体仁认错,心情马上好了起来。

    “陛下,这天下舆图是真的么?”徐光启疑惑了,太jīng细了,现在反而觉得很假,谁人能画出此图。不可想象,穷尽几辈人的心血都不可能。

    温体仁心里却明白这图的出处,向钟进卫看了过去。

    钟进卫见温体仁看过来,就微微点了点头。

    “徐卿无须怀疑,朕可以向你保证,此图绝对真实。”崇祯皇帝用皇帝的金口为地图做了背书。

    “这,这。。。”徐光启说不出话来了,想想还是不可能有人画得出来此副地图。但要他马上开口否定皇上的金口,又觉得不合适。

    “徐大人,不必怀疑了。等有朝一rì,大明出兵海外的时候,你可以一起跟着去看看。验证下到底是不是真的,自己亲眼去看看最好。”钟进卫在一边看徐光启要钻牛角尖,就给他出主意道。

    “好,我一定要去看看。”徐光启一听,jīng神一振,说道。

    不过,马上情绪就低落了下来,喃喃自语道:“可惜,我老了啊,不知道能不能看到那一天。”

    “所以,你要保重好你的身体,注意休息,争取再活几十年。说不定就看到了。”钟进卫显然听到了徐光启的自语,笑着对他说道。

    本来他想借用台词说再活五百年,但考虑到皇上也在身边,还是算了,免得误会。九千岁才死不久,自己就提五百岁的口号不好。

    “朕需要你们的帮助,帮朕早rì平定建虏,搞好内政,早rì出兵海外。”崇祯皇帝也给他们打气。

    温体仁和徐光启都向崇祯皇帝一躬身:“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钟进卫听了无语,文人是不是都喜欢引用诸葛亮的话!

    崇祯皇帝见两人不再对自己的志向有疑问,就转身问屏风另一侧的钟进卫道:“钟师傅,你接着刚才的事继续说。”

    “是,陛下。臣以为,大明迟早要出海与西洋人争一高下的。而这必不可避免的是,要先解决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因此,臣建议朝廷,事先进行布局。”

    “钟师傅,如何布局?”崇祯皇帝一边问钟进卫,一边慢慢地走回御座去。

    “陛下,眼下海盗林立,臣以为应先派一些卧底打入海盗内部。等朝廷一发力,就从内部响应朝廷举措,一举拿下海盗。”钟进卫说到后面的时候,声音提高,还伸出一只手掌,用力一握拳,颇有点一网打尽的意思。

    “中兴伯是说细作?是否没有这个必要,朝廷已经招安了原本东南最大的海盗郑芝龙,让他去对付其余海盗便是。”温体仁有点不认同钟进卫的观点。

    “温阁老,我问你,这个郑芝龙在朝廷的支持下,吞并了所有海盗之后,他会听朝廷的话么?”钟进卫把视线从崇祯皇帝的背影上收回来,转向温体仁,问他道。

    “不会,而且据我的印象,和顾百川的聊天得知,东南沿海现在是群雄争霸,海盗在互相火拼,难分胜负。郑芝龙因此投靠朝廷,想借朝廷的支持来独霸南海而已。”钟进卫不等温体仁回答,就又继续说道。

    “顾百川是谁?”温体仁问道。

    “我的护卫,东厂的一个档头,他了解一些东南沿海的情况。”钟进卫回答道。

    “陛下,以后郑芝龙会独霸南海,rì入斗金。他一年的收入,比大明一年的赋税还多。却从没有给朝廷做过贡献,最后便宜了别人。”钟进卫转头看回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崇祯皇帝已经走回御座边,坐了下来,凝神听着。当钟进卫说到郑芝龙的年收入比朝廷一年赋税还多时,眼睛露出jīng光。

    “中兴伯,您怎知郑芝龙独霸南海后会有如此之多的收入,最终还便宜了别人?”徐光启不解的声音从钟进卫身后传了过来。

    钟进卫听的一愣,说的顺口,把徐光启给忘记了。他转过身,看着徐光启,忽然咧嘴一笑:“我猜的。”

    然后,不管徐光启听了目瞪口呆的样子,转回头,又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这个郑芝龙富贵之后,贪生怕死,朝廷控制他应该不会有多难。但他手下还有许多人,各有心思。为防到时候不为朝廷所用,臣建议派出细作,不但卧底各海盗势力中,还要卧底郑芝龙的手下。”

    在钟进卫没有说完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了。

    钟进卫一说完,温体仁却抢先开口了:“陛下,臣以为,中兴伯所言有理。此事无需朝廷费多大jīng力,却能事半功倍。”

    他知道钟进卫的来历,因此对他的话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不像徐光启一样,要去想钟进卫的话多么不合逻辑。

    崇祯皇帝很欣慰温体仁没有受刚才事情的影响,已经在替大明将来争霸海上做考虑了。

    他点点头,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刚才所说要推荐的人,就是想派去卧底的细作?”

    “啊,不是,他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卧不过来。只是这个人,有极高的心理素质,知道如何在敌方势力范围内扮演自己的角sè,而不容易被看破。因此臣举荐他,由他训练一批人,派过去卧底,应该会有收获。”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想岔了,就赶紧解释道。

    “此人是谁?”崇祯皇帝很有兴趣,连忙问道。

    “此人名叫刘兴祚,东江镇参将,现在在城外勤王军中。”钟进卫说道,然后他又给崇祯皇帝以及温体仁和徐光启细细地介绍了刘兴祚的经历。

    经钟进卫一介绍,崇祯皇帝隐约想起了这个人。

    “此人从建虏那边过来,可靠么?”温体仁带着点担心问钟进卫。

    “温阁老是担心他和建虏有牵连?”钟进卫反问。

    “中兴伯,不可不察,应当谨慎为好。”徐光启也规劝钟进卫。

    钟进卫看看他们两人,然后转回去看崇祯皇帝,发现崇祯皇帝眼里也带有一丝疑惑。

    钟进卫想了下,就说道:“陛下,臣是在勤王大营中见到他的。当时他的事迹由孙承宗孙大人说给臣听的。”

    钟进卫把孙承宗给抬到了前台,要出问题,首先要找孙承宗。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就是孙承宗给他讲述的事迹。钟进卫接着道:“因此,臣以为刘兴祚还是可靠的。假如,他是建虏jiān细,那么他用了这么多jīng力混回大明,是为了什么?有什么能让他舍弃几个兄弟的xìng命而来做jiān细?奴酋如此愤怒,派人追杀他,也能从侧面证明他的清白。”

    钟进卫说到这里,为了更保险点,就又补充道:“把他从与建虏对战的前线调到后方,就更能防止他通建虏。使人全程参与他对细作的培训、教导,再把细作派出去,就算他有什么问题,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第一百六十七章 纸币定样

    ()    “钟师傅,朕听你这么一说,也觉得此人不会是建虏的细作。”

    崇祯皇帝说了自己的感觉后,看向温体仁道:“此人始终坚持弃暗投明,朕甚感欣慰。阁老如若担心,朕就咨询下孙师傅,再传刘兴祚觐见,亲自面之。而后再做定夺,这样可好?”

    温体仁原本就只是基于一种本能的担心,才有此劝谏,不是说有什么证据或者明显感到有什么不妥。现在听崇祯皇帝说得慎重,自然不会再有疑议。

    徐光启也没意见,刘兴祚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现在温体仁和徐光启的感觉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大明扬威大洋,马上向崇祯皇帝告辞,去忙手头的事情。

    原本钟进卫是想跟着徐光启去的,但他被崇祯皇帝叫住了。

    崇祯皇帝重新收好世界地图,让内侍搬回屏风。忙完这些之后,把在殿内轮值的内侍宫女都赶了出去,然后问钟进卫道:“钟师傅,刚才推荐的这两人,有什么出处么?”

    钟进卫一听,原来叫住自己是为这事。不由笑笑,崇祯皇帝还是年轻,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啊。

    于是,他回答道:“陛下,那个宋应星写了一本书,叫《天工开物》,流传后世,由此赢得了身后名。满清搞文字狱,此书一度失传,后来还是从rì本传回国内。”

    崇祯皇帝一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