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听温体仁这么一说,对于百姓学识这块就不再有疑问。

    他接着问钟进卫道:“这廉政公署该如何实行为好呢,朕以为厂卫已有此职能,需要另加一处衙门?”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又马上补充道:“现在厂卫也有涉及贪腐一事,这又该怎么解决呢?”

    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了,温体仁不再悠哉地捋那胡子,专心听中兴伯怎么说。

    “陛下,这其实是涉及监督机制的问题。臣觉得现在的监督机制存在重叠冗余之处。”钟进卫分析道。

    “哦,怎么讲?”崇祯皇帝的神态专注。

    “您看,御史监察文武百官,锦衣卫又监察文武百官,东厂还监察文武百官,虽然各自的重点略有不同,但差别不是太大,这是不是重复冗余了?”

    “那钟师傅的意思是要调整这三处的职能?”崇祯皇帝猜道。

    “正是。”钟进卫大声肯定道。

    “那依钟师傅之见,该如何调整?”

    “根据监察对象的不同进行分工。官分文武,其职能各不相同,因此其贪腐的特点就不一样。臣以为,都察院专职监督文臣,锦衣卫专职监督武官,会比较好。”

    “那东厂呢?”崇祯皇帝提醒道,这文武百官都被监察,东厂还能监督谁。

    “东厂专职监督都察院和锦衣卫。”

    “那岂不是东厂独大,这好像不符合钟师傅之前所说的厂卫平衡吧?”崇祯皇帝还记得钟进卫当初给过的提议,就提醒他道。

    “陛下,情况不一样,所以臣觉得需要改一下。而且,东厂也不会独大,它只能监督都察院和锦衣卫,其他文臣武将之事无权干涉。”

    钟进卫说到这里,又补充说明好处:“这么一来,三个监督机构各自监察一块,彼此之间以及被监察对象的隶属都不相干,有利防止贪腐的漫延。”

    温体仁听得皱起了眉头:“那东厂由谁来监督?”

    钟进卫转向温体仁,回答道:“成立廉政公署,由它来监督。”

    “又多一个衙门?”温体仁皱着眉头道。

    “我设想的这个廉政公署不是普通的衙门,我是这么想的,这个廉政公署存在于东厂,但没有办公场地,人员名单保密,甚至东厂提督也不知道谁是廉政公署的人,只有陛下知道。这样,能保证最高级监督的衙门保持清廉,因为谁想着干坏事的时候,都要考虑下身边的人是否是廉政公署的人。”

    钟进卫的说法很新颖,温体仁一下拿不准好坏,就沉思起来。

    “这廉政公署的人也是会监督都察院和锦衣卫么?”还真被温体仁想到了钟进卫话里没提到的一点,就问道。

    “不是,廉政公署的人只监督东厂。”

    “那这个廉政公署是否可以部署到都察院和锦衣卫中,让都察院和锦衣卫也不敢有贪赃违法之事,这样不也可以?”崇祯皇帝问道。

    “陛下,这种暗地里监督的事情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人人自危。俗话说,做多错多,办事的官吏就可能会转变为宁可少办事,也不能办错事。这对大明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

    钟进卫都是想着说着的,刚说完又想起一个理由,就继续补充道:“而且,都察院和锦衣卫已有东厂监督,如果再加廉政公署进去的话,监督职权又会重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那这廉政公署,朕怎么去做?”崇祯皇帝不明白具体的做法。

    “比如,陛下从东厂中选出甲乙两人,这两人不知道彼此已被陛下定为廉政公署的头目。再由甲乙分别从东厂中拟出他们认为可以作为廉政公署人的名单,交由陛下最终裁决。陛下由这两份名单中划去一些重复的或者不中意的人名。然后由甲乙再去通知对方入选廉政公署。这些人只能单线和甲或者乙联系,必要时,有权直接觐见陛下。”

    “钟师傅,对于这做法,朕有几个疑问。”

    “陛下,请说。”

    “这头目是要有甲乙两人?”崇祯皇帝问道。

    “陛下,这个可以由您看情况而定,如果东厂比较清廉,少有犯法违纪之事,您可以只定两个或者一个,如果犯法违纪之事比较多的话,您可以适当增加。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一共存在多少个头目。”

    “这是为了让他们自身也感到有人在监督其做事,不得贪赃枉法是么?”崇祯皇帝按照自己的理解,问钟进卫道。

    “是的,陛下。”

    “那为何要给朕一份名单,等确认后再去告知对方成为廉政公署一员呢?”崇祯皇帝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不这样的话,可能有个人会被甲乙两人都看中,都去通知,这么一来,这个人就知道了那两个通知他的人是廉政公署的头目,不利于保密。”钟进卫解释道。

    “那为何又要让他们可以直接面见于朕呢?”

    “这个可以限定觐见条件,只有发现他在廉政公署的上司有不法行为,才有权觐见陛下。这也是为了让甲乙在拉其手下做犯法之事时,要掂量掂量其是否会告发。”钟进卫马上解释了崇祯皇帝的这个问题。

    “哦,是这样。”崇祯皇帝没问题了,就在脑中过一遍刚才钟进卫所说的这一套内容。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在思考,就转向温体仁道:“温大人,您有关这廉政公署的事,有什么看法么?”

    “中兴伯,你不是说廉政公署接受百姓举报么,如果此机构转为暗处,则百姓如何举报?”温体仁还真是有问题,刚好钟进卫来问他,就顺势问道。

第二百二十一章 加薪养廉

    ()    钟进卫对于这个问题已有考虑,因此没有犹豫,直接回答了温体仁:“廉政公署不设举报处,但都察院,锦衣卫和东厂设有举报处,接受被监督对象犯法之事的举报。”

    他说完后看温体仁没有再问话,就转头对崇祯皇帝道:“陛下,刚才所说的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完善监督制度,即之前所说贪腐问题加重的第一点原因的改善。具体的细节可以再讨论,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温卿,你觉得钟师傅这想法如何?”崇祯皇帝心里衡量了一下,还是出口咨询首辅的意见。

    钟进卫的这个想法,对于都察院、锦衣卫和东厂的整体职能来说,其实没有多大变化。只是三个监察机构的职权范围都比以前缩小,但监察力度会增加。这种机制,比起以前的大而散,粗旷式的监察是更jīng确,更有效。

    对于内阁和温体仁本人来说,这些监察机构职能范围变动的影响基本没有。

    对各处衙门、军队来讲,原先由几个都管(也可以是都不管)的情况变成为有专一部门来管,也不能算是坏事。

    温体仁想到这里,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或可行,不妨一试。但都察院、锦衣卫和东厂的权限缩小,或者会有抵触。”

    温体仁虽然说出了三个监察部门,但其实有问题的只有一个,就是都察院。锦衣卫和东厂属于内臣,只要他们的领导崇祯皇帝同意,厂卫是不同意也得同意,没得商量。

    “此次反腐一案,多少御史落马,就是手中权限过大的原因,缩小其权限,是他们咎由自取。”崇祯皇帝对于自己的耳目风纪之司的堕落,感到很是恼怒。

    “陛下,臣想吐个嘈,啊,就是想提个意见。”钟进卫说出去后连忙改口,心里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改掉自己从后世带来的网络用语,都是混论坛太多留下的后遗症。

    “哦,钟师傅,你说。”

    “就是听说御史有风闻奏事的权力,臣觉得不妥,这种权力很容易被人利用为攻击政治对手。再说,臣的家乡,对于没有证据的乱说叫诽谤,是不允许的;情节严重是要坐牢的。”

    温体仁一听,就看着崇祯皇帝,看他怎么回答。近些年来的党争,都是由当权者的小弟们,那班御史开始发动攻击,反正言者无罪,把朝堂搞得乌七八糟。

    朝堂上的党争,扯皮,互相攻击之事,崇祯皇帝是有体会到的。听了钟进卫的话,他想了下,然后问道:“钟师傅,如果不能风闻奏事,那御史的威慑作用就会少很多,文官岂不是更为所yù为?”

    “陛下,现在的御史简单来讲,有什么权力?”钟进卫不是很清楚,就问道。

    “监察百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点温体仁插话给解释了。

    “哦,陛下,臣以为,如果都察院和锦衣卫一样,分别监察文武官员的话,应该具有相同的权限。就是取消风闻奏事之权,改为调查拘押之权,审判权交由刑部和按察使司,这样能防止权力滥用。这也是臣家乡所采取的一种措施。”

    钟进卫现在是狡猾了,每当要重点强调,或者要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说的很正确的时候,就推说后世怎么怎么。

    崇祯皇帝听了,就会想着将来都会这么用,那应该是没错的。因为按照钟进卫所描述的,将来那个时代,是人口众多,生活安定,各种匪夷所思之事(比如飞机)普遍存在的一个时代,必然是好的。

    加上现在的全民**的盛况,倒逼崇祯皇帝无法处置他们,听钟进卫说了这调整后的功效,就有点同意了。但事关重大,还是咨询温体仁道:“温卿,你看如何?”

    温体仁当然是欢迎的了,对他这种孤党来说,是最需要的结果。所以,温体仁毫无疑问地投了赞成票。

    “那就等收拾了现在朝局瘫痪危机后,再进行此事的改制吧。”崇祯皇帝见首辅也和自己的意见一致,就没顾虑了。

    “陛下,此事最好是现在就进行。危机危机,就是危险中存在机会。如果在平时进行体制改革,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但如果现在来推行的话,我们可以在贪腐事情上让一步,和百官达成妥协来推进体制改革,顺便把之前所说的一条龙计划涉及的内容也进行公布。”钟进卫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怎么讲?”崇祯皇帝问道。

    “如此众多的贪腐,从地方到京师,从宫内到外廷,从文臣到武官,还有勋贵都大面积的涉及,一一法办是不可能的,这点之前已经达成共识了,是吧?”钟进卫问崇祯皇帝道。

    “嗯。”

    “但贪腐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点,不管什么人,都是知道的。陛下真要以此来处置他们,也是理直气壮的。他们现在图的就是法不责众而已。所以,陛下可以以官员俸禄不足以过活为他们开脱,大赦天下,当然,他们必须同意体制改革为前提。”钟进卫说到这里才开始说出目前朝局的解决方法。

    “钟师傅,这次的体制革新会比较大,包括了很多内容,监察制度的革新,道路衙门的建立,国企的建立,银行的建立,纸币的推行,全民教育的开展等等,就只是赦免他们就会同意么?”崇祯皇帝带着一丝疑虑问道。

    “陛下,臣之前向您提过的国企利润的划分中就有一点,增加官员俸禄,这是给他们好处,让他们也能享受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好处,我想阻力应该不会大。”钟进卫回答道。

    温体仁听到这里,用疑惑的语气问道:“增加官员俸禄?”

    上次钟进卫单独见崇祯皇帝时提的给官员加薪的想法,所以温体仁不知道。

    他听到温体仁问话,就面向他,回答道:“就是把国企利润进行划分,留出其中一部分给大明所有官吏进行加薪。”

    “大明官员这么多,每个人能分到多少?”温体仁不以为意地道。

    “是啊,钟师傅,他们贪腐数目如此巨大,岂会看上这一点点小钱。”崇祯皇帝也适时插话道。

    听到他俩的这话,钟进卫笑了。

    “钟师傅,你笑什么?”崇祯皇帝见他忽然笑了起来,不由得问道。

    钟进卫笑着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官吏贪腐来的钱毕竟来路不正,又有监督制度在,以后抓住了是要法办的。而且,这国企的利润,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因为他是有国家支持的垄断企业,臣以后再想到赚钱点子,都可以慢慢加到这个国企里面。”

    崇祯皇帝一听,又惊有喜,问道:“能有多少利润?”

    钟进卫想起未来的科技发展,新鲜东西会不断涌出,特别是工业化的最终到来,国民经济总量会不断涌喷,以后成立的研究院,研究出来的好东西,也都加到国企来运营,那个利润是难以想象的。

    但他一时解释不清楚,就只得向崇祯皇帝道:“很多很多,足够给官吏加薪和用作全民教育以及做些其他事情。不过,这国企也有不足。”

    “什么不足?”崇祯皇帝一听,有点担心。

    “在国企发展得久了后,会不思进取,凭垄断身份吃铁饭碗,生产、创造积极xìng就会降低。不过,这都是很以后的事情了,到时候再进行国企拆分、改制能化解不足。”钟进卫回答道。

    崇祯皇帝一听,担着的一颗心就放了下来,很久后才会体现的弊端,就等以后再说了,没有一项制度是长盛不衰的。

    温体仁却在心里偷着笑了,对于他这种不贪不腐的官员来说,加了工资,生活就能好过多了,虽然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但谁不想过的舒服点呢。

    “陛下,有关官员加薪的事,臣还有一点想法。”钟进卫对崇祯皇帝又说道。

第二百二十二章 廉洁退休金

    ()    “钟师傅请说。”

    “陛下,这官员加薪部分,臣想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月俸满足其生活所需,二是另外再加一个廉洁金制度。”

    “何为廉洁金制度?”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一起问道,话问出口后,温体仁微微有点尴尬,好像显得自己很着急似的。

    幸好崇祯皇帝和钟进卫都没有注意到,温体仁的神态马上恢复正常。

    钟进卫解释说:“简单讲,就是做官后一直到告老还乡,也就是不再做官后,有一笔额外的钱可以拿。当然,前提是没有任何贪腐记录。”

    崇祯皇帝一听,这和平时觉得某人做得好,赏赐东西一个道理,但细节上又有区别。之前的赏赐是具有随意xìng,而钟师傅所说的,将会作为成例,到期就必须给了。

    他还在想的时候,温体仁开口问钟进卫了:“中兴伯,你这简单的说法倒是让人明白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但具体该如何做呢?”

    “温大人,我是这样想的,规定每个官做官一个月,则奖励多少廉洁金。大家都能知道如果自己廉洁为官,则不再做官时能得多少廉洁金。”

    “那就是说这廉洁金和月俸一样,只是不能马上领取么?”温体仁继续追问。

    “有区别。”

    “有何区别?”

    “月俸是按照品级的不同而有高低差异,这反应的是能力问题,自然要区别对待。但这个廉洁金就不一样了,它是做官时的廉洁奖励,我认为,只要做官,不管做什么官,那么就都要求其做官廉洁,只要能做到这点,就能获得一样的廉洁金。如果有贪腐,则一分都不能拿到。”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带着苦笑问钟进卫道:“钟师傅,国企的利润会很高很搞,但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有很多吧?这又是加俸禄又是给廉政金的,这钱怎么解决?朕还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呢!”

    钟进卫听了也是头疼,万事开头难啊!他低着头快速思考着。

    “中兴伯,要不暂时用那纸币来代替这多出来的开销?”温体仁给他出主意道。

    崇祯皇帝听了觉得是个好主意,可以马上解决这个难题。正要说话时,钟进卫开口了:“不行,绝对不行。现在纸币的信誉还没建立起来,如果脱离了银本位就会落得和大明宝钞一个下场,成为一张废纸。”

    钟进卫的声音有点大,态度坚决。

    “中兴伯想岔了,不是不能兑换银子,只是暂时没银子,等以后国企利润大了,有了余钱,就给他们兑换不就可以么!”温体仁连忙给钟进卫解释道。

    “这也不行,现在来讲,他们不相信国企能有多少利润,只有他们看到了国企的赚钱能力,才会相信,否则他们手中的纸币照样贬值的厉害。”钟进卫还是摇摇头否认了。

    温体仁听了就没再说话,文华殿内安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钟进卫抬头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这官员的待遇是一定要加的,正如臣之前和您说的一样,只有让他们来分享体制改革的好处,他们才会认真做事而不捣乱。”

    他看到崇祯微微点头,就继续说道:“廉洁金是从政策宣布之后开始实行,暂时只是记账,就算短期有人告老还乡,也没多少时间的廉洁金积累,所以这一块的费用可以暂时不用考虑。”

    “不错。”崇祯皇帝听到这里,出声表示同意。

    “至于官员加薪这块,可以分几个阶段实施。比如俸禄低的那些,这个可以参考京师的rì常消费所需,不足以维持家庭一定人数的rì常所需,就先给他们加薪,隔多少时间后再解决次一等的,一直到全部加薪完毕。”

    “这时间如何规定,总得有个依据吧?”温体仁问道。

    “就从国企的利润增长情况来决定。”

    温体仁听了钟进卫的回答,他心里对这国企利润的增长速度没底,就问道:“这时间会不会太长了点?”

    崇祯皇帝一听,直接道:“几百年都是这样,这点时间还等不起?要谁有意见,朕就去他家看看是否真得等不起会饿死他们。”

    “那京师以外的官员呢?”温体仁听了崇祯皇帝那略带威胁的话后,不再纠结这点,转而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两京十三省都搞起国企,等京师多培养一些人才后就派出去。当地官员的俸禄由当地解决,zhōng yāng查账,等以后再收归zhōng yāng。”钟进卫想着现在只能多点开花,齐头并进,才能在短时间内暴增利润,就给了这个方案。

    说实话,大明的官员不多,月薪也很低,所以就有了这个推广的基础。

    温体仁想了会,觉得这方案还是有可行xìng的,就不再问了。

    但这时候,崇祯皇帝却说话了:“钟师傅,各地边军的军饷也急需解决,有地方的军饷已经拖欠几个月了,这如何解决?”

    前阵子,好不容易砸锅卖铁加抄家保定侯、京营提督以及两个御史搞到的钱,暂时稳定了勤王军的军饷粮草问题而已。

    但边军拖饷的问题,一直压在崇祯皇帝的心底,还有全国各地赈灾所需银两,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都快逼得崇祯皇帝发疯了。

    现在为了反腐不得不给官员加薪,搞廉洁金,这是没办法的事。崇祯皇帝知道,工yù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所以钟进卫在提这些措施的时候,他一直没有反对。

    崇祯皇帝原本是寄希望于国企利润,银行纸钞这些,期望着有了利润后能挪一部分出来,但按照钟师傅这么一安排,暂时肯定没戏了。

    现在看钟进卫把这些加薪银,廉洁金的出处搞得差不多了,就忍不住把心里的担心说了出来。

    钟进卫也觉得头疼,大明朝处处缺钱,却又处处需要钱。如果自己多记得一些金手指就好了。

    这边军的军饷是必须要解决的,钟进卫对于这点的认识比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认识都要深,因为他知道,就是这些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卒因为活不下去了,最终参与到造反队伍中去,才壮大了造反者的力量。

    钟进卫不是财神,也没聚宝盆,不可能一下变出很多钱来的。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只是他身在局中,脑子就想着怎么去生产东西来赚钱这条路,忘记了其他方面的来钱途径。

    崇祯皇帝等了一会,没等到钟进卫的答复。然后他又看看温体仁,见他也是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知道首辅也没有办法变出钱来。

    他心里一烦躁,就火了,忍不住又有点变卦了,带着一丝不负责任的态度说道:“要不朕咬咬牙,把这些贪官都办了,抄了他们的家,就有钱了!”

    崇祯皇帝说的这种做法之前已经论证过,是行不通的。钟进卫和温体仁听到崇祯皇帝赌气式的说法,都抬起头来看过去,想分辨下皇上到底是真的想这么干了呢还是发泄下而已。

    就在这个时候,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有军情急报。

    钟进卫和温体仁互相看看,都有点担心,现在的军情基本上是十个消息里面有九个是坏消息。

    崇祯皇帝连忙让内侍把军情急报转呈上来一看,有两份奏章,一份是军情急递,另外一份是孙承宗的奏章。

    崇祯皇帝连忙翻开看了起来,钟进卫和温体仁都没有说话,一时之间,文华殿内变得静悄悄地。

第二百二十三章 赎罪银

    ()    崇祯皇帝看完了两份奏章后,脸sè更是沉重。他一边让内侍把两份奏章拿下去给钟进卫和温体仁看,一边说道:“滦州同知张文秀伙同守备李继全投降建虏,知州杨濂自刎;太仆寺卿冯运泰逃回京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