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私大明-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李义为何要挑动土人叛乱,这个问题刚开始时王守仁还有些想不明白,不过当他看到旧港越来越多的汉人,以及那些宁愿躺在树荫里睡觉,也不愿意去汉人的农庄干活赚钱的土人时,王守仁忽然理解了周重的做法,毕竟南洋这么肥沃富饶的土地上,却生活着一群懒惰无比的土人,而且这些土人连最简单的劳作都不愿意去做,这简直就是在浪费南洋的资源,所以周重现在已经开始在有计划的消灭土人的数量,为后来的移民腾出地方。
想到这里,王守仁也是叹息一声,从理智上来讲,他对周重的这个计划是支持的,毕竟他们都是大明人,为了解决自己国内的矛盾,杀死一些土人根本无可厚非。但是从感情上来讲,王守仁却对这种做法有些排斥,毕竟那些土人也是人,虽然懒惰一些、性格残暴一些,但他们依然是人,不是畜生。
从情理上来讲,王守仁对南洋土人的同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个时代的土人并没有做过太多对不起汉人的事,但若是他知道后世的南洋国家发生的几次排华事件,肯定会举双手支持周重的决定,毕竟能够做出那种残暴之事的土人,已经与畜生无异。
虽然王守仁猜到挑拨土人暴乱的幕后推手是周重,旧港知府李义只不过是个执行者,但这依然让王守仁很难对李义产生好感,毕竟李义这个人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为人精明油滑之极,该下狠手时却也能丝毫不留情,这样的人的确是一名干吏,但却绝对不是个好人。
除了对周重和李义挑拨土人暴乱的不满外,王守仁还发现了旧港另外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是旧港特有的,其它地方他都没有遇到过,那就是宗教的问题。
本来旧港就是南洋伊斯兰教的传教中心,这里的汉人几乎都是穆斯林,以前不信教的人要么被强迫同化,要么就是被赶了出去,结果就造成了一个单一的宗教城市,城中到处都是尖顶的穆斯林寺庙,而且也正是这种宗教信仰,使得旧港在南洋各国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最终才能生存到现在。
当初旧港向大明归降之时,整个城中的汉人穆斯林就已经达到了十万,可以说是南洋汉人最大的聚居地,不过后来随着周重将这里划为旧港府,管辖区域包括金洲东部的广大区域,面积甚至比台湾府还要大一些。
为了统治这片广阔的区域,周重开始将移民的重心向这里倾斜,给出更多的移民优惠政策,结果就导致旧港府的汉人移民越来越多,比如祝枝山那边的港南县,从开始汉人数量不足百人,一直到现发展到近两万汉人,至于旧港这边,汉人的数量更是呈爆炸式增长,到现了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十万,当然这三十万人不仅仅包括旧港市区的市民,更多的还包括外围耕种的农业移民。
不过随着外地移民的迁入,旧港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穆斯林城市了,一些本来在他们看来本就该遵守的习俗,也受到外来移民的冲击,别人不说,光是一个饮食习惯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穆斯林不食猪肉,也不饮酒,但是那些移民可不管这些,他们在城中杀猪吃肉,同时还开设了不少酒馆酒楼,虽然给旧港增加了不少生气,但却也引起不少穆斯林的不满,当这种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冲突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
其实对于旧港的这种宗教冲突,冲突的双方都十分的无辜,比如某位请人吃饭的新移民,看到普通的饭店已经坐满了,于是就来到穆斯林开的饭店,光顾着和朋友聊天了,竟然忘了这里不卖酒和猪肉,结果点菜的时候竟然要猪头肉和好酒,结果开店的穆斯林以为对方是来侮辱他的,一时气急就骂了几句,没想到对方也是个爆脾气,骂来骂去就打了起来,而且还越闹越大,双方积累的矛盾也借着这件小事一下子爆发出来,最后终于引发了移民与穆斯林之间的一场群殴。
对于这样的群殴,王守仁在来到旧港后不久,就亲身经历了一次,引发冲突的依然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最后在大街上,几十上百名汉人与穆斯林打了起来,最后还是官府的衙役赶来,制止了双方的斗殴,然后全都带到了府衙,最后府衙各大了五十大板算是了事,毕竟这种事已经没办法判断对错了,而且只要不死人,就算不了什么大事。
不过王守仁却已经看出了这种宗教冲突背后所酝酿的危险,当初他被发配到龙场为官时,就亲眼目睹过苗民与汉民之间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已经绵延了成百上千年,民族之间的矛盾已经积累的极深,想要化解根本不是那么容易事。
现在旧港穆斯林与新移民之间的冲突虽然还没到无法化解的地步,但却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苗头,若是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恐怕最后光是宗教矛盾,就会让总督府为之头痛不已,所以必须想办法解决!
第四百零七章 王守仁发威
其实不光是王守仁看到了旧港的宗教矛盾,周重也早就注意到了旧港的那些穆斯林,毕竟大明西北的回民与汉民之间的争斗也是不断,甚至是经过几百年的融合,但后世之时依然不时听到回民与汉民冲突的事,更何况旧港刚开始就是一个穆斯林城市,现在忽然出现那么多的汉民,若是不出现矛盾那才叫有鬼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重在接到王守仁对旧港宗教矛盾的禀报后,立刻召集焦芳和张彩商议事情,其中张彩更是甘肃人,他老家那边就有不少回民,所以对于处理这种宗教矛盾的问题,他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法。
张彩的建议首先就是划分居住区域,也就是把旧港一分为二,其中老城区依然让那些穆斯林居住,而在老城区之外再建造一座新城,以容纳新移民的到来。
当然仅仅是分开居住还是不够的,张彩的第二条建议就是以官府为主要力量,教导新移民要懂得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穆斯林的一些禁忌,也要大力宣传,使得新移民不至于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对方的禁忌。与此同时,官府也要教导那些穆斯林要学会宽容,他们可以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但却不能强迫别人也遵守他们的风俗,哪怕是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触犯了穆斯林的禁忌,他们也不能上前指责,毕竟除了官府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事是。
张彩处理宗教矛盾的办法算不上高明,但却中规中矩,而且这也是现阶段周重能做到的最好办法,所以他很快给旧港知府李义去了道公文,要求他结合旧港的实际情况,按照张彩提出的几点办法酌情处置,同时周重也给王守仁也下了道公文,让他们按察使司留下人监督旧港的宗教矛盾。
帮着李义处理了一下旧港的宗教矛盾后,王守仁对四海总督府治下的州府考察也终于完成了,于是他在旧港直接乘船回到双屿港,并将自己这一路上的见闻,以及对四海总督府未来的发展方向写成文书交给周重,然后开始真正的着手整治总督府的吏治。
王守仁一出手,就把矛头指向了私德有亏的张彩,说起来张彩年轻时好色,甚至还开口向属下讨要小妾,可以说人品很有问题,现在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再去好色了,但却开始变得贪财起来,本来大明官员的俸禄很少,全都靠各种灰色收入支撑,甚至这已经成为官场上的潜规则,所有人都知道但却没有人敢说破。
周重对官场上这种灰色收入十分反感,一来官员收下这些灰色收入,容易滋生贪婪之心,二来这种灰色收入并不透明,身为总督的他也很难监控,所以周重在总督府刚刚成立时,就严禁总督府的下级官员私自收受财物,也就是将所有灰色收入一下子掐断,不过周重也知道官员只靠俸禄是养不活全家的,所以他将那些灰色收入掐断后,干脆由暗转明,将各种名目的灰色收入变成总督府的补贴发下去,这样一来官员的收入也能更加透明,也便于周重对下级官员的监管。
周重对总督府的财政做了改革,大部分官员也都对这种改革表示欢迎,毕竟他们不必像以前那样担心吊胆的收钱了,而且收入也并没有减少,自己也不必承担风险,所以大部分官员都是严格遵守周重立下的规矩,没敢再收受任何名目的灰色收入。
但是张彩这个人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他与焦芳在总督府站稳脚根,并且取得周重的信任后,贪婪的心思再一次升起,开始收受一些别人的贿赂,不过他虽然收钱,但是却也不会做的太过分,比如周重吩咐的一些事情,哪怕他是别人出再多的钱,他也不敢打丝毫折扣,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这位年轻的上司可不是好糊弄的,万一因为一些钱财而导致周重对自己不信任的话,那他日后的前途可全都毁了。
张彩收受贿赂虽然十分小心,但可惜他遇到了王守仁,历史上的王守仁在用兵方面就是奸诈出名,现在他把自己用兵时智慧用在官场上,同样也是无往而不利,比如王守仁就让人假扮商人向张彩行贿,结果张彩一时不察就收下了,这下让王守仁抓了个人赃并获,这应该就是后世钓鱼执法的前身了。
对于张彩收受贿赂的事,周重其实也有所察觉,毕竟双屿港本来就是他的地盘,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线,只不过张彩虽然受贿,但做事却极有分寸,有些不该拿的钱,他是打死都不会拿,再加上周重又十分看重张彩的才能,所以对张彩受贿的事视而不见。
不过周重之前可以装做不知道,但是现在张彩受贿的事却被王守仁抓了个现形,这下周重就不能再装傻了,幸好张彩受贿的数额不是很大,王守仁也没想真的要把张彩制于死地,他只是想通过这件事向北方官员立威罢了,所以并没有向朝廷禀报,而是私下里交给周重处置,最后周重只好将张彩收受的贿赂充公,然后又处置了张彩家中直接收下贿赂的家人,虽然这样的处罚并不重,但王守仁也并没有追究。
借着处置张彩这件事,王守仁迅速在总督府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老谋深算的焦芳在打听了一下王守仁的过往,以及他在台湾三地的考察经过后,十分明智的选择了退让,之前受到压制的南方人也终于可以出头了,不过王守仁也不敢过分逼迫,毕竟焦芳和张彩哪个都不是易与之辈,而在南方官员中,也只有自己可以勉强与两人相抗衡,与他同级的杨统根本就不是两人的对手,所以王守仁也见好就收,总督府的南北官员势力也慢慢的恢复了平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达伽马为首的葡萄牙使团在北京居住了近半年后,终于带着正德签署的通商文书离开了北京,这份文书的内容其实就是之前周重与达伽马已经达成的协议,现在只不过由正德再次签字确认,同时也更加保证了这份条约的合法性。
达伽马在离开北京之后,还特意来到双屿港向周重告别,而且这次见到周重后,态度却变得更加的恭敬,多次强调自己在回去之后,就会立刻支付剩下的百万两赔偿,同时也希望周重遵守双方之前签署的合约,大力推动发展大明与葡萄牙之间的贸易。
对于达伽马表现出来的恭敬,周重并不怎么高兴,因为他知道达伽马之所以变得之前恭敬,是因为他在大明呆的这半年里,肯定已经看清了大明的虚实,知道整个大明只是一个虚弱的巨人,根本不像他们之前想像的那么强大,而且大明上下都对海洋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哪怕是现在大明已经从海洋赚到无数的财富,但是大明对海洋依然不怎么重视,这个发现对于达伽马来说,简直就是天赐之喜。
不过大明上下虽然对海洋不怎么重视,但是其中却有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周重,达伽马之前在双屿港呆过一段时间,知道周重的四海总督府在海上拥有极强的力量,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仅仅一个四海总督府,就已经拥有打败他们葡萄牙王国的力量,而且更加糟糕的是,那个年轻的总督似乎还十分受到大明皇帝的信任,大明朝廷也对总督府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总督府在海上的实力几乎是一日千里。
可以说达伽马的这一次北京之行,不但让他搞清楚了大明的虚实,同样也搞清楚了周重这个年轻总督对大明的意义,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周重就是大明的海上皇帝,所有与大明有关的海上活动,都离不开周重的支持,他们葡萄牙人日后想要与大明交易,同样也需要与周重打理好关系,甚至若有可能的话,达伽马还希望可以找到周重的弱点,只要能够击败周重,那么整个大明的沿海都将对他们葡萄牙王国开放。
也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所以达伽马再次见到周重时,态度变得十分的恭敬,甚至可以说是谦卑,毕竟现在他们葡萄牙人在亚洲这边的实力大损,短时间内根本无力与大明争锋,更何况现在周重的四海总督府实力发展飞快,天知道对方哪一天会杀进印度洋,所以现在对周重保持必要的恭敬,日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对于达伽马的恭敬,周重却是十分的清醒,特别是他知道眼前这个葡萄牙人已经看清了大明的虚实,日后葡萄牙人若是再次积累起能够打败自己的实力,那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动手,只要自己一败,整个大明的沿海就完了,所以他现在只能拼命的发展总督府的海上力量,甚至主动与葡萄牙展开竞争,最好能够将葡萄牙人的势力从印度洋那里赶出去。
第四百零八章 扩张海军
送走了葡萄牙使团后,周重就立刻督促总督府治下的造船厂加快速度建造军舰,特别是那种新型的瓦伦战舰,这种战舰已经通过了水师的测试,并且得到了水师上下的一致好评,甚至连那些被俘的葡萄牙人,也对这种战舰赞不绝口,因此周重已经开始对手下水师进行搬装,日后瓦伦战舰将成为大明水师的标准战舰。
除了战舰之外,四海总督府在得到正德皇帝的同意后,立刻开始对水师进行扩编,毕竟现在总督府治下的海域越来越大,光靠原来的那点水师根本不够,所以周重经过仔细的考察之后,决定将水师扩张为三支舰队。
其中第一支舰队名叫东海舰队,主要游弋在双屿港以北的大明海域,这片海域相对比较平静,特别是在朝鲜内附,倭国内乱的前提下,更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顶多也就是救助一下海上遇难的商船,顺便协助沿海的州府维持治安,并不是用来对外作战的舰队。
第二支舰队名叫南海舰队,这支舰队的作用与东海舰队一样,只不过管理海域变成了双屿港之南,海南岛与吕宋岛之北的广大海域,这两只舰队都是大明的内海舰队,并不需要装备太过精良的战舰和武器,使用的都是以前四海水师退下来的老战船。
除了上面的两支内海舰队外,剩下的这支舰队才是周重真正的杀手锏,这支舰队就是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同时也集中了所有水师精锐的南洋舰队。
现在周重虽然占据了马六甲和旧港,堵死了葡萄牙人进入南洋的通道,但是南洋的大部分地区都还处于当地土人的统治之中,各个小国彼此争斗不休,而且这些小国的土人几乎都像旧港的那些土人一样,一个个又懒又蠢,若不是南洋这里物产丰富的话,恐怕他们早就因为自己的懒惰饿死了。
大明国内天灾不断,每年光是大大小小的天灾加在一起,就足够朝堂上的众臣头痛的,毕竟只要是遇到天灾,就需要进行调集各种物资救灾,这些物资不但包括粮食,有时还包括衣物、农具、种子等等,这些开销加在一起,早已经让大明的财政不堪重负了。
但是现在却大不一样了,自从之前河南洛阳一带的水灾使用了移民之法,并且那些移民还在台湾、马六甲等地生活的很好,这使得大明官员在处理各种天灾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迁移灾民,毕竟只要灾民少了,需要的救灾的物资自然也就少了,更不用担心灾民因为饥饿而造反,可谓是一举数得,而且灾民的迁移费用大部分也是由四海总督府支付,当地的官府只需要派出官吏组织迁移就行了,所以现在大明各地只要有一天灾,大地上立刻就会出现长长的迁移队伍。
每年最少数十万的灾民迁移出来,周重自然要给这些灾民找到安置的地方,台湾府那边的地方虽大,但是随着这两年的迁移,台湾那边最好的平原已经被先到的灾民用完了,剩下的大都是山地或密林,想要开辟为居住的地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周重觉得与其花大力气开山砍树,不如再去寻找另外一些更好的地方,比如南洋那里的各个海岛,虽说那里天气炎热了一些,但是却物产丰富,土地也十分的肥沃,最适合种植水稻或甘蔗,有这样的好地方不去占,周重自己都觉得对不起那些灾民。
不过现在南洋的那些海岛还都掌握在那些又懒又蠢的土人手中,为了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把土地让给那些大明来的可怜灾民,所以周重觉得有必要对那些土人进行“劝说”,所以他就成立了南洋舰队,整个舰队不但拥有最好的战舰,同时也拥有数量庞大的陆战队,他们就是“劝说”南洋土人的主要力量。
对于这支南洋舰队,周重可谓是费尽了心思,整个舰队共有主力战舰一百二十艘,辅助战船无数,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余人,分为四支分舰队,分别由四个海军将领统率,而且他们四人直接向周重这个总督负责,毕竟如此强大的一支力量,周重不放心将它交给任何人。
三大舰队的组建,特别是南洋舰队的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且一支舰队的组建,并不仅仅只是人员与战舰到位后就能成军的,之后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训练,训练之后还需要进行实战演练,使得整个舰队进入磨合期,只有经过磨合期后,整个舰队才会形成自己的作战方式与精神,这时才可以称之为舰队。
周重之前已经为组建舰队做了大量的准备,比如需要的战舰早已经在各地的船厂里开工建造,估计最迟三个月,最后的一批战舰就可以建造完成,只不过三大舰队的海军士兵却还远没有招齐。
其中东海与南海舰队主要是防守大明沿海之用,平时也协助市舶司对船只进行收税,商船遇到危险时,他们也会参加救援,至于作战训练他们也会参加,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对人员的要求也就不是特别的高,比如以前水师淘汰下来的一些老弱伤残,只要还能上船的,都被安排在这两支舰队中,另外周重还从沿海的渔民中挑选了一批青壮,经过前期的培训后,也补充进两支舰队之中。
相比之下,南洋舰队对人员的要求可就高多了,毕竟这支舰队主要就是用来作战的,而且在周重的计划中,攻略南洋只是对南洋舰队的前期实战训练,等到南洋平定之后,他会以南洋舰队为甚至,再分出两支或三支舰队,这些舰队或向东或向西,帮助大明在海外开疆拓土,迎战所有敢于挑战大明的竞争者。
南洋舰队共需要四万人,这个数字对欧洲那些小国来说,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毕竟这仅仅只是一支舰队,要知道葡萄牙人派往印度的舰队,加在一起也不过才两三千人,就这已经消耗了葡萄牙王国的近半力量,所以四万人舰队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无法想像。
但是对于大明这样一个人口逼近两亿的国家来说,四万人简直不值一提,甚至周重根本不必特别费心,他只需要在沿海各地张贴出榜文,然后标明一个士卒每月的军饷,以及刚入伍就能领到一笔数额不小的安家费,自然会有无数贫穷的年轻人蜂拥而来,争抢着想要加入南洋舰队,虽然他们明知道打仗是会死人的,但是贫穷和饥饿面前,这些人自己都觉得自己这条命并不怎么值钱。
不过南洋舰队将是大明未来海上的主战力量,所以对人员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比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身体强健并且懂得水性,最好是那些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渔家子弟,毕竟这些人早就习惯了海上的生活,也懂得一些操船的技巧,是海军士兵最好的人选。
上面的那些只是对普通士兵的要求,另外除了这些普通的士兵外,周重还要求招收一批识字,最好是懂得算学或天文学的士兵,毕竟海军是个技术性的兵种,不但需要会打仗的普通士兵,同时还需要记录航线、绘制海图、辨别方向等等,这些都不是普通士兵可以胜任的,所以周重计划招收一些识字的士兵,然后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培训,使得这些人掌握海军航行时必须掌握的知识,成为海军中重要的辅助人才。
当然想要招收识字的人加入海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对军队都带着几分鄙视,甚至还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谚语,若非周重的海军军饷丰厚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报名,但是大明这个时代,识字的人本来就是少数,而且一般识字的人都不是很穷,所以根本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军队。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重的招兵告示贴出去后,沿海各地参加普通海军的人很快就招齐了,只要他们能够在训练中坚持下来,那就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南洋海军。但是那个招收识字之人的技术兵种,却是很长时间都是无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