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私大明-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德说完,立刻就让人准备早餐,然后让周重陪自己随便吃了顿早饭,拉着他就去了军校。周重虽然还想再劝,但看正德的样子,也知道自己再怎么劝估计也不会有效果,当下只能长叹一声,陪着正德看了一天的球赛。
一封没头没尾的书信,虽然信上的内容大逆不道,但却还动摇不了周重的地位,也许真的像正德所说的那样,是想有人通过这种方式表忠心,只是对方的胆子还不够大,所以不敢写自己的名字,不过也有可能是有人想陷害周重,或者也有其它的可能,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对周重来说,这封信只不过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涟漪,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不过周重的生活虽然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但是朝堂上对于正德出巡的事依然争吵不休,支持派以兵部尚书王琼为首,而反对的人则是以杨廷和这些内阁大臣为主,再加上正德坐在龙椅上拉偏架,双方为此吵的是不亦乐乎,甚至连正经的政务都耽误了。
这几年经过周重的努力,使得大明的粮食产量年年爆增,经济也发展的极为迅速,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只要手中有粮,他们就不会有其它的想法,而经济的发展则让大明的国库十分充足,各方面用钱也都十分大方,特别是在边军方面,更是十分舍得花钱,鞑靼小王子几次率兵南下,都被大明的边军所败,不但没能抢到任何物资和人口,更是损兵折将若不堪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明的朝堂上虽然吵做一团,甚至耽误了政务的处置,但并没给大明造成太大的影响,国内民情稳定,国外也没有敌人敢在这个时候招惹大明,估计正德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不但偏向王琼一方,甚至还从中煽风点火,让两派吵的更加热闹。
不过就在朝堂为正德出巡的事情吵的不可开交时,却忽然传一个噩耗,大明首辅李东阳缠绵病榻多日之后,终于在昨天晚上病逝,终年七十岁。
李东阳不但是内阁首辅,同时他还是先帝亲点的顾命大臣,二十岁就入朝为官,为大明辛苦奔劳了整整五十年,后来更是成为内阁大学士,辅佐孝宗与正德两朝皇帝,可谓是劳苦功高,所以他这一死,时人称其为“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
另外李东阳还是南方官员集团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南方官员集团就不会乱,内阁也同样不会乱。可是现在李东阳一死,对于大明朝野的震动可谓是十分巨大,特别是对于南方系出身的官员来说,更是感觉六神无主,毕竟他们早就习惯了朝堂有李东阳这位南方派系出身的内阁首辅坐镇的情况,现在李东阳一死,这让绝大部分人都感觉不自在。
对于李东阳的去世,内阁中的杨廷和等人虽然震惊,但却也早有心理准备,而且他们也知道,在这个争论正德是否出巡问题的关键时刻,李东阳的去世肯定会给自己一方的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甚至很可能会因此而败给王琼那些人,导致正德顺利出行,所以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杨廷和等人立刻向正德提议,暂停对是出巡一事的讨论,现在最紧要的是处理李东阳的丧事,毕竟对方身为内阁首辅,又是顾命大臣,他的葬礼自然不能有任何疏漏。
正德虽然胡闹,但是对于李东阳还是十分尊敬的,而且他也知道,哪怕他现在趁着李东阳去世把出巡的事情搞定,日后也会引起杨廷和等人的强烈反弹,所以还不如现在先处理完李东阳的丧事,然后再趁着杨廷和一方人心不稳的机会,一举把出巡的事定下来。
李东阳死在内阁首辅的任上,可谓是鞠躬尽瘁,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所以对于李东阳的身后事,大明朝堂上很快就达成一至,对李东阳追赠太师,谥号文正。
至于李东阳的葬礼,也由正德特别授意由礼部操办,所有花用也都由他的内库里出,而且李东阳的儿子也得到了封赏,可以说待遇丰厚之极,只不过因为李东阳在去世之前要求葬到老家茶陵,所以真正的葬礼将在茶陵举行。
对于李东阳的丧事,杨廷和等人虽然尽力拖延,希望可以借着这段时间整合一下人心,重振南方官员的士气。但是王琼那些人却根本不给他们机会,对于李东阳的丧事他们是积极操办,甚至不惜把“文正”这个极为尊贵的谥号给了李东阳,所以仅仅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就把李东阳的丧事处理完毕。
丧事处理完了,王琼立刻发动自己一方的力量,再次把正德出巡的事情提到了朝堂上,结果杨廷和等人自然也是全力反对,可惜经过李东阳去世的打击,使得他们一方的人心有些不齐,特别是正德还将王琼一方的几个人提拔到了重要职位上,这就使得他们这边的话语权大增,哪怕是杨廷和那几个内阁大学士全部反对,可最后也敌不过王琼这些人的围攻。
在李东阳去世的三个月后,正德终于取得这次出巡之争的胜利,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离开禁锢自己的京城,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
第四百七十一章 焦芳入阁
正德十一年的七月,正是初秋时分,树上的叶子还是绿油油的,但是正德却已经急匆匆的让江彬点齐外四家的四万边军,另外还有五千人神机营,然后带着这四万五千人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京城。另外周重这个赵王被加封为监国,代他掌管大明的朝政。
对于正德这个任性的举动,除了王琼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家伙选择了支持外,其它大部分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甚至皇宫里的张太后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跑去边关,可惜正德想打仗已经快想疯了,他已经对京城里的游戏感到无比的厌烦,所以无论是谁阻拦,他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所以最后走的是义无反顾。
正德走的那天,周重前去相送,兄弟二人站在北京北门外的长亭里说了许多话,当时亭子里就只有他们两人,就连谷大用也被遣到亭子外几十米处,只能看到周重两人坐在亭子里,但却不知道他们兄弟二人在谈话些什么,事后周重与正德也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次的谈话,直到千百年后,他们这次谈话就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团,虽然有不少人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还原了无数版本的此次谈话,但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根本不足以服人。
周重送走了正德后,并没有立刻接手朝政,而是把自己独自关在王府里数天时间,这几天里他不见任何外人,对于请求晋见的人也率挡了回去,唯一可以见到他的,除了王妃和几个儿女外,就只有一个外人,这个人正是周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焦芳。
就像之前周重与正德的交谈一样,没有人知道在这几天里,周重与焦芳谈了些什么,更不知道他们两是否达成什么样的协议,不过就在几天之后,周重忽然出现在大明的朝会上,虽然正德不在,但是周重被任命为监国,所以在正德的龙椅旁边,又加了一张椅子,这也就是日后周重上朝时坐的地方。
周重以前虽然是亲王,而且正德也把一些政务交给他,但是周重却没有参加过朝会,因为朝会是大明处理政务的核心会议,一般来说除了皇帝与太子外,其它皇族是不能参加的,所以周重之前为了避嫌,也为不引起那些文官们的反感,所以才一直没有参加,直到成为监国之后,他才第一次来到朝会之上。
对于周重的到来,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早有心理准备,毕竟之前正德已经下过圣旨,而且周重无论是入京前还是入京后,做的都十分出色,特别是他之前还与李东阳、杨廷和达成协议,准备一起排挤江彬,虽然没能成功,但这份情谊却还在,因此对于周重这位监国,大臣们也都表现的十分恭敬。
周重在朝会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对于下面众臣禀报的政务,能够让下面的人自己处理的,他就绝对不会插手,有些实在需要他做出决定的,他就会询问以前没有什么先例,若是有的话,那就按照之前的先例办,若是没有,那就暂时放下,他会与内阁商议一个可行之策。
可以说周重在朝堂上的表现得到了所有朝臣们的一致赞扬,甚至不少人还在心中暗想,若是当年登上皇位的是眼前这位赵王而不是那位胡闹的陛下,说不定大明早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哪里还会像几年前那样内外交困?
不过就在朝堂上所大臣都放松了对周重的戒心时,周重却忽然露出了自己的獠牙,而这副獠牙就是正德留下的一道圣旨,当朝会的最后他让人把圣旨宣读出来后,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特别是杨廷和等几个内阁大臣,更是有些无法相信,因为圣旨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重新启用焦芳,并且恢复了他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也就是说,焦芳终于再次进入内阁之中。
对于这个任命,无论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南方官员集团,还是以王琼为首的北方官员集团,他们都没有任何准备,甚至听到这个任命时,都还感觉有些不敢相信,毕竟焦芳当初可是牵涉到刘谨的案子里,虽然因为他辞官早,所以受到的牵连很小,但以他当初与刘谨的作为,再加上他今年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怎么可能再出仕?
也正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所以当圣旨宣读完之后,整个朝堂上是一片寂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对于朝堂上的反应,周重也早有预料,不过他根本不给大臣们的反应时间,在宣读过正德的圣旨后,就立刻宣布退朝,然后当天下午,焦芳就笑眯眯的穿着官服到文渊阁办公了,虽然杨廷和等人对焦芳都不怎么欢迎,但却也没有任何办法,甚至他们想要反对都找不到人,因为下圣旨的正德都已经跑到宣府了。
在正德朝之前,大明的内阁人数并不固定,有时三四人,有时五六人,在焦芳再次入阁之前,内阁共有四位大学士,分别是杨廷和、梁储和刘忠,以及因为之前支持正德出巡,最后终于得到入阁机会的兵部尚书王琼,现在再加上焦芳,内阁就有了五个人。
说起来在这五个内阁大臣中,杨廷和和梁储都是南方官员集团的代表,以前就与焦芳不对路,双方的关系很疆,所以对于焦芳的东山再起,他们自然都很不高兴。至于那位刘忠刘大人,他虽然是北方人,但一向与南方官员集团走的很近,以前也与焦芳发生过冲突,所以他对焦芳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最后一个的王琼与焦芳同是北方官员集团的代表,不过却是一前一后,王琼本来已经顶替焦芳成为北方官员之首,而且还成功入阁,日后若是能够得到所有北方官员的支持,肯定可以在内阁中呼风唤雨,可惜他万万没想到,都已经八十多岁的焦芳竟然再次入阁,这使得他的声望一下被盖了下去,结果这让王琼也对焦芳的到来有些不满。
焦芳老于事故,自然明白现在自己的处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现在就是一个孤家寡人,特别是以前他的那些亲信都被贬斥,剩下的北方官员虽然对他还有些香火情,但却不会坚决的站在他的身边,至于南方的官员更不用说了,这些人都恨不得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更不可能支持自己,所以他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可靠的盟友。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天办完公后,焦芳就拦住了正在回家的王琼,然后一笑道:“王大人,老夫今日重回内阁,有些事情不甚明了,所以想要向王大人请教一番,还望王大人千万不要推辞才是啊!”
对于焦芳,王琼对他虽然不满,但以前两人同朝为官时,因为都是北方官员,所以彼此的交情还算不错,再加上王琼也知道,现在焦芳与监国的赵王交情深厚,这次焦芳能够再次入阁,背后肯定有赵王在帮他,所以王琼也不敢太过得罪焦芳,当下笑呵呵的道:“焦阁老有请,晚辈哪里敢推辞?”
当下焦芳与王琼来到北京城最近新开的一座酒楼,名字也叫望海阁,据说是双屿港那个望海阁的分店,背后自然也就是周重,不过别人不知道的是,焦芳在望海阁中也有少量的股份,毕竟他也有一大家子的人要养活,跟着周重做生意自然不用担心赔钱。
当然了,京城的这座望海阁自然没有海让它望,不过和双屿港的望海阁一样,这座望海阁的占地面积也是极大,能够在寸土寸金的京城拥有这么大的一块地皮,本身就是实力的象征,再加上做的饭菜也异常的别致和美味,所以望海阁刚一开张,就被好事者称为京城第一酒楼。
焦芳与王琼来到望海阁后,两人找了个单独的亭子坐下来,周围都是空旷的草地,根本不用担心谈话被别人听去,这也是焦芳把谈话地点选在这里的原因。
等到酒菜上来后,焦芳与王琼两人边吃边聊,不过这时他们两人却都是聊的一些闲话,或是什么人文趣事,或是焦芳在南方的一些见闻,反正都是一些消磨时间的话题,谁也没有主动谈正事,这也是所有为官者的臭毛病,无论谈什么事情,事先都要说一大堆的废话打开话题,周重对此早就深恶痛绝,但却无力改变。
洒过三巡后,焦芳这才笑呵呵的放下筷子道:“王大人,老夫此次能够重回内阁,除了陛下的赏识外,最重要的还是有赵王殿下的照顾,否则我这把老骨头就只能呆在老家等死了。”
“阁老言重了,您是我大明的重臣,之前受到小小的挫折,迟早还是会受到朝堂的重用,现在正是阁老一展抱负的时候啊!”王琼的话虽然看起来是在夸奖焦芳,但其实暗中也有些埋怨焦芳都这么大年纪,却还到朝堂上分权的意思。
以焦芳的精明,自然听的出王琼的不满,不过只见他却是呵呵一笑,然后说出一句不相干的话,但正是这句话,却是让王琼脸色大变。
第四百七十二章 繁华下的危机
赵王府的书房内,周重一脸悠闲的坐在书桌后面品着茶,焦芳坐在他的面前,同样也是悠闲的说道:“王爷,事情已经查清楚了,上次的书信十有八九是王琼送来的。”
“呵呵,果然是他,这个王琼虽然是个能臣,但是这个八面玲珑的性子实在让人有些不放心,若是当初我没有直接把信送到皇兄,恐怕他在第二天就会暗自登门拜访,然后向我效忠,并且鼓动我争夺皇位了。”周重手指敲着桌子,脸上似笑非笑的开口道。
“王爷此言差矣,王琼在风骨上虽然差了些,而且又有些喜欢钻营,但他却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经过上次支持陛下出巡的事情后,使得他声望大增,哪怕是老臣进到内阁,在声势上却还不如王琼,所以今天见到王琼后,老臣就与他经成了联盟,这样对彼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焦芳一脸郑重的开口道。
“呵呵,我不管你与王琼达什么协议,也不管王琼有什么样的私心,只要你们齐心协力助我大明完成最后的脱变,你们所需要的名利,皇兄与我自然也不会吝啬!”周重微笑着说道,虽然他的语气很轻柔,但是焦芳却是听的精神大震,世人所求的不过是名利二字,哪怕像他这样的内阁大臣也不例外,而且能满足他对这两个字追求的,就只有皇帝陛下和眼前的赵王殿下了。
“王爷放心,老夫虽然没几年好活了,但是至少现在还是耳聪目明,只要给我们几年时间,定然可以像以前在总督府那样,助殿下将大明的弊病清理干净!”焦芳用苍老但却十分坚定的声音向周重保证道,他本来觉得自己活不过几年了,但是现在重新回到内阁后,焦芳忽然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好像再多活几年也没任何问题。
听到焦芳的保证,周重也是点了点头,然后两人又说了几句闲话,周重这才亲自把焦芳送出了王府,现在焦芳已经入阁,从身份来说,已经不比他这个赵王低,所以该有礼数绝对不能少,否则会让人觉得周重这个赵王十分傲慢。
送走了焦芳之后,周重再次回到自己的书房,自从他回到京城之后,在书房呆的时间远比在卧室呆的时间长,有时晚上就直接睡在书房,这让他感觉有些对不起瑾萱她们,不过现在大明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自己那位皇兄又是个惫懒的性子,把所有朝政都交给自己打理,这让周重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起大明即将到来的变革。
大明的变化最开始是从大海上开始的,特别是周重担任了四海总督一职后,大明的海禁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实际上却早已经被废除,整个大明沿海全部开放,这使得沿海的居民可以下海打渔,多了一条生路,另外沿海的港口也再次活跃起来,无数的商品从大明沿海出发,运往南洋、印度、波斯湾等地,海贸极度的发达。
正是由于海贸的兴盛,大大的刺激了大明内部的工商业,刚开始时是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统工商业,这些行业出产的商品都是海贸的头号商品,几乎是生产多少卖出去多少,海外的高声根本供不应求,这也就使得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极为迅速,甚至成为整个南方的经济支柱之一。
不过海贸的影响远不止如此,随着海贸的发展,海贸的商品也慢慢的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比如棉布这种商品就后来者居上,甚至早在几年前就超过了丝绸与瓷器,成为大明海外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另外还有与铁器相关的制品,比如农具、武器等等,也是海外十分紧销的商品。
在上面这些产品中,影响最大的就要数棉布了,特别是对北方的百姓而言,周重献给朝廷的玉米和番薯使得他们吃上了饱饭,但是棉布却让他们手中有闲钱,毕竟棉花这东西本来就十分适合在北方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再加上北方的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因为没有土地,只能进入城市中寻找活路,这就使得人力与原材料都有了,所以当海贸对棉布的需求扩大后,北方许多地方的人都开始搞起了棉布纺织,不少地方还形成规模数千人的大纺织作坊,使得北方的棉布产量激增,所以在北方的一些港口里,运输的货物有大半都是棉布。
棉布仅仅是海贸众多货物之中的一个代表,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产品,这些产品远销海外,大大刺激了大明国内的工商业,而工商业的兴盛,又使得大明的百姓嫌到大量的钱财,大明的国库也同样收到大量的税收,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初步的民丰国富。
表面来看,大明的各个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百姓都已经没有了冻饿之忧,但是在这种繁华兴盛的表面下,大明其实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大明腐朽的统治集团,对于国内的工商业非但没有任何促进,甚至还严重的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其实大明的统治本来就有问题,特别是吏治的腐败和律法的不合理,再加上军队的腐朽以及不断的天灾,使得整个大明是内忧外患,统治也是岌岌可危,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一不小心,大明上百的统治就会坍塌掉,几十年后的张居正也正是看到大明的危局,才发动了万历新政,硬生生的使得大明的统治又延长了几十年。
不过现在由于周重穿越的影响,使得大明海贸发展起来后,带动了大明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姓的富足,使得整个大明看起来繁华无比,之前的各种弊病,也被这种表面的繁华给掩盖了下来,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周重一手造成了大明现在的改变,他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表面上繁华兴盛的大明其实并不牢靠,甚至只要揭开这表面的繁华,就会发现大明的内部其实已经腐朽不堪,若是不想办法把内部的腐朽给清除掉的话,那么用不了几年,周重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就会被内部的腐朽侵蚀一空,整个大明将会变得比以前更加黑暗。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重早就想要对大明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革,特别是律法和吏治这两大块,更是大明腐朽的根源,只要将这两块给医治好了,那么大明才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大明的律法是朱元璋一手包办的,而且朱元璋这个人很有问题,他认为自己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打的江山,所以他用律法把大明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束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甚至还规定的十分详细,甚至连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
更加可怕的是,出身低微的朱元璋有一种朴素的人生观点,那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他又用律法限制了户籍的问题,比如军人的儿孙肯定还会是军人,工匠的儿孙肯定还是工匠等等,于是就有了军户、匠户等奇怪的人群,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被限制在某一职业上,想要改变的话,那就要供出极大的代价。
也许在开国之初时,朱元璋的这些律法条文对恢复国力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是等到一百多年后,他定下的这些律法条文已经成为大明身上的枷锁,若是不把这些枷锁除掉的话,那么只会把大明这头刚刚觉醒的巨龙给勒死。
除了律法之外,大明的吏治也是个大问题,吏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贪污腐败上,整个大明官场上下,几乎无人不贪,区别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甚至哪怕一些青史留名的官员,他们也照常拿过贿赂,这些贿赂有些并不是别人送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职位上灰色收入,若是不拿的话,那就会被整个官场所排斥,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比如几十年后的海瑞,他应该是大明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