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好比后世那些大名鼎鼎的明星,依然很热衷上春晚一样。这代表一种官方的认可,以前的金钗楼不管多么牛气冲天。也不过是一个青楼,能迎来史可法这样的大员。那可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楼了,在整个南京都拥有独特的地位。
而且史可法作为南京城最有权势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很热衷于青楼,当然作为明末文人的风气,史可法也喜欢吟诗作对,听琴听曲,但是他一般都是邀请三五好友,在自己家中相聚,席间请上一两个名妓捧场助兴无伤大雅,青楼他倒是不会去逛的。
这还是史可法第一次逛青楼,因此格外的引人注意,还没过夜,就先从哪些被拒绝的客人口中流传开了,史可法逛金钗楼,而且包场了,这些人一传十十传百,口气中满是惊诧,倒是没有多少怨言,没人愿意跟史可法抢地方,巴结还来不及呢。
史可法就这样被动的被康小宝利用了,在杨潮的陪同下,先听了董小宛唱了几首南曲,又听陈圆圆唱了一出西厢记,然后才找到时间,要跟杨潮谈谈。
“杨将军,开海征税的事情,你心中可有成算?”
这才是史可法一直关心的问题。
杨潮已经隐隐猜到,因为最近还算太平,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史可法求自己的。
从一个封闭的国家,立刻就开始贸易,不遇到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杨潮为了坚定史可法的信心依然道:“史大人放心,开海有百利而无一害!”
史可法叹道:“若是厚利引来海寇又该如何?”
杨潮笑道:“海寇?史大人莫非忘记了末将手里还有几百精兵!”
史可法摇摇头:“你的兵丁虽猛,但是当年的倭寇之患不可不防啊。”
杨潮摇头叹道:“史大人多虑了,如今的倭寇早就绝迹,倭国也已经闭关锁国,一人一船都不得出海,哪里有什么倭寇!”
倭国闭关的事情,大明朝的官员还不知道,因为根本就不关心,相比倭国时刻关注大明朝的情报,大明朝对外面的事情,就显得太麻木了,大明君臣的眼睛就始终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完全对外界的大势视而不见。
史可法也不知道,一听杨潮说起,愣了愣道:“此事当真?”
杨潮点点头。
史可法却突然皱起眉头,疑虑道:“杨将军,你是如何得知?”
看到史可法怀疑的神色,杨潮就知道史可法是怀疑自己了,但是杨潮也不打算否定。
“没错,末将也做些通海的生意,不过也只是给一些客商送货而已,末将手下的船,可去不得大海。所以知道一些消息。”
史可法用复杂的眼神看着杨潮,沉思了半天,才长叹一口气。
“也罢,你养兵不易,总算是给朝廷养了一只精兵。”
看来史可法是打算用养兵来给杨潮开脱,或者说是在安慰他自己,起码杨潮偷偷通海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但是这兵却未必是给朝廷养的。
“史大人见谅,不通海,末将实在养不活这几百军兵。”
杨潮算是给史可法一个台阶下,这种迂腐般正直的人,有时候还真让人头痛,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不愿意变通,这就是所谓的信仰,他没有丝毫道理可言。
杨潮有时候也在想,如果熊明遇那个老滑头在南京,很多时候自己反而好做了,但是换成这个有担当的史可法,自己做事又扯手扯脚,但感情上,杨潮却偏偏觉得这种正直的人更可信一些。
史可法坐着喝了口茶,商谈正事,他不敢喝酒。
“那你说说,朝廷该如何取利?”
说这话让史可法有些很不舒服,眉头都皱了起来,朝廷竟然也需要开口言利,让他感到破不是滋味,可是皇帝的密旨已经下达,换做其他官员,可能会拒绝接受这种没有得到内阁附署的中旨,但史可法是个忠臣,他不会拒绝。
杨潮笑道:“这还不容易。末将只靠着运输海货,就能养五百精兵,若是朝廷开海,千倍百倍的兵都可养的。至于开海一事,前朝就有成规,何必大费周章。”
明朝前的元代多数时间也是开海贸易的,更不用说海贸做到极致的宋代了,不得不说大明王朝在很多事物方面都开了历史的倒车,包括海贸在内的财政制度,不用跟宋代比,就是元代都相去甚远。
史可法苦笑道:“就是不能用这些成规,本官才为难啊。”
杨潮不由疑惑,莫非皇帝想开海收税,又不想用历史经验,打算重起炉灶另开张,弄一套新的?
史可法沉吟了半晌,突然盯着杨潮的眼睛:“杨潮,本官能信任你吗?圣上能信任你吗?”
杨潮一愣,史可法看来是打算跟自己说什么重要且秘密的事情了,只是他问好的方式已经将杨潮逼到了死角,哪里能说自己不值得史可法信任,不值得皇帝信任,那是取死之道。
杨潮点点头:“史大人请讲。”
史可法用力点点头:“好。本官就不瞒你了。其实圣上给本官下了密旨,想让本官开海取利,但是却又不能给百官知道!”
杨潮又不由一愣,这是什么事?既想开海收税,还不想让百官知道,这怎么可能啊,既然开了海禁,别说百官了,按照杨潮的想法,那应该是昭告天下,让大量的资本都进入其中赚钱,然后才能收更多的税啊。
史可法看到杨潮的神色,叹道:“一旦百官知晓,怕是又该弹劾了,圣上也甚是为难。”
说起皇帝为难,史可法口气带着一种悲凉,所谓主辱臣死,看到皇帝如此忧虑,百官的弹劾如同添乱一样,可是海禁是祖制,百官却也没有错,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不过杨潮却明白了,皇帝和史可法只想从海贸中抽银子,却根本不想把海贸做大,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看中的只是其中几百万两银子罢了,因此根本就是想秘密的参与进来分成。
但是具体怎么想的,杨潮就真不懂了:“陛下的意思是?”
史可法道:“能不能找人帮朝廷赚钱?”
杨潮一愣,他彻底明白了,皇帝是想找个人秘密的走私,然后给朝廷抓钱。
但是在,开什么玩笑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节瓜分海权
史可法点点头:“没错,找人替朝廷赚钱。既然海贸之利如此之厚,与其让那些通海的刁民白白赚走了银子,何不朝廷自己通海,取这些巨利解朝廷一时之急。若是海贸之力足够,圣上也可免了三饷,让天下万民休养生息!”
给皇帝分忧,让万民生息,相比前者,后者才更让史可法看重,作为一个真正信仰孔孟之道的儒生,他是有将百姓放在心上的使命感的。
杨潮点点头道:“我明白了,朝廷是想找个人,也去做海贸的生意,然后禁止那些私自通海的巨室豪绅,将海贸之里尽归朝廷!”
史可法点头道:“正是此意。”
杨潮突然感到有些世界观崩塌的感觉,这是皇帝啊,要在自己的帝国收取海贸利益,竟然需要自己走私,开设海关直接收税不是一本万利吗。
要是换一个皇帝,无论是万历还是隆庆这样不太在意百官态度,不太在乎民间评说的,恐怕早就迫不及待的搞起来了,但是崇祯却是一个极其爱面子的,他不愿意让人说他违背了祖制,或者让人嘲笑他与民争利,从他到死都不肯承认大明亡国是他的错误一样,这是一个太爱护羽翼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杨潮不由苦笑道:“那圣上和史大人,可想好要怎么做,想好要找谁去做了?”
这跟杨潮一开始的打算简直完全不同,杨潮就想着让朝廷开海禁,鼓励贸易,刺激工商业。
结果一个简单的事情,被皇帝弄得这么复杂。
史可法摇摇头:“要是知道本官就不找你商议了。实话告诉你本官想保举你。”
“我?”
杨潮既意外,也想的到。事情是自己挑起来的,最后落到自己头上也不稀奇。
可是原本杨潮是想推动开海这件事,然后自己顺理成章可以从贸易中分一杯羹。杨潮盘踞在新江口,这里靠近南京。还有自己控制的码头,加上越来越走上正规的交易所,杨潮可以控制一条物流链条,从组织货源到运输交易,一条龙服务,这样杨潮自己的财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倒时候养个几万兵恐怕都不在话下,那样也就真正有了自己的根基。
可是皇帝的想法太特殊。根本不打算开海禁,而是在海禁的基础上,偷偷组织走私。
这要如何操作,杨潮还真的没有想过。
于是杨潮轻轻摇了摇头。
史可法神色顿时安然:“你也不愿意替朝廷分忧,替圣上分忧啊。”
文武百官就知道推诿,就知道党争,却没有人肯站在大义方面想一想,越是看透这种时局,史可法就越是失落,连杨潮这个一直给他忠勇的武官竟然也不太愿意出面。
杨潮看到史可法的模样。心中颇为不忍:“不是末将不愿意出头,是末将实在不知该如何做?”
史可法却突然眼前一亮:“那么你是愿意了。不知道怎么做不要紧,你慢慢去想。既然你懂得海贸。就总能想到办法的。本官对此一窍不通,只能尽力支持你。”
杨潮张了张口,却找不出拒绝的理由。
只能咬咬牙:“那好吧,末将尽力一试。”
史可法这才欣慰了起来,神色都轻松了不少。
送走史可法后,杨潮突然发觉,自己接手了一个烫手的活,江南参与到海贸的势力不计其数,要知道西方人和日本人可都是挥舞着银子想要从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呢。这两样东西,整个世界就认中国的产品。
因此虽然朝廷一直禁海。但是明里暗里这些货物都在流出,走私这种事情。放在几百年后都禁不住,更何况明代了,想想后世美帝多么强大的海上力量,还阻挡不住偷渡的小船,而大明朝自废武功已经一百多年了,郑和船队连海图都烧了,怎么可能挡得住走私,说句不好听的,大明朝的海军实力还比不上那些海盗呢,拿什么阻挡人家发财。
也就是因为这个时代技术还不够发达,海上航行风险太大,所以贸易量还没大到影响大明物价,因此官府才没有彻底关注到这个事情,走私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但是别人都能做,皇帝不能做,朝廷不能做。
因此杨潮要想帮朝廷赚海贸的钱,近的要在松江府一带的豪族身上虎口夺食,远的要跟一个个海商势力明争暗斗,别的不说,仅仅福建的郑芝龙集团,动动手指头就能灭了杨潮了。
松江府的豪族还好办,他们一般也只是给郑芝龙这样的海洋势力供货罢了,真正可怕的还是郑芝龙这样的巨鳄,杨潮可以自己办货,可以自己造船出海,但是到了海上,命运就不在自己手里了,不但要看老天的脸色,还得看郑芝龙的脸色,郑芝龙一个不高兴,估计杨潮的船队只能是有去无回了。
别说杨潮了,连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还不得乖乖的给郑芝龙交税,换取郑家的令旗,然后才能在东方这片海域做生意吗。
很显然,杨潮没办法跟郑芝龙集团在海上竞争,而且就算竞争,手里也没有硬实力。
在陆地上,在长江上,杨潮还能有点作为,可是到了海上,光是操帆的船长杨潮就没有一个,张大桅在长江上驾船没问题,可到了海上,连方向都分不清了。
从软硬各种实力考量,杨潮觉得自己还是没办法跟郑芝龙这样的势力抗衡,那么就只能合作,依然允许他们分一杯羹。
这样一想的时候,杨潮突然感觉到,自己手里的山芋确实很烫,但是诱惑也非常巨大,因为这件难做的事情,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权力。
那就是,如果做好了,自己有可能跟郑芝龙瓜分大明的海洋贸易版图。想到郑芝龙集团每年传说上千万的利润,杨潮就感觉到这个险值得一冒。
一连计划了三天,杨潮终于带着写好的计划。再次找到史可法密谈。
“你要跟郑氏合作?”
史可法听完杨潮的意思之后,当即有些顾虑。
杨潮点点头:“没错。眼下大明朝。也就只有郑氏手里才有大量通海的船队。要是我们自己来做海贸,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养出熟悉海情海况的水手的。所以想尽快从海里取利,就得让郑氏分一杯羹。或者说我们分郑氏一杯羹。”
史可法点点头,这倒是没有错,郑芝龙是海贼出身,后来投靠官府,靠着黑白两头通吃,接着官府的支持。扫平东南沿海一带所有的海寇,他手里战船上千条,亡命的海员数以万计,就是朝廷也不能轻易动他,只能默认他从福建广东一带破坏朝廷海禁,牟取暴利!
但是跟郑芝龙合作不是史可法忧虑的,史可法忧虑的是:“一旦跟郑氏合作,万一事情泄露,怕是圣上和朝廷都会很为难的。”
杨潮轻轻笑道:“与郑氏合作的明明是末将,跟圣上和朝廷有什么关系呢?”
史可法一听杨潮这话。也不由动容,杨潮这是在替皇帝和朝廷担这个干系了。
史可法心中暗自感到对杨潮有些不公平,不由嘱咐道:“杨将军还是小心为上。若是事情泄露,还是会很麻烦。”
杨潮点点头,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一旦事情泄露,肯定会有大批官员弹劾自己,尤其是那些出身江南,跟走私的巨室豪绅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文官,他们肯定会疯狂的弹劾杨潮。
而崇祯皇帝可不是个能给臣子担责任的皇帝,陈新甲就是一个例子。杨潮不想做另一个陈新甲,但是陈新甲虽然贵为兵部尚书。却依然只是一个文官,杨潮却是一个武将。
以左良玉为例子。左良玉于去年朱仙镇大战败于李自成,然后带兵逃到襄阳,李自成攻占襄阳,左良玉又逃到武昌,张献忠几个月前攻略武昌,左良玉又带兵逃到九江,在九江府大掠,跟当地文官产生冲突,可是皇帝还不是默认了,熊明遇也只是派侯方域带书信去安抚。
左良玉可以做到让皇帝、朝廷和文官无可奈何,靠的是什么,是手里二十万大军,连抢掠九江百姓这种事朝廷都能忍受,区区跟郑芝龙做生意的事情,朝廷怎么可能忍不了,具体就看杨潮的实力如何了,如果杨潮还是现在这几百人,文官肯定想着动手,要是杨潮手里有一万兵呢,文官怕是就投鼠忌器,不能忍也得忍了。
所以杨潮下一步就是要扩兵:“末将不怕麻烦。只是要需要史大人支持一二。”
史可法点点头:“要本官如何支持你。”
杨潮条理分明的说道:“海贸取利有限,朝廷若是想要分一杯羹,那么巨室豪绅就少分一杯羹。巨室豪绅势必不会善罢甘休,江南一地,有哪一家豪绅,哪一家巨室中不是豢养了成百上千的打手,亡命徒和家丁呢。末将手里还只有几百精兵,即便能从海州招募到足够的民壮,也不过两千来人。这么些人,虽然可以保得住船运的安全,却根本无法禁止巨室通海。”
史可法突然疑虑:“所以你要想要扩军?”
杨潮点点头:“没错,末将需要扩军,不但要扩军,还需要一批船。”
史可法顿时沉思起来。
杨潮知道史可法的顾虑,自从出了一个左良玉之后,朝廷对武将的势力就十分戒备,轻易不允许武将扩充势力,因此这些年来也就出了一个左良玉,左良玉之后,掌兵上万的武将屈指可数。
许久史可法才道:“那你要增多少兵?要添多少船?”
杨潮一直静静的等着史可法,就等他选择呢,如果史可法不答应自己扩军,杨潮正好可以不干这件事了,毕竟这件事得罪人太多,而好处却是给朝廷的,要是自己不能借机扩充实力,那连自保都做不到,就不值得做了。
史可法总算开口,看来心中已经有了选择,那就是选择信任杨潮,毕竟一个奸臣是不能做到用六百兵去跟虏兵一万兵死磕这种事的。
见到史可法发问,杨潮早有准备:“其实末将也不需要扩兵太多,末将手里有三个千总部兵额,一共两千四百兵,尚且不够一营之数,末将想扩充满一营。至于船吗,末将手里只有三艘,若是要走海贸,至少需要三十艘大船。”
杨潮一直想要挤走左右千总部,挤走了他们杨潮才能独掌水营,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上次跟两个千总协商让他们运作离开,还给了他们每人一千两活动经费,结果那两人反而告了杨潮一状,告到了史可法这里。
现在杨潮也不说让这几个人走,就只说自己需要一营兵,史可法如果真想想要做海贸给朝廷挣钱,那他自己就得想办法将那几个军官调走。
杨潮不是没想过狮子大开口,一下子管史可法要个一两万的兵额,但是那样会让史可法顾忌重重,而且弄不好会让史可法将杨潮调离水营。
杨潮盘踞水营,可是一直将那里当做基地打造的,现在越来越有基础了,若是调走可就半途而废了,所以杨潮要一营兵正好,挤走了其他千总,手里的兵额就有四五千,以杨潮的标准练出四五千人的话,也不亚于别人的一万,甚至数万兵马了,到时候朝廷要是想动他,那大可以试试。
果然听到杨潮的话,史可法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虽然朝廷顾忌武将,可是掌握一营兵的将领,却多了去了,北方随便拉出来一个总兵,那个不是手握几千兵马,再说了杨潮的人品一直表现的非常好,史可法还是信任的。
至于杨潮说的船的问题,那就更不是问题了,朝廷有的是工匠,下达任务就好了,材料也有现成的好料,史可法相信自己挪用一下,皇帝也不会介意的。
于是他感觉深思熟虑之后点头道:“既然如此,本官应准你了。本官会奏明朝廷,许你招募一营兵。船倒是没有现成的,不过南京这里最近进了一批木料,本是圣上打算调拨给福王修建王府用的,只是河南又乱了,才一直没有发走。给你造成正合适。”
杨潮点了点头,史可法答应就好,现造的船肯定不可能马上到手,半年一年能全部造好就算快的了,但是杨潮也不需要马上就用这么多船,他还需要训练船长不是。
该得到手的都得到手了,也不算白白帮朝廷做事。
辞别了史可法,杨潮立刻就赶回金钗楼,第二日大早就让在交易所倒卖的何明宇来跟自己谈谈。
何明宇正是曾经介绍王潇给海商供货的经纪人,杨潮叫他只有一个目的,让他联络一下郑芝龙的人。
杨潮要跟郑芝龙谈谈,他要跟郑芝龙瓜分大明海权!(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节提价三倍
郑芝龙的人来的倒是很快,不到晚上就赶来了。热门【爱去】
来人五大三粗,尤其是脸,颇为浑圆,跟一般的江南人削尖的瘦脸完全不同。
“这位是四爷!”
何明宇介绍说道。
杨潮随手拱了拱手。
“这位是杨大人,在海州阵斩上万鞑子的勇将!”
对方也拱了拱手,眼睛中有一种别样的热切,就好像棋逢对手,好想立刻来一盘的架势,或者说他将杨潮当做对手,想要试一试身手了。
“真是久仰大名了。”
杨潮轻轻点点头。
几人坐下后,杨潮也不想跟这个四爷多客套,几乎直接摆明了意图。
“本官知道郑总兵的海贸生意做的很大,在江南也要办许多的货,怕是多有不便之处。本官恰好在江南有些门路,想跟郑总兵做一笔大生意!”
郑芝龙这个人是个传奇人物,以民家的力量,组建了一般需要国家力量而且需要倾国之力才能打造起来的庞大海上船队,连海上马车荷兰的海船,都要悬挂郑氏的令旗,否则就不敢在东方做生意。
但是杨潮却口气生硬,背后站着皇帝,站着江南第一权臣史可法,手里又有百战精兵,不强硬点也不符合形象,当然更重要的是,杨潮必须以强硬的姿态杀入市场,说白了他加入海贸,就是要跟豪族,跟郑氏口里夺食。
反正是不可能让这些人满意的,那么索性强硬一些,直接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没准麻烦还少点。
所以才不用跟郑芝龙的人虚与委蛇,直接开宗明义就好,先给郑氏这个领头羊一个下马威,下面那些豪族什么的就更好办了。
四爷听完杨潮的话,不置可否笑道:“不知道杨大人想跟我家大哥做什么大生意?”
杨潮道:“今后江南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我替郑总兵包办了,要多少货就有多少货。”
郑芝龙虽然能从江南通过走私拿货。但是走私那种方式,总是数量不太够,所以常常郑芝龙需要付出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采购。
四爷呵呵笑了起来:“杨大人就是杨大人,说话就是大气。不过杨大人怕不是那种白帮忙的人,开个条件吧。”
郑氏集团忍受着数倍的差价,但是苦于无法得到江南足够的货源,郑氏旗下大小船只几千艘,每年能够去日本的货船才不过十几艘甚至更少。而且为了得到生死这样的货源,甚至不得不在越南这样的国家拿货,越南货是什么档次,江南货是什么档次,大家心里都清楚。
所以杨潮号称能够提供充足的货源,仅凭这点,就足够让郑氏心动,答应杨潮一些额外的利益,也乐意接受,于是主动提了出来。
杨潮也笑了起来:“痛快!劳烦四爷回去给郑将军传个话。以后江南所有的货,他得抬一抬手,提一提价了。”
原来是要提价,四爷不由皱起眉头,郑氏从江南拿货本就付出了高价,现在还要加价,那郑氏辛辛苦苦还有什么利润。
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