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直冲到了战舰最中央,此时每艘大海船周围,都空无一船,只有一些碎木片在随着江面飘动。
这时候十艘大海船竟然停了下来。就在清军舰队中央停了下来。
阿济格有些迷惑。
在城墙上观战的杨潮也有些迷惑。
不知道江帆这是打算干什么。
江帆自己当然不迷惑,很快他的旗舰上,就有水手晃动黄红两色小旗。
“他们在说什么?”
杨潮不由问旁边一个亲兵。这个亲兵懂得旗语,都是戚家军出身的金勇老金教的。
“伯爷。江帆说清伯爷看一场烟火!”
杨潮这才恍然大悟,江帆这是想用炮啊。
“兄弟们啊,打开炮门!”
“兄弟们啊,推出大炮!”
“兄弟们啊,点燃火绳!”
“兄弟们啊,开炮了啊!”
没人听见海船上此时响起了他们自己独有的号子。
只见原本平滑圆整的舰船两侧,突然打开了一个个小窗子,庞大的战船上顿时就出现了密密麻麻整齐的空格。仿佛一张张择人而噬的大口。
接着看到一门门黑色的管子伸了出来。
此时不明状况的清军小船又一次围了上来,他们见到这几艘横行无忌的大家伙,竟然傻乎乎的停在了他们中间,如果这大家伙冲起来,他们还真拦不住,但是现在他自己停下了,那就不要怪他们了。
于是一艘艘清军舰船围了上来,每一艘大海船外面都聚集了几十艘小船,都想着贴上大船,无论是放火也好。登船也好,都需要贴近,只要被他们四面围上。以他们的经验,这海船就跑不了了。
可是他们当他们越来越接近海船,尤其当第一艘小船已经距离海船不到一丈的时候,突然看到正对他们的一只黑炮吐出了长长的,整条船瞬间被火龙覆盖,没有呼喊,没有哀嚎,因为一瞬间这艘小船就变成了漫天飞舞的木屑,彻底的解体了。被万斤红衣大炮轰成了渣!
大海船上几十门大炮,分为三层甲板。而最下层的甲板大炮最大,都是上万斤的家伙。这些家伙的炮弹就重达几十斤,一炮打去,别说李自成打造的质量不太好的小渔船了,就是正经的西方大海船也经不起一丈距离的爆射啊。
那炮弹打碎了第一艘船后,远远没有释放完能量,呼啸着就朝着第二艘船砸去,一脸杂碎了三艘船,才落尽了水中,激起了一股高高的水浪。
一轮炮击过后,江面上顿时多了许多木屑,落水的清军,断臂残肢,以及鲜血。
阿济格完全没有了观战的心情,大海船近距离攻击那些小船,顿时烟雾、木屑和人体残肢一起飞起来,同时上百门红衣大炮短时间爆炸的冲击让他感觉仿佛被闷棍敲中了胸口般,他喘不过气来,他感到一阵阵恐惧袭来,这种未知的东西,让他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撤撤,快撤!”
阿济格顿时拼命的粗催王体中离开这里,在这里,他们没有一丝安全感。
“兄弟们啊,干得好啊!”
“兄弟们啊,轰他娘啊!”
“兄弟们啊,刷炮管啊!”
“兄弟们啊,装火药啊!”
船上响起了欢快的号子,其实他们这些水手,平时很少能用到最下层的巨炮,因为在海水中太过颠簸,船身稍微一颤,最下层的甲板大炮就失去了射界,强行发射只能打进海里,而且一般情况下都很少打开最下层甲板的炮门,还需要担心大浪会从这里灌进去呢。
第一轮炮击过后,竟然没有清军小船围上去,直到第二轮炮击的时候,有些才反应过来试图继续攻击,但是这一轮炮击后,全都打消了这个念头。
伫立在江水中,如同一座座漂浮的炮台,平静的江水,让水手们即为惬意,随心所欲的打着大炮。
而每一轮炮击,都能打沉几十上百艘小船,清军的战船再多,也赶不上他们这样折腾。
在被击毁了上千艘战船后,又看到主帅的座船逃离,清军水师终于崩溃了!
“给张大桅传令,追上去,一艘船都不能让清军跑掉。让清军投降,投降免死!”
杨潮看到此情此景,哪里肯放过这样的好机会,立刻让人给所在新江口的张大桅传令。(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五节全胜
清军的这些小船,在进攻的时候,能够群狼咬死恶虎,但是在逃跑的时候,就完全不是全部帆船的杨潮水军了。
不提那十艘三桅大海船,就是张大桅剩下的二十艘双桅船,速度也跟小渔船不是一个层次。
如果不是收到军令,张大桅还真不想追击,他四百艘船,被打的只剩下二十艘,老实说他心中此时也是怕到了极点,但是杨潮军令他可不敢不执行,于是立刻传令追击。
很快他们就追上了清军舰船,咬住了他们的尾巴,然后狠狠的咬下了一块肉。
一艘艘清军渔船,见跑也跑不掉,打也打不过,乱作一团,有些渔船选择寻找就近的江岸登岸,有的士兵干脆直接跳江,朝着两岸游去。
“全军出动!务必不让一个清军逃掉!”
杨潮立刻下令,城门打开,一队队士兵冲出城门,沿着江岸绞杀清军。
长江上,另一场追击一直在继续着,很快就追到了大胜关,然后继续追击。
当追到清军中为数不多的帆船的时候,这已经是清军最后的战船了,他们就在太平府江岸边,就在快要成功逃回的时候,被无情的击沉在水上。
阿济格成功逃回了太平府当涂城中,亲眼目睹自己最后一艘战船被打沉在江水中。
接着又看到明军战船,准确的说是那十艘大海船,竟然嚣张的驶近当涂水道,炮轰了当涂城半个时辰后,才嚣张的离去。
阿济格心中憋着一口气,同时心惊不已,一个想法立刻扎根。那就是南京不是轻易能攻破的,而且水战绝对打不赢明军。
战况出来了,大获全胜!
杨潮损失三百多艘战船。但是在南京老百姓的眼皮子底下,将清军舰队消灭。这更是提气的事情,相比那三百多艘战船,不值一提。
溃散的清军水兵,当他们有的累的跟狗一样爬上江岸,迎接他们的是披甲执锐的明军,要么被杀,要么选择做俘虏。
最后收拢了上万俘虏,等待这些人的命运。就跟新江口那二十万俘虏一样,做苦力直到死,要是他们早知道这种结局,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选择投降活命,或者他们会不会选择投降清军。
这战果杨潮自然是极为满意,甚至颇感吃惊的。
他甚至认为,有史以来恐怕都没有比例悬殊到这种程度的水战了吧。
其实杨潮不知道的是,一百多年前,当葡萄牙人刚刚开通东方航路,那时候四处劫掠。在印度攻占海港,在波斯湾攻占阿拉伯人的城堡,惹得印度洋势力反扑。阿拉伯人和印度人联盟组成联合舰队。出动了两千多艘船和两万多个士兵,结果却被葡萄牙人出动十九艘船只和一千八百多士兵给大败,让葡萄牙一时称霸印度洋。
虽然杨潮船少,但是相比葡萄牙和印度、阿拉伯联盟的实力对比,还是强了很多的,而且印度、阿拉伯人的船可是海船,在一百比一的情况下被打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同样不知道外面世界的老百姓,也同样很高兴。
亲眼看着自己的军队打胜仗。南京城百姓自发庆祝起来,鞭炮是最基本的。许多酒楼、饭馆在街道上当街大摆流水席,所有人来吃不要钱。
有钱人见到乞丐。也不惜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扔进他们的破碗中。
无数聚在一起,交流着他们看到的战况,还有对兵法的认识。
杨潮则立刻将战况做成了捷报,让船只过江去,立刻向扬州、淮安等将被府县传递,借此尽快稳定因为自己大军撤离而有些惊慌的百姓。
同时也向着南方传递,通过官府的驿站,将大声清军的消息,往浙江、往江西传递,借以安抚因为清军打下九江,而人心惶惶的江西,还有跟江西相邻,多次被江西的流寇、土匪攻击过的浙江。
杨潮此时发觉,写捷报太费力气了,干脆找人印刷,可是印刷捷报让杨潮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干脆印刷报纸呢。
以前杨潮曾经想过,可是没敢实施,因为报纸意味着控制舆论,先让满朝文官,尤其是一直掌握舆论的东林党,是不可能让杨潮这么做的,如果以前杨潮印报纸,势必引起文官和东林党的反击。
现在杨潮不在乎这些了,因为要将南京献给清军一事,东林党的名声肯定大受影响,别说外界了,就是他们自己内部,此时也产生了裂痕,那些心中还有忠义的东林党人,对钱谦益等人大为失望。
而反对者已经开始了攻击,阮大铖就几天内就写了十几封弹劾奏折,把钱谦益、王铎,到刘宗周、高鸿图等人骂了一个遍,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因为东林党的阻挠,让阮大铖在浙江窝了一年,马士英多次举荐他,都因为东林党人的反对而作罢。
杨潮当然不会管阮大铖的弹劾了,此时朝廷都快崩溃了,谁还会看这些奏折。
杨潮当务之急是找到皇帝,已经派兵在附近搜索了,杨潮认定小皇帝不可能走远,分析他最后可能是往南方逃去了,让人到苏州,到杭州一带打探,可是一连几日都没有消息。
而城中却出现了文官的辞官潮,这些文官给的理由是,他们愧对先帝,无颜面在做官。
杨潮放了这些人,没有问罪他们,第一个原因就是希望留着他们,继续将官府的架子搭起来,没有这些文官,杨潮如何驱动六部,如何还能以朝廷的名义继续稳定江南呢。
所以杨潮是好言安抚这些人,表示自己绝对不会秋后算账,杨潮还以为这些人是害怕。
可是这些人脾气却大的很,辞表一上,也不顾有没有人看,收拾行李就走。
杨潮心中恼恨,一个汉奸,嚣张什么。
这些人挂印辞官后,留下一个空荡荡的空壳子给杨潮,让杨潮不胜烦恼。
倒也有没走的,王铎没有走,钱谦益没有走。
王铎大概是出于大局考虑,而钱谦益估计是舍不得官位。
一心想将皇帝先找到的杨潮,此时顾不得这些文官,好吧,既然不想当官,那就不要当了,离了张屠户还不吃混毛猪了,反正杨潮已经有了经验,干脆直接找吏员们。
这些吏员家在南京,总不能也走了吧。
很快班子就搭建起来,每一个部门,从江宁县到南京六部,反正有缺员的地方,又找不到一个文官替代的,立刻升迁位置最高,最有资历的吏员代理政务,同时还塞进去一两个自己军中读过书的士兵去监督。
这样就将南京六部的简易架子搭起来了。
一直停留了十天,杨潮看到南京稳定,自己大军基本回援,兵力充足,打算反攻了。
从大胜关出发,距离当涂也就百里左右,水陆并进,出动六万大军,誓要一举将当涂拿下,将清军赶出太平府,一步步将京畿地区收复回来。
当涂,阿济格军中。
阿济格心情大好,哪怕听说了杨潮发兵,他依然心情大好。
因为他觉得自己赢了,哪怕损兵折将,哪怕连弟弟多铎都战死了,他也觉得自己赢了,认为多尔衮的位置稳固了。
因为他手里握着一张王牌。
“哈哈哈哈,明国皇帝陛下,请!”
阿济格坐在正席之上,侧席坐着一个拘谨的少年,拼命挤出笑容迎合阿济格。
要是杨潮在这里,一定会大惊失色,会认出此人正是他苦苦寻找的大明弘光皇帝陛下,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
这就是阿济格的王牌,有这张牌,就算多铎战死,损兵折将,多尔衮也完全可以扳回一城,因为虽然大清折损了一个亲王,折损了数万兵力,可是擒获了一个大明皇帝。
虽说大明的军事力量在满清眼中,还比不上李自成和张献忠有分量,但是明朝皇帝的政治意义却比李自成高的多,与大明王朝发生官方关系,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就是满清政权的一个梦想,到了皇太极手里,更是急切希望能够通过得到明朝的认同,而确认满清的地位。
可惜大明朝对待周边政权的态度,永远都是要么臣服,要么灭亡,绝对不接受满清作为一个政权跟大明平起平坐,因此哪怕国内的老百姓逼的造反,崇祯还是要加征辽饷灭绝满清。
入关之后,政治形势顿时大变,满清已经不在乎明朝的认同了,反而开始寻求灭掉这个朝廷,他们自己逐鹿中原,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不认可李自成,跟明廷一样,将李自成称为逆贼。
现在手里有了明朝皇帝,还是根正苗红谁都挑不出刺来的崇祯的太子,政治意义太大,仅次于灭国,甚至俘虏对方一个皇帝,就等于象征性的灭掉了对方的国家。
所以有这个筹码,多尔衮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把清廷打造的铁板一块,但是继续对豪格势力保持压制,还是没有问题的。
有了这张牌,阿济格此次攻打南京,就算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但象征意义上却是大获全胜!(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节敌退
阿济格甚至发现,自从将朱慈烺抓在手上之后,连军中那些反对力量都收敛了起来。
所以看着朱慈烺就更顺眼了。
为此他接连三次赏赐抓回朱慈烺的王得仁。
王得仁是王体中标下一个游击将军,王体中带领水军跟明军激战正酣的时候,他却带着一股水军在石臼湖一带作战,幸运湖对岸芦苇荡中发现了朱慈烺等人,抓了回来。
因此阿济格接连升这个王得仁,从游击升到参将,又从参将升到了副将(即副总兵),要不是王体中才是一个副将,阿济格都不吝将王得仁直接提拔到总兵去。
但是王体中大败亏输,无论如何是不能升他做总兵了,因此王得仁做一个副将,也基本到头了,但是其他赏赐却一点不少,赏赐了黄金千两,良马三十匹,美女十人。
“明国皇帝,本王今日颇为烦恼,尔国总兵杨潮,食古不化不肯投顺,反而兴逆兵来攻本王,汝意如何?”
朱慈烺眼神即为复杂,听到杨潮竟然回来了,那意味着杨潮不像别人说的,在淮安战死,而是又一次打赢了,并且回援南京了,可是自己却成了阶下囚。
但事已至此,朱慈烺只能装出一副配合的样子。
“杨潮不知进退,怎敢兴兵阻挡大清天兵,真乃不识好歹!罪臣愿意敕书斥责于他。”
朱慈烺自称罪臣,也知道自己如今唯一的用处就是替清军做事了,他又能如何,只能以皇帝的名义谢谢信了,就像宋朝时候的皇帝一样,熟读史书的他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得失。自幼就在文官讲读的灌输下了然于胸。
阿济格对朱慈烺的态度十分满意,但是也不胜唏嘘,明国有杨潮那样的猛将。他们的皇帝却落得如此下场,他当真是想不通。
君臣不能相合。这就是明国大弊,他不由想到了李成梁,对戚继光多铎没有深切认识,但是满清权贵们对于跟戚继光同时代,并且就驻防在辽东的明朝大将李成梁却记忆深刻。
李成梁当年在辽东何其威风,打的满洲部族俯首帖耳,连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都是死于李成梁之手,可努尔哈赤却不敢说半个不字。只是腿在李成梁的总兵府前痛哭装可怜。
最后李成梁也觉得努尔哈赤可怜,就收下他当了干儿子,日后对努尔哈赤大加扶持,这才有了如今的满清,可是李成梁呢,老的时候,还不是凄凄惨惨的回到老家。
至于跟李成梁其名,甚至威风更胜一筹的戚继光,因为受到张居正的牵连,甚至险些问罪。
杨潮如此勇猛。在他的护卫下,大明皇帝竟然宁可放弃坚城,也不敢跟清军一战。这样的大明安得不亡!
想到这里阿济格不由得有些同情起那个杨潮来,哪怕他杀了自己的弟弟多铎,但是作为一个武将,战死沙场并不稀奇,英雄就该亡于战场,而不是死在女人的炕头上。
所以他已经不恨那个杨潮了,甚至如果杨潮愿意归顺,他也要像多尔衮谏言,封杨潮一个亲王。
想到这里阿济格突然对朱慈烺道:“那杨潮虽然不自量力阻我天兵。奈何吾皇惜才,就请明国皇帝写封信。让那杨潮归降我大清吧。”
朱慈烺唯唯诺诺连忙答应下来。
大胜关。
杨潮亲自坐镇大胜关,这次他没有亲自出征了。部下将领们的成长,让杨潮可以放心的坐镇后方了。
“宋坤?你怎么回来了。”
水陆大军同时进发,算算距离都该到太平府,甚至可能已经跟清军对垒,这时候宋坤却回到了大胜关。
“大人,有一封信!”
宋坤骑马突奔回来,口干舌燥,嘶哑着嗓子说到。
“信?许多男的信,有什么麻烦?”
这次出征许多男是主帅,他却派宋坤这样的大将亲自送信回来,显然不可能是小事,杨潮也不敢大意,立刻拿过信来,随口问了一句。
但是打开信件,杨潮顿时就明白了。
这是朱慈烺的信,信中他不敢自称大明皇帝,只以故孝烈皇帝崇祯的不孝子慈烺自称,希望杨潮顾念旧情,并认清大势,归顺满清。
杨潮不由暴怒,撕碎了这封加盖朱慈烺随身玉玺的信件。
他不是恼怒朱慈烺劝他投降,杨潮从来对皇帝的个人品格不抱希望,他扶朱慈烺登基,目的不过是稳定江南局势,应该说大体是成功的,江南很快稳定,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应该说朱慈烺无可争议的太子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是明朝的弊政已经到了只靠表面的稳定无法维持的地步,清军一到那种浮于表面的稳定顷刻间瓦解,文臣武将闻风而降,大厦顷刻间就要倒塌一样,连皇帝都只顾着仓皇逃窜,这让杨潮吸取经验,知道不做出改变,大明这辆腐朽的老车,就算勉强有个架子,却经不起别人轻轻一推,立刻就要散架。
这是后话,杨潮此时恼怒的,恰好就是朱慈烺被俘本身,他千方百计的寻找朱慈烺,却不想朱慈烺已经被清廷俘虏,而且很可能是在水战之后才俘虏的,而那时候自己也在寻找朱慈烺,杨潮的搜索马兵都到了杭州,可谁能想到朱慈烺一通乱窜,竟然钻进了清军的势力范围。
虽然上次推朱慈烺上台,借以稳定江南局势的方法失败了,但是杨潮还有机会,这次打退了阿济格,消灭了多铎,形势会更好一些,自己用强权来推动一些变革,应该还有机会扭转局势,可谁知道这时候朱慈烺被清军抓住了,那江南会成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了。
宋坤送来的信中,除了有朱慈烺的信件,还有许多男的请示,因为朱慈烺就在清军手里,让他有些投鼠忌器,不知道该不该攻城,至于清军打着朱慈烺的招牌,让许多男投降,许多男倒是没有考虑过。
“进兵,进兵!速速进兵,一定不能让皇上被鞑子带到北京去!”
杨潮立刻下令给宋坤,但是只是口令,这种事绝不能留下文字,传了出去,就会给人留下把柄,因为此时进兵,无论如何看都是不顾皇帝的个人安危,当年瓦剌人俘虏了英宗,于谦就没有管英宗安稳,推了一个新皇帝,带领军民大败了瓦剌,可于谦的结局极为凄惨。
而且杨潮心里其实真有这个想法,如果不能救出朱慈烺,那么让他战死在军中,也好过给清军利用大做政治文章。
朱慈烺死了,拥立新君虽然麻烦,但是如果朱慈烺活着,却在清军手里,才更加麻烦。
宋坤带着杨潮的口令,又骑马快速奔赴前线。
许多男收到军令后,立刻组织攻击。
此时明军驻扎在当涂城外,当涂城就是太平府的府城,城外姑溪河直通丹阳湖石臼湖,通过水路直接能够进入太湖。
许多男六万大军,围三缺一,西面是长江,有江帆带领的大海船封锁江面和河口,北面许多男亲率四万大军,东面则是吕末同样带领两万大军,另外还有马兵、炮兵若干支援。
杨潮的军令一到,江帆的海船率先开火,上百门红衣大炮猛轰当涂城。
城外的炮兵也开始猛烈开火。
一日夜,被炮舰和路上大炮联合轰击的当涂西北面城墙垮塌,许多男当即组织进攻。
以大炮、方阵开路,步步为营,逼近当涂城。
阿济格很郁闷,明军不会投降他想到了,但是这么狠辣,这么果断的进攻他,他着实没有想到。
于谦的故事蒙古人、满人都很清楚,知道拿住一个大明皇帝,根本不可能让明朝官员投降,尤其是杨潮这种人物,更不可能因为皇帝被抓,而束手就擒。
但是阿济格没想到,明军反而加速攻城,这不是逼着他杀朱慈烺吗。
想到这里,阿济格不由阴笑,杨潮啊杨潮,没想到你还有不臣之心,阿济格把杨潮的攻击理解为杨潮根本就不在乎皇帝,甚至恨不能借清军之手除掉朱慈烺。
阿济格根本想不到,杨潮从来就没有过忠诚之心,起码对皇帝这种生物没有什么忠诚,忠诚的只是民族、国家和历史,而不是个人。
“撤吧!”
看到明军攻势如此猛烈,虽然到现在,阿济格还是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他不愿意硬拼,硬拼的结果太不好说了,他现在手里有朱慈烺这张王牌,就已经稳赢不输了,没必要冒险,他不是杨潮,现在是孤注一掷了,作为一个有底牌,输得起的大玩家,阿济格实在是没有必要陪杨潮这种输急眼的赌徒赌命啊。
在阿济格的命令下,城破的时候,八旗大军率先撤出当涂城。
许多男轻松攻入城中,几乎没有抵抗,斩杀了一大批降兵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