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他却被杨潮煽动来到了湄公河开荒。

换做一般的地主绝对不会受这个罪,可是黄冲不是一般的地主,他过去不过是个小把总官而已,出身不过是军户。

一分一厘都是他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因此他格外珍惜自家的土地,可是杨潮告诉他只要他原来带人来湄公河开荒,就给他分一大片土地。

黄冲家里有三千亩地,也是很大一片土地了,但在杨潮许诺的十万亩水田之下,黄冲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

十万亩啊,这可是一千顷良田,良田千顷这是标准的大明豪族的配置。

黄冲不敢想象光靠他一辈子,竟然就能将家族提升到豪族的水平,不提这个野心,仅仅是那十万亩的数字冲击,就不是他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军户能够抵挡的了的。

所以他二话没说,抛下老婆孩子,一个人就来到了湄公河。埋头苦干了一年多快两年。现在他已经成绩斐然了。

今天他带队打算去上游开拓一片新的垦殖区。

这已经是他即将建立的第十个垦殖区了。两年不辞辛苦,几乎天天在带人选地方垦荒,搭建营寨中度过,每一个营寨就是一个开荒的中心,然后向四方拓展,每一个这样的营寨必须拥有十万亩以上可供开垦的靠水平地,土地还要肥沃。

这样的土地在大明几乎很难找到无主的荒地,可是在湄公河这里到处都是。不是这里没人种田。而是太稀少了,安通河往北一百里才是越南阮氏集团的边疆,哪里有一些分散的村子。

而往南则是柬埔寨人的土地,可惜柬埔寨分裂,湄公河这一带是柬埔寨福王的领土,但是常年的内战让这里人烟稀少,估计总共加起来也就是一两百万人,分散在庞大的土地上,往往走上百里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柬埔寨人的村寨。

就算是遇到了柬埔寨人的村寨,碰到庞大的船队。武装的垦殖者,他们也只能祈祷这些人不要抢夺他们的土地和财物。绝对不敢招惹。

另外就是贬低的盗匪,但是也绝对不是这些杀人如麻的兵痞的对手。

一个垦殖区放置一千人,拥有十万亩以上的优良土地,平均下来一人就有一百亩地了,在黄冲看来,这些人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一切都很顺利,唯一让黄冲不满意的是,开荒的速度还是太慢,跟他在新江口的时候没法比,不是这些人干活不够卖力,而是他们的手太生了,很多东西都要黄冲手把手的教,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也都是农民,可是很多是北方的农民,以前甚至没有见过水稻。

另外就是太缺乏各种资源了,到现在为止,每年还需要花费十万两银子去会安购买粮食、农具和牲畜等物资。

相比起物资来,人力尤其缺乏,黄冲手里现在只有两万人不到,正是贫乏的人力,限制了他开拓垦殖区的速度,杨潮承诺开垦一百万亩土地,移居十万人,他就算完成了任务,可按眼下这种速度,他不知道何年何月他才能够达成所愿。

地方黄冲早就选好,这次就是带人来耕种而已,望远镜中终于出现那个支流还有他立在河滩上做标记的木桩的时候,黄冲露出了笑脸,这里距离河口大概三百里,距离西贡港口一百五十里左右,这片两河交接的冲击平原足够开垦出三十万亩土地了。

船只很快上溯到了支流上,往前走了五里,这里有一个隆起的土丘,黄冲让人停下来,开始卸船,将上面的木材、砖瓦先搬下来,熟练的指挥大家先建立营寨,用木头围起一圈木墙,然后在里面搭建房屋。

十天时间就将房屋盖好了,上百间以原木做墙,上面铺设茅草,然后抹泥盖上瓦片,简单实用,最关键是便宜,木头都是港口附近的山林里砍伐的,茅草是就低打的,只有瓦片是买来的,黄冲已经向南京要求烧砖瓦的工匠了,可惜杨潮始终没给他派来。

等待物资的闲暇时候,黄冲也组织人自己烧过,可惜都没有成功。

房屋盖好后,就是将粮食、种子和农具等物资搬运下来,接着还要带这些人烧荒,然后平整土地,挖掘灌溉渠道。

相比西方人开拓殖民地,杨潮派来的这些人真是幸福极了,杨潮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保证,基本上是一步到位,连水利工程都修建好了。

忙完这些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然后这个垦殖区才能够自己运转起来,速度还是太慢,一年也就能开拓五六个而已。

不过黄冲也不是笨蛋,他已经挑出了十来个庄稼把式,是从湖广跟着张献忠打南京的时候被杨潮抓了俘虏,种地的本事不在黄冲之下,黄冲把他们挑出来做自己的帮手,答应给他们分配三千亩土地,这些人就愿意卖力干活了。

“已经十个寨子了,去年跟今年开出来的土地有三万亩了,虽然是生地,但也足够一万人的吃食了。明年应该能多开几个,争取一年开十个寨子,开出五万亩土地吧。”

建立好这个营寨之后,黄冲带了少数几个工匠返航。

五天之后才返回西贡。跟驻守这里的宋坤见面后。宋坤异常的高兴。

问明缘由后。黄冲又是嫉妒,又是伤感。

“宋大人真的要走吗?”

“走!怎么不走,这里都把老子的屎憋出来了。老子以为大都督把俺忘了呢。终于让俺回去打鞑子去了,留在这里整天跟蛮子打交道,太没意思了。”

杨潮之所以将宋坤这样的精兵强将派到西贡来,只是因为对这块土地的重视,经营好了这里可是不输给江南的大粮仓,养活几千万人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真的有些浪费之嫌。毕竟这里没有什么有威胁的力量,宋坤主要的作战就是对付强盗,可是一年多强盗早被他打怕了,西贡周边五百里内,已经没有一个盗匪窝了。

其实相比盗匪,真正危险的是疾病,很多士兵水土不服拉痢疾,跟宋坤来的五千精兵,已经有一千人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了,剩下的士兵一个个也士气低落。归心似箭。

现在终于能回去了,不仅是宋坤。士兵们也跟过年一样,说起过年他们好像过年时候都没有什么兴致庆祝。

“以后这里就拜托黄大人了。”

宋坤呵呵笑道,口气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

黄冲不由苦笑:“还能如何?只希望赶紧做完,在下也早日回去。”

宋坤鼓励道:“你不是做的越来越顺了吗,去年才建了三个寨子,今年都建了七个了,明年建十个不成问题。后年,最多大后年,这里就能有十万人。”

黄冲摇摇头:“眼下才三万人我都忙不过来了,十万人真的管不过来啊。”

宋坤嗯嗯的敷衍着:“本官回去后一定给你求求情,让大人派几个书记官过来。你儿子不就是书记官吗,叫你儿子过来父子团员可好。”

黄冲连忙摇头:“万万不可。在下累死累活可不就是为了儿子吗,不可废了他的前程。他留在大都督身边,比留在这里好一万倍啊。”

宋坤点点头:“那倒也是。看看那个黄凤府,过去就是以破书生,听说现在可神气了,在南京那是呼风唤雨啊。你儿子好像接的就是他的位子,将来你们黄家可要大显了。”

黄冲忙道:“借吉言,借吉言!”

他答应杨潮来这里垦荒,何尝不是想用自己卖命给儿子的前程上加码呢,真要成为豪族,光靠土地可成不了事,还得儿子有个官身才行。

送走了宋坤之后,黄冲没来由感到一种孤寂感,人在他乡这种情绪尤其可怕。

孤单之下,只能用工作排解,黄冲一口气连建了两个营寨,这时候手里剩下的人只有三千了,这三千人要防卫码头,要砍树,要盖房子,还真的不能在拉去种地了。

南京。

宋坤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回到了阔别两年的故乡,他感觉自己想哭。

杨潮亲自迎接了他,在码头上架起了一千门大将军炮,放空炮欢迎他们。

“好样的!你们成绩很大啊,都十个垦殖区了,开出了三万亩地。今年可以再给黄冲送三万人过去了,应该不用我在给他们送粮食了吧。”

杨潮大摆筵席招待宋坤和士兵,席上大大夸奖了宋坤一番。

宋坤却多了些多愁善感:“太苦了啊。五千兄弟跟我去了,回来了四千人,真是无脸见他们的爹娘。”

杨潮也有些伤感,但是却觉得很值:“放心吧。他们的家人会妥善安置的,他们都是英雄,相信我,你们今天的牺牲是值得的,后世子孙一定会感激你们,会给你们建庙供奉。”

这一点杨潮不仅是用来安慰宋坤,而是他确实是如此,湄公河三角洲到手了,虽然牺牲了一千人,可是值得,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鲜血浸染过的,都是祖宗流血流汗拼来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一节第二轮改革

宋坤回来后,他所部在湄公河吃了两年苦的四千人,统统官升一级,扩充到五万兵力,宋坤升为总兵,成为杨潮手下第十个总兵。

同时杨潮联系郑氏,又给湄公河殖民地送去了三万人,并且选拔了一批官员,为首的就是黄冲的儿子黄元,杨潮认为黄冲在哪里经营了两年多,他儿子去了更容易融入进去。

于是黄元就成了湄公河第一任总督。

而随着这一批官员的委派,殖民地才算是正式开张,这也是杨潮计划中的第三年,需要殖民地自给自足的一年,过了今年,杨潮就不打算哺育这里了,他们得独立运作起来。

阳春三月。

距离去年的大战已经过去了四个月,杨潮军队扩充到了八十万,除了新任总兵宋坤统领五万人,炮兵总兵胡全统领三万人之外,其他各个总兵的兵力都超过了五万人,尤其是山东的李五六和归德的王璞,两人各自统领了十五万大军,赵康的骑兵也稍微扩充,拥有骑兵六万。

山东部署了三十六万大军,还有郑永旺八万大军防守凤阳等府,孙长福六万人坐镇淮扬两府,江北总兵力达到了五十万。

江南兵力虽然只有三十万,但也足够压倒洪承畴了。

因此杨潮觉得该到了发动攻势的时候。

宋坤急着求战,但是杨潮觉得他手下新兵太多,而且从湄公河回来,已经两年没有跟清军作战了。担心他无法适应如今的新兵。于是让他替换许多男防守浙江和赣南。以许多男为主力跨海攻击广东,与谢飞一起向广东洪承畴部发起总攻击。

以收复广东为标志,杨潮打算决定开始对满清的反攻阶段,暂时无力攻占重兵把守的满清心腹北直隶,那么就从四周开始,逐步剪除羽翼,而广东首当其冲,比身居江西侧翼的产量中心湖广还要重要。因为这里算是杨潮统治区的后方,拿下这里后,就可以一直到海都没有威胁了。

只可惜杨潮没法亲自参与这反攻的第一战,因为杨潮的第二轮的改革开始了。

第一步改革算是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在做,树立纪律,正规训练,军事上已经步入正轨,现在的军队完全就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只要不断了她的供应。她会一直运转下去,直到将所有的敌人碾碎。

第二步算是经济改革。以建立银行,用银票替代铜钱,清丈田亩,向地主征税,以及收商税为核心。第二步也算圆满的完成了,银票完全取代了铜钱,并且大大的促进了流通,并且通过发债券,制造了大量的货币,刺激的商业比过去繁荣多了。因此商税也飞速增长,已经占据了将近三成的政府财政,不过比起宋代时候一度超过五成,甚至曾达到过七成的比重还差得很远。

第三步是吏治改革,以提高官吏俸禄,加大反腐力度,派遣监督人员严格执法为核心,目前的效果也初有成效,虽然每个月都发生官员被查出来**而抄家的情况,但是相比过去无官不贪的情况要好了太多了,老百姓是交口称赞,就连对杨潮越来越不满的缙绅阶层也不得不承认吏治为之一新。

这三步走完,算是完成了第一轮改革。

接下来是杨潮的第二轮改革,第二轮改革是深化改革阶段,从现在起,杨潮要分三步,同样用三年时间,完成以下目标:

第一步,彻底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强力政府。

第二步,彻底的改革过时的经济制度和方式。

第三步,彻底的改变大明朝的教育科举制度。

这一轮改革比上一轮少了一项军事内容,因为军事制度上,目前看来是成功的,不需要进行革新,只需要进行小的修修补补与时俱进即可,所以重点就是政治和经济改革。

要打造一个强力的政府,可不是简单的像过去那样,用吏员当官,维持稳定,而是要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政治机构,通过这个机构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的将整个国家的力量聚集到一起来。

选锋先选将,政治跟军事相通,最重要的还是人。

对此杨潮打算大开科举之门,军队中的读书人有一万多,刨除那些勉强识字,还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的士兵,依然有接近一万的高级知识分子,就在这些人中间选拔官员。

科举的内容采取分科制度,分刑律、账务、兵法三科,为从州县一级的刑科、户科和兵科选取官员。

至于更高级的官员,杨潮不打算直接采用科举方式选拔,杨潮一直认为直接将一个文字能力很强的文人推到中央级的官员任上,是一种很扯淡和不负责的制度,一个书生,只因为八股文做的后,道德颂歌唱的好,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就能当官?

所以杨潮决定,所有的官员,都得从州县一级做起,而且不能像以前那样,实际工作都由吏员和师爷操办,当官的只是把控,杨潮之所以考实学,就是希望选拔出一批懂行的人物来,让内行领导内行,显然更如何管理学。

这些通过科举进入州县等基层职位的官员们,之后会进行严格的考成法,每三年一考,政绩卓著的才可以升官,政绩太差,风评不佳的,还可能会被罢免。至于考成法的内容,当然跟各自的专业挂钩,户科的就看征税工作如何,兵科的则看征兵训练工作,刑科吗当然要看当地的治安情况,包括犯罪率和结案率。

但是大明官府分为六部,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是这一套制度,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杨潮通过科考考量出刑科、户科和兵科,还有礼科、吏科以及工科没有进行科举选拔,这三科的官员自然另有选拔方法。

杨潮认为,刑科的律法,户科的财务,和兵科的兵法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考试来考核,但是吏科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工科的各种技艺能力,以及礼科对礼仪制度和教育的理解,都不太容易通过简单的考试来分出高低。

工科、吏科和礼科当然不可或缺,不过杨潮打算选拔社会人才。

工科不用说,这个职位最重要的是大型工程的管理和设计能力,比如如何设计和管理修建一条运河,修建一座港口等等。

显然像白磊那样的拥有管理数万人进行工程建设的大匠头非常合适,他或许四书五经读的没有文人精通,或许道德文章做的没有那么华丽,但是这种管理大型项目的能力,比文章更有价值。

所以杨潮心中已经有人选了,建设了新江口码头,管理南京城恢复建设工作的白匠头,显然就是一个最佳人选,当然为求公平起见,还是要进行全社会招募,同时进行考试的。

吏科是选拔人才的,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最合适的是那些管理成百上千伙计,纵横天下的大掌柜合适,当然也可能是东家,这些人手里掌握着庞大的产业,拥有几十上百座店铺,如何选拔人才,自然是重中之重,最为合适。

所以杨潮打算向这些掌柜的和直接参与管理的东家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与吏科科举,只要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并且曾经有管理过数量庞大的人员的,都可以参加科举,当然底线是一百个人,少于一百个人没有参与的资格。

礼科呢,大明朝的礼科比较奇怪,他主要任务有三种,第一种是掌控各种礼仪制度,比如皇家的丧葬等事,比如皇帝的登基,祭祀天地等等,可是他还兼顾着管理各级学校,科举考试的权力,最后则是负责接待外宾,出使藩国。

掌控礼仪制度这点还很后理解,很符合这个部门的名称,管理教育机构和考试,就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了,兼顾外交更是有种乱点鸳鸯谱的样子,但是如果了解古人的观念,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对古代国家来说,“礼”这个字代表的,可不仅仅是礼貌,而是大的礼仪,或者说叫做制度,从组织丧葬仪式,到组织国家运作,儒家都归于礼仪制度中,而教育是为国选拔人才,是管理国家的最重要内容,归于礼部没有什么奇怪。而且对于国家来说,科举考试牵扯到千万人的命运,甚至国家的命运,这种考试的重要性,不低于举行祭天的仪式。

至于监管外交,这就是儒家对外交的理解问题了,对他们来说,对外交往最重要的是,不要有辱国体,至于会不会损失利益那只是其次,所以必须派这些懂得礼仪的大臣出使,让番邦见识见识什么是华夏礼仪。

但是针对礼部的考试就有些困难了,而且杨潮也不想真的把外交部,这个后世最重要的部门交给一群老夫子,杨潮认为中国最适合做外交官的,是懂得兵法韬略的纵横家,而不是满口礼仪的儒家夫子。

因此礼部的选拔,只需要考虑教育一项,反正孔子在后世就是老师的代表,他最大的贡献也正是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那些理想化的施政纲领。

于是杨潮的礼科考试,就只向各个教书先生开放,这些教书先生一般都是多次科举不中的秀才,一边教书为生,一边默默努力。八股文章这些人可能做的不是太好,但是教书经验吗,还是有一些的,尽管也没有多么出彩,就是给童子开蒙等,但总好过什么经验都没有的人。(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二节让对的人做对的事

这些考核的内容,去年就已经制定出来,跟黄凤府等几个文官商议过数月,向他们讲明自己的选拔方式和目的,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理解,并且吃透之后,今年一过年立刻就开始施行,相关政令已经在山东、江南、江西等地宣示出去,三月就要进行考试,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士积极参与报名,并且努力准备。

而这些告示发出去后,引起的反响极为激烈,首先是缙绅阶层对此大肆抨击,简直如同亡国一般悲愤,但是商人、工匠和老夫子们,则热烈回应,报名的人物极多,筛选工作十分艰辛,据目前统计上来的数字,吏科参与考试的人数达到万人,礼科都有八千人之多,工科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千人。

显然商人阶层和老夫子们的知识水平和自信程度要高过工匠阶层。

作为商人,尤其是大商人,除了白手起家的那一批人外,基本上都有条件接收教育,读书识字必不可少,也懂得一些商业知识。而他们也有对权力的强烈渴望,无论是官商勾结,还是徽商赚钱后就开始大力培养子弟读书科举,都是这种情节作祟。

那些老夫子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就是教书为业,除了极个别淡泊名利的夫子外,其实大多数都是迫于无奈才一直教书,有机会谁不想当官,多少头发花白的老夫子跟自己的学生一起走进考场的情景让人感慨万千。

而工匠阶层文盲率还是很高的,杨潮的父亲杨勇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铁匠,这样的人显然是不可能符合考试条件的。但是像白磊那样。世世代代都是工部都水司的匠户。要掌握一些水利知识显然是读过书的,起码认字不成问题。

因此虽然既得利益集团缙绅阶层对杨潮的科举制度大肆抨击,很多人都悍不畏死大发诋毁之言论,可是在三个阶层,尤其是商人和老夫子们的欢呼声中,这些诋毁兴不起波澜来,不提财雄势大的商人了,如果那些缙绅真敢阻挠科举。这些老夫子恐怕能活吃了他们。

至于工匠阶层,则气弱了许多,他们自己都很不自信,几千年来始终没有掌握过权力,他们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能够掌握权力的阶层,只以能够靠手艺吃饭为满足。

这让杨潮有些伤身。

要知道杨潮最重视的其实是工匠阶层,这个阶层将来会分化出工业资产阶层,那才是能够真正强国的阶层,是下一个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阶层,可这个阶层此时显然还没有底气。

至于商业阶层。也是另一个工业资产阶层的来源,但是这个阶层作为一个附属权力阶层的附庸已经数千年了。他们自身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在转化为工业资产阶层前,可以说只会一直是附庸而已。

不过杨潮也知道,培养一个新兴阶层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他先给这些阶层松绑。

中国古代的管理方式,有先进的一面,中国社会被后世称作超稳定的社会,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可是时代变了,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竞争的时代,西方人借助这股热浪正在野蛮的超前发展,此时迎头赶上都有些嫌慢,在保持稳定就是罪过了,后世的屈辱正是这时候落后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杨潮时不我待的要将这种超级稳定状态打破,给已经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活力,首先就是要打破过去的管理方式,或者说从过去的选拔人才方式着手。

过去的选材方式,从唐宋开始,就变成了科举,而科举的内容选拔出来的人才,只有极强的文字能力和天赋,当然一定程度上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