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潮十几岁做到了千总,就已经让熊明遇很有压力了,如果让他做到副将,就不好解释了,无论杨潮的军功如何,到时候肯定有御史弹劾他的,熊明遇可不想惹麻烦。
熊明遇也给了杨潮机会,那就是将杨潮调出水营,调到凤阳马士英麾下任职,熊明遇保举杨潮得一副将职。
马士英此时正在跟张献忠激战,手下兵将缺额极大,因此有人去他哪里,求之不得。
但是杨潮想了想,拒绝了。
跟农民军作战,杨潮心里始终有一点疙瘩,跟农民军作战那应该是内战了,也知道这些农民军是活不下去的农民组成,而且是杀不光的,如果杨潮确认可以镇压下去,那狠狠心杀几个人,让大明朝可以缓一口气,但是杨潮清楚,根本杀不光,杀不绝,大明朝的制度不改,就根除不了造反的力量。
李自成和张献忠不是没有失败过,五年前李自成更是被打的只剩下十八个人躲进了深山中,可是躲了一阵子后,一出山仍旧很快拉起十几万人的部队。
因此杀这些农民军,杨潮也自能是染红自己的乌纱帽。
对国家存亡,对百姓安居,没什么好处。
而且这些农民军也不是杨潮心里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还在关外呢,反倒是这些农民军日后还成为了反抗清军的主力,大明王朝的文武官员争先恐后的投降的时候,这些人高举起反抗的大旗。
因此无论是保存日后反抗军的力量,还是不想沾染太多不必要的鲜血,杨潮都不想去杀农民军,除非万不得已,杨潮不想将屠刀加诸在同胞的头顶。
结果到了年底,杨潮依然只是个千总,却传来了清兵南下的消息。
不是历史改变了,清兵是来抢劫的,是带有游牧习气的一次劫掠。
十一月壬申,清兵大举入塞,分入墙之路界岭青山,癸酉破辽安三河,时分道大入,一趋通州,一自柳树涧趋天津。
甲戌,屯永平之台头。
乙亥,攻通州,京师戒严,勋臣分守九门,以太监王承恩提督城守。
戊寅,征诸镇入援。(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八节勤王
杨潮看到邸报,已经是十二月了。
同时看到的是,崇祯皇帝的勤王诏令。
这份诏令,征召主要是征召北方各镇勤王,南方由于太远,而且今年开始,张献忠再一次杀到江南来,五月张献忠设计假扮去庐州监察科考的徐之桓,攻陷了庐州,接着攻陷无为州打到了长江边,进逼应天府。
凤阳总督马士英正带人四处围追堵截,并且上书要求上游安庆等地兵马合围。
八月张献忠陷六安,安庆明军兵变,杀都指挥徐良宪,叛为乱兵。
幸好十月张献忠又杀回了湖北,攻打襄阳去了,江南才松了一口气,但是却不敢不妨张献忠会不会沿江而下,再次来江南游玩一圈。
果然十一月张献忠又向东杀来,攻入安庆府,攻破太湖县,杀了太湖县令杨春芳,因此江南其实无兵可派,也不敢派兵。
但是看到勤王令那一刻,杨潮突然感觉内心深处一种非常奇怪的感情萌生。
以前他只觉得崇祯皇帝真可怜,突然他升起一种想要相应勤王令的冲动来。
不是因为可怜皇帝,也不是因为对皇帝忠诚。
杨潮的世界观形成于一个没有皇帝的时代,想让他忠君,或者说让他把忠诚奉献给谋一个个人,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杨潮精神世界中仿佛有一种东西在觉醒,似乎精神家园在重新定位,他不得不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是哪国人?
答案很确切:大明人。
杨潮现在的国籍是大明,皇帝是崇祯,崇祯在征召。
杨潮没有向皇帝效忠的觉悟,不代表他心里没有忠诚的观念。只是他的挂念是维系在抽象的国家身上,维系在组成国家的千千万万人民身上,没有维系在皇帝一个人身上罢了。
但是杨潮不由感觉到。国家是抽象的,但是国家有象征。皇帝就是国家的象征,这是西方人的观念,走入现代之后,君主成为了国家的象征,不在拥有实际的权力。
杨潮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沾染了后世的观念的原因,他竟然产生一种他该去保护皇帝的感情。
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当看到那份征召诏令,他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个孤独、无助、彷徨的形象。似乎有个声音在说,你的王处于危难中,他需要你的力量。
或许这种感情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本能的想要保护自己的王,蚂蚁、蜜蜂尚且都是这样,更何况更高等级的人类呢。
猛烈摇了摇头,驱散这种可笑的本能感情,杨潮召集各级军官商议。
在大饭厅中,这里有一张很长的饭桌,既可以吃饭。也可以用来开会。
杨潮手下,一个把总,两个百总。八个旗总,都叫了过来。
把总是王璞,两个百总是胡全和赵康,八个旗总分别是吕末、许多男、宋坤、陈宝弟、孙长福、郑永旺、李五六和张大桅。
杨潮把他们叫道一起,先交代了一番北方的局势,最后宣读了一下皇帝的勤王诏令。
然后杨潮问所有军官:“我们要不要去勤王?”
感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一个人说话,所有人都在消化杨潮所说的事情。
满洲鞑子又入关了!
皇帝有下勤王令了!
满洲兵在此时的明军意识中,就是不可战胜的代名词。那是用一次又一次战败,一次又一次全军覆没换来的。在经过市井谣言的放大,满洲人几乎是妖魔鬼怪的代指。这样的对手已经是人力不能战胜的了。
安静了很长时间,又好像很短时间,终于有人说话。
吕末和王璞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道:“勤王!”
说完,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王璞眼中是热切,而吕末眼中是悲切。
其他人不是眼含惊惧,就是一脸迷茫。
杨潮不由好奇的问两人。
“王璞你先说,为什么要去勤王?”
王璞嘿嘿一笑:“不就是鞑子吗,我不信他们有三头六臂,老金头能杀,我也能杀。”
杨潮不由心道,难怪这厮满眼热切,原来是想杀敌立功,同时将老金比下去。
又对吕末道:“吕末你说,为什么要去勤王?”
吕末道:“忠君报国,奉旨勤王,要什么理由。”
这还是一个忠臣,当然说忠臣也不对,他还没有资格称臣。
杨潮接着问其他军官,其实杨潮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此次清军入寇,只是为了抢掠,还没到灭亡大明的时候,自己也还只有八百多兵,有没有能力勤王,拉到战场上去,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那么要不要去呢,从内心中,杨潮想去,理智告诉他,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才召集军官,询问大家的意思,如果都愿意去,那就不想了,直接去,生死有命,如果都不愿意去,那也没有什么战心,没有什么战斗力,去了怕是白白送死。
“都说说该不该去勤王?”
胡全犹豫了半天,表态道:“圣上并未征召江南兵马勤王!就是想去也没办法去啊。”
赵康道:“对啊,又没让我们去,干嘛要去啊。”
两个百总是反对的。
其他人都还没发言,王璞和吕末立刻就反驳。
王璞道:“杀敌立功,怎么不去。”
吕末道:“圣上也未说不许江南兵马勤王。正值我等忠义之士报效朝廷之时。”
王璞又道:“许多男、宋坤,你们两个软蛋不敢去吗?”
许多男冷冷瞪了王璞一眼:“你才是软蛋,谁说我不去!”
宋坤嘿嘿一笑:“敢去,太敢去了。”
王璞又问:“陈宝弟你去不去?能立功的。”
陈宝弟犹豫道:“去了能立功,鞑子太厉害。”
陈宝弟在立功和冒险之间犹豫不定。
王璞又问:“孙长福、郑永旺你们想不想去。”
两人想了想,摇了摇头。
王璞又要问李五六和张大桅。
杨潮冷喝一声:“王璞!你让别人自己说。”
这时候,张大桅慢慢起身,对杨潮道:“大人,兵凶战危。北方又太远,一路上粮秣如何筹集,兵马何处安顿。若是没有旨意,怕是出不得兵。”
张大桅是坚定的反对派。
李五六也站起来道:“大人待标下恩重如山,表现未立寸功,却当了旗总,月饷二两,当以大人马首是瞻,大人去我就去,大人不去我就不去。”
李五六竟然将皮球踢给了杨潮。
杨潮自然不愿意接,直接道:“同意去的举手!”
王璞、吕末率先举手,许多男、宋坤跟着举手,胡全想了想竟然也举起手来,陈宝弟犹豫着举起手来。
已经有六个人举手了,见王璞又要说话,杨潮大喝一声:“王璞,你闭嘴!”
就是六个人举手。
此时一共一个把总、两个百总,八个旗总加杨潮是十一个人,勉强过了半数。
杨潮又问道:“不同意去的举手!”
张大桅举手,孙长福、郑永旺举手,赵康也举手,陈宝弟犹豫着举起手来。
杨潮不由奇怪的看向陈宝弟,去他也举手,不去他也举手,真弄不清楚他想不想去。
而李五六则是去也不举手,不去也不举手。
到底该不该去呢,举手表态后,杨潮依然拿不定主意,说到底还是自己想不想去。
沉默了片刻,深吸一口气道:“六对五,那就是去!”
张大桅皱眉道:“大人,没有诏令,我们去不了北方。”
杨潮道:“这个本官自有主张。安心等着吧。”
开完会,杨潮让军官去提前给他们的士兵做工作去,必须说服大家一起去,如果思想不能统一,则心不齐,心不齐则无战力。
杨潮则立刻进城,的确没有明令,自己可不能擅自调兵,哪怕打着勤王的旗号也不行。
坐着马车直驱兵部。(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九节归史可法节制
“你想去勤王?”
熊明难以想象杨潮会有这种动机。
杨潮坚定道:“没错。忠君报国当此之时,下官义不容辞。”
搬出这种大义,作为一个把忠君爱民挂在嘴边的文官,熊明遇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他大大的勉力了杨潮一番,但是又说了许多的难处,什么粮饷不齐了,什么舟船不修了,总之意思是他熊明遇不是不去勤王,而是条件不具备,但是绝口不提阻止杨潮去的话。
如果真阻止杨潮去了,日后传出去,他熊明遇得留下一个什么恶名,连皇帝都要猜疑他。
“如果属下自备粮秣,自筹舟船呢?”
杨潮问道。
熊明遇为难了,他知道杨潮很会赚钱,别人养兵那是赔钱,他养兵那是挣钱,别人的精兵是负担,他的精兵是资本。
因此杨潮是有能力独立支撑背上勤王的花销的,可是杨潮为什么要去啊。
如果说是年轻冲动,熊明遇不相信,杨潮确实年轻,可是心智有多沉稳,熊明遇是深有体会的,如果说是为了利益,为了升官发财的话,他杨潮就那么确信他去勤王能立功,确信他不会被杀了?
实在想不出其中的关系,熊明遇才放弃了琢磨。
沉吟了一番对杨潮道:“本官暂时无力北上,不过漕运史督却一直在筹备勤王,不如本官行文调遣你去史大人处听命如何?”
史可法?
杨潮不由暗叹,江南整个官场,就没有一个主动任事的,没想到史可法竟然在筹划勤王,难怪能够名留史书,起码在关键时刻是有魄力敢于承担责任。
想到史可法的为人。历史评价相当好,起码比较正直,杨潮点了点头同意了。
然后熊明遇让杨潮回去等调令。
杨潮回到军营。发现所有人都无心训练,在一起热情高涨的谈论着出兵的事宜。
杨潮一开始有些生气。可是看到老金也无心训练,直接迎上自己。
“杨大人,您真的要去打建奴?”
老金对清军的认识还停留在二十年前,那时候满清才刚刚崛起,大家都还记得他们大明建州部的名字,那时候他们是一个附属于大明朝的一个边塞小部落。
老金不知道后来努尔哈赤改成了后金,更不知道去年皇太极刚刚又把后金改成了大清。
杨潮点点头:“怎么了金老,你也想去啊。虽然你不是我的兵。没有入兵册,朝廷都没权力要你去,不过如果你想去的话,我倒是可以请你做我的幕僚。”
老金却摇了摇头:“不去了,我老了。不过老朽有一句话告诫,千万不要与建奴野地浪战,守城为上。”
杨潮哈哈一笑:“凭坚城用大炮那招吗?”
老金一愣:“什么凭坚城用大炮?”
老金对满清的认识确实在二十年前,那时候辽东经略还是熊廷弼,那时候孙承宗还没有开始打造关宁防线,袁崇焕还在福建当着一个小小的县令。那时候还没人知道凭坚城用大炮这句话。
杨潮从邸报上经常看到关于辽东会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被哪里的文官武将奉为圭臬,而这种战术是袁崇焕发明出来的。利用密集的火器杀伤缺乏攻城经验的游猎部落,确实是最安全的方法。
杨潮摇了摇头,知道老金可看不到邸报,事实上他也是个文盲。
“没什么。金老,我知道了。”
杨潮说道。
然后进入营房,喊过胡全,让他召集旗总以上军官在开会,一天开两个会,这还从未有过。事实上以前还真没有开过什么会,否则也不会利用食堂的大桌子了。
“各位。熊明遇已经答应,我们要去勤王了。”
杨潮首先宣布这个消息。
顿时王璞、吕末面带喜色。
其他人喜忧参半。
杨潮不许这种事情发生:“现在。既然已经要去勤王,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不管想去的,不想去的,都要一条心,齐心协力,听明白了吗?”
杨潮最后大喝一声。
所有人才反应过来,齐声回答:“听明白了!”
看到士气有所回环,杨潮继续说道:“不仅是你们,还有你们手下的兵,如果谁想不通,就劝他们,我要你们带的兵,上战场前,都做好心理准备,都知道他们是要去打仗的,是要去打鞑子的。”
“还有,我们这次去,会归于漕都史可法麾下,本官与史可法有些渊源,他不会为难我们。所以这次去是立功的机会,立大功的机会,也是报效国家的机会!”
杨潮本想说报效朝廷,可是这个朝廷似乎没什么威望了,起码他理解,老百姓没有报效这个朝廷的心思,真正喜欢说报效朝廷的只有那些受到优待的读书人,可是读书人一般也只是说说而已。
所以杨潮干脆在私以立功来动员,在公以报国来动员。
接着单独喊着:“王璞,你如果还能杀敌,回来后你就是千总了!”
王璞面露喜色,但是疑问道:“大人,那我做千总了,你做什么?”
杨潮笑道:“蠢货,本官当然是副将了。”
一群人哈哈笑起来,只有许多男没有笑。
杨潮立刻对他道:“许多男,如果你带的兵能杀十个人,就能提一级,也是把总了。如果杀二十个人,就连升两级也是千总,如果三十个人,就能直接升到副将去!”
王璞道:“那不是超过我了。”
许多男咬咬牙:“定不负大人期望。”
接着杨潮又分配任务:“在出兵之前,我要你们大家做好一切准备。所有人加强训练,每日操练阵法,早为墙阵,午为鸳鸯阵法,晚间习练武艺,操练不力者,军法伺候。”
“张大桅,你立刻从军中选一批经常跟你出航,脑子灵活,学会一点驾船的人。将来押运粮秣,军器等事,就交给你了!”
张大桅站起来拱手:“定不负大人期望。”
“胡全,从今天开始,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吃肉,这生意就交给你家了,一会跟我一起进城。”
听到所有人都吃肉,几个馋嘴的军官都笑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节辞行
两人一起进城,胡全回家,杨潮去拜会兵科给事中杨文骢。
这一年杨文骢干的是风生水起,他弹劾了许多人,包括兵部尚书熊明遇,虽然没有参倒这些人,但是却也为他博取了不少名气,起码皇帝非常满意。
杨潮来拜访他,却不是求他办事的,言官可是清流,手里没什么权力,是靠嘴巴吃饭的。
杨潮找杨文骢,是因为他是马士英的妹夫,杨潮觉得马士英是凤阳总督,手握重兵,也许将来会打交道,自己的士兵过江后,甚至要可能跟马士英的军队有交集,让杨文骢帮忙写一封信,万一遇到了也有个照应。
接着杨潮回到金钗楼,写了封信,让楼里的小厮立刻动身出发,去扬州交给寓居乡下的阮大铖。
阮大铖是桐城人,桐城归属安庆府,可是上个月张献忠攻陷了桐城附近的太湖县后,阮大铖就逃走了,南京不敢待,因为二立社的书生风头太盛了,而且还都对他怀有恶意,又占据了他的宅子。
但是阮大铖又爱好风月,寻常地方他待不住,于是就跑去了繁华的扬州。
阮大铖跟史可法是好友,非常亲密的朋友,通过阮大铖的路子,给史可法打个招呼。
接着去了兵仗局,看得过眼的兵器备足,添置了一千支长枪,弓三百、箭只一万只,弩一百具,弩箭三千只,另外将兵仗局存货一千副皮甲和三百铁甲一扫而空,花掉了杨潮五万多两银子。
让杨潮不由肉痛,如果自己造,这些东西连一万两大概都没有。
夜晚则邀请了兵部、户部一杆主事吏员,杨潮知道这些吏员都是办事的,领导虽然是文官。但是不跟这些吏员搞好关系,他们或许没有权力,但是折腾耽误你一段时间那是很容易的。
杨潮可不想自己在前方作战的时候。这些人在后面拖后腿。
接着找王潇希望他出面,能够借到王家一些船只。杨潮希望自己的后勤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仅仅自己手里几艘战船恐怕不够,而且大战船也不方便进入运河中,起码过不了船闸。
不怪杨潮走后门,中国人都爱走后门,因为不走后门你的事情就办不利索,杨潮不求得到关照,但是起码要做到不被拖后腿。而且如果能得到一些优先照顾,当然求之不得。
在城里待了好几天,天天都在活动。
一边活动,一边等待熊明遇的行文,杨潮知道正常程序其实很麻烦。
以杨潮跟官府的文书往来为例:
“队总、旗总文移,只至千、把总。千、把总文移,只至营将。营将只至镇、道,镇、道转达督、抚,督抚转达兵部。”
杨潮过去是把总的时候,行文只能到千总和副将。当了千总依然只能到副将,正常情况下,自己是不能跟熊明遇直接沟通的。杨潮之所以可以私下见熊明遇,走的是私人关系。
而行文就得走正常程序了,得一层层过手,从兵部到督、抚,从督、抚再到镇、道,从镇、道再到副将余承武哪里,从余承武哪里才能到杨潮手里。
这其中经过多个衙门,如果走正常程序,一个月都未必能下来。
不过这次出奇的快。仅仅第三天,杨潮就拿出开拔的调令。让他带领军队北上淮安到史可法账下听令。
同时熊明遇还给杨潮弄来了四艘船,船上装满粮食。
船是熊明遇早答应的。可是跟以往一样,说话并不太算话。
这是四艘浅船,装载五百担,四艘加起来总共两千担粮食,还不如杨潮两艘船多。
接着杨潮一番辞行,先是给家人说明情况,父亲异常担心,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母亲不住的流泪不停的问不能不去吗,杨潮回答军令如山,不去以临阵脱逃论死,母亲才强忍着泪不敢在劝。
去了金钗楼,跟康悔道别,交代康悔安心经营,万一情况有变,自己希望调动金钗楼的资金,康悔表示金钗楼的钱杨潮想什么时候要都行。
跟王潇商议了一番,王潇表示他愿意跟杨潮一起北上淮安,说是他父亲的主意,短短几天时间,王潇竟然已经跟父亲书信来往过了,他父亲告诉他,必须北上,这次一定要跟史可法打好交道。
只要史可法在漕运总督任上一天,王家就不得不受制于史可法。
金钗楼两大镇楼姑娘不在,她们去了媚香楼捧李香君的场,杨潮觉得应该给她们道个别,顺便给其他熟悉的名妓道别,于是也去了媚香楼李香君处。
李香君这里竟有一大帮子才子佳人。
二立社四公子竟然都在。
陈圆圆和董小宛自然都在,还有柳如是、卞家姐妹和顾湄。
杨潮去的时候,这些人正在热烈的谈论着,谈论的内容不外乎满清入寇的事件,这几个名妓之所以能够史书留名,不是因为他们多漂亮,才华多花,大都是因为对政治很关心,牵扯上了政治事件,所以才在历史上留下了身影。
沙才虽然此时在南京的名头一点不弱,可以跟李香君、顾湄等人分庭抗礼,并列南京四大名妓,但是后世提到她的文献就少之又少,原因就是他跟政治距离太远了。
杨潮走进去的,几大名妓十分热情,可是四公子却显得冷淡。
原因是同一个,名妓们因为杨潮在幕后平息了书生哄闹一事,觉得杨潮既是保护了她们,也是保护了那些读书人,尤其是二立社的人,可是二立社的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始终坚持是他们的大义感化了跟他们和谈的官员。
哪怕二立社的人时候从各个渠道了解到杨潮的身影掺杂其中,但是他们始终不肯承认,可是几大名妓都觉得是杨潮的手笔,因此对杨潮热情,她们对杨潮越热情,四公子就越发不高兴。
甚至感觉到杨潮一来,顿时就将佳人从他们身边抢走了一样。
“对了冒兄,刚才说到哪里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