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想汉王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孤傲,如今既然肯向宣德帝低头,也不免令人感到些许唏嘘。

“好,朕答应你将他们迁往江南。”宣德帝沉吟了一下后向汉王点了点头,经过这些年后汉王在大明勋贵中的影响力早已经消散,尤其是交趾叛乱的平定使得宣德帝在军中威信暴涨,故而汉王此时已经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汉王的家人早已经被贬为庶民,宣德帝此举既是为了顾全皇家的亲情,同时也是向天下人展现他的肚量,可谓两全其美。

“臣谢过陛下。”见宣德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汉王的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再度向宣德帝躬身行礼,数年来的幽禁生活已经磨平了他身上的桀骜棱角,现在除了给家人谋一个好出路外他已经无欲无求。

说完后,汉王长长吁出一口气,脑袋无力地向前耷拉了下去,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李云天见状暗自摇了摇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这还是他在汉王叛乱被平定后第一次见到汉王,与以前相比汉王已经完全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由得使他惺惺相惜。

“皇上,皇叔已经去了!”见此情形,房间里的众人顿时大惊,一名太医连忙上前伸手在汉王的鼻前探了一下,接着又摸了摸汉王的颈部,随后转身向宣德帝跪了下去,沉声禀告道。

由于汉王已经被削了爵位,故而已经没办法再被人称为王爵,即便是“皇叔”二字用的也有些勉强,无法使用王爷去世时的“薨”字。

听闻此言,汉王妃和几个小王爷顿时跪在地上掩口而泣,由于宣德帝和张太后在他们不敢哭得太大声,免得惊了圣驾和銮驾。

“皇上,先皇只有两个兄弟,善待皇叔吧!”张太后的眼眶有些湿润,伸手擦拭了一下眼角后向宣德帝说道。

“母后放心,朕知道该如何做。”宣德帝向张太后微微一躬身,随后开口吩咐立在一旁的金英,“传朕旨意,以亲王之礼厚葬皇叔,将其葬在凤阳祖陵。”

“奴才遵旨!”金英闻言躬身答道。

“谢皇上。”汉王妃连忙领着汉王府的几个小王爷给宣德帝磕头谢恩,宣德帝此举也算是让被贬为庶民的汉王认祖归宗,得以善终。

汉王离世的消息出现在第二天《明新报》的头版头条上,使得《明新报》在上午就被抢购一空,虽说汉王已经被幽禁已久但他再怎么说也是靖难的功臣,曾经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亲王,外界自然对他的消息自然非常关注。

当然了,这条消息之所以能刊登在《明新报》的头版,是因为宣德帝要把已经成为平民的汉王葬在皇族凤阳的祖陵,充分彰显了宣德帝的宽容仁厚,使得汉王这个一代枭雄以一种悲情而又温馨的方式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就在《明新报》报道的同一天,汉王的灵柩离开京城赶赴凤阳,准备准备在凤阳低调办理丧事,虽然宣德帝法外开恩让汉王得以进入祖陵,但汉王毕竟背着叛乱的罪名,因此岂可张扬?

后来李云天才知道汉王为何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汉王被幽禁的时候虽然无法离开住所半步但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宣德帝让人将每天的《明新报》送过去让汉王阅读解闷,故而汉王知道他率军平定交趾叛乱以及彻查两淮盐道的事情。

在汉王看来,无论是平定交趾叛乱还是彻查两淮盐道都是无比艰巨的任务,稍有不慎就可能到达万劫不复的地步,可李云天不仅顺利达成了任务而且还完成得非常出色,这使得汉王对他是刮目相看。

毕竟像李云天这样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去给大明办差而且还拥有卓越能力的官员可谓寥寥无几,单单从李云天费尽千辛万苦平定交趾叛乱一事上汉王就已经摒弃了与李云天之间的恩怨,再怎么说他也是皇族后裔,自然不希望看见交趾从大明分离出去。

故而,汉王临终前希望能见李云天一面,宣德帝于是让李云天进了宫,否则以李云天的身份再加上与汉王之间的关系,宣德帝是绝对不会让他进宫来触汉王的霉头,汉王最终还是认可了李云天当年选择洪熙帝和宣德帝的决定。

第633章军情突变

汉王的离世使得李云天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汉王是他在大明遇到的第一个重量级对手,当年他在黑牛镇可谓侥幸赢了汉王半招,否则汉王一旦抵达京城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惺惺相惜的心境只有作为对手的他和汉王能体会到。

在历史滚滚前行的车轮下,汉王之死的余波很快就被宣德帝御驾亲征鞑靼部的喧闹所淹没,京师各个衙门都忙着准备宣德帝的亲征事宜。

帝王出行非同凡响,除了征伐大军外还有随行的仪仗、护卫和内侍宫女等等,一大群人的吃喝拉撒都要顾及到,是一项繁琐浩大的工程。

随着北征鞑靼部日期的临近,李云天在军阁、内阁和六部之间来回奔波,商议与宣德帝出征有关的各项事宜,他也不想如此劳累可无奈身为讲武堂总教官、左春坊大学士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得不参加那些议事。

京郊大营骁武军的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此次驻扎在大营的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团将悉数出动,其身份等同于宣德帝的禁军。

值得一提的是,青龙军团的大同大营和朱雀军团的辽东大营年前的时候已经从当地的军户和民户当众各自招募了两万余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集训。

如此一来,李云天在白虎军团后成功地将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军团的兵力扩充到了一个军的规模。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大同大营和辽东大营的新兵将在原地待命,此次北征鞑靼部由于明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故而他只准备动用大同大营的新兵与鞑靼部交战,辽东大营的新兵留着日后对付兀良哈三卫。

就在京城各部院衙门的事务按部就班地忙碌进行时,宣德帝出征的前一天,辽东都司忽然传来了八百里加急快报,兀良哈三卫在毫无预警的情形下忽然夜袭了辽东都司与大宁都司临近的西部重镇西岭城。

在兀良哈三卫的疯狂进攻中,西岭城守军经过一昼夜的抵抗后崩溃,守将和知府战死,两万名明军死的死降的降。

西岭城一破,辽东都司的治所辽阳城就暴露在了兀良哈三卫的兵锋之下,从西岭城到辽阳城之间已无明军把守的重镇,故而辽东都司都指挥使连忙派人向京师求援。

据辽东都司指挥使奏报,进攻西岭城的兀良哈三卫兵力竟然高达五六万人之众,而明军在辽阳城的兵力也不过才两万,一旦敌军涌进辽东都司的腹地那么辽东都司将陷入困境。

虽说辽东都司拥兵十二万,但其兵力都分布在辽东地区的各个卫所中,尤其在东部与朝鲜王国接壤一线布置了五万兵力,局部地区的兵力只剩下三万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兵力都是纸面上的数字,近些年来辽东都司的兵员空额达到了三成,也就是说辽东的总兵力也才八万多人,与兀良哈三卫相比数量上没有太大的优势。

况且,即便是辽东都司的军队战斗力排在大明军队第二档上,仅次于京军,拥有关内人所没有的强壮体格,但由于训练松懈再加上士气低落,面对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无疑还是居于了劣势。

辽东都司的急报传到军阁后,军阁阁员们大吃了一惊,即便是加上那些被裹挟的游牧部落,兀良哈三卫的总兵力也不过才五六万而已,如今大宁都司的兵力还在长城外与兀良哈三卫的兵力对峙,进攻辽东都司的敌军从何而来?总不能凭空冒出来的吧?

军阁首辅张辅不敢怠慢,接到辽东都司的急报后立刻进宫向宣德帝禀告,辽东都司孤悬关外,一旦有变那么大明东北的形势不堪设想。

宣德帝接到奏报后大吃了一惊,先前大明并没有将兀良哈三卫放在眼里,准备先收拾了鞑靼部回过头来再对付兀良哈三卫,万万想不到辽东地区竟然风云突变,给了大明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宣德帝来说,辽东地区的局势比山西行都司地区的局势更为严峻,山西行都司住着的几乎都是汉族百姓,而辽东地区则是以游牧民族为主,倘若被兀良哈三卫煽动起来的话恐怕将酿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因此,在北征鞑靼部的前一天下午,宣德帝紧急将军阁阁员、内阁阁员和九卿召入乾清宫商议对策。

李云天承蒙宣德帝的恩旨得以列席大明最高等级的御前会议,由于资历浅薄故而位列最末的位置,不动声色地听着众人在那里给宣德帝出谋划策。

鉴于目前的局势,摆在宣德帝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继续北征鞑靼部,然后派遣朝中勋贵统兵出关救援辽东都司,另外一个选择是暂停北征鞑靼部,派遣两支部队分别前往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作战。

支持宣德帝继续北征的自然是军阁的阁员,毕竟宣德帝已经昭告天下,倘若此时停止北征鞑靼岂不贻笑大方,让宣德帝的颜面何在?

况且,军阁的阁员认为辽东的形势虽然紧急,但还远未到影响宣德帝北征的地步,只要集结部队前去救援就足以将兀良哈三卫剿平。

内阁阁老和九卿则希望宣德帝以安全为重暂停北征鞑靼,坐镇京城指挥大明的两支部队与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作战。

在这些文官看来,倘若朝廷要救援辽东,那么必然会从宣德帝所集结的十五万大军中抽调兵力,这些兵力可谓是大明的精锐,如此一来宣德帝身边的军队实力将减弱不小。

鞑靼部虽然只是北元残部之一,但凶悍好战,实力不容小觑,否则永乐帝也不会多次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如果随行护卫宣德帝的兵力减弱那么很有可能给对方可乘之机。

由于军阁与内阁、九卿的意见相左,故而双方在宣德帝面前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这使得御前会议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

面对着眼前的这个复杂的局面,宣德帝一时间也难以抉择,正是因为他年幼时曾经跟随永乐帝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故而清楚北元残部的实力,一旦分兵增援辽东那么在兵力上就会失去不少优势。

尤为令宣德帝不安的是,兀良哈三卫此时在辽东发难有与鞑靼部遥相呼应之嫌,这意味着鞑靼部很可能已经对此次南侵有了充分的准备,这使得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镇武侯,你如何看待此事?”晚上,待宫女们端上宵夜后,神色已经有几分疲惫的宣德帝抬头望向了在那里静静地吃着糕点的李云天,李云天自始至终未发一言。

李云天虽然得以列席如此重要的御前会议,但他有自知之明,现场的文臣勋贵都是资历显赫的朝廷大员,故而他知趣地闭上了嘴巴,以免喧宾夺主。

听闻此言,现场众臣不由得望向了李云天,他们这才想起来李云天还没有开口发表见解,作为宣德帝最为信赖的臣子李云天的意见至关重要。

“皇上,臣觉得此次兀良哈三卫突袭西岭城颇为蹊跷,据臣所知兀良哈三卫的兵力都在长城沿线与我军对峙,因此臣觉得袭击了西岭城的并不是兀良哈三卫的人。”

李云天闻言连忙放下手里的糕点,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如果臣没有猜错的话,攻占了西岭城的敌军应该是鞑靼人。”

“鞑靼?”现场众人顿时吃了一惊,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鞑靼部的人现在正在跟山西行都司的军队对峙,根本没有如此强的兵力同时对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下手。

“皇上,臣怀疑瓦剌人已经南下,与鞑靼人合兵一处进犯我大明。”李云天迟疑了一下,神情凝重地说出了他的担忧,“否则以兀良哈三卫和鞑靼人的实力无法同时侵犯我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

“瓦剌和鞑靼不是有仇吗?”内阁首辅杨士奇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诧异的神色,虽说瓦剌和鞑靼都属于蒙古,但两者一个雄踞蒙古高原西部,一个掌控蒙古高原东部,相互间为了争夺蒙古的汗位厮杀不断,双方岂能在一起合作?

“下官也只是猜测而已,具体情形如何现在还无法得知。”李云天向杨士奇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回答。

其实,李云天已经几乎可以肯定攻占西岭城的敌军一定有鞑靼人,虽然他对鞑靼部并不了解,但是却很清楚兀良哈三卫的实力,兀良哈三卫虽然能与大宁都司的军队相抗衡,但绝对没有分兵攻打辽东都司的力量,故而肯定有外力介入。

辽东都司的北面是奴儿干都司,东南部是朝鲜王国,西面与大宁都司相邻,值得一提的是大宁都司是一个由南向北的斜长地带,其西部与鞑靼部的地盘相接壤。

李云天认为奴儿干的那些游牧民族不可能南下,那里地广人稀而且民族众多,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

朝鲜王国更不可能了,它在辽东都司的东南部岂会舍近求远去攻击辽东都司西部的西岭城?

故而,唯一的一个可能就是鞑靼人东进,趁着辽东都司不备突袭了西岭城,使得辽东都司失去了西部的屏障。

这样一来,鞑靼部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面对山西行都司,但山西行都司现在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么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瓦拉部也牵扯了进来,如此一来就有足够的兵力对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发动进攻。

换句话来说,兀良哈三卫在大宁的攻势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辽东都司才是真正被攻击的目标。

对方这一手欲盖弥彰玩得漂亮,不仅骗过了大明朝廷还使得辽东都司毫无防备,进而一举丢掉了西岭城,使得辽东都司的局势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

第634章分兵征讨

“皇上,倘若实情真的如镇武侯所言,那么北元残部此次来势汹汹,我大明不可不防!”

李云天的一席话使得乾清宫内一派沉寂,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鞑靼和瓦剌会联手,这就使得事态变得非常严重和复杂,英国公张辅随后打破了场中的平静,开口沉声向宣德帝说道。

“皇上,现在敌情未明,皇上乃万金之躯,依臣看来还是坐镇京师为好,迎敌事宜交由军阁来办即可。”听闻此言,杨士奇神情凝重地望向了宣德帝。

“皇上,龙体为重!”蹇义也跟着向宣德帝谏言。

“诸位爱卿,倘若朕放弃北征,天下人会如何看朕?”宣德帝见军阁、内阁和九卿之首皆表明了态度,不希望他此次前去北征,不由得苦笑了一声。

在座的众臣闻言顿时对视了一眼,宣德帝御驾亲征的告示早已经贴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各地府衙也都张贴出了公告,此时一旦无法成行绝对会引发各种非议和猜测,难道要向外界表明宣德帝忌惮北元残部?还是以宣德帝身体抱怨为由?

即便是以宣德帝身体不适进行推脱,那么一旦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燃起战火,外界难免会产生宣德帝畏战的流言,宣德帝的威严无疑会受到损害。

因此,宣德帝现在进退维谷,众臣们是左右为难。

“皇上,臣倒有一个办法。”迟疑了一下后,内阁次辅杨荣开口说道,“皇上明天可以照例亲征,只不过圣驾停在万全都司的宣府镇,以策周全!”

万全都司全称为万全都指挥使司,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宣府镇总兵谭广“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

军阁经请示宣德帝,批准了谭广的建议,这个治所在宣府镇城的都指挥使司当地万全卫的名号,故而命名为万全都司。

通常来说,一个省级地方机构内三司并存,相互制衡,不过在边防重地的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因为主要是实封卫所,故而单设都司管理。

也就是说,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实际上实行的是军屯,其所辖民众皆为军户。

纵观万全都司下辖的诸卫、所之布局,形成了一个以京师为轴心的扇形防御地带,构成了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是拱卫京师北方安全的一道军事屏障。

杨荣的这个提议非常聪明,既可以使得宣德帝按时出征同时又能保护宣德帝的安全,只要宣德帝待在城高墙后的宣府城,那么北元残部就不可能越过山西行都司抵达宣府城下。

“皇上,臣觉得杨大人此言甚好。”张辅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皇上,这倒不失是一个变通的法子。”

“臣觉得此法可行。”

“臣附议!”

……

杨士奇和蹇义等人随后也纷纷表示赞同,相对于此次征讨鞑靼部,很显然宣德帝的安全最为重要,等前方的部队剿灭了进犯的敌人后宣德帝届时再启程前往大同城督战。

“诸位爱卿,你们看谁可领军驰援辽东?”宣德帝见众臣取得了一致意见,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辽东都司对鞑靼人的袭击毫无防备,极有可能一溃千里,被鞑靼人兵临辽阳城下,朝廷必须要派兵前去救援,而统军之人可谓至关重要。

“皇上,臣举荐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义国公张昊统军。”行军打仗的事宜归军阁负责,张辅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推出了一个人选。

在大明勋贵中有领兵资格的人不少,但是论到威望和能力张昊仅次于张辅和周征,故而他是此次率军增援辽东的不二人选。

“臣附议!”张昊是周征的好友,周征自然不会反对,于是紧跟着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

“臣附议!”随着两人表态,剩余的军阁阁员们也相继表示认同。

“太师,你觉得义国公这次率军多少增援为好?”宣德帝见状微微颔首,沉声问道。

“我军在辽东都司尚有近十万之众,现在事态紧急,臣觉得义国公此次率五万京畿都督府精锐之师前往增援足矣。”张辅沉吟了一下后说出了一个数字,即便辽东都司的兵额有水分,但加上五万京畿都督府的兵力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十万,对付那些鞑靼人应该不在话下。

“准,具体事宜交军阁拟定,明天出征前上报于朕。”宣德帝点了一下头,将此事定了下来,所谓兵贵神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耽搁了。

“皇上,辽东地处关外,物资供应道路艰难,臣恳请皇上给朝鲜王下旨让其支援我军军资。”就当众人认为此次议事即将结束,李云天忽然开口出人意料地提到了朝鲜王国。

朝鲜半岛在大明之前的王朝称为高丽王朝,国王为王颛。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即位,遣使持书前往高丽谕告。

次年,高丽国王颛也遣使上表庆贺明朝开国,井请封号。明太祖应其之请,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诰,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从而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自是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是年,明朝开科取士,诏准高丽等国“行修经明之士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这一年,高丽参加会试的有三人,其中金涛及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后因不通汉语,回到高丽。

洪武五年高丽派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南京国子监留学,途中因遇海难,溺死三十九人。“帝悯之,遣元枢密使延安答里往谕入贡毋数”。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颛为权相李仁人所弑,李仁人拥立权臣辛肫之子辛禑为王,遣使来明入贡,明太祖却而不受,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见辛禑地位日益稳固,才不得不正视既成事实,加给辛禑高丽国王封号,并追谥王颛为恭愍王。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

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故而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

次年,李成桂废辛昌,拥立王颛之后王瑶(恭让王)。

洪武二十四年,王瑶让位于李成桂,李氏王朝取代了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国号“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名上奏明太祖裁定,“王氏自五代传国数百年,至是绝”。

明太祖选取新国号为“朝鲜”,因朝鲜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鲜”二字在朝鲜半岛上曾出现过(檀君朝鲜),所以后世历史学界一般习惯称呼该朝代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鲜为国号的国家则被称为“古朝鲜”以示区别。

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遣使来明,贡马九千八百余匹,明太祖回赐纻丝绵布等近二万匹。

建文初,李成桂因年老体弱,逊位于次子芳果(定宗),两年后芳果亦因病让位于五子芳远(太宗)。

明成祖即位,朝鲜太宗遣使朝贡。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朝鲜十四岁的世子提得到明朝允准,作为进表使率各级官员五十余人,至明京师南京。次年正月到达南京,进贡马匹金银器物。

成祖数次召见,厚加赏赐,“赐织金文绮。及归,帝亲制诗赐之”。

永乐十六年,朝鲜太宗李芳远以年老逊位,废世子禔,传位于第三子祹,明成祖遣使赴朝,封为朝鲜国王。

大明迁都后,史料记载“已迁北都,朝鲜益近,而事大之礼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礼,他国不敢望也”。

由于朝鲜国与辽东都司相邻,故而从朝鲜国运送后勤物资更加安全,倘若从京师把物资运往辽东,不仅路途遥远艰难而且中途极易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