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前进的步伐-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的规矩。因此,秩序就是规律、规矩的约束。你若想取得成功,就要有自我约束力。自己的生活秩序,每天的日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过度浪费时间和生命。这样做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做事也更加有效率,对自己的身心也将有莫大裨益。
  秩序就是规则,这样的规则大到国家法律,小到自我约束力。每个人都应遵守国家法律,不逾越,就会使自己有一个自由之身,只有得到自由,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自我约束,会让自己在成功的路上,更加的如鱼得水。
  ⒋果断
  果断就是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所下的决心。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大量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抉择,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一看、二慢、三通过”并不是处处适用。在“看”和“慢”的过程中,时代在前进,客观情况在变化,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风险。所以,只有及时决断才能成功,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具备决断的魄力。
  ⒌节俭
  节俭是成功的基础。
  难道你想找个理由就奢侈吗?这里就来讨论一下节俭与奢侈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不知你感不感兴趣。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下班后,忽见老公(老婆)或朋友或父母一反常态,高兴至极,非要拉着你去大餐一顿,理由嘛,你苦思冥想却答案错误,而对方故做神秘,曰餐后告之,待到酒足饭饱之后,终于得知其理由,而这理由却让你大笑不已,原来对方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借故大吃一顿、奢侈一把。又或者:自己心仪已久的裙子碍于价格原因,思索再三迟迟未买,偏偏这时,就有人要邀你参加同学聚会,于是理直气壮地直奔商场毫不犹豫将其拿下,然后风光无限地出现在久未谋面的同学们面前,赚足了眼球……
  无疑,这样的奢侈是快乐的,心情是愉悦的,虽然花了点银子,却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种满足带来的快乐有可能包围你好几日,有了这样的好心情,相信你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奢侈行为而后悔。
  随着现在生活压力的渐渐增大,生活负担的日渐沉重,资源的日渐溃乏,人们都开始有了节俭的意识,节俭当然是好的,例如洗衣水可以用来冲厕所,屋里没人时将灯关掉,在餐馆进餐后将剩余饭菜打包带回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可是,如果节俭的过了度呢,不该花钱时不花,该花钱时也舍不得花,明明已经衣衫褴褛了,还是不肯换件新的,明明可以吃红烧肉了,却非要啃窝头、吃咸菜,这样程度的节俭难免会让别人感觉到“自虐”的味道,虽然省下钱来可以让自己未来过得好,可是现在就不需要过得好吗?难道“节俭”能为你省出一片天来吗?当然不能,节俭只能让自己的荷包“稍”鼓,可是把节俭整天记在心头,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很多。
  听老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确有其事,决非杜撰):一位母亲节俭成性,待到把儿女们拉扯大了后,自己却不幸得了癌症,眼看生命就要终结,亲人问她还有什么心愿未了、想吃什么尽管说,她答:唯一想吃的就是香蕉。于是,亲人给她买了一大把香蕉,剥开一支咬一口后,她摇摇头说:“人们都说香蕉很好吃,闹了半天不好吃,是苦的!”当时,听了这句话,在场的亲人们无一不落泪(由于病痛的折磨,她对味道已经分辨不出来了,吃什么都是苦的)。活了几十年,居然没舍得吃香蕉,对于她家还算殷实的生活,的确是有些让人匪夷所思。而这样让人心酸的情景的出现,无疑都是过度节俭惹的祸。
  生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最好礼物,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命,我们反对“穷摆阔”、“有米一顿充,无米敲米桶”的生活,但绝对要让自己的消费水平跟上收入的脚步,这样,生活才会在你面前丰富多彩起来。
  朋友,在生活中提倡节俭,这是良好的美德。但在自己经济条件能允许的情况下,找个理由就奢侈,这有何不可吗?
  ⒍诚恳
  诚恳就是做人要诚实、诚信、恳切,也是一个人的信誉,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人际交往中的最好的沾合剂就是虚心。一个人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被人相信。因此,取信于人是人生的要事;如何才能取信于人呢?诚信第一,这是取信于人的起码要求。取得别人的信任是一个人顺利取得成功的基础。要做到取信于人,一个人就必须要拥有诚恳的品德。
  那么,如何才能在别人心中那立起信誉的大厦呢?
  首先,要尽力缩小你与别人的距离。
  一个人要与别人交朋友,或是取信于人,不但在文化上要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而且在事业也要努力尽力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这样你们才有共同的语言,彼此之间才可能不存在代沟,才能进行更好的交流。
  其次,用坦白争取好感。
  坦白不仅有益身心,而且对谈生意者亦有好处。坦白的人无遮挡地吐露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动机和假设。这个策略风险很高,但收获也可能很大。坦白是争取同情的好方法。
  一般的人对心胸坦荡的人,都会有好感、产生怜悯;相反地,如果你凡事隐瞒、躲躲闪闪,就会给人带去恶劣的印象。
  再次,帮助别人变得更可信。
  要让自己可信,你就得多帮助别人,这样就更容易使你可信。然而孤掌难鸣,信任本来就是互相的作用,故而切不可忽视对方的可信度。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的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素,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遇到失败或挫折,肯虚心的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才能取得竞争的最后胜利。
  一个穷困的农夫去他富裕的邻居家借驴子。
  “对不起,邻居,”富裕的农夫说,“我的驴子去草场了。”就在这时牲畜里传来驴子的叫声。
  “你的借口真是愚蠢,”穷人生气地说,“你的驴子刚才在叫了。”
  富裕的农夫十分气愤。
  “你宁愿相信谁呀,”他很有尊严地说,“是那只叫唤的驴子还是我?”
  你说这样的诚信可笑吗?如果一个人不讲究诚信,那他还能做什么啊!
  在塔诺普尔城住着一个叫费威尔的人。有一在,他正坐在屋子里认真地阅读《塔木德》,忽然听到外边一阵嘈杂声。他走到空前,看到一大群孩子在玩,他想把他们赶走,于是他打开窗子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快到教堂那里去吧。你们在那儿会看见一只海怪。它有5只脚,3只眼睛,还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过是绿色的!”
  孩子们一听这话就都跑了,费威尔先生回到书房,一想到刚才对那些孩子编的瞎话,就不禁偷偷地发笑。
  可是不久他书房的宁静又被打破了,这回是一阵奔跑的脚步声。他走到窗前;看见许多人在跑。
  “你们往哪里?”他大声地问。
  “去教堂!”一个人回答说:“你没听说吗?那儿有只海怪,有5只脚,3只眼睛,还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过是绿色的!”
  费威尔先生得意地笑了笑,又回去读自己的经书了。
  他才刚刚坐稳,又听到外面一阵喧闹声。他往窗外一望,不得了啦,一大群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往教堂的方向跑。“出什么事了?”他大声问道。
  “天哪!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他们回答说,“就在教堂前面有一只海怪。它有5只脚,3只眼睛,还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过是绿色的!”
  人们匆匆跑过。费威尔先生忽然注意到拉比本人也在人群当中。
  从这件事中,你看到谎言的力量了吗,这就是不诚信所致,诚信就是不说谎,不欺骗、欺瞒、欺诈别人。
  ⒎公正
  公正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是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人必备的态度,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
  在中文中,公正与正义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公、正与私、偏相对。《新书•;道术》说:“兼覆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言:“行无患不能成,患有司之不公”。正义则是公正的道理。《荀子•;儒效》中说:““有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正义既是公正的道理,所以,就有所谓的正义感的问题。公正具有某种客观性,而正义则具有较多的主观感情色彩。公正是一种客观道德法则;正义则是个体德性的标志之一。公正更多地具有社会或政治伦理的意味;正义则更具有个体道德修养的意义。当然,公正和正义的联系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英文中,这两个词都是“justice”,是正义、公平、公正和公道的意思。为了方便讨论,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两个概念视为基本相同的概念予以研究。
  公正或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的道德法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生活目标,也是伦理学思想史一直不断探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公正一方面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还有阶级性。但是公正本身又有它统一的规定性。正是这一统一的规定性使公正成为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标。那么什么是公正?如何理解公正范畴?这就必须对公正原则的特性、内容和类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①公正的特性:
  公正必须具备的特性有以下三条:1。对等性;2。可互换性;3。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
  何谓对等?对等就是指主体对人对事要一视同仁,适用同一个规则或标准。以一个标准对别人而以另外一个标准对待自己,就叫偏私,当然就是不公正了。比如在古代社会,君主对自己的标准和他对臣民的标准就是不一样的,所以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整个体制就是不公正的。这正是历史上的历次革命之所以发生的原因。由于公正具有的对等性,所以人们往往容易将公正错误地理解为平均主义。
  可互换性是对等性的要求和保证。要真正作到对人对己用一个标准,就必须能够让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时,仍然接受自己原先承认的法则。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否则,就只是自以为的公正的伪“公正”。
  对等性与可互换性的另外一个著名的阐释是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JohnRawls,1921…)的“无知之幕”。罗尔斯说,在确立公正原则时“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入争论的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于他们自己的利益。因而为达此目的,我假定各方是处在一种无知之幕的背后。他们不知道各种选择对象将如何影响他们自己的特殊情况,他们不得不仅仅在一般考虑的基础上对原则进行评价。”这样,原始的契约状态的改变就可以使有关正义问题上的偶然性得以排除。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古希腊神话中正义女神的形象是手持天平,双眼被蒙住。这一形象设计所表达的对公正的客观性的理解与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十分类似。
  但是,双方都认可的对等、可以互换或客观性的标准并不能保证这一标准本身是正确或公正的。比如,合谋抢劫对合谋者而言都是对等而且可以互换的,但不能说明抢劫他人是公正的。又比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在1971年曾经受到违反“反歧视法”的指控,被认为对少数民族和妇女雇员在报酬上有歧视现象,并为此付出了高达1500万美元的赔偿。但在六十年代“反歧视法”在美国通过之前,AT&T就不可能面临这类指控。更进一步地说,在认为在少数民族和妇女本来就应低人一等的价值标准之下,所谓公正只要作到对所有的少数民族和妇女一视同仁即可,而无须考虑他们与白人雇员报酬上的悬殊。
  所以,罗尔斯同时指出公正原则应当是这样的:“当原则体现在社会的基本结构中时,人们倾向于获得正义感。按照道德学习的原则,人们发展起一种按照它的原则行动的欲望。”所以公正必须具有正向价值属性或价值合理性。
  公正的标准本身不能自己说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公正标准本身必须有公正之外的价值依据。这一根据有二,一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个体的幸福。当然,这两个根据本身又是统一的。由于幸福本身的价值性、利他性,又由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仍然是个体的幸福,所以最终的依据应当是看这一标准是否真正有利于主体幸福的实现。英国道德哲学家D•;D•;拉斐尔说:“按照罗尔斯的看法,在想像境况下(既处于无知内幕中)的人会首先尽力求得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然后第二他们会同意离开平等,以改善每个人,包括处于最不利条件的人的生活。第二个原则的要点是区分公正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的不平等。如果给有才能的人特殊的奖励或特殊的机会不仅为这些少数人带来重大的好处,虽然引起不平等,而且其结果也改善整个社会普遍的生活水准,包括最穷苦的人的生活水准,那么这一不平等是可以得到辩护的。”“不是因为得到奖励的人理应得到这些奖励,而是因为这种奖励有利于整个社会,尤其是有利于它最贫困的成员。”当然,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是建立在个体自身利益计较的基础上的。拉斐尔本人则赞成另外一种我们也认为更为恰当的解释:“这不是一个确定如果你发现你处于穷人中间就会对你提供帮助的问题。这是一个暂时忘掉你自己,考虑那些最穷的人的问题。”“它产生的道德判断是一个利他主义的判断,不是一个有利自我的保险政策。”
  所以一方面公正是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另一方面公正原则在最终价值判定上又有依赖性,它依赖于公正以外的东西。公正的这一属性既使我们认识公正与偏私的对立,也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平均主义不是公正的正确理解。也正是因为这一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公正才是一个社会和历史的范畴。
  ②公正的内涵:
  公正原则说到底是一种处理利益关系的原则。美国伦理学家、乔治敦大学教授汤姆。L。彼彻姆(Tom。L。Beauchamp)说:“一切正义理论共同承认下述最低原则:同样的情况应当同等地对待……或者使用平等的语言来说: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这相基本原则通常称为‘形式上的正义原则’”。那么,公正原则应当包括那些具体内容呢?我们认为,公正原则如做进一步的分解,可以理解为两条基本原则:1。报偿原则;2。承诺原则。
  所谓报偿原则,即权利原则,意思是主体的贡献等于或者不小于应得的权益,类似于“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对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公正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劳动”概念要加以限定,就是,劳动必须是有效或创造了价值的劳动。无效的劳动与有效的劳动获得同样的报偿,显然也是一种不公正。所以依据“贡献”作为标准是比较合适的。报偿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贡献等于或不小于应得权益。这是因为贡献若小于权益,就意味着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当然是不公正的;而贡献若大于权益,就意味着被剥夺,当然也是一种不公正。当然如果主体的觉悟较高,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这是仁慈或慷慨的美德,当然无可非议、值得提倡的,但这已超越了公正原则。所以,在权益分配上的公正应当是要求贡献等于或不小于应得的权益。
  同理,报偿原则的消极方面就应当是恶有恶报,惩罚与恶行的程度相当。惩罚实际上就是对由于作恶所造成的不公正的一种“补偿”,是“重建平等”。亚里士多德将它称为与分配正义相并列的“补偿正义”。
  所谓承诺原则,也可以称为义务原则,它的内涵是权益应当小于或等于主体所承诺的义务。这是第一个原则的延伸,是一个与职业道德联系密切的原则。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自己的岗位上,若希望自己承当较小的义务却希望获得较大的权益,那么他就是希望无条件收获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如果承诺的义务可以小于权益,那么就整个社会而言,也不可能。所以只有当承诺并且践行的义务大于或等于自己收获的权益时,社会发展才能正常,人际关系才能理顺。否则就只能承认和导致不公正。
  ③公正的类型:
  公正的内涵丰富,可以有不同的划分。
  首先,从公正的性质上看,公正可以分为报偿性公正与惩罚性公正。报偿性公正如上所言,是公正的基本形式。但惩罚性公正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如果惩罚不公,就不会有有效的服人心的震慑或调节的功效。而且,如果忽视惩罚性公正,该罚不罚,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变相的分配上的不公。
  现代社会极易形成对惩罚性公正的忽视。原因之一是。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某种永不消失的天赋人权,即使是丧尽天良、毫无人性者,也仍然如此(比如一些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实际上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恰恰忘记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对善良者的不公正。所以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貌视公正,但实际上恰恰忘记了“平等仅仅是对平等者的平等,而不是对所有人的平等”这样一个公正的基本原则。
  其次,从公正涉及的主体关系上看,有三类公正:“我—我”公正:自重——自己对自己的公正;“我—你”公正:人格对等的公正;“我—他”公正:对规范的同等遵守的公正。
  第一种公正主要反映的是“我—我”关系,它的基本要求是自重,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公正。实际上如果一个对自己都不能作到公正的人,我们就很难指望他能对别人作到公正。对自己的公正的起码要求是努力和幸福。善待自己莫过于努力理解自己的价值所在并恰当地努力实现这一价值。自我价值实现的结果就是幸福的获得。在此我们再次找到了一个公正与幸福的内在联系。
  第二种公正是一种人格对等的公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要求主体能够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由和尊严。我们不可以视自己为追求幸福有血有肉的主体,而视他人为自己一个纯粹的外物。实际上幸福生活只有在人际和谐的环境中才可能找到,如果我们试图在一个充满敌意、孤独和冷漠的人际环境中寻找幸福,我们就只能缘木求鱼。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公正原则往往需要仁慈原则来补充。
  第三种公正是一种狭义的公正。他人是一个与自己完全对等的客体。所以在涉及利益关系时,双方都有对等的权力。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双方都需要作出对等的让步;同时双方都应遵守相同的准则和义务。这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合作方面的伦理原则。为了保证合作成功,也为了各自在合作中顺利实现共同利益,对规范的同等遵守的公正十分必要。当然,这一遵守是客观的、“冷冰冰”的。
  公正就其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来看,是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调整得当,人们就会和睦相处,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情;相反,就会造成极大的敌意、孤独和冷漠。但是上述三种公正类型往往只涉及了道德主体一个方面。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不全面的问题。
  艾德勒依据公正存在或表现的领域将公正的类型概括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正义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关于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有组织的社区(即国家)之间的正义。另一个领域则是关于国家与构成国家人口的人之间的正义。”第一个方面包括(1)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妨碍或挫伤他人对幸福的追求;(2)在分配和交易上,要平等待人;(3)我们的一切行动有利于社区的公共利益或福利。第二方面的公正或正义则包括社会政府或制度形式方面的正义、社会经济安排的正义以及社会法制的正义等。
  公正有时也并不可取。
  一只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可爱的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筑的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分食,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这样下来,瘦弱的小鹰因吃不到食物逐渐被饿死,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公平”不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