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贵娇-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下心来纳无势力的良娣,局面就不会变成这样。”沈肃回道,看了沈度一眼。
沈度会意,接过了话语,说道:“至于帝王贪,是因为太子既立,总要有自己的势力,身为帝王,总要分权。这是为了培养储君,也是为了国朝绵延作准备。有些势力,是一定要给东宫的,倘若不给,就会出现当下的局面。”
说得难听一点,帝王的心态就是想要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怎么可能?
太子不肯放弃,皇上不舍出让,才会出现在隐隐对峙的局面,这就是东宫危机的根由。
朱宣知似有所悟,疑惑地回道:“师公和老师的意思是,只要太子和父皇各退一步,就不会有危机了?但是,这怎么可能?”
若是他们能各退一步,就不会出现这危机,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沈度笑了笑,就着朱宣知的话说道:“是呀,摒弃贪欲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很少人做得到。殿下宜当警戒自己,问问自己能不能做到。唔,应该是想办法去做到。”
贪欲不舍,那么就用足够残酷的现实来作出取舍。说白了,东宫现在还没到伸出一脚就是深渊的地步。看来,还是要等,要等局势。
他也很想知道,局势将会如何发展,太子和皇上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沈度的话语,让朱宣知的脸色更显迷惑。想办法做到,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呢?
这办法是什么,沈度却是不说了,任由他自己去慢慢咀嚼。有些道理,是要靠自己才能领会的。
在沈家之外,东宫属官和太子良娣两事仍在发酵,以一种遍及京兆的态势,传到了许多地方,就连云山书院也不例外。
云山书院这里,有京兆官员的儿孙,也有许多平民百姓子弟。不管是谁,都多多少少听到了这两事。
有好事者,还将这两事摊开了、揉碎了说,什么官员倾向了啦、官场格局啦,都说得头头是道,颠来倒去,意思都是说这两事关涉甚大,绝非寻常事。
顾重安是云山书院的教习,这样的事情当然入了耳。他是吏部尚书顾霑的儿子,太子良娣那份建议名单也有他的庶女,这两事都和他有不大不小的联系。
顾重安现在一心扑在教习上,在听到这些事后,不免有所忧虑。只是去见了松龄院的顾霑后,这些忧虑就散去了,神情依旧和往常一样敦厚亲切。
除了顾重安之外,云山书院里还有一个顾家人也听说了此事,那就是顾道征,不能说话的顾道征。
他是不能说话,但他不是聋的,也不是蠢的。从老师和年长同学的话语中,他知道了这两事不寻常,尤其是太子良娣的人选。听说,皇上都在为这些人选不满,听说这些人选有多么多么不对……(bgm:哪里有那么多听说呢?)
在又一次听到太子良娣那些人选时,顾道征的眉头深深皱了起来。
因为,他所听到的那些人选中,有他一母同胞的姐姐,顾珺。
☆、第412章 未尽
顾珺,是顾重安的庶女,乃金姨娘所出,比已经失踪的顾玮要小几个月,在顾家一众姑娘中排行第五,已经十三岁了。
十三岁,到了可以议亲的年纪。但是这个名字会出现在太子良娣备选名单中,着实不同寻常。
就连顾霑,在第一次听到顾珺这个名字的时候,都忍不住一愣。他想得明白,刘以佐会选定顾珺这个名字,必是因为自己是吏部尚书。
但他的庶孙女不少,年纪比顾珺更大一些的,还有排行第四的顾珮。
为什么刘以佐就选了顾珺呢?
当然,不管是顾珺还是顾珮,在顾霑看来,都是不能进入东宫的。顾家称“三朝四书”,却没有出过一个妃嫔。在顾家先祖看来,成为外戚什么的,只会是家族之祸害,而不是家族的幸运。
有多少家族是因为外戚的身份而倾覆的,数都数不清。到了顾霑掌管顾家,同样是这么认为的。
乍听到顾珺的名字,顾霑在呆愣过后,想的就是如何推拒。但很快,他就想到了自己正在负责的东宫属官一事,心知顾珺入东宫,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成,顾家静待便是,什么都不用做。
在顾重安来松龄院的时候,顾霑便将原因说了,是以顾重安也放心了。
但是当中错综复杂的原因,顾道征不知道啊,顾珺又是他的胞姐。所谓关心则乱,他怎么能不着急?
在云山书院休息的时候,顾道征跟着顾重安回到了顾家。他连自己的迩言院都没有进,就匆匆去了顾珺所在的澜漪院。
澜漪院的得名,很简单,就在于院中有一个池塘。当顾道征匆匆走进澜漪院的时候,顾珺正和婢女在喂鱼儿。
见到顾道征。顾珺的嘴角立刻就扬了起来。对这个唯一的胞弟。顾珺极为喜爱。然而她的笑容很快就顿住了,顾道征急匆匆的样子,显然是有事。
“三弟。发生什么事情了?缘何如此着急?素心,赶紧备纸笔!”顾珺快速地说道,一连串的吩咐从她嘴中逸出。
素心原是顾道征身边伺候的丫鬟,随着迩言院素缘那一件事。随后就来了澜漪院。听到顾珺吩咐后,她便匆匆往书房跑去了。
顾道征用手指着顾珺。“啊啊”地比划着什么。见顾珺不明白,便拉着她往书房跑,随即拿过了纸币,唰唰地写下了许多字。这些字。就是顾道征想说的话。
顾珺顺着顾道征所写的看下去,看到了“太子良娣人选名单,有姐姐的名字。这非好事……”
除了这之外,顾道征将云山书院师长的议论。都摘录了不少,充分让顾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见到:“太子良娣”四个字,顾珺的脸色就异常难看。太子良娣,虽说比关内侯,在后宫之中是贵淑贤德四妃般的存在,但在顾珺看来,这就是一件天大的祸事!
东宫、后宫,在那些吃人的地方,她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顾珺的脸色,一下子就白了。
她一直在顾家后宅,最近基本都没有出去,并没有听到多少关于太子良娣的事。现在顾道征这么一写,就像大山崩裂一样,让她慌乱了心神。
顾道征轻轻推了推她,指了指迩言院的方向。这意思很清楚,是去迩言院旁边的高澄院找金姨娘,一起商量此事。
顾珺咬着唇,却是缓缓摇了摇头。不,就算去找姨娘也没有什么用,姨娘想必也不知道此事,不然早就对她说了。就算姨娘知道了此事,又会怎么想呢?
她清楚姨娘的心思,一跃飞上枝头的机会,姨娘肯定会很高兴。但是,她自己……不想!
父亲和祖父肯定已经知道此事了,但松龄院和叠章院无声无息,他们对此事是怎么看的呢?她的命运,将会如何?
种种想法涌入她脑中,令得她脸色更加苍白。
顾道征扯了扯她的衣袖,担心地看着她,似乎在问道:姐姐,现在该怎么办?
很快,顾珺便说道:“三弟,你先回迩言院,先别告诉姨娘,免得她担心。此事,我知道该怎么办。”
她不知道父亲和祖父的心思,不敢贸贸然去找他们。但是,她可以去找一个人,那个人,肯定知道这些事,也肯定能为她解决这些事!
于是,到了掌灯时分,尺璧院内便来了一个意外的访客。尽管出乎意料,顾琰还是吩咐水绿将人领了进来。
对待这些庶妹,顾琰本着河水不犯井水原则,既不亲近也不打压,仔细说来,还有些漠然。
她是顾家这辈唯一的嫡女,差别摆在这里。顾珺等这些庶妹,也并不亲近顾琰。嫡庶相处融洽,多少有些好笑吧?
顾珺突然来尺璧院,这原因,顾琰大概猜得到了,想必是顾珺已经知道了太子良娣一事。
果然,她从顾珺口中听到的,就是这一事。只不过,她没有想到顾珺没有先去找金姨娘,而是来了尺璧院。顾珺,倒有些特别。
见到顾琰沉默不语,顾珺心中一紧,再一次急切地说道:“请问姐姐,此事妹妹应该如何做?”
顾珺来找顾琰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顾琰让顾道征去了云山书院读书,二是因为与顾琰定亲的人,是朝中最年轻的权臣。
莫名其妙地,顾珺就觉得顾琰肯定能帮她,她肯定自己来找顾琰,是最正确不过的选择。
见到顾珺焦急的神色,顾琰终于开口道:“五妹不用担心。顾家从来没有出过一位妃嫔,父亲和祖父没有这样的心思。”
这句话,就是最大的解答。在顾琰看来,顾珺不想入东宫,完全不是问题。
倘若顾珺想进东宫,想成为太子良娣,才是要费心神的事。
太子良娣这个建议,是顾琰的主意。在此之前,她早已有了完全的考虑,顾家的情况,已计算在其中。
即使刘以佐提及了顾珺,对顾家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以崇德帝的猜疑之心,加上祖父负责东宫属官一事,吏部的势力,怎么能归为东宫呢?
这些理由,不用和顾珺细说,只须让她明白,顾家不会让族中姑娘成为太子良娣,就足够了。
顾琰的表情太平静,体现出来的就是笃定,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心忧的顾珺,选择了相信顾琰,最后放心地离开尺璧院。
顾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顾琰心绪的起伏。她现在所关注的,和沈度一样,都在观望东宫对这个局势有何应对。或者准确地说,她在等待东宫和皇上决裂的时候。
她万万没有想到,明明已经可以预测的局势,会以一个诡异的角度发展。在朱宣明不舍贪欲的前提下,东宫真的有办法应对这个危机。
这个办法,不,准确地说这个局势,只能让她怅然地叹息一声。或许,真的是东宫气数未尽了。
☆、第413章 老蚌生珠
纵淡定如顾琰,在听到这个消息时,都僵住了。这个消息……她实在万万没有想到。
这个消息,和东宫有关,和被禁在永和宫的淑妃娘娘有关。这个消息就是:淑妃娘娘有孕了!
淑妃已年近四十,在这样的年纪,在这样的份位,她现在有孕,对于皇族来说就是天大的喜事。老蚌生珠,就是一种祥瑞!
就连崇德帝本人,都被淑妃有孕这个消息震住了。巨大的喜悦从他心底漫延出来,他犹不可信地盯着郑杏林,再三问道:“淑妃娘娘的脉象,可查清楚了?”
郑杏林恭恭敬敬地回道:“回皇上,臣已经查清楚了,确是喜脉无疑。这个脉象,原本是尚药局年轻太医诊出,臣心想此乃大事,便亲自去诊了。”
这个时候,郑杏林甚至连意思意思请罪都不用,因为淑妃是喜脉,崇德帝高兴尚且来不及,哪里会责罪他擅自为淑妃把脉?
在淑妃有孕面前,别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崇德帝眉眼都舒展开来,少有地表露出真正的兴奋来,连声说道:“好!好!好!”
他的皇子的确很多,但近五年来,皇宫中便没有婴孩出生了。崇德帝心知,这是他身体已到了一定的界限。人寿有限,身体有数。对此,他并没有多少介怀。
虽臣子口称“万岁”,但人又怎么能真的有万岁之寿?
但这不代表着,他不希望自己精力旺盛。甚至,他暗地里也试了不少郑杏林配的药。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身体状况。
现在,淑妃老蚌生珠,不就是证明他精力旺盛?!在这个年纪,他还能令淑妃有孕,谁敢说帝王已老?
随即,他便下令道:“哈哈哈,快。快摆驾!朕要去看望淑妃。常康。速令尚药局将上好滋补安胎药材送至永和宫,令少府监准备赏赐……赏!永和宫所有人都重重有赏……”
一连串的赏赐名单从崇德帝口中说出来,随着他急匆匆的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喜悦。
天子一怒,流血千里;自然,天子一喜,欢及百家。首先惠及的。就是永和宫。
御驾浩浩荡荡,来到了永和宫这里。大半个月没有打开过的永和宫门。“吱呀”一声迎来了久违的阳光,也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帝恩,并一*接连的赏赐。
崇德帝甫见到淑妃,就掩不住心中的喜悦。柔声唤道:“锦瑟,朕的好锦瑟。朕真是,真是太高兴了!哈哈哈。”
程锦瑟。也就是淑妃娘娘,听到崇德帝这样呼唤。露出了温婉的笑容,略施粉黛的脸看着甚有魅力,这是一种雍容华贵的风采,令崇德帝满意不已。
淑妃见到崇德帝,便想弯腰行礼,却被崇德帝一个箭步稳稳托住,阻止道:“锦瑟有孕在身,身子为重,这些礼就不用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淑妃的小腹上,那里仍是十分纤细平坦,却在孕育一个新生命了。——想到这里,崇德帝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淑妃自是乖顺地按照崇德帝意思坐了下来。到了她这个年龄,再次有孕可不同寻常,她自己也紧张不已。
坐下来的时候,淑妃的手抚上了腹部,抚住了……她天大的福分。
三月初三郊祭之时,她因为享蚕亲桑礼被禁在永和宫。那个时候,崇德帝平静地看着她,令她知道永和宫一关,她以后悲惨的命运就定了。
那时,她真的绝望了,以为自己一生都要被这样关着了。除非,到她皇儿登位,不然她肯定没办法出来。
她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有福气,会在这个高龄有孕,永和宫的大门会这么快就打开,崇德帝对她温柔如往昔,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
先前,程家送信来商及太子良娣一事,淑妃只觉得心中烦闷。后来经青萝提醒,才记得自己的月信迟了好些天。
不知道孟德妃是怎么想的,对永和宫的一切都睁只眼闭只眼,所以淑妃才能请来郑杏林,才能将自己有孕的消息送到紫宸殿。
这就是福分,别人怎么都求不来的福分!
的确,这是淑妃和永和宫的福分,更是太子和东宫的福分。淑妃有孕,对于东宫来说,就是最大的助力。就像一个巨大的支撑,撑住了在危机中飘摇的东宫。
朱宣明没有想到,上天会如此厚遇于他,淑妃在这个时候有孕,那么东宫就有曙光了。所有与淑妃有关的人和事,都将得到优待和重用,更别说,他是淑妃的儿子了。
东宫属官不再是危机了,太子良娣也将可纳了,套在东宫脖子上的绳索,解开了!
“快,快准备贺礼,送往母妃那里。不对,本宫也应该即刻去永和宫,去恭喜母妃才是。”朱宣明絮絮叨叨地说,一改先前的愁容,变得眉飞色舞起来。
朝局朝夕变换,因淑妃有孕一事,局势的发展就有了变数。出现这样的局面,同样也令沈肃、沈度两人愕然。
“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殿下甚合送子观音眼缘,两次都是因为有孕逢凶化吉。”沈度如此说道,神色算不得好看。
就算沈度对朱宣明再有看法,也不得不承认,朱宣明的运气很好。运气,其实也是一个人的本事。
张妙有孕,为朱宣明增加了分量,使得他被册为太子;现在淑妃有孕,又为朱宣明解难,使得东宫将危急情况化掉。这真是……让沈度有种说不出的憋屈。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上不会对太子做什么,他们的关系肯定会缓和。但该做的事,还是要去做,而且要做得比以往好!只看,太子是不是真的聪明了。”沈肃敲着桌面,开口了。
淑妃有孕,得帝王欢心,局势的确是变了。但东宫属官尚未定下,太子良娣人选也为确,事情未完结,都没必要颓唐。
沈肃倒很想知道,东宫这两事最后会变成怎样。
☆、第414章 不满
淑妃有孕一事,为局势增添了变数。且不论官员夫人们在热切讨论的淑妃见红内幕,对于官员们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那些汲汲想在东宫任职的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后笑容都忍不住了。——他们觉太子之位固若金汤,再一次肯定自己的选择。
人攀高枝,实属常情。
就连身处漩涡中的郑时雍,都不觉松了一口气。原本,太子和皇上的关系已经拉紧,淑妃有孕,必能缓和这关系。
帝王和太子关系缓和,就是国朝之福,当然,自己孙女郑蕤的危难,也可以解决了。
在这一片放心和高兴之中,感到最为难的官员,就是顾霑。
不管皇上和太子的关系如何,东宫属官的人选仍是要定下。别的尚可,但太子詹事、少詹事、左庶子、右庶子这四位官员,一定要审慎,再审慎的。
这几个人选,真让顾霑愁得白发都多了几根。在上朝的时候,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让朝中官员看了都心生不忍。
东宫属官配设,的确很不容易,吏部官员都忙得团团转,人选都还没有定下。
宗正卿蒋钦一如既往地坚定站在东宫这一边,在提出配设东宫树冠后,他的心思就表现得很明显,那就是欲出任太子詹事。
太子詹事掌管东宫事务,同是三品官员,朝中盯着这个位置的官员不少。即使太子私下表示:这个位置蒋钦可得。但是顾霑仍迟迟未能定下人选、
因为,就连紫宸殿那位,也在盯着太子詹事的位置啊。
早朝过后,顾霑在宣政殿门口就被蒋钦截住了,蒋钦笑意盈盈地问道:“蒋大人,不知东宫属官事可有决了?”
言下之意,就是问太子詹事可定下了。
不怪蒋钦心急。他明白这是最好的良机。从宗正寺一跃成为朝中重臣的良机。先前尚书右仆射的机会,他因为大意已经失去了,这个太子詹事之位。他无论如何都要抓住。
只是,东宫属官的配设,乃是吏部的机要事,况且人选都没有定。就算他拦住了顾霑,又能探知到什么呢?
“将大人。此事吏部尚在商议当中,真是抱歉,尚没有决定。”顾霑按捺着为难的心情,这样说道。
不管哪个官员来问。他的回答都是这样。这是吏部实在的情况,在蒋钦这些心急的人看来,就成了一种推搪。
蒋钦沉下了脸色。看着顾霑越走越远。——他总不能在宣正殿门口对顾霑做什么,事实上。该做的他都做了,不管是去顾家拜访还是给顾霑施加压力,似乎都没有作用。
停在宣政殿门口思忖了片刻,他终于有了主意,找了个名头去东宫拜访。
这会儿朱宣明正高兴,见到蒋钦来了,便兴奋地说道:“蒋大人来得正好。享蚕亲桑礼一事,父皇已经相信了母妃是遭人陷害,太好了!”
现在朱宣明觉得时间是个好东西,会将隐藏的东西暴露出来。母妃当时被陷害,使得众人以为她是在礼中来月信。现在有孕,就证明了当时情况的谬误。
现在,父皇心中有愧疚,对母妃越发好了。帝心在永和宫,自然对东宫有天大的好处。
蒋钦眉眼一转,高声说道:“恭喜殿下,淑妃娘娘有孕,那么东宫属官和太子良娣这两事,就对殿下有利了……”
都不用怎么兜转,蒋钦就将话题转到这上面来。现在,这两件就是东宫的大事,处理得好了,就能为东宫奠下根基。
朱宣明的笑容滞了滞,他也知道这两事关联之大。从母妃有孕的良好局势来看,怎么应对这两事,才能使得东宫利益最多?
贪欲,尤其是在局势良好的情况下,是谁都无法舍掉的,朱宣明如此,蒋钦如此。
居安思危、祸患起于安乐这样的道理,一时片刻,这两个人是不会想到的。
……
……
紫宸殿中,崇德帝眼睛掠过顾霑上来的名单,半响才开口道:“说说吧,选择这几个人,是出于什么考虑。”
顾霑送上来的,就是太子詹事、少詹事、左庶子和右庶子四个人选。这是东宫属官中最重要的职位,只有这四个人定下来了,别的官员才能定下来。
听了崇德帝的问话,顾霑略顿了顿,才回道:“皇上,东宫属官是为了教导太子参知政事,臣以为,京兆的官员对朝中情况更加熟悉。所以太子詹事和少詹事都从京兆官员出……”
顾霑与吏部官员商议良久,最终定下的太子詹事是蒋钦,少詹事乃吏部侍郎贺肇,左庶子乃京兆少尹耿介,右庶子则是国子司业张公道。
这几个人,都是京官,对处理东宫事务、教导太子只有好处,没有太大的坏处。而且,太子多番让人递话给顾霑,属意蒋钦出任太子詹事。
如此,最重要的东宫属官,顾霑才定了蒋钦。
在紫宸殿这里,顾霑想起了帝师沈肃的话语。当初在沈家东园的时候,沈肃和沈度都说皇上属意的是九府尹之一。这份人选名单,会得到皇上允许吗?
顾霑脸上的犹豫,崇德帝尽收眼中,心底先前压抑住的愤怒,这时又有些冒了出来。这还是得知淑妃有孕后,他第一次有这些不好的情绪。
他知道顾霑的犹豫从何而来。据常康所谈得知,东宫的内侍最近出现在吏部的次数太多,听说是太子给顾霑递话。
递的是什么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东宫属官毕竟要为太子办事,出任其中的官员,当然要得到太子信任和支持,太子此举,无可厚非。
无可厚非,但崇德帝心中多少还有想法。
没多久,他就开口道:“顾霑,吏部铨选人物,职责最要,朕是信任你的。只是这几个人选,朕却是觉得应该再议……”
三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