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贵娇-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说到蒋妘被杀时,祝虞眼中带泪,道一定是东宫的人下手的,不然她不会死。
到了这个时候,祝虞还要咬东宫一口,可见对太子怨恨之深。
当邵连蘅看到这些供词时,差点想哭了。他既不删减也不添加,如实上呈了崇德帝,小心翼翼等待着皇上的旨意。
祝虞的供词,有一些话是绝对不能传出去的,就是蒋妘谋害太子的原因。废人,这说明了太子不能人道,但先前太子妃有过身孕,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邵连蘅私下问了东宫的彤史,才知道太子行房记录只有一次,而且还是与蒋良娣的一次。现在,东宫的另一个良娣何氏,还是完璧之身。
这……这……难道太子“不行”,才是东宫这一场灾祸的根源?
邵连蘅在颤抖凌乱之后,觉得自己脑洞开得大了。这等荒谬可笑的事,不会是真的吧?
崇德帝还来得及有指示,虎贲士兵就来禀,道七殿下出事了!
☆、511章 不僵
七皇子出事了,就在彭贻芳在询问更多内情的时候,七皇子嘶吼着说了一句:“本殿下宁愿死,也不愿意受冤屈!”
彭贻芳惊惧之下,来不及阻止,就看到七皇子死命地去撞尖锐的桌角,之后就是鲜血喷射,怎么止都止不住了。
据太医所说,七殿下重创了额角,现在是进气少出气多,能不能保住性命,就看七殿下能不能熬过今晚了。
听了太医的话语,崇德帝沉默了。他以为,这是老七的苦肉计,是为了博取同情恻隐,但苦肉计是真死的吗?若是老七过不了今晚,那还谈什么计谋?
这么凶险的情况、生死未卜,说明老七一心求死、根本就顾不得别的事情,遑论安排计划了。
崇德帝尚在怔忪间,淑妃便跌跌撞撞地冲进紫宸殿,跪趴在殿中大哭道:“皇上,是我们逼信儿去死的啊,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亲手逼自己的孩儿去死!他百口莫辩,就只剩一死了……”
此时淑妃鬓发凌乱,外袍胡乱披着,面容惨白,举止几若癫狂,根本没平时的端庄雍容,乍一看像是哪里来的疯妇。
她错乱的话语,崇德帝竟全部听清楚了,也听进去了。随后便感到心一阵阵刺痛,淑妃说得没有错,若老七真的死了,身为父母的他们,难辞其咎。
这世上,有亲手推自己儿子去死的父母吗?基本没有的。就算崇德帝是冷血帝王,就算淑妃是自私宫妃,他们都没想过这样做。
崇德帝不知道说什么了,由太子吐血昏迷扰攘到现在,这一刻,崇德帝真的累了。
沙漏在一点点落下,到了卯时时分,在七皇子府一夜没有睡的两位太医,终于松了一口气,也可以擦去额角的汗水了。
在经历了数个时辰救治之后、在几度即将没气之后。七皇子的呼吸渐趋平缓,这说明,七殿下度过了最凶险的时候。虽然他还没有醒过来,但已无性命大碍了。
这也意味着。两位太医的项上人头保住了。他们奉王令前来紫宸殿诊治的时候,皇上并没有交代要尽心尽力,只是说了一句:“若是七殿下救不回来,你们就下去再为他诊治吧。”
如今,两位太医想起这话都觉得后颈凉飕飕的。幸好,七殿下福大命大,挺过来了。
消息传到宫中的时候,睁了一夜眼睛的淑妃喜极而泣;睡得并不安稳的崇德帝,不觉松了眉头。
人没有死去,就是好的。但人没死去,事情始终还是要解决的。
于是,崇德帝召来了郑时雍。
在崇德帝看来,在几位中枢大神之中,方集馨最懂他心意。办的事情多能让他心中舒坦,但方集馨已经废了;裴公辅与王璋出自世家,能力不缺,然缺了些纯心;至于朱有洛,就是纯粹为了平衡才放到这个位置上的,没太大大的用处。
因此,近来崇德帝最器重、最信任的人,是尚书左仆射郑时雍。在他看来,郑时雍也是最有能力的,可以为他解决疑难问题。
如今这个事。他就想到了郑时雍。
崇德帝叹息了一声,显出倦容,说道:“昨晚七皇子府出事后,朕才惊觉。朕的皇子虽然多,但成年的皇子就那么几个了。”
皇嗣,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掉自己众多叔父兄弟,哪怕他们毫无过错;但轮到自己的皇子时,他就做不到这样了。
郑时雍很想恭敬回一句皇上春秋鼎盛、皇子会陆续成年的的,但他没有说。他知道皇上想听的不是这些话。
皇上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显然是因为近日的事劳心。在郑时雍看来,东宫这一事,关联得太大了,东宫良娣、尚药局、陈家、几个皇子,全部都牵涉其中。
此外,还有西盛,太子出事或许还是西盛所为。可以说,这事波及到国朝里里外外。
郑时雍推断,再查下去,只会牵扯出更多的人、更深的事,而且也不会查出什么结果。
这么多人、这么多事错杂在一起,具体的真相已很难理清了,只会越来越混乱,他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他回道:“皇上,臣以为,应该了结此事了。太子吐血昏迷,五殿下和七殿下差点死去,损伤太大了,就到此为止吧。”
郑时雍的话语,正合崇德帝心意。这一切纷纷扰扰,是要停止了。但怎么个止法呢?
这一点,郑时雍在来紫宸殿前,已经有了对策,便回道:“东宫出事,是郑杏林与祝虞所为。这两个人勾结起来,利用了蒋妘,事后还杀了蒋妘灭口。经查探,郑杏林和祝虞都是西盛潜伏在大定的细作,意图对大定不利。皇上,不知臣说得对不对?”
说白了,郑时雍的平息对策,就是将所有事情都推到西盛身上。至于他为何会将这些事推到西盛,那就体现了其深谋远虑。
郑时雍从鸿胪寺的密报中得知,西盛细作动作越来越频繁了;西疆卫送来的军报当中,也提到了边境并不平静,似西盛有调兵之举,再加上雾岭矿脉的事,都让郑时雍有一种危险的感觉。
他猜想,大定和西盛之间的平静,不会持续太久了。现在他还不能判断西盛是否会大举动兵,但小的滋扰,肯定会陆续有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时雍不愿意朝中起更大的波澜了,不愿再消耗朝中的力量。同时,将事情推到西盛那里,也是为了将来做准备。这些,将来都可以说是西盛的不义。
这位曾主政太原府,现执掌尚书省的中枢大神,所虑所想,并不仅仅在当下,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对策。
既是为了息事宁人,也是为了将来准备。
他这番话语,真是说到崇德帝心坎里面了。崇德帝一改颓唐,神意飞扬道:“好!爱卿这一番话说得太正确了!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呢?
☆、512章 托天之幸
只不过是什么,郑时雍自然知道。
太子吐血昏迷确有其事,背后的人一定要找出来的。虽则将事情推到西盛身上,是能够息事宁人,但没能找出这个人,终归不快。
帝王不快,就说明郑时雍这个对策,并不尽善。不过,郑时雍思虑既深远,自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他这样说道:“皇上,臣曾与司农寺的官员一起垂钓过。听得他们说,欲使鱼儿上钩,鱼线不能拉得太紧,不然鱼儿就跑掉了。这个道理,臣想也可以用在这一事上。既然紧迫着查不到背后的人,不如就暂时停歇为好。”
崇德帝疑惑地看向郑时雍,一时想不明白他说的暂时停歇是什么意思。是不用查下去还是怎么样?
郑时雍继续说了:“皇上即将巡幸江南,正好留着这一段时间来观看。诸位皇子、或是西盛有什么动静,皇上都可以一清二楚。到时候,究竟是谁心怀不轨,自水落石出。”
听得他这么说,崇德帝才恍悟,原来,将线放松,说的是巡幸江南一事。郑时雍的意思,就是用巡幸江南这段时间,试出谁是背后的人。
这些天京兆发生了那么多事,太子昏迷吐血,崇德帝曾想过取消或延迟这一次巡幸。但是,巡幸的诏令早就发出去了,百官已经做好了出行的安排,江南府也做好了接驾的准备。
若是取消更改,会引起很大的震荡,也会使得百姓对天家的信任。说到底,帝王巡幸乃是国之大事,非是国有大事。不可轻易更改。
在政事堂官员看来,太子吐血昏迷一事,并不能算在可以充分让帝王取消巡幸的大事。因此,政事堂的官员强烈建议皇上按照原行程巡幸。
政事堂官员的意见,崇德帝接受了,仍是打算五月十五起行。
帝王离开京兆,如同一面镜子。能照出各位皇子的妍媸。到时候就好判断了,总比现在胶着的要好。
“如此甚好,就按照爱卿所言。这些事情。都应该有个了结了。”崇德帝笑着说道,心中有了主意。
很快,大理寺对太子吐血昏迷一事的调查,就有了最后的结果。正如先前皇家暗卫所追查的方向一样。在背后谋划一切的人,果然是西盛!
尚药局奉御郑杏林、七皇子府长史祝虞。都是西盛安排在大定的细作。他们已经潜在大定许多年了,之所以谋害太子,就是为了引起大定的朝堂纷争,削弱大定的力量。
有了这样的结果。处置自然很快就下来了。
郑杏林与祝虞两人,被判斩立决。他们的家族子弟也一并夷没。祝虞本来就是内侍出身,并没有什么家族子弟。倒是郑家,郑杏林的几个子孙早已经逃走了。想必是西盛的细作救了他们。
太子良娣蒋妘被郑杏林、祝虞所蒙蔽,致令犯错。其情可悯,其罪却不能饶,念在其已身死,顾发还尸体,安葬蒋家;蒋钦治家无方,夺宗正卿之职。蒋家一众子弟,皆免职。
至于被卷进其中的诸位皇子,自是低低放下:责令他们管好自己府中的人员,不许他们随行江南,最后只以一句“静思己过”来处罚他们。
此外,还有尚药局、宫门局等处的官员被夺职,还有数个内侍宫女被赶出宫中……
扰攘了数日的九和香事件,就这样暂时落下帷幕。对这个结果,朝臣除了感叹想不到外,便只有默然。
谁想到,这背后的人是西盛呢?而且,除了被幽禁的二皇子外,几位成年皇子全部都卷了进去,西盛的用心和布局,实在让朝臣心惊。
在这一次事件里面,五皇子和七皇子几乎身死,而且都不能随行江南,他们两个人所受到的损害,似乎是一样的。但对于知情的人来说,这里面就大大不同了。
尺璧院中的顾琰,在听到崇德帝的处置之后,心情多少有些郁闷。这个结果,比起她所期待的,差得较远。
这个不如意,主要在于七皇子。
她还是低估了这个人,没想到这个人对自己会这么狠,将自己置于死地,反而赢得了生机。
就因为他快死了,所以很多事情都能轻易揭过去了。虽然是暂时揭过去,想想还是十分失望。
顾琰低估的,还有郑时雍这个人。或者说,顾琰的考虑,还没有郑时雍来得深远,以致忽略了国朝的因素。因为西盛与大定的关系、因为雾岭矿脉之事,无形中反而给了七皇子庇佑。
托国朝之幸,七皇子得以暂时安稳,这不是他的运气,而是在于顾琰和长隐的计划不够周密而已。
“呼……”顾琰抒了一口气,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失望,是当然的,但九和香一事,并不是一无所得。起码,拔掉了蒋妘这根毒藤,令得太子与七皇子相仇,令得七皇子不能去江南。
顾琰相信,七皇子在江南一定有布局,或许是能影响将来朝廷势力的布局。现在七皇子只能留在京兆了,这个布局应该会大受影响,甚至会成不了。
顾琰的心情,一直参与九和香其中的风嬷嬷有所了解,她想了想,便说道:“姑娘,周太医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虽然郑杏林出事了,但他真正想对付的人是淑妃一系。先前还一直追问奴婢,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他们。”
想到周太医,风嬷嬷神色有些异样。周太医……z怎么说,虽然他听从了顾琰的建议,最后还是将关闭郑杏林的地点说了出来,但心心念念的,都是对付郑杏林和淑妃,已经成为执念了。
“你且告诉周太医,谋事在人不能全能如愿。待江南事了,我一定会如他所愿的……”顾琰这样说道,神色渐渐舒缓开来。
她知道风嬷嬷为何会提及周太医了,原来是为了劝慰她,是为了让她自己亲口说出这个道理。
是呀,谋事在人,成事有几分,就很难说了,不可能一一如愿。将蒋妘拔掉,挫了七皇子江南的计划,已经是有所收获了。
顾琰笑了起来,说道:“嬷嬷,我知道了,你切勿担心。”
等待而已,她最擅长了。
☆、513章 元气大伤
(第四更!)
九和香一事,顾琰有所得,但对于另外的人来说,就是元气大伤了,甚至已经伤及根骨,想站起来都无能为力。
五皇子暴露出心悸隐疾,不能参加盛大宴会和重要场合,等于已经不可能登基为帝。先前他还有一些野心,但现在,他的身体已经完全支撑不起他的野心了。
本就不怎么受注意的五皇子,经此一事,更加淡出了朝臣的视线。这种痛苦,五皇子简直不知如何诉说。他的生母陈婕妤,也只是默默流泪,诅咒这个飞来的横祸。
唯一会为他感到高兴的,就是他未来岳父、司农卿聂衡了。对于聂衡来说,五皇子离帝位越远,就越好。在五皇子心碎欲绝的时候,这位聂大人还开怀畅饮了一番。
比五皇子更心碎的,就只有淑妃了。
因为苦心萦虑,淑妃的胎儿不保了。其实,她的胎况不好,早已经有了端倪。当时郑杏林甩手将她交由周太医主诊,就是如此。果然,就在这个时候落胎了。
发生了这么多事,她落胎一事,反而不算得什么了。她的两个儿子,太子吐血昏迷,正在养着身体;七皇子刚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还不知要养多少时日,才能好转。
九和香一事,几乎将她的根基都拔起了。最令她不能面对的,就是她两个儿子现在反目成仇了,一直疼爱的幺儿,更是对她怨恨入股骨。——从七皇子府拒绝永和宫所赐的药材,就可以看得出来。
现在,淑妃在永和宫,整日以泪洗脸。就算成嬷嬷不断劝慰她要以身体为重,她都听不进去了。
她这个年纪落胎,已经重创了身子,再加以这样的心绪,身子就怎么都养不回来了。不过一两日而已。淑妃就双颊深陷,整个人就像一株枯萎的花儿一样,哪里还复先前的容貌光彩?看着,倒像一个老妪了。
太子的身体没有大碍。慢慢调理就能好了。但是他几乎不能行房的事,尚药局的太医都知道了。暗地里,朝臣们都知道了。虽然大家明面上不说什么,但朝臣们一想到皇嗣问题,就心忧不已。
他们只能安慰自己:太子还年轻。皇嗣会有的。若是没有……那也只能另作打算了。
朝臣们在想什么,朱宣明并不知道。这样的事,没有人会在他面前说的。对于他来说,现在怎么都咽不下去的,就是朱宣信谋害他一事。
虽然大理寺定论背后是西盛所为,但发生了那么多事、有那么多证据,朱宣明又不是傻子,对朱宣信自是起了提防。
祝虞只是一个内侍而已,有什么办法能令蒋妘行事?他更愿意相信,是蒋妘与朱宣信勾结来害他。只不过目前没证据而已。
人心就是如此,一旦开始怀疑,就怎么看都是那么一回事。先前朱宣明有多相信自己的弟弟,此刻就有多恨这个弟弟!
甚至,他还怀疑淑妃知道朱宣信居心叵测,却一直在为其遮掩。尤其是,朱宣明听到了一些风声,传蒋妘出事,是淑妃在下毒手,就是为了灭口。
这些风声。旁人听了只是一笑而过,但朱宣明牢牢记在了心里,无比坚信淑妃为了替朱宣信遮掩,才会杀了淑妃。
自此。朱宣明对淑妃起了疑心,日渐疏远了。
七皇子府那里,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朱宣信自从醒来之后便一言不发,脸上也木木的,除了配合太医的治疗之外,旁的反应都没有。似木偶泥胎。
只有在静夜时分,从宫中隐秘送出来的书信送到他手上的时候,他才会露出笑容。这个笑容,看着就如要吃人般,甚是吓人。
醒来之后,朱宣信只下了一个命令,就是停止江南的谋划。他现在这个样子,就算在江南谋划得再多,也没有什么作用了。
原本,他打算趁着这一次随行江南,以谋取救驾之功,甚至,连刺客都准备好了。只要他救驾有功,就以一个漂亮的姿态出现在朝堂,然后太子一死,他就顺理成章将太子的人才、势力都接过来。
现在,这些谋划都成了一场空!而导致他计划落空的,就是九和香!
他寄予厚望、打算最后用来成事的九和香,竟然让他栽得如此凄惨。现在,他的屏障没了,得力属下没了,势起的机会也没有了。
到底是谁?在这么处心积虑对付他?而且还有这等本事!——这些,才是他真正忌惮的。他一直沉默,也是在脑中反复思量着这个。
到底是谁,他一时半会还想不出,但一定少不了安国公府的韦长隐!
最初,太子出事时,就是韦长隐将线索引向九和香的;后来,又是韦长隐将郑杏林带来紫宸殿。在大理寺、虎贲军和父皇的暗卫都出动的情况下,都找不到郑杏林,但韦长隐偏偏找到了。
若说郑杏林躲藏与韦长隐没有关系,他都觉得可笑。但他查来查去,都查不到端倪,也不明白韦长隐何以与他作对。
安国公府看似站在太子那边,但实则是中立的,只站在父皇那一边。这样的安国公府,怎么会出手?
他无法得知,安国公府竟然如个铁桶一样,他什么都查不出来。
没多久,一道影子来到了朱宣信跟前,拿出一封书信禀告道:“殿下,坤宁宫有消息传来了。”
看罢书信之后,他的眼神亮了亮。在危难之际,连他的亲生母亲都舍弃了他,但坤宁宫的谢姿,还在为他出谋划策,以帮助他早日脱困。看来,利益比什么关系都要稳固。
过了一会儿,他才挣扎着说道:“来人……帮我送口讯去……去永和宫。”
母后说得没有错,事情既然都发生了,也无可奈何。元气大伤之时,怎么都要找些滋补的,永和宫、亲生母亲欠他的东西,他要慢慢找回来!
☆、514章 巡幸
在几位皇子元气大伤的时候,朝堂却渐渐热闹起来了。因为,数年一度的帝王巡幸开始了。
不管是跟随崇德帝去江南的官员,还是留在京兆的官员,个个兴致都颇高甚高。跟随皇上巡幸,有机会露脸;留在京兆安职的,能昭显本事,皆大欢喜。
帝王巡幸,其实是皇权行使地方的变更,由此而引起的变动可想而知。不用说等待皇上到来的江南府了,京兆这里就已相当兴奋了。从宫里到宫外,几乎都动了起来。或许,大家也是想驱赶之前的沉郁,便表现得更加明显。
崇德帝并不是一个喜好巡幸的帝王,加之京兆又发生了这么多事,这一次巡幸江南就显得更加特别了。
在崇德帝出发之前,就已经发下王令,曰:“朕于五月十五于江南巡幸,诸官员各修乃守,忠乃职事,敢不敬戒,国有常刑。监国大臣辅太子,致政事清平……”
这道王令,主要针对的是留在京兆的官员,政事堂的裴公辅、王璋和郑时雍皆恭敬领令,其余的官员俱齐声应对。
本来,崇德帝还想在早朝上给太子一个亮相机会,然而太子身体尚未大好,脸色甚是惨白,并没有一个储君意气风发的气势。若是这样出现在朝臣面前,反而不美。
许是之前京兆发生太多事情了,伴随着朝臣兴致的,还隐隐有一种担心,担心皇上能不能顺利成行,担心巡幸会不会出什么事。
其中。礼部尚书张明德最忙,也最忧心,感到肩头重压愈沉,急得嘴角都冒了泡。皆因,礼部除了要准备皇上的大驾卤薄外,还有打点一个重要的事情。
这个事情,就是皇上车驾在离开京兆之前。还有一道告圆丘、宗庙、社稷的别仪。告圆丘、宗庙、社稷。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复杂,但确保没有差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好,皇上及大臣们在别仪之上超常发挥,并没有出什么差错。就算有,也是轻微到可以忽略的。这令张明德心头大石终于放了下来,感谢满天神佛。
帝王巡幸是一件大事。因此。到了五月十五这一天,太平道两侧已经站满了百姓,他们都想看到皇上的仪容,近距离感受天家威严。
虎贲士兵、京兆府守卫早就已经这陈在太平道了。他们用长枪形成了一道墙,挡住了无比兴奋激动的百姓,以护卫崇德帝的巡幸队伍顺利出行。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帝王就相当于神祗。当崇德帝明黄的法驾出现在太平道时,一阵阵欢呼声几欲响彻天际。有百姓开心得泪流满面,也有百姓激动得晕了过去。
天下系于一人,崇德帝高坐在法驾上,看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