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1862-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坚固的房子也顶不了一颗239炮弹的爆炸,水泥工事也一样。在这种口径的炮弹面前,海参崴的所有建筑都像纸糊的一样单薄,俄军没有一丁点的抵挡之力!
所以在秦军陆军的攻击面前,三天时间刚刚过,海参崴这座汇聚了俄整个滨海地区八成抵抗力量的城市,就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天亮了。秦军的炮兵阵地,三十门大炮对准废墟样的海参崴再次开始了猛轰。炮兵阵地上腾起股股地黑烟。
伴随着烟柱四起,炮弹掉落的海参崴城内爆炎炸裂。断木栋梁被直甩半空,石块砖头满天飞起。中间夹杂着的惨叫就代表着斯拉夫人、哥萨克、土著、旗人流着的鲜血。
整个海参崴都在爆炸中破碎。人的**在炮弹面前显得无比脆弱,血肉横飞,满城嚎啕,整个城市都完全裹卷在了团团的尘烟之中。
西伯利亚舰队司令斯坦丁诺维奇和滨海省军事长官托尔布欣痛苦的闭上了眼。现在他们俩是海参崴这座城市的最高指挥官,滨海省的省长兼海参崴市长阿尔谢尼。格里戈里耶维奇在中国海军攻夺海参崴港口的时候,就被炮火命中,变得尸骨无存。海参崴要塞的第一任工程兵司令k。s。切尔诺克尼日尼科夫也已经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现在整个海参崴就斯坦丁诺维奇和戈洛夫科。托尔布欣两个人说了算。
但他们宁愿早早死去的那个人是自己。
面对着无法战胜的对手,面对着不可战胜的敌人,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军人郁闷的呢?两个人现在只是死撑,过一日少三顿,什么时候他们手下的陆军、民兵都撑不下去了,那就选择投降或则保持尊严的战死。
所谓的指挥早已经不存在了。海参崴现在的抵抗完全是民众自发的,或是机械的。
这其中跑来海参崴定居的旗人丁壮的斗争意志,简直比俄国人还要顽强。
第五百六十九章‘敌占’二字很可怖!
一千多枚炮弹又给海参崴来了一次完完全全的洗礼。
前天才抵到海参崴的秦军运输船队,为陆军运送来了最后一趟补给和军需。这已经是它们在这一个月里转运的第三趟物资了,纵然之前的两次陆军都还没到位。
而在三天前,在秦军陆军第一天正式向着海参崴发起进攻的那一天,参加了一次炮击后的北洋舰队战舰拉响了回家的汽笛。他们运走了五千多海参崴的斯拉夫人、本地土著、旗人,乃至稀少的几个汉人。后者们还都一如既往的留着辫子。
昨天离开的运输船队运走了港口最后一队海军陆战队,同时一块运走了三千多平民。
这些人跟他们的前辈一样,跟更早的时候两次运输船队运走的平民一样,哭,痛哭;嚎,哀嚎。但半点作用都起不到。反而是其中一些表现突出的人会被秦军战士用鞭子教训一通,或是被直接提溜到了一边。
海参崴的脆弱城墙早被炮弹生生撕裂,炮击一停,一个上校军官把手一挥,一个大队的步兵战士就勇敢的冲向了海参崴。
斯坦丁诺维奇是一个勇敢的人。虽然他对陆战很陌生,但他知道自己出现在战线上会给坚持反抗的士兵们勇气。在炮声停下的第一刻,他就带领着自己的卫兵赶往城南走去。
从指挥部到城南前线距离很短暂,算上街道房屋的拐弯路途也才最多五六百米,可就是这短短的屋里百米,斯坦丁诺维奇愣是走了一刻钟还多。
整座城市已经完全变了样。炮击给海参崴带来的是不可弥补的损害。坚固的楼房被炸成废墟,只剩下焦黑的一面墙壁还立着。繁华的街道很难再找到一栋完整的房屋。地面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弹坑。
莫尼亚酒馆。完全是石头搭起的建筑,冬天的时候寒冷根本投不进酒馆里。这是海参崴男人们最爱的地方。现在呢?整个建筑就像是重重挨了一拳的豆腐渣。糜烂倒塌。
上尉瓦西里正指挥手下士兵和民兵组织防线,抵抗秦军的进攻。枪林弹雨中还有勇敢的人在全力的修补防线缺口。
剽悍的哥萨克人在陆地上一样能够战斗。没有了战马,他们手中还有火枪和战刀,比起召集起来的武装平民,战斗力要好出不知道多少倍。
“轰轰轰——”停歇了一阵的秦军大炮似乎发现了什么,继续鸣响起来。
进攻部队撤了回来,这只是今天第一轮的试探性攻击。因为**,所以草草结束了。上校命人清点部队,战死了十二人。还有二十人受伤。
“城里的俄军还有还手之力,我们应该继续轰击,轰到他们彻底丧失战斗力为止。”上校让人向身后的指挥部传话。秦军手中有大批的军火弹药,运输船队的运载能力比陆地上的马车给力的太多了。在他心里,战士的生命价值要远高出弹药的价值。
瓦西里见城外的中**队停止了进攻,连忙也让手下也去帮忙加固残破的工事,并且清点伤亡。可是才过了片刻,城南的俄军就又被秦军突然回转的炮击给重重打击了一顿。
“好在它们又向城里延伸了。”
自从恒山号扫荡了海防跑垒之后,俄军被大炮压制的时间太久了。当看到招呼城南的炮火向着城中延伸的时候。瓦西里心中竟是很不负责任的如此嘀咕着。大批的人员伤亡,许多房屋还着了火,瓦西里已经招呼着人赶快救火了。然后就是利用一块块石头来加固零散的工事,和垒砌一个个可以抵挡枪子的掩体。
第二次炮击跟第一轮炮击一样。现在得海参崴城里已经不存在什么重点打击目标了。过了二十分钟,炮声一停,又一个大队的出击步兵再次向着海参崴发起了进攻。
城南的枪声像是爆炒料豆一样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其间秦军的迫击炮更是时不时的打出去一波,给俄军沉重的压力。
毛胜芳眉头紧皱着。海参崴城内的抵抗力量之大很超出秦军之前的预计。逃亡这里的一万多旗人是城中抵抗力量的支柱之一。这些人打的很坚决,很让秦军恨得切齿。虽然陆军开战来一直是稳打稳扎。并没有表现出急躁。但作为部队的一线指挥官,毛胜芳觉得把城中的旗人全屠光了,也没半点下不的手的。
秦军在火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上风,迫击炮弹不断地轰击着废墟一样的海参崴南城。一栋栋房屋,不管是水泥建筑还是石块建筑,全都像被狗啃了一口的馒头一样,犬牙交错的到处都是参差。
狙击手一个个击毙着伸头露脑的俄军,每一个俄军、民兵的死,就像是一锤锤的重鼓敲打在了抵抗俄军的心房。每倒下一个人就让他们的心神一缩。这些素来瞧不起黄种人的斯拉夫人,正一点点迫近自己的精神承受底线,强烈的死亡刺激让他们肝胆俱裂。
还是旗人表现的更稳定。这些担负着国恨家仇的旗人,自付再没有退路的旗人,不愿意束手就擒,任秦军揉捏,他们就只有决一死战。
瓦西里趴在一睹断墙后头。这几天,城南光是丧命在冷枪下的俄军军官就有十五个之人,普通的士兵就更不用说了。瓦西里的顶头上司都因为这上了天堂,这也是城南俄军力量士气之低靡的缘故之一。现在城南的俄军、民兵也都学乖了,一个个垂头丧气的龟缩在各处的掩体后头,头都不露一下。
所以斯坦丁诺维奇一行来到南城半个小时都不到,这群人已再也没了之前的整洁了。大多数人的军服上都沾满了泥土、浸渍和血迹,其中几个倒霉还受了轻重不一的伤。这里头包括斯坦丁诺维奇本人。他的胳膊被炮弹碎片给划开了一道血口。到现在伤口处的血渍还在慢慢的向外扩散,缠裹着纱布的伤口还在不停的出血。
于是前来鼓舞士兵士气的斯坦丁诺维奇,来到城南还没多久,就灰溜溜的跑回去了。
而当天下午,秦军再次攻入了海参崴的城南区域,并且牢牢守住了战果。整个海参崴战局都为之一变。俄国人内心里一直感觉着的‘灭亡之日’,再没这一刻能令所有人如此清晰的感觉到了。
什科托沃。距离海参崴不到百里远的地方。
这里本来有一座比较上规模的城市——大卡缅,有四五千居民定居。是斯科托沃地区最大的一座城镇。但是大卡缅临海的地理位置让它根本逃脱不了中国北洋舰队的炮口。
居民逃往内陆。
失去家园的斯拉夫人对中**队恨之入骨。这个很好理解。就好比东北地区诸多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提起老毛子都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这都是一个道理。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滨海省的中心。那里有整个滨海省七成的人口。”说话的大卡缅总管杜舍诺夫,正用一种很平静的声音在阐述着自己的理由。“我们必须出击,利用骑兵的速度进行冲击,不求多杀伤敌人,他们的兵力比我们多很多,武器装备不是我们能够抗衡的。我们只要牵制住中国人的一部分力量,给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力量。让符拉迪沃斯克能继续的坚持下去。
时间已经是十月下旬了【农历九月】,大雪很快就将覆盖整个滨海。冬天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和援军。只要能够支撑到大雪的到来,中国人就战胜不了我们。”
杜舍诺夫当然知道现在出击很有可能给什科托沃带来没顶之灾,可如果不这样的话,符拉迪沃斯托克转眼就可能保不住。等到中国人占据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后,他们绝不会放过什科托沃,自己一样会完蛋。
那时候,他们依旧会死,而且还会拖上他们的家人。
而如果用现在什科托沃地生命换回这几天时间,坚持到滨海省的大雪来到,说不定滨海省还有一线生机。那个时候他们就是英雄,他们的家人自然会生存下去。
杜舍诺夫说服了所有人。什科托沃的警长十分郑重的向杜舍诺夫敬了一个军礼,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牺牲。
如果能够成功,他们作为英雄就会被人永远记在心中。而要是失败,什科托沃的所有人可能都看不到来年的太阳。
只有历经过殖民的人才会了解‘敌占’二字的可怖。
杜舍诺夫身后的哥萨克首领格罗莫夫也都点头同意,能够英雄的战死在沙场这是哥萨克的荣耀。他们也属于外贝加尔哥萨克啊。
什科托沃一共聚集了超过七百名骑兵,其中近两百人是哥萨克。
这些人前一刻还是一家的男主人,下一刻离开自己的妻儿,拿起武器,跨上战马,他们就是西伯利亚最能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士。
格罗莫夫的妻子将黑色的斗篷披在了丈夫身上,“愿主保佑你,亲爱的。”
“放心的等我回来。基督会保佑他的信徒的。”
格罗莫夫一身黑色的骑装,黑色的披风,高大的战马,雪亮的骑兵刀,这就是哥萨克。“看好孩子们,我很快就回来的。”格罗莫夫亲吻自己的妻子,随即翻身上马拔出雪亮的骑兵刀。这一刻他就完成了从丈夫从父亲到战士的转变。
第五百七十章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信号!
秋意渐浓,北方已经显出几分萧瑟。铺满街道的枯枝落叶更增添了这种肃杀的气氛。
北京的市井街面已经彻底恢复来了。春夏时候的统计表明,北京城的居民总数已经达到了百万人以上。偌大中国,仅次上海、广州、南京三地。
天气渐凉,夜色笼罩下,街上的行人也是渐少,偶尔几个熟人在路上碰了面,唠两句嗑也很快散了。
只有街上的馄饨摊还挂着灯笼。
在这大冷的天里面,喝一碗热乎乎的馄饨,不仅是为了暖一暖手脚,有时也是为填一填肚皮。随着北京城市容市貌的恢复,物价也打滚儿的向上升。一些还没成家立业的年轻人,深夜时候兜里可没余钱去下馆子。这个时候开依旧开张的馆子,价格都不便宜。
作为一个兜里没什么钱,也不怎么讲究吃喝的人,此刻詹天佑就坐在一个很普通的的馄饨摊前,捧着一碗热乎乎的馄饨,正喝得痛快。旁边坐着他的朋友欧阳庚,也是捧着海碗大口的喝着热乎乎的馄饨。
詹天佑,字眷诚,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即公元一八六一年,广东南海县人氏,但是祖籍却是安徽婺源县,当年詹氏曾祖一辈为了经营茶叶买卖,于清乾隆年间举族南迁到广东,在广州辖下的南海县定居下来。曾、祖、父三代均经营茶庄,算是半商半儒的小康之家。待家业传承到了詹天佑父亲詹兴洪这一代时碰上了鸦、片战争爆发,国门洞开,詹氏茶庄的生意也遭到冲击。经营不下去了,家道也就此中衰。詹兴洪落魄到以代写书信刻印章谋生。供养詹天佑读书已是非常吃力。
是时,容闳条陈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革新社会。詹兴洪夫妇经挚友谭伯(广州香山人,往来澳门经商)劝说,决定送子詹天佑报考幼童出洋。詹天佑成功获得幼童出洋的名额,随容闳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预备班,从陈兰斌习汉文,从容闳习英文。1872年,与蔡绍基、梁敦彦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从1872年到现在,九年时间过去了。詹天佑从一个十一岁的中国普通少年成长为现在的耶鲁大学学士。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现代人才精英。他和欧阳庚于三年前考入了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到今天为止,他们两人是三十名首批留美幼童里唯一两个完成大学学业的人。【这时的耶鲁大学还是三年制】
当然,整个留美幼童里,詹天佑和欧阳庚不是仅他们俩考进了大学。这个时候在美国正上着大学的人多着呢。詹天佑和欧阳庚之所以出现在北京,只是因为他俩大学毕业了,并且各自顺利进入了读研阶段。
两个人正在写论文,回国是要参与京张铁路的勘探。这是他们论文的载体。
这第一批留美幼童多是家境不好的人。那家境较好的人家都不愿让儿子去外国吃苦,1972年不久1912年。
因此,詹天佑、欧阳庚往来中美的船票虽然由交通部铁路局报销,并且两人在北京一边拿着铁路局的俸禄。一边还有京张铁路公司‘津贴’着,但过的依然很‘朴实’。
两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到了晚上肚子里饿的咕咕叫。就跑来街边喝混沌,也自然变得很平常了。
京张铁路是北京铁路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现在北京到天津的。北京去东北,下河南的。都已经有了。但北京往西去的,京张铁路是启始。
这条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张家口,全程长达四百里。中间隔着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七千余尺的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末有的。特别是居庸关、八达岭,层峦叠嶂,石峭弯多,铁路局探勘汇报中这样写着:遍考各省已修之路,以此为最难,即泰西诸书,亦视此等工程至为艰巨。难度非常地大!
原时空中的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人生的一座丰碑。但现在时局不同,刘暹虽然有了詹天佑,还顺便有了欧阳庚,如果有必要他还能召集比原时空满清更多的国人技术人员来扶助詹天佑,可这京张铁路他真的不能‘给’詹天佑来主持修建、设计。
就是詹天佑本人也没这么大的‘野望’。来为中国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还是外国人。
非英即德。
中国已有的万里铁路,总工程师、相当一部分的工程师,都是来自德国和英国。其中英国人的数量比德国人的数量还要多。虽然德国人占据了先手的优势,可是德国这十年自身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英国前两年却才从经济危机当中挣扎出来。
1872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这些东西可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英国进口的。
美国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260万吨降至190万吨,船舶下降60%,机车产量下降70%。进口从1872年开始下降,连续四年,降幅达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82%和45%…55%。
德国受到影响也遭到了创伤。虽然德国内部市场在急速扩大,可生产能力还是过剩。生铁产量连续三年下降,从最高产量的224万吨降至185万吨,一直到1878年产量才达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克虏伯等大工厂解雇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工人。直到1879年,车床的开工率还只有50%。当然这也跟这段时间里世界军火市场冷淡有很大的关系。
并且中国这些年能够在工业建设上取得这么大的进展和发展,欧美适时的经济危机算是帮了刘暹一个大忙。在经济紧张的逼迫下,欧美根本不存在不可以买卖的技术和机械。只要刘暹在英德大批的买进器械,一些技术都是金钱的问题。
就连英国在铁甲舰制造和蒸汽动力上的一些工艺,都被中国拿到了手中。
受经济萧条的直接影响,英国的生铁产量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生铁出口量的降幅更达到了三分之一。
因此与经济有密切相关的铁路建设都像受到了酷寒,完全萎靡。大批的英国技术人员来到了铁路大发展的中国。只是这个‘技术’的团体中,随着时间的发展,工程师当中的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多了。
刘暹支持的对外留学可不仅是美国的留美幼童,更多的人去了德国,去了欧洲。这些人是没有留美幼童们这样打小接触西式教育的经历,但他们背后有人,可以直接将他们送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瑞恩。贝拉米,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来到中国有四年时间,参与了陕西、甘肃境内的陇海线修建工作,主持了塘沽线的修建和设计,是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正式会员。
可以说如今在华的一批铁路工程师当中,瑞恩。贝拉米是最顶尖的一个。
詹天佑、欧阳庚现在就在瑞恩。贝拉米这个原时空里根本与中国没有任何交集的一个顶尖铁路专家手下打工。大量的数据计算和成摞的文案汇总,就是两人要做的工作。那忙碌起来真心是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的。
比如现在的詹天佑,一边吃着馄饨,一边还在研究着一张铁路发展草图。作为一个注定会是中国工程专家的人,他就像刘暹一样,希望尽快将铁路修建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而此刻,就在詹天佑、欧阳庚不远处一个黑暗的胡同中。两个毫无气质,也无啥引人注目的外观特征的人,正一刻不放松的盯着詹天佑和欧阳庚。
这两个人很不明白上头为什么要让自己暗中保护两个小年轻。哪怕这两个小年轻是留洋的大学生,但北京城里留洋回来的大学生多了去了,也没见上头这么郑重其事的派人来暗中保护。
当然,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上头的命令就是一切。上头要他俩保护詹天佑、欧阳庚两人,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严格保护两人的安全。
话说,跟着詹天佑和欧阳庚,除了前阵子去京张线勘探,过程苦了一些,现在真心是放假一样的轻松。两个文化人这一阵子天天憋在租居的地方,一天都出不了几趟门,出门也要么去铁路局,要么去京张铁路公司在北京的处所,这保镖日子过的不要太舒服了。
……
zn海里,刘暹正很舒服的泡着热水澡。今天下午他带着威妥玛在圆明园废墟上溜达了一圈。没别的啥意思,就表达了一下自己的不满。
这群英国人见到中国跟俄国彻底干上了之后,又想着把香港事宜往后推了。刘暹打招呼让兰芳的民兵动了一下,不是往沙捞越,而是向着婆罗洲东部大大的迈进了一步。现在兰芳已经占据了大约一半的婆罗洲土地,面积比五年前扩大了一倍!
而且刘暹让秦氏财团成立了一个全资的子公司——南洋石油公司,已经开始在苏门答腊岛上活动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信号!
今晚上威妥玛肯定要头疼了!
第五百七十一章婆罗洲……文莱!
刘暹现在日子过的是比较轻松的。大部分的政务由内阁处理,只有关系重大的事情才会送报刘暹,范德榜第一任内阁首辅的角色担当的很成功。刘暹的意志多能得到了贯彻和实施,这方面范德榜让刘暹很满意。所以内阁的权利也就越来越重,越来越大。
国朝初立的时候,很多人对于内阁和首辅的存在形式还不以为然。现在第一个五年就要来到了,满朝上下谁还不知道内阁首辅的贵重和权柄?
下一任内阁首辅的位置还是范德榜的。再五年后,范德榜也快七十了,就可以安心的在谘议局,或则那时会改叫国会,颐养天年了。这是刘暹对功臣,也是对自己嫡系重臣的褒奖。
如今张守炎和李鸿章,加上范德榜,是内阁当中的三股势力。范德榜当然一家独大,张守炎和李鸿章却也不是一直联手抗敌。相反,在内阁里反倒是他们两个斗得更凶,而对于范德榜却都很恭顺。
李鸿章向往着首辅的宝座,但他知道他的身份和范德榜与刘暹的情谊,时间不到时,李鸿章是根本搬不动范德榜的。有刘暹在背后支持的范德榜在内阁中无人敢挑战。就好比当初《劳动保护法》与工友会那档子事。刘暹没有表态,范德榜一人压阵,张守炎、李鸿章等群起反对,半个多月的时间也不能成功的把翁同龢的折子打回。
而且李鸿章还要面临着李楹的强力挑战。后者在秦军系统当中有着广泛的生命力,虽然他也出过漏洞,搞出了张守山这个秦军的大叛徒。但刘暹不计较,谁也就都不会计较这件事的危害和恶劣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