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之第三帝国-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米沙心有不甘地出去了,临到门口又回过头望了元首一眼,才悻悻地回去睡觉了。

    屋子里只剩下鲍曼、冉妮亚、丽达与薇拉。几个人闲聊了一会儿,话题慢慢集中到米沙身上。大家先为劫后余生的战友们感到高兴,又发现米沙似乎与以前有所不同,至于那些地方不同,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丽达提议喝酒。打开了一瓶伏特加只喝了几口中,便感觉全身骚热难耐,一口都喝不下。希特勒猛然坐起,抓起酒杯连干三杯。本想借酒催眠,但酒过三巡,俞加兴奋了。

    伊拉克的天气热呵。伊拉克位于酷热的阿拉伯半岛地区北部,一年主要分为寒暑两季,而不是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多沙尘暴,冬季温暖、多雨。从4月底至10月初为夏季。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年中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上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为50℃以上。7、8月份,每当风沙到来,人有时窒息难忍。当地有“8月晒10天,门钉热生烟,7月热10天,盛水瓦罐干”的说法。

    伊拉克西部沙漠地带更是如此。每年的11月至来年3月初属于寒季,气候凉爽宜人。1月是伊拉克最寒冷的月份。伊拉克地区仲夏无雨,夏初夏末雨量稀少。伊拉克的雨量主要集中在11月至来年4月之间的6个月里。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地区夏季炎热多沙尘暴,德军虽然顺利地占领了伊拉克,但士兵们苦不堪言。

    现在,李德总算理解了士兵们的苦处。怪不得隆美尔每次见到他,就像猫儿念经一般抱怨个不停。

    李德跳下床干脆在屋子里踱步。冉妮亚与丽达暧昧的目光跟着他打转。薇拉对鲍曼耳语,后者刚听了个开头就粗暴地拒绝了她:“我俩睡什么觉去?这么热的天动一动都全身旧冒汗,你还想办那事?胡闹。”

    鲍曼说的是薇拉,也让冉妮亚和丽达的目光安份起来。大家都断绝了非份之想,但总得找点事干呀。

    李德猛然停止踱步,狠狠地擦拭了一把流到眼睛上的汗水,有点气急败坏地说:“也罢,干脆把米沙叫过来,看他掌握了什么狗屁重要情报。”

    丽达犹豫了一下,出门了。冉妮亚随即站起来就要出门,李德连忙喊叫:“别走。你也听听。”

    冉妮亚白了他一眼,边走边说:“既然是情报,也应该让副官们知道知道。”

    “去吧去吧。”李德并不看她,低头驱赶苍蝇一般地挥手。心里暗骂,真他妈热糊涂了,连这都不懂,还需要让别人说出来。

    鲍曼躺倒在床上,像搁浅的鱼一样大口大口喘气,薇拉用一本书给他扇风,哗啦啦的声音真烦。李德吼道:“别扇了,吵什么吵。”她惊得把书掉到地上。

    鲍曼从床上弹起,不无抱怨地望着元首。李德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平静地说:“鲍曼,看样子隆美尔抱怨的是真的。这里的作战条件比北非还糟糕,我们应该看望一下战士们。”

    鲍曼反应很快,马上接口道:“为了振奋精神,应该搞个检阅,让作战英勇的部队受到检阅。”

    李德迟疑不决地点头。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传来,三军副官们跑来了,空军副官贝洛的短裤穿反了,施蒙特还在扣纽扣,海军副官上衣的纽扣干脆瘸子的屁股——错了扇子了。但丽达与米沙还没来。

    丽达走姿优雅地走向警卫住房区,走过拐弯时听到米沙的声音:“**就是实行以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管理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那么**是什么呢?很多人一定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比如有5个人去旅游,4个人想游泳,1个人想打球,那么**的决策一定是去游泳,如果最后的决策是去打球,那就变成zhuanzhi了。

    可别忙,当我们把上面的例子稍微改变一下,你就会惊愕地发现,这个‘**’竟然是只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比如5个人中有4人认为1人该死,那么**的决策就是‘合法’地把那个可怜的家伙杀死!

    你也许会说,这没什么错啊,如果大家都认为一个人该死,那他怎么可能没罪呢?事实上,**的内涵远非‘大多数’这么简单,所谓**,不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也不是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另外也不要忘了,这个**可不是免费的午餐,你想得到他,是要花钱的。”

    丽达不由地停止了脚步,侧耳倾听起来。米达继续滔滔不绝:“我举个例子。1935年5月,在美国华盛顿州,有个叫帕里什的清洁女工被老板解雇了,这本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那年头,‘下岗’的人多了去了,谁又会在乎一个女工的工作问题?

    可对于帕里什来说就不算小事了,下岗就意味着没饭吃,没有工资可怎么生活呀?美国这个国家是个契约社会,人人都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因此,帕里什没有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没有找领导诉苦申冤,而是一纸诉状就把自己的雇主——西岸旅馆给告上了法庭。

    有趣的是,帕里什并没有说老板解雇非法,她想反正也干不成了,不如拿回点钱才是真的,于是,她依据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最低工资法》,要求西岸旅馆补偿欠她的工资。

    根据《最低工资法》规定,雇员最低工资不得低于每周14美元50美分,但帕里什的工资每小时只有25美分,也就是每周不到10美元,远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工作几年算下来,老板一共欠她216美元19美分,这对于一个下岗女工来说也不算小数了,起码能有口饭吃。

    听众发出一阵感叹。鲍斯特说:“此事如果发生在德国,先得找劳工阵线和力量源于快乐组织,然后才能向法院申诉。”

    鞑靼:“要是在苏联,你还没打算上告,就让克格勃给抓起来了。”

    “事情还没结束。这样事情让罗斯福的新政实际上陷于绝境。因为那个老板把《最低工资法》告上了法庭。美国民众认识到,无论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多少美国人,无论罗斯福本人多么的英明、正确,绝对不能把手中的权利交给他,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美国避免了走向zhuanzhi……”米沙俨然变成了政治家。

    “干什么呢?元首发火了。”有人在背后说。丽达吓了一大跳,回过头来一看是冉妮亚,满脸的不耐烦。丽达才想起自己的任务。

第05节 斯大林向中共求援

    “你怎么才来?”元首皱着眉,不知道责怪叫人的人、还是埋怨被叫的人。

    丽达与米沙低头盯着自己的脚尖,冉妮亚报告说,他们正在客房里开设“自由**讲坛。”

    “什么?”李德还没有明白过来。听冉妮亚原原本本地讲述一遍后,李德才意识到手下人里竟然隐匿着一个**分子。

    元首仍然有点疑惑,为了验证自已的推断,李德踱到米沙面前,出其不意在问道:“你知道什么是三权分立吗?”

    米沙猛然抬头,两眼炯炯有神,连珠炮似讲道:“三权分立亦称三权分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好了,够了。”李德垂下眼睑停声叫停,米沙要么没听见,要么已经陶醉其中,对元首的话充耳不闻,仍在滔滔不绝:“分权的目的在于避免**者的产生。古罗马……”

    “够了。”李德高声制止并用恶狠狠的目光阻止他,米沙才心有不甘地住嘴。

    鲍曼慢吞吞地发话了:“年轻人,你要端正世界观,不要被不健康的思想侵蚀大脑,更不许散布异端邪说。”

    米沙低下了头,众人看到米沙脖子以上的地方都变红了,李德走到桌子面前坐下,两眼直视着前方,仿佛在看着很远的地方。这个米沙成了英国人的俘虏,短短的几个月就接受了**政治,正如当初他抛弃布尔什维克、接受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一样。

    不过,米沙放弃共产主义是由于斯大林颁布的“纵火者命令。”而他接受**思想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德百思而不得解,未了得出结论:米沙患病了,患的是理想主义者的病症。这种人容易将别人或事情理想化,不够实际,渴望乌托邦式的社会,处处吹毛求疵。不管在那个社会,理想主义者是危险物品。

    鲍曼轻轻咳嗽了一下,元首从深思中惊醒,通过眼睛的余光,看到大家都齐刷刷地看着他。李德故作镇定地干咳了一声,装作漫不经心地对米沙说:“你不是有事找我吗?讲吧。”

    米沙急得不行,伸出手在面前抓着空气:“不不,那个,是你派出丽达把我叫到这儿来的。”

    对于一头因沉溺于理想主义、而对现实迟滞的驴子,李德只得单刀直入:“你不是有重要情报向我报告吗?”

    米沙啪嚓一立正,兴奋得脸发红:“是,我的元首。”

    丽达见缝插针:“哟,嘴乖巧了,不叫元首先生了?”

    米沙瞪眼:“在英军中上到司令下到二等兵一律叫先生。”

    元首先打预防针:“深夜把你叫来,就是要你说实话。我可告诉你。如果情报不实,或者没有价值,我可要把你发配到东线。”

    “我倒是想啊。”米沙毫不犹豫地说。

    刚从卫生间出来的鲍曼在他肩膀上拍了一掌:“不要犟嘴,会成真的。”他显然是个与上与下都很亲昵的人,对米沙又虚踹了一脚,“别站在这儿扮腊肉,坐下说,一五一十地向元首和大家汇报。”

    米沙不客气地坐在沙发上,一字一句地嘣出几个字:“我获救后,为日本特高课整理绝密文件,看到了一份文件:斯大林向毛泽东求援。”

    “毛泽东是谁?日本***地下组织头子吗?”

    “肯定是蒙古的一个大将军。”

    “不,也许是流亡满洲的白俄头子。俄军损兵折将,人员紧张,要在白俄中招募士兵。”

    李德没有理会大家的议论,不以为然地对米沙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早在1938年,斯大林就向中国***提出挺进东北牵制日军,使之不让日军北上进攻苏联远东地区。”

    米沙摇头:“这次不一样,特高课的情报显示,斯大林直接要求中共派兵增援,并以共产国际的名义接二连三发出命令。我记得当时的一句话:苏维埃到了最后的关头,如果你们再不出手支援,共产主义运动将要遭到灭顶之灾,列宁的事业将会遭到可悲的失败。全世界无产阶级……”

    “好!”李德两眼闪闪发光,“砰”地猛然一拍桌子,把低头打瞌睡的海军副官和梦游中的空军副官惊醒。他的脸因激动而红扑扑的,高声喊叫,“斯大林是个极为刚愎自用的暴君,一向对别人指手画脚。现在,他是病急乱投医,把中**队当成稻草。说明苏联就要完了,哈。”

    他兴奋异常地就近抱住丽达的脸吻了一下,同时在冉妮亚的脸上摸了一把,冉妮亚躲开并扑进鲍曼的怀抱里。他定睛一看,原来是披着冉妮亚衣服的薇拉。

    元首为了掩饰窘迫,他向米沙伸手:“快讲,别慢慢腾腾的像个娘们。”

    米沙清了清嗓子,缓缓讲述起来……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揭开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序幕!由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对战争爆发时间、德军攻击方向判断的失误,加上大清洗对苏联红军造成的影响,战争一开始苏军接连失利,气势汹汹的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德国的轴心盟国日本法西斯也在远东地区蠢蠢欲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增加至20个师,总兵力超过了70万,针对苏联、代号为“关东演”的大规模实战军事演习正在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一时间远东地区战云密布,日苏之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东西两线作战的危机!

    在全力对付德军西线猛烈进攻的同时,斯大林心中始终没有忘记东线的日本关东军。为此斯大林先后六次致电中国***领导人毛泽东,请求毛泽东出兵援助苏联,以配合苏联红军对付日本可能在远东地区的进攻。

    德苏战争的爆发不仅影响了世界局势,而且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4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便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指出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不仅是反对苏联的,而且也是反对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目前世界***的任务是“为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保卫苏联、为保卫中国、为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就在这一天,《解放日报》也发表了题为《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社论,指出:当此德国侵苏战争开始之时,即毫不迟疑地,寄无限的同情与伟大的苏联,并愿意追随苏联援华的光辉范例来援助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斯大林就紧急约见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要求共产国际立即组织和发动各国***武装保卫苏联。为此共产国际通过了一项紧急决议,提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口号,并且指出:只有保证苏联的胜利,各国人民才有可能争取自由。

    当苏联方面在侦察到日军在中苏边境集结情况之后,立即通过共产国际要求“八路军迅速集结,对向中苏边境集结的日军采取牵制行动”。

    1941年7月,斯大林第一次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共方面不要让进攻苏联的日军麇集在北平、张家口和包头方面,要求中共方面“采取行动,破坏上述地区的铁路交通”;在这封电报中,斯大林还以商量的语气询问毛泽东“能不能抽调若干旅或团摆在长城附近,以牵制日军”。

    对于斯大林的请求,毛泽东给予了积极的回应,7月2日,他电示华北前线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说“日苏战争极有可能爆发”,如果日本进攻苏联,“敌为肃清后方计,将在华北加强镇压”,面对如此复杂局势,“我军须准备配合苏军作战,目前做此准备,以待时机成熟,即可行动”。但是,毛泽东同时提醒彭德怀:“此种配合,是战略的配合,是长期的配合,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请在此基点上考虑一切问题!”

    7月7日,中共中央在纪念抗战四周年的宣言中再次指出苏联的卫国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站在同一战线上,成败与共,休戚相关”的,但是针对“只有保证苏联的胜利,各国人民才有可能争取自由”的说法,毛泽东在文中委婉地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毛泽东指出中国***援助苏联的具体办法就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法西斯日本强盗出中国。

    7月15日毛泽东在致远在重庆的周恩来的电报中指出:“苏德战争起,我们即刻加紧侦察和准备破坏交通,借以牵制敌人,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

    但是毛泽东也清楚地看到敌我力量的悬殊差距,强调“假若日本进攻苏联时,我们在军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如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有使我们被打坍,不能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可能,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的”。毛泽东在电文中还让周恩来把他的意见告诉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将军,并请崔可夫转告斯大林……

    “谁?”李德一怔。这个崔可夫可是炒面捏的人——熟人了,莫不是目前不久前正在斯大林格勒与德军作对的那个人?

第06节 斯大林六请毛泽东(上)

    施蒙特证实,米沙说的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将军,正是日前被德军打得满地找牙的败军之将——苏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副司令员兼62集团军司令。

    哈尔科夫惨败后,苏军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以朱可夫为首的一个全新的指挥官群体却开始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权利——精力旺盛、冷酷无情是他们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得政治委员和内务人民委员会对他们都畏惧三分。朱可夫所采取的整顿措施让许多年轻的官员看到了自身发展的希望,并且对红军目前所遭受的耻辱大为愤怒。

    二是苏联面对生死攸关,斯大林发布了更为严厉的“决不后退一步”的命令,对各级指挥员实行严酷的连坐法。在斯大林对军队实行政治迫害的恐惧气氛之中,瓦西里?崔可夫将军作为新生群体中最冷酷无情的一员,担任了斯大林格勒的城防司令。

    崔可夫的喜怒无常与朱可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身体强壮,长着一张线条粗犷的脸,一头浓重的头发,这些更加凸显了他作为俄罗斯人的典型特征。他毫不掩饰地表现着典型的崔可夫式的直率的幽默,然后露出他发黄的牙齿大笑。苏联宣传资料将他视为十月革命的典型产物。

    在德苏战争爆发的前六个月中,崔可夫一直在蒋介石政府中担任苏联驻中国使馆的武官一职。后来他被苏联政府召回国,担任驻扎在图拉的一支预备役军队的代理指挥官。早在7月初,崔可夫在脊柱受伤还未痊愈的情况下就接到苏联政府的调遣命令,要求他带领尚未训练成熟的预备役军队,也就是后来的第64集团军,去拦截顿河西部德军的进攻。

    7月16日,在政治委员康斯坦丁?科克维奇?阿布拉莫夫的陪同下,崔可夫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指挥部。此后,他以铁腕手段治理军队,尤其是他残酷无情地实行连坐法,让部下噤若寒蝉的同时,也确实让广大苏军官兵与德军拼个鱼死网破。斯大林提出“决不后退一步”,崔可夫加了一句:“我们决不离开斯大林格勒”。其结果是让德军重兵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攻占这座城市。

    屋子里一片寂静,大家都望着元首。李德意识到自己刚才思想又抛锚了,便朝米沙看了很久,“……你继续。”

    于是米沙又继续讲述来自东方的消息……

    ←←←←←←←←←←1941年10月2日,德国军队出动35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

    就在斯大林惶惶不可终日地指挥苏联军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刻,苏联方面得到了一份绝密情报:如果德军攻下莫斯科,日本就要进攻苏联远东。完全可以想象,这份情报对最高统帅斯大林的触动有多大。自德苏战争爆发以来,斯大林最担心的就是苏联在东西两线腹背受敌,因而对于日本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其敏感。

    1941年11月12日,斯大林第二次致电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提出了在日本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情况之下中共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斯大林希望中共方面派出一部分力量向长城内外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斯大林还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施加压力,不断要求毛泽东派遣部队尽一切努力向日军发动进攻,以配合苏联红军,牵制日本关东军。1942年2月27日,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书记处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和毛泽东“指望苏联胜利,却又不积极开展军事行动,力图自保”。

    面对批评和压力,毛泽东不为所动,规定1942年***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它武装力量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积蓄力量,恢复元气,巩固内部,而不是直接出兵援助苏联。同时,中共的力量像撒胡椒面一样遍地开花,集中起来也非一日之功。

    实际上,毛泽东高瞻远瞩,在抗战前早就秘密拟订了对抗日方略:“一分抗战、二分宣传,七分发展。”平型关战斗是林彪抗命的产物,百团大战正如事后对组织者彭德怀批评的那样,事先并未经过中共中央批准。那些宣扬“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学生娃王明很快被踢出局,毛泽东掌管了全局。

    从中共的角度考虑,毛泽东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决定是正确的,道理很简单:鱼蚌相争,渔人得利。在党内斗争中,与其说是毛泽东手段高强,不如说是对方太幼稚、太有信仰,让学问塞满了肚子可怎么也倒不出来,在厚黑学上那帮秀才连学前班的水平都没有。

    斯大林何等的精明,毛泽东的意图他洞若观火,而且他也看不起中共武装。只是形势逼人,病急乱投医,把中共当成了救命的稻草,一遍遍去捞。另外,与世界上的其他***一样,中国***依靠苏联建立健全,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直受共产国际和太上皇斯大林领导。“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喊得天响,现在苏联有难,理应回报。

    但是,斯大林的话毛泽东是可听可不听,对自己有利的奉若神明,对自己无利的敬而远之。对此,斯大林也是鞭长莫及。

    1942年6月,德国继北占列宁格勒、南陷克里木的基础上,在苏德战场上发动夏季攻势,对战场南翼的苏联红军发动重点进攻,不仅突破了苏军在塔曼半岛的防线,跃进到高加索西北,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