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票赌马者,仍是少数。 不过,买彩票者虽少,心怀赌博心理者居多。人们纷纷看好喜多利爵 士的名驹大潭笃,若赌中了,便证明自己是相马之伯乐。 大潭笃果然不负众望,力挫群驹,跑得第一。马棚里的看客和赌客齐 声欢呼,手舞足蹈。乐极生悲,跳跃造成共振,致使马棚倒塌。马棚下面, 支有做小吃的油锅火炉,一时大火熊熊,烧死或践踏而死的人达600之多。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香港赛马场火烧马棚大惨案。 葬身火海的600多人,绝大部分是华人,另有少数印度人和极个别葡萄 牙人,此外,还有数百受伤者与烧残者。省港两地的报章皆报道了这一惨 案,其中一篇报道的标题是:“快活谷成了伤心谷!” 香港赛马,形成独特的马文化。“爆棚”一词,源于马棚惨案。毛竹被 火烧时,会发出震耳的爆裂声响,故曰爆棚。现在爆棚之意是指客满,人 们很少会与马棚惨案联想到一块。 为使后人不忘记这段历史,华人在跑马地咖啡园坟场竖立起一座墓碑, 以纪念马棚惨案中的罹难者。
… 页面 67…
马棚惨案,一度使华人观看赛马为畏途。 1927年,华人中的上层人士,为抗议马会的种族歧视,成立一个纯华 人的马会,并在粉岭设立跑马地。在这种情况下,马会才被迫吸收少数高 等华人为会员,并特准华人骑师进入快活谷赛马。否则,洋人马会就会失 去大部分华人看客,这是他们最为担忧的。 办房新招 1931年,马会实行办房制度。办房对马会经营进行重大改革。彩票每 张两元,中彩以摇珠和跑马两种形式混合进行,这种新彩票又谓之大马票。 第一年头奖的最高额达到10万港元,当时一名工人的月薪才几元,这10万 港元,足够盖一幢非常气派的洋楼。 以小搏大、一夜暴富的神话在香港广为流传。赛马增加场次,赌马渐 成热门。马会财源滚滚,财大气粗。 原本,马会就是香港的贵族院,一些名微身卑的西洋人,来香港发了 财后,便竭力加入马会,以其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当时,香港流行这样 一句话:看一个人有没有地位,只须看其是不是马会会员。 现在,马会成了大财主,更是不可一世,炙手可热。因此,又有这样 一种流行说法:“控制整个香港的,是港督府、渣甸洋行、汇丰和马会。” 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基本被排斥在这四大集团之外。华人的地 位,可见一斑。
… 页面 68…
第十章 早期华人名微财疏盼振兴 香港开埠初年的华人大都是卖苦力者,一位洋行大班说:“土著华人, 就像一群会说话的役马。”华人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吗?一些华商和士大夫来 到香港,渐使不可一世的洋人刮目相看。华人办实业,做买卖,渐把地盘 扩张到所谓洋人的“世袭领地”中区。更有的华人,进入港府成为政要。 毒面包案 在香港开埠早期,华人为抗议英国入侵中国与割据香港,多次举行罢 工罢市,也有人采取暗杀、纵火、投毒等极端行为的。毒面包案是其中影 响最大的一宗。 1856年秋,英军炮轰广州,省港华人激怒,街头出现告白,警告那些 卖粮食蔬菜给英人的华商,裕盛办馆老板张亚霖则认为,商人只管做生意, 不必介入国事。他仍供应洋船粮食,包办英人伙食。结果,张亚霖在广州 的分店被烧,但张亚霖仍一意孤行做英人的生意。 1857年1月15日,400多英人食了裕盛办馆的面包,全部中毒,因抢救 及时,无一死亡。经化验,面包含有烈性砒霜。中毒者中,有包括保陵总 督夫人在内的高层人士。香港警方把裕盛办馆的引名工人全部逮捕。 是日,正巧张亚霖带一家老小去了澳门。在皇后号航行途中,一家人 除张亚霖外,吃了面包呕吐不止。张亚霖怀疑有人投毒,要求皇后号返航 香港。一上岸,张亚霖即被警方逮捕。 张亚霖最后被判无罪释放。在英人面前一贯软弱的清政府,在张亚霖 的问题上态度强硬,下令通缉卖国贼张亚霖,欲判其重刑。张亚霖乘船逃 往越南西贡。何人投毒,真相如何,迄今仍是谜。毒面包案的发生,使英 人华人对立加剧,香港经济一度停滞。毒面包案,百余年来对此作评介的 华文著述汗牛充栋。大部分著述视不知名的投毒者为民族英雄,称其大长 国民志气,大灭英寇成风:少数著述认为,不管投毒者动机如何。至少食 毒面包的妇女儿童是无辜的,不可以抗英壮举相论。 香港开埠至今,华人一直占香港总人口的绝大多数。1848年港府作人 口统计,香港常住人口为2。39万人,其中华人占2。14万人。 华人虽多,但地位低下。除少量港岛本地的农渔居民,大多是来自珠 江三角洲的开山工、筑路工、建筑工、搬运工等。这些人在当地被富人视 为贱民。现今在自以为高贵的英人眼里,更成了下下者。 林赛洋行大班,用轻蔑的语气向英报的记者说:“土著华人,就像一群 会说话的役马。” 人多势簿 真正使洋人开始修正看法的,是太平大国时期的移民。 从1851年起,太平天国起义军席卷华南、江南,大批富人携带金银细 软,逃到英殖民地香港避难。他们中有地主、官僚、富商、士大夫等,大 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来港,不仅带来财富,还带来了文化。太平大国 后期,又有大批的起义官兵为逃避清军及地方武装的追杀,携带劫富攻城
… 页面 69…
而来的财富逃往香港。到1865年,香港人口达12。55万人,其中华人12。15 万人。 这些战争难民,约有一半做卖苦力的华工,另有一半从事商业服务业, 不可小觑这些华商,他们对活跃香港经济起了很大作用。那时香港航运业 很发达,华商利用自由港的优势,开展转口贸易。当时与中国大陆南北做 生意的叫南北行,做南洋生意的叫南洋庄,做美国加拿大生意的叫金山庄。 西环的华人聚居区,出现了唐人街 (商业街),唐楼均是二三层的中式 建筑。凡是内地有的酒肆、店铺、赌坊、青楼,这里几乎都有。来光顾者, 除了华人,还有一向鄙视唐人唐货的西洋人。 渣甸大班马地臣,回英时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醒议员们不可忽视华 人社团势力的存在,他说:“如果认为华人只是一群会说话的役马,那么证 明他自己就是愚蠢。” 香港开埠,华人社区与西人社区径渭分明。华人社区在当时的偏僻地 西环,西人社区在港岛中心中环至铜锣湾。华商财力渐大,已有能力到中 区收购西人的物业。对香港的未来,西人总是信心不足,摇摆不定。而殖 民统治下的华人始终认为,不管香港归什么人统辖,总归是中国的地盘, 西人或打道回国,或迁行至上海等地发展,腾出的物业,华人就一一“吃” 下。西人“世袭”的中区,渐渐变成华人西人的混杂区。 华人虽没出渣甸、林赛、颠地、旗昌这样的大财阀,由于人口众多, 综合财力占绝对优势。在第8任总督轩尼诗时期 (1877年—1883年),港府 的抽水(税收)90%来自华人。 港英当局对华人的崛起持有节制的欢迎态度。他们不希望他们统治的 香港是蛮荒海岛,同时亦下希望香港的华人只是贫穷的劳工。1894年8月23 日,英殖民大臣里本勋对港督罗便臣道:“在英政府保护下,香港已变成一 个华人社会而不是英人社会而华人居留地从来是香港繁荣的一个主要 力量。” 崛起商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香港宽松的经济环境与独特的地理位置, 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侨来港定居。他们或是数代前就在南洋谋生的华人,或 是在19世纪中期“卖猪仔”去美洲澳洲的华工。他们的素质,普遍比同一 时期来港的南粤破产农民高,他们不是商人,就是技术工人。据统计,他 们每年带来的资金为1000万港元。 最早来港谋生的华人后代,这一时期也先后在华人社团崛起,他们有 的成了买办,有的成了富商,有的从事医生、律师等高收入职业。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华商企业有:拥有13艘汽船的郭松汽船公司、古 辉山的主隆金山庄、黄尧卿的绸缎庄、冯华川的中华银号、利民兴国织袜 厂、绍兴织造厂、大兴织造厂、安乐汽水厂、厦门淘化·大同罐头食品公 司、林宏隆玻璃厂、均安与艺兴五金厂、梁元进中华电池厂、先施百货公 司、永安百货公司、大新百货公司、广东银行等。 华商垄断的行业有:南北货进出口、中低档商品零售业、中式餐饮业。 另外,属于偏门的烟馆、赌坊、妓寨等均由华商经营。 1911年,九广 (九龙至广州)铁路全线贯通。其后,九广铁路又与粤
… 页面 70…
汉(广州至汉口)铁路、平汉(汉口至北平)铁路连接。这样,香港与内 地南北的联系更加密切与便利。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结束,北洋军阀上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中原人与南粤人源源不断逃至香港。他们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劳力。 九广铁路的贯通,扩大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功能。内地进口贸易的6/10、 出口贸易的4/10,均由香港转口。 华人轴心 香港虽有宽松的经济环境,港府的自由港政策在原则上对各国商人一 视同仁,但事实上,港府偏袒英商。就这一点,非英籍的洋商常常表示出 不满。 谁来保护我们的经济利益?这是早期华人的共同愿望。华人不习惯用 法律来保护自己,他们信不过鬼佬 (洋人)担任的法官与律师。 最早的华人社团,是以籍贯为纽带的同乡会,如广州会馆、番禹会馆、 香山会馆、东芜会馆等。待外省的华人进入香港后,又出现广东会馆、福 建会馆,等等,这些会馆,均由商人为核心,实际上又是同籍贯人组成的 商会。 这些会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同籍华商、华工的利益。但它带来的问 题也十分严重,不同籍贯的华人之间,常会为抢占地盘、分配权益之事发 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或械斗。 研究香港早期史的学者指出:开埠时的华人,就像一盘散沙。 1868年,南北行、金山庄、南洋庄的华商,在文咸街正式成立南北行 公所。这是当时香港最大的行业商会,打破了以籍贯为条块的社区组织格 局,在华商中第一次树立“大中华”的观念。 1894年,由古辉山、黄尧卿、冯华川为首的华商领袖,发起组织了中 华会馆。中华会馆以代表全体华商利益为宗旨,华商对港府的抗议、建议 均由中华会馆的名义递交。 1900年,中华会馆改组为香港华商公局,报港府批准后,成为合法的 代表华商利益的最大社团。华商公局,成了沟通华商与港府的纽带;为协 调华商与洋商关系、维持商业秩序、共同推动香港经济繁荣起了很大的作 用。 第一份华文报纸《中外新报》,诞生于1858年。尔后陆续有华文报纸问 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循环日报》。该报完全由华人出资,华人经办,主 编是早期香港著名报人王韬。该报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提倡改良,对增强 在港华人的凝聚力、接受新思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华人势力的不断增强,港英当局不得不采取较开明的政策——吸 收华人参政议政。 1880年,轩尼诗特批华人大律师伍廷芳力立法局议员,打破了欧洲人 独霸立法局的局面。1S83年,新任港督宝云任命了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 继黄胜任首位华人太平绅士的第二年,华人太平绅士增至7人。 这之后,进入政界的华人漫慢增多,渐渐在港府有了一些发言权。 孰是瓢非
… 页面 71…
这些商会领袖及政界华人,当时被称之为高等华人。他们奉行的宗旨 是:既要维护华人的整体利益,又不能触动港英当局的根本利益。 他们主张通过谈判协商,或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而坚决反对纵火、 投毒之类的恐怖活动。 他们被许多人斥之力卖国贼。 一位未署名的太平绅士在报章感叹道:我们怎么成了卖国贼?若说卖 国,清廷是最大的卖国贼。号称百万精兵的清军都打不过英军,难道我们 这些手无寸铁的在港华人,能驱逐英夷不成?纵火投毒无济干事,只会使 在港的所有居民人心惶惶。 一些高等华人,常常代表华人社团上港府递交抗议书与请愿书。他们 同时主张罢工罢市必须适可而止,那样虽然能打击英商利益,但在港的所 有居民基本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他们的这些言论,遭到香港和内地激进人士的谴责怒斥。 以何东为代表的一些华商领袖说: 华人在香港威水(粤语,威风且有尊严之意),就得有水(粤语,金钱)。 孰是孰非?华人的出路又在何方?只能通过未来的岁月来验证了。
… 页面 72…
第十一章 买办世家何东财势甲香江 何东做上买办,与他的混血儿身世有相当的关系,但何东始终认为自 己是一个中国人。何东做买办成了小富,投资地产成了巨富。他拥有多处 豪华宅邸,奴仆成群,形如王侯。但何东又非常惶吝,腰缠亿贯,却吃发 馊变质的食品,说他是大慈善家,大概无人相信。何东还有一个嗜好,见 到绝色女子目不转睛 香港殖民政体 行政局 行政局的早期中文译名为议事局。行政局不是行政管理机构,而是港 督的咨询决策机构,因此,早期的译名更为准确。 港督任行政局主席,成员就是议员,分官守(官方)议员和非官守议 员两种。1850年前只有官守议员——共3名,均由布政司、律政司和驻港英 军司令担任,又名当然议员。后来增加财政司,共有4名当然议员,另有若 干委任议员。 从1896年开始设有非官守议员,通常由汇丰、始和等大英资集团的首 脑担任。从1926年起才有首位非官守议员 (周寿臣)。到1966年,非官守议 员华人与洋人对半。 立法局 立法局是香港官方立法机构,但立法权在港督手中。其职能是:制定 法律;审议政府财政预算;向港督提有关政策意见。立法局审议通过的草 案,须报港督批准,才能有法律效果。 最初立法局只有官守议员3名。1850年起设立非官守议员,均由洋人中 的头面人物担任。1880年开始有华人议员(伍廷芳),以后华人议员极缓慢 增加。立法局议员较行政局多,1991年达到60名,其中直接选举产生的18 名,间接选举产生的21名,民选产生的39名。民选议员大都是社会知名人 士,产生权在选民手中。 行政局、立法局均为每周开会一次。政府高级官员中,唯有首席按察 司属独立司法部门而不能参加两局。 香港的世家,首推何东。何东的一生,大概可用16个字概括:富甲香 江,身贵名赫,枝叶繁茂,吝啬好施。 何东是香江著名买办,买办的原始含义是买卖代办。洋商最初来中国 做生意,不熟悉当地的语言及市场,需雇甲中国人代理其业务。又因为洋 人不信任中国人,想充当其代理人的中国人,需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方可成为洋人的代理人。这种身份是花钱买来的,故曰“买办”。 买办曾被斥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与走狗。说白了,形式上相当于今日外 资企业的中方代理人或高级职员。今日有新买办一词,但不含贬意。 身世之谜 何东能成为洋行买办,首先得助于他是混血儿。
… 页面 73…
何东的母亲施氏原籍宝安具,父亲何仕文(Ho Sze Man)是英国人, 身份是洋行职员。施氏曾嫁过三十洋人,何仕文是其中第三个。我们只能 推测施氏是一位比较美貌、比较开放的女性。何东对他的家世讳莫加深。 现存的有关何东父母的资料少得可怜。 何东出生于1862年12月22日,乳名何启东,何东成人后,拿掉中间的 “启”字,便是何东的来由。母亲施氏生有5男3女,何东是长男。 何东是典型的混血儿,鼻梁挺拔,身材颀长,较多地继承了父亲何仕 文的血统。其弟何福,则更像中国人。 早期香港,混血儿的地位非常下贱。华人仇视洋人,把混血儿蔑称力 杂种仔。而洋人又歧视华人,常常瞧不起与华人通婚的洋人。鉴于这种原 因,何仕文不能与妻子孩子往一起,施氏带孩子住在西环的唐楼。 何仕文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英国男子,他常常天黑后来看施氏,并教孩 子说英语。何东是在私塾学的国文,毕业后进入政府办的中央中学——大 书馆求学。大书馆即现在著名的皇仁书院,由英籍教师传授西方文化。何 东勤勉好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早期香港,同时接受中西文化熏陶 的知识分子寥寥无几。 何东一直以中国人自居,因他七分像洋人,他就以他父亲是满族人蒙 混过关。施氏每天给何东5分钱吃午餐,何东仅用二三分钱,余钱则攒积起 来。他从小养成的悭吝习惯,对他日后成为亿万富翁有很大的帮助。 何仕文死于1898年,与施氏合葬一起。据何东的回忆,他走向社会, 致富发达,完全是靠他的奋斗及机遇。何仕文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有一 句话对何东刺激很大,年少的何东问父亲:“为什么英国人瞧不起中国 人?” 何仕文说:“因为中国人穷。” 这句话,何东刻骨铭心,成为他安身立命的驱动力。 怡和买办 何东于1878年毕业于大书馆,因成绩优异而留在母校任助教。大书馆 是一所英格兰贵族气息浓郁的中学,教员几乎是清一色的英国人,学校的 课堂用语及日常用语全是英语。何东住进了港府为公职人员建的欧式公寓, 教师收入颇丰,职业稳定,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是人人企羡的职业。 何东大概算大书馆教师中的异己,他坚持穿清式长衫,饮食起居,仍 是中国人的习惯。逢节假日,何东交往的多是中小学时代的华裔同学。 何东处处与学校的英籍教师格格不入,他只任了4个月助教,便跳槽去 了广东海关任职员。 那时北九尤仍属清政府管辖,海关设在九龙城寨。海关职员是中国青 年知识分子向往的职业,当时海关内勤部只招1名职员,有12人报考,唯有 何东如愿以偿。何东流利的英语,令主考官自叹弗如。 何东的月薪是30块中国银元,这在当时已是非常高的收入,足以保障 一家人过上富贵生活,井有仆佣轿夫侍候。何东的日子过得非常俭省,他 每月除了自用和赡养母亲,每月都可以积蓄15块钱。 何东只干了两年,毅然舍弃被世人誉力金饭碗的海关职位。父亲何仕 文的那句话,常常使他陷入反省:我这样,就算出人头地了吗?“洋人瞧
… 页面 74…
不起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人穷。”何东在海关,接触了大批的洋商华商。 受其感染,何东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循规蹈矩的海关工作, 会束缚一个人的发展,经商才能最大限度施展一个人的潜能。华人想富裕。 只有像英国人一样热衷于经商。 何东起念经商,首先考虑的是进入香港最大的洋行——怡和 (即为渣 甸、马地臣创建的渣甸洋行,凯瑟克家族入主后,改为怡和公司)。 那时,怡和的业务遍及全世界,业务范围无所不包。怡和富可敌国, 怡和的普通职员在港埠华人眼里皆高不可攀。 傲慢的怡和,素来排斥华人,但为了开拓中国业务,又不得不启用华 人。何东能进入怡和,与他的英格兰血统不无关系。何东曾对他的出身引 以为耻,现在为了实现抱负,他不得不表明他父亲的身份。 何东精通华语英语,又是大书馆的高材生,经推荐担保,很顺利地进 入怡和。何东开初并没有做买办,而是担任怡和职员与华商交易的翻译。 不过,那时的华人,通常把洋行里的华人统称为买办。何东一身英国绅士 打扮,理西洋头,蓄八字胡须,西装革履,举止彬彬有礼。他的英文名叫 罗伯特(Robert),是他出世时,父亲为他取的名。 1882年,何东正式升力买办,具体职务是怡和旗下的香港火险及广东 火险两公司经理。这一年,何东才20岁,可谓少年得志。 火险公司的业务很广泛,下设航运、贸易等多个部门,何东热衷于贸 易,亲自去菲律宾、爪哇等地进口粗制红糖,运回香港精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