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察,建议总行大班约翰森姆投靠港府。 这个建议为约翰森姆所采纳,确定为在港发展之根本。以后,凡是港督重 视的公益慈善事业,太古必有表示。港府的方针政策只要未严重损及太古
… 页面 53…
的利益,太古总是投赞成 莫仕扬、约翰森姆都是极有眼力的人。他们深知,太古不可能像渣甸 那样,以其雄厚的实力使得历任港督不敢怠慢。太古只有谨小慎微,才能 博得港府的好感。这种感情投资,在数十年后才得到巨大的回报,使太古 成为香港的超级商业帝国。 1872年,约翰森姆力主投资航运业。不少股东表示疑虑,航运业日趋 饱和,竞争激烈。约翰森姆例举世界航运史,世界贸易总是在不断扩大, 航运也就会随之而繁忙。 太古同时开办两家轮船公奇。一家叫黑烟囱轮船公司,开辟中国沿海 航线,并涉足长江内河航运;另一家叫蓝烟囱轮船公司,大股东不是太古, 太古代理其在中国的航运业务,蓝烟囱轮船公司跑中国至海外的航线。 在中国的各轮船公司,分别在香港等商埠设立分公司,其中以香港分 公司实力最强。在此之前,香港已有:香港广州轮船公司开辟的省港线, 铁行轮船公司的上海香港定期航班,旗昌洋行的日夜行驶的省港线,法国 邮轮公司的欧洲香港定期航线,省港澳轮船公司的省港澳航线,太平洋轮 船公司的旧金山香港航线,等等。 面对着众多强大的对于,大古把策略定在优质服务上。它从英国购置 豪华汽船,加入上海香港、香港广州航线。太古汽船的服务有口皆碑,票 价虽定得稍高,有钱的乘客都乐意乘太古汽船。 太古船队的船长,均是高薪从英国聘请来的,他们经过现代航海培训, 海洋气象是他们的必修科目。那时,中国还没有海洋气象站,众多的海难, 皆是恶劣天气造成的。太古船队,在历次热带飓风中,遭受的损失最小。 1881年7月,太古在鲗鱼涌购置土地,创办了太古糖厂。鲗鱼涌所在的 东区,当时是港岛的荒凉之地。由于太古先后在鲗鱼涌开办多处实业,带 旺了东区,使东区渐成为港岛的繁华之地。 在太古涉足糖业的前一年,东角糖业公司兼并了其他糖厂,一举成为 香港糖业的巨无霸。东角糖业从珠江三角洲运来红糖,精炼成白砂糖后, 除供应港岛外,主要返销珠江三角洲。 太古糖厂尽可避免与东角糖业正面交锋。它从古巴、澳州、毛里求斯、 台湾等地运入红糖,加工成的白砂糖及方糖,主要销往非产糖国家和地区。 据曾任大古买办的莫应桂先生回忆,“太古糖厂有两套炼糖设备,每日可溶 糖100吨,每月可生产精糖12。5万担。这个糖厂成立之初,曾一度独占远东 精糖市场。” 到19世纪末,珠江三角洲白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外来白糖销量锐减。 东角糖业式微,太古糖厂后来居上,成为香港糖业的巨无霸。 尽管太古洋行在香港的业务有长足的发展,约翰森姆仍不看好香港, 始终把发展重点放在上海。 约翰森姆说:“香港与上海,都可成为沟通世界的纽带,若说对中国的 辐射力,香港只能辐射南中国的两广,而上海,其辐射面差不多覆盖整个 中国。” 北业南移 在中国的英商,有一类像香港电业世家嘉道理一样,整个家族都定居
… 页面 54…
香港,彻底扎下根来;有一类仍把家安在国内,只把中国当作生意场,这 一类以施怀雅家族最典型,家族的大部分成员仍居住在约克郡等地,并另 有家族事业。 施怀雅家族的年轻一代,均在英国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与父辈一道 参加贵族社交圈的活动。在香港的英商中,施怀雅家族贵族气最依,其男 性成员,均被英王授予爵士衔。 1898年,约翰森姆爵士病逝在家族的庄园宅邸。他临终前对儿子约翰 和华伦说:“香港虽是英殖民地,可大地太小,家族事业的重点只能放在上 海。” 施怀雅兄弟来到万里迢迢的远东。他们与父亲一样,先滞留香港,然 后再沿海北上,一路巡视太古设在厦门、福州、宁波的分行和办事处。施 怀雅兄弟进了上海的太古商馆,听取代理大班和买办的汇报。 太古的轮船公司,已成了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最具实力的航运公司。 但是,太古的海外贸易却遇到空前的挫折。中国的茶叶受到印度茶叶的猛 烈冲击,印度茶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现在中国的茶叶输出业务每况愈下。 中国的丝绸输出也基本处于这种情况。日本缫丝业崛起,它的现代工 厂作业的成本,远低于中国的古老作坊。横滨的分行的丝绸业务,受到日 本商社的有力挑战。所以,太古的丝绸业务已是无利可图。 现在,摆在施怀雅兄弟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缩小贸易,增强实业。太 古的实业,有以上海为中心的航运业,还有香港的糖业和冷藏业。 施怀雅兄弟决定投资造船业。首选地点是上海。上海已成大远东最大 的造船中心,虽有许多造船的便利,竞争也是很激烈。浦东有大片稻田蔬 菜地可资办厂,由于洋商均看好上海,土地价格并不菲。 施怀雅兄弟沿海南下,几个通商港埠都不甚理想。到香港,没想土地 竟这么快解决。太古以每平方英尺3仙的价格,向港府租赁了53英亩的荒地, 其地点就在今日鲗鱼涌的太古城。 太古船坞花费了9年时间,于1909年才建成,为筹措资金,太古不得不 把冷藏库卖给温逊医生创办的牛奶公司。 当时香港最大的造船公司,仍是历史最悠久的黄埔船坞。为与其竞争, 太古船厂从英国聘请造船师和工匠。船坞的岸边,还设有太古机器公司, 与造船相配套,并开发制造纺织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大型船厂转入制造军舰。一贯依赖欧洲 造船业的远东船商,不得不在远东购置新船。远东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 太古船厂趁机扩大规模,工人达4000之多,与香港造船业者大黄埔船坞并 驾齐驱了。 1916年,黄埔船坞造出万吨级海轮。1917年3月,太古船厂造的爱图里 加士号下水,远航旧金山。该船为太古参股的蓝烟囱轮船公司所有,是当 时吨级最大的商船。 约翰、华伦无意违背先父遗嘱,洋行总部仍设在上海。但实际上,已 造成重点逐步向香港转移的既成事实。 崭露头角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偃旗息鼓。施怀雅家族派施怀雅四世施约克
… 页面 55…
赴远东,以香港为大本营主理远东业务。 施约克毕业于英国名校——牛津大学法学院,时年27岁。在英期间, 他担任施怀雅家族的法律专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世家弟子。 在此之前,香港太古洋行大班,都是家族外的成员担任。施氏太子专 驻香港,意味着家族对香港的重视。几年后,施约克升任大班,成为施怀 雅家族任香港太古大班的第一人。以后,香港太古洋行大班均由家族成员 担任。 施约克上任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总行从上海迁到香港,而 香港大古的控股公司却是在英国的家族公司。 施约克认为:上海虽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但毕竟不是英殖民地。中国 大陆政局多变,还是以香港为大本营安全。上海太古以贸易航运为主,即 使放弃,也仅是商馆货仓之类的物业。 女性进公司做职员在英国早已不稀奇。在香港,女性只能从事服务行 业之类的“下等职业”。施约克提倡尊重女性,男女平等。他聘用英籍的5 小姐任他的秘书,打破众洋商认为在香港不宜启用女性做职员的偏见。 施约克还认为,既然是英殖民地,职员的待遇就应与国内看齐。太古 洋行管理层的年薪为400英镑到1800英镑,为香港台洋行年薪之冠。 施约克的高薪制,使投靠太古的人趋之若骛,施约克也由此而网罗了 不少经营与技术精英。 施约克主张,不论英人华人,一视同仁。他这一主张,最初在白领阶 层推行。但要在蓝领阶层推行时,就发现不那么容易,公司无力负担浩大 的薪金开支。即便如此,太古的产业工人,薪金仍高于别的洋行。 施约克是施怀雅家族最杰出的大班。他寿命很长,在本世纪70年代, 仍主理太古。正是他在漫长岁月的不懈努力下,最初默默无闻的太古,成 为现在港埠家喻户晓的超级商业帝国。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经营举办各种大型式商展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 家。
… 页面 56…
第八章执着电业 嘉道理终身不渝 香港有两大电力公司:港灯与中力。而电力世家,唯有嘉道理家族一 家。嘉道理家族的艾利,并非香港电业的创始人,在香港初装电灯之时, 一家人还为装一盏电灯的费用犹豫不决。正是这个艾利,身无分文来到香 港,没多年,竟然一掷万金,购入中电的股份,随后入主中电,成为“电 王”。 港督的任命、任期、权力、译名及薪金 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总督的任命名义上归英王,实际决定任命 的是内阁外交大臣(1968年前为殖民大臣)。程序是,外交大臣上报,英王 批准。总督是英王派驻殖民地的最高行政长官。 港督的任期通常为4年至5年。最长的为麦理浩,任期11年,因其治港 有功,香港人士写信要求英王延长其任期;最短的为首任港督钵甸乍,他 因与驻港皇家海军意见不和,结果被“撵”下台。 港督总揽香港行政、立法大权,并兼名义上的驻港英军总司令。港督 的主要权力有:制定治港法律;委任法官及部分行政官员;批准土地转让; 对罪犯给予特赦;组织行政局、立法局,委任两局议员;领导所有政府官 员等。港督实际权限大小,因人因时有别,香港开埠早期,军队、商人势 力很大,港督往往受其制约。在本世纪,港督才能有效地总揽大权。 自金文泰后,历任港督都取中国化的名字,原则是尽可能符合音译。 如大卫·威尔逊,其中文名卫奕信就与音译接近。彭定康原名Chris Patten, 初时译名柏顿,来港赴任就变成了与音译相去甚远,但又十分中国化的名 字。 现任港督月薪17。86港元,英内阁首相梅杰月薪折合港元9。9万元,两 者几乎悬殊一倍。港督除正薪外,还有诸多津贴。居住及服务人员费用, 交际交通费用,均由港府支付。另外,港督薪金收入可免交所得税。除港 督,港府有20余位高级官员的薪金超过英首相。 港灯、中电是香港电业双擘,两者实力相当,各据一方——香港电灯 公司负责港岛的电力供应,中华电力公司的地盘在九龙新界。 港灯的历史较中电长,但港灯是公众公司,潜入说起香港的电力大王, 毫无疑问是指中电的嘉道理家族。 嘉道理家族的先人,并非中电的创始人,嘉道理家族人主中电,有一 段曲折的历史。 沙宣洋行 嘉道理家族是英籍犹太人。犹太人没有家园 (国家),他们流落世界各 地,主要靠经商为生。犹太人的父辈经常向后代灌输处世经商之道,后代 长大涉世,很快就能在商场得心应手。自中世纪起,某些国家某些地区的 经济命脉,几乎被犹太人所垄断。这招致当地人的仇视,将其蔑称为“经 济怪物”。 人们往往忽视犹太人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一面。19世纪初,嘉道理
… 页面 57…
家族的先人到中东巴格达谋生,从事种植并经商。当地人的歧视、恶劣的 气候、贫瘠的经济环境,使得一家人终年辛苦,仅够维持生计。 1879年,老嘉道理听说家族的远房表亲沙宣,在中国发了财。沙宣最 初在广东做鸦片生意,现在居然在上海开了洋行,成为上海犹太人的首富。 老嘉道理决定投靠远东的表亲沙宣,他怀里揣着一家人从牙缝里省出 的盘缠,带着他的长子艾利·嘉道理上路。父子俩走到波斯湾的法奥港, 搭上一艘去印度的英国船,然后再由孟买乘船去香港。 据口传下来的家族史,嘉道理父子于1880年5月20日到达香港。那情形, 就像穷困潦倒的难民。父子俩仅在香港作了短暂停留,又毫无留恋地乘船 去向往已久的上海。父子俩谁都没想到,香港才是家族未来的归宿,是香 港成全了嘉道理家族进入英国的贵族阶层。 犹太人以团结著称于世,别说是远亲,就是素不相识的同胞,也会暂 时收容下来,帮助他独立谋生。嘉道理父子在表亲沙宣家落下来,沙宣家 的豪华奢侈,使父子俩诚惶诚恐,恍若置身于神话中的世界。 老嘉道里轻声对儿子艾利说:“我小的时候,沙宣家跟我家一样穷。孩 子,今后努力干吧。” 艾利点点头,会意了父亲的一番苦心。这是犹大民族的遗传基因,使 得父子俩没有迷失自我。犹太人向来认为:财富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双手 建立起来的。 嘉道理家族后来者居上,成为在远东的超级犹太富豪,财富自然胜于 旱年发迹的沙宣家族。 远东的犹太人说:沙宣门下,出了两位商界怪杰,一是后来定居香港 的嘉道理,另一位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哈同。 1873年,21岁的犹太青年哈同流浪到上海,经人介绍进沙宣洋行做马 仔。哈同精明能干,颇得大班沙宣的赏识,沙宣让他打理鸦片生意。哈同 为沙宣赚了很多钱,同时也为自己赚来了贩卖鸦片的经验。几年后,哈同 独立门户做鸦片生意,开办洋行,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到他死时,积累 下1亿元的家产。 在后人眼里,哈同留下的最著名的物业是哈同花园、犹太会馆。会馆 富丽堂皇,如宫殿一般;花园向游人开放,成为上海一景。 1949年,哈同家族的不动产全给政府没收,公馆改为上海市少年宫, 花园改力中苏友好馆。 嘉道理与哈同虽同出一门,但未同过事,哈同已独立创业,业绩下凡, 很令犹大商人们艳羡。老嘉道理常在儿于面前流露出对哈同的钦佩,但又 对儿子说:“千万别去做鸦片生意。” 在不少西人眼里,走私鸦片,井非一件光明正大的事。老嘉道理的话, 反映了这类西人的普遍心理。 嘉道理父子同在沙宣洋行打工。老嘉道理订理货仓,艾利做进出口贸 易。艾利每月的薪金是37印度卢布。那时沙宣洋行主要代理东印度公司的 远东贸易,现金多是印度卢布,故用来支付员工薪金。 37卢布仅够日常花销,为了攒下日后做生意的第一桶金,父子俩省吃 俭用,连西人津津乐道的吴菜馆都不敢光顾一次。老嘉道理对儿子说:“创 业难就难在创业的第一笔本钱。当年哈同比我们还省,他理发都是自己用 剪子胡弄的。现在,他有专门的理发师为他服务。”
… 页面 58…
艾利大约干了5年多,就离开沙宣洋行。他离开的原因,不是攒足了做 生意的第一桶金,而是呆不下去。 艾利做贸易业务,常在沿海的商埠跑。有一次,艾利去宁波时,正遇 到当地发生瘟疫。善良的艾利就把沙宣货仓的一桶消毒剂拿出来,擅自给 了当地人消毒防疫。分行经理知道后,就严厉训斥艾利,艾利不服,就与 经理吵起来。经理说:“我这就去跟大班讲,除你的名!”艾利说:“不用你 讲,我办完公干, 自己会辞职。” 艾利去福州、广州办公事,回到上海,才知经理并未在沙宣面前告状。 但主张已定,艾利不想在沙宣洋行再呆下去。 艾利与父亲商量,说这样呆在表亲家打工,一辈子不会有 出息。老嘉道理觉得儿子的活很有道理,就把父子俩一道攒下的钱, 全部给了艾利。艾利没要,留给父亲养老,带着正怀孕的妻子去了香港。 老嘉道理仍在沙宣洋行守货仓。 电的梦想 嘉道理家族在远东的第一项生意,是艾利·嘉道理在香港开办的股票 经纪行,开办经费,是向犹太朋友借来的500元钱。这在当时下层的西人眼 中,算一笔不小的数字。犹太人有资助同胞做生意的传统,犹太人极讲信 用,即使是父辈欠下的债务,后代也会努力偿还。 那时香港的股票市场很不成熟,股票经纪生意清淡,还常常会招惹麻 烦。一些经艾利之手买下股票的人蚀了钱,就把怨气渲泄到艾利头上,以 英格兰人的固有偏见,骂艾利是个狡诈的犹太佬。 艾利的经纪行维持了两年多,就关门大吉。经纪行除了聊以生计,只 是略有小赚。艾利仍用那500元钱为资本,做他轻车熟路的贸易。到世纪末, 艾利已是小富翁。 艾利或许该以贸易为终身事业,但电的出现,使艾利改变初衷,愈来 愈执迷。 1887年5月,太平山出现了山顶缆车。那时香港还没发电厂,缆车的动 力,是缆车公司自己的蒸汽机发的电。这事在港岛十分轰动,许多人跑到 太平山来看这神奇的庞然大物,巨大的车厢不用马匹就能向山顶缓缓移动。 缆车的收费昂贵,乘客全是太平山居住的富人以及登山游览的山下富 人。艾利为了省钱;从山麓的花园道出发,沿着轨道,一路攀上太平山顶 看稀奇。艾利惊叹电的伟大,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 1889年工月,赫赫有名的遮打爵士创办香港电灯公司。发电厂设在湾 仔永丰街尾的山脚,装有2台老式蒸汽发电机。1890年12月发电,随后架设 电线,到次年岁末,已有600户家庭用上照明灯,另装有75盏路灯和一台山 顶水塘电动抽水机。 为装电灯,艾利与妻子就费用问题商量了许久。家庭才刚刚进入小康, 妻子主张等手头宽裕了再说。艾利说:“我昨夜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开了一 家电厂。当然,开电厂,对我们这小商人来说,大概永远是一个梦。但我 敢打保票,我今后能赚到毫不费劲供一盏灯的钱。” 虽然是梦,这个梦时时紊绕艾利心中,促使他努力赚钱,以求梦想成
… 页面 59…
真。 1904年初,香港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线路仅从铜锣湾到中区一 段。当时只有两辆电车,单层无蓬,连外壳也没有,仅用铁链拦住防止人 摔下去。艾利花了5仙钱,坐二等车厢兜风。那心旷神恰的感觉,晚年时的 艾利还常向他儿子罗兰士 (又译罗伦斯)谈及。 电,正在彻底改变这个世界,艾利觉得电是一门很有发展前景的事业。 他发誓,待攒足了资金,一定投资电业。 也正是这一年,艾利涉足与电密切相关的山顶缆车实业。 山顶缆车公司大班是史密夫,但在公司未注册前,创始人却是上海大 亨沙宣。沙宣以2000港元的代价向港府购得经营权。进入实施阶段,沙宣 发现工程浩大,建成后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故在未破土动工前,就把 经营权卖了。时间是1885年,其时艾利还在沙宣手下打工,正准备脱离沙 宣门庭。两人虽是表亲,但地位悬殊,沙宣就没与艾利道起这件事。 沙宣的经营权被史密夫和基利买下,他们投入资金,终于使山顶缆车 开通。 1889年,弗德利·沙宣来香港公干,便把表亲艾利·嘉道理叫来,一 道登山游览。两人坐在空荡荡的缆车厢,沙宣为自己当年放弃经营权而自 鸣得意。沙宣对艾利说:“史密夫一定会栽到缆车下。” 上了山顶,遇到史密夫,史密夫谈起现状面有难色,向沙宣讨教扭亏 之策。沙宣赞叹史密夫为香港开创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鼓励史密夫道,坚 持下去,只有坚韧不拔的人才会有转机。 沙宣事后对艾利说,史密夫撑不下去的,你若有机会,就把他的股份 买下来。我相信你有办法将它经营成功。 艾利叹服沙宣的城府与韬略,含而不露,实则比钢刀利剑还厉害。 果真,史密夫就像落水呛得晕头转向的人,听人指点,反而向水深处 游去。缆车公司正一步一步向灭顶之灾滑去,濒临倒闭。 1891年,缆车公司为摆脱危机,把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按予中国信托贷 款公司做抵抓,获取3万港元贷款,以期起死回生。 3年过去,缆车公司仍毫无起色,信托公司成了缆车公司的所有人。按 银行法,金融机构不能直接投资实业。艾利与摩臣便趁机购入缆车公司的 股份。因是作抵押的,股价很便宜,每股才5港元。 1905年,艾利、摩臣已是缆车公司的大股东了,两人双双入主缆车公 司。 艾利将蒸汽发电机拍卖给尚未使用上电的九龙工厂。原因是自己发电, 比接港灯公司的电成本贵。第二步,艾利把乘坐费降价,他认为,只有价 格适中,才能吸引更多的乘客,过去交密夫就陷入这种魔圈,愈亏愈不敢 降价,愈不降价愈亏。 一年后,缆车公司开始盈利。同时,艾利经营的其他生意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