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十大超级间谍传奇(youatxt.com)-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伯吉斯启程回伦敦后,菲尔比给局里写了一个备忘录,建议他们不必对大使馆的佣人进行浪费时间的调查。他认为应从苏联叛逃者克里维茨基的供词着手,把他所提供的资料与1944年至1945年泄密期间派驻华盛顿的外交官的材料核对一下。维维安很快给予回信,他对菲尔比的建议答复说,他们对案情的这一方面也一直是这样考虑的,但是档案里并没有任何这种做法的记载。
与此同时,菲尔比对伯吉斯那边事情的进展速度十分担心。
在随后进行的跟苏联联系人的接头时,他告诉他们要抓紧。他还得到了一个直接给伯吉斯去信的借口。大使馆的交通官员两次问他伯吉斯放在停车场的那辆林肯牌大陆型汽车怎么办。于是菲尔比就用紧急的言词给伯吉斯写信,告诉伯吉斯如果不立即办就太晚了——不然他将把他的汽车送到废物堆去,因为他别无他法。
接着,军情五处把克里维茨基的供词跟大使馆泄密问题的材料相互核对后,给菲尔比送来了一份大概有6个人的名单,并说调查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名单上就有麦克莱恩,但由于他们对一个代号的迷惑和错误理解而把另一个人列为重点嫌疑,麦克莱恩的名字则放在最后。
菲尔比更加担心了,他希望伯吉斯的行动早点结束,而那个代号再使伦敦的调查延误几天。
一天清晨,时间不相当早,军情五处驻美国代表佩特森给菲尔比打来电话,说刚接到伦敦打来的一份很长的特急电报,如果没有人帮忙他就得用一整天时间才能泽出密码,因为他刚给秘书放了一周的假。他问菲尔比能否把秘书借给他。听到这情况,菲尔比心都快跳出来了:这可能就是那件事!麦克莱恩被捕了吗?他已经跑了吗?伯吉斯出什么事了?菲尔比做了必要的安排之后坐下来镇静了一下,他恨不得马上闯进佩特森的办公室和他一起把密码译出来。但他认为还是应若无其事地按常规的言行处理要好些。
他径直走进佩特森的办公室。佩特森脸色阴沉,用几乎是耳语的声音说:〃金,鸟儿飞掉了。〃
菲尔比彻底放心了,但仍表现出吃惊的样子:〃什么鸟儿?
是麦克莱恩吗?〃
〃是的,〃佩特森回答说,〃但是更糟糕的是伯吉斯这家伙也跟他一块儿走了。〃
这一下,菲尔比的震惊就绝不是装出来的了。
6。8 最后的周旋
伯吉斯和麦克莱恩的出走使菲尔比面临重大抉择。在最初研究麦克莱恩的逃跑问题时,他的苏联同事就考虑到可能会出毛病而使他陷入危险的境地。针对这种可能佐,他们曾精心地为他策划了一个逃跑计划,以使他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可以见机行事。
很明显,伯吉斯的逃跑使情况变得更紧急了。
但菲尔比对此持怀疑态度:〃是不是十分紧急了呢?〃他认为只有等他拆掉他房里会连累他的秘密设备,再了解联邦调查局的态度以后,再就此做出决定。
他把房里的秘密设备埋在乡村的一片树林中后,感到轻松多了。就物证来说,他现在是干净利索了。
现在他可以考虑自己的处境问题了。由于几天以来没少想这个问题,所以在当时他就拿定了主意。他决定先不动声色。他的指导思想是:〃除非我滑过去的机会十分有限,否则我一定要闯过这一关。〃他也知道,他肯定要蛰伏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可能会拖得很长并让人难以忍受,但是他确信肯定是有机会再接着干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估计一下滑过去的机会有多大。菲尔比认为,他现在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就他来说,他已经在情报部门里干了11年,其中7年担任高级职务,跟军情五处合作了8年,跟美国情报机关紧密配合了将近2年,断断续续的联系保持了8年,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他认为他对敌人的了解程度已到了足以预见他们一般将会采取的行动。他了解他们的档案材料——他们的基本武器。更重要的是,他了解法律和惯例对他们工作的种种限制。很明显,在伦敦肯定有许多身居高位的人非常希望看到他清白无辜,他们将会有助于消除对他的怀疑。
菲尔比还认为,虽然他值得怀疑的地方很多,但他们根本拿不出什么实际证据来,这一点是最关键的。
就这样,菲尔比决定继续潜伏下来。事情果真如他所认为的那样,外交部把他召回伦敦后虽受到质询和秘密审问,但他们拿不出证据。1956年9月他被外交部开除以后,就以《观察家》和《经济学家》周刊特任记者的身份到贝鲁特去工作,继续为苏联情报机关活动。
1962年苏联情报机关的高级人员乔治。布莱克被捕后,菲尔比才被确认为苏联情报人员。
1963年1月23日晚,菲尔比在贝鲁特失踪。不久,苏联政府宣布获准菲尔比在莫斯科政治避难的要求。
1965年,苏联授予他最高荣誉勋章之一的〃红旗勋章〃。
闺中谍秀
——贝格尔
如果华沙条约组织决定进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国家;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顷刻就可迫使西德就范。自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赫尔加等十几位漂亮女郎先后成为东方间谍之后,西方的绝密文件如同流水一般泄露而出。华沙条约组织发动闪电式袭击所需的战斗性情报来自这些闺中谍秀,其中主要是赫尔加。贝格尔。
〃大量女秘书变成间谍,波恩政府当局不得不在各部到处张贴这种布告:〃警惕躲在暗中的唐璜,甜言蜜语能够撬开保险柜。〃
7。1 落入谍网
当赫尔加。贝格尔兴冲冲地跨进巴黎拉斯帕伊大街的阿力昂斯法语学校大门时;这位20岁的姑娘决不会料到以后她会变成战后最危险的风云人物。很久以来,东方的特务机构一直把能掌握外文的年青姑娘作为他们攻克的对象,以利于他们借这些年青女郎进行谍报工作。每发现一个女性目标,东方特务机构都要登记注册,注册后的女郎,在她们的全部职业生涯中,将受到不断的监视。一有机会,特务机构就从大量的候选女郎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位,经过引诱,迫使她们一个个上钩。赫尔加。贝格尔就是这样踏上特务事业险途的。
这位芳龄20、头发棕色的姑娘,身材矮胖,一双伶俐的大眼,使人感到她聪明无比。虽然长得并不漂亮,但也不泛女性的摩登。1961年9月的一天,她跨进了巴黎阿力昂斯法语学校,开始了她的学业。她勤奋努力,虽然有些谨慎、腼腆,但是入学不到一年,就通过了学校的所有考试。获得毕业文凭后,赫尔加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她来到一家化工厂任商业秘书。3年后,她离开了令她厌倦的古城皮尔马森斯市。
1965年,赫尔加来到波恩。一张报纸上的启事引起她的兴趣,她前往联系,很快被招聘为外交部的秘书。这位昔日的商界小秘书在首都交上了在外省的同事们梦寐以求的〃红运〃。然而,赫尔加却万万没有料到,〃红运〃的背后隐藏着可怕的结局。东德国家安全部的特工人员看到条件已成熟,便立收鱼线,开始密切地注意她的行踪。赫尔加住在波恩被称为〃秘书之家〃的一幢大楼的寓所里。这里舒适平静,隔窗远望,满目一片都市风光。
赫尔加感到一阵阵的激动,她希望自己能在这里轻松的生活一段时间,忘掉痛心的苦恋和感情的纠蔼。夜晚,赫尔加常常自己一人走向集市上的咖啡馆,在那里消磨夜晚漫长的时光。
1966年3月的一个傍晚,她在朗哈尔特咖啡馆吃完冰淇淋,准备返回寓所时,一位陌生的男子彬彬有礼地走上前来问她:〃小姐,请告诉我剧场在什么地方?〃这位男子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充满了男子汉的气概。这位男子的热情和男性的气质象一块磁铁紧紧地吸引住了赫尔加的注意力,她的心剧烈地颤抖起来,一种本能的冲动袭向她的全身,她久久地注视这位美男子:美丽的头发,高高的鼻梁,健壮的身材。赫尔加压抑在心中的情火又一次燃烧起来。她想起了往日与他幽会缠绵的皮尔,她多么希望眼前的这位美男子就是往日的他呀。当这位美男子告诉她说:〃我叫彼得。克劳斯,希望以后能与你再次见面〃时,赫尔加无限激动,她毫不思索地接受了这个请求。第二天,赫尔加换上新的礼服,如约来到朗哈尔特咖啡馆,他们久久地攀谈,不忍离去。
第二天,他们又一次会面。不久以后,赫尔加就很少在白杨树大街自己的寓所过夜,而经常去彼得的住地幽会了。彼得在莱茵河畔科尼施温特租了一套陈设豪华的房间,赫尔加经常和彼得在这里谈天说地,幽幽缠绵。很快赫尔加便扑向了彼得的怀抱,他们如胶似漆,疯狂地走向了爱情的雀巢。彼得不久就向赫尔加正式提出了结婚的要求。他待人殷勤、温柔,态度谨慎,所以赫尔加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但是,由于彼得对自己的生活来源守口如瓶、严加保密,这使赫尔加的父亲对这位自称没有地位但又挥金如土的求婚者产生了疑问。赫尔加的父亲为此请了一位私人密探对这个求婚者进行侦察,结果使贝格尔一家惊恐万状:原来未来的女婿用的竟是假名!赫尔加要求彼得作出解释,彼得遮遮掩掩,直到他和赫尔加一起来到里米尼度假,彼得才向她透露〃真情〃:他是英国情报处的间谍,他的任务是了解西方人是否能真的信赖德国人,波恩政府在同苏联人的关系问题上是否明的一套,暗的一套。彼得坦露真情后,逼迫赫尔加立即作出抉择:要么彼此分手;要么就成为一个英国间谍夫人,并协助他的工作。
赫尔加望着彼得魁梧的身体。伏在他宽阔的身上,她不舍得丢掉这位美男子的丈夫。抚摸着彼得健壮的肌胀,赫尔加情火起伏,她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她又一次扑向彼得的怀抱,埋头于他有力的身躯之下。在一份东柏林伪造工厂制作的、印有英国徽章标记的表格上,赫尔加签上了她的名字。就这样,东德国家安全部在波恩又多了一名间谍,赫尔加在登记卡片上用的是假名——诺娃。
7。2 施展魔法
婚后的赫尔加以诺娃的身份开始了她的间谍生涯。她开始从彼得那里学习获取情况的种种手段,也开始了她风流的间谍历史。刚入谍界,诺娃并不以为自己有多大的作用,也不知道她已成为东德的特工间谍,她以为自己从此加入了英国情报处。开始时,诺娃提供一些诸如秘密电话号码以及有关某些高级官员的风流韵事等微不足道的情报。也许,这对于以后进行讹诈活动是有用的,但总的来说,没有多大油水,仅仅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赫尔加的丈夫为人热情、谨慎,她非常喜爱他,他宽阔健壮的身躯、富有男性魅力的肌肤、发达的胸饥有力的臂膀,无不令她梦牵魂绕。她难以相信彼得所说的情报处的背景,她不相信有必要逃往东柏林与情报处的人相会,她根本就难以相信自己的丈夫竟是间谍,唯一的感觉是,每天晚上与她同床共枕的彼得,似乎心事重重,并不象他们刚堕人情海那样可信可爱。无论出于何种考虑,东德安全部在波恩的上司都要求彼得再投诱饵,牢牢地把这位新的成员巩固起来。按照上司的旨意,彼得。克劳斯串通另一个东方间谍设置了一个新的骗局。彼得告诉诺娃:〃我们的上司已从伦敦抵达这里,他想同你会面,并向你表示祝贺。〃诺娃半信半疑,在法兰克福国家旅馆的一套豪华的客厅里,诺娃见到了一位50开外的绅士。他以上司的身份用德语对诺娃说:〃伦敦方面对你非常满意〃。他赠给诺娃一支英产金笔和其它许多名贵化妆品。诺娃确信无疑了。她为能与上司见上一面而高兴,为自己能加入一个传奇式的情报机构而感到骄傲,他们共进了晚餐。
面对这位气度不凡的绅士彬彬有礼的款待和过分热情的招呼,赫尔加心花怒放,她的情欲之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一双渴望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位上司。当两双炽热的眼睛相遇时,赫尔加再也按捺不住狂跳的心,当晚,他们就住进了〃美洲豹〃大饭店。兴奋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赫尔加为有一位既是她上司又是她极其理想的情人的男人感到自豪。从此以后,赫尔加频繁地与这位自称是她上司的男人来往,并加倍的努力,尽力满足上司提出的种种要求,向他提供价值越来越高的实质性情报。以此为借口,赫尔加常常与这位上司幽会,一起出入于宾馆酒吧,忘情的吃喝玩乐。她为多一位共度情海者而常常夜不能寐。
一次偶然的机会,1968年春天,诺娃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她又一次来到华沙,任西德商务代表处主任海因里希。博克斯博士的秘书。当时,西德外交部长维利。勃兰特正开始有计划地推行同东方和解的政策。由于华沙没有西德大使馆,因此博克斯博士还负责同波兰官员进行秘密接触,这样赫尔加不仅能够看到商务处的各种文件,而且对暗中的交易也了解得一清二楚。更何况,她现在又多了一条渠道,可以在枕边套取机密。赫尔加极力装扮自己,百般卖弄风情,一有机会就挑逗这位60岁高龄的博克斯博士。博克斯博士尽管已年岁渐高,气力不足,且笃信基督教义,仍然难以抵制来自赫尔加这位女秘书的性诱惑、他也忘记了自己高贵的社会地位,在女秘书的〃无限魅力与温柔〃下跌倒在床上。
彼得在华沙租了一个小套间,他每月来两次。在这个小套间里,他有时连续工作几小时,拍照复制诺娃从商务处窃取来的大量文件。诺娃工作效率极高。她同博克斯博士这种亲近的暧昧关系使她免去了所有检查。她只需在打字机上多垫放一张复写纸。
每隔半月,她带上装毛衣的塑料提包到彼得的住地走一趟,秘密情报就藏在毛衣内。这一狡猾的交接情报手段连续使用了两年,直到博克斯博士离职退休为止。两年多的时间,博克斯博士似乎毫无怀疑,每当他稍有觉察或微感不适时,赫尔加就投去妩媚的目光,撩拨这位商务代表处主任。一次,赫尔加如法在打印机上放上复写纸,正在打印,博克斯博士向她走来,赫尔加急忙向他投去温柔的一笑,一只手自然地伸向他的衣裤,另一只手迅速地取下了打印机上的复写纸。随着一声娇滴滴的呼唤,博克斯博士便再也顾不上瞄一眼打印机,就和她躺倒在松软的沙发上了。利用这一手段,赫尔加逃过了无数次疑问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蒙混过关。由于她的出色工作,东柏林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始终对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乃至整个西德战略了如指掌。
此后,赫尔加独身留在华沙,她已不象姑娘时代那样天真钟情,只要能获取情报,能得到更多的钱物、更美丽的生活品,能受到上司的称赞,她什么都不怕。从内心深处讲,赫尔加为自己能如此有魅力,令一个个敌人倒在她的石溜裙下俯首听命而感到无比自豪,她一生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满足,这样令她兴奋和激动。独身生活一段之后,赫尔加渴望早日返回波恩,与退休后己在那里定居的博克斯博士团聚,同时又可以更加频繁地同彼得相会。她开始不安地给彼得打电话,要求他尽快地打通关系寻求新的窃取情报的要位。
7。3 如鱼得水
1970年9月,诺娃回到波恩,在外交部担任了一个不甚重要的职位。在这期间,彼得又在别的地方建立了新的情报网。他使用克罗斯。韦勒的假名,并以画家的身份在多特德安顿下来。
他决定暂时停止同诺娃的联系,以便等待时机、缩小目标。在这段时间里,赫尔加以诺娃的假名继续活动。由于职务的原因,她只能获得一些价值低的情报。赫尔加便经常去博克斯博士的住所,在那里同博克斯博士一起娱乐。生活了一段时间。
赫尔加这时仅30多岁,风韵十足,正是风流的大好时机。
她受不了没有男人的寂寞,每当夜色降临,她便走进五光十色的咖啡酒吧。1971年2月,赫尔加穿着时髦的服装,来到法兰克福国家旅馆的休息厅,等待她的是一位40开外、气度不凡的绅士。这位绅士就是彼得投向赫尔加的猎物,他要赫尔加打动这位绅士,因为从他的身上可以得到重要的军事情报。彼得希望赫尔加能发展新的间谍人员,以到处插手,而这位绅士正好与军界要人来往密切,是一个理想的发展人眩赫尔加走向绅士,彬彬有礼地问道:〃先生,您看起来好象不是德国人,是英国人,是吗?〃绅士感到奇怪,答道:〃我不象吗?其实,我的祖父里有英国人的血统。〃就这样,两个人热烈地攀谈起来,不久,他们便你来我往。赫尔加试图用自己的魅力把他拉下水,一日,赫尔加走进高级美容店,经过仔细地化妆,穿着一套艳丽呢绒上衣,来到了绅士的小别墅。她百般献媚,试图让绅士落入她的情网,当她提出有关绅士好友的军事工作时,这位绅士突然感到惊讶,立即穿上衣服。间谍习惯性的警惕告诉赫尔加,此人非一般绅士人物,她匆匆逃离,并再也没有出现在绅士的面前。此后,赫尔加更加谨慎行事了。两年多以后,机会又一次降临,这位年青的女谍这时已当上了西德驻巴黎大使的秘书。彼得认为时机已到,开始频繁地约赫尔加去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会面,在拉布什里餐厅共进晚餐,在拉丁区的旅馆过夜。
机会的到来,给这位化名诺娃、擅长冒险的间谍带来了活力,她〃又开始紧张地活动起来〃。她把所有她经手的电报的副本定期送给化名为克罗斯。韦勒的彼得。几个月后,诺娃返回波恩,经过又一次〃安全审查〃后,她被提升为外交部主任秘书。
这样,诺娃大显身手,她提供的情报更为重要,连连受到上司的夸奖。诺娃不仅更加卖力地工作,而且大展风情,从不放过每一个获取情报的机会,以致几乎所有东柏林感兴趣的机密情报,她都握在手中。为了方便情报传递,她买了几个同样式的手提包,对外似乎是为了方便,实质上是用这几个包源源不断地把窃取的情报带出办公地点。在此后的4年里,她更加频繁地去彼得在多特蒙德的住地,把所有得到的情报传往东方。彼得竭尽全力支持这位女间谍的工作,为她提供一切高级的作案工具。诺娃逐渐得心应手,习以为常,一直用那个传递情报的塑料提包每周把涉及各个方面的大量秘密报告给他:法德定期磋商;德国与阿拉伯对话;欧洲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次会议;德外交会议纪录;首脑秘密会谈备忘录;欧洲理事会会议等几乎外交部所有的情报。东柏林的有关人员又一次欢呼雀跃。
赫尔加的校友,后来的同事格达。奥斯丹丽德也充当了东德国家安全部的间谍。在巴黎阿力昂斯法语学校期间,由于她苗条的身材和美丽的眼睛,引来了无数青年人的痴迷,但他们从来没有如愿以偿。后来,格达热恋上一位在阿力昂斯法语学校结识的德国同胞。事实上,这位自称是某汽车配件销售办事处总代表的男人也是东德国家安全部的间谍,名施勒特尔,专门引诱女秘书上钩。这位罗曼蒂克的女性渴望爱情,在施勒特尔的进攻下,很快就范。不久,他们结了婚。从1965年到1973年,格达先后担任西德驻华盛顿大使馆和波恩外交部的秘书。她盗窃了3500多份机密文件,全部由她丈夫拍摄成微缩胶卷,并通过科陋…柏林特快列车上的信箱寄往东柏林。这个女间谍因此获得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人阶级女英雄〃金质勋章。
但是,间谍夫妻并不比其他夫妇更经得起坎坷的磨难。施勒特尔夫妇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格达心里开始猜疑起来,她再也不能忍受目前的生活。1973年的一天,她动摇了。她前往警察局自首,供认了自己的一切罪行,然而,施勒特尔则及时地逃之夭夭。
由于赫尔加、格达等众多〃女秘书〃间谍的出色工作,西柏林的大量情报迅速传向东德,甚至西德总统关于阿尔法新型喷气式飞机一事写给施密特总理的信;美国卡特总统与施密特总理之间的关系报告;西德对非洲的政策等等。由于东德安全委员会特工人员的出色工作,西德反间谍机构领导人在出了一系列〃故障〃和丑闻之后,被革除了职务。上台的是里夏德。迈尔,外称〃铁扫帚〃。这位铁腕人物对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清查,他开始推行他的一套新的侦察方法,从人员编制到使用手段。为了提高反间谍的能力,里夏德。迈尔下令配置了一台〃纳迪斯〃巨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耗资巨大,但却大大提高了侦破人员的工作速度。他们依造这台计算机,侦破了东德安插间谍的各种伎俩。为寻找所有埋藏在西德的间谍人员的线索,里夏德。迈尔要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下令,让每一位居民都必须到当地户口管理局注册登记。
登记后的数据再输入〃纳迪斯〃计算机,计算机对所输入的数据精细的核查,然后把所有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