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血 作者:老茅-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之骥冲到院门后,果然见到院外有两名身穿锦衣卫衣裳,身挂鸳鸯刀的锦衣汉子,他连忙行礼:“下官拜见两名大人,还请大人屋里坐。”
两名锦衣卫却没有如同林之骥所想的那样先来一个下马威,反而和颜悦色,其中一人道:“林知县,此番我等经过贵县是为寻人而来,坐就不必了,只要林知县告诉了我们那人住处,我们马上就要赶过去。”
听说与自己无关,林之骥才松了一口气:“两位大人尽管吩咐,小县必定知无不言。”
“那好,还请林知县告之我等贵县典史阎应元的住处。”
“阎应元?”林之骥吃了一惊:“好教两位大人得知,小县典史姓陈名明遇,阎应元为我县前任典史,已经离职了。”
“离职了。”两名锦衣卫面面相觑,找阎应元是锦衣卫指挥使亲自交待下来的任务,两名锦衣卫本来就只要到江阴走一趟就可以了,没想到阎应元已经离职。
“那林知县可否告之我等阎应元去了何处?”
“这”林之骥迟疑了一下才道:“阎典史在本县期间,盗贼断绝,他本是应功升为韶州英德县主满,至于现在他在不在英德县就非小县所知了。”
韶州,两名锦衣卫暗暗叫苦,从这里到韶州何止千里,这下可要跑断腿了。
今日第三更
现在才二百四十来票,连五百票的一半都不到,看来大家知道老茅码字辛苦,不必四更了。
第一卷风雨江山 第十九章求将(四)
两名锦衣卫无奈,只得告辞而去,走过一段路,一名锦衣卫咦了一声,突然道:“不对。”
“怎么不对?”
“你想,若是阎应元当真到韶州任县主薄的话,这个林知县说话何必遮遮掩掩?”
另一名锦衣卫回想了一下,林之骥刚才说话是确实如此:“奇怪,这个林之骥何必要说谎话。”
“你忘了我们是做什么的了,这个林之骥必定与阎应元交好,担心我们要缉拿阎应元,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林之骥等下肯定会派人去通知阎应元,我们只要悄悄跟着那人就成。”
“妈的,这个林之骥活得不耐烦了,竟然敢把我们当猴耍。”一想起要是自己当真跑到韶州还找不到人,那名锦衣卫更是恼火:“不行,我们直接到林府找他要人,若是再敢谎言相欺,锦衣卫的大牢可不是吃素的。”
“算了,算了,正事要紧,我们只要跟着他派出来的人就是了,省得节外生枝。”
另一人不甘的道:“便宜他了。”
两人重新返回林之骥的府外,果然,他们刚刚返回,林府里就出来一个家丁,四处张望了一下就朝南面一条小路走去,两人连忙跟在身后,那名家丁从林府出来,除了开始时四周张望了一下就一直埋头赶路,他大概觉得没有人敢跟踪知县府出来的人吧,因此两名锦衣卫跟踪的异常轻松,直到看见那名家丁走进了一座匾额上写着陈府的宅院。
不是阎府,这让两名锦衣卫有一点失望,他们还以为只要跟着这名林府家丁就可以直接找到阎应元,他们只得在外面等下去,不久,那名家丁就重新出来,向林府的方向返回,两名锦衣卫不再迟疑,在家丁行到半路时突然截住,那名家丁见到突然现身的锦衣卫大吃一惊,转身就想逃,无奈前后都被一名锦衣卫堵住,那名家丁只逃了十余步就被迫停了下来。
面对锦衣卫的审问,家丁刚开始还咬牙不说,不过,被吓唬几次后还是老实的交待了出来,他刚才确实是得到县令林之骥的吩咐,向现任江阴典史的陈明遇通知锦衣卫寻找阎应元之事。
原来数年前阎应元确实升为韶州英德县主薄,只是因为母亲生病,刚刚上路又返回来,后来一直没有赴任,如果是在宋朝,士大夫不当官会被传为美谈,王安石曾多次拒绝皇帝让他出仕的旨意,结果负天下名望三十年,一入朝就成为宰相,可是在大明却没有这样的美事,皇帝要你做官,你不做官那就是抗旨,杀头,充军都有可能,林之骥才会听到锦衣卫查找阎应元时故意将歧路上引,又马上派人通知陈明遇,让他转告阎应元。
“阎应元现在到底在何处?”
问到关键问题,家丁又吞吞吐吐起来,咬着牙不肯吐露,稍壮的那名锦衣卫大怒,就要动粗,别一名稍瘦小的锦衣卫连忙拉住他,和颜悦色的道:“你不用担心,我们找阎应元并不是要为难他,而是皇上下令亲自召见,要为阎大人升官加赏,你若是不说,耽搁的不但是阎大人的前程甚至可能是性命。”
“这”家丁半信半疑,阎应元在任上颇有建树,在阎应元任典史之前,江阴城曾遭到数次海寇入侵,江阴城居民不但财物损失惨重,一些人还丢了性命,阎应元就任典史后,又遇到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条船进犯,阎应元三箭射死三人,顾三麻子士气大溃,不得不退兵,江阴靠近大海,又有盐盗经常杀人越货,阎应元率人一一平服,阎应元要去英德县赴任时,江阴百姓曾满城相送,又请人为阎应元画像作为留念,可以说在江阴城,阎应元的威望比县令林之骥还要高。
“你若坚持不说,不但阎大人要倒霉,你也要倒霉,你全家都要倒霉,你这是违旨,违抗圣旨是什么罪名,你知道吗?”稍壮的锦衣卫用阴森森的语气道。
“两位大人,我说,我说,典史大人不在城中,他在城外矽下脚下庄院居住。”家丁终于受不住压力说了出来,阎应元虽然数年前御任,江阴城百姓依然习惯称呼他为阎典史,只要有阎应元存在,江阴城就不惧怕什么海寇,盐匪。
“好大的庄院。”此时两名锦衣卫和那名家丁已经站在江阴城外矽山脚下,一座占地广阔,青砖绿瓦的庄院依山而建,站在庄院外面,一股迫人的气势迎面而来。
一个典史能建起如此大的庄院,若不是本身生于豪富世家,便是手段了得,否则即使是贪污受贿,也不可能聚敛出如此家财。
“铮、铮、铮。”站在门外,里面一阵兵器撞击声传来,两名锦衣卫互相对望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之色。
“咚、咚、咚。”那边家丁已经敲起门来,大门吱呀一声打开,露出一个壮实的青年来:“你找谁?”
家丁朝两名锦衣卫指了指:“是两名锦衣卫老爷要找典史大人。”
青年朝两名锦衣卫的方向看了看,脸色一变,喊道:“快来人,有锦衣卫要找阎大哥的麻烦。”
“哗啦。”刹时间从庄院内冲出数十名手持各种兵器的壮汉,将两名锦衣卫围了一个结结实实,眼睛不善的看着两人。
被这么多人手持兵器围着,两名锦衣卫顿时冷汗淋漓,一人慌忙道:“误会,误会,我们找阎大人是好事。”
被锦衣卫找上门还有好事?所有人都摇头不信,一名青年道:“看住他们两个,我去请阎大哥过来。”
两名锦衣卫两股战战的等着阎应元的到来,好在没等多久,一名身体壮硕,双眉卓竖,红脸长须的中年人便到了门外,看了看围在中间的两名锦衣卫,脸色一沉:“你们这是干什么,把兵器全部收起来。”
“阎大哥,这两个锦衣卫的狗腿子肯定是抓你来的,不能放过他们。”
“对,不能放过他们。”
一时气势汹汹,大有将两名锦衣卫剥皮煎骨之势。
一本新书就象一颗幼苗,需要大家勤加呵护,推荐票是它最好的成长动力。
第一卷风雨江山 第二十章天子亲军(一)
这里是矽山脚下,除了这个庄院看不到别人,对方真要把他们两人杀了往山上一埋,真是什么后患也没有,一名锦衣卫连忙大喊:“诸位别误会,皇上有旨,召阎大人入京,另有重用。”
阎应元目光锐利的看着两名锦衣卫,他一个典史,只是未入流的小官,皇帝怎么会召见他,心中忐忑不安,难道自己事发了。
数年前,阎应元升任韶州英德县主薄没能成行,除了老母犯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道路不靖,阎应元先知先觉,已清楚的感觉到了大明朝行将崩溃,身处乱世,做一个数千里外的县主薄,还不如无官无职,留在江阴,毕竟江阴有他的根基。
阎应元与顾三麻子可谓不打不相识,阎应元三箭退敌后,顾三麻子派人送拜贴求见阎应元,邀请阎应元上船交谈,所有人都以为是顾三麻子的诡计,力劝阎应元不可上当,阎应元还是力排众议,独自一人登上了顾三麻子的大船。
当时阎应元刚到任江阴典史不久,顾三麻子光船就有数百条,虽然多数是小船,可也有二千多人,江阴县其实无法抵挡顾三麻子的劫掠,阎应元也深知这一点,才不得上接受顾三麻子的登船邀请。
对于阎应元敢于独自登船,顾三麻子也是非常敬佩,两人交谈没多久,顾三麻子就提议两人结拜为兄弟,阎应元是官,顾三麻子是贼,官贼不两立,但阎应元还是末作多少考虑就答应了下来,比起一般海寇来,顾三麻子口碑不错,劫财时极少伤人,阎应元并非古板之人,与顾三麻子结交,不但解决了江阴县迫在眉捷的威胁,而且有顾三麻子为援,更不用怕其他盗匪,阎应元能迅速平定地方,顾三麻子在其中出力甚多。
自嘉靖以来,大明海禁政策形同虚设,沿海水手上岸为商,下海为盗,顾三麻子也并非全靠打劫为生,有时也客窜商人,只是以前没有合适的落脚点而已,与阎应元结交后,顾三麻子有了江阴作为落脚点,单是海商利益已足够,慢慢停止打劫转变为专门的海商,江阴城因为顾三麻子大量采购货物,百姓都得到好处,对于阎应元也更加尊敬,每次出海,顾三麻子也将一成货物折给阎应元作为干股,阎应元推迟数次才尽数收下,迅速富裕起来。
有了钱财,又感受到末世,阎应元并没有用这些钱财来享受,他在矽山脚下建立庄院,主要是因为这里够偏僻,这数年时间,阎应元召聚大量江阴子弟习武练兵,将所有钱财都花费在上面,如今整个庄院已经有六百人,
阎应元能够守住江阴城八十余日,连折清军三王十八将,杀死杀伤清兵数万人,这六百名他亲自训练出来的子弟兵出力甚多,若没有这六百人,单靠江阴城的普通百姓,虽然众志成诚,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效果。
阎应元所做之事对于江阴百姓来说都是好事,他也自认对大明忠心,但与海盗勾结,私自训练兵马,哪一项传到朝庭耳中,阎应元都有可能死罪,听到锦衣卫找上门,庄院中那些青年反应如此激烈也不为过。
“两位大人说皇上召我入京,可有旨意?”
“有,有。”稍瘦的那名锦衣卫连忙从怀中掏出一份明黄色的圣旨,阎应远接过一看,果然是召他入京的旨意,旨意写得有点含含糊糊,尽管阎应元第一次见到圣旨,但深知锦衣卫还没有胆子造假旨来骗他,他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何为被皇帝看中,这份旨意却是千真万确。
“两位大人,刚才失礼了,还请屋内坐。”
“好说,好说。”两名锦衣卫抹了一下头上冷汗,总算取得了对方的信任,谁能想到堂堂锦衣卫找一名典史还会一波三折,他们若是知道阎应元这几年所做之事,恐怕连庄院也不敢进。
两人一进庄院就被引入了一个大厅,茶水点心也端了出来,就是不见阎应元,他们想出去时,却发现门外有四名大汉守着,这让两名锦衣卫重新忐忑起来,这里怎么处处透着古怪。
又等了大半天,阎应元才过来与两名锦衣卫相见,他脸上明显有一丝疲惫之色,向两名锦衣卫拱手道:“两位大人,草民还有老母在堂,刚才与老母告别,怠慢了。”
事实上,刚才阎应元却是与一干子弟商量要不要奉旨进京的问题,虽然锦衣卫手里握有圣旨,许多人依然担心,万一事发,阎应元去京城等于送死,阎应元花费了大量口舌才说服众人。
见阎应元举止有礼,两名锦衣卫才将心放下来:“阎大人不必多礼,皇上要我等见到阎大人,马上回去,不知阎大人是否可以马上动身?”
“两位大人,这天色已黑,还请二位歇息一晚再动身不迟。”
天确实快要黑了,两名锦衣卫也只得听从阎应元的话在庄院里住了下来,他们的房间很大,也很舒适,两人却睡得极不踏实,半夜几次都因为听到刀剑撞击声惊醒过来。
二天后,王福终于等到好消息,他要的第一个人阎应元已经来了,这些日子,王福有点焦头烂额的感觉,王锋天天在他耳边念叨着借虏平寇之策,让王福狠不得在王铎脑袋上重重敲击几下,看能不能将他打醒,偏偏他与王锋有师徒之名,为了自己的名声,哪怕是再不耐烦也只得听着王铎的唠叨,如今终于有好消息了。
“快传,朕马上要见他。”王福听到内侍传来的消息,拨腿就往外面跑去。
“皇上,皇上,老臣的话还没有讲完。”王铎急得大喊,王福却是充耳不闻。
站在大殿上,阎应元还是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江阴和南京相隔并不远,皇帝登基以来的种种作为早也传到江阴,这样一个只知沉迷美色,吃喝玩乐,完全不顾民间疾苦的皇帝找他一个小小的前典史干什么,他此时倒不担心自己事发,若是自己事发,皇帝犯不着进了京城后当真召见他。
第一卷风雨江山 第二十一章天子亲军(二)
就在阎应元站在殿上胡思乱想时,一声尖细的大喝传来:“皇上驾到。”
随着声音落下,阎应元眼角瞥见一个身穿明黄色衣服的大胖子从殿门迈进,深知这位必定是皇帝,他不敢多看,连忙跪下:“草民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仔细的打量了一下跪在地上的阎应元,王福满意的点了点头,阎应元相貌堂堂,手臂粗壮,浓眉大眼,赤脸长须,神采和关帝庙中的神像相似:“爱卿平身。”
“草民谢过万岁!”
阎应元自付自己已不是江阴典史,口口声声呼称草民不称臣,王福也不在意,笑问道:“阎爱卿,朕听说你善于练兵,不知可有此事?”
皇帝这句话让阎应元紧张的心都差点跳了出来,果然,自己的事还是被朝庭发现了,他脸上变幻了数下,重新跪了下来:“草民该死,私自训练了六百名士卒护庄,只是草民绝无不轨之心,请皇上明查。”
“什么,你已经训练了六百名士兵。”王福听得一呆,接着狂喜:“哈哈,好,好极了,阎应元听旨,朕封你为京城羽林卫参将,连同你的六百名士卒也一同加入羽林卫。”
阎应元听得一呆,参将是正三品的武将,他现在连典史都不是,以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授参将之职,虽然大明一直是文贵武贱,但依然是闻所未闻之事。
“怎么样,阎爱卿,你莫非嫌官小,只要你做得好,副总兵,总兵朕也不会吝啬。”
“不,皇上,草民才疏学浅,实在不敢奉诏。”阎应元连忙推迟,这天下掉馅饼的事,阎应元总认为不是什么好事。
“阎爱卿,你莫忘了,你训练六百士卒之事,难道你想让他们都成叛逆不成。”
威胁,这是赤裸裸的威胁,阎应元心中不由闪过一丝后悔,练兵之事皇上好象并不知晓,可惜却被自己说了出来,只是事与置此,心中反而安静下来,这几天阎应元表面虽然不在意,心中却在翻来覆去的想皇帝为何会找到自己,无奈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一个皇帝和一个小县的典史,而且还是前典史,如何会产生交集。
越是不明白的东西,越是让人担心,如今迷底解开,虽然阎应元心中涌现出更多的疑问,心中的大石却已经放下:“微臣遵旨,只是这羽林卫”
“嗯,羽林卫是朕的亲军,还没有组建,只要爱卿到任,马上就可以开始组建了。”
敢情完全是空架子,这么一说,阎应元倒是放下心来,他毫无根基,骤然提拨到高位,必然会导致许多人不服,放在新组建的军队则完全没有问题,他也可以不受到太多的制约。腾的反应过来,皇帝要组建天子亲军,阎应元望着王福肥胖的身躯,眼中闪过一丝迷茫,这还是传说中沉迷于酒色之中的皇帝吗?
“皇上,草民还是不能奉诏?”
王福大为纳闷,这个阎应元搞什么鬼,难道他还会嫌弃羽林卫是新建之军,若真是如此,这个阎应元恐怕才能有限,自己不要被历史误导了:“你说,为什么不能奉诏,若是说不出理由,莫怪朕治你欺君之罪。”
“草民有罪,草民曾与海盗顾三麻子有来往,顾不敢奉诏。”阎应元素性痛痛快快的说出来,他与顾三麻子的交往瞒不过江阴人,既然皇帝要组建天子亲军,必定会再查他的底细,与其让皇帝查出,不如自己说出来。
“怎么回事,什么顾三麻子?”王福讶然的问道,没想到这个阎应元已经搞出了这么多事,自己已经免了他私自练兵之事还不够。
阎应元将他与顾三麻子的事详细说了一遍,王福沉吟起来,心中为这个阎应元的大胆咋舌不已,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以数万老弱抵挡清军二十多万大军八十多天,只是如此大胆之人,自己将内库银两全部拿出来建立的新军交给他合适吗?
不合适又怎样,难道自己有其他选择吗,与其将军队交给一个庸人,不如交给一个有才能却桀骜的人,至少自己可以放心一点,阎应元不会将自己交给清军。
“这样吧,如果你能说服顾三麻子向朝庭投诚,朕可以不追究此事,顾三麻子朕可以授予海上游击将军一职,不过,他的部下必须接受朕派人进行整编,你看如何?”王福缓缓的说出自己的打算。
这样一来,自己可以不必将希望全部放在郑家身上,郑芝龙已成为整个南洋的海上霸主,可惜这样一个人最终还是投降了满清,王福实在不敢把自己的安全完全放在郑家身上。
说出顾三麻子之事,阎应元心中也是七上八下,听到皇帝的话,终于放下心来:“微臣多谢皇上不罪之恩,皇上放心,顾三麻子素有忠义之心,微臣一定可以说服他向朝庭投诚。”
“好,朕给你十天时间,这十天里,爱卿要做二件事,一是把你训练的六百庄丁带到京城,二是必须说服顾三麻子来投,若爱卿有什么好的人才推荐,朕也可以酌情援予官职,十天之后,羽林卫就要大举募兵。”
“微臣遵旨,禀皇上,臣还有一事相询。”
“爱卿但讲无妨。”
“不知羽林卫要募集多少兵力,士卒待遇如何?”
“原来是此事,爱卿不问朕也要讲,朕先说待遇吧,羽林卫是天子亲军,待遇自然也要相应提高,普通士兵月银五两,军官另计,至于人数吗,暂定一万人吧,多了,朕也养不起。”王福脸上现出一丝自嘲之色。
一万人,一年光士卒的军饷就要六十万两,加上军官,兵器,粮草,起码也要数十万两,合起来就是一百多万两,阎应元听得兴奋起来,皇上果然是大手笔,他相信有一万人,只有经过一年训练,就是和刚刚击败流寇的鞑子也可以争锋。
阎应元却不知,为了这支军队,光采购军械的银子就已经超过了百万之巨,只待田成回来,士卒差不多招募完毕,这批军械刚好可以用上,为了自己的安全,皇帝要打造的是不同于以往的一支全新军队。
第一卷风雨江山 第二十二章天子亲军(三)
“皇上,江阴子弟习武者众,臣恳请皇上允许臣在江阴募兵。”
“江阴强盗无锡贼。”这是江南的一句俗语,这是一句玩笑话,据说是从“江阴强桃无锡蚀。”转化而来,江阴盛产桃子,汁多而味美,当地人往往说东西好是在前面加一个强字,江阴的桃好,则称为强桃,到了采摘桃子时,桃农多把桃子挑到无锡城卖,江阴离无锡太近,涌来的桃农多了自然卖不上好价钱,估有“无锡蚀”之语。
江阴仍是长江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就造就了江阴子弟多习武艺,好勇狠斗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江南柔弱的文风格格不入,为江南文人不喜,“江阴强桃无锡蚀。”这句话慢慢就转变成了“江阴强盗无锡贼。”
这句俗语王福前世也听说,他沉吟了一下,道:“即如此,爱卿可以在江阴挑选三千人,其余七千人再在各地挑选。”
王福不要说当过皇帝,就是一个小领导也没有当过,但他有后世几百年的见识,深知无论如何信任一个部下,必要的制衡肯定要有,当然不会允许自己的一万亲军全部出身江阴。
能在江阴挑选三千人,阎应元已经心满意足了,毕竟江阴只是一个县城,全县人口加起来也不过十来万,三千子弟,几乎每四五户就能摊上一人。
“微臣遵旨。”
“你下去吧。”
“微臣告退。”
刚刚送走阎应元,王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