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回忆-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领着广东的革命军到河南来,解救工人们和农民们的苦难。 

    同日,我妻赶到了,我们就于十四日清晨搭上陇海车赴沪。我们挤进车厢,立即证实了 
工友们对国民二军的指责。车上秩序非常凌乱,到处都是横行霸道的军人,他们不仅自己不 
买票,还以眷属名义挟带搭客私收车资,以饱私囊。这样,一般歹徒和走私者,争与不法军 
人勾结,横行无忌,而农民和正当的商人买贩,则虽买了票也往往挤不上车。沿途各站和列 
车中更是一片吵闹之声。车行的速率也不正常,花了双倍的时间,天黑后才到徐州。 

    徐州当时是国民军、奉军和直系军三种势力交叉的地方,秩序同样凌乱不堪。我们夫妇 
在那里停歇一夜,才搭上翌晨向南开行的火车;可是所有客栈被各方军人占满了,旅客们都 
挤在车站里过夜;有的在这里候了两三天,还没有搭上火车。我们好不容易才在挤满了人群 
的车站中,占得一席地,度过一宵。 

    翌日,天还未亮,我们便挟杂在蜂涌的旅客群中,提着行李,争先恐后地挤上车厢去占 
据座位;假若稍迟一步,就连站立的地方也不容易得到了。我们在占得的座位上呆坐着,一 
步也不敢离开。候到上午九时左右,车才开行。车行以后,车上秩序才逐渐好转。这些亲身 
经历的事,每一细节都曾不断的萦绕于我的脑际;我那时就确认,军阀们的所作所为,事实 
上等于在培育着革命的种苗。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六日,我到达上海,立即住入中共中央所指定的地点。那所两上两下 

                                    3/185 

… Page 155…

                               《我的回忆》第二册  

的房子,就是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办事处。刘少奇和他新婚的妻子已先我住在楼上的 
前房。我们夫妇则住在楼上的正厢房。楼下便是我们的办公处所。邓中夏等人有时也在那里 
下榻。这不过是中共中央的一个分支机构,但气象较之已往,显得堂皇多了。 

    陈独秀先生当天就来看我们。他首先慰问我们夫妇在北京的入狱,对我妻子更是慰勉有 
嘉,又为我和刘少奇这两对新婚夫妇祝福,态度诚恳亲切,表现了充分的友谊。 

    我们互诉别后情况,他赞扬我纠正赵世炎等反孙北上的左倾错误,也称许李大钊先生和 
我在北京对国民党所持的态度,认为是能于不动声色之中,贯彻了中共的主张。他对孙中山 
先生的逝世可能引起的后果,表示忧虑;对于广东东江的军事胜利,则引以为快。他主张失 
去了领袖的国民党应扩大党内民主,实行委员制的领导。他认为中共已克服了许多困难,对 
中共的前途增加了自信;并强调中共必须独立发展。 

    陈独秀先生的这种对前途的乐观看法,是以中共工作的进展为其背景的。中共第四次代 
表大会时,党员人数已近千人,中央及地方组织均已略具规模,党员的活动能力也已大为增 
强;因此,在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已提出中共要争取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我参加了中共中央的工作后,很快体会到造成陈先生乐观的因素。四次代表大会后的中 
共中央,虽仍未设立政治局,但雏型已具。我们每星期的会议分为两种:一种多半假威金斯 
基的住所举行;经常参加的只有陈独秀先生、蔡和森、瞿秋白和我四名中央委员①。威金斯 
基则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所讨论的,多是政策问题。另一种会议,威金斯基不 
参加;出席者除我们四人外,还有新任中央委员主管宣传工作的彭述之、少共中央书记任弼 
时、上海区委书记王一飞、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刘少奇、李立三和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委向警 
予等;会议讨论的则多属日常工作。所以这两种会议的性质,前者颇类似于政治局会议,后 
者则系中央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这些会议显得更有秩序。每次开会都有预定的议程和明确的决议。我这里仅就 
相当于政治局的会议的情形,及与中共发展有重大关系者,略述一二。 

    这个时期,中共中央很重视统一战线的策略。我们认为中共自身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 
够的,必须通过统一战线的工作,去团结更多的力量,才能完成国民革命。我们把完成国民 
革命这一主要任务,看作是各阶级应有的联合行动。这种观点解除了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中共 
可能变成国民党左翼的疑虑,也获得了全党一致的支持。 

    我们在威金斯基的住所所举行的会议主要讨论的,大致可归纳成为下列三个范畴:一是 
工人阶级领导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并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反对买办、军阀、封建势力和 
帝国主义;二是团结国民党左派,联络中间派,反对右派;三是中共自身的发展、职工运动 
的统一,与农民协会的发展等。 

    上述这三方面的问题牵涉极为广泛,国共关系是问题的核心。我们认为国民党左派是革 
命的小资产阶级,拥护联俄容共及工农三大政策,是中共最接近的战友。右派则正相反,代 
表买办及其他守旧势力,反对三大政策。至于中间派则代表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 
般倾向,左右摇摆,不完全赞成三大政策,但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我们认为中间派的人数 
较多,联络和争取中间派便是实现广大联合战线的要图。 

    为了上述见解,中共中央与鲍罗庭之间有了分歧。孙先生逝世后,回到广州的鲍罗庭, 
在专心致志地培植黄埔,并企图凭借其力量,建立所谓“革命的专政”。他根据广东实况,认 
为国民党内只有左右两派,并无所谓人数众多的中间派。因而不满联络中间派的统战策略。 

    威金斯基与中共中央合作得很好,我们与他之间从未发生政策上的严重争执。其实,中 

                                    4/185 

… Page 156…

                               《我的回忆》第二册  

共中央政策的制定,威金斯基其有甚大的影响力。他也小心翼翼的根据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 
示行事,决不任意自作主张。但他的权力有限,不能左右在北京的加拉罕和在广州的鲍罗庭, 
因为他们直接受苏俄政府的指挥,而威金斯基在苏俄政府中并无地位;所以他不得不仆仆于 
莫斯科与北京之间,进行协商。 

    威金斯基负担着中共中央与莫斯科之间的联络责任,我们不通过他就无法与共产国际接 
触。在“五卅”前后,他多半居住上海。他的工作组织得很好,有几位助手帮忙他处理日常 
事务,他自己则专心考虑政策问题。他的妻子沉静和蔼、身体瘦弱,时常闹病;但她仍努力 
协助她的丈夫工作;为了秘密文件的送达,她还常奔走于莫斯科与中国之间。 

    那时,威金斯基住在一座面临昆山花园的小洋房的三楼上,房东是一位白俄富商;我们 
出入其间,从未惊动这位房主人。有一次我们正在威金斯基房间内举行会议,楼下突然来了 
一些租界的外国警官,我们颇为不安。威金斯基却处之泰然;他说,这些警官不过是房主人 
的宾客,他们常有往来。所以在这里开会,只要大家来时没有暗探跟踪,就很安全。由此足 
见威金斯基那时在上海已获得白俄的掩护。 

    我们的会议由陈独秀先生任主席,他每次都准备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提出讨论;与会者 
也都可以随时提出议案,会议进行得颇有效率,民主气息也相当充分。威金斯基虽发言最多, 
但从不以“共产国际”的帽子,来左右会议的决定。他总是表示尊重多数的意见;这与已往 
马林的盛气凌人大有区别。 

    当时,中共中央,尤其是陈独秀先生,很重视提高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力闻题;也不喜欢 
苏俄人太多干涉中共内部的事务。在中共内部,北京、广东两个区委会,历来有些独立自主 
的倾向;它们有时候甚至不尊重中央的指示,而根据当地的实况,或者经加拉罕(在北京)、 
鲍罗庭(在广州),直接获知共产国际的意向,作出与中央指示并不完全一致的决定。尤其是 
广东区委在“五卅”后向中央的报告中,往往以鲍罗庭的意见,作为不尊重中央指示的根据。 
这引起了陈独秀先生的不快。他常在会议上表示:广东区委似乎有了鲍罗庭的意见,就可以 
不尊重中央了。在这一点上,威金斯基与中共中央站在同一立场,他表示任何损害中共中央 
的统一领导的行动,都是不应该的。 

    第四次代表大会后的中共中央组织日趋庞大,会议更是频繁;一切事务,就得循着组织 
的体系,经过复杂的手续来处理;陈独秀先生的权力也就因之扩大了;甚至各地方组织的负 
责人亦多由中央委派。接着,中共内部,所谓实际工作派和留俄留法书生派之间,也出现了 
互相磨擦的倾向。 

    陈独秀先生以中央书记的身份领导中央秘书处,并兼任组织部部长。中央秘书处主管行 
政事务,设秘书一人,受书记的指挥,总揽各项工作。这个职务最初由一位姓任的同志担任, 
不久就由自法返国的王若飞接替。秘书处之下分设文书、财务、发行、交通四部分。中央的 
一切决定均由秘书处作成正式文件,分送各地方组织遵办。财务是完全秘密处理,并不提交 
中央会议讨论。当时中共经费主要是倚靠共产国际的支持(党员所捐只占小部分),由陈独秀 
先生根据需要与威金斯基商定。 

    陈独秀先生所兼任的中央组织部,较以前也大为充实。以前党员人数很少,组织部工作 
简单;到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以后,党员数达千人,且还在增加之中,组织部的工作才开始繁 
复起来。这时组织部内有党员调查登记、工作分配、党员训练等三部分。一切人事的调动, 
均由陈独秀先生以组织部长的名义,提交有关的会议通过任命。 

    中共中央的宣传工作也同样繁重了,彭述之任部长;他有一幢三层洋房的办公室,负责 
指导党内宣传工作;包括通俗宣传、政治宣传及党员文化教育等工作。至于《向导》等党刊 

                                    5/185 

… Page 157…

                               《我的回忆》第二册  

的编辑,中共中央认为是其有政治指导作用的,由蔡和森、瞿秋白主编;其编辑方针直接由 
中央议定,不受宣传部的管辖。 

    我所领导的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也算得是人才济济。委员除我以外,有曾主持安源路 
矿工会(后来又扩大为汉冶萍工会②)的主角李立三、刘少奇;曾在北方主持工运因无法立 
足而来到上海的邓中夏;在武汉从事秘密工会活动的项英、林育南;出狱不久的李启汉和浦 
口铁路工会的领袖王荷波等。我任主任,主持决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刘少奇助理。李立 
三则专负上海工会的领导责任。邓中夏那时在上海大学任教,负责物色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工 
会工作。其余的委员多分赴各地指导工作。 

     “二七”失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已不存在了,召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准备工 
作,就成了我们职工运动委员会的中心任务;目标在于建立全国总工会,以统一全国工运的 
领导。 

    此外,中共中央曾计议要增设军事部和农民运动委员会,但因无适当人选,搁置了一个 
时期。在“五卅”以后,先成立军事部,由我兼任部长。农民运动委员会则迟至一九二六年 
春才组织成立,这是后话。其他如妇女运动委员会等机构的组织与工作也都扩展了。社会主 
义青年团在一九二五年二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已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人数扩 
展至九千人,其中百分之三十为青年工人;此外则多系进步的知识分子,尤以青年学生为多。 
它的中央组织与工作自然也同样的扩展了。 

    中共这许多中央机构在上海地下存在着,自然要注意保密,于是中共中央开始建立了“交 
通”制度。各机构之间和各负责人员之间的联络,以及由外地来上海接洽工作者的招待、财 
物的运送等,均由交通人员负责。中央秘书处的交通人员也就因之日渐增加起来,由数人增 
至十数人乃至二三十人。 

    组织日益扩展的中共,在众民广土的中国,固然仍不过是一只“小麻雀”,但五脏确已俱 
全;因之,它的革命雄心已勃勃然而兴了。当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中共的首脑们总觉得 
孙是老资格,须让他领先。现在孙已去世,而国民党右派正极活跃;马君武、冯自由等已另 
行组织国民党同志俱乐部;于是中共中央认为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 
候了。 

    实现这种雄心的首要条件是中共自身力量的壮大。因此,中共中央及其地方组织都在积 
极研究:如何征求党员、如何增强它的领导力量、如何统一工会的领导和扩大少共的组织等 
等问题。当时中共广东区委会已有了军事部和农民运动委员会的组织,中共中央自愧不如, 
急起直追,积极商讨如何在北方军队中展开活动,并将河南等地的红枪会转化为农民协会等 
等。一般说来,中共这时奋斗的目标,是力图壮大自身,以增强其在国民革命中的份量。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共也产生了内部的困难。当时,中共内部政见的分歧虽然缩小了。 
但在组织问题上,却滋生了纷扰。彭述之等要求继续扩大中共权力,主张中央集权。他们缺 
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往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指责一般实际工 
作者忽视组织原则,保持着一种落后的“手工业式”的工作方法,不了解马列主义的理论, 
而依据一些零碎的经验行事。 

    彭述之等这种见解在党内得到有力的支持。首先是陈独秀先生左袒其说。陈先生这时是 
得心应手名符其实的“家长”,他没有了一九二四年五月扩大会议时那种愁眉苦脸的样子,而 
且初期的反对党魁制的议论也听不见了,似是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成为无限权力的党魁。 
此外多数留俄、留法归来的同志,如在中央秘书处工作的王若飞(留法)、组织部秘书尹宽(留 
法)、少共书记任弼时(留苏)、上海区委书记王一飞(留苏)、上海区委组织部长罗觉(留苏) 

                                    6/185 

… Page 158…

                               《我的回忆》第二册  

等,都或多或少的附和彭述之的主张;而且他们也时常捧着陈独秀先生的招牌发号施令。 

    不同意彭述之这种见解的,则是党内大多数实际工作者,他们不赞成中央过份的集权; 
主张党员在中央决定的原则之下,应有较多的活动自由。他们要求根据各地实况,来运用马 
列主义的原则。他们指斥彭述之等是不懂实况的书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的教条,专拿“中 
央指示”的大帽子来吓唬人。 

    中央委员中蔡和森、瞿秋白和我都支持后者的见解;尤其是我,常表示过份的中央集权, 
会扼杀一般同志的活力,因而被视为“实际工作派”的首脑。当时李立三、刘少奇、邓中夏 
等,与少共中央委员恽代英等以及众多的地方组织的同志,都或多或少的支持这种观点。 

    李立三尤其反对彭述之的作风。他是个热情奔放的汉子,只求工作实效,不惯组织的约 
束。他所主管的上海工运工作也多采取速战速决的行动。对于工作方案,要经历上海区委、 
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中央工作会议屡次的商讨,许久才能解决,表示不耐烦。他老是以“急 
待解决”为理由,要求举行联席会议或另行指定一个行动委员会来处理。他更不愿听那些马 
列主义的说教,认为坐而论道只能贻误事机。他在上海工运中进行工作时不用说服的方法, 
而采取强迫的手段。他认为根据实际情况的行动是最重要的,甚么“中央集权”、“一知半解 
的教条”,都是废话。 

    在当时幼龄的中共,一切都是为了急赴事功,因而这种歧见未致演成严重的争执;但后 
来中共内部的一切纠纷,却多少与最早的这种分歧有关。不仅武汉时期的中共内部纷争是循 
着这个脉络而来的,即后来米夫派的王明、秦邦宪等,也多少继承着彭述之的衣钵,而后来 
毛泽东的“马列主义中国化”,则与当时的实际工作派,可说是一脉相承的。 

   ①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的中央委员的名单,我已不能完全记忆清楚。只记得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 

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彭述之、罗章龙、项英、王荷波等十人是当选的。其中李大钊、罗章龙二人,当 

时在北京,谭平山在广东。   

   ②汉冶萍工会是由安源煤矿工会、汉阳钢铁厂工会、大冶铁矿工会联合组织起来的,为当时长江中部一 

带的主要工会。   

    第二章职工运动的复苏 

    由于工会组织的恢复,一九二五年春各地的罢工事件日益增多;而这年二月间上海日本 
纱厂工人的罢工,又是“五卅”运动之前,罢工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列强之中,日本在华工业是首屈一指的,它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在中国境内开设 
了各种工厂。那时日本在中国境内所设置的纺织厂,共有四十一所,在上海一地即有三十七 
个厂。纺织业间的竞争相当剧烈。日厂资本既雄厚,又有不平等条约为护符,不惜采取降低 
劳动待遇的手段,来维持和增加利润;同时对中国民营的纺织厂;积极进行吞并和排挤。这 
些事首先引起纺织工人酝酿反抗,也引起中国工商界的愤怒。 

    日本纺织厂中资力最雄厚的是“内外棉株式会社”,它在中国有十六个厂;其中十一个在 
上海。中国工人在“内外棉”做工的境况之惨,简直如处地狱。工人分日夜两班,每班每天 
工作十二小时;众多的女工和童工,每天平均工资不过一角多一点(约五分美金)。他们的食 
宿条件,坏到难以形容。管理工人既严格周密,额外克扣工资的事件,又层出不穷;打骂工 
人,更是司空见惯。进而发明了一种独特办法来榨取利润;它利用中国人民的困穷和大量失 
业,招收大批男女童工,设立集中营式的训练所,名之为“养成工”。以这种“养成工”制度, 
用来对付反抗力较强、工资较高的男女成年工人,因此,成年工人之被淘汰者,日益增加。 

    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内外棉”第八工厂传出大批成年男工被开除的消息,引起工人的 

                                    7/185 

… Page 159…

                               《我的回忆》第二册  

骚动,并发生逮捕和殴打工人的事件。二月九日,工人开始罢工;罢工的主要口号是“反对 
东洋人打人”;罢工风潮迅速蔓延到二十二个在上海的日本纱厂,罢工人数达四万余人。 

    这次罢工具有反日的性质,获得上海各民众团体,如学生联合会等的支持。二月二十五 
日,上海总商会出面调停。日本厂方接受了“不得无故打人”等四个条件,罢工才告结束。 
这次罢工虽未获得全部的胜利,但上海纱厂工会的势力,却迅速膨涨起来(日本纱厂工人加 
入者增至九千人)。此后,日本纱厂中继续发生一些劳资纠纷和工人反日的举动,终于酿成了 
五月十五日内外棉第七厂,日籍职员杀死工人顾正红的事件;这一事件便成为“五卅”运动 
的导火线。 

    我于三月十六日到达上海后,同志们向我谈起这次罢工的壮烈经过。我以前一直认为纱 
厂工人多系童工和女工,团结力较弱,组织工会和进行罢工困难多端。现在居然出现了可观 
的成绩,足见职工运动已有了新的生机。 

    我曾亲到沪西纱厂区去考察,看出同志们颇能利用已往的经验,尤其是我在长辛店发动 
职工运动以来的经验。中共上海区委会在纱厂工人密集的地方,设立了一些工人补习学校和 
工人俱乐部等,团结了不少工人。这些学校和俱乐部大多数由青年知识分子负责领导,其中 
上海大学学生刘华就是最能干的一个。在二月间的罢工中,纱厂工会组织尚未健全,罢工工 
人在“反日”的口号之下,曾采取阻拦女工童工上工的手段,这是李立三根据安源路矿工会 
罢工的经验所表演出来的杰作。不过这种兼用强迫的方法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在当时尚 
未为人重视。 

    我曾和一些工人谈话,他们大都表示:“反对东洋人打人”是天经地义的,每个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