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旧政权打碎了之后,新政权的操盘者,才知道驾驭这个百病缠身的国家,是多么的艰难。一系列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操盘者的艰难不为世人所理解,执政者与在野者谈不到一起,宁愿同归于尽,不愿互相妥协。

    这个时代,至少有一点是弥足珍贵的,就是中国的政党政治、共和观念已经萌芽,并且在前所未有的宽松政治环境里成长。可惜,日本的压力,让袁世凯焦头烂额,急功近利和骨子里仇视共和,让袁世凯不可能对所谓的共和产生认同。

    或许,内外交困也是袁世凯最后走向独裁、复辟帝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袁世凯发现,共和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共和不能改变解决内乱,也没有让中国强大。

    可以说,袁世凯抛弃共和制度,走上称帝之路有多种原因,抛开其自身原因不说,不外乎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内政外交局面,让他产生的焦虑。

    何以解忧?唯有独裁!当一个坐在权力顶端的人,发现自己处处遭遇内外掣肘的时候,他应该渴望更大的权力。

    一旦拥有权力,就会发现权力不够大,这似乎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基因。从微观的角度上说,这是一个团体内斗、官员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说,那些已经足够高政治地位的官员为何会贪污受贿?他们需要很多很多钱吗?是的,他们需要,他们需要更多的钱换取更多的权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感);从大的视角上说,这也是中国民主进程多舛的一个心理因素。

    袁世凯放弃共和,意味着中国结束一个坏局面之后,掀开了另一个坏的局面。中国走上这样的道路自然有众多的原因。但是作为日本,这个时时在袁世凯的面前示威的一个重要侵略者,其加紧侵略应该是破坏中国共和体制的一个重要力量。

    埋葬共和的是袁世凯,但是帮助袁世凯埋葬中国希望的有很多人。这其中,包括日本。

    事实上,以二十一条重创初生的中华民国的日本,也为其自以为是付出了代价。随着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死去,中国掀开了一个军阀混战的大动荡时代。

    在蒋介石北伐统一全国之前,作为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代表的北京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实际上已经沦为外国人花钱供养的一个傀儡。这个政府,不过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袁世凯本人还有反日的一面,在其当政的时候,政府借款对象主要是西方各国。而袁死后,中国的经济命脉基本上被日本人所控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中央政府的收入无外乎田赋、关税和盐税。田赋已经为地方军人所截留,关税从1854年以来就掌握在外国人之手,大部分用于抵消外债。盐税自1913年以后为外国人掌握,作为外债的抵押。

    如此情况之下,政府焉能不破产?

    1922年的英文《中国年鉴》显示,当时北京政府每月运转费用需要920万元,而月收入只有23。1万元。这已经是一个彻底破产的政府,没有外债已经无法支撑。

    1925年年底财政部和交通部的公告显示,北京政府所欠外债达到22亿元,其中大部分借款来自日本。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基本上为日本所控制。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五、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一

    国民党的北伐统一战争,顺应时势,势如破竹。这个时候,日本悍然出兵阻扰,再次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梦魇。一个统一的中国,不符合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利益

    外侮难除,内乱不止。大清国倒掉之后留下更烂的烂摊子,是国家在事实上四分五裂。统一中国,成为驱除外侮的前提。国民党由南向北的北伐统一战争,顺应了时势,一路上势如破竹。这个时候,日本再次以坏人的形象出现。一个统一的中国,不符合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利益。

    〃二十一条〃,是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企图独霸中国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将中国变为朝鲜第二的企图,随着一战的结束,从国际环境上而言已经不太现实。

    但是趁着一战的〃契机〃,日本毕竟在中国的东北攫取了巨大的利益空间,满洲成为为日本提供粮食、能源的殖民地。1914年到1924年期间,以满洲铁路为中心推进的殖民地经营中,日本获得了2。5亿日元的丰厚利润。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向东北三省移民,到了30年代,向中国东北移民一度成为日本的一项国策。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属于战胜国阵营,但是〃弱国无外交〃的说法在此后的巴黎和会上被充分证明。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接管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尽管中国代表表示了抗议,但由于日方以退出和会相威胁,列强最终于1919年4月30日答应了日本的要求:德国此前在胶州湾的权利一概放弃,并交给日本;日本自愿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给中国,日本军队应尽早撤出山东。

    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民族主义,并爆发了五四运动。学生参与政治运动,再次掀起高潮。与晚清应试举子的所谓〃公车上书〃不同,新时代的学校体制,培养了一批〃新青年〃。他们走上街头,打出标语,喊出口号,最后甚至动用暴力,打、砸、烧。

    运动往往会有极端手段,温和的手段改变不了历史的方向。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开始,近代的政治运动,流血不断。

    6月28日,在凡尔赛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拒绝出席和签字。

    日本也受到触动。日本外相电令日本驻华领事,要求中国当局取缔风潮,并避免由此对中国朝野施加压迫,任意挑起中国人反感,而应该冷静观察事态。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战结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美国和英国开始与日本角逐在华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于1922年12月从青岛撤军,次年1月将胶济铁路移交,但是日本已经在中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并大发横财。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日本内阁调整了侵华策略,既然以二十一条全面控制中国的老路走不通了,日本将重点放在了对东北的加紧扩张。

    事实上,割据满蒙(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是日本明治时代以来的既定战略。在1921年的内阁会议上,日本决定,满蒙与日本(此时日本已经把朝鲜并入本国的领土)接壤,是日本国防和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要在维护既得利益的基础上,继续扩张在这块土地上的势力。

    在控制东北的方式上,日本选择了培养中国本土军阀这一方式。张作霖,成为日本在东北的〃合作伙伴〃。

    张作霖绿林出身,在大混乱时代的夹缝中发展壮大,并有问鼎中央政权的野心。在日俄战争时期,张作霖就曾与日本沆瀣一气,得到日方的赏识。在日本的扶植下,张作霖成为割据东北的一大军阀。

    1922年6月,张作霖宣布〃东北三省自治〃,不受北京政府制约。对于极力在东北扩张的日本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日本表示,政府对张作霖尽可能予以援助。

    日本对张作霖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军火援助方面。张作霖用数百万元从日本购得枪支弹药和大炮,还接受了日本援助建设兵工厂。

    日本对东北的控制到1931年〃炮制〃出一个〃满洲国〃达到了顶峰。

    扶持张作霖以及打造〃满洲国〃,是日本在一战后一段时期内侵略中国的重要举措。与清末时期和后来的全面侵华时期的那种大举进军的策略不同,这一时期,日本主要通过傀儡政权,攫取经济利益。

    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民族主义的高涨和其他列强的牵制。

    所谓其他列强的牵制,是指美国确立的〃华盛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在亚洲的猖獗势头。

    1921年,美国邀请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等9国代表到华盛顿开会。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和太平洋、远东问题,实际上是美国意图限制日本在亚洲的崛起,并拆散在一战期间建立起来的英日同盟。此次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利益独大的局面,美国在遏制日本方面取得了胜利。

    华盛顿会议使日本在外交上遭到孤立,促进了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1924年6月,日本新任外相宣布对华〃四项原则〃:不干涉中国内政,合理地维护其在华合理利益;同情中国的现状;中日共存共荣,经济合作。

    19世纪20年代初期,也就是日本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军阀混战的中国正在酝酿〃质变〃——从割据到统一成为趋势。清政府倒台已经超过10年了,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内忧外患并没有比过去减少,相反,由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力更迭,这个以革命的名义苏醒的民族必然重新拿起革命的武器,解决革命〃不彻底〃留下的后遗症。

    动荡酝酿和平,分裂酝酿统一。历史上的中国一直在动荡分裂与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交替。谁能在动荡之中顺应统一的潮流,并建立起一支顺乎民意的军队,就等于抓住了时代的主要矛盾。混乱总是变革的土壤,作为政治变革的〃革命〃在中国总是不缺乏潜在力量。正在北京政权上演权力更迭的游戏时候,南方的广州已经成为革命的摇篮。

    被誉为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先驱的孙中山,这个时候声望和革命事业已经走进尾声,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才找到革命的出路:建立一支革命队伍,以武力统一中国;创造了一种超越当初民族革命〃驱除鞑虏〃口号的精神力量——三民主义;寻找外援,在发现日本不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之后,采取了〃联俄容共〃的政策。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在俄国顾问的帮助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被任命为校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癌症去世,但这并没有阻碍武力统一中国的脚步。这场伟大的统一战争,史称北伐战争。

    孙中山离去后,汪精卫和蒋介石成为革命运动中的关键人物。革命政府接下来对广州的武装进行了改组,建立了5个军,其中来自〃党军〃的第一军由蒋介石指挥。

    1925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1926年3月,以〃中山舰事件〃为标志,蒋介石发起清党运动。

    4月16日,国民党政治会议和军事委员会决定计划北伐。

    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的出征,宣告了中国走上又一个转折点,十几年前的那场导致清政府土崩瓦解的革命,有太多的历史任务等待这支新兴的力量来完成。由于北伐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统一全国的目标,并能调动群众,战争势如破竹。仅用两年时间,革命军便抵达山东。

    按照这种速度,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当北伐军接近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时,〃魔咒〃再次出现。中国历史的此次大转折再次遭遇日本。

    日本是如何看待国民革命军这一新势力的崛起的呢?

    国民革命军兴起,正值日本在国际遭到孤立之后,宣布调整对华政策,〃不干涉中国内政〃之际。一开始日方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是随着革命军迁都武汉,并于1927年3月收回汉口英租借,国民革命军取得空前的威望。

    新的形势让日本方面认为,革命军以变革政治和社会为目的,〃中国内乱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日军密切注义蒋介石领导的北伐的时候,作为中国新崛起的强人蒋介石,也没有忽略日本。

    作为政治家,蒋介石深知,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是中国的两个近邻——日本与苏联。由于地缘关系,日本和苏联在中国渗透较深。北伐联合了苏联,自然不用担心苏联的干预,日本则成为一大障碍。

    这个时候,年轻的蒋介石已经具有一个政治家狡猾的一面。在北伐战争中的实际行动,让他给列强留下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形象。他与共产党合作,但是又坚决打击共产党,为了得到苏联对北伐的支持,又表示中国革命必须承认共产国际的领导;他在革命阵营中,打击左派以获得右派的支持,又打击右派以表示自己的革命;为了攫取权力,他打击胡汉民,但又与苏联顾问交往密切。

    总之,蒋介石有一套政治家的实用主义哲学。加上,蒋介石曾经在日本留学,与日本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他在领导〃反帝〃北伐革命过程中努力获得日本的支持也就毫不奇怪了。

    1927年1月,蒋介石接见日本驻九江领事,表示他本人非但不打算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会尽可能地遵守现有的条约。他还表示承认中国向外国的借款,并承诺将如期偿还,另外革命军队将保护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努力接近蒋介石。蒋介石留学日本时的老师小室敬二郎被派到中国,访问蒋介石。蒋介石向老师表示,革命军没有受到苏联的利用,苏联的制度不可能在中国出现。蒋介石还表示,他理解〃满洲〃对于日本的重要性,〃满洲问题〃应该〃特殊考虑〃。总之,蒋介石〃愿意与日本握手〃。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主动派戴季陶为代表,到日本探听其政府对北伐的确切反应。

    蒋介石此番举动让日本作出这样一个判断:蒋介石口头上是一个过激派,但实际上是一个务实派。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讲,蒋介石与日方的来往,有〃卖国〃的嫌疑,但是从现实角度而言,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已经是一个学会游走于列强门前的政治家。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与愿违,各种因素最后导致蒋介石未能破解日本加在中国之上的〃魔咒〃。蒋介石的聪明和政治智慧,最终并没有换得日本对北伐战争的支持。从此,日本成为蒋介石的梦魇。

    蒋介石的失算,主要是因为日本方面首先出变故。1927年春,伴随一场席卷西方列强的金融危机,日本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4月20日,田中义一受命组阁。

    田中是知名的大陆扩张主义者,一贯主张日本〃经略大陆〃。早在1913年,他就曾赴中国东北考察,写有《滞满所感》一书。在这本书中,田中这样表达了大陆扩张观点:日本之所以以23万兵力为代价,从俄国手中夺得中国东北,就是因为进入大陆是日本民族生存的首要条件。利用中国的丰富资源是日本走向富强的唯一道路。此后,田中一贯主张将满蒙从中国〃肢解〃出去。

    组阁伊始的田中认为,日本作为〃东洋盟主〃对中国应采取特别措施,应维护日本的满蒙利益。

    1927年5月,在南京政府成立之后,蒋介石决定渡过长江继续北伐,这样就必然触及日本的势力。进军之前,他先派代表到日本,希望得到田中的谅解,不料遭到拒绝。田中表示,北伐军必须在徐州停止步伐。

    由此,日本对北伐的干涉举措开始出台。

    5月20日,田中通过日本驻华公使〃指示〃中国的两大势力——蒋介石和张作霖:蒋介石应该以南方为中心,并继续镇压共产党;张作霖应该致力于保护满洲的安全,并取缔共产党的活动。

    与此同时,在田中唆使之下,蒋介石派往日本的代表与张作霖派往日本的代表在东京达成共识:南北实行有条件停战,双方共同致力于肃清共产党。不过,由于南北两派在以陇海线为界还是长江为界南北对立等问题上最终难以达成协议,日本分裂中国的野心没能实现。

    日本缘何大力支持蒋介石和张作霖肃清当时尚弱小的中国共产党?

    在日本看来,其在亚洲的最大敌人,是经过〃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苏联。苏联所建立起来的共产国际是一个输出革命的组织,其极力在中国发展共产党员,以便扩张在中国的影响,将是日本的潜在威胁。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死于张作霖之手。

    在筹划南北分裂未能成功的情况下,日本彻底收起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口号。在1927年5月22日,革命军攻占蚌埠向徐州推进之际,日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于6月1日登陆青岛。

    6月1日这天,田中召见蒋介石驻日联络代表,他认为蒋介石是收拾中国的〃唯一人物〃,青岛日军并不会干涉北伐,但是革命军不应该再继续北进,如果听从劝告,日本将对蒋介石倾力相助。

    但是,随着日军在青岛的登陆,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蒋介石和日本政府的控制。没有人相信日军进入山东会〃不干涉北伐〃,相反,日军此举激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在这种形势下,当时中国出现的三个政权——南京、武汉、北京政府均向日本提出抗议。

    就在这一背景下,6月27日,一场决定未来对华侵略政策的〃东方会议〃在东京召开。为期10天的会议,在结束的时候提出了一份《基于对华根本方针的当前政策纲领》。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这份纲领除了提出将满蒙与中国本土相分离的方针之外,还提出了对中国内部事务进行武力干涉的政策。纲领规定,一旦今后中国发生〃动乱〃影响日本在华利益,日本将坚决进行武力干涉。

    这一决策对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北伐革命无疑是当头一棒。不仅如此,该政策还决定了之后日本〃经济掠夺〃和〃共荣〃政策的出台。此后,日本加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对北伐革命的武装干涉成为必然。

    1927年,北伐军在徐州遭遇失败,在国民党内部斗争之下,南京与武汉政府〃合流〃,蒋介石于8月下野。

    曾在日本有过求学经历的蒋介石似乎一直摆脱不了其革命事业中的〃日本情结〃。这年9月,蒋介石故地重游,访问日本并与田中进行了接触。两人的会谈就*达成一致意见,但蒋介石没有答应田中让其放弃北伐的要求。

    11月18日,国民党将蒋介石从日本召回,蒋介石重新上台并于1928年1月7日重新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3个月后,国民党宣布北伐,北伐军直逼济南。

    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二次派兵登陆青岛,并于4月20日出兵济南。5月1日,革命军打入济南,中日军队在济南出现对峙局面。

    5月2日,已经抵达济南的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记述自己的心情:小不忍则乱大谋,圣贤所戒,慎之,勉之。

    蒋介石以答应负担日方此次出兵的军费为条件,希望进入济南的日军撤回青岛,但是其忍让没有换回日本的退步。

    5月3日,日军大举进攻济南,不论兵民,一律开枪射杀。野蛮屠杀中国人超过千人。面对如此惨状,蒋介石继续忍让,下令不准对日军还击。

    对于这一惨案,日本报纸进行了歪曲事实的报道。

    日本陆军省在东京《时事新报》上发布消息说,中国军队在济南附近集结了4万人,对日本怀有恶意。目前正是进行果断出击,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机,并认为应该大举增兵。

    〃济南事变〃之后,蒋介石决定对日忍让,打算绕道北伐。5月5日晚,北伐军主力撤出济南。但是此举反而助长了日军的气焰,继续向山东增兵,以迫使中国军队〃投降〃。

    7月1日,日军向北伐军发出〃通牒〃,要求蒋介石道歉并处罚相关高级军官,还有解除抗日军队的武装以及禁止反日宣传等具有挑衅性的要求。

    由于蒋介石拒绝道歉,集结在山东的日军在5月8日清晨炮轰济南。济南随后沦陷,日军进行了3天的炮轰和屠杀,日军肆意抢掠奸淫,中国军民死难超过4000人。日本军国主义的重新抬头,给一度顺利的北伐战争以沉重打击。

    回顾这一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尽管蒋介石与日本有一定的渊源,并一再对日本求和忍让,但是日本则是毫不领情地给北伐战争以武力阻挠。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是很明白的,日本不希望看到像蒋介石这样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强人统一中国。日本乐于看到的是中国出现分裂、内乱的局面,这样才可以保证其满蒙利益的同时继续扩张,还可以在几大分裂势力之间谋求平衡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统一中国已经成为这一阶段中国革命的主流声音。蒋介石也认识到,只有打着统一的旗号,他才能站稳脚跟并壮大力量。但是,半殖民地的中国,要想统一必然会遇到国外势力的干涉,这场统一战争注定无法回避日本。作为在华利益最多的侵略者,日本打击蒋介石就成为必然。

    既然蒋介石认清了历史的趋势,那么这场统一战争就势在必行,与日本的冲突无论如何是难以绕开的。

    在日军方面看来,拿下一个济南是简单的,但是要阻止北伐军的继续北上则是不现实的。于是,武装控制东北,保卫其经营了多年的满蒙,成为日本的重要举措。

    这一回,日本向自己的合作伙伴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