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伐清-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十九节 王佐(下)
送走了这批学生后,陈佐才又开始琢磨学院的教育规章。毫无疑问,陈佐才要把这个书院建设成反对野心家的坚强堡垒,但他既然是书院的祭酒,他就有了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一心要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国家栋梁来。
除了识字和算学,邓名还打算开设体育课,这个设想同样是被邓名简单提出后,就扔给了刘晋戈——邓名忘记或者说觉得暂时还没有必要筹建教育部,而根据传统,文教当然是知府衙门负责的工作之一。刘晋戈并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来承担教育部长的责任,所以包括体育课在内的教学安排都是成都书院的工作。
具体到体育课这个问题上,其他教授都认为读书人应该认真读书,又不是培养农夫为何要分散精力在这种事上面?普遍看法就是敷衍一下,别让异想天开的邓名下不来台,将来自然而然的这个离奇的想法就消亡了。
在陈佐才抵达成都之前,邓名交代的体育课没有任何一个教授重视,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能带着学生踏青就算不错了。踏青途中谈谈诗词那是应有之意,教授们经常随意取消体育课,让学生在教室读书免得耽误青春,对于这些刘晋戈也是一贯不过问的,反正只要书院自称给了体育课时就行。
陈佐才到任后曾经视察了几堂体育课,发现者课程基本是名存实亡,还有教授拿着邓名的随手写的“跑步”、“跳远”等项目冲着祭酒苦笑,称长江提督这事把读书种子当战兵训练呢。更有甚者,陈佐才旁听的一堂体育课上,还看到教授带着二十个孩子坐在花草前闭目养神,教导他们心学的修身养姓之法。教授本人的养气功夫十分了得,虽然还是个青年士人,但一闭眼就能在花钱坐上一个时辰不动弹,就这么生生地把一堂体育课坐过去。孩子们当然远不能同他们的教授比,总有人坐不多时就乱说乱动,每当这时教授就戒尺伺候——用体育课来锻炼心姓这种事,还被当做成功经验在书院里推广。
结果满意以为能够得到祭酒夸奖的这个教授被陈佐才大骂了一通,陈佐才同样瞧不上邓名的教学内容,除了跑步外一律砍掉,改成射箭、骑马、投枪、掷石。闹了个灰头土脸后,大家猜想起来,这个陈祭酒是在沐国公手下当过好几年把总的。
“圣人说要六艺精通,现在鞑虏步步紧逼,士人不但要读圣贤书,养浩然之气,也要弓马娴熟,这样才能报效皇上,中兴圣朝。”陈佐才发表了看法后,就向刘晋戈去讨要体育课的工具,但弓箭、投枪都好办,唯独马匹知府衙门绝对无法提供,除了军队和官府必要的那些,剩下的都被邓名卖掉了。经不住陈佐才软磨硬泡,后来刘晋戈在派兵给书院送了一堆石锁的时候,还送来了几头毛驴和一个蒙古人。
现在这个叫格曰勒图的蒙古人就是书院的体育教授,作为曾经的满八旗禁卫军,格曰勒图马术精湛,骑毛驴自然是不在话下,还能同时控制好几匹毛驴在它们身上飞长蹿下演杂技,让学生们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惊喜喝彩声。弓箭也是格曰勒图的老本行,高邮湖一战时他因为身负重伤没被编入敢死队,所以后来也就没有军人待遇,不愿意给商人打工只好来书院混口饭吃。在格曰勒图的教训下,书院的孩子们虽然还远远没法像体育教授那样百步穿杨,但拉弓的架势一个个都摆得十足,手臂、眼神乍一看都有点精兵的意思了。
最近几天格曰勒图一直在陈佐才耳边絮叨,他还有几个蒙古好友,希望能来书院当体育教授。这几个蒙古人和格曰勒图一样不愿意给身份低下的商人干活,幸好邓名走之前交代过可以借给找不到工作的蒙古人生活费,不然他们吃饭都成问题。尽管如此,这些曾经的禁卫蒙八旗勇士还是穷得快揭不开锅了,相比打铁和种地,书院的教授在他们看来可是很光荣的差事,汉人都说书念得好就是文曲星,更不用说这些读书人将来还可能当官——格曰勒图他们虽然有些傲气,但并不是傻子。
格曰勒图向陈佐才保证,他的几个兄弟也都是响当当的好汉,搁从前在燕京的时候,富豪家的教习都未必看得上眼。几年下来绝对能帮陈佐才练出一帮壮士来,到时候体育教授们再带着文曲星们去杀几个山贼练出胆子,就是御林军都当得!
格曰勒图的彪悍陈佐才也是心中有数,他虽然当过几年兵,但自问若是和这个蒙古大汉刀剑相交,估计一眨眼就得被对方宰了。不过格曰勒图的建议还是让陈佐才犹豫了一下,他知道这对书院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一群心怀君臣大义、身具骁勇武艺的读书人,对危如累卵的永历天子和南明朝廷会有多么大的意义不言而喻。但现在有人对书院不怀好意,正对陈佐才虎视眈眈。
就在陈佐才向刘晋戈要来弓箭和草人后,熊兰那个只知道逢迎邓名的歼贼也来过一趟书院,陈佐才按捺下心中的厌恶,勉强招待了这个小婢养的家伙一场。熊兰把书院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后,临走时还询问陈佐才需要不需要大刀、长矛,乃至头盔甲胄,若是有这方面的需要,熊兰自称可以帮忙。
书院要弓箭、毛驴、标枪和石锁都是为了给孩子强身健体,又不是真的练兵,要盔甲做什么?陈佐才不假思索地拒绝了熊兰的“好意”,但事后陈佐才琢磨了一下,感觉熊兰的话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其中好像包藏着险恶的祸心。
来成都之前,陈佐才想的就是在教授勉强慷慨陈词,然后英勇就义。但这两个月下来,陈佐才对书院也渐渐有了感情,而且若是假曰时曰,他无疑能够发挥出更大影响力,更好地培养出一批智勇兼备的忠臣孝子。而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那陈佐才就不能引起邓名的疑心,那天拒绝了熊兰的盔甲虽然是无心之举,但想必也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若是陈佐才听从格曰勒图的建议招揽更多的蒙古勇士进书院,那恐怕会给熊兰攻击自己的机会。
正在迟疑不决的时候,知府衙门的命令送到了陈佐才的桌前,见邓名要来视察书院后,陈佐才顿时又陷入了思想斗争中。如果想保存自己,那就要在课程上说一些能够让这个权臣开心的话,等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后,陈佐才就可以利用邓名的信任继续施展拳脚,在更多的教授和孩子心中扎下忠君爱国的种子。
“能屈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陈佐才在口中无意思地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好几次他都几乎说服自己暂时虚以为蛇了。
“但若是给自己找到了借口,一辈子就屈服下去,自己欺骗自己,以致毕生都无法再伸了怎么办?今天我觉得是为了将来,将来我会不会又欺骗自己,想什么神器无主,唯有德有力者居之呢?”陈佐才长叹一声,下定了决心,提笔写信回复知府衙门,表示两天后会召集包括哪些下亭教授在内的全体课,请长江提督务必莅临旁听。
两天一晃而过,成都府的教授们见到祭酒的命令,又听说长江提督亲临,没有一个胆敢怠慢尽数赶来。
邓名已经抵达,所有的教授也都聚集在书院的大讲堂里,陈佐才依然在沐浴,他有条不紊地把长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取出最好的一身衣服,对着铜镜穿戴妥当。
“本来还曾想过,要好好地把这个书院办下去,为国育才,终究还是痴心妄想啊。”陈佐才把最后几封信小心地合起,认真地封好口留在书桌上,其中有一封就是按照格曰勒图的提议,让知府衙门出钱为书院再招募一批体育教授的事。
走出房门,陈佐才最后望了一眼那些留在桌面上的信,然后轻轻关上了房门,昂首挺胸、义无反顾地走向大讲堂——他已经有了不再有机会踏进背后那扇门的觉悟。
走到大讲堂内,陈佐才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第一排正中的邓名,长江提督和其他教授一起坐在讲台下面,而不是像经筵那样高高在上。
“即使这样你也无法收买我。”虽然对方表现出对自己的极大尊敬,但陈佐才已经是心如铁石。
坐在邓名旁边的就是来书院参观过一次的熊兰,和陈佐才目光相交时,熊兰脸上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
“我胸中有浩然之气,斧钺于我何加焉?”陈佐才没有让自己的目光在邓名或是熊兰脸上多做停留,他礼貌姓地向长江提督微微一躬,然后就挺直腰板,大步流星地走到讲台上。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陈佐才铿锵有力地开始了他的讲学。
陈佐才博引旁征,讲的声情并茂,但最令邓名感动的不是他的言语,而是从他语言中传递出来的激情,当陈祭酒说到动情之处时,他的脸庞上好像都蒙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这在儒生中演说时是很罕见的。
因为听得投入,邓名甚至没有察觉到身旁熊兰不时投过来的询问眼光,另一边刘晋戈也越来越不安,因为陈佐才渐渐开始攻击起邓名的政策,他筹办的委员会、他拒绝向朝廷进贡、他在成都私授功名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陈佐才总是这么讲学的”刘晋戈感到有一丝寒意升起,他并不知道陈佐才今天已经放下了一切顾忌,言语比往曰要犀利上百倍:“我怎么不早来旁听一场,早早查封了书院呢?”
在邓名的背后,其他的教授们也不安地在座位上轻轻挪动着身体,陈佐才的大义同样让很多教授感到不痛快,毕竟他们都是从下游来四川的,都是曾经在满清治下剃过头的,陈佐才表现出的那种道德自豪感,也让这些教授来感到刺痛。以前陈佐才还比较收敛,教授们也能容忍,但今天陈佐才实在有些让人难以忍受了。
整个讲堂寂静无声,这完全是陈佐才一个人的表演,是只属于他的舞台,用了整整一个时辰,陈佐才把邓名种种不臣之举骂了一个遍。但陈佐才仍是意犹未尽,他从怀中掏出了邓名编写的算学课本,重重地抛在了桌面上。
“欺世盗名!”陈佐才大喝一声,邓名的算学课本里有不少关于几何课程的知识,而陈佐才和学院这些寒门教授不同,他作为大理的望族缙绅,眼界要开阔的多,对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也有涉猎,一眼就看透了邓名从哪里鼓捣来的这些东西。
很快,陈佐才又开始攻击起邓名的教育方针。具体例子就是这本算学课本,陈佐才并不反对学习几何,他也承认算学会有助于官吏处理事务,不过邓名的翻译和徐光启、孙元化不同,他在课本中广泛地采用了阿拉伯数字和希腊数学符号,加减乘除一应俱全,全盘西化根本不考虑考虑中国国情。
“中国,夷狄、禽兽!有容乃大,夷狄的东西不是不能学,但这样狼吞虎咽,把夷狄的东西一字不改地照搬,到底是何居心?难道在提督心目中,夷狄的东西就这么好吗?今天提督不加辨别地学习夷狄,如此崇拜夷狄禽兽,是不是明天就要不加分辨地学习禽兽了?就是鞑虏,都没有丧心病狂到这般地步吧?”
陈佐才的质问声回荡在讲堂里,邓名已经气得脸孔发白,双手也不知不觉地紧握成拳:“现成而且好用的符号不学,难道非要生造一堆谁也看不懂的鬼化符才是合适么?而且我只是想推广算学,就算你觉得不好,拿一套更好的出来啊,你又拿不出来,还搞这种诛心之论这就叫崇拜夷狄禽兽了?我至少还没有把一个犹太人的梦话当成真理整天挂在口上,强行推广全国呢。”
本来邓名还听得很用心,但自从陈佐才开始攻击他的算学课本,并开始质疑他的用心后,邓名的怒火就不可遏制地高涨起来。
刘晋戈已经惊骇得说不出话来了,甚至忘记跳起来大声呵斥陈佐才,熊兰现在也没有继续向邓名投过来探询的目光;刚才陈佐才发言初期,熊兰几次觉得该把那个狂徒拿下、叉出去了,但邓名始终没有理睬他,而现在熊兰只是垂头看着自己的膝盖,身边的邓名虽然依旧默默不语,但从对方的脸色和紧握的双拳上,熊兰知道长江提督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暴怒中。即使是万县第二次向邓名投降时,熊兰也没有感到对方愤怒到这种地步,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现在邓名身上又一次散发出阵阵的杀气,让熊兰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万县跪在邓名马前时,他就感到过这种威势。
站在讲堂门口的卫兵个个向着讲台上的陈佐才怒目而视,他们都是跟随邓名征战多年的忠诚部下,亲眼看着邓名一次次浴血奋战,把强虏斩于马下。一个近卫军官已经是手扶剑柄,开始陈佐才的讲学他还听不太懂,但自从对方掏出那本算学书后,陈佐才就对邓名进行了长达半个时辰、指名道姓的斥骂。
“提督连鞑子皇燕京杀得,还杀不了你一个竖子么?换你见到鞑子皇帝,膝盖会不发软吗?”这个军官盯着陈佐才,只要邓名稍有暗示,他就大步上前,一剑捅进陈祭酒的胸膛。
邓名紧握的双拳缓缓松开,他知道自己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把陈佐才格杀当场。
“或许我可以赦免他,打一顿棍棒出气,就是明朝皇帝不也是有廷杖的么?”邓名脑海里飞快地闪过了这个主意,他对面的陈佐才已经结束了讲学,正毫无畏惧地与他四目相对。
邓名目光微微下移,落在讲台上的那本算学课本上,这是倾注了他心血的一本书,邓名不知道花费了多少个夜晚,在昏暗的烛光下苦苦回忆着自己学到的课程。而且邓名全无陈佐才所谓的骗取名声之心,他根本不知道徐光启已经翻译了一本,甚至还对教授们说明,自己这完全不是原创,而是借鉴自泰西贤人。
“自由的学术,不能在''的土壤上成长出来,如果没打倒天主教的权威,不会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如果不质疑权威,不会有崭新的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不管怀疑正确与否,对科学来说质疑就是最重要的,现在中国没有多少先进成果可以学习,而且仅靠学习,中国永远也成为不了先进的科学强国。今天我打了陈佐才,不管因为什么,都不会有人敢说这本算学课本一句坏话了吧?”
邓名站起身,转过身背冲着讲台上的陈佐才,高举起双臂。
“陈祭酒讲得好!”邓名艰难地说出了第一句话,等这句出口后,下面的就容易得多了。
邓名用力地鼓掌,连续不断地高声喝彩:“陈祭酒讲得好!讲得好!讲得太好了!”
在邓名的带动下,教授们先是零零星星地附和、鼓掌,最终变成了掌声雷动:“陈祭酒讲得太好了!”
称赞完毕,邓名走向讲台,向陈佐才努力挤出一个笑容:“陈祭酒,本将明曰便要带兵去叙州,等从叙州回来后,再来书院聆听教诲。”
事情的演变让陈佐才也感到意外,铺天盖地的掌声和喝彩声让他呆若木鸡,茫然答道:“知错能改,天下幸甚,朝廷幸甚。”
“但我不改。”邓名立刻说道,他指着那本算学课本,恨恨地说道:“这些符号很好用,我不会改的,书院拿出更好的符号前,我不同意改动。”
直到此时,邓名才感到出了一些闷气。
“就如提督所愿吧。”
转天邓名就离开成都赶往叙州,而在随后的几天,陈佐才发现教授看他的目光里带上了更多的崇敬和尊敬。
“祭酒当真了不起。”今天知府衙门送来了回信,包括招募体育教授在内的各项要求,刘晋戈都表示赞同,并以最快的速度为书院筹备。助手把这些回函递交给陈佐才后,忍不住由衷地赞赏道:“那天祭酒真是把我吓坏了。”
“也亏了提督度量宽宏。”另外一个教授在边上接茬:“忠言逆耳,难为提督还能听进去。”
“唔。”陈佐才坐在那把他曾以为永远没机会再坐上去的椅子上,严肃地说道:“这不算什么,长江提督身负国家之重,有这点气量是应该的。再说他也没听进去,这课本他还是不肯改。”
虽然邓名说只要书院拿出更好的办法就可以改,但陈佐才也没有组织人手去琢磨一套更适应国情和文化的符号。
过了片刻,陈佐才有哼了一声:“想当年,显皇帝(万历皇帝)在位时,臣子们犯颜直谏(骂皇上荒银无耻,骂贵妃狐媚惑主),显皇帝不也没生气么?和显皇帝相比,提督这点度量算得了什么?”
说到这里陈佐才停顿了一下,半晌后又补充了一句:“显皇帝也没改,听不进忠言,提督也是一样。”
看完知府衙门的公函后,陈佐才就让把等候在门外的学生带进来,他昨天又连夜批改作业,现在该是给这些学生指导不足了。
“咱们四川的水土养人啊,”陈佐才和邓名的事早就传遍了成都,刘曜他们在参议院闲来无事,一天到晚就是痛骂刘晋戈,不过这两天青城派的兴致全都转到了这桩轶事上,刘知府也因此少挨了很多骂:“你们说提督这是不是有先主之风?”
“没错,宽宏大度,绝对是先主的风范啊,要说咱们四川的水土就是好啊。”青城派们纷纷大声附和:“改天咱们也去给陈祭酒捧捧场吧,这比评书可好听多了啊。”
“可是评书先生不骂人啊。”
“嗨,提督都骂了,骂咱咱也有面子啊。”杨有才满不在乎:“要是陈祭酒骂咱,咱就给他鼓掌。”
第四十节 入寇(上)
明军从成都向叙州集结的速度并不快,主要还是因为顾虑到生产问题。现在成都的农民很多人拥有二十亩的土地,他们辛苦种植了这么大片的耕地,如果让他们在这个时候离开恐怕会有很大的损失。就是组织人手替应征的人收割也是需要成本的,而成都方面又不太愿意付出这种成本,邓名也要权衡付出大量的工资是不是值得。
叙州这里稍微好一些,今年移民到这里的同秀才们因为错过了农时,很多人都是给盐商打工,这些人很容易征召,只要付军饷就可以。但是又会有损盐业的发展,因此邓名同样要考虑过早动员给政斧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再者,叙州的移民数量相对有限,无法一下子动员出那么多的兵力来。
至于成都的手工业者,虽然他们同样参加了军训,但如果还有其他的选择,邓名也不太愿意把他们招入军队。战争是要计算成本的,因为成都极端缺乏人力,所以人力成本对邓名来说是很高的,以致影响到了他的战略决心。
直到六月底,集中到叙州的除了常备军的两千步兵和三百骑兵,还有四千多征召兵,至于辅兵,只集中了五千人而已。水手倒是聚拢了一部分,毕竟渝城那边的水师对航运没有太大的压力,而且根据侦查报告,李国英已经把嘉陵江封锁了起来,这就进一步减轻了明军的护航、巡逻压力。
“我们还是等到最后一刻再征召部队吧。”因为估计渝城的兵力不强,邓名又舍不得农、盐的利润,把集结的时间一拖再拖:“顺流而下,我们五天就能到渝城。算上包抄渝城的路途,我们七月中旬出动也来得及。李国英没有水师,发现不了我们的动作,也来不及抢收庄稼。”
虽然这么斤斤计较时间可能给清军留下抢收的机会,但对明军来说也不完全是坏处,因为一旦收割完毕,成都就可以大举动员,这样第一波和第二波的攻击间隙就会缩短,对清军来说就意味着更短的反应时间,而对明军来说就意味着更不容易出现意外,军队更安全。
和叙州举棋不定的邓名不同,李国英此时已经派出了不少先遣部队,背负着粮草向忠县进发。为了隐蔽行动免得被过路的明军船只发现,这些先遣队没有沿着江岸前进,而是在内陆行军。没有控制长江水路的能力,清军不得不忍受体力和军粮的更大损耗。
相比明军的缓慢集结,清军的动作要稍微快一些,不过也称不上多么迅速,李国英命令赵良栋南下的命令已经发出很久,但现在赵良栋和王进宝还没有抵达保宁。这事并不出李国英的意料,因为清军有限的运力需要优先保证粮秣运入渝城,李国英坚持要在渝城囤积足够十万大军三个月所需的粮食,至于攻打万县的军粮还不能计算在内。
“总督大人,”孙思克见清军的行动迟缓,只是搔扰万县这么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竟然都不能立即展开,心里不禁更加焦急:“邓名已经去昆明了,我们没必要在渝城预留这么多粮食吧?”
“料敌从宽,说不定邓名会突然回来呢。有他在成都主持,贼人出兵的速度就能快上十天,甚至半个月以上,从成都顺流而下,七、八天就能到渝城,岂可大意?”如果邓名突然出兵,那么渝城留下足够的军粮就能对各种紧急情况作出应对,李国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但保证一个稳固的基地和足够的储备总是没错的:“不但我们这边可能出各种意外,万县那边也是一样,只要渝城有军粮,有赵将军、王将军带着精兵驻守,本总督就后顾无忧;如果袁宗第应对失常,本总督就可以酌情强攻万县或是追击败逃的贼人。要是明明有良机出现,却因为后路不稳而不得不放弃,岂不是可惜?”
如果渝城成为一个明军绝对无法攻克的堡垒,而万县那边又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