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正日-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里新建的住房是我业已应允给北塞洞居民的。”
他强调这些房子谁也不许随便分配。
金正日同志早已估计到竣工以后,可能发生有人把住房分配给别处的人而不分配给原来住在这里的居民的事。因此在组织拆迁的时候早就指示事先给当地居民住房证承诺他们搬进新盖的北塞街住宅。
这是党向人民做的诺言。所以,如果现在有些干部处理不当,哪怕只有一户拿住房证的居民不能迁入新居,也算是没有信守诺言。
他体察到原住在北塞街,现在和别户人家挤住一起的居民在生活上会有很多不方便,所以强调要早日竣工让那些居民迁入新居。
这时,干部们想起了不久前他所说的话。
那天,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了解了原住在西斋洞而住房被拆除的居民的生活情况,说:
“对拆除西斋洞住房时领了新住房证,而和别户人家挤住一起的人不要失约,住宅一告竣工,就无条件地给他们分配新住房。”
他就是如此为人民的住宅问题费心,有一次他严厉地告诫说,若工业建设有些迟延,那么受点批评,采取措施就可以有所挽回,但若住宅建设迟延,就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方便,不管事后怎么向人民道歉,也不能减轻或消除罪过。
“在北塞街盖的住宅有4000套左右,用 10天时间就可以乔迁完毕。如果通知将迁入北塞街住宅的人搬家,那么他们即使用牛车也会搬来的。”
他那豪放的话语声激荡在人们的笑声中,可是他那真挚的情意使干部们不禁眼眶发热。
由于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关怀备至,北塞街的住宅很快圆满竣工,使人们沉浸在乔迁的欢喜中。
那些从前住在简陋的北塞街平房,拆迁的时候领了住房证的人当然全部乔迁新居,另外还有许多人家也乔迁到北塞街的一套三四间的好住房。
这确实是令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的光景。
这件事说明了只有我们党才能向人民做出承诺并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诺言,世界上任何一种担保也不能与之相比。
的确,这是只有在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之间才会有的信任和关怀的叙事诗般的画幅。
试验田
1964年也同往年一样,到了6月处处刺槐的花香扑鼻,初夏的熏风阵阵,柔嫩的新叶轻轻飘动,这是一个星期天发生的事。
一位在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身边工作的干部到他的宅邸去拜见他。
那位干部走进庭院见到异常的情景,不觉有点愕然。
眼前的风景跟他想象的庭院风景是完全不同的。
在庭院里生长的不是观赏树木或花草,而是枝叶繁茂的经济林,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园圃里长的不是花卉而是庄稼。
只见稻子、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白菜、萝卜、茼蒿等蔬菜,甚至爱国草等饲草的园圃连成一片。
每一片园圃上都钉有牌子。
玉米园圃上钉有这样的牌子。
玉米试验田(1)
品种 义州 X号
播种日期 5月5日
每坪株数 19株
每坪施肥量 底肥 3公斤
追肥 1公斤
庭园仿佛是某一农业研究所的一个试验田。
那位干部看到这惊人的光景,失了神似地四处张望,忽然在一块园圃上发现正在干活的亲爱的金正日同志。
他在小麦茬口种大豆,一见那位干部来了就很亲切地笑着说,那儿还有一把锄头,拿着到地里来吧。
那位干部拿着锄头走到他身边。
出乎意料地在他身边帮他种大豆感到格外幸福的那位干部,非常高兴,目睹金正日同志做这种活儿不免感到惊讶,受了极大感动。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说,种后茬大豆,叶子长得小;密植也不会影响到阳光照射,尽可能把种子播得密一些,还一一告诉行距和株距。
“种得这样密,只后茬一町步可能打两吨左右吧。”那位干部跟在他后面一边埋种子,一边向他说。
金正日同志麻利地埋着种子,愉快地说估计收3吨,不是两吨,前后茬合起来收成将达到6吨半。
那位干部听他这么说,很吃惊。直到那时种旱田以种一茬地为主,间或有种两茬地的,每町步收获不曾超过4吨。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看到他吃惊,就直起腰笑起来。
金正日同志说,几年来他遵照主席的旨意,把天蓝大麦和旱稻,天蓝大麦和二茬谷子,天蓝大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定为两茬口,前茬在10月5日左右播种,后茬在6月28日左右播种,收成已达到6吨半。
接着,他强调说,改良品种,固然能提高粮食产量,但那要等待好长时间,占领七年计划所预定的600万吨粮食高地的潜力在于两茬耕作和密植法;把种两茬地的面积增加10万町步,采用密植法,就可以增产25万吨粮食。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我国,在平原地带要1年种两茬作物,在中间地带要两年种三茬作物,一切作物都要采用密植法。
这是提示根本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的关键的宝贵的教导。
那位干部这才醒悟到在宅邸庭园的那一片试验田并不是为单纯地观察和研究农作物生态的,而是设想我国农业发展,为我党主体耕作法扎下根而奠基的原种场,想到这里,他不禁感到心潮起伏。
午饭
1964年6月12日。
那天早晨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在一张地图面前悉心注目平安南道一带。
那天,他计划要到平安南道农村地区去继续进行视察。
过一会儿,他把日程计划告诉同行的干部说:
“今天打算到十二三千里平原去。看来午饭只好到文德郡立石里去吃。”
那位干部说,要同当地的干部取得联系,叫他们准备午饭。
这时,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规劝他说:
“不,不要那样。那样麻烦人民可不行。饭,我已准备好啦,走的时候别忘带一瓶凉水就行。”
那位干部无可奈何,只好准备了一瓶凉水。
金正日同志同他一起上了车。轿车离开平壤郊区,穿过发青的田野向前飞驰。
不觉间,车驶入十二三千里平原,经过肃川果木农场和检兴合作农场,抵达文德郡。
到达立石里,已是晌午时分。
当地干部们欢天喜地迎接突然来到他们这里的金正日同志,感到莫大的荣幸,赶忙准备午饭。
金正日同志觉察到他们的意思,就对一位干部说:
“你们不必忙乎。我们带来午饭了。借一间房就行。”
他一再劝阻,当地干部们无可奈何,停止准备午饭,腾出一家雅致的新式住宅的里屋。
他叫把圆饭桌放在屋子当中,叫拿来早晨带来的午饭和水瓶。
干部们以惊异的目光看他携带的午饭。
那是几个饭团子。数量也不多,一人只能摊上两个。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亲密无间地同干部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劝他们快吃,他也用起饭团子。
跟他一起用饭团子的干部们深受感动,喉咙梗塞。
饭团子里的菜尽是萝卜干、腌黄瓜、腌萝卜。
他劝干部们多用些,他也吃得很香。
干部们吃饭时咽下了热泪。
那天他们吃的午饭不是很丰盛的山珍海味或名贵菜肴,但是比吃了山珍海味更觉得心里丰足。
他们目睹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平民般的俭朴生活深受感动,心里热腾腾的,比吃了珍馐更觉精神饱满。
过后某一天,那位干部陪同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到水丰湖畔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您为什么常常用饭团子呢?我们忧虑那样生活会影响您的身体健康。”
听罢,金正日同志爽快地反问道:
“菜饭团子有啥不好呢?”
那位干部再次向他诉说他们的心愿,恳切地劝他今后不要那样做。
金正日同志感怀深切地说:
“正像我国人民都曾过那种生活,在祖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战后恢复建设时期,我也吃了饭团子。那时用纸包那拳头大的菜饭团子,装在衣兜里,到建设工地去干活儿后,坐在草地上跟同学们分着吃,吃得真香哩。
“所以,我现在也时常尝一尝饭团子的滋味,回忆往日的艰难生活,从中得到力量。”
为了时刻不忘记往日的苦难,他今天也那样用俭朴的饭食,一如既往过着俭朴的生活。
那位干部想到自己和一些人陶醉于今日的幸福生活,有时忘掉往日的艰难,再次从心里严厉地鞭策自己,不由得热泪盈眶。
建设西海水闸时有过的事情
参加西海水闸建设工程的人民军部队正在加紧开工准备工作的某一天夜里,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打电话找人民武装力量部的一位负责干部。
他询问,是否了解建设工地上出现的问题。
那位负责干部想,他在这深夜特意挂电话可能是要打听工程的基本问题的,就汇报说,为了大力推进工程,对新编专门搞特殊作业的部队的问题进行过讨论,还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来。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说,那些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仅限于那样的问题,是不会在这深夜打电话的。
那位负责干部听了这话便觉诧异。
如果不是基本建设工程上的问题,那么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他刚同水闸建设指挥成员进行认真讨论,认为没什么别的问题,可他为什么要问呢?
这时,传来了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声音,似乎是要为他解疑的。
“据刚才了解的情况,参加水闸建设工程的军人们在饮用水问题上感到不方便。
“
“工程固然要紧,但更重要的是人。就是基本工程推迟一些,也要先解决饮用水问题。在汇报有关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之前,其他与水闸建设工程有关的问题一概不要汇报。”
那位负责干部心情激奋,没法回答。
事实上,他也知道水闸建设现场的饮用水有困难。海边缺饮用水,而一下子开进众多的建设者,当然不能充分供给饮用水。可是干部们认为水闸建设要紧,就把全副精神贯注在这一方面,而把水的问题看做可以慢慢解决的次要问题。
他们只重视工作,而没有重视人。
可是,金正日同志首先重视的是人。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用温和的声音对无话可答的那位干部说,据说有200吨无缝钢管就可以建成上水道,我已同千里马炼钢联合企业说妥了,你们要赶快去取来,首先解决饮用水问题。
这就是接受水闸建设战斗任务的人民军部队在现场部署以后,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下达的第一道指示。
※ ※ ※
三伏天,溽暑连日。
一位人民武装力量部负责干部因有要事请示,到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办公室去了。
“主坝修筑了多长?”
金正日同志很关切地问到建设情况。
“据今天早晨的日报表,已突破了1千米界线。”
金正日同志说,那可算进度很快,表示非常高兴。然后询问现在怎样给修筑堤坝的军人保障吃饭的。
“一天三顿都在营房食堂吃。”
“在营房食堂?”
金正日同志表示忧虑说,现在距离不太远,来回到食堂吃饭还可以,将来距离越来越远,就会不方便了。
“我们战士们活儿够累了,还要走着去食堂吃饭,他们会更觉得累呀。”
金正日同志说,不仅是堤坝建设工地,还有别的远离食堂的工地,该想想怎样才能使战士们不走着到食堂也能一天三顿都吃到热饭热汤。
在炎热的夏天,金正日同志就为在寒冷的冬天供他们吃热饭热汤而操心。
此后,干部们虽然就这个问题经过几番讨论,但因战士们四散在各处分头进行作业,又很难设流动食堂,只是左右为难,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几个月。
早晚已觉有点凉意的早秋的一天。
水闸建设工地上爆发了欢呼声。
原来是亲爱的金正日同志送的几十辆搬运饭食的特制车开到工地来了。
这是他亲自作指示,又看过试制品以后把任务交给一家拖拉机厂生产出来的。这种车设计与制造都很出色,在风雪大作的数九寒天搬运饭食,也能保证饭菜温度。
他在了解工程进度或工作成绩之前,首先关心的是人、建设者,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的健康与生活,他的信任和爱护使人们产生伟大的力量,竭尽忠诚,立下丰功伟绩。
在那隆冬腊月,用特制车把滚热的汤运到现场供给战士们喝,战士们都满怀激情,精力充沛地投入战斗。
※ ※ ※
1984年9月的一天,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接见那位人民武装力量部负责干部,问他:
“水间也快要完工了。你想,为水闸建设者们该做些什么?”
那位负责干部深思一会儿回答说:
“希望在举行水闸工程竣工典礼时,多多表彰在工程中的有功人员。”
金正日同志笑笑说:
“表彰,那是当然要搞的。对他们有什么可吝惜的呢。我想的不是那个‘表彰’,到时候也来得及嘛。”
他说,要完工还有一段时间,他设想的事要从现在开始着手
那位负责干部猜不透他的话意,用疑惑的眼光仰望着他。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意味深长地说:
“我想为水闸建设者建立纪念碑。”
纪念碑?!为了普普通通的人建立纪念碑?那位负责干部以惊异的目光再次仰望他。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说,像为战争时期英勇奋战的英雄们建立纪念碑以传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于子孙万代那样,也要为西海水闸建设者建立纪念碑以传颂他们的伟大功绩于我们的后代,我已向创作家们交代了拟好纪念碑形成方案的任务,如果你们有什么好主意,也向他们提出来。
这样,在举行西海水闸竣工典礼的那天,人们看到了矗立在水闸两边入口处的门柱上的刻画了建设者们英勇斗争情景的花岗石石雕,受到极大的感动。
赖以寄托命运的怀抱
1985年10月25日,平壤某一出版社迎接建社40周年。这一天,该社的工作人员很荣幸地同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合影留念。
但该出版社的一位知识分子未能得到这一荣誉,别人去照相时,他却独自在办公室里徘徊,回顾自己的一生。
他出生于社会关系复杂的家庭是事实,但伟大领袖和亲爱的领导者仍然信任他,把他培养成写作家、博士、副教授。为了报答党和领袖的恩情,他一直忠心耿耿争分夺秒地进行工作。
可是他却没能同慈父领袖和亲爱的领导者合影留念。他感到很难过。他已工作到头发染白霜了,可就没能得到这一荣誉。他没地方去诉说心中的苦闷,憋在心里,更觉难过。
回到家里,他努力克制自己,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
拍了纪念照后的第三天傍晚,他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先下班回来的两个女儿翻着报纸寻找什么,不由得愣在那里了。
出版社工作人员同伟大领袖和亲爱的领导者合影的照片就登在当天的报纸上。两个女儿正在翻报纸;寻找照片上的父亲。
“爸爸,为什么没把这一喜讯告诉我们呢?”两个女儿见到父亲就这样问,还问他爸爸是站在哪个位置照的相。
他没能回答。怎么能告诉她们爸爸没有参加合照呢?
两个机灵的女儿已从父亲的举动中看出了究竟。大女儿把父亲的手提包接过来,含着泪问父亲:
“爸爸,为什么没能参加合照呀?”
接着二女儿哭丧着脸说:“今天同学们都拿着报纸来向我表示祝贺,还要我告诉他们哪个是爸爸。我怎么找也找不到爸爸,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明天早晨告诉他们。明天我见着他们该怎么说啊?”
他在女儿面前,努力表现自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总觉得对不起女儿。
那天晚上,他没能入睡。到现在为止,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在幸福中长大,怎么能给他们的心里投下阴影呢?他越想越难过。
出版社的一部分负责干部心胸狭窄,错误地执行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给一个知识分子带来了痛苦。
11月4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接到了关于这一情况的报告。
他立刻派一位干部到出版社具体地了解情况。直到深夜,他才听到汇报,觉得很难过,整夜没合眼。他认为出版社发生这件事是违反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事件,便在第二天早晨召开了有关部门干部协议会。
他在会上说:
“昨天晚上我听到有关这一事件的报告以后,一直没能合眼。”
他深刻地分析了同各阶层群众的工作中出现的严重缺点以后,提出了关于彻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广大群众团结到党的周围来的纲领性任务。他还热切地说:
“要相信一个人。不要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地相信。”
他还说,现在我们再强调这个问题也不能医治一个知识分子由于没能同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合照而留下的创伤,准备在下一次举行的纪念活动中,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和大家合影留念时,叫他来参加,还要登在报纸上,好让人们看看。
说着,他还要求有关部门干部要在今天向那个知识分子传达他的嘱托:由于一部分干部心胸狭窄,处事不当,千万不要有别的想法。
后来,金正日同志要求全党积极开展工作,彻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1985年12月25日这一天,那个知识分子终于接到通知,怀着激动的心情,到了指定的地点照相。
到那里后,一位干部把他领到前排的中间位置。他想,会不会是弄错了,没敢马上站到那个位置上。
那位干部把前一天夜里有过的令人激动的事情告诉了他。
原来前一天深夜,金正日同志亲自了解了预定在第二天照相的准备情况以后,问那位干部那个知识分子属于哪个摄影组,并说,上次他没能参加合照,这次要让他享有莫大的光荣,让他站在金日成同志的身边。还要求在登报时把他的名字也登出来,对他表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不一会儿,金正日同志陪着金日成同志走进摄影场。金日成同志向欢呼的群众举手答礼,金正日同志却以敏锐的目光环视着摄影台。
他终于找到了那个知识分子,金正日同志满面春风地微笑着向他答礼。20多年前那个知识分子在大学任教时常见面,一看就认出来了。
不一会儿,金正日同志走到他的面前,亲切地握着这位鞠躬行礼的知识分子的手,似乎想说什么,但没说出口,只是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不放。
这时,金日成同志向同志们一一答礼,来到他的面前。
金正日同志向金日成同志介绍了他。
金日成同志一面说,原来是你,这样见面,我感到很高兴,一面亲切地握了他的手。
开始拍照。
把最大的荣誉和幸福印成永存的画幅的这一不寻常的瞬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场内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金日成同志走向门口。
金正日同志没走出几步,又停了下来,向他挥手致意。
《劳动新闻》登出照片的那一天,那个知识分子一下班就回家,以便跟家属们早点儿分享这一幸福。
两个女儿早已回到家里,见到爸爸回来就缠着他的胳臂,沉浸在无限的喜悦和幸福之中。
他严肃地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救命恩人叫做最大的恩人。金正日同志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和你们带来了永恒的宝贵的政治生命。他不仅给了我们政治生命,还让它增色生辉,所以金正日同志永远是我们一家最大的恩人。你们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一位旅日朝侨的宿愿
1973年夏,万寿台艺术团在日本巡回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观众们都赞不绝口地说,这是头一次见到的引人入胜的艺术。
在福冈的演出也是很成功的。
进行演出时,观众们热烈鼓掌欢迎,演出结束以后,人们仍不肯离开剧场,在剧场内外,热烈地谈论着什么。
许多观众还来到后台,要求和我们的艺术工作者见一面。
其中有一个年岁较大的旅日朝侨领着自己的小女儿前来搭话,总是不想离开那儿。
他自我介绍说,他是总联福冈县工商会会长,开头说他是看到万寿台艺术团的演出以后深受感动才来的。可是他已谈了不少话,还不肯离去,磨磨蹭蹭的,看样子还有什么要紧的话要说。
他领来的那个小女儿也以期待的目光看着艺术团负责干部的眼色。
负责干部若有所思地问道:
“看来您是有要紧事来找我们的,您尽管说吧!”
他这才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万寿台艺术团演员们的演出非常成功,不禁令人倾倒,所以我总是不愿离去。从这一次演出中,我清楚地看到了金正日先生的伟大领导的光芒。
“我看演出时深切地感到只有在金正日先生的领导下,才能出现如此富丽堂皇的艺术。所以我就突然想把有音乐素质的我的女儿送到祖国的音乐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