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皇帝分身-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皇帝将奏折“留中不发”。也等于将自己的立场隐藏起来,与群臣博弈中,心理气势上会占据上风。
除此之外。对于每天雪花片一般递来的奏折,批量采取留中不发。也是节省jīng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比如,此时弹劾温体仁的奏折,已经占据了每天奏折数量的三分之一。崇祯一概“留中不发”,便是省下三分之一的批阅时间。
处理了一堆奏折后。
崇祯与王承恩、温体仁等人使眼sè,忽然道:“诸位爱卿,这些天朕反复做了同样一个梦,不知何解!众卿家,饱读诗书。想必也jīng通解梦吧?”
众位大臣纷纷好奇道:“吾皇请讲!”
“朕梦中见到一个神人,他见到朕后一言不发,仅是写了一个‘有’字在朕手掌心,朕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崇祯故弄玄虚道。
众臣纷纷道贺道:“恭喜圣上,从有字的含义上看。这是大吉大利!”、“这个年年有余的朕兆!”、“这是大明中兴的朕兆!”
半晌后,王承恩忽然大哭,众臣愕然。
崇祯道:“王大伴为何而哭?”
王承恩道:“皇上赦奴婢不死,始敢言!”
崇祯道:“朕赦你无罪,直言无隐!”
王承恩抹着眼泪道:“以奴婢推测,神人显告我皇。大明会损失半壁江山!”
众臣纷纷责骂道:“阉人放肆!”、“皇上,诛杀这阉人!”
崇祯摆手,沉声问道:“王大伴为何会如此解梦?”
王承恩回道:“盖‘有’字,上半截是大字,少一捺;下半截是明字,少一rì。合而观之,大不成大,明不成明,殆大明缺陷之意。神人示以贼寇可虞之几矣。愿皇上熟思之。”
崇祯不采纳其意,转而道:“众位爱卿,有谁来解梦?”
温体仁道:“此梦半凶半吉!”
崇祯笑道:“凶在何处,吉在何处?”
温体仁道:“前段时rì,臣在街上遇到一游方道士,该道士道骨仙风,不类凡俗,径自绕着宫外观测半晌曰,北方龙庭,龙气散矣。说完之后,道士快逾奔马一般,踏步而走。”
“臣大惊,令人骑马追上,赠与10金,求详解。道士曰,大明三都,中都凤阳,乃明太祖兴盛根基,凤阳龙气根基淡薄,只够太祖起家之用,不足以供一朝所消耗。至崇祯八年,凤阳皇陵被掘,此地龙气更已耗尽。”
“后太祖以金陵为都,我华夏龙气,古时集中在北方,但是随着朝代更迭,越来越向南迁移。原本金陵龙脉不逊sè北方,但是开国时受太祖大诛功臣影响,建文帝登基时,南方龙气已经受损,压不过北方龙庭之气,才会有靖难之役。”
“永乐帝定都燕京后,大明两百多年,皆是消耗燕京龙气。阿济格掘天寿山皇陵,燕京龙脉之气进一步涣散。”
“唯今,大明三都城,只有金陵两百多年龙气未耗,反倒是不断生聚。那道士曰:南迁金陵,大明或有生机。根据此节,臣认为这是‘有’字中的吉兆含义。”
崇祯问道:“那另一半凶兆呢?”
温体仁道:“凶兆,王承恩方才已经说出。大明北方残破,无论是北虏,还是流贼,皆是大敌。朝廷重心灭北方鞑虏,则流贼死灰复燃。而兵力集中剿匪,则鞑虏又长驱直入,攻入我大明腹地。因此,都城守在燕京,大明长期陷入两线作战困境,永难恢复元气。。。。。。。”
温体仁头上留着汗珠,战战兢兢。
果然,众大臣纷纷破口大骂道:“jiān贼!”、“好你个温体仁,想要做秦桧不成?”
温体仁跪道:“皇上明鉴,除了这些怪力乱神之语。燕京立都,本身就多有不便。就拿粮食来说。dìdū粮食补给,皆是仰仗南方。每年需要从南方漕运400万石、海运50万石粮食。”
“漕运、海运的运输成本,不算在户部的收支,但是实际上,漕运有一万四千多只漕船,运输400万石粮食至京师。路途中,却要消耗上千万粮饷。若是朝廷迁都南方。则可减少漕运消耗。节约下来的饷银,无论用来给军队派饷银,还是用来招抚流民屯田。皆是正途!”
兵部尚书杨嗣昌冷笑道:“漕运400万石粮食,真正是京师消耗的有多少,不过是100万石。其余的粮食。皆是北方各地边军的军粮。难道迁都之后,便可以不发给北方边军军粮了?”
果然,杨嗣昌如此一言,在朝中听命的武将,纷纷对温体仁怒目而视了。
事实上,温体仁早就做好了一番准备。准备工作是肖图白一手策划,皇帝派人悄悄的交给温体仁的一堆资料,使得温体仁可以从容应对可能面临的反对声。
“杨尚书此言差矣!本首辅何尝说不发边军粮饷?而是说,朝廷迁至江南。朝中的百官,还有宫人、京师三大营官兵。大半会迁到南方。这么一算,每年至少可减少50万石漕运粮食,间接省下100万石粮食的耗损。如此一来,朝廷的用度大减,还需像如今这般拆东墙补西墙吗?”
财政问题是大明的诸般困境的源头之一。诸大臣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时候,大学士陈演、魏藻德激烈反对道:“祖宗有法——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皇帝迁都南京,běijīng怎么办?皇陵怎么办?若是迁都南京,běijīng防卫更为空虚,鞑子再率军毁皇陵。谁来守卫?”
兵部尚书杨嗣昌朝身后望去,其后站着的正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光时亨是南直隶桐城人,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此时担任兵科给事中,也是东林党一脉的后起之秀。历史上,崇祯十七年,光时亨阻崇祯南迁,使得崇祯困守běijīng殉国,而被南明朝廷论罪。
见到杨嗣昌暗示。光时亨站出来,严厉谴责道:“温体仁一派胡言,不杀温体仁,不足以安定民心,不足以稳社稷!”
封建王朝的社稷,除了皇权统治之外,也包括祖宗陵墓的祭拜活动。儒家社会以孝治国,每年清明祭祖,也是皇帝奉行孝道的表现。如果迁都南京,而不能在běijīng祭祖,显然是害得皇帝成为不孝的昏君。
一时间,倒温的呼声不断。
老温却是冷然掏出一份文章,慷慨激昂的读出来:“忠言逆耳!治国如下棋,如果罔顾全盘局势,不舍弃子,往往会满盘皆输。哪怕杀头,臣还是要陈述一个观点——燕都之形胜,不足恃也。。。。。。”
老温的这篇文章,是肖图白策划,崇祯派人提前塞给温体仁的枪稿。资料稿件绝大多数的雄论,很多是来自于后世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清朝初年,不少的读书人集体反思明亡的教训。其中最热门的则是从军事地理角度分析明之灭亡,也造成了清初军事地理学研究,进入井喷状态。
其中,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更是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哪怕二十一世纪的军事专家,研究中**事地理,也绕不开顾祖禹的许多观点。
温体仁声音越来越响亮,也越来越掷地有声道:
“太史公曰:燕北迫蛮貊,内错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及秦人灭赵,败燕军于易水之西,而国随以亡。臧荼、卢绾、燕王旦国于燕,不旋踵而陨毙。彭宠以渔阳贾祸。公孙瓒以易京覆宗。王浚掩有幽州,幸晋室多故,冀以自雄,而见戕于石羯。段匹有幽州,而仍不能自立也。杜洛周、葛荣、韩婴之辈,旋起旋灭,皆不足道。高开道窃有渔阳,身死而地归于唐。天宝以后,以河北叛乱者,凡十七起。其能免于诛夷,保其宗祀者,不数见也。迨夫李匡筹夷灭于克用,刘守光复系组于存勖,而幽燕卒并于河东矣。契丹倔强者八世,竟败亡于女真。女真恣睢者百年,终夷灭于蒙古。乌在其为险固者欤?”
“以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rì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恐救未至而国先亡也。撤关门之戍,以为内援之师,又恐军未离,而险先失也。甚且藉虎以驱狼,不知虎之且纵其搏噬;以鸟喙攻毒,而不知鸟喙之即足以杀身也。不亦悲哉。。。。。。”
当然,老温的资料稿,不但包括顾祖禹大牛人,也有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建都》“。。。。。。。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这些雄论,皆是清初一些知识分子心情沉痛的反思,站在明亡教训上,总结的箴言。如果有穿越者,一定会感觉震惊道,难道老温也是穿越者?否则,顾祖禹、黄宗羲的文章,肿么引用的这么地道,一看就是穿越者的作风。
温体仁一番陈词,在不太jīng通军事的大臣听来,也就是一般般。但是卢象升、孙传庭听来,如无声处闻惊雷一般震动,心中暗想道:“温体仁这篇文章,不知道出自哪位军事大家手笔?”
半晌后,孙传庭忽道:“温首辅此言有理有据,臣赞同迁都!”
卢象升犹豫片刻也道:“臣也赞同,不过,北方鞑虏是我大明最大祸患。如迁都,臣愿留守北方,以备鞑虏!”
两位军事大家,被忽悠的附议。而温体仁的党羽,更是露出了空前的气势,露出了一副如不赞同迁都,就是大明的罪人,就是想要害大明天子困死běijīng。
最终,内阁众阁老,半数以上犹豫着,投出赞成票。
崇祯心中松了口气,顺水推舟道:“既然诸位爱卿赞成迁都,朕也许之!”
杨嗣昌不由向户部尚书使眼sè。户部尚书侯恂,是东林党人,也是与杨嗣昌比较亲近。明白杨嗣昌的意思。
“等等,迁都金陵总需要银子,户部没钱。。。。。。”户部尚书侯恂大声叫嚷,对于迁都之举抗议道。
崇祯道:“去年皇庄拍卖的银子。除了一部分让国师去经营理财,以及练皇家新军之外。朕此时手头还余下1000多万两,皆可拿出来,作为迁都款项。”
历史上,关于迁都的几种反对声。皆是被化解了,最关键的是,皇帝强硬的态度。历史上,崇祯瞻前顾后,在迁都问题上,不能坚定不移。听闻大臣说迁都,便召见之,进行商议。而大臣反对迁都,崇祯又连忙撇清关系,说自己根本没有迁都的意思。皇帝自己都不能坚定意志,如何能让迁都这般大事做成?
而此时,随着温体仁的党羽作为迁都的吹鼓手,并随着崇祯坚定表示赞同迁都,内阁大臣们也逐渐表态同意。
南迁之议,形成了共识后,大明王朝再次偏离了历史,走向了一条岔路。。。。。。。
s
第一五四章新任的天津巡抚
定兴县是崇祯九年鞑子入寇,攻破的十五座县城之一,城破之后,满城皆屠。包括代替定兴县令守城的鹿善继,也遭到鞑子贝勒阿巴泰的残忍杀害。在鹿善继守城战死后,其生死之交孙承宗奔赴定兴县,扶棺而哭。
不过,孙承宗、鹿善继当年在努尔哈赤叛明不久,便认识到后金崛起,是大明的巨大祸患,在萨尔浒之战,两人先后请旨经营辽地。关宁军和东江镇,皆是两者制定出来的战略部署。
不过,再好的战略,也需要zhōngyāng的政策保持连续xìng和一致xìng,才能起到效果。明廷在后金崛起后,政策一直是摇摆不定,忽的激进、忽的保守。摇摆不定的战略,加上财政供给不足,各种美好的战略,都成为泡影。眼见着后金征服蒙古,改国名为清之后,越发难以遏制。
孙承宗在定兴县为鹿善继哭灵,一直到下葬之后,才稍微安定心神。而在定兴县的小吏,将一份抄录的《邸报》内容送至,孙承宗便迅速的翻阅。
而关于温体仁的迁都论,成为这期《邸报》的焦点新闻——“燕都之形胜,不足恃也!”
孙承宗愕然,心道:“燕京虽然有诸般缺陷,这需要多年在燕京领军作战,才能看出道理。温体仁不过是一届文人,从未有过督师军旅的经验,也不知如何得出这般结论?”
燕京的防御缺陷,孙承宗也是心中有数。不过,孙承宗过去的思路,是上书请加固燕京周围长城关隘。
事实上,长城关隘缺口何止数万个,处处皆修补,耗资何止数千万两。哪怕是每年挤出数百万两拨款,也得几十年时间,才能够修补完成。哪怕是长城所有的缺口都被修补完善了,也需要jīng兵强将去守卫吧?
明廷最大的问题。不是长城年久失修,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jīng锐、可战的士兵。随着对温体仁奏折的阅读,孙承宗面sè越来越凝重。
“。。。。。。以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rì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恐救未至而国先亡也!”
这一段文字。已经将燕都的缺陷挑明了,由于燕京形胜的缺陷,使得敌军很容易攻入京师附近,将之包围。而次次皆需要仓皇召集外镇兵马来救援,也不可能每一次都能成功的解救成功吧?如果有一次援兵来迟,恐怕大明便会已经亡国了。。。。。。。
孙承宗阅罢,不仅掩卷沉思道:“好一篇气势磅礴的雄文,其气度、深度绝不类温体仁的手笔!不知道。究竟出自哪位大才?”
汉唐兵书重骑兵。宋朝兵书重弓兵、器械,明朝兵书重火器。军事地理方面,历朝皆有所研究,但是清初的顾祖禹,才是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这篇来自千古军事地理学大成者的顾祖禹手笔,孙承宗也只能叹服。
孙承宗读罢后。却是摸了一把眼泪,道:“这般旷世奇才。如果早生三十年该多好。”说着,孙承宗却是将这篇文章。在鹿善继坟前,进行焚烧道:“老弟,你在九泉之下,也看看这篇文章吧!”
正在孙承宗心cháo澎湃之际,远处传来马蹄。但见到,一名宦官,在数名骑士的护送下,直奔而来。
“可是孙承宗老大人?”宦官喊道。
孙承宗愕然:“我已告老还乡,不问朝野大事,不知天使寻我这个山野匹夫何事?”
宦官道:“圣上口谕,大明将才凋零,圣上有意创‘黄埔军校’专事培养将才,迫不得已请老大人出山。。。。。。”
明朝初年也有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不过也就洪武年间曾经非常重视,后期越来越荒废。
此刻,请孙承宗出山,筹建的“黄埔军校”也等同于大明zhōngyāng武学,准备从有文化的基层官兵中,抽调人才进行深造。之后,再派回军队中,进行追踪其战场上的表现,对可造之材进行不断的提拔、升迁,给大明培养出一批zhōngyāng军校系的军官,更是有利于改善明末的地方藩镇军阀化的态势。
至于县学中普及军事科目,暂时限于朝廷财政压力,还不准备实行。
孙承宗犹豫半晌,叹道:“走吧,公公,带我见皇上!”
鹿善继的死,给孙承宗刺激很大。如果大明有jīng兵良将,可以将鞑虏挡在国门之外,鹿善继何至于遭此横祸?哪怕是为了鹿善继这位老弟报仇,孙承宗也愿意拼着这身老骨头,给大明培养一些可用的将才。
——————————
迁都的舆论,显然也是很快传到了葛沽。葛沽军民中,纷纷对此进行热议。甚至盖过了朝廷派遣新一任天津巡抚的消息。
“终于要南迁了!”肖图白露出了一丝笑意。
将岸道:“迁至南京,朝廷至少能修生养息吧!“
肖图白点头道:“太祖当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之所以成功,便是因为金陵地区经济繁荣,能够积攒钱粮。用这些钱粮,养jīng兵,从而获得问鼎天下的资本。元末时,蒙元拥有百万jīng锐兵马,但是财政不足,靠着纵兵抢劫百姓获得军费。因此,越是派兵镇压起义,义军规模便越是庞大。而北方的元庭和红巾军豪杰,皆是未能笑到最后。而本朝太祖,在环境安定、经济发达的江南,采用修生养息,获得充沛财政,养出jīng锐之师,反倒能够横扫群雄。由此可见,财政才是国家安稳、强健的根基力量!”
将岸道:“朝廷迁都金陵,效仿太祖故技?”
肖图白点头道:“金陵是创业之地,而非守业之地。若是迁都金陵后,以太祖的创业气魄,广积粮,养jīng兵,自是能够成就一番格局。若是存在偏安的心思,想要求得南宋时的格局,也未必能够!”
在两人交谈中,新上任的天津巡抚杜三策,早就秘密的感到了天津。杜三策来到天津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去天津府衙,而是微服来到葛沽。
当然,杜三策微服来访,早被锦衣卫密探发觉。因此,杜三策的行踪,根本瞒不过肖图白。
杜三策也是一名东林党人,不过他曾经奉命去琉球国,代表明廷册封琉球国王。出海册封藩王,使得杜三策逐渐形成了海洋意识。眼界比之大明传统的士大夫,要稍微开阔一些。
半晌后,杜三策在几名家人的陪同下,骑着驴子令人递帖子拜见。
见到肖图白后,杜三策露出一副亲善姿态道:“国师大人,久仰了!本官听闻,天津十多个州县,不如一个葛沽繁盛。不知道,国师是如何将葛沽经营成这般的规模?”
肖图白道:“无它,经营尔!”
像商人一般,将城市当做可增殖、可盈利的项目,不断进行经营。之后,不断的将财政盈余,再次投入到可以创造利益,或者是提高整个城市的竞争力的项目上。有意识的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自能复制出葛沽这般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杜三策以为肖图白藏私,也不仅摇头,但是心中暗想道:“你不告诉我,我还不会自己学吗?”
接着,杜三策也与肖图白谈及了朝廷迁都大事。迁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必是迫不得已才会迁都。
历史上,中华大一统的王朝,迁都的次数总的罕见的。就如两汉都城长安、洛阳之间的迁都,也是因为战乱使然。同样,两宋时期,也是因为北宋都城汴梁被沦陷,逃至南方的南宋君臣迫不得已在临安建立新的都城。
大明开国时,以金陵为都城。金陵龙盘虎踞,又长江作为天险,更具备雄厚的工农业生产力。明太祖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问鼎天下。
而永乐皇帝,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元庭经营80多年的燕京,更因为奉命扫荡蒙元残余势力,从而长期掌握大军。并且,燕王封地建立的官府,几乎是与南京的六部朝廷,一个模子出来的。
太祖驾崩后,建文帝采纳文臣集团的意见,用削藩的手段,逐渐收回藩王对于地方的治理权和军权。不料,燕王骤然发难,率领北方的jīng兵强将,一路攻破金陵,建文帝不知所踪。
其后,燕王朱棣登基,由于惧怕建文帝未死,以及南方官民之心未能彻底归附。所以,永乐皇帝朱棣才会在登基不久,迁都至北方,以燕京在都城。
因为,燕京被永乐皇帝经营多年,能够给他安全感。除此之外,燕京离草原之后数百里,永乐皇帝也存在着心思——如果建文帝未死重新复辟,情况最危急的时候,他也能够率领骑兵逃到塞外。也是种种的因缘巧合,明朝从永乐开始,便以燕京为国度的格局。
而此时要迁都到南方,包括了庞大的朝廷部门、工匠、军队的大搬迁。整个搬迁过程,计划分为三年去逐步完成。其中,天津的漕运、海运码头,也是承载了迁都搬迁的重任。
杜三策担任天津巡抚后,也是受命与肖图白等人配合,扩建天津的码头工程。为迁都做好铺垫准备。。。。。。
s
第一五五章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一)
南迁大局将会以天津为中转站,通过海运、漕运,逐步向南方迁移。所以,天津的港口装卸能力,也成为了南迁大局重要环节。为此,朝廷特意拨款50万两,用以扩建天津港口,加强天津漕运、海运的吞吐量。
崇祯年间的天津海运、漕运港口,每年吞吐量大约有1000万石,换算成后世的公制单位,港口吞吐能力为300多万吨。
而21世纪的天津港,每年的吞吐量可是超过4。5亿吨的存在。货物的吞吐量,大约是明末的150倍。后世天津港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海港,世界货物吞吐量前四名的大港口,至于大运河的运输,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在崇祯年间,天津运河码头的货物的吞吐量,占据了天津货物吞吐量的八成左右。海运的吞吐量,虽然在市舶司不断的招商引资下,节节攀升。但是由于明朝中期海运中断太长,明末的重启海运起步较晚,还是不能与大运河想必。
限制天津港口吞吐量,除了港口面积、规模和劳动力人数之外,更重要的是港口的机械化程度。
比如,后世港口普通的起重机,可以轻易吊起45吨以内的集装箱。而大型的龙门吊,可以将数千吨重物吊起。
明末的天津港,港口中也应有了一些简单的塔吊,但是主要还是靠着码头工人人海战术,进行简单的搬运。
或者说。由于滑轮组这种简单的机械应用的并不广泛,使得天津港的吞吐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实地考察天津的港口之后,肖图白在葛沽召集了一些工匠,按照他的指示,制作出由3个动滑轮,两个定滑轮的滑轮组机械,并令士兵将一门千斤大炮。用马车拖到葛沽军营的靶场中,进行滑轮组的起重实验。
按照后世的滑轮常识: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作用力方向。而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