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子》之外的专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部兵书:对《吴子》的研究,集中在辩伪和军事思想的评价方面。
专著有李增杰《〈吴子〉注译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李硕之、王式金《吴子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论文主要有李硕之《〈吴子〉军事思想初探》(《军事学术》1983年增刊1期)、向麓生《〈吴子〉不是伪书》1(《军事卷通讯》1984年28期)、何崇恩《评吴起及〈吴子〉》(《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2期)、孙开泰《吴起的军事思想》(《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2期)等。
对《司马法》的研究主要是评述其军事思想和考辩今本非伪。论文有王中兴《司马法及其轻重说》(《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蓝永蔚《〈司马法〉书考》(《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版)等。
对《孙膑兵法》的研究。近几年出现研究《孙膑兵法》的热潮,先后有十余部专著出版,发表论文数十篇,就成书时代、内容考定、文字训诂、军事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1975年竹简本进行了补充和订正。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重新编订《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邓泽宗《孙膑兵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傅振伦《孙膑兵法译注》(巴蜀书社1986年版)等。主要论文有陈克明《略论〈孙膑兵法〉》(《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6期)、杨伯骏《孙膑和〈孙膑兵法〉杂考》(《杨伯骏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等。
对《尉缭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时间与作者、《汉志》中所列〃杂家〃《尉缭》二十九篇和〃兵形势〃《尉缭》三十一篇以及今本《尉缭子》二十四篇之间的关系、《尉缭子》的理论价值等几个方面。专著有华陆宗《尉缭子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钟兆华《尉缭子校注》(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论文主要有龚留柱《〈尉缭子〉考辩》(《河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3年4期)、何法周《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张烈《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和成书》(《文史》第8辑)、徐勇《〈尉缭子〉的成书、著录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1期)、刘先廷《〈尉缭子〉对古代军事哲学的贡献》(《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黄小榕《〈尉缭子〉军事哲学初探》(《争鸣》1985年1期)等。
对《六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时代、真伪考辩、《六韬》在《汉志》中的著录和学派、《六韬》思想体系等方面。
专著有孔德骐《六韬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论文主要有张烈《〈六韬〉的成书及其内容》(《历史研究》1981年3期)、刘宏章《〈六韬〉初探》(《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2期)等。
对《黄石公三略》的研究主要是对成书时代的考证和对其军事思想的解说。专著和论文有拙作《黄石公三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和《〈三略〉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1984年总第11期)。
对《李卫公问对》的研究,有文字校勘和军事思想评述,也有关于作者问题的争鸣。专著有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间对校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李卫公问对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论文主要有蓝永蔚《〈李靖问对〉辩伪》(《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84年版)、孙公达《〈李卫公问对〉的由来》(《军事卷通讯》1984年33期)、刘先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漫议》(《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等。
此外,《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著《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陈秉才《阵记注释》、军事科学院《投笔肤谈译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王晓卫和刘昭祥《历代兵制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邹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李炳彦和崔彧臣《兵经释评》(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张文才《百战奇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李炳彦《三十六计新编》(解放军出版社1981年版)、韩金波等《〈百战奇略〉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天夫《诸葛亮将苑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无谷《三十六计》(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等,也都各具特点,都是专书研究的重要成果。
三、关于专题研究兵书的专题研究渐趋活跃。已开展的专题研究主要有:(1)兵书的分类研究。拙作《从古代兵书分类沿变看军事学术的兴衰》(《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兵书分类浅探》(《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1期),比较系统而简明地介绍了兵书分类的历史,并加评析,勾画了古代军事学术兴衰概貌。(2)比较研究。把兵书和其他史籍比较对照,研究它在思想史中的地位,以李泽厚的《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4期)、《中国思想杂谈》(《复旦学报》社科版1985年5期)为代表。这两篇论文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中国的辩证法是〃从兵家中来的〃,〃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辩证法,要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辩证观念具有自己特定的形态,应该追溯到先秦兵家。〃(3)诸子论兵的研究。以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为代表。本书不仅将诸子中论兵篇章一一辑出,进行注释译述,而且对其军事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发。(4)兵书中的决策思想研究。刘仲宇发表了《先秦兵家决策思想简论》(《求是学刊》1985年5期),将先秦兵家决策思想概括为三个大方面:一是重视完善决策的主观条件,主张〃将能而君不御〃,使将帅有权有责;要求决策者既要有〃能〃,又要有〃德〃。二是重视决策的客观依据,即情报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是重视决策的选择,追求最佳方案。
四、关于兵书研究方法的探讨兵书研究的广泛展开,要求提供科学的方法。兵书研究方法的探讨,反映了兵书研究的深入。谢国良《克服困难,提高兵书(条目)释文质量》(《军事卷通讯》1983年23期)对兵书研究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三条方法:一是充分查找〃外证〃、〃内证〃,以辩别兵书真伪。所谓找〃外证〃,即广泛利用前人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方面的成果,并重视出土文物提供的实证材料。所谓〃内证〃,是从兵书本身所提供的人物、风俗、典章、制度、语言文字等方面材料,考证兵书的真伪。二是注意〃三看〃〃二防〃,正确把握和提炼兵书的基本理论。所谓〃三看〃,即一看作者写作意图,了解背景;二看全书主旨所在,主要论述和解决什么问题;三看主要思想倾向和特点。所谓〃两防〃,即一防古今类比,古人现代化;二防以古论古,割断古今历史联系。在归纳和提练时,即要反映兵书本身古朴的理论概貌,又要启迪读者和现代军事理论自然地发生联想。三是通观全局,着眼于特点和发展,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所谓全局,主要是兵书和军事思想史发展的全局,成书时代、一般兵书和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等。
纵横比较,即把一本具体的兵书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比较,看它比以前的兵书有什么新成果新贡献,给后来的兵书留下一些什么影响。比较时要注意〃精〃、〃新〃、〃深〃和影响的〃远〃、〃大〃等几个方面。
近几年,兵书研究确实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研究课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广泛,基础性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队伍比较分散等等。
第三节兵书研究展望
兵书研究的现状告诉我们,兵书研究的形势很好,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今后兵书研究,从主观上讲,应该加强对兵书研究的领导,需要建立必要的群众性学术组织,以便把分散的研究力量联合起来,对研究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加强信息交流;创办研究刊物,为研究者提供发表成果和争鸣的园地;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工具书等。从客观上分析,今后兵书研究的发展趋势,估计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兵书的整理出版还将持续下去。以往地方出版社对文学、历史类古籍整理出版最多,很少出版兵书。近几年,随着古籍整理的深入开展,一些地方出版社也将兵书纳入了整理出版计划,与军队出版社竞相出版兵书,如中华书局、北京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等都有兵书出版。有的地方出版社还与军队出版社合作出版兵书,如辽沈书社与解放军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兵书集成》。现在虽然已经出版了一批兵书,但与现存兵书相比还只是一小部分。有些已经上马的大型兵书丛书,如《中国兵书集成》、《中国古代兵法译丛》,前者才出版计划的十分之三,后前则刚刚出版一两册,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有待出版。所以,对兵书的整理出版工作将会持续下去。
二、研究将向高层次发展。目前,学术界已经不满足于对兵书的介绍、注译之类的工作,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如对《孙子》的研究,成果确实很多,但以前多在一个水平上徘徊。现在有的学者跳出训词释意,评述解说的圈子,或以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孙子》的理论体系,或通过古今对比,研究《孙子》军事思想的渊源,表现了研究向高层次发展的势头。今后,通俗性、普及性的著作将相对减少,学术性专著将会增多。
三、研究队伍将会扩大。一方面,军队成员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阅读和研究兵书的能力增强;军队的学术空气也越来越浓,今天的兵书读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兵书研究者,现在已有野战部队研究兵书的成果出版,就是这种趋势的反映。
另一方面,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加上兵书本身又包含多学科的知识,地方上的有些学者和企业家,或为了扩大视野,或为了弥补本学科史料的不足,或为了寻求借鉴,纷纷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兵书领域。目前,对兵书研究最多的是管理学学者和企业家。1986年12月份,北京市三百多名厂长、经理汇集劳动人民文化宫科技馆,研究兵法与现代化管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开拓新路。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负责人介绍,我国的企业家们已把眼光投向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和运用古代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在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今后,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兵书的热情不会降低。除此以外,地方上其他行业也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兵书研究的队伍。
四、研究的角度将会进一步拓宽。兵书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管理学、文学、史学、医学、地理学、外交、航海等史料,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开掘这些史料。薄忠信《〈武经总要〉与物理学》(《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1987年3期)就是这种开掘的尝试。从目录学、版本学、军事思想史、军事学术史等角度研究兵书的力量将会得到加强。一些研究兵书目录的成果将会相继问世。兵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密切结合也是未来兵书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国兵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有待众多的专家学者去发掘。
中编分论
第一章兵法类上
第一节概述
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它包括战略战术和建军理论等,如〃兵法之教〃(《战国策》),〃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吴列传》),〃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六韬·龙韬》)等即为此意。在古籍中,有时它又专指兵书,如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史记·孙吴列传》),〃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史记·淮阴侯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吴起兵法,世多有〃(《史记·孙吴列传》)等句中的〃兵法〃都是指兵书。〃兵法〃作为兵书类目,是有关军事理论方面兵书的统称。
最早反映这类兵书的类目是《七略·兵书略》中的〃兵权谋〃和〃兵形势〃。〃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古代虽无战略、战术之区分,但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前者侧重战争基本理论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后者侧重战术问题的研究。由于战争和战略的基本理论今古差别不大;战术问题虽今古不同,但其理多相通,后人亦能理解借鉴,所以,兵法类兵书流传下的最多。《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兵书四家,唯兵权谋家、兵形势家有传世之作,其原因就在这里。
兵法类兵书以《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及对这些兵书的注释之作为代表。它们从理论的高度论述军事问题,揭示战争和军事的一般规律,富有哲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类兵书产生和成熟早,数量多,流传广,价值大,影响深远,居各类兵书之冠。故以兵法类兵书为首,且举例亦较他类为多。
〃兵书与诸子,实堪并列。〃(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5年版)兵书有诸子之论,诸子亦有兵家之言。所以,阐述战争和军事原理之书,亦存于诸子书中,如《老子》之《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六章》、《五十七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七十六章》;《管子》之《七法》、《兵法》、《参患》;《荀子》之《议兵》篇;《吕氏春秋》之《孟秋》、《仲秋》、《季秋》三纪;《淮南子》之《兵略训》等,都有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精辟论述。西汉任宏曾将诸子《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子》、《墨子》等十家二百七十一篇单独著录于《兵书略》,后被东汉班固误以为重复著录而省掉。诸子论兵篇章实为古代兵法的一部分。
第二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
《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吴列传》)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第十三《用间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在战略战术方面,它重视战略谋划,反对轻易用兵,主张〃慎战〃、〃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它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并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敌而制胜〃,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而采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在军队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当然,《孙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夹有某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份;在历史观方面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应该进行批判的。
《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孙子兵法》饮誉千年,传抄翻刻者历代不断,自曹操开注《孙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