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澳洲史-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的名誉遭到损害。报告认为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犯有叛国罪或触犯其他刑
律。被牵涉到的人多是工党党员及其支持者。这进一步证明,执政党制造彼
得洛夫案件的目的是打击工党。
作为工党领袖伊瓦特为保卫工党声誉和正义,毫不犹豫地介入了这一案
件。在调查前,伊瓦特发表声明,严厉谴责了孟席斯政府,同时也谴责了工
党内部一小部分人在异党指挥下的反党行为。他认为被牵连的人是政治阴谋
的牺牲品。在听取证词前,委员会驳回了伊瓦特的指责,但他仍表示愿作彼
得洛夫案件的辩护律师。在听证会上,他出庭为那些被彼得洛夫告发的人辩
护。在报告公布后,他于1955 年10 月19 日夜向众议院就这个报告做了发言,
要求把报告列入议事日程。他再次指出彼得洛夫案件是一个抱有政治目的的
阴谋,事实是,澳大利亚情报机构用5000 英镑收买了彼得洛夫,引诱他叛变。
伊瓦特说,他就此事曾致函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回信说所谓彼
得洛夫文件均系捏造。伊瓦特的揭露使国会议员们一下子惊呆了,接着国会
大厅骚动起来,以至他讲的其他内容无法听得到了。
孟席斯借机攻击说,伊瓦特只喜欢苏联外长的话,不喜欢调查彼得洛夫
案件委员会的报告。这时工党内部已发生了严重分裂,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孟席斯慌忙要求总督提前大选。1955 年12 月10 日进行了大选,结果是两个
保守党再次获胜,孟席斯又出任总理,他的目的达到了。
三、工党内部斗争与分裂
解散共产党法案和彼得洛夫间谍案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工党的分裂。工党
的长期分裂是澳大利亚50—60 年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对澳大利亚政局
有重大影响。
战后不久,工党内部出现了一个极右的小派别,称工业集团。工党领袖
奇夫利开始承认它,有时给予支持。到50 年代初,这个右翼集团有所发展,
形成了工党内部的反对派,并且在政治上支持自由党与乡村党的反共立场。
实际上,工业集团是两个保守党在工党内部的代理人。在50 年代初,工党和
保守党斗争的焦点是上述解散共产党法案和彼得洛夫间谍案件,而在这两个
重大政治问题上,党内的右派和“工业集团”分子完全站在反对工党的立场
上支持以孟席斯为首的保守党。这必然引起工党内部的激烈斗争和严重分
裂。
1951 年6 月13 日,工党领袖奇夫利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奇夫利是工
党团结的旗帜,他的去世加速了工党的分裂。在工党决策会议有分歧的条件
下推选伊瓦特为工党领袖。作为工党领袖的伊瓦特两度出席法庭为共产党和
共产党国家充作辩护律师,这在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了工党右翼的猛
烈攻击。工业集团分子说伊瓦特不是秘密共产党员,也是共产党的朋友,要
求把他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以维护工党的威信。相反,工党内部的左派和
中间派,诸如卡尔韦尔(工党副领袖)、麦克肯纳(工党参议院领袖)和华
德,都表示坚决信任和支持伊瓦特,并且认为那些党内的右派都是一些如奇
夫利所说的“发了疯的可鄙小人”。
工党的分裂不仅仅是因为在对待澳共问题上,在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上
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工党左派反对政府接受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主张,并认
为追随美国的结果是和亚洲那些腐败无能的政府结成联盟,会因此开罪于印
度,也会因此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站在失败者一边。他们要求退出以美国为
首的军事联盟,持中立立场,在美苏间采取等距离的政策,还要求承认中国。
但工党内的右派妄图组织反共十字军,并且和工业集团分子勾结起来。
正当工党内部斗争和分裂日益激化和加深时便发生了彼得洛夫案件。这
个案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工党的分裂和斗争。在伊瓦特宣布的辩护律师出席
调查彼得洛夫皇家委员会不久,工党在堪培拉举行了一次集会,工党内部斗
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会上,右派公开叫喊伊瓦特是“工党的耻辱”,左
派当即反击,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54 年10 月6 日,伊瓦特在报
上公开谴责党内右派,他说一小撮工党党员,尤其在维多利亚州已堕落到不
忠于工人运动,已使工人运动背离工党原来的目标,并且采用了法西斯主义
的手段。右派反击说,伊瓦特是工党脖子上的赘疣,他的唯一朋友是共产党。
思想上和政策上的分歧与斗争必然导致组织上的分裂。维多利亚是“工
业集团”的指挥中心。墨尔本大主教曼尼克斯博士和天主教社会运动领袖B。A。
桑塔玛里亚这些极右分子是维多利亚州“工业集团”的精神领袖。在1954
年10 月,联邦工党执行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维多利亚工党特别会议,会上研究
了该州工党内部“工业集团”的问题,并选举了新的反对“工业集团”分子
的州工党执行委员会,从而开始了工党在组织上的分裂。
1955 年3 月,联邦工党在霍巴特召开该党第21 届年会。新的维多利亚
州工党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而亲“工业集团”维多利亚代表团被禁止参加会
议。这次年会由中派和左派主持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批准撤销联邦工党
执委会对“工业集团”的承认、反对在马来亚使用澳大利亚部队、承认中华
人民共和国等决议。会议重申为维护工会团结要反对极权主义,主张澳美在
太平洋地区合作,并批评了美国的一些太平洋政策,还要求东南亚条约组织
应致力于和平事业。霍巴特年会是工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
新维多利亚州工党执委会为团结一致的开展工作,把那些仍然忠于旧的
右派执委会的几百名党员统统开除出党。同年4 月,这些被开除的右派分子
建立了一个新的党,取名为“反共工党”。“反共工党”从是年6 月大选起,
多年来一直坚决反对工党候选人,支持保守政党候选人,因而造成了自由党
和乡村党在维多利亚多年连续执政的局面。
维多利亚州工党的分裂影响了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两个州的工党组织,
两州工党也相继发生了分裂。
1956 年,新南威尔士的“工业集团”分子模仿维多利亚的右派也组织了
一个所谓的“民主工党”,从而导致了新南威尔士州工党的正式分裂。昆士
兰州工党的分裂是在第二年发生的,起因是本州的工会和议员之间的紧张关
系。1957 年4 月,本州总理维森特·盖尔及其内阁大部分成员被州工党组织
开除出党。不久,以盖尔为首的右派分子建立了“昆士兰民主工党”。1957
年反共工党和民主工党合并,以“ 民主工党”命名,而昆士兰民主工党长期
单干,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民主工党在昆士兰的一个支部。澳大利亚史
家曼宁·克拉克说它“成了保守党派的尾巴”。在反共狂热分子桑塔玛里亚
及其同党鼓动和帮助下,民主工党很快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支部,并且在
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等州的大选中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
但它一直是一个小党,从未能把自己的候选人送入下议院。民主工党无论在
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总是虔诚地投自由党和乡村党候选人的票,因此这两个
保守政党取得政权一部分是靠了这个党的“忠诚”。应指出的是,不是所有
的民主工党党员及其支持者都是象桑塔玛里亚和曼尼克斯那样的狂热天主教
徒,其中还有一部分长老派和不信教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仍继续
支持工党或其他政党。
四、“白澳政策”的废除
澳大利亚外长D。C。 斯宾德在1950 年科伦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援助亚洲
国家的计划,即著名的“科伦坡计划”。科伦坡计划有种种不是之处,但它
对澳大利亚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极大地冲击了白澳政策和种族主义思想,
甚至比孟席斯总理还保守的A。R。 道纳移民部长都受到了反种族主义的影
响,他对旧移民政策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1958 年他竟然向国会提出废除臭
名昭著的默写考试法案的动议。这样,“白澳政策”受到了一次冲击。
不久,这种变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废除白澳政策的新呼声。这表
现在墨尔本大学建立了移民政策改革小组。该小组对移民状况进行了调查,
出版了小册子,宣传用有限制有选择地从亚非国家接受移民的政策以取代白
澳政策。墨尔本大学讲师肯尼斯·利韦特是移民政策领导小组的领导人。在
50 年代,他领导移民政策改革小组多次进行有关移民问题的民意测验,测验
的结果详见下表:①
年代主张禁止有主张允许有色无意见
色人种入境%人种入境%%
1954 61 31 8
①
RusselWard,TheHistoryofAustralia(1901—1975),HeinemannEductionalBooksLtd,Melbourne,p。318,
1978。
1956 51 42 7
1957 55 36 9
1958 45 44 11
1959 34 55 11
移民政策改革小组的调查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白澳政策已不得人心,势在
必改。但从确立白澳政策到这时已有六十年之久,种族主义情绪根深蒂固。
在种族主义情绪严重存在的条件下,将其彻底废除,还需要时日,也需要斗
争。
在整个60 年代和70 年代初又在两个问题上战胜了种族主义。一个是关
于巴布亚自治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澳洲土著人的公民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
解决为70 年代工党政府废除白澳政策奠定了基础。
1962 年7 月,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在细致地研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问题
后提出了一个报告。报告认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治进展情况过于缓慢,严
厉谴责了澳大利亚政府“顽固地坚持渐进主义政策”和在酒法方面的种族主
义歧视政策。报告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到1964 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起100
名议员的国会和一所大学,而且议员要由选举产生。这些要求使澳政府大吃
一惊。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澳大利亚政府立即行动起来,1962 年修改了酒
法;废除了酒法中白人和黑人区别对待的条款,建立起一个调查该托管区三
级教育状况的委员会。1963 年中期,澳大利亚国会通过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
立法会议扩大权限和建立议会的决议。决议规定立法会议对托管区行政长官
有咨议权。决议还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议会如何组成做了详细的规定:议会
由64 名议员组成,其中的44 名由拥有选举权的成年人普选产生,10 名由非
土著人选举产生,另10 名为官方指定的议员。于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治
进程得以加速,澳大利亚政府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居民(土著人)亦比过
去重视得多了。
但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完全自治,还有一段历程。到1964 年6 月才选
出本地的议会。显然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这块托管地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
进步的速度,即自治的进程在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的心目中,甚至在世界舆
论的心目中太缓慢了,因此,澳大利亚政府,尤其其领土部长G。E。 巴恩斯经
常受到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的批评。该委员要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政
党,要立即取消10 名白人议员和另10 名指定的议员。委员会的这一要求又
一次打击澳大利亚政府的种族主义的残余。
在1972 年澳大利亚大选前夕,工党领袖惠特拉姆曾答应如工党执政便以
最短时间实现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工党在这次大选中取得了胜利。工党政
府上台后立即实践其诺言。但巴布亚新几内亚组建一个国家最大的困难是来
自当地不同部落的相互仇视和已分裂成若干个单一的相互对立的州,并且在
布干维尔岛出现了强大的分离运动。尽管有种种困难,惠特拉姆政府加紧工
作,并果断地宣布从1973 年12 月1 日起巴布亚新几内亚获得完全的自治。
1975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首席部长M。 索麦尔宣布英国女王是巴布亚新几内亚
的国家元首,从而一个新的独立国家诞生了,并且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人自治和独立的过程实际上是澳大利亚种族主义
受到冲击并衰落的过程。这对消除澳大利亚种族主义思想大有裨益。从此,
澳大利亚政府开始考虑解决澳洲本土上的土著人的问题了。
根据澳大利亚宪法,澳大利亚土人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宪法第127
条规定:“在计算联邦人口数目,。。土人将不计算在内”。巴布亚新几内
亚在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关怀下加速了自治的进程,这必然影响到澳大利亚
人考虑本国土人的政治权利问题。1966 年新上台赫尔特总理决心解决这个问
题,他的政府通过国会颁布的第一个法令就是举行公民投票修改宪法,借以
授权联邦政府在计算人口时也计算土著人,并给以法律权利。1967 年5 月27
日举行公民投票,并得以通过,从而澳洲土著居民获得到了公民权。
但是在给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人和澳洲土著人以自治权和公民权的过程
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斗争还是有的。有一个由种族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
组成的“右派同盟”,因来自南非的一批白人移民加入该组织而使其力量壮
大起来,自称“澳大利亚纳粹党”并进行种族主义宣传。与此同时一些年轻
人自动组织起来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在1961 年大选时,
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尤其是维多利亚的大学生去游说议员反对白澳政策。几
乎所有政党的政治家们都被提问过对待白澳政策的立场,因而把反对种族主
义的斗争推向一个新阶段。到70 年代初这一斗争出现了新高潮。
1971 年6 月末,一个南非白人斯普灵保克球队到达西澳大利亚首府佩
思。当即在澳大利亚掀起了大规模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游行示威,并且球队
到达那里,示威就在那里出现,南非球队在澳大利亚成了过街的老鼠。同年
末,一个南非白人板球队到澳巡回表演。澳总理为避免再发生对抗,要求澳
大利亚板球管理委员会主席唐纳德·布莱德曼想办法解决,并提出政治与体
育分开的原则。布莱德曼虽然答应总理的要求,但又向他提出意见,说南非
搞种族隔离制度名声太臭,希望今后澳大利亚政府拒绝接纳南非种族主义的
体育队。
1972 年5 月,皇家调查委员会向政府建议应向那些被牧场主从其渔猎区
赶走的土著人提供土地。为了争回失去的土地,土著人第一次起来进行斗争。
他们在其领袖的领导下在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对面草坪上建立了土著人“大
使馆”,发誓要长期驻扎下去直到土著人获得“土地权”。但乡村党和自由
党坚决反对给土著人以土地,认为这样做会导致南非那样的种族隔离制度。
政府颁布派警察强制驱逐和搬迁土著人“大使馆”篷帐的法令,但未奏效,
相反却招致大批土著人涌进首都,使政府十分被动,从而再次出现了反对种
族主义的高潮。
冲击种族主义事件的不断发生,迫使各政党不得不改变自己种族主义的
内外政策,首先带头的是过去一贯维护“白澳政策”的工党,它在60—70
年代成了抛弃种族主义政策的急先锋,例如1965 年,工党从其政纲中删去了
白澳政策。又如1971 年6 月,在工党第29 届年会上,代表们以44 票对1
票通过了修改党的移民政策的决议,决议保证在移民问题上不再有种族歧
视。
自由党和乡村党也逐渐改变在移民政策上的种族主义立场。早在1964
年和1966 年,孟席斯政府与赫尔特政府早已悄悄地改变了移民政策,大约有
6000 名欧洲移民和非欧洲移民迁入澳大利亚。1972 年12 月,工党政府移民
部长埃尔·格莱斯公开接受甚至资助非欧洲移民入境。1973 年移民有2。5 万
人,其中1/12 为非欧洲移民。总之,到这时白澳政策便寿终正寝了。
五、从孟席斯到惠特拉姆
孟席斯和惠特拉姆是战后澳大利亚政治舞台上最有影响的两个政治家。
前者是自由党的领袖,后者是工党的领袖。他们的政见迥然不同。孟席斯在
1939 年4 月和1940 年3 月曾两次出任联邦总理,后来从1949 年开始到1966
年2 月退休又7 次出任联邦总理,这次执政历时达17 年之久,并以反共闻名
于世。而惠特拉姆出任总理仅两次,历时只三年(1972 年—1975 年11 月),
以亲共闻名于世。
1965 年下半年已有孟席斯因健康原因将要退休的传言。7 月,他进行一
次手术,流传说他患的是肠癌。71 岁的孟席斯对朋友说,他的身体已每况愈
下了。为此自由党举行会议一致选举哈罗德·赫尔特为党的领袖,接替孟席
斯,又选举威廉·麦克马洪为副领袖。1966 年1 月26 日,以赫尔特为首的
新内阁宣誓就职。麦克马洪改任财政部长。1966 年2 月,孟席斯正式退休。
新总理赫尔特于1908 年生于新南威尔士,曾在墨尔本维斯雷学院学习,后又
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任律师。1935 年当选联邦国会议员。1949—
1956 年先后担任过劳动部长、国家军役与移民部长。1958 年又改任财政部
长,直到1966 年出任总理。
赫尔特继续推行孟席斯的内外政策,但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采用
10 进位制的币制,宣布亚洲移民归化为澳大利亚国籍的宽松条件。这表明他
的政策和孟席斯的政策还是有区别的。在外交上,他和孟席斯也是不同的,
孟席斯总是越过亚洲诸国而和美英打交道,而赫尔特模仿美国和亚洲一些国
家打交道,因此他上台后的第一个外交活动是出访南越、马来西亚、新加坡
和泰国。赫尔特在他执政期间,制定和推行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反种族主义的
政策。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反对种族主义的同情者。
在孟席斯执政时期,澳大利亚的党派斗争,主要是自由党联合乡村党同
工党斗争。在赫尔特执政期间,自由党和乡村党的斗争便占重要地位了。乡
村党领袖、副总理兼贸易部长麦克伊文同自由党副领袖兼财政部长麦克马洪
矛盾重重,两人关系一度十分紧张,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麦克伊文指责自
由党政治家在工业巨子支持下想搞垮他本人和乡村党。而麦克马洪和自由党
的许多国会议员认为麦克伊文及其贸易部的官员对政府政策施加影响太大
了。双方在国家财政和贸易政策上争吵不休。赫尔特总理从两党联盟不能受
损这一大局出发尽量调解两位重要阁员的矛盾,但一直未能能彻底解决。
执政党同在野党的斗争也时时发生,1967 年因澳皇家空军第34 航空队
事件矛盾更加尖锐。第34 航空队多年来一直担负着专门运送国家部长、政府
贵宾及其他要人的任务。新闻界揭露说,有一些飞行是为运送一些大员的妻
儿,纯属私人旅行性质。反对党立即要求调查,但有关部长答复说因没有飞
行记录无法调查。这自然引起在野党的不满,便借机发难,指责航空部长欺
骗国会,要他立即辞职。航空部长决定辞职,但内阁拒不接受辞呈,从而加
剧了执政党和反对党的斗争。
执政党因上述矛盾和斗争引起选民不满,在这一年中期选举中相继在维
多利亚、昆士兰和塔斯马尼亚三个州失利,其在选民中的影响跌到二战结束
以来的最低点。赫尔特为此十分担忧。
到1967 年赫尔特已是60 岁之人,但他身体十分健壮,善游泳,喜冲浪,
且又是垂钓能手。1967 年12 月19 日,他和4 位好友在维多利亚港附近海滩
散步。他一时兴起跳入水中游泳,友人在滩上观看,但他始终未能游出水面,
溺水而死,其尸首至今未能寻觅着。当时荒诞流言四起,竟有人认为被苏联
潜艇绑架而去,还有人认定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勾结澳情报机构制造的惨案。
12 月22 日,澳大利亚政府为赫尔特总理举行追悼会,英国女王代表查尔斯
王子、首相威尔逊、美国总统约翰逊及其他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追悼
会。
赫尔特去世后,麦克伊文自然成为总理。但他表示不愿和麦克马洪在内
阁共事,言外之意不希望他成为自由党的领袖。1968 年元月6 日《澳大利亚》
披露了此事。元月9 日,自由党决策会议以51 票对30 票推举戈登为党的领
袖。10 日他便接替麦克伊文出任联邦总理。戈登于1911 年生于墨尔本,曾
在季隆文法学校和牛津学院受教育。二战期间充任澳大利亚空军飞行员,在
英国、新加坡、达尔文港和米尔尼湾等处服役,多次参加战斗,在米尔尼湾
空战中受重伤。
戈登在执政期间没有突出的政绩,政府和自由党威信在减弱。在这种背
景下,乡村党领袖麦克伊文以70 岁高龄宣布退出政界,而道格拉斯·安东尼
继为党的领袖,并出任联邦政府副总理兼贸易和工业部长,与此同时,政府
内两名部长发生公开的争吵。反对党领袖惠特拉姆对政府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