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澳洲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技能、文化程度、原来的社会地位以及过去在狱中和来时途中的表现有很
大关系,同时也与到后碰上的运气有很大关系。犯人的工作地点是极不稳定
的。此外犯人也经常从一个雇主转移到另一个雇主,或从雇主那里转向政府
那里,抑或从政府那里,转向雇主那里。有些犯人刑满释放后,如再犯第二
次罪,要严加处理。一般说来,留下为政府工作的是那些有熟练技术的犯人。
雇主认为不合适而被送回的犯人,如犯第二次罪行而被判带镣铐劳动或被送
流放,都严加管制。
犯人的生活待遇是极其低微而恶劣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变态的奴隶制。
为政府劳动或指派给官员的犯人,名义上是由政府供以衣食住,但正常供应
从未有过。以伙食而论,由于伙食管理人员营私舞弊,犯人既吃不好又吃不
饱,尤其在大饥馑年代。许多年来,犯人的食物朝不保夕,饭食淡而无味,
缺乏营养,肉多是腌制的,蔬菜和鲜肉很少供应,故犯人患坏血病、痢疾及
其他疾病的很多。犯人的衣服供应也是极坏的。每当一批衣服运来时,当即
被分配完毕,且供应衣服很不及时,头两年(1788—1789 )根本未发过像样
的衣服。1800 年偶尔发过一次衬衫和裤子,后来直到1819 年才发过一些巴
腊马塔织布厂用羊毛织成的“巴腊马塔布”。犯人的住处更是一塌糊涂。他
们的住所称收容所,为此在各地建立了许多收容所。收容所一般三层楼房,
室内悬挂着木架,架上栓有吊铺,每人所用面积仅长7 英尺宽20 英吋,可见
拥挤程度了。收容所还是政府调派犯人的办公处,一切犯人的调派都在收容
所里办理手续。至于说为私人干活的犯人的生活情况如何,这要看雇主的悭
吝程度了,总的说来,他们的情况不可能比为政府工作的犯人好多少。
在犯人中最苦的是那些女犯,她们因种种难以言述原因被践踏蹂躏,从
表面看来,她们“道德败坏,蛮横任性而放荡”。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显然与英国社会不公正有密切关系。
总之,流犯的指派制本身就是军事专制制度的体现。
三、惩罚流犯再犯罪的严酷制度
军事专制制度的另一重要体现是对流犯的惩罚制度。对待犯人最残暴的
是惩罚所谓第二次犯罪的犯人的酷刑。鞭刑是酷刑中的一种,如犯人玩忽职
守、不服从命令、旷工、酗酒、对雇主傲慢均会遭到鞭刑的判处。依据犯人
犯过失和罪过的程度,可判处50—1000 鞭不等。除官员、监工可鞭打犯人外,
雇主亦可鞭打犯人。鞭刑之后的犯人,尤其遭千鞭之后的犯人,其惨状令人
目不忍睹,不寒而栗。所以广大群众对鞭刑十分厌恶。因此有些官吏审理案
件往往在自己家中。以避免遭到社会谴责。戈·格林伍德指出:“鞭刑永远
是一种残酷的刑罚。”被鞭笞的人几乎都怀有复仇的心理,或刺杀监工,或
刺杀雇主,刺杀后便逃往山林为强人,如被抓回,轻者终身监禁,重者处以
绞刑。鞭刑是一种普遍的刑法,仅1830—1837 年间就有4。2 万人遭鞭刑。

监禁和绞刑也是残暴的刑法。这两种刑法都是对那些犯第二次罪行的犯
人用的。所谓第二次犯罪是来澳流放期间的犯罪。在澳大利亚一些地方建立
了监狱,如麦夸里港、莫尔顿湾、纽卡斯尔、诺福克岛和范迪门等处。这种
监狱实际上是在澳大利亚以内的流放地,所以有人说这是“监狱中的监狱”,
“流放地的流放地”。因为整个澳大利亚是一个大监狱,一个大流放地,因
此从英伦三岛来的犯人一般不再送往监狱。被判处这种刑罚的是那些犯有抢
动、暴行和偷窃罪的犯人。
绞刑,亦称绞决,是对那些判处死刑的犯人采用的一种酷刑,但不是对
所有判死刑的犯人都处以绞刑。例如 1811—1817年有86人处死刑,其中被
绞决的只有26人。绞刑具有最大的威慑作用,因此绞决行刑时要把刑场附近
的犯人都召集来围观,进行威慑。
流放犯人服刑期限的详细情况因缺乏档案,已无从详细查考只有零星的
材料。流刑主要有三种:七年流刑、十四年流刑和终身流放。在1810年以前
来澳犯人2/3以上是流刑七年的,服十四年的是少数;在1812年到1817年
被判七年流刑和终身流刑的人数是相等的。女犯在1817年以前约占犯人总数
的20%,其中2/3的被判七年流刑。
四、对流犯的释放政策
英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殖民当局对犯人释放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有的是以
法律、法案、条例形式颁布的,有的是惯例,即不成文法,但都具有同等法
律效力。现择其要者叙述如下:
1、提前释放。布里斯班总督执政时制定了一个有关提前释放犯人的具体
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凡被判处七年流刑者,有四年品行端正,就可以获得
释放证;凡被判处十四年流刑者,有六年品行端正就可以获取释放证;凡被
判处终身流放者,有八年品行端正就可以获得释放证。
2、赦免证,亦称赦免状。有两种:绝对赦免状和有条件赦免状。这两种
赦免状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获状后可立即返回英国,而后者非要在原判期满
后方可回国。不愿返回或不能立即返回的释放犯,一般要赐给土地。大部分
释放犯安置到豪克斯布里河流域,那里土地肥美,宜于发展农牧业。
3、假释证,对于那些一贯表现勤劳和品行良好,但又不够发给赦免证的
犯人,政府发给假释证,总督往往把假释证发给那些品行端正而有特殊贡献
和才能的犯人,免除他们的强制性劳役,允许他们在所属警区内出卖劳动力
谋生,政府不再提供生活费和住宿,但没有公民权,即不能充当原告,也不
能拥有土地。假释证属临时性质,政府可随时因持有者的过失和犯罪而撤销。
颁发假释证的制度到1813年已成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惯例。
这些对待犯人的宽厚政策在流犯殖民地时期起了巨大作用,但遗憾的是
那些腐败的官员们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犯人对暴政的反抗多采取怠工、逃
亡、刺杀监工和雇主,到犯人忍无可忍而矛盾极度尖锐化时便爆发起义。在
流犯殖民地时期最著名的起义是爱尔兰犯人的1800年起义。是年3月,爱尔
兰犯人威廉·约翰斯顿在纽卡斯尔山林中集合了一批爱尔兰犯人,用棍棒、
铁锹和步枪武装起来,提出了“从盎格鲁—撒克逊人压迫下解放出来!”的
口号,原计划起义者向豪克斯布里进军,然后夺取悉尼。但由于叛徒告密,
加之脱离广大群众,口号也不正确,一旦政府军调来镇压,便失败了。首领
被绞死,主要骨干处鞭刑后被送往纽卡斯尔流放地挖煤。流犯殖民地形成一

整套管理犯人的制度。这种制度显然是一种残酷的制度,但澳大利亚社会正
是从这里作为起点的。

第三章
流犯殖民地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起点
(1788—1830) 
从1788 年起,澳在利亚开始沦为英国的移民殖民地。但是澳大利亚这个
移民殖民地和其他英属移民殖民地,如新西兰、南非、加拿大和北美十三块
殖民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还经历过一个犯人移民殖民地时期,就是说
澳大利亚沦为殖民地后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犯人流放殖民地时期(1788— 
1830 )和公民殖民地时期(1831—1900 )。
在第一个历史阶段里,澳大利亚的开拓者们在这个极端落后的地区建立
起拥有牧业、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完整的经济结构,尽管这种结构还是较落
后的、脆弱的,其中最大的成就是牧羊业的出现与发展,这为后来使它变成
世界牧业大国奠定了基础。在确立对流犯统治的基础上,开拓者们把母国资
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移植进澳大利亚,使其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
来。
在流犯移民和自由移民同步增多的条件下,开始了内陆探险,扩大了殖
民者经济活动的范围,在这个基础上又建立了塔斯马尼亚和西澳大利亚两个
殖民区,这为后来英国鲸吞整个澳洲大陆做了准备。
在英国殖民者开拓澳大利亚过程中,澳洲最早的居民土著黑人遭受空前
的灾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第一节民族经济的出现与新殖民地的建立
一、农业的发展与人口结构的变化
英国陆续把大批犯人流放到东澳大利亚,这样,东澳大利亚成了一个大
监狱。由于人口逐步增多,且又距母国极其遥远,因此殖民当局十分重视发
展农业,农业一直是重要的经济部门。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开始时没有畜力,
缺少工具,更缺少富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劳动力,已有的劳动力却是那些用皮
鞭强迫劳动的犯人。他们既没有农业生产经验,又没有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而劳动工具极为简陋。虽然如此,犯人们还是用简陋工具砍伐森森,披荆斩
棘,开垦出一片片耕地,并且种植了小麦、水稻、玉米和各种蔬菜,从而使
这个在漫长历史上从未有过一寸耕耘土地的南方大陆有了农业,农场亦应运
而生。
当然,这时的农业生产水平还十分低下,到1820 年时还没有普遍使用犁
耕,只是用锹翻松土地、掘垅;收获谷物和脱谷粒均用双手。由于生产水平
低,粮食在19 世纪初尚不能自给,仍靠英国从本土或印度船运供给。
1820 年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从母国引入大批富有农业生
产经验的自由移民,他们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带了进来。其次,由
于移民的涌入,人口也大幅度增多,因而对粮食和其他食品的需求量成倍地
增长。再次,从生产技术上说,引进来大量用于耕作的牛马,使马耕取代了
人力,犁取代了锹,并实行了精耕细作。还逐渐培育出一些适于澳大利亚土
壤、气候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了产量,与此同时耕地面积也成倍地扩
大。
据统计,1820 年已播种小麦10600 公顷,1830 年小麦播种面积上升到
43100 公顷①,十年之内增长了3 倍多。从此小麦成了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作物
和农业的支柱。1830 年,澳大利亚粮食已能基本自给。在这一历史时期还出
现了范迪门(即塔斯马尼亚)和新南威尔士两大农业基地。
澳大利亚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经济,尤其是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种人
口的增长是指白人人口的增长。当时澳大利亚有两种人口,一种是白人,而
在1820 年前主要是犯人移民;另一种人口是土著黑人,由于他们处于原始社
会阶段,不可能靠他们来发展农业和其他经济,而且由于白人的屠杀与虐待,
他们的人口正在日益减少。
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主要靠移民,在1820 年以后不仅要靠犯人移民,而
且还要靠自由移民。1820 年,澳大利亚白人人口总数为29407 人,其中正在
服役的犯人12039 人;持有假释证的犯人1790 人;持有赦免证的犯人1352 
人;服刑期满的犯人3617 人,各种犯人合计18798 人,占白人人口总数的
64。8% 。自由移民2021 人,占6% 。其余人员是在殖民地出生的居民,为6688 
人,占29。2 %,而在这部人中多数是儿童和少年,成年人很少,只有1680 
人。可见在流犯殖民地时期,犯人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了。
从发展生产上讲,澳大利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移民人口增长的速率
和社会经济增长的速率是成正比的。1788 年只有1000 余名白人,1820 年近
2。9 万多人,1830 年上升到7 万人,1830 年是1820 年的2。4 倍。正是在人
C·CammandJohnMcguilton。Australians A HistoricalAtlas,Broadway ,1987,P。71。
① 参阅J·R·

口大增长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其中包括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应指出的是,英国来澳移民主要是英格兰人,其次是爱尔兰人,再次是
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发展必然推动畜牧业、工业、商业、交通
运输业等经济的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尤其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
二、麦克阿瑟与养羊业
澳大利亚经济的最大支柱是养羊业,而养羊业的鼻祖是前澳大利亚保安
团军官麦克阿瑟。
约翰·麦克阿瑟(1766—1834),1766 年生于英格兰。1789 年任新南威
尔士保安团上尉,1790 率家人来澳大利亚服军役。1793 年他和其他军官一样
受赐土地,在巴拉马塔举办农场。因与汉特总督和金总督不和,遂于1804 
年退役。1805 年被赐5000 英亩土地经营牧羊场而发财。1807 年他领导了反
对布莱总督独裁的斗争。布莱下台后,他出任殖民地政府书记官,实际上成
了殖民地的统治者,仅6 个月便下台。1825—1832 年任新南威尔士立法议会
议员,1834 年在澳去世。综观麦克阿瑟一生,他对澳大利亚最大的贡献是开
创了畜牧业,他是畜牧业的先驱者。他早在1792 年就意识到,澳大利亚殖民
地要发展必须进口各种物品,为此,就必须在殖民地能生产出供出口的物品,
作为进口的支付物。因此他写道:“在距离地球其他文明地区如此遥远的这
个小小居民点,是不会有最终成功的希望,除非它能生产一种用于出口的原
料。这种原料必须用最少的人就能生产出来,而需求量却很大,并且还要能
够经得起长距离海运。”他认为这种产品应是羊毛。因此他在1795 年便常年
雇佣30—40 人饲养家畜。麦克阿瑟回忆了他在中学课本上学过的有关美利奴
羊的事,便决心从事饲养这种羊,他于1797 年引进了一些西班牙种的美利奴
绵羊。这时他和其他军官因从事罗姆酒生意及其他商业活动赚了大钱。1802 
年,麦克阿瑟在伦敦说服了国务大臣卡登姆伯爵,他被允准在澳大利亚发展
养羊业,接着他带着国务大臣给总督的指示返回悉尼,总督根据指示赐给麦
克阿瑟5000 英亩土地饲养美利奴细毛羊。由此开始了澳大利亚大规模的养羊
业。1805 年,麦克阿瑟又从英格兰的克尤皇家繁殖场搞来另外一些绵羊品
种,进行饲养试验,取得了优良品种,到1822 年就能往英国输送68 吨多上
等羊毛,其质量可与欧洲产的最好的羊毛相媲美,这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因
为当时英国特别需要大量优质羊毛。
英国工业革命在19 世纪20—40 年代正值高潮,为适应欧洲市场对毛织
品大量需求,英国毛织品工厂纷纷采用蒸汽机作动力,采用自动纺纱机和自
动织布机,这样便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毛织品再也
不是什么奢侈品了,需求量迅速大增,反过来又推动了英国机器毛纺织工业
的扩大。这样,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牧羊业所生产的羊毛已远远满足不了英
国多次扩大的近代化毛纺织工业的需求。再者,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适宜进行
大规模的养羊业,有一片长以千公里计的大牧场,降雨量适中,不致引起羊
蹄病。这里地处南纬35—25 度间,气候温和,既没酷热,也没有欧亚大陆上
的严寒。
这些优越的天时地利的条件促使澳大利亚养羊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到19 
世纪30 年代,大批的羊群出现在东澳大利亚和范迪门。
养羊业作为澳大利亚的一个主要经济部门的出现,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

的重视,改变着或改变了他们对这个流犯殖民地的观念,从这时起他们意识
到澳大利亚不仅仅是一个流放犯人的殖民地,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个提供原
料、进行投资和销售工业品的场所。因此他们开始把大批资本投资于这里的
细羊毛生产。这一时期,不少拥有巨额资本的资本家也移民到这里,经营牧
羊场。
这样,出现了史家所称之“牧羊业大跃进”(th Great SguattingRush)。
牧羊人随着日益增多的羊群逐水草向内陆推进,距离东海岸越来越远,规模
巨大的牧羊公司和牧场像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出现。牧羊业的发展还可以从羊
毛出口逐年迅速增长看出来。1810年开始出口羊毛,出口额仅为167磅,第
二年(1811)就猛增1000余倍,出口了17。5万磅,真可谓“大跃进”,到
1830年上升到近200万磅(1967 309磅)。
畜牧业的大跃进,在颇大程度上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的进步。澳大利亚
著名学者汉考克(Hancook)教授说:“羊毛使澳大利亚成为一个有偿付能力
的国家,并最后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从此,澳大利亚开始被称为“骑在
羊背上的国家”。
畜牧业的大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许多困难。距离东海岸愈远,
愈荒凉,愈缺乏水源,还经常遭到土著黑人的袭击和丛林盗匪的抢劫。由于
没有道路,运进食品,运出羊毛,尤其把羊毛从收购站运到港口极度困难,
因为那时羊毛多半是由私人托运到英国去销售。1825年至1827年持续三年
大旱,羊只大量死亡,出口的羊毛下降到最低点,因而出现畜牧业危机,许
多牧羊场倒闭。但是这些困难都被开拓者所逐一克服了,因而迎来了19世纪
30年代的畜牧业的起飞。
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以及白人人口的增长,为其他经济部门的产生和发
展创造了条件,其特点在民族农牧业的基础上出现了民族工商业。到1807
年,新南威尔士出现了陶瓷厂、制帽厂、制革厂、酿酒厂、制鞋厂、成衣店、
白铁店、木材厂、面粉厂以及煤矿、石灰窑、制砖厂。。。1819年又出现了
银行,如悉尼储蓄银行和新南威尔士银行。1820年以后工业有了新的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是塔斯马尼亚(范迪门)成了造船工业的中心。
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1826—1830年,年平均出口额达15。3万英镑,
进口年平均额为58万英镑。这时出口主要产品还不是羊毛,而是海豹皮、鲸
油和木材,但自1820年以后,羊毛出口值在出口总值中的比例逐步增多。
总之,到1830年,澳大利亚这个流犯殖民地逐步形成了与殖民地相对立
的民族经济,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畜牧业是民族经济的典型代表。
三、塔斯马尼亚殖民区的建立
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养羊业的发展,扩大了殖民地范围,移民的增
多又导致开辟出一些新的地区。内陆探险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可供发展牧业和
农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他们要求建立新的殖民区
以适应他们扩大活动范围的要求,换句话说原来唯一的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已
不符合新的发展要求了。这时海洋大国法国经常派探险船来澳大利亚,为了
防止法国也必须扩大殖民地。
1788年,英国宣布占领的仅仅上东经135度以东至沿海地区,其中包括
塔斯马尼亚,因为那时尚不知该地是一个岛屿,被认为是澳洲大陆的一部分。
在金总督任职时,英国人为了防止法国人占领该岛以及在那里捕鲸和进行鲸

油与海豹皮贸易,决定占领它,并向那里移民。1803 年,金总督派一个由士
兵、自由移民和犯人组成的探险队到达塔斯马尼亚南端之德文特河畔并在这
里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1804 年初,大卫·科林斯中校率探险队去这个殖民
据点,奉命接管了这里的管理权,选定了殖民区首府的地址,命名为霍巴特
城,并被任为该殖民区的副总督,直到1810 年他去世。在1804 年,金总督
还派遣佩特森上校率探险队去塔斯马尼亚北端勘察,建立道尔林普港,接着
选择了殖民区移民点,即今之隆塞斯顿,他亦被任命为该殖民区副总督,从
此开始向这里移民,南北两殖民区的移民主要是犯人。后来又在塔斯马尼亚
西海岸发现麦夸里港,并把重要流犯移往之里。这样,澳大利亚又出现了第
二个流犯殖民区。应指出的是,这时塔斯马尼亚是新南威尔士的一部分,并
且名字叫范迪门殖民区。
自从科林斯死后和佩特森走后,南北两殖民区,只派一个副总督直接管
理,换言之,塔斯马尼亚统一为一个殖民地了。副总督不再由总督任命,而
由英王任命了。统一后的第一位副总督是达维上校(1813—1817 ),他曾在
纳尔逊海军大将指挥下参加过特拉法加海战,立有战功。1825 年帝国国会通
过法案,将范迪门殖民区从新南威尔士分离出来,建立单独政府和7 人组成
的立法会议,议员由英王指定,这样塔斯马尼亚正式建立起殖民地。建立正
式殖民区后的第一任总督是乔治·阿瑟上校。同时还建立一个行政委员会作
为总督的参谋机构,司法机构有高等法院。1833 年流犯已达17000 人。
四、西澳大利亚殖民区的建立
塔斯马尼亚殖民区建立与巩固之后,英国殖民者即将视线转向澳洲大陆
的西部地区。自18 世纪中叶以来,英法长期交恶,拿破伦战争又进一步恶化
了两国关系。法国对英国占领东澳大利亚甚为嫉妒,多次派探险船向澳洲沿
海水域探查,大有同英国争夺领土之势,例如1788 年1 月当菲利普总督率犯
人刚刚到达植物湾时,就有两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