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必将清盘,裕民财务只能将贷款 作坏帐处理。这样,裕民财务的首脑们,将逃不脱大马政府严厉的法律或行 政制裁。贷与不贷,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痛苦的事情。      陈松青不断地向裕民财务的首脑施加压力。主席奥斯曼犹豫不决,总经 理伊巴拉希表示反对。      7月18日,陈松青及助手何桂全,约请伊巴拉希的助手钱某在佳宁的餐 厅午膳。伊巴拉希挂来电话,叫钱某不要急于签约,事情未办妥。不久,奥 斯曼传来指令,说可以批出贷款。钱某同陈氏等人回裕民财务办公室,伊巴 拉希从丽晶酒店挂来电话,但电话突然中断。钱某犹豫良久,终于在陈氏的  “说服”下批出贷款。钱某不知道电话为何中断。      裕民财务总经理伊巴拉希,正是在这时被勒死的。凶手把尸体装进袋子, 运出丽晶酒店,拦了一辆的士运走。然后又转换一辆车,把尸体扔到新界的 笆蕉林中。      警方接到举报,很快把一个麦姓的男子拘捕。据麦某的口供,凶手是一 个冼姓的朝鲜人,而他只负责弃尸。冼某在逃,警方搜查了死者伊巴拉希的 办公室,在死者助手钱某的协助下,找到一本日记。 
… 页面 64…

    原来,陈松青的巨款资金来源,正是这家大马国家银行的驻港财务公司。 陈氏既无什么巨富大家族为背景,也不是什么马科斯总统夫人的私人代表, 更不是莫斯科人民银行与中国政府的驻港机构专员。      陈松青与大马政府并无联系,而是与裕民财务的首脑有“私人关系”, 陈氏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裕民与佳宁合作地产,佳宁给伊巴拉希等人优惠 股份,而获得贷款的便利,1979至1983年案发前,佳宁得裕民40亿港元贷 款,其中90%以上是美元贷款,陈氏做交易多半是用美元结算,这使得外界 对陈氏的海外背景深信不疑。裕民财务的首脑自身不干净,故对他们与陈氏 间的“业务往来”,捂得严严实实。     据传媒称,裕民、汇丰、获多利、宝亨等银行机构,贷给佳宁的债款近 百亿之巨!不少高级主管因呆帐而失掉饭碗。      1983年9月18日,警方全面搜查佳宁集团总部、佳宁财务顾问获多利 公司、法律顾问律师行,以及有关人员的私人住宅。证监处也于同日,下令 对佳宁集团清盘。      10月2日,警方拘捕了陈松青等数名有关人士,另有数名有关人士在逃。 1984年4月13日,协助佳宁完成多项地产交易的著名律师约翰·温巴思, 在警方准备向他套取口供的前一天,自杀溺毙在家中游泳池内。     冼姓疑犯在逃,伊巴拉希谋杀案只能束之高阁。传闻中的主谋陈松青, 自然也不必为伊巴拉希的死负责。     经过两年多的调查,警方也只能以串谋他人讹骗佳宁股东及债权人的罪 名指控陈松青,此案自1986年开审,一年后审完。主审法官是当年审理张祝 珊家族财产纠纷案的柏嘉(可参见第56章),他以证据不足与罪名重复为理 由,判决陈松青等6名被告无罪,当庭释放,其中两名被告获赔偿3600万港 元诉讼费。     全港舆论哗然,法律界与传媒抨击柏嘉的办案能力。1988年3月,柏嘉 引咎辞职。有人戏言,陈松青砸了柏嘉大法官的饭碗。这场官司,港府直接 费用高达1亿港元。      那个负责弃尸的麦姓男子,另案审理。他罪名成立,被押送赤柱品尝铁 窗的滋味。      1991年11月,廉政公署检控陈松青涉及8项向银行职员行贿罪。1991 年6月开始法庭聆讯,陈松青的洗罪术再显神威。陈氏的好友,曾做佳宁“高 参”的立法局议员詹培忠说:“没有充分证据就不要告人家。”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位股市枭雄,其能量绝不在陈松青之下,运气则比陈 氏好得多。                                    走为上计     或许把李明治归为枭雄过于草率。正如《资本》杂志吴小明所说:也许 我们不能采用任何单一的形容词来描绘李明治,因为他在马来西亚、澳洲, 香港及内地,都被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和不同的看待。在澳洲和香港,他是证 监机构的 ‘眼中钉、肉中刺’     李氏是陈松青的的同乡,1941年生于马来西亚。1960年前往澳大利亚学 土木工程,大学毕业后回到大马,进英国卜内门化学公司设在大马的分厂任 工程师。1970年发明提炼橡胶的新方法,出售专利获得60万马元。 
… 页面 65…

     李明治拿平生第一桶金,开办一家地产建筑公司。其后又收购一家公司。 70年代未,李氏将两间公司双双出售,赚得7000万马元。大马业界对李的 评价,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成功商人。      1981年,李明治移师到澳洲发展,并于1984年正式移民澳大利亚。李 氏成立辉煌澳洲集团公司,邀请一家英资财团为大股东。在英资的资助下, 辉煌澳洲收购了两间公司:Enacon Primtronic和wormald Lnernationa1。      李明治拆骨术玩得比香港拆骨大师刘銮雄还精湛,经过一连串集团内股 权调整,生产灭火器的Wormald公司,在1985至1986一年间成了一个空壳, 6000万澳元的资产不翼而飞,除核心成员外,所有股东损失惨重,股票贬为 废纸。      同时,李明治在集团内外的多家公司间,进行极其复杂而频繁的交易, 连炒股老手都不知谁是真正的买家。众股东被李氏魔术玩得晕头转向,自然 引起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一NCSC的密切关注。      其间,有一家来自香港的代理公司,正把澳洲Hooker Corporate公司的 股价炒高。      NCSC调查后,断定是李明治在幕后操纵。为何托市?只有李氏心里明 白。NCSC认为抬高股价是不能接受的行为。      1986年,NCSC公开谴责李明治逃避股市交易规则,造市牟利,暂停了辉 煌澳洲的股票交易,并进行聆讯。      李明治得了个“资产买卖商”的绰号,他反反复复进行股票买卖及交换, 集团内互相控股,盘根错节,恍若迷宫。正因为如此,辉煌澳洲在短短两年 间,膨胀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经营网络遍及亚太地区。      NCSC对辉煌澳洲的指控找不到证据,李明治在对证监机构的交战中,取 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不过,李氏却不敢懈怠,因为猎物被猎手盯上了,等于 在猎手的眼皮底下找食。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986年初,李明治移师来香港发展。据李氏后来解释,他来港的目的, 是在港投资回报率高。但舆论普遍认为,李明治的主要原因,还是与澳洲证 监机构交恶,他不断地把资产转移到香港,令澳洲NCSC鞭长莫及。      聪明的李明治审时度势,第一步就与中资机构搭上热线,将辉煌澳洲占 有的21%的泰富公司股权转让给中信(香港)公司,为中信集团在香港借壳 上市,铺平了道路。李氏此举引起证券界的注目。      辉煌澳洲在港借壳上市,是收购兆安地产。因超过35%的临界点而未全 面收购,受到香港证监会与收购及合并委员会的点名谴责。有人说李明治与 证监机构结下了不解之缘,此话不假。不过,这只是未守股市的游戏规则, 与“罪状”丝毫扯不上边。李明治重新调整,完成收购,把购下的空壳易名 为联合海外,作为李氏集团在港的控股公司。联合海外在1990年改名为联合 集团。      不久,李明冶又以壳收壳——透过联合海外收购新昌地产的空壳,改名 为联合地产。这样,李明治在1986年的短短数月间,就完成了借壳移资香港。      李明治大举收购地产物业,参与合作地产发展。较重要的有联合广场、 联合鹿岛大厦、地利根德阁,等等。      到1992年,李明治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战中,共控有7家上市公司, 它们是:联集、联地、联工、亚证、三泰、百乐门、东荣。李明治拥有联合 
… 页面 66…

系33%股权,而控股公司联合集团的市值为26亿港元,但李明治通过联合 集团再向下控制的6间上市公司,使他控制的资产近100亿港元。      李明治撤离澳洲,出卖大部分股仅套现4亿港元。也就是说,李氏只带 4亿资产来港发展,仅7年时间,就使联合系的资产膨胀到近100亿港元! 除了李氏够胆、够准、够速、够狠外,澳洲的那一套魔术移到香港重演,也 是至关重要的。      李氏难免不会受到证券界及传媒界的批评,股市更风传李氏买来卖去都 是自己的,借一些私有公司,抬高联合全系公司的股价,使其市值大增。       《资本》杂志一篇题为《招风唤雨的李明治》的文章道:“李明治对他 在公司的调动上耍花招的手法,并不表示歉意。1990年。当他接受外国传媒 的访问时便开门见山地说: ‘有人整天批评我,为什么我要这样将公司资产 买来卖去,我确实不晓得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如果你觉得这个计划可行而又 有钱赚的话,在生意中又有何不可?这些人究竟是否在做生意?’       “李明治再面对这些收购合并手段的指责时,更将自己与李嘉诚来 作比较: ‘李嘉诚不是作过不少收购吗?许多人根本不明白整个事的来龙去 脉,但却没有人直接质询他的做法;你有头有面、地位显赫,便没有人会去 质询你。’”      大概是上帝要安排NCSC继续与李明治决一雌雄。      从1989年起,曾在澳洲证监机构NCSC任要职的罗德滔、高士宏、迪勤 思等,相继来香港证监会任职 (英联邦高级公务员经常调换)。其中罗德滔 在1990年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1992年升为主席。香港传媒把他们称为“澳 洲证监帮”。      澳洲证监帮对李明治在澳的行径了如指掌,因为李氏溜得快,澳洲证监 帮只能隔洋瞪傻眼。如今,曾被李明治黑炭涂脸的澳籍英裔证监官员,借天 赐良机,“追杀”到香港来。      有人说,澳洲证监帮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现在他们大权在握,而对手李 明治在证券界及舆论界的名声并不佳。如一名股评家指出:李明治的联合系 总是在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重组,许多进行联合系股票买卖的经纪人时常 觉得,很多次交易中的沽家和买家都好像是一个人。联合系的小股东于大股 东李明治,好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处于可怜兮兮、任其宰割的田地。      在澳洲,曾败在李明治手下的NCSC仍锲而不舍调查李氏的辉煌澳洲,并 从1991年开始,把所获的有关李氏的材料寄给香港证监会。      绝大部分舆论都不同意“澳洲证监帮来港欲报昔日败绩之仇”。香港股 市比澳洲股市大,亦复杂得多。股市本身就是一个最集中的投机市场,三教 九流,龙蛇混杂,层出不穷的“事端”够证监官员们头痛了。      事实上,由于李明治“故伎重演”,在澳洲证监帮未来港之前,联合系 已受到香港证监机构的注视。      1991年11月,联合集团正式公布以发行新股换取联合地产、联合工业、 亚洲证券股份,进行合并。香港证监会进行调查,认为在联合集团计划合并 期间,股价出现不寻常波动,可能有人幕后操纵股价,交易可能违反收购守 则及证券公开权益条例。      证监会向李明治出示“黄牌警告”。       “你有飞檐术,我有过墙梯。”1992年1月,伟益公司宣布供股集资两 亿港元,购买联地公司所持有的红山半岛物业。伟益小股东议论纷纷,联地 
… 页面 67…

是李明治的公司,这好比到虎口购食,交易是否对伟益股东有益?      李明治这次算碰到“刺头”。立法局议员詹培忠恰恰是伟益股东,詹氏 被证券界誉为“金牌庄家”,李明冶的花招怎瞒得过股市老将的火眼金睛? 詹培忠为捍卫小股东权益,拍案而起,即向联交所投诉,并向传媒曝光李明 治实际上是这两间公司的大股东。      这是传媒第一次以肯定的语气披露:联集参与的交易,沽家买家都是一 个人。      证监会和联交所认为事态严重,开始了对联合系的调查。2月24日,联 集宣布撤回联集、联地、联工与亚证的合并计划;26日,伟益宣告取消供股 集资购进红山半岛物业的计划。李明治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1992年4月,证监会副主席罗德滔(R。 w。 Nottle)接任主席。罗德滔 在接受传媒采访时称,他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投资者权益,对一贯违反证 券条例的人和事决不姑息迁就,要重拳“打老虎”。罗德滔的上任,揭开了 澳洲证监帮“追杀”李明治的序幕。      李明治情知不妙,开始积极部署撤退。出售联合广场,套现1。11亿港元; 稍后,又进行出售地利根德阁C座的谈判;欲将东荣钢铁售予第三者;海裕 国际收购百乐门印刷,作价1。61亿港元;三泰实业的出售进入深入谈判。      1992年8月12日下午3时8分,证监会突然下令10间公司停牌,开始 了对联合系的全面调查。停牌的公司包括联集、联地、联工、亚证、三泰、 百乐门、东荣、伟益、十字军和Paragon。舆论风传李明治在新加坡被捕, 李氏于当日下午发麦声明予以否认。      调查费预算最初为3000万港元,到年底追加到1。1亿港元。      10月7日,接受调查的公司增至22间;1993年4月,调查范围扩大到 250间公司以上,超过70人被问话,有关资料文件来自400多间公司及150 多人;6月底,调查员聂雅伦指出,超过350间公司与联集有直接或间接关 系。      联合系一方,1992年8月17日,10间被停牌一周的公司复牌,9间公 司股价下跌1%至30%不等。证监会的大“围剿”,使得“联合舰队”形象 大损,信誉陡跌。为使联合舰队驶出“是非港”,李明治在调查前后快斧斩 缆,将三泰、东荣、百乐门、亚证及一间非上市公司出售,到1993年4月, 联集出售资产,共套现16。11亿港元。      李明治仍保留联集、联地、联工3间上市公司,为增强公司形象和股东 信心,李明治邀请一批社会名流进入董事局,如立法局议员刘华森、前马会 主席麦蕴利爵士、新机场咨询委员会主席黄保欣等。李氏还邀请前证监会主 席区伟贤人局,遭到区氏的拒绝,传媒说李明治想借证监会前任主席打现任 主席的耳光,但这一巴掌落空。      李明冶还从联集的一线退居二线,由高志森接任,并表示要放弃联地、 联工主席职位。李氏的目的,是要在公众中淡化联合系的“李明治色彩”, 使联合系不再那么令证监会刺眼。      李明治频频拆招还招,加速了对手的调查步伐。1993年9月15日上午9 时,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出动300多名警员搜查上百间问题公司和被调查 人员的住宅。其中联合集团总部被封锁24小时。政府合署送出1000多个纸 箱至各搜索点,其中联合集团总部达500多个,文件资料送往有关部门调查 研究。 
… 页面 68…

     证监会如此穷追不舍,步步紧逼,是因为李明治在整个调查期间,积极 寻找红色保护伞。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92年10月,将东荣钢铁售予首 长(首都钢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合组的准中资公司);1993年4月又将三泰实 业售予中资首钢;1992年11月,丰明治将1成联集股份售予中国对外贸易 部驻港机构华润;1993年5月,联集董事局还表示,有数家中资公司愿意成 为集团的股东。联合系的中资色彩愈来愈浓厚,有可能成为首家香港的“红 筹股”《指中资上市公司》。      这样,证监会未来的追杀对象,将不是身为民间商人的老对头李明治, 而是中国各级政府的国营公司!      李氏摇身一变成了“亲中人士”。李氏的下一步计划,惊人骇世,他将 在中国内地投资50亿港元!这对证监会不啻当头一棒,香港证监会极有可能 成为澳洲NCSC第二。      证监会无权干预上市公司投资的地域方向,这也正是证监会的虚弱表 现。如果在港的联合系变成红筹股,而李氏又大举走资内地,证监会对李氏 及联合系的监察将无任何实际效果。      内地的股市尚未全方位开放,故李明治不太可能重演澳洲及香港的魔 术。不过有人说李氏是个“雁过拔毛”的人物,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呼风 唤雨,狠狠折腾一番。      但愿不会出现这样的事。      证监会骑虎难下,如达到目的,难免不会受到“滥用权利”的指责,影 响股市交易的灵活性;警方若拿不出证据指控联合系,将不能杀鸡儆猴,会 有更多的小公司效尤李明治,玩弄伎俩,逃避证券条例。 
… 页面 69…

                   第六十六章 金牌庄家 詹培忠进退兼利      詹培忠“金牌庄家”的美名,却是他做陈松青的御用庄家赢得的,佳宁 是他的代表作。佳宁倒闭,詹氏名利双损,退居加拿大。但不久,他又重返 香港,在股市东山再起,并任立法局议员。他的不少朋友如陈松青、李福兆 等锒铛入狱,詹氏却说:“如果他打家劫舍或者贩毒,才不可原谅,否则就 应该加以了解。”                                    股市奇人                                  香大侠香植球      香植球是广州人,1961年来港,1972年,香氏拥有600万港元身家,他拿出300 万与弟合组泰盛发展,另300万投资股票。其后18年,香港股市牛熊交替,大起大落, 而香氏却能屹立不倒,“香大侠”绰号不胫而走。香氏对股市的评测,常被股民引为金 玉良言。香氏计算股市水平的方法很独特,以总市值与香港存款总额相比较。如果股市 总市值相当存款总额,就可考虑吸纳;如果再偏低,就应果断吸纳股票;但若总市值超 过存款总额40%,就应该沽售股票;若总市值相等于存款总额120%。就是一个合理的 水平。香氏选择股票有个生动的比喻,“我选择股票和无线选美一样,无线选美以美貌 和智慧并重,我选择股票刚是盈利和资产并重。”1989年股灾,炒股高手香氏马失前蹄, 受损匪浅,从此金盆洗手,告别股坛。                             收购专家 梁伯韬、杜辉廉      在香港数宗威名大振的收购战中,可以看到财务顾问万国宝通国际的身影。这间 财务公司的副总裁,便是策划收购的证券精英梁伯韬。梁氏在加国多伦多大学修工商 学,1980年学成回港,先在著名的获多利任职5年,后转万国宝通国际、因辅佐收购窜 红。1988年,梁氏与杜辉廉合作创业创办百富勤融资公司。杜辉廉是英国人,曾在伦敦 执业证券经纪,70年代来港工作,是股坛风云人物。现在两位证券才子一改智囊身份, 做起老板来。      百富勤在两位好友的通力合作下,通过一连串收购,3年时间便在全港投资银行排 16位,跃居全港证券公司第三位。百富勤重要的收购有:1989年9月收购老牌化壮品 公司广生行;10月从香植球手中收购泰盛,从此涉足地产业。两人在集团的座次是:梁 任百富勤主席,杜为董事总经理;杜为广生行与泰盛主席,梁为董事总经理。百富勤创 业之初,梁杜两人只占35%股权,其他帮衬股东均有来头。如李嘉诚、胡应湘等18名 商界名流。1992年,百富勤集团盈利6。68亿港元,委实不俗。百富勤的业务很广泛, 有地产、制造、证券投资、证券经纪,财务顾问等等。粱杜两人,是香港靠智慧成富豪 的典型。      香港财经记者朱嘉儿、许金峰曾如是评价詹培忠:       “这个人,早在21年前已在股票市场上赚了第一个100万,其后,市场 反复上落,他亦有输有赢。最风光时,有 ‘金牌庄家,之称,佳宁是他的代 表作。及后佳宁倒闭,令他颇有损失。东山再起时,已是目光锐利、懂得利 用法律空隙的 ‘公司医生’。目前的财富,足以衣食无忧。在股票界纵横20 年,他的名字经常跟那些系狱的政经人物扯在一起,为他的故事平添江湖色 彩,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为了更进一步发挥他在经济界的监察力,1991年, 以金融界功能组特别身份晋身立法局,快人快语及大动作风格传诵一时。” 
… 页面 70…

                                   下海试手      詹培忠1947年生出于广东潮安县的小商家庭。50年代初,詹父远离家 乡,去柬埔寨做生意。      1956年,詹父将詹培忠接来香港,交给弟弟照顾。      詹培忠机灵且顽皮,不是读书的材料,念到中五时,便休学经商,跑到 柬埔寨跟父亲一道做生意。詹培忠做生意很投入,也滋生了野心,幻想做亿 万富翁。      1968年,詹培忠与一个华侨姑娘成婚,婚后不久便双双回到香港,为父 亲在柬埔寨的批发行采购货物。      1971年,詹父见香港经济起飞,不少潮籍同乡都成了富翁,也来港发展。 第二年,还将留在老家的妻子女儿接来香港定居。这一年,詹父参股水利证 券,詹培忠开始与股票结下不解之缘。     很多富豪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詹培忠恰恰相反,他对自己的身世及 观念不保留,颇有北方汉子的遗风。      “父亲与合伙人认为我够机警,情商我做出市员。那时交易所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