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金手指-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然,明定国是诏中说明白。十二部与十二大学士之间关系,十二部禀承圣意制定政策。十二大学士负责具体执行,而且如今我大宋国库丰盈。天子多辟官职,也是为我辈能有个出身。”
    “分明是为学智学者吧,我兄读圣贤之书三十载,便是诗词之道都说是旁门,这智学,我兄可曾习得?若智学中基础科目不得过,便是科举也不能考上,我兄”
    “谁道我不通智学,我如今便在家中买了一堆智学之书,况且所谓基础科目,不过是算学与经济罢了,经济且不论,经世济民原本便是我辈之志向,算学这一科,原先科举中便有明算。”那人不服气地道:“智学学精难,科目繁多浩如烟海,但只是这二门,何难之有?”
    听得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宋慈捻须笑而不语,而李仕民也是如此。
    这二人眼光见识不同,宋慈对于新的明定国是诏中最关注地是最被人忽视的“御宪”一条,而李仕民则对殖产兴业这一条更感兴趣。
    不过听得其余人争论,二人也不会傻得去扫了别人的兴头。
    “听闻归化的大食人杰肯斯凯带来了西征舰队的消息,那人之政是否认识?”又有一人问李仕民道。
    这些人当中,李仕民算是交游广地,特别是他与赵景同许多流求一脉的人相识,因此人们要打听消息,首先便会问他。李仕民扬起眉,这却是他感兴趣的,赵景云被发配到了新洋,同时国家开始明文鼓励百姓去海外殖产兴业,这其中奥妙,旁人感觉不到,他却是一清二楚的。
    “杰肯斯凯?那厮嘴很紧,我前日曾与他一会,问他西征舰队情形,他只说很好,便不吐一字,再问便要我去问那职方司密谍处的霍重城——霍广梁地嘴比他只怕更紧,而且现在我不太喜欢见他,只觉得他瞅着人时目光怪怪的”李仕民大声说道。
    霍重城的名字让众人寂静了一下,然后纷纷笑言其它,无论霍重城交游如何广阔,牵涉到密谍的,总是让人觉得忌讳。
    “杰肯斯凯在兜售他地非洲招商行计划,正找人出钱,准备买上五艘退役的海军战船,再招募一批水员、亡命,深入非洲去寻找黄金与象牙。”有人低声道。
    “这厮是化外之民,归化我大宋不久,故此才会如此野蛮”另一人又羡又妒地道:“倒是给他拉上了不少商贾,逐利乃商贾天性,惠父兄,你提点刑狱时,破过不少这类案子吧?”
    “那是自然。”宋慈点头道。
    “逐利乃人之天性。”李仕民对此意见不同:“如今殖产兴业,不就是为的逐利么?”
    为了鼓励百姓移民海外,赵与莒推出了极为优惠地措施,去南洋者,以人口来论,每口分地一百亩,免五年捐税。去新洲者,每口分地一百五亩,免七年捐税。去东胜洲者,每口分地二百亩。免十年捐税。这让一些失了土地又因为笨拙在工厂中找不到活的百姓怦然心动,更何况无论是去南洋还是新洲、东胜洲,都是由朝廷财政出钱,百姓自家只要凑足到华亭府、泉州府或广州府三地地钱便可。因为华亭府早通了火车,百姓一般都会将此地作为出海港。也使得这个新兴的港城更加繁华。
    他们议论纷纷,宋慈却闭嘴不语,他想地仍然是“御宪”之事。若只是普通法律,天子不会在明定国是诏中如此慎重地提出来,那么这“御宪”必定是部了不得的法律。
    他多年从事提点刑狱地职司,在这过程中时常觉得。承自大唐律地宋律,多有不便之处,其中很重要地一点便是条例繁冗复杂却又语焉不详,一样的案情。若是被不同的官员来审判,便会有不同的结果,倒未必是官员循私枉法。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引用律法条文时出了偏差。当今天子喜爱以成法定制,这一点很对宋慈地胃口。若是所有的案件,那么官员人为干涉审判结果的可能性便小了多。
    按照天子的说法。如今应是以德服人,以法治国。教化人心要用德,警诫惩罚须得法。若是以德去治国。以法去服人,那便是头痛医脚了,以德治国,必使私德高于国法,而法是用来约束人的,法不需要百姓敬服,只需要百姓遵守——哪怕你心中不敬法,也不敢做出违法的事来,那种动辄以“君子尚仁”为名,使得特定群体不受法律治裁地事情,是要坚决杜绝的。
    “宋兄,宋兄!”
    他在发呆的时候,李仕民见众人都谈笑风声,唯有他不言不语,以为他有什么烦恼,便叫了他两声。他惊醒之后,举起酒杯,向李仕民示意,然后一饮而尽。
    就在这个时候,外头响声一片,到处都是鞭炮之声。
    “这倒奇了,这个时候,会有什么好消息?”书生们纷纷惊问。
    “西北事定。”宋慈慢慢地说了四个字。
    李仕民在他身边,因此听得清清楚楚,心中念头一转,真是西北事定么?
    确实如宋慈所猜测的那样,鞭炮是朝廷放地,也不知打何时起,大宋有了这样一个习惯,当有重大喜事宣告的时候,便会鸣鞭炮。
    鞭炮声自然也是传到了皇小的儿子孟铫,再带着孟钧等,正在。当初下大雪的时候,他将自己地子女们都动员起来,一起堆了这样一个大雪人,这一来是让子女们能吃些寒冻之苦,二来也是在群体游戏之中培养他们之间的亲情,赵与莒不希望自己死后儿子们便为了一个帝位你死我活。孟钧自然是主力,而小孟铫才只是五岁,对于堆雪人之事念念不忘,在是否也化了。
    雪人已经化了大半,只留下一堆隆起,还显示出当时的景象。
    “父皇父皇,你是皇帝,你下旨意,不要让雪人化了!”小孟铫抱着赵与莒地脖子道。
    “笨,父皇只管得到人,可管不到雪。”孟钧这个年纪,正是好表现自己的时候,对着小弟道。
    “哥哥才笨,父皇什么都能管,姐姐们都说地,父皇连天上的星斗都能管,当然能管雪!”小孟铫不服气。
    “你笨!所以才会相信这种笨话!”孟钧的脸红了起来。
    眼见这兄弟二人要吵,赵与莒嘘了一声,孟钧懂些事,垂下头说话,小孟铫却还是不依不饶:“父皇,你说是不是哥哥笨?”
    “哥哥不笨,你哥哥聪明着呢,上次给你的那个纸鸢,赵与莒摸了摸孟钧的头,孟钧觉得心中暖暖的,小孟铫听得纸鸢,也将与兄长的吵架忘了:“父皇,咱们何时放纸鸢么?”
    “待春风起来,绿草满地,便可放了。”赵与莒温和地道。
    将孟铫交与随侍的宫女,赵与莒活动了一下筋骨,虽然他还坚持锻炼,不过背着这小子许久,腰背还是觉得有些疲劳。他的偏头痛之症,已经有些年未曾犯过了,赵与莒想来,自己应该会比穿越来时的那位理宗皇帝更长寿一些。
    鞭炮声这时传了过来,赵与莒当然知道,这是西北边事的喜讯传到了朝廷各衙署,然后他们开始庆贺。
    这次军报来之不易,是六名近卫军战士在寒冷中奔行了半个多月,这才抵达有电报的地方,然后奏上京城。与赵与莒设想的虽有些出入,但结果还算满意,蒙人迫于大宋的压力和急于投靠新主子的畏兀儿人的诡计,终于发生了内讧,窝阔台与察合台尽皆兵败身死,残部由铁木真之女阿剌海别吉统领,向宋军投降,这个时候,曾经赫赫的铁木真家族还统领的兵力,只有不足两千了。而发动叛乱的忽都合自称是札木合之子,他在铁木真四杰之一赤老温之子宿敦那颜的帮助下,将铁木真遗种用七十口铁锅尽数烹杀,于是曾有数不清后裔的铁木真,残留有先前被俘的拖雷一脉与这位阿剌海别吉。
    忽都合随之也向大宋称臣,李邺与王启年在龟兹建受降城,接受忽都合的臣伏。忽都合只是迫于时势,不得不称臣,实际上是想拖延时间好整合再度分裂的蒙古诸部,对此李邺与王启年也是心知肚明,但天气寒冷,不少士兵因此生病,宋军也无法前进,双方都只能如此缓下来。在这过程之中,畏兀儿人想要劝李邺与王启年奉教,并挑起信奉佛教的龟兹人叛乱,希望借着近卫军之力为他们传教,结果为李邺识破,以此为借口,李邺与王启年下令屠村,连续屠灭了十余个藏匿畏兀儿叛贼的村落,迫使畏兀儿人不得不放弃信仰,改宗佛教。
    对于大宋来说,用一种相对温和的宗教来消磨这个两面三刀惯了的民族的野心,实在是在屠灭之外的最好办法。
    安定西域之后,忽都合也同意了大宋的命令,他所统领的蒙古部族,将向西进军。
    “父皇,外头的鞭炮声,是在庆贺西域用兵结束么?”赵孟钧见父亲在深思,便出言问道。
    “正是孟钧,父亲把所有的仗都打完了,你们兄弟以后没有仗打,你怪不怪父皇?”赵与莒笑道。
    “怎么会怪父皇,天下这么大,我看了地球仪,我们大一些,怎么会没有仗打!”孟钧昂然道。
    赵与莒笑了笑,没有作声。他心中明白,在他的有生之年,边疆不会再有大战,从此以后,他的精力将全部集中在内部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上来。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三五八、我心安处即吾乡
     更新时间:2009…9…3 9:01:52 本章字数:4899


    官制改革之事。却非一朝一夕。赵与莒的《炎黄十四年明定国是诏》中也说得分明。以五年为期。整个改革过程用五年来完成。
    这等巨大的变化。民间发生各种争议总是难免。不过随着西域胜利的消息。争议之声渐渐被压制住。毕竟大宋立国以来。从未有过象如今天子这般雄才大略的。如今大宋疆域。不仅胜过汉唐。甚至还远括海外。
    海外诸领地路途遥远。信息传递之上然有所不变。《明定国是诏》是初春一月颁布的。传到南洋则需十日。而到新洲则需二十日。到细兰需三十日。到东胜洲在一切顺利的条件下。也需要四十五日之久。与大宋本土不同。这些地方还未设电报局。也没有铁路。因此要传播到这几处海外领地下属各地。又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赵景云看到《明定国是诏》全文时。已经是炎黄十四年二月二十日了。大宋此时正是春花烂漫。而新洲却是秋风萧瑟。不过他居住的墨子港气候还好。凉意还不是很深。
    海外领地的命名方面。在最初的无绪之后。现在大宋已经有一个很完整的原则。那就是尊重地方习俗、宏扬华夏文化。若是土人的旧城。则以土人传统称呼的汉语音译为名。如高郎步。若是宋人移民建立的新城。则以华夏历史上有杰贡献的人名命名。这一来是宏扬我华夏悠久人文于外域。另一来也是提醒移民其根其主永在大宋。
    象这座人口不足两万的港口城市。便被命名为墨子港。
    “曼卿。朝中情形如何
    躺在床上的邓若水声音微弱地问道。他身体原本还好地。但被贬窜至万里海疆之外。心情多少有些抑郁。而且来到墨子港之后。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因此身体看着衰弱下来。到得炎黄十四年。更是一直躺在床上。几乎没有能起身的时候。
    “陛下发诏改官制了。果然”
    赵景云现在心中的感觉。若用一个字来表示。那便是“悔”。《明定国是诏》中地改制。因为他曾与赵与莒深谈地缘故。更长远一些。特别是有关外朝与内阁官员的选用上。对于智学的强调。让他意识到一点。天子正在竭尽全力改造士大夫。
    通过制度、奖励、利诱。等等诸多方式。将士大夫只拘泥于儒家经典的目光转移到更多的经世济民的实际本领上来。使士大夫发生分化。其中地绝大多数都转变成新型地士子。而与此同时。又通过义务教育与诸多政策。让新兴的工人、小业主与职员、军人子弟接受到充足的教育。使得他们也成为新型士子。当这两型士子合力之后。残余的保守派士大夫然就无力阻挡他们。而相对公平的科举与常选考试制度。又远比那种通过激烈的动荡而产生新统治者的方式要好。
    若说他的“民知、民有、民治、民享”只是口号的话。那么天子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用了十五年地时间苦心经营。终于将“民知”推向现实。他在报纸上发表的那文章。初时他还有些沾沾喜。觉得这是己目光超前的结果。可现在想来。天子在登基之初大力推广义务教育时。便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己不但没有给天子帮上忙。冒然发表那篇文章。反而让天子原本无声无息的然变动。变成了一场与保守派士大夫们的摊牌。幸好。地方路省的长官在这次摊牌中站在了天子这一边。否则结果
    极有可能是一场内战。
    “我诩智虑过人。如今才知道。我不过是一莽夫耳!”赵景云长叹了一声。将《明定国是诏》念与邓若水听。邓若水良久无语。足足过了五分钟。他也长叹了一声。
    只不过。他地长叹与赵景云地长叹完全不同。
    “曼卿。你真是幸运”他喃喃地说道。
    “咦?”赵景云有些惊相当故此你能见着咱们的。将大宋建成什么模样我老矣。却是见不得了”
    这是邓若水最为遗憾地事情。虽然被贬到新洲来让他有些失落。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他们己跳上祭台。要做这个激烈的社会变革中的祭品。即使是天子迫于时势。暂时也无法完全让他们脱罪。事实上能让他们免于一死。已经让邓若水吃惊了。
    “邓翁只需好生将息。何惧见不到那一日?”赵景云宽慰道:“况且如今我大宋盛世之象已成。如江水滔滔不可阻遏。邓翁眼见着我大宋风雨飘摇之间到得这雄踞天下诸国之首。理应无憾矣!”
    邓若水咂了咂嘴。微微苦笑:“曼卿劝人。果然与众不同。正是。正是。我理应无憾王师北定中原我见着了。百姓安居乐业我见着了。四夷来朝远人服我见着了。就连这海外景象我也见着了我还有什么遗憾?曼卿。若我死了。也无须送回国内安葬。便将我埋在墨子港灯塔山上。只需将我枕下的大宋故土随我葬下即可”
    赵景云默默地点了点头。他不是矫情的人。因此也不去用虚言劝慰。
    见邓若水累了。赵景云出了门。行在街头。
    墨子港是天然良港。附近水土肥美。再往西便是巨大的草场。因此农牧业甚为发达。来到墨子港的。有小半是被贬的罪犯。再有小半是生计无着的移民。剩余的则是前来戌边的士兵家属亲眷——赵与莒对于海外军人甚为宽厚。不仅在军饷升迁上比起驻守于本土的更好。他们地家属如果愿随同的。都会给予安排。或是分赐田地。或是在附近工厂任职。以墨子港为例。墨子港的主业是农牧业。因为水草肥美而羊群日盛地缘故。两年之前还在此建了一座毛纺厂。将羊毛织成呢绒之后再销往大宋。每月都会有一到两艘大海船来此。将积累地羊毛与粮食运走。同时又运来一些生活工具。比如铁器之类。据赵景云所知。新洲如今人口过五十万。其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小城。
    “官家限制此地部分产业发展。也是应有之意。流徒之人。大多心怀怨愤。此地又广阔无际。若是任其扩大。难免尾大不掉。”一边走。赵景云一边细细思索。
    他来到这里也有近半年时间了。名义是他是流放的犯人。每月都得到黑子港知县衙署去挂号一次。实际上这里的地方官来流求。早就得了上面的示意。对他与邓若水都是照顾有加。
    与另一个时空之中欧洲殖民者无秩发的殖民活动不同。大宋如今地海外殖民有一整套相应地制度。这是当初殖民流求牺牲了数千人之后总结每次殖民之前。先由朝廷派人选择殖民地点。那地方一定是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水土肥美的。勘察殖民地点的小队。如今大宋有上百个之多。他们每年能确定出三到五十个适宜殖民点。将其特性一一标明在地图之上。然后官府再组织殖民人员。这些人要么是贬窜的犯人。要么是愿开拓海外的贫民。要么是前些年战乱中流亡的百姓。根据各技能情形。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移民队中。再被送往流求、苏禄或者麻逸。经过半年的训练之后。才被允许移民。移民是先近后远。一般凑足了两千人之后便是一个完整的移民队。每个移民队又配有三名官长、五十名士兵。这些官长、士兵都是近卫军退伍军人中选举。不仅要负责移民初期地安置、开拓。同时还要负责组织这些移民进行相应的军事训练。在定居成功之后。他们可以凭积功升迁。也可以回大宋本土。意欲留在移民城的也会被任命为主官。每相邻的十余个殖民聚落间。便会设一海军分队。负责护航任务。同时也隐隐有弹压叛逆之意在其中。
    若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宋殖民。那就是“秩序”。就如同赵与莒对于国政的看法一样。秩序是他认为获取一切成果的关键。若无秩序。再好地力量也会如脱离堤坝地洪水。尽的恶果。而若是有了秩序。它便可以灌溉田亩。助行舟辑。乃至发电。
    这也反应在移民城市地建设上。这座墨子港。便是秩序井然。分成两个部分。临海的部分以港口码头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内陆的部分则以高高飘扬着大宋龙旗的官署为中心。一条主街将这两部分分开。而主街正中央。又是一座小型的广场。
    站在广场上。向北。可以看到每日会升降一次的大宋龙旗。向南。则可以望见港口的船只。虽然能够完成远洋航行回到大宋本土的大船。一般是一两个月才来一次。但用于新洲移民城市之间的航运的海船。只要天气许可。几乎隔个两三天便可以看到。
    赵景云望着码头。今天码头分外热闹一些。他看到了目前新洲洋面上经常航行的那种大的风帆汽轮两用船。看到一大队背着各种各样物品的百姓从船上下来。秩序井然地接受地方吏卒的指挥。各就各位到达港口的疫病防控区。
    “这是为何?”赵景云拉了一个吏卒问道:“墨子城两万余人。已经人数不少了。这些人是”
    或许是为了限制殖民城市规模。免得产生一个巨大的海外中心的缘故。到目前为止。大宋在海外的殖民城市人口最多的也只是六万左右。象墨子港。以其资源来。但至少有三年都没有大规模地向墨子港安排移民了。
    “好教先生得知。咱们墨子港发现了煤矿。如今要扩城。故此海外移民司又给咱们安排了五批移民。加起来有万人之多。此往后。新洲这一带的需要的煤。咱们墨子港几乎可以全包了。”那吏卒笑嘻嘻地道。
    人多就意味着会更加繁荣。而繁荣则意味着他们这些吏卒的功绩。
    吏卒的喜色也感染了赵景云。他鼓掌道:“好。好!”
    “先生年前才来墨子港。可能不知咱们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这般进人了。”那吏卒是个健谈的。见他也是发内心的欢喜。便又道:“虽说这几年间墨子港也有不少婴儿降生。可总觉得有些人气少了些。比不得咱们大宋本土繁华。如今新增一万人。虽然要分着一年才到。不过”
    那吏卒絮絮叨叨的。面上有着小职员的那种幸福与满足。赵景云一边听一边点头。听他说完之后有些奇道:“莫非先来者便不怕这些后来者分了他们田地产业么?”
    “先生说笑了。这新洲如此之大。到处都是土地。在咱们大宋。好地是传家宝。谁也不舍得卖。可在这里。地老不值钱的!”那吏卒指了指周遭:“便是再来百万人。也分不尽这些地。在移民踏上墨子此对他们说的!”
    这种教育便可以尽力避免新老移民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如此。老移民必然会抱成团歧视新移民。赵景云是聪明人。顿时想清楚了这一点。不由得赞了句。
    “我是犯官之子。被贬窜到此。初时还不舍得故乡。如今么”因为在这里的有三分之一都是贬窜而来的。故此那吏卒对己的身份并不忌讳。他笑着道:“我到墨子港已经有七年。第一年时只是普通移民。种了五十亩田。炎黄九年时因为我识字。又学过算学。这才被提成小吏。至今也已五年。叙功将得升迁。升迁之后便可选择。是回大宋做一个百姓还是留在此任职。我眼见着这墨子城到这般模样。如何舍得它回去!”
    他的话很是朴实。也是发内心。这里每寸土地都是他们挥汗如雨地开拓出来的。他们已经在此扎下了根。
    “若是思乡当如何?”赵景云又问道。
    “已经从祖祠中请了祖先牌位在家中供奉。还包括故乡井里的一包土。今后我孩儿大了。然还是要他回大宋本土看看的。所谓叶落归根。他便是归不了根。也可以去临安读读大学。我算是明白了。象我这一代。凭着读的经书还可以混个小吏。到得他那一代。若是不精通智学。便绝无出息!”
    “回临安读大学”听里。赵景云心中蓦然一动。眼前亮光闪烁。他突然觉得。己找到了己要做的事情。
    虽然新洲每个移民城市都建了初等学堂。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等学堂与高等学堂。初等学堂对于新洲的移民子弟而言。只是想做一个合格的劳力的话那是足够了。但若还想上进。没有中等学堂、高等学堂乃至大学却是不成的。
    赵景云深深吸了口气。胸中郁气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