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金手指-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能与杨妙真抗衡、同时又可以影响天子接受理学的宠妃乃至皇后。挑来挑去,为避免天子反感,也不至于使得正在朝中的某位理学大将因为成了外戚而失了前途,周必大之孙女周淑娘便成了最佳人选。
    周必大自己不是理学一脉,不至于令天子忘而生憎,而且他的身份极特殊。无论是理学的朱熹,或是功利的叶适,都曾受过他地举荐,但他本人在立场上更接近于朱熹。真德秀以为天子真是叶适一派的信奉者,故此玩了这个小小花样,用心原是极深的。
    周必大虽是曾任丞相,其子周绍如今却是赋闲在家,他与真德秀等人向来交好,常有书信往来,故此闻讯之后。慨然便将爱女送至临安。因为她即将入宫的缘故,葛洪等人不仅多请出宫的宫女为她讲解礼仪,也让族中同龄女孩相陪。
    “淑娘休要烦恼。咱们这位官家,却是个英武之君,得以入宫侍俸,实是旁人羡都羡不过来的福份。”另一个相伴的女子微笑道:“好妹子,有得这般歌喉,在宫中也应多唱才是。”
    周淑娘淡淡看了她一眼,没有将“你既是羡慕那你便去”的话说出来。^^
    宝庆元年十月初六,周淑娘被一顶轿子送入宫中。与杨妙真入宫时那震动全城的排场相比,她此行便显得极冷清,便是父母,也不曾前来相送。
    象她这般被送来地少女不在少数,但并不是都有资格为太后、贤妃所挑选,经过几道关序,其中颇有令人羞怒难当者。待得召她们进慈明殿时,所剩已经只有三十六人。
    原本后宫选宫女。往往动则百人。不过当今天子意欲削减开支,后宫能省便省。人数上也常不满员。
    三十六位少女,姿色容貌皆是一时上上之选,淑娘凝神不语,既不左右观望,也不面露慌张,只是在进慈明殿时,恰恰扫了一眼。
    殿中并未见着传说中英武不凡的天子,只看见一个老妇人被宫女掺着,老妇人眉宇间略带着丝傲慢,眼光也极是尖锐。在老妇人两侧,又各有一女子,一个盛妆打扮艳若桃李,只是一双眼睛极是灵活,与她这打扮很不相称,另一个则打扮得清淡些,象是庭院中的一朵栀子花般素雅,令人忍不住便想亲近。这两女子都带着笑,那目光灵活的笑容里似乎有几分狡黠,而那素雅者则隐隐带着忧色。
    “给太后、贤妃、婕妤见礼!”有女官喝道。
    三十六位少女一起施礼,满殿都是莺啼之声。
    见完礼之后,杨太后一一看过来,突然问道:“谁是谢鲁公之孙?”
    “奴便是。”一个也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女行礼道,淑娘用眼角余光看了她一眼,这女子皮肤莹白如玉,因为是侧看的缘故,倒看不出面貌来。^^ ^^她只是记得方才在殿外等候时看到过,在这三十六位少女子,这位谢鲁公之女孙姿色前不特殊,只是谨言语慎行动,颇有大家之风。
    杨太后对着那少女微微一笑,那少女只是谦恭地垂首低眉,既无惊讶之色,也未因太后青睐而生骄意。杨太后极是满意,侧过脸对韩妤道:“阿妤,你觉得这女子如何?”
    韩妤浅笑着点头:“端庄有大家风范。”
    杨妙真却撇了撇嘴,这少女年纪轻轻,却如此老成,与木偶泥塑有何区别。杨太后看了她一眼,道:“贤妃觉得如何呢?”
    “不知道学玩羽鞠快否。”杨妙真虽是直,却不傻,这种情形下,若是违了太后之意,不但于事无补,反而遭人记恨。故此她却言及其他。
    杨太后失笑,觉得这杨妙真虽然粗野,却倒也有几分可爱。她眼睛转了转,又在人群中发现一女,那女子姿色最是出众,杨太后看了之后,又看了看杨妙真,杨妙真的长相在她眼中算是“狐媚子”了,可是与这女子比。却又要差上一分。
    看模样,也就是十五六岁地光景,可那胸那腰那臀,却是出落得凹凸有致,加之又是眉目含情桃腮带春,当真能使后宫粉黛无颜色。
    “这女子何人?”杨太后指着那少女,向女官低声问道。
    “故淮东制置使、龙图学士、光禄大夫贾涉之女。闺名元春的便是。”
    “哦”杨太后微微点头,心中冷笑了声,这贾涉生前为史弥远一党,那么这位贾元春,显然便是宣缯、薛极他们推出来的了。^^^^皇后之位,母仪天下,孰不想得之!
    她又看了谢道清一眼,有自己相助,谢道清姿色虽稍逊,但这后位
    “不过还须令阿妤相助才成。有阿妤相助,官家才会亲近”
    心中在盘算这事情,杨太后面上却不动声色。相反,笑容堆得更多了。她站起身来,温言道:“都是好女儿家,都是好女儿家,有你们来了,哀家觉着自己也年轻不少。”
    就在杨太后、杨妙真与韩妤在为赵与莒挑选宫女之时,赵与莒自己却在选德殿里与朝中重臣议事。
    自他亲政以来,虽然朝会几不耽搁。但已经有意将一些重大事项决策自大朝会上移到选德殿的重臣会议上来。
    “彭义斌、李邺合兵,已破金人矣。”赵与莒将奏报交与众臣,然后大笑道:“果然,金人如今已经外强中干了!”
    葛洪微微皱眉,天子这意思,似乎是准备兴兵北伐,一举破敌了。只是如今国用疲惫百废待兴,尚不是匡复之时。况且中原经金人统治。民心早不在我,而胡人又连年累月南侵。灭了金国,不过是为江南财赋多增加负担罢了。
    当初开禧北伐失利,很重要一个原因便是江南官民,不愿增加因为光复而带来的赋税。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战之不宜。”魏了翁最直,他起身行礼道:“陛下何不休养生息,多准备数年,等待时机,再行北伐!”
    赵与莒收住面上的笑容,皱了皱眉,却不做声。
    薛极揣摩天子之意,是要北伐恢复的,因此出来反对道:“魏尚书之语大谬,匡复故土,雪国之耻,此乃天赐之机,天与不取,必有后患,且我大宋与蒙胡有约,夹攻金国,则大势可定矣!”
    “不可,不可!”
    这时出声反对薛极的,却是重臣中资历最浅地郑清之,他神情慎重:“攘外必先安内,今金国之外,尚有强胡,虽然蒙胡曾与我大宋相约齐攻金国,然而陛下登基以来,蒙胡屡次骚乱京东,且又收容叛贼李全。与蒙胡合灭金国不难,只怕一战之后,唇亡耻寒,令蒙胡坐收渔翁之利!”
    “咦?”
    赵与莒吃了一惊,众臣也同样大惊。赵与莒吃惊是因为郑清之竟然拥有如此眼光,看到若是金国被灭,因为宋国国内积弊尚未除,便是有自己穿越,此时面对有一批悍将强兵的胡人,便是胜也只能是大伤元气地惨胜。群臣吃惊却是天子,在他们看来,这位天子自登极御宇以来,便有万事尽在掌控之中的自信,从未出现过如此惊容。
    “郑侍郎所言不当,金,大宋之世仇也,若灭金,便可夺中原之地,据黄河之天险,内修甲兵,外和诸戎,胡人掳掠为性,无衅可乘,自会退去。”薛极竭力道。
    “当初国朝与金海上之盟,诸君竟不见乎?”郑清之跪了下来,极激烈地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海上之盟,去一弱辽而至一强金,靖康之耻犹之未雪。今金弱而胡强,与之盟约,必去一弱金而至一强胡矣,臣恐复有不忍言之事也。”
    赵与莒慨然而叹:“诸卿休要争执了”
    他知道郑清之在后世历史之中,是赞成据关守河的坚守之策,为此甚至在失利之后几乎罢相。没有料想到地是,在金国尚未灭之前,郑清之便已经敏锐地发觉胡人的威胁。
    他从御座上起身,转身看着挂在御屏上的地图,这地图已经换过了,比起原先的要精确得多,而且不仅有大宋疆域,金国、西夏、吐蕃、蒙胡、大理,尽在其上,甚至还帮括南边地李朝。赵与莒指着开封之处,叹息道:“徽钦二帝,过于文弱,所谋甚浅,故此有令人扼腕叹息之恨。金国虽为国仇,如今亦为屏藩,朕有意与金国言和,诸卿以为当否?”
    这话他不敢放在大朝会上说,若是大朝会上说出来,必然会遭至群臣诟诘,最终一事无成。相反,摆在这时小范围内商议,更容易达成共识,而且在座之人几乎囊括朝中各派系大佬,能摆平他们,朝中之事大致便定下来了。
    听得天子在连胜之后有意求和,诸臣再度吃惊。
    仔细想来,当今官家亲政起做事没有不出乎众臣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比如一击扳倒史弥远,再比如说调流求与忠义军取徐州,还有弄出那《大宋时代周刊》来控制舆论,最近一次是明明不喜真德秀的情形下,还是委真德秀以大任。众人都明白,真德秀为中枢过迂,为地方官却是勤政爱民,兼之素有威望,以他为淮南总领,既可安抚黎庶,又可镇慑边将。
    “诸卿为何不言?”赵与莒看了看众人,面上露出苦笑:“朕知道,这和议一出,天下必是群情汹汹,诸卿为声望富贵计,自是不肯担此骂名那便由朕来担”
    “陛下不可!”
    薛极又是第一个出来,他长跪在地:“臣愿一力主和,担此骂名!”
    替天子担骂名,却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身为臣子的身家富贵,尽数出于天子,背个骂名,却换来一生富贵,如秦桧事,有何不可!
    赵与莒赞许地点了点头:“薛卿果然为朕之忠臣,只是朝中如今还离不得卿”
    众臣心中嘀咕了一声,只怕是天子官家离不得薛极为他攻击那些违意之人吧。不过此时却不是指摘薛极之时,故此众人依旧沉默。
    谁都知道议和为必要之举,也都知道首畅议和之人必遭斥骂,甚至有可能因此罢职,故此除了薛极外,便是魏了翁这般直臣,也闷声不语。
    赵与莒眼睛扫了扫,心中冷冷一笑,群情汹汹?且看自家如何让群情汹汹起来吧。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一六五、徐州虽治尚遗患
     更新时间:2009…5…2 22:36:57 本章字数:4800


    楚州经过李全之乱,民生凋蔽,原本是淮南大州,现在全城也不过只有六千余人。真德秀初至楚州城时,简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花了足足数日时间,才将破烂不堪的衙署清理出来。当他好不容易搬进尚可一住的衙署时,他的学生李仕民也到了。
    “之政你来得正好,便在我幕下先委屈一段时日。”
    李仕民在真德秀诸弟子中不算最出色的,但远水不解近渴,现在只要是人手,他便急需要了。
    赵景云则未在楚州停留,事实上,当他见着此地破坏的模样,已经失去了游历的兴趣。他跟船长商议,补足了余款,随他们继续北上,十月十日这天便抵达了徐州。
    本来赵景云想来,楚州尚且破败成那模样,同样经过大战的徐州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然而,到得徐州,他却吃了一大惊,与死气沉沉、还停留在招纳流亡阶段的楚州比,徐州不仅人口远为众多,而且展现出一股楚州所看不到的风貌。
    这种风貌在流求倒是不罕见,那便是纪律性。
    少量穿着自卫队制服的人成行成队地在街上巡逻,制止一切与法纪不容的行径,大多数则都是普通衣饰但明显是流求来的人,带着一些面黄肌瘦神态木然的淮北人士,匆匆从一个工地赶往另一个工地。赵景云到时,恰好看到他们修葺完城墙。
    徐州原本的城墙在上次攻城中摧毁了一段,固此不得不重新修葺,水泥的应用加快了这一进程,而富有纪律与组织能力的流求基建队则在这件事情上发挥了骨干作用。当然,新修起的城墙只是看上去坚固了。实际上徐州如今靠地不是城坚,而是城头上炮利。
    “曼卿兄,你是广梁介绍来的,又去过流求,自是知道咱们火炮之威。”忙得团团转的李邺还是抽空与赵景云见了个面,寒喧几句之后,便提出一个禁令:“城墙上的炮台,非护卫队不得接近,除此之外,徐州各处你尽可游玩。小弟军务繁重,便不奉陪,还望海涵。”
    “汉藩兄尽管自便。”赵景云望着这个年轻英挺的将领,心中颇为感慨,他如今是淮北总管,虽只是武官,品秩也只是可怜的正八品便是赵景云这般看不起武官的儒生。也觉得有些委曲了,但他却做得英姿勃发。
    他却不知李邺与赵与莒的关系,李邺始终记得自己在郁樟山庄时逃走的经历,若不是赵与莒给了他最后的机会,他哪里会有今日。而且,义学六期少年中,他是目前唯一有品秩地,其余诸人中,能力比他强、功劳比他大的大有人在,只是天子暂时还不得机会将他们提上来。天子在给他和其余一些义学少年的信中提及此事。反复告诫李邺,须得为义学少年争口气,做出番事来堵住朝中那些朽木顽石的嘴巴。
    李邺要防备的不仅仅是金国。还有北方的胡人,这一年多以来,胡人已经不再用抢掠来的百姓与石抹广彦交易,相反,他们采纳史天泽地建议,设置州郡,辟儒生为官,虽然还做得很无章法。却已经展现出与此前不同之处了。
    告辞了李邺,赵景云独自行在街上,望着奔波往来的人,心中开始有些怀疑,真德秀所治的楚州,是否真能争过这座徐州来。
    如今徐州的粮食物资,都不是官府拨来的,而是以徐州今后三年煤铁利润的一半为抵押。自流求银行贷来。据赵景云所知。贷款总额高达流求币五十万金元券,这相当于大宋铜钱五百万贯。实在是一笔不小的钱。以徐州如今这情形,赵景云不太相信三年内煤铁利润能达到这个地步。
    事实上,如今大宋一年收入,也就是五至六千万贯,以徐州一地,想要还起这笔钱,只怕难上加难。
    固此,他又去拜访了徐州屯田使刘全。
    “三年五百万贯算得了什么?”听得他的疑问,刘全哈哈一笑:“平均算来,每年也不过是一百余万贯罢了,你知道流求如今一年购铁的款项要多少么?”
    这个赵景云着实不知,刘全也没有告诉他,只是叫他放心。
    无论是刘全还是李邺,甚至远在临安的赵与莒,对于徐州都是信心满满。原因很简单,与当初流求开拓相比,徐州所在地淮北至少有好几个优势。第一便是人力上的优势,根据赵与莒的计划,自流求分阶段抽调两千名基层人员来徐州,这些人至少可以管住十万人,与流求开拓时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劳动者都捉襟见肘相比,这已经是个极了不起地优势。第二便是钱粮上的优势,流求初开拓时,粮时都要自陆上运去,损耗与风险可想而知,而且当时赵与莒虽说有钱,还需要不停周转才能维持,哪象如今,流求一地的年收入,几乎抵得上大宋一国!第三个是资源上的优势,虽然流求如今可以自琼崖运来铁矿,但对于几乎整个东亚市场来说,大受欢迎的流求铁制品、钢制品依旧是供不应求,徐州有大宋南渡之前最重要的铁矿产地利国监,既有煤又有铁,极适合就地开采冶炼。^^ ^^第四是地理上的优势,比起流求,徐州靠接中原,无论是招徕人手还是运销货物,都更为便利。第五是技术积累,这是赵与莒最为欢喜的一个优势,经过近十年开拓,流求地冶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只需照搬过来便可,几乎是拿来即可用,用之即获利。第六则是徐州本身的基础尚在,攻破徐州之时,因为事起仓促,金国并未来得及破坏原先的矿山,那些矿工也都在。
    最重要的是,在赵与莒的战略中,徐州是让他积聚多年的力量正式步入大宋朝堂地一个跳板。因为不经过科举。又不是恩荫,无论是义学少年,还是耶律楚材这样的北地豪杰,要想按正常途径进入大宋官场,是件极困难地事情。稍有这般意向,必然遭致那些既得利益者地反对,而这些人掌握了舆论话语权,虽然赵与莒已经通过报纸来与他们争夺这话语权,但报纸所行之地毕竟有限。在徐州则不然,四战之地。若不是有火炮这一战争王者,赵与莒也没有信心能守住这个地方。
    还有一点便是,流求实行的制度,要想在大宋照搬几乎是不可能地事情,今日他赵与莒说要按流求之制治国,明日朝堂群臣就会扶出一个宗室与他对抗,他此前隐忍所得的大义名份。一朝便尽数失去。而在徐州与淮北,照搬流求之策,大臣的反对之声会小得多,就象他们容忍李全、彭义斌在京东半割据一般,他们认定淮北是边远战区,便是行流求之策,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赵与莒却对流求之策极有信一个并不大却有效率的政府,一支坚强忠诚有纪律性的部队,一群服从纪律、可经组织起来地产业工人队伍。再加上一些头脑灵活的商人他们现在还只是推销他们的商品,待得日后,他们要推销的。便是他们的制度了。流求虽好,对于大宋百姓而言却是远在海外,而淮北不同,就在他们身边,他们不能蒙住眼耳装作没看到没听到,不能以为这一套制度只适于海外而不适于大宋。
    或许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赵与莒却不急,如今他已经有自信。面对胡人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能用越长时间夯实基础,那么他将在大宋建起的制度,也将更为完善,更为持久。
    赵景云几乎转遍了徐州,甚至连利国监也去查看过,回来之后,他又专门求见刘全:“刘屯使。徐州有一患。不知屯使可有解决之道?”
    听得他这话语,刘全一愣:“何患?”
    “水患。”赵景云斩钉截铁地道:“若是黄河有大汛。只怕徐州不保!”
    大宋绍熙五年(西元1194年),黄河改道侵泗夺淮,自此流经徐州,徐州水患由是而始。*几乎五年一大灾三年一小难,护卫队夺取徐州时日尚短,刘全又不是徐州本地之人,故引并不清楚这三十年前的旧事,闻言大惊:“果真如此?”
    “绝不敢大言欺世。”赵景云心情有些沉重,经过流求之行,他对于流求地印象极佳,不象留在临安的其余太学生一般,视流求为岛夷。故此,对官家信任重用流求官吏军队,他是打心眼里赞成,而对官家力排众议暗渡陈仓,夺下这徐州之地,他更是极为支持。但了解黄河水患之后,他又不得不承认,攻下徐州,未必便是个好局。
    若水患处理不慎,徐州、淮北之地得而复失事小,只怕损兵折将,至流求元气大伤。
    “当初苏子瞻治徐州时”赵景云定了定神,又继续说下去,但才说了一句,刘全摆了摆手:“这苏子瞻是何许人也?”
    赵景云大窘,道:“便是苏轼,苏东坡,字子瞻。”
    “哈哈,我还以为苏轼字东坡,原来是字子瞻”刘全大笑了声,丝毫不觉尴尬。
    赵景云苦笑着继续道:“苏子瞻治徐时,熙宁十年秋,便遇大水,以他之才,亦耗时四十日,方得大水退去,徐州东门之外黄楼便为此事之志。”
    刘全闻言皱眉,让他组织生产,有流求十年的经历,那是毫无问题的事情。可是让他治水,在流求也有水患,只不过一向是方有财等应付,与他关系不大,叫他如何去应对?
    “赵曼卿,你既知此事,想必有治水之法?”他抓住赵景云的手:“还请教我!”
    “晚生却是不能黄河夺淮,上游乃在金国,我在下游,确实无计可施。”赵景云叹道:“不过好在此时方是十月,若有水患,也得来年六月,还有半年可备。当初苏子瞻说土实制水,高筑堤、固城墙、浚河道,无外乎此也。”
    刘全顿了顿足,略一沉吟,他又道:“无妨,方有财这老奸在流求治过水,待我寄封信与他,问他当如何做,反正我手上有的是人力!”
    刘全此言非虚,忠义军与护卫队连手攻破徐州之后,彭义斌算是见识过忠义军与护卫队的战力差距,特别是火炮这等利器,已经明白护卫队根本不将自己这点实力放在心上。而且他盘算着自家与护卫队算是同一渊源,还想自护卫队处要些火炮去,故此放人手上极为大方,李全裹挟的数十万众,竟然大部分给了护卫队。这些人虽然还停在淮南,每日吃嚼也是一个大负担,固此刘全早打发他们去疏浚运河、修建道路去了。
    “水患若除,徐州无忧矣。”赵景云还是有些不放收,他想了想又道:“此事我会载入游记之中,发给临安的报纸,看看天下英雄,有没有能治水的办法。”
    他提及临安地报纸,却不知此时临安报纸最关注的,并非徐州前线,而是另一件事:皇宫中新近流行的羽鞠。
    赵与莒将这后世地羽毛球弄出来,原是为杨妙真解闷的,她好动,但身为皇妃现在又不能整日耍枪弄棒,搞搞体育运动,也可以让她发泄一番。新选入宫的宫女三十六人才进来,便被杨妙真组织起来,每日上午便是羽鞠、秋千,下午则是跟着杨太后、韩妤识字算数,反倒是学习规矩、侍候天子之类的事情被放了下来。朝中各派大臣费尽心机,向宫里派出的这些青春少女,竟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赵与莒,更别提成为妃子与杨妙真、韩妤争宠了。杨太后虽是瞩意谢道清,但一来谢道清刚刚入宫,二来她也不愿因此太伤了母子和气,故此只得暂缓。
    很快,这羽鞠便自宫中传出,成为临安一项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