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流唐帝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等,其中任要职者也可以代行节度使职权。次一等的,
    可以委派代理州县职务。这些名为幕职的差遣官,无官阶,故此种人必须带有郎官、御史
    等头衔。幕职不限出身,文士不论是否中进士,都可以应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推荐
    到中央任职。事实上,唐代中期以后的文士,很多都以幕僚作进身之阶,这是宋代进士必
    先任幕职的由来。唐代有一种驾凌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关,叫方镇,又称“道”,是
    依山川形势而划分的监察区域。贞观时期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分天下为十五道,至唐后
    期,全国已被划分成四十余道,每道皆置观察使,雄藩重镇则带节度使,不带节度使者则
    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它们虽仍是使职,实际上已经成为统领一道军政、民政、财政、
    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了。州县二级建制实际上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建制,出现了“制
    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的局面。诸道观察使等,一般以所治州刺史或府尹、长史为
    本官,其属下除了原来州府下的一套佐僚外,还有一套人数不少的幕府。其中既有都知兵
    马使、都押衙、都虞侯、都教练使、都指挥使等带兵打仗的武夫,又有副使、行军司马、
    判官、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等一批文职幕僚,地方事权尽掌于这些人手中。如行军
    司马掌军籍、符伍、号令印信,德宗朝常以之为“储帅”。判官,据《通典;职官十四》
    云:“掌判仓、兵、骑、胄事”,各藩镇往往尽委钱谷支计于判官。掌书记,《通典
    &;#8226;职官十四》云:“掌表奏书檄”,凡文辞之事,皆出掌书记。幕职还常被派往巡
    察管内州县,有的本身即兼任州县之职,有的甚至代行刺史之权。中唐以后,这些人实际
    上是控制州县的实权派。故《封氏闻见记;风宪》云:“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
    府为要津”。方镇属下之州郡称为支州、支郡。支州刺史往往亦带团练使或防御使之类
    的使职,由于方镇一般皆在支州派驻兵马,另遣镇将领兵事,支州刺史实际上是没有兵权
    的。所以唐代方镇对所属州县有很大的统治权。五代时期,中央政府逐渐加强了直接对支
    州的统治,这为北宋时期削弱藩镇之权以诸州直隶中央奠定了基础。唐代临时性质的要职
    除节度使、观察使之外,财政方面则有度支、盐铁、转运、租庸、铸钱等使,名目不一,
    分合也无一定。大体上盐铁转运使以扬州为中心,派员巡视各地,在正规职官之外又另成
    一系统。盐铁使往往身兼要职,手握财权,而正规的户部职官反而不能举其职,必以其他
    官员判户部,才是户部真正负责人(即使官居户部侍郎,也要加判本司的头衔才能实任户
    部之职),因此,户部本身的职务只掌赋役,度支使的职务为统筹财政,盐铁使的职务则
    统一切税源。三者合一才能行使全部的财务行政。这是五代定名三司使的由来。少数民族
    政权的职官制。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青藏高原地区,若干原始部
    落进入了奴隶社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吐蕃族,与汉族结成了亲密的关系。在云南地区,
    南绍统一了当地各族,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程。北部地区的突厥族逐渐由奴隶
    制向封建制发展,西域各族经过长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已接近中原地区的先进水平。东
    北地区在靺鞨、契丹等族的开发下,社会生产也有显著进步。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
    ,更进一步密切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这些少数民族都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政权,在历
    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政权的职官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前述过的羁糜府州制
    ,但实际上还有另外的一套制度,如突厥、回纥和前期的渤海等;另一种是王国制,如吐
    蕃、南绍和后期的渤海国等。不管在哪一种情形下,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
    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都是十分密切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祖国的灿烂文明。以下就现存
    有限的史料,分别介绍周边少数民族的地方官制。一、突厥与回纥,突厥汗国是六世纪中
    叶至八世纪中叶我国北部和西北部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新唐书;突厥上》说:突
    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至吐门,遂强大,更
    号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其别部典兵者曰设,子弟曰特勒。“设”统兵镇守一方,
    权力甚大。《通典;突厥上》记载,有个名叫阿史那思摩的人,本来是突厥颉利族人,但
    可汗(突厥称其君主曰可汗)一直认为他“貌类胡,不类突厥”,不喜欢他,所以他虽然
    贵为特勒,但始终不能典兵为“设”。《新唐书;突厥上》又载,突厥汗国的官称还有“
    大臣曰叶护、曰屈律啜、曰阿波、曰俟利发、曰吐屯、曰俟斤、曰阎洪达、曰颉利发、曰
    达干,凡二十八等。皆其世官而无员限。卫士曰附离。”东突厥亡后,唐政府从东起幽
    州,西至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设置了顺、祐、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内附的十
    多万突厥人民;又把颉利可汗统辖的今内蒙古地区,东面置定襄都督府,西面置云中都督
    府,下面设六个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当时突厥人迁
    居长安的有近万家,突厥贵族被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唐会
    要;突厥》载,唐太宗曾赐西突厥十姓部落十箭,每部一箭。十姓部落又分为左右厢,其
    中左厢五姓称为五咄咄,每部各置大啜领之;右厢五姓号五弩失毕,每部各置大俟斤以领
    之。由此可见,“啜”与“俟斤”乃是突厥某部官长的名号。“吐屯”是突厥派驻被征地
    区的监领官,“颉利发”这一名号有时用来授予被征服王国的君主。《旧唐书;突厥传下
    》载,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时,“对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
    赋”①。回纥即今维吾尔族人的祖先。在汉文史籍中,它又被称为袁纥、韦纥、回鹘、畏
    兀儿等。这些异称其实都是“维吾尔”一词的不同音译。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
    制。可汗的子弟称特勒,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有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这
    是突厥的制度;另外《新唐书;回鹘传》说,还有“外宰相六,内宰相三,又有都督、将
    军、司马之号”,这些官称都是唐的制度。回纥在唐太宗时为瀚海都督府,那时,回纥的
    首领吐迷度虽然是唐朝的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但在其部族内则自称可汗。回纥可汗在
    “九姓铁勒”等部皆置都督,以管理各部事务。在其他部则派监使,以督责贡赋,监察政
    事,这个“监使”实际上也就相当于突厥在西域各国所置的吐屯。安史之乱以后,回纥成
    为北方继突厥而后起的一个大汗国,东北的奚、契丹等皆为其所役属。二、吐蕃,吐蕃是
    藏族的祖先。在西藏高原,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战国以后,在民族斗争中失败的羌族部落
    ,如越帯肌⒎⑶肌⑻旗浮⒚蕴频炔浚贾鸾デㄒ频轿鞑氐厍K呛偷钡厝嗣裣嗳诤希
    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西藏穷结县)的牦牛部,
    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健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专
    称。赞普妻称为末蒙。从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统一政权算起,到九世纪后半叶分裂衰亡为
    止,这个王国大约存在二百余年。吐蕃的王族称为“论”(有大论、小论),宦族称为“
    尚”。论和尚构成了统治阶级的核心。大论、小论即大相、副相。此外还有内大相(也称
    为论莽热)、内副相、小相各一人。又有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皆任国事。由这些
    官员所组成的中央机构,《新唐书;吐蕃上》说它“总号曰尚论掣逋突瞿”。吐蕃原来信
    奉钵教,后来又从唐朝输入佛教,钵教巫师和佛教上层僧侣也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的官制除本族特有的外,也兼采唐制。据汉籍文献记载,吐蕃官名有宰相、中书
    令、都元帅、尚书令等。这些官,可能是根据唐代官名而意译的,其实际不一定如唐代那
    样有细致的分工。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定了酋长世袭制度,《册府元龟》卷961《外臣
    部;土风》说:“其设官,父死子继,绝嗣则近亲袭焉”。吐蕃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合一的
    制度,把全境划分成四个军事行政区,即拉如、叶如、伍如、云如,各区的领兵军官兼任
    地方行政长官。每区又分上下两部,其下有若干千夫长以统部民。从《旧唐书;吐蕃传下
    》的记载中,可知吐蕃的地方官也兼采唐制,设节度使、观察使等职,节度使之下设州,
    州置守将,如维州守将悉怛谋。军事据点设讨击使,如别将尚恐热为落门川讨击使。三、
    南诏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
    主要有白蛮和乌蛮。从七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它们征服了当
    地的白蛮,建立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南诏王姓蒙,始祖叫蒙舍
    龙。公元653年,舍龙子龙独逻开始建诏,并依附于唐朝。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
    了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南)。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起,到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建立大长和
    国止,南诏在西南地区立国160余年。南诏王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清平官6人以
    襄理政务,相当于宰相。大将军12人,参议决定军政大事。清平官中有1人为内算官,两
    人为副,代理南诏王判押处置文书。《旧唐书;南诏蛮传》载,异牟寻时,以郑回为清平
    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余清平官5人,事回卑谨。或有过,回辄挞之”。此外,还
    有外算官2人,由清平官或大将军兼领,负责处理“六曹”事务。“六曹”是兵曹、户曹
    、客曹、法曹、士曹、仓曹,主管境内实际政务。九世纪以后,“六曹”扩大为“九爽”
    ,“九爽”的职掌,据《新唐书;南诏传上》记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
    仪,罚爽主刑法,劝爽主官民,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所谓
    “爽”,就是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省”的译音。九爽增加了掌管礼仪、官府手工业、贸易
    等部门。南诏奴隶主政权将所占土地,划分为许多区。每区有的广达30里,由城、镇地方
    军将派遣官吏管理。官吏下有“监守”人,负责“催促”强迫佃人生产。南诏的地方组织
    多仿唐朝,其机构为军政合一,分设二都督府、六节度使、十崄(相当于唐朝的州)。对
    平民实行军事编制,《新唐书;南诏上》说:“百家有总佐一,千家有治人官一,万家有
    都督一”。所有壮丁都是战士,有马的则为骑兵。作战时南诏王派高级官吏监视,身体前
    部受伤的才许休息,背部受伤后退就要处死。军队出战时奴隶主政权不付给养,全靠掠夺
    为军事费用。南诏这种地方军事组织,对内用于管理,镇压奴隶,对外为奴隶主掠夺财物
    和奴隶服务,是南诏奴隶制政权的重要工具。南诏政权建立后,基本上和唐朝保持友好关
    系。南诏十三代王中,有十个王接受过唐朝的委任和册封,有的还与唐王朝建立了“兄弟
    若舅甥”的亲密关系。四、靺鞨渤海,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早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
    名上。商周时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挹娄,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它活
    动的地区,主要是在东北的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
    元713年)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
    就以渤海为号。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历时200余年。渤海
    政权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北至黑水,西接契丹,南至朝鲜的德源,居民有十多万户。这
    一带以前大都是荒寒之区,居民主要靠渔猎游牧为生。渤海的官制基本上仿照唐朝。在国
    王之下,中央设有政堂、宣诏、中台三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政堂省
    设大内相(犹唐之尚书令)1人,左右司政(犹唐之仆射)各1人,左右允(犹唐之丞)各
    1人。下统忠、仁、义、智、礼、信六部,分别相当于唐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
    部。六部长官为卿(犹唐之尚书),次官为少卿(犹唐之侍郎)。宣诏、中台二省长官称
    左右相。三省长官共掌军国政务。中正台是渤海的监察机关,犹唐之御史台。此外还有殿
    中、宗属、太常、司宾、司藏、司膳、大农等七寺。其中殿中、宗属二寺设大令、少令;
    太常、司宾、大农三寺设卿;司藏、司膳二寺设令、丞。此外还有文籍院,设监;胄子监
    ,设监长;巷伯局,设常侍。武官有左右猛贲、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
    卫,分别设大将军、将军各1人。这些都是唐朝九寺、五监和殿中、秘书、内侍省与十二
    卫的简化,其职掌也大体相同。渤海的地方行政建制为府、州、县三级。九世纪时,全国
    除五京外,还有15府、62州和3个直隶州,州下有130余县。府设都督,州设刺史,县设令
    ,为地方各级之行政长官
第五章 朝会相争(下)
    次日晨,昨晚的一夜疯狂之后,显得十分神清气爽的李俨满意的离开了郭淑妃所居的寝宫。Www!此门的时候,那些伺候郭淑妃的宫女和宦官一个个都傻了眼,怎么都想不通李俨这个皇帝怎么晚上毫无知觉的出现在郭淑妃的寝宫里。
    对郭淑妃这个女子李俨一点好感都欠奉。对她,李俨只有生理的上的需求。自然也并不在乎她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毫不掩饰而丢了脸面。不过李俨知道,这种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而巴不得自己荒淫无道,生怕自己有一天成了明君的田令孜也会知情识趣的给自己把后事处理好——至于这后事的处理方法是把所有知情人杀了灭口还是威逼利诱他就懒得操心了。
    离开郭淑妃寝宫的时候,也差不多到了早朝时分。李俨回到自己的寝宫中,此时聂隐娘二女犹自酣睡未醒。刻意让伺候的人小心不要打扰了她们,李俨尽量无声无息的换上了龙袍,带着小多子,就朝早朝的紫宸殿上赶。
    走到中途,田令孜已经远远的过来了。来到李俨身前,田令孜神神秘秘的给李俨使了个眼色,轻声道:“皇上,昨夜的事情已经办妥了,以后皇上可以放心的和那个女人做任何事情了。”
    说到这里,他还猥亵的笑了出来,一副心照不宣的模样。
    李俨强忍住呕吐的,点点头:“很好,阿父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这都是老奴的份内之事……”
    田令孜一脸得意之色的开始谦虚起来。
    李俨不耐烦的挥挥手:“好了好了,别说那么多了。走吧,朕要临朝了!”带着小多子当先就走。
    田令孜连忙住嘴,耀武扬威的大叫一声:“皇上驾到……”在拖长的尾音中随李俨去了。
    紫宸殿之上,李俨懒洋洋的躺在龙椅上,安然的享用着下面文武百官的跪拜。
    “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的声音传入耳际,那种无上的权势给人带来的爽快感觉,让李俨酣然欲醉,乐在其中。
    只是可惜,这种感觉保持不了多久,因为大家都知道,眼下真正话事作主的,不是李俨这个傀儡小皇帝,而是田令孜。李俨也只有在他们向自己行礼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些许作为皇帝应该享受到的百官的尊崇。
    心中暗恨,表面上李俨却不得不对田令孜客客气气,跟从前两年的任何时候一样,先是恭敬的请他座下,这才让小多子传令百官平身。
    从一年前离开长安城到今天回到长安城的一年多来,朝廷和天下的局势都发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
    在去年五月份,有人提议以刘瞻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准备让他重回朝廷为宰相。
    刘瞻此人官声极佳,在民间很有声望,为人又很正直,而且还有干才,是一个很好的宰相人选。当年同昌公主逝世,懿宗迁怒于众医官的时候,刘瞻因为直言进谏被贬。直到乾符元年才重新被升为宰相。
    在历史上,刘瞻刚刚被重新擢升为宰相,就被他被贬的时候阿附韦保衡,担心他回来报复的刘邺设宴下毒害死了。
    李俨自然不能容这种情况发生。在李俨的计划中,刘瞻只有等到黄巢之乱被平复后才会被他启用。于是李俨暗中命来鹄唆使田令孜回绝了这一意见,刘瞻也因此没有如历史上一样重新得到启用,从而也没有被人毒杀。历史在这里终于发生了一点改变。至于那个刘邺,毒人者人恒毒之,李俨直接命捕风组织暗中将之毒杀,这还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悬案。
    只可惜,李俨的力量实在有限,他只保住了一个刘瞻,其他的事情,还是跟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变化。
    其中最大,影响将会最深远,眼下却没有几个人在意的,就是那动摇了整个大唐帝国统治根基的王仙芝、黄巢起义,终于在去年的乾符元年,亦即是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
    这个时候的起义首领,还只有王仙芝一人。王仙芝是濮州人(在今山东鄄城县),他起义开始的地方,在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但此时大唐民变四起,有谁会知道,他的这支变民军,后来竟然会攻入长安,几乎终结了整个大唐帝国呢?
    李俨心中暗暗的把这一年来发生的事情重温艺遍,木然的坐在龙椅上,冷眼旁观着朝会的进行。
    今天的朝会,最重大的议题,就是李俨的大婚,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皇后的人选。
    此时朝廷上有卢携、郑畋两个有实权的宰相。这两个宰相都是去年被擢升的。其中卢携此人一贯阿附田令孜,对田令孜的意见,从来都是第一个赞同。而以兵部侍郎衔充为宰相的郑畋则跟天宁子比较疏远。
    值得一提的是郑畋此人,他是晚唐时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黄巢起义,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被扑灭的。可见他的能力非同小可。说到对大唐的忠诚,他还是很不错的。眼下他跟卢携之间已经隐隐有些不和。不过他跟田令孜之间虽然并不亲近,面子上却并没有太疏远。田令孜也很乐意看到两个宰相不合,以有利于他独揽大权的行动。
    于是乎,两个宰相在朝廷中隐隐约约形成两个不同的阵营,无论什么朝政,都要彼此争斗一番。你同意的我一定要反对,你反对的我坚决要赞成。
    这皇后的人选,事关重大,自然也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不过跟寻常的意气之争不同,皇后的人选,他们双方都是势在必得的。毕竟能够在自己的主持下立出皇后,日后在朝廷中的势力自然会因此大增。这是万万放手不得的。
    朝会一开始,两个阵营就各出人马,开始激烈的争论。你说你看中的皇后多么雍荣高贵,品德高尚,足可母仪天下,我吹我的皇后如何贤惠,正是皇帝良配。
    他们争吵来争吵去,越吵越是兴起,仿佛娶皇后的是他们,倒把李俨这个皇后未来的丈夫放在一边,问都没人问他一声,更不用说征求他的意见了。
    卢携这边,往往都是那些出生寒门的官员。当然,准确的说,是那些出声寒门而在留须拍马上拥有不凡造诣,修为已经达到了视廉耻如无物境界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寒门出生的官员,有几个能得高位?卢携倒是出自崔、卢、李、郑、王五姓中卢姓的一个旁支。不过他全心全意的阿附田令孜,倒把自己的家族利益忘得一干二净。
    官员们出生寒门,虽然并不关心民间疾苦,不过他们对门阀世家的对立情绪却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拥立的皇后人选,是一个爆发户类型的高官的女儿,好像是姓张,叫什么张娴宜。
    而郑畋这边,他本身就是出自大世家之一的郑家,虽然不是嫡系,却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旁支之一,他自然要全力维护世家贵族的利益了。而他这一方的官员们,也大多是五姓世家中的子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