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2侏罗纪公园-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说得更确切些,是因为这个系统在相空间中的表现。”
金拿罗把那文件甩在一边,问道:“你能用英语来解释一下吗?”
“当然罗,”马康姆说道,“我们来看看从什么地方开始。你知道什么叫非线性方程式吗?”
“不懂。”
“奇异吸引子呢?”
“也不懂。”
“好吧,”马康姆说道,“那我们从头说起好了。”他停了一下,仰起头看了看上面,“物理学在描述某些问题的表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轨道上运转的行星、向月球飞行的飞船、钟摆、弹簧、滚动着的球之类的东西。这都是物体的有规则运动。这些东西用所谓线性方程式来描述,而数学家想解这些力程式是轻而易举的事。几百年来他们干的就是这个。”
“明白了。”金拿罗说道。
“可是还存在着另一类表现,是物理学所难以描述的。例如与紊流有关的问题:从喷嘴里喷出的水、在机翼上方流动的空气、天气、流过心脏的血液。紊流就要用非线性方程式来描述。这种方程式很难解——事实上通常是无法解的。所以物理学从来没有弄通这一类的事情。直到大约十年前,出现了描述这些东西的新理论——即所谓的浑沌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起源一九六○年代对天气进行电脑模拟的尝试。天气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也就是地球的大气层对地球和太阳所作出的反应。这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总是令人难以理解,所以我们无法预测天气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从事这项早期研究的人从电脑模型中明白了一点:即使你能理解它,也无法预测它。预测天气是绝对不可能的。其原因是,这一体系的表现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
“你把我弄糊涂了。”金拿罗说道。
“如果我用一门大炮来发射一枚炮弹,这炮弹的发射有一定的重量、一定的速度,还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如果我再发射第二枚炮弹,其重量、速度和角度都不变——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
“两枚炮弹几乎会落在同一个地方。”
“没错,”马康姆说道,“这就是线性动力学。”
“明白了。”
“可是如果我有一个天气系统,我让它在开始时具右一定的温度,一定的风速和一定的极度——然后我再以几乎同样的温度、风速和极度重复它一次——第二次这个系统的表现就不会完全相同。它将会毫无规则地发生变化,很快就变得跟第一次毫无共同之处。第一次还是阳光普照,第二次则可能是倾盆大雷雨。这就是非线性动力学。它们对初始条件都十分敏感:很微小的区别都会造成失之毫、差之千里的结果。”
“我想我明白了。”金拿罗说道。
“简称即所谓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北京城外打着翅膀,纽约的天气就会起变化。”
“所以说浑沌状态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金拿罗问道,“是不是这样?”
“不,”马康姆说道,“事实上我们从一个系统复杂多变的表现之中发现了其潜在的规律性。所以浑沌才变成一种涉及面极广泛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用来研究从股市到暴乱的人群、到癫痫患者的脑电波等许许多多问题,并可以研究具有混乱状态和不可预测的任何复杂系统。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潜在的规律。明白吧?”
“明白,”金拿罗说道,“可是这种潜在的规律是什么呢?”
“它基本上反映了这个系统在相空间中的运动现象。”马康姆答道。
“我的天哪,”金拿罗说道,“我现在只想知道你为什么认为哈蒙德的那个岛搞不出名堂来。”
“我明白你的意思,”马康姆说道,“我待会儿会谈到的。浑沌理论谈了两个问题。第一,像天气这样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潜在的规律性。第二,它的对立面——简单系统也可能出现复杂表现。譬如说撞球吧。你打它一下,它就开始从桌边上不断反弹。从理论上来说,撞球是个很简单的系统,几乎可以说是牛顿系统。由于你知道加在球上的力、球的质量,因此你可以计算出球撞击桌边的角度,因而可以预测这颗球的未来表现。从理论上来说,这颗球会从一边弹向另一边,并不断地持续下去,你可以预测这颗球未来多次反弹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你可以预测它二小时之后将处于哪个位置。”
“嗯。”金拿罗说道。
“可是事实上,”马康姆说道,“你最多只能预测到未来几秒钟之内的情况。因为有些非常小的影响——桌面不平、桌子木头上有小凹陷之类的问题——都会直接使情况发生变化。过不了多久,你那些精确的计算就会不灵了。结果便证明了像在桌上玩撞球这种简单系统也具有不少预测的表现。”
“往下说吧。”
“哈蒙德的工程,”马康姆说道,“看起来也是一个简单系统——处于动物园环境中的动物——它最终的表现也是无法预测的。”
“你知道这是因为……”
“理论。”马康姆接着说道。
“但是你最好看看那个岛,看看他实际做了些什么,这难道不好吗?”
“不,这完全没有必要。细节问题无足轻重。理论告诉我,这个岛上的情况会很快就会变得无法预测。”
“你对你的理论坚信无疑。”
“哦,是的,”马康姆说道,“坚信无疑。”他向后靠在椅子上,“那个岛上有个问题,那里即将发生一场大灾难。”
《侏罗纪公园》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第十章 岛
直升机的旋翼发出两声长鸣便开始转起来了,阴影投射在圣荷西机场的跑道上,当机长正与塔台通话时,葛兰正在倾听耳机里的卡卡声。
他们在圣荷西又接了一个人。这人叫丹尼斯·乃德瑞,是专程飞来接他们的。他的身材胖胖的,有几分不修边幅,嘴里还含着一根棒棒糖,手指上黏糊糊的全是巧克力,衬衫上还沾了一些碎铝箔。他叽哩咕噜地说他在岛上管电脑之类的话,但没有主动跟大家握手。
透过飞机玻璃座舱罩,葛兰看见脚下的钢筋水泥跑道渐渐远离了他们。他看见直升机的影子随着他们一起迅速向西,朝着山区飞去。
“大概要飞四十分钟。”坐在后排一个座位上的哈蒙德说着。
葛兰注意到下面低矮的山丘正逐渐增高,接着他们穿过云层进入一片阳光之中。他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不过令他惊讶的是,森林滥砍的情况相当严重,露出大片大片光秃秃的山壁和风化的岩石。
“哥斯达黎加,”哈蒙德说道,“跟中美洲其他国家相比,人口控制作得比较好。尽管如此,它的森林面积仍日趋减少。这是近十年来的事。”
飞机向下穿过云层来到山脉的另一侧。葛兰看见了西部海岸的海滩。这时他们从一个海滨小村庄上方飞过。
“巴伊阿的安纳斯科港,”机长说道,“是个渔村。”他朝北指了指,“在那边的海岸线上,你们看见的是卡沃布兰科保护区,那里有美丽的海滩。”机长让飞机朝海上飞去。海水变成绿色,渐渐变成蓝绿色。太阳照在波光闪动的海面上。此时大约是早上十点。
“还有几分钟我们就能看见云雾岛了。”哈蒙德说道。
哈蒙德解释说,云雾岛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岛,而是一座海底的山,是由海底下面喷出的火山岩浆形成的,“岛上到处可以看到由火山形成的痕迹,”哈蒙德说道,“许多地方都有气孔,脚下的地面常常发烫,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强大的洋流,这个岛便处于多雾的状态。我们到那里之后你们就会看见——啊,就是那里。”
直升飞机继续向前,并朝海面下降。葛兰看见前方海面上挺立着一个岛,岛上山石嶙峋。
“天哪,它看上去真像阿尔克绰兹岛。”马康姆说道。
由树林覆盖的山坡上云雾缭绕,使岛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不过显然它比那个岛大多了,”哈蒙德说道,“八英里长,最宽处达三英里,总面积二十二平方英里。它将是北美最大的私人动物保护区。”
直升机开始爬升,朝该岛北端飞去。葛兰想透过浓雾向下看。
“平常没有这么浓的雾。”哈蒙德说道。他的语气中有几分不安。
这个岛北端的小山最高,高出海平面两千多英尺。山顶上一片雾蒙蒙的,不过葛兰仍可看见那里挺拔险峻的峭壁和下方波涛汹涌的大海。直升机从山顶飞过,“遗憾的是,”哈蒙德说道,“我们得在岛上降落。我不喜欢这么做,因为这样会惊扰岛上的动物。有时候有点惊险——”
哈蒙德的话被机长打断了:“现在我们开始降落。大夥抓紧。”直升机开始下降,他们的四周立即出现茫茫大雾。葛兰听见耳机中不断传来电子信号的嘟嘟声,但他什么也看不见;不一会儿他渐渐可以隐约地看见浓雾中葱绿的松树枝干了,有些地方还相当茂密。
“他究竟是怎么飞的呀?”马康姆说了一句,可是没有人理会。
司机长先向左右两边看了看,然后望着那片松林。林木仍然十分茂密。飞机在迅速下降。
“天哪!”马康姆说了一声。
嘟嘟声变得越来越大了。葛兰看着机长,见他正在全神贯注地驾驶。他向下看,看见飞机玻璃座舱罩下面的地面上有一个巨大的十字形萤光闪闪。十字形的角上都有灯光在闪烁。机长稍稍校正了飞机的位置,然后在直升机降落场着陆。旋翼声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失。
葛兰松了口气,解开安全带。
“我们得快点下来,从那边走,”哈蒙德说道,“因为会有风切变。在这个山顶上常常有很厉害的风切变(编者按:风切变,GWindShearh,指与风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风速随距离的变化率改变),所以……不过嘛,我们还是安全的。”
有个人朝直升机跑来,他一头红发,戴着一顶棒球帽。他把机门打开,兴致勃勃地说:“你们好!我是艾德·雷吉斯。欢迎大家到云雾岛上来,路不平,请小心慢走。”
一条小路由山上蜿蜒而下,空气又冷又。他们朝山下走去,四周的雾气越来越薄。葛兰现在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周围的地貌景物了。他觉得这里很像太平洋西北的奥林匹克半岛。
“没错,”雷吉斯说道,“主要的生态是落叶雨林。这跟生长在大陆上的植物有很大的差别,在大陆上的是更典型的雨林。这是一种微型气候,只存在于北部山坡上较高的地方。岛上主要是热带气候。”
再往下走,他们可以看见伫立在树丛中一幢幢大楼的白色屋顶。葛兰感到惊讶不已:房子建得很优雅别致,再往下走就没有雾了,现在他可以看见整个岛向南延伸的全貌。正如雷吉斯说的,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热带树林覆盖着。
葛兰看见南面的棕榈树上方伸出一截树干,上面光秃秃的没有叶子,只有一根又大又弯的树干。他看见那树干活动起来,扭转过来面对着新来的不速之客。葛兰意识到,他所看见的根本不是什么树干。
他所看见的是一个高达五十英尺的庞然大物漂亮弯曲的脖子。
他看见的是一只恐龙!
《侏罗纪公园》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第十一章 欢迎
“我的天啊!”爱莉不由得轻声惊叹起来。大家都直瞪着树上的那只动物,“我的天啊!”
她的第一个印象是,这只恐龙真是太漂亮了。书上把恐龙画得又大又难看,而这只长脖子恐龙的动作却很优雅,几乎是带有某种尊严。它的动作敏捷——它的行为表现没有丝毫笨拙迟钝的样子。这只爬虫类动物以警惕的目光望着他们,发出低低的呜咽声,就像大象发出的那种声音一样。不一会儿,从树丛里又伸出一个头来,按着是第三个、第四个。
“我的天啊!”爱莉又说了一句。
金拿罗瞠目结舌。这些年来他一直很清楚所期盼的是什么——可是不知怎地,他从来没有相信过真会出现这种事,此刻他被吓得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以前他总觉得所谓新遗传技术的无比巨大威力不过是游说宣传时的惊人之语而已,如今它的威力却突然明明白白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些动物真大!可谓硕大无比!就像房子那么大!这么多!生生的真恐龙!绝对假不了!
金拿罗心想:我们将以这个地方大捞一笔。大捞一笔!
葛兰站在山坡上的那条小路上,眼前飘散着雾气。他目不转睛地看着伸到棕榈树上方的灰色脖子。他觉得有点头晕目眩,彷佛脚下的斜坡变得陡峭起来,他觉得气快喘不过来,因为他现在所看见的是他作梦也没想到在这一生中还能见到的东西。然而他现在却正在看着它。
在缥渺的雾气中的动物绝对是雷龙,一种中等的蜥脚类动物。他那个吓得发呆的大脑正在进行学术联想:北美食草动物,生活在后侏罗纪,习惯上称之为“雷龙”,一八七六年由E·D·科普在蒙大拿州发现,是与科罗拉多州、犹他州、俄克拉荷马州的英里森地层有关的物种。近来,伯曼和麦金塔又根据头盖骨的形状把它归类为梁龙。传统的看法认为,雷龙大部分时间都半活在浅水中,因为水的浮力有助于支撑它那庞大的身躯。这只动物虽然很明显地并不在水里,但它的动作却非常快,它的头和脖子在棕榈树上方移动,显得十分活泼——活泼得令人咋舌。
葛兰哈哈地笑了起来。
“怎么回事?”哈蒙德有几分不安地问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葛兰摇了摇头,还是一个劲儿地笑。他觉得好笑的是,这只动物他才看了几秒钟,就已经开始接受它了——并运用他的观察回答了这一学术领域中不少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他又无法清楚地告诉他们这点。
他看见第五、第六只恐龙把头伸到棕榈树上方时,他们的笑意还没有消失。这些蜥脚类动物正看着人们的光临。他们使葛兰想起了特大号的长颈鹿——他们看人的那副样子也是那样傻里傻气但又讨人喜欢。
“我相信他们不是人造的,”马康姆说道,“他们是活生生的真家伙。”
“是的,他们确实是真的,”哈蒙德说道,“不过嘛,他们也应该是真的,对不对?”
他们又听见远处传来的呜咽声。起先是一声,随后是其他许多附和声。
“那是它们的叫声,”艾德·雷吉斯说道,“是在欢迎各位到岛上来呢。”
葛兰站在那里静静听了一会儿,他感到无比欢欣。
“你们也许想知道下一步的安排,”哈蒙德一边沿着小路往前走,一边说道。我们安排各位先看看那些设施。今天下午晚些时候到公园里去看恐龙。晚上我跟大家一起吃饭,到时候各位还有什么问题,我会一一回答。现在,请各位跟雷吉斯先生走……”
大家跟着艾德·雷吉斯朝最近处的建筑走去。在小道那边有一个较为粗糙、由手工油漆的牌子,上面写着:“欢迎光临侏罗纪公园。”
《侏罗纪公园》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第三部
“当这条曲线被重新画出时,细节就更清楚了。”
——迈克尔·克莱顿
《侏罗纪公园》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第一章 侏罗纪公园
他们走进一条通向游客中心两旁由棕榈树吵榴的绿色通道。处处都是大片精心培育的植物,使他们更加感觉到他们正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史前的热带世界,同时将正常的世界抛在后面。
爱莉对葛兰说:“看起来相当不错。”
“嗯。”葛兰回答道,“我想靠近些看它们。我要把它们的脚趾提起来,检查它们的爪子,摸摸它们的皮,打开它们的嘴巴,看看它们的牙齿。要不然,我心里就没个底。但是说真的,它们看起来挺好的。”
“我想这稍稍改变了你的领域。马康姆说道。
葛兰摇摇头,“他改变了一切。”他说道。
一百五十年来,从欧洲发现巨大的动物骨骼后,恐龙的研究就成了科学推论的一种运用。古生物学透过化石骨骼和消失已久的大型动物的足迹来寻找线索,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做探测工作。最杰出的古生物学家通常也就是最擅长推论的高手。
古生物学中所有重大的争论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包括那场必于恐龙是不是恒温动物的激烈争论,而葛兰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科学家们总是把恐龙归类为爬虫类,是从外界吸取它们生活中所需要热量的冷血动物。一只哺乳动物能使食品转化为身体中的热量,但冷血爬虫类却做不到。少数研究者——主要是耶鲁大学的约翰·奥斯壮和劳勃·贝克手下的一批学者——终于开始怀疑,那种以为恐龙是懒惰的、冷血动物的观念是不是能恰如其分地解释关于化石的记载。据过去典型的推论习惯,他们都是从几方面的证据得出结论的。
首先是姿势:蜥蜴和冷血爬虫类都是弯腿懒洋洋地爬行,紧靠地面取暖。蜥蜴没有足够的力量,难以用腿站立几秒钟。许多恐龙却能运用他们的后腿直立行走。在当今存活的动物中,只有恒温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才会出现直立的姿势。因此恐龙的姿势表明它是恒温动物。
接着他们研究了生物的代谢过程,计算出把血液压到腕龙十八英尺长的脖子上所需的压力,从而得出结论——只有四心室的温血心脏才能完成这种循环现象。
他们又研究足迹。他们根据留在泥土上的化石足迹,推断出恐龙跑得和人一样快;这样的敏捷性也表明恐龙是恒温动物。他们在北极圈发现了恐龙的遗迹,以冷血爬虫类来说,生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同时,对群居行为的最新研究表示——主要是以葛兰的工作为基础。研究使人们联想到恐龙有复杂的社交生活,还会抚养他们的后代,而这是冷血爬虫类做不到的。海龟抛弃他们的蛋,但是恐龙却不这么做。
关于恐龙是否为恒温动物的争论吵吵嚷嚷地持续了十五年,最后恐龙是快速行走、动作敏捷的动物的新观念终于被接受——但这并不表示持久的对立现象已完全消失。在会议上,仍然有些同行们互相不理睬。
此刻,如果恐龙能进行无性生殖——呃,那么葛兰的研究领域将会立刻改变。
关于恐龙的古生物学研究就会结束,整个计画——保存巨大骨骼和接纳众多吵吵嚷嚷的入学儿童的博物馆,摆骨骸的大学实验室,研究论文、杂志刊物——所有这一切都完了。
“你看起来似乎并不觉得心烦意乱。”马康姆说道。
葛兰摇摇头,“在我们这个领域里,这件事已经被讨论过了。许多人想过它将会成为事实,但没想到会那么快。”
“我们对物种的想像,”马康姆大笑起来,“人人都知道它会成为事实,但都没想到那么快。”
他们一步入那条小路便看不到恐龙了,但是他们仍能听到他们在这里发出吹喇叭似的柔和声音。
葛兰说:“我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从哪里得到DNA的?”
葛兰知道在柏克莱、东京、伦敦的实验室里存在一种特殊看法——以真的推论,也就是以无性生殖来繁衍诸如恐龙这样已绝种的动物是有可能的——如果你能得到一些恐龙的DNA的话。问题是,已知的恐龙都是化石,而化石化破坏了绝大部分的DNA,使它变成无机物质。当然,倘若一只恐龙是冰冻的,或是被保存在泥沼里,或是在沙漠里被风干,那么它的DNA也许可以复原。
但是从来没有人发现过冰冻的、或是风干的恐龙。所以,无性生殖是不可能的。没有繁殖的基因,所有的现代遗传技术都毫无用处。这就像有一部静电影印,却没有可用来影印的东西一样。
爱莉说道:“你不能重新造出一只真正的恐龙,因为你得不到真恐龙的DNA。”
“除非还有我们没想到的方法。”葛兰说道。
“什么方法?”她问道。
“我不知道。”葛兰答道。
他们越过栅栏,向游泳池走去。池里的水向外溢,形成串串瀑布,流进一个个较小的石池里。这个地区种着巨大的蕨类植物,“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观吗?”艾德·雷吉斯说道,“尤其在有雾的日子里,这些植物确实有助于创造一种史前的气氛。当然喽,这些是真正的侏罗纪蕨类。”
爱莉不再吭声,仔细地看着这些属于侏罗纪的蕨类。没错,它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在化石中被大量发现的植物,足足有两亿年的历史,现在却只有在巴西和哥伦比亚的潮湿土壤里才能见到。但是,不管是什么人决定在池边种植这种特殊的蕨类,他显然不知道这种蕨类植物的孢子里含有致命的植物硷。甚至碰一下它那迷人的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