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球状闪电 作者:刘念慈-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它还能爆炸吗?”我指指竹子问。
“应该能吧。不过这么多年,也可能推动撞针的橡皮筋老化了。”
我大惊失色:“什么!你是说它……它还……”
“是的,它还处于击发状态,撞针是拉紧的,所以不恩能够碰。”
“这……也太危险了!”我恐惧地盯着眼前那根在车窗玻璃上晃动的竹子说。
林云清澈的双眼平静的注视着前方,过了很长时间后才轻声说:“我喜欢这种感觉。”
“对武器感兴趣吗?”林云问我,也许只是为了打破这尴尬的沉默。
“小时候感兴趣,那时一看到武器就眼睛一亮,大多数男孩都是这样……我们还是少谈武器吧,知道一个男人向一位女士请教武器知识是什么感觉吗?”
“你不觉得它们有一种超凡的美吗?”她指指竹雷,“多么精致的一件艺术品。”
“我承认,武器确实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可这种美是建立在杀人的基础上的,如果这根竹子只是一根竹子,那种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杀人这种最残酷的事竟能带来美呢?”
“这确实是个很深刻的问题,我不精于这方面的思考。”
汽车拐上了一条很窄的公路,林云接着说:“其实,一种事物的美可以同它的实际功能完全分离,比如邮票,在集邮者的眼中它的实际功能是无关紧要的。”
“那么对你来说,研制武器是为了它的美呢还是实际功能?”
话一出口,我立刻觉得问得太唐突了。林云又是用微微一笑代替了回答,她的许多方面对我都是一个谜。
“你是那种被某件事占据了全部生活的人。”林云说。
“你不是吗?”
“恩,也是的。”
之后我们就沉默了。
汽车在穿过一片果园后停了下来,这时刚才看去还很远的山脉现在已近在眼前。在山脚有一片被铁栅栏围起来的区域,里面大部分是有些残草的空地,在一角有一片小小的建筑群,那建筑群是由一幢外形像大型库房一样的宽顶建筑和三幢四层楼房组成的,在楼前停着两架军用直升机。我想起来了,那个球状闪电目击者的录象就是在这拍摄的。这里就是雷电武器的试验基地,同新概念大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戒备森严。在其中的一幢楼房中,我们见到了基地负责人,一位名叫许文诚的空军大校,看上去很憨厚的样子。当林云介绍完他的名字后,我知道这位负责人是国内专门研究雷电的科学家之一,常常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看到他的论文,他的名字我很熟,但从未见过面,更不知道他是个军人。
大校对林云说:“小林,人家又催我们撤摊了,请你在上边再努力一下。”我观察到,他对林云的态度不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多了一些谨慎和客气。
林云摇摇头说:“就我们这结果,开不了口的。咱们要坚持!”她的口气也不像下级对上级。
“这不是坚持的事啊,现在有在总装备部在那顶着,但也长不了。”
“我们新概念那边现在也想尽快拿出一些东西来,至少是理论上的。这是雷电研究所的陈博士。”
大校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我们两家要是早些合作,事情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今天我们让你看的东西,对任何搞雷电研究的人来说都是很新鲜的!”
正在这时,房间里的灯的亮度突然增强了许多,看来是什么高能耗设备刚停了。大校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点,说:“看来充完电了,小林,你带陈博士去看吧,我就不陪你们了,用你的话说,我还要在这坚持呢。完了你亲自去雷电所联系一下,把我们两边的关系建立起来。他们原来那位薛所长我认识,可现在退了,同我们一样,搞出来的成果转化不了啊。”
进来的路上,我注意到这里有设备很齐全的实验室和加工车间,这是这里与新概念的另一个明显的不同——这里显然是干实事的地方。
林云介绍说:“我们的雷电武器研究分为两大部分,我们先去看的是第一部分:一种机载的对地攻击系统。”
我们走出大楼时,看到一名飞行员和另一个操作人员正想直升机走去,还有两个人正在收拾刚从飞机上什么地方拔下来的粗电缆,那电缆一直通到另一幢楼里。几个士兵把一堆废油桶装上一辆卡车。看得出来,这的人显然好长时间闲着没事干了,所以现在显得很兴奋。
林云带我来到一个用沙袋筑成的掩体后面,在前方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地正中,那几个士兵正从卡车上卸下废油桶,把它们堆在一个红色的方形区域内,成小屋状。远出响起发动机的轰鸣声,在螺旋桨激起的尘土中,那架直升机缓缓升起,旋翼微微倾斜,向这堆废油桶上空飞来。它飞到那靶子上悬停了几秒钟,一道雪亮的闪电从直升机机腹出现,击中那堆废油桶,几乎与此同时响起了一声尖利的炸雷声,让猝不及防的我心惊胆战;雷声后面紧接着几声沉闷的巨响,那几个里面还有残留汽油的废油桶爆炸并燃烧起来。我盯着那团裹着暗红火焰的黑烟,深感震惊,好半天才问:
“你们用什么能量产生闪电?”
“这个系统的能源与我们无关,是中科院超导研究所的成果,那是用常温超导材料制成的高能电池,这种超导电池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电流在一大圈超导导线中永不停息地旋转,它能储蓄大量电能。”
这时直升机又开始向地面放电,这次持续时间很长,但强度很弱。一条纤细的电弧把直升机和大地连起来,那道长长的电弧在空气中扭动着,像一个舞者优美的曲线,又像风中的一条发着紫光的蛛丝。
“这是超导电池在连续低强度放出剩余的电能,这种电池很不稳定,安全性查,在平时不能充电存放。我们等会吧,这至少需要十分钟,这声音不好听是不是?”
那放电的声音虽不高,但就像用指甲抓玻璃,让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我问:“像刚才那样的高强度瞬间放电可以进行几次?”
“那要看超导电池的容量和数量了,像这架直升机,可以进行8到10次,但我们不能用那种方式排出剩余电能。”
“为什么?”
“人家会抗议。”林云指指北面,我看到那离基地不远,有一片豪华别墅区,“本来基地应该建在远离市区的地方,但由于种种原因建在这,后面你就会看到,这个错误的后果可远不止是噪声扰民。”
剩余的电能排放完后,林云带我去看了直升机上的设备,我不熟悉机械和电子,看不太明白,但那个圆柱形的超导电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怎么说这个系统不成功呢?”我问,同时从心里惊叹刚才看到的那一切。
“杨上尉是38军陆航团的攻击直升机飞行员,他最有资格做 结论。”
我想起了那位球状闪电目击者,但眼前这位显然更年轻,他说:“我第一次见到这东西时确实兴奋了一阵,当时觉得它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它将使武装直升机的对地攻击能力大大提高……总之我就像一战中的飞行员见到今天的导弹那样兴奋!但很快知道,这不过是个玩具。”
“为什么?”
“首先是射程,超不过100米,否则就放不出电来。100米,手榴弹都能投那么远。”
林云说:“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这已经是射程极限了。”
这点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要想产生自然雷电那长达几千米的电弧,超导电池所具有的能量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这种能量可能通过包括如核反应之类的某种渠道产生的话,从武装直升机到驱逐舰等等现有武器平台也承受不了这样大的能量发射,它们在发射闪电时可能首先把自己击毁。
上尉说;“还有一点就更可笑了……还是让林博士自己说吧。”
林云对我说:“你可能已经想到了。”
这次我是想到了:“你可能是指放电的另一极?”
“是的,”林云指着远出那放置着仍在燃烧的废油桶的红色正方形区域,“我们预先使那个红色的区域内带上1。5库仑电量的负电荷。”
我考虑了一下:“能否用诸如辐射的手段从远程给目标区域充入电荷呢?”
“开始就是这样考虑的,并且远距离充静电设备是与这套放电设备同时起步研制,但在技术上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实战条件下,要有效打击移动目标,就需要在一秒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对目标区域的充静电过程,这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林云叹了一口气,“正如上尉所说:我们造了个玩具,表演一下吓唬吓唬人还可以,却没有任何实战价值。”
接下来,林云带我去看下一个项目,“这可能是你最感兴趣的,”她说,“在大气层中制造闪电。”
我们走进了那幢高大的宽顶建筑,林云告诉我这是由一个大型库房改建的。高高的穹顶上,一排泛光灯照亮了这广阔的空间,我们的脚步声发出回响,林云的话音也产生了悦耳的回音。
“常见的由雷雨云产生的闪电,人工大规模生成比较困难,军事上价值也不大。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产生干闪电,就是由大气中带电空气产生的电场放电形成的闪电,与云没有关系。”
“这你在泰山时就说过。”
林云让我看靠墙安装的两台机器,它们每台有一辆卡车大小,主要部分是一个高压气包,样子像大型空气压缩机,“这是带电空气生成器,它吸入大量空气,使其带电荷后排出,两台分别生成带正负电荷的空气。”
我看到从每台生成器中通出一根粗管,在地上贴墙放置,每隔一定距离就从粗管上垂直接出一根细管,细管的总数有上百根,它们成一排垂直固定在高高的墙上,分别通向一高一低两排出口,林云告诉我,那两排喷口分别喷出带正负电荷的空气,在大气中形成放电电场。
这时我看到有人用滑轮把一架小模型飞机吊到两排喷口中间的高度上,林云说:“那就是要击毁的目标,用最便宜的那种,只能飞直线。”
转了一圈后,林云把我带进了建筑物一角 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实际上是一个镶了玻璃的铁笼子,里面有一个仪表台。
林云是或:“闪电一般打不到这里的,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建了一个有屏蔽作用的控制间,这实际上是一个法拉第笼。”她又递给我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副耳塞,“声音很响的,不戴耳塞会对听觉造成损坏。”
看到我戴上了耳塞,林云就按下了控制台上的一个红色按纽,那两台机器轰鸣起来,高墙上那两排喷口分别喷出红蓝两色的雾气,在穹顶上的泛光灯照耀下,形成很奇特的景象。
林云说“带电空气本是无色的,这样是为了看得清楚。使空气带电的方法是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带电荷的气溶胶粒子。”
那红蓝两色的空气越积越多,在我们上空形成了均匀的两层。仪表盘上有一个发红光的数字在跳动,林云告诉我这显示的是正在形成的电场的强度。几分钟后,蜂鸣器尖叫起来,指示电场强度已经达到预定值。林云又按了一个按钮,那架刚才吊上去的小飞机飞了出来,当它飞到那红蓝两色的空气层中间时,一道闪电出现了,这闪电亮度之高,使我的双眼一片昏花;同时我听到一声炸雷,虽然带着耳塞,这巨响仍惊心动魄。视力恢复后,我看到那架小飞机已经变成一团小碎片,像 一把由无形的手撒出的碎纸那样纷纷扬扬落下来,在小飞机最后到达的位置上,有一团黄烟在渐渐扩散。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问:“是那架小飞机触发了闪电吗?”
“是的,我们使大气电场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一定大小的导体进入电场范围内都会触发闪电,像一个空中的地雷区。”
“你们进行过户外试验吗?”
“进行过很多,但不能给你演示了,做一次这种试验投入是很大的。户外大气中施放带电空气的管道是用系留气球吊在空中的,每个气球吊两个管道,有一高一低两个喷口,分别施放带正负电荷的空气。建立大气电场时,几十甚至上百个这样的气球排成一排,组成高低两排喷口,以在空中形成正负带电空气层。当然,这只是一个实验系统,在实战中可能采取别的施放方式,如飞机施放,或从地面的火箭施放等。”
我想了想说:“外面的大气可不是静止的,空中气流会把带电空气层吹走的。”
“这确实是一大难题,最初的考虑是用在上风带进行不间断施放的方法,在要防守的目标上空形成一个动态稳定的大气电场。”
“实际的试验结果怎么样呢?”
“基本是成功的,正因为成功,才发生了那次事故。”
“怎么回事?”
“在进行大气层造雷试验之前,我们是充分考虑了安全问题的。只有在风向安全时我们才进行试验。试验中建立的大气电场的稳定性有时超出我们的预料,会被风吹出很远的距离。试验过程中,在基地的下风地区不断传来晴天雷电的报告,最远的一次发生在张家口地区。但这些雷电都没有造成什么损害,因为它的影响也不过相当于一场小型雷雨。大部分的风向都是安全的,甚至对着市区的风向我们也不认为有什么特别的危险,但有一个风向例外:对着首都机场的风向。这种大气电场对飞机特别危险,因为与雷雨云不同,飞行员和地面雷达都看不到它!为增加可视性,我们像你刚才看到的室内试验一样给带电空气着色,但后来发现,在远距离飘行中,有色空气会与带电空气分离开来;同时,有色空气与充满气溶胶重离子的带电空气不同,扩散速度很快,其色彩很快消失了。”
“每次试验前,我们都向空军和地方的气象部门反复核实风向数据,我们自己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即使这样,还是无法预料风向的突变。在第十二次试验中,电场建成后风向发生了突变,这个大气电场就向首都机场方向飘过去了。当时机场紧急关闭,我们派出了五架直升机跟踪漂移的电场,这很困难也很危险,因为电场中的有色空气很快就消散了,只能根据机载无线电中干扰噪声的大小变化来定位。其中一架直升机误入了电场,诱发了闪电,被击中后在空中爆炸了,那位遇难的上尉就是你想见的那位球状闪电的目击者。”
那个年轻飞行员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清晰的浮现出来。这几年,每当听到有人死于闪电,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现在这种恐惧更加强烈。看着悬浮在空中的红蓝两色的雾气,我的头皮一阵阵发紧。
“能否把这个电场消除?”我问。
“这很容易。”林云说,按动了一个绿色的按键,那两排喷口立刻喷出了无色的气体,电荷正在被中和。“林云指了指那个表示电场强度的红光数码,它正在急剧减少。
但我的紧张仍未消除,我感到那无形的电场无所不在,周围的空间在被它像橡皮条一样“紧,就要绷断了,我的呼吸有些困难。
“我们出去吧。”我对林云提议。当我们来到外面时,我的呼吸才顺畅了一些。“这东西真可怕!”我说。
林云并未察觉到我的异样,说:“可怕?不,它只是一个失败的系统。我们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反复测定过电场的体积、强度和带电空气需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当时的结果是很乐观的。但这种关系曲线是在室内的小范围内测定的,根本不适合外部大气层中的大范围空间。在后者,要建立符合要求的大范围大气电场,带电空气的需要量呈几何级数急剧增大,要想通过不间断施放带电空气而长时间维持大气电场,需要极其庞大的系统,即使不考虑经济因素,这样的系统在战时本身也成为极易被摧毁的目标。现在你看到了,我们的两个试验性系统都是失败的,或者说在技术上取得了局部成功,但没有实战价值。关于它们失败的原因,我想你应该有更深刻一些的看法。”
“啊……什么?”我茫然地说,根本没有注意到她刚才都说了些什么。
“你应该看到,这两个系统失败的原因都是实质性的,问题出在系统的技术基础上,通过改进来解决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已得出结论:这两个系统没有希望。“
“恩……也许是……”我心不在焉的敷衍着,眼前仍不断闪现着那红蓝色的电场、雪亮的闪电、小飞机的碎片、燃烧的废油桶……
“所以,我们应该构想出一种全新的雷电武器系统,你肯定能猜到它是什么……”
……随风漂浮的大气电场、上尉飞行员的面孔、爆炸的直升机……
“球状闪电!”她大声说。
我猛地被惊醒了,发现我们已穿过那片空地,走到了试验基地的大门边。我停住脚步,呆呆地看着林云。
“如果真的能够人工生成这种闪电的话,它的潜力是前两种系统无法比拟的。它对其打击目标有着不可思议的精确的选择性,可精确到一本书的某一页,这是其他任何武器系统绝对没有的特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它不受气流的影响……”
“你看见闪电是怎样击中那名上尉驾驶的直升机吗?”我打断她,问道。
她愣了一下,摇摇头:“谁都没看到,机体炸成了碎片,我们只找到一部分散落的残骸。”
“那你见过其他人是怎么样被雷电击毙吗?”
她又摇摇头。
“那你就更没有见过人是怎样被球状闪电杀死的了!”
她关切地望着我说:“你不舒服吗?”
“可我见过!”我说,尽可能地控制住胃的痉挛,“我见过球状闪电怎样杀人,而且杀的是我父母!我看着他们在一瞬间被烧成了灰,然后那块人形的灰被我手指轻轻一碰就塌落到地上。这事我当时连警察都没告诉,他们在我父母的案卷中写的是‘失踪’,以后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把它深藏在心中,从没对任何人说过。两年前在泰山,在深夜的天街上,我把它告诉了你,没想到你竟从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林云显得慌乱起来:“请听我解释,我没想伤害你,真的很抱歉。”
“没关系的,我回去后会把今天了解到的情况和你们的合作意向向领导汇报的,但从我个人来说,我对雷电武器没有兴趣。”
在回市里的路上,我和林云都一直沉默不语。

“我以前没看出来你如此神经过敏!”
回到研究所后,高波对我很不满,他不知道我过去的经历,我也不想告诉他。
“不过你了解的情况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从别的渠道也得知,军方确实已停止了雷电武器的研究,但这只是暂时中止,从他们在前两个试验系统上的投入来看,这项研究还是很受重视的。他们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球状闪电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这项研究需要的投入更大,军方和我们在短时间内都难以全面展开,但我们可以先进行理论准备:在这个项目上我现在给不了你钱,但可以给时间和精力,你再搞出几个数学模型,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边界条件搞,这样到时候条件一具备,我们就可以把所有有希望的数学模型一起进行试验。当然,首先要做的是把同军方合作的事定下来。”
我摇摇头说:“我不想造武器。”
“没想到你还是个和平主义者?”
“我什么都不是,没有那么复杂,我只是不想再看到球状闪电把人烧成灰。”
“那你想看到有一天别人把我们烧成灰?”
“我说过没有那么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神上的雷区,我不想触动这个雷区,仅此而已。”
高波狡猾的笑笑:“球状闪电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研究最后肯定会和武器有关系,你信誓旦旦要追求一生的东西就这么抛弃了?”
我猛然意识到了这点,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下班后,我一回到宿舍就躺到床上,脑子一片空白。这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林云。她一副大学生打扮,比穿军装时更显年轻了。
“昨天真对不起。”她说,看样子很真诚。
“应该是我说对不起。”我笨拙地说。
“你有那样可怕的经历,对我的想法产生反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为了事业,我们只能使自己坚强起来。”
“林云,我们在事业上好象不是同路人。”
“不要这么说,本世纪所有的重大科学进展,比如航天、核能、计算机等等,都是科学家和军人这两帮不同路的人把他们各自目标的共同点放在一起的结果。我们目标的共同处很明显:人工产生球状闪电,只不过这对你是终点而对我仅仅是开始。我这次来,不是向你解释我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要相互理解是很难的;我只是来帮助你减少一些对雷电武器的厌恶感。”
“那就试试吧。”
“好的。对于雷电武器,你首先想到的是杀人,用我们的话叫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但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雷电武器就是完全成功的制造出来,它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比常规武器更强。如果攻击大体积金属目标,就会产生法拉第笼效应,这种效应会对闪电产生屏蔽作用,部分或全部消除对内部人员的杀伤力。所以对于生命,雷电武器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残酷,相反,它有可能是一种以敌方最小的生命代价取得胜利的武器系统。”
“这如何理解呢?”
“雷电武器能对其产生最大破坏力的目标是什么?是电子系统。当闪电引发的电磁脉冲强度超过2。4高斯时,集成电路将会发生永久性损坏,甚至在强度超过0。07高斯时,也会干扰微机工作。闪电引发的瞬变电磁脉冲无生毁灭性打击,这就是雷电武器引起重视的原因。球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