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皆陈抟、李之才之学,非汉以来相传之法也。原《序》称陆陇其官灵寿时,欲为刊板,不果。雍正初,其孙显祖又以己意附益之。卷首《凡例》、《杂卦》诸图及卷中细字称“谨案”者,皆显祖笔。
  原《序》又称此书为“经学之津梁,亦举业之准的”。考包在国初,与诸儒往来讲学,其著书一本於义理,惟以明道为主,绝不为程试之计。是书推阐《易》理,亦大抵明白正大,足以羽翼程、朱,於宋学之中实深有所得。以为科举之书,则失包之本意多矣。
  △《田间易学》·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钱澄之撰。澄之原名秉镫,字饮光,自号田间老人,桐城人。家世学《易》,又尝问《易》於黄道周。初撰一书曰《易见》,因避兵闽地,失其本。
  又追忆其意撰一编,曰《易火传》。既而乱定归里,复得《易见》旧稿,乃合并二编,删其重复,益以诸家之说,勒为此书。其学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黄道周之馀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参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而大旨以朱子为宗。其说不废图,而以陈抟《先天图》及《河洛》二图皆因《易》而生,非《易》果因此而作。图中奇偶之数,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持论平允,与元钱义方之论合,而义尤明畅。故卷首图象虽繁,而不涉支离附会之弊。独其《周易杂考》一条,既深慨今本非朱子之旧,而徒以《彖传》、《象传》篇首之注推其说,竟不能更其次第,以复古本。盖刘容旧刻,国初尚未得见,故知其误而不能改,仍用注疏本也。
  △《易学象数论》·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宗羲撰。宗羲字太冲,号梨洲,馀姚人。前明御史尊素之子。康熙初,荐修《明史》,以老疾未赴。是书宗羲《自序》云:“《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於《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又称王辅嗣《注》简当而无浮义,而病朱子添入康节先天之学为添一障。
  盖《易》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学者失其初旨,弥推衍而轇轕弥增。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先纠其本原之依托。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而附以所著之《原象》为内篇,皆象也。后三卷论《太元》、《乾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数、《皇极》数以及六壬、太乙、遁甲为外篇,皆数也。大旨谓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备而象穷矣。后儒之为伪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故是编崇七象而斥四象,而七者之中又必求其合於古,以辨象学之讹。又《遁甲》、《太乙》、《六壬》三书,世谓之“三式”,皆主九宫,以参详人事。是编以郑康成之太乙行九宫法证《太乙》,以《吴越春秋》之占法、《国语》泠州鸠之对证《六壬》,而云后世皆失其传,以订数学之失。其持论皆有依据。盖宗羲究心象数,故一一能洞晓其始末,因而尽得其瑕疵。非但据理空谈,不中窾要者比也。惟本宋薛季宣之说,以《河图》为即后世图经,《洛书》为即后世地志,《顾命》之《河图》即今之黄册,则未免主持太过,至於矫枉过直,转使传陈抟之学者得据经典而反唇,是其一失。然其宏纲巨目,辨论精详,与胡渭《易图明辨》均可谓有功《易》道者矣。
  △《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馀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宗炎撰。宗炎字晦木,馀姚人。宗羲之弟也。其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一以义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是《乾》之大,《坤》亦至焉,故曰至哉。盖《乾》以元施而《坤》受之,即为《坤》之元,非别有元也。”其义为前人所未发,而於承天时行之旨、无成有终之道,皆分明融洽。他如解《豫》六二“介于石”,谓处地之中,得土之坚,取象极为精确。解《剥》六五“贯鱼”,引《仪礼》“鱼每鼎用十五头,昏礼用十四头,其数多,必须贯”,亦颇有根据,不为牵合。解《解卦》初六“无咎”云:“难之初解,人人喜补过之有地,此非人力,乃天时也,故直云无咎。”尤能得文外之意。其他诠释大都类此,皆可备《易》家之一解。至於“归妹以须”,须为女之贱者,旧解本无可易,而宗炎谓须附颐以动,则以为须发之须,未免伤於好奇。又於《易》之字义多引篆文以释之,亦不免王氏《新义》务用《字说》之弊。当分别观之可也。后附录《寻门馀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宗旨大略相同。《寻门馀论》兼排释氏之说,未免曼衍於《易》外。其诋斥宋儒,词气亦伤太激。然其论四圣相传,不应文王、周公、孔子之外别有伏羲之《易》为不传之密;《周易》未经秦火,不应独禁其图,转为道家藏匿二千年,至陈抟而始出:则笃论也。《图书辨惑》谓陈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与元陈应润之说合(见应润所作《爻变义蕴》)。谓周子《太极图说》,图杂以仙真,说冒以《易》道,亦与朱彝尊、毛奇龄所考略同(彝尊说见《经义考》二百八十三,奇龄说见所作《太极图说遗议》)。至谓朱子从而字析之,更流於释,则不免有意深文,存姚江、朱、陆之门户矣。二书各有别本单行。然考《周易象辞》目录,实列此二书,谓之“附录”,则非别自为编也。今仍合之,俾相辅而行焉。
  △《周易筮述》·八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宏撰撰。宏撰字无异,号山史,华阴人。康熙己未尝举荐博学鸿词。
  宏撰以朱子谓《易》本卜筮之书,故作此编以述其义。其卷一曰《原筮》、曰《筮仪》、曰《蓍数》。《筮仪》本朱子,并参以汴水赵氏。其卷二曰《揲法》。
  其卷三曰《变占》、《尊圣经》、《黜易林》。稽之《左传》,与朱子大同小异。
  其卷四曰《九六》、曰《三极》、曰《中爻》。中爻即互体。其卷五曰《卦德》、曰《卦象》、曰《卦气》。卦气本邵子、朱子,并附《太乙秘要》。其卷六曰《卦辞》。其卷七曰《左传国语占》、曰《馀论》。其卷八曰《推验》。采之陆氏,其涉於太异可骇者弗载。其书虽专为筮蓍而设,而大旨辟焦、京之术,阐文、周之理,立论悉推本於《经》义。较之方技者流,实区以别。故进而列之《易》类,不以术数论焉。
  △《仲氏易》·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一名执罂桑徘锴纾辉怀跚纭S忠钥ね莆骱樱羯饺恕?滴跫何匆遭藜嗌偈圆┭Ш璐剩诩焯帧3酰媪渲治溴潇丁兑住罚粗椋┦笔笨谑谄渥游幕浴:笃媪淦蚣俟槔铮湟炎洌宿幕运耪咭约阂馊笫纬墒鞘椤;虼媪浼俟橹螅志雍贾荩蝗罩回裕擦娜斩猿伞K湟云湫治牵导雌媪渌越狻R岳矶现虻比灰病4笾嘉健兑住芳嫖逡澹阂辉槐湟祝辉唤灰住J俏酥兑住罚糖叭酥辉环匆祝较嗥渌衬妫笃湎虮常醇H纭锻汀纷睹伞罚断獭纷逗恪分唷
  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如《上经》《需》、《讼》与《下经》《晋》、《明夷》对,《上经》《同人》、《大有》与《下经》《夬》、《姤》对之类。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否》为阴阳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益》之类。是为文王、周公之《易》,实汉、晋以来所未知。故以《序卦》为用反易,以分篇为用对易,以演《易》系辞为用移易,其言甚辨。虽不免牵合附会、以词求胜之失,而大致引据古人,终不同於冥心臆测者也。
  △《推易始末》·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复取汉、唐、宋以来言《易》之及於卦变者,别加综核以为是书。其名《推易》,盖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仍《仲氏易》移易义也。大旨谓朱子《本义》虽载《卦变图》於卷首,而止以为孔子之《易》,未著其为文、周之《易》。因上稽干宝、荀爽、虞翻诸家,凡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以后相生反对诸图具列於卷,而以《推易折衷》之图系於后。
  朱子谓卦变乃《易》中之一义,而奇龄则以为演画《系辞》之本旨,未免主持太过。然《易》义广大,触类旁通,见智见仁,各明一理,亦足与所撰《仲氏易》互相发明也。
  △《春秋占筮书》·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其曰《春秋》者,摭《春秋传》所载占筮以明古人之《易》学。实为《易》作,不为《春秋》作也。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於世而可验者,莫先於《春秋传》。奇龄既於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於筮占者汇记成书。而汉、晋以下占筮有合於法者亦随类附见焉。《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岐为三家,而数又岐为数派。孟喜、焦赣、京房以下,其法不可殚举,而《易》於是乎愈杂。《春秋内、外传》所纪,虽未必无所附会,而要其占法则固古人之遗轨。譬之史书所载,是非褒贬,或未尽可凭,至其一代之制度则固无伪撰者也。奇龄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谓能探其本,而足关诸家之喙者矣。
  △《易小帖》·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说《易》之语,而其门人编次成书者也。奇龄所著经解,惟《仲氏易》及《春秋传》二种是其自编,馀皆出其门人之手,故中间有附入门人语者。
  此《小帖》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朱彝尊载之《经义考》,云皆西河氏纪说《易》之可议者。今观其书,徵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於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其间虽不免有强词漫衍,以博济辨之处,而自明以来申明汉儒之学,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奇龄开其先路。其论《子夏易传》及《连山》、《归藏》,尤为详核。第五卷所记皆商榷《仲氏易》之语。初稿原附载《仲氏易》末,后乃移入此编。旧目本十卷,今本五卷,盖其门人编录有所刊削。考盛唐所为《西河传》,又称《易小帖》八卷。盖十卷删为八卷,又删为五卷也。儒者尊奉一先生,每一字一句奉为蓍蔡,多以未定之说编入语录。故《二程遗书》朱子有疑,《朱子语类》又每与《四书章句集注》、《或问》相左,皆失於简汰之故。若盛唐者,可谓能爱其师矣。
  △《乔氏易俟》·十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乔莱撰。莱字石林,宝应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
  是书杂采宋元后诸家《易》说,而参以己意。前列诸图,不主陈抟《河图》、《洛书》、先天、后天、方圆、横直之说。於卦变亦不取虞翻以下诸家,而取来知德之反对。其解经多推求人事,参以古今之治乱得失。如谓《履卦》六三为成卦之主,而引莽、卓、安、史解“咥人之凶”。谓三百八十四爻惟《离》九四最凶,而引燕王旦、建成、元吉、高煦为证。谓《小畜》九三为小人笼络君子,而引温体仁、文震孟近事为说。盖《诚斋易传》之支流。假借牵合,或所不免,而理关法戒,终胜庄老之玄谈也。於经文兼注古韵,亦得失互陈。如《观卦》六四《象》下备引顾炎武方音之说,则非未见《音学五书》者。而《象传》协韵仍从吴棫之旧,则弃取有不可解者矣。《经》文用王弼之本,惟解《上经》、《下经》,《系辞》以下一概阙如。盖宗旨主於随爻阐义,故馀不及焉,非脱佚也。
  △《读易日钞》·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烈撰。烈字武承,大兴人。康熙庚戌进士。授内阁中书。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改翰林院编修。历官左春坊左赞善。是书一以朱子《本义》为宗。谓《易》者象也,言有尽,象无穷。伏羲画为奇偶,再倍而三,因重而六,文、周逐卦系《彖》,逐画系爻,全是假物取象,不言理,不指事,而万事万理毕具。
  大旨在因象设事,就事陈理,犹说《易》家之不支蔓者。前有其子益孙、升孙《纪实》,云“此稿已删润四十馀过,至易箦前数日,尚合《蒙引》、《通典》、《存疑》诸书,考订‘知来’、‘藏往’二义,旋加改补”云云,则其用力亦可谓勤矣。烈之没也,门人私谥曰志道先生。杨允长作《私谥议》一篇,冠於此书之首。昔宋儒张载之没,门人欲为作私谥,司马光力言其非。当时手帖,犹载《张子全书》之首。古人以礼处人,不欲妄相尊重,干国家易名之典,其谨严如是。允长等未之闻乎?今录是书而削除是议,用杜标榜之渐焉。
  △《周易通论》·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字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
  是书综论《易》理,各自为篇。一卷、二卷发明《上、下经》大旨。三卷、四卷则发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冠以《易本》、《易教》二篇,次及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以及占筮挂扐,正变环互,无不条析其意,而推明其所以然。在宋学中可谓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之说。其论《复》、《无妄》、《中孚》、《离》四卦为圣贤之心学。亦皆以消息盈虚观天道而修人事,与《慈湖易传》以心言《易》者迥殊。光地作《大学古本说序》,称於《易》之卜筮灼然无疑。盖宗旨既明,则卮言不得而淆之矣。其学一传为杨名时,有《周易劄记》二卷。再传为夏宗澜,有《易义随记》八卷、《易卦劄记》二卷。虽递相祖述,而其宏深简括,则皆不及光地也。
  △《周易观彖》·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是编乃仍用注疏本,盖成书在前也。其《语录》及《榕村全集》所载,颇申明《先天》诸图。而是编则惟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然亦不竟其说。馀皆发明《易》理,兼证以《易》象,而数则略焉。盖亦谓邵子之学为《易》外别传也。其解《系辞传》“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句,曰“《彖辞》所取,或有直用其爻义者,或有通时宜而爻义吉凶准以为决者。故以是观之,不中不远。
  惟其合始终以为质,故时物不能外”云云,《观彖》之名盖取诸此。其解九四“重刚而不中”句,不以重字为衍文。解“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句,不从《魏志》作“初六履霜”;解“后得主而有常”句,不从程《传》增“利”字。解“盖言顺也”句,不以顺为慎,以及“比,吉也”句、“比之匪人”句、“同人曰”句、“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句、“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句、“渐之进也”句、“上九鸿渐于陆”句与“地之宜”句,皆不从程《传》、《本义》脱误之说。惟据《汉律历志》移“天一地二”二十字从程《传》“能研诸侯之虑”
  句,“侯之”二字衍文,从《本义》耳(案光地谓诸为侯之合音,想以古经旁注字切而误增,不知反切始自孙炎,古经安得注字切,其说殊误。谨附订於此)。
  盖尊信古经,不敢窜乱,犹有汉儒笃守之遗。其大旨虽与程、朱二家颇有出入,而理足相明,有异同而无背触也。
  △《周易浅述》·八卷(内府藏本)
  国朝陈梦雷撰。梦雷字省斋,闽县人。顺治己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缘事谪戍,后蒙恩召还,校正铜板。复缘事谪戍,卒於戍所。是编成於康熙甲戌,乃其初赴尚阳堡时所作。大旨以朱子《本义》为主,而参以王弼《注》、孔颖达《疏》、苏轼《传》、胡广《大全》、来知德注。诸家所未及及所见与《本义》互异者,则别抒己意以明之。盖行箧乏书,故所据止此。其《凡例》称解《易》数千家,未能广览,道其实也。然其说谓《易》之义蕴不出理、数、象、占,顾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於象,知象则理、数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所解以明象为主。持论多切於人事,无诸家言心言天、幻窅支离之说。其诠理虽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变之说;取象虽兼采来氏,而不取其错综之论:亦颇能扫除轇轕。惟卷末所附三十图乃其友杨道声所作,穿凿烦碎,实与梦雷书不相比附。以原本所载,姑仍其旧存之,置诸不论不议可矣。
  △《易原就正》·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包仪撰。仪字羽修,邢台人。拔贡生。其始末无考。观其《自序》,称早年闻有《皇极经世》而无由求得其书。自顺治辛卯至康熙已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乃得其书於王可南家。至江宁寄食僧寺,玩求其旨者一年,始有所得。盖亦孤寒之士,刻志自立者也。仪之学既从邵子入,故於陈抟《先天图》信之甚笃。其《凡例》并谓行世《易》说,种不胜数,要皆未尝读《皇极经世》,无怪乎各逞私智,而总非立象尽意、观象系辞之本旨。其持论尤胶於一偏。
  然其书发挥明简,词意了然,乃非抛荒《经》义,排比黑白,徒类算经者可比。
  其谓《洛书》无与於《易》,则差胜他家之缴绕。每爻皆注所变之卦,亦尚用《左氏》筮法,颇为近古。盖其学虽兼讲先天,而实则发明《易》理者为多。其盛推图学,特假以为重焉耳。
  △《大易通解》·十五卷、附录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魏荔彤撰。荔彤字念庭,柏乡人。大学士裔介之子。官至江常镇道。是编乃其罢官后所作,其论画卦,谓与《河图》、《洛书》,只可谓其理相通,不必穿凿附会。又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非生卦之次序。其论爻则兼变爻言之,谓占法二爻变者以上爻为主,五爻变者占不变爻,四爻变者占二不变爻,仍以下爻为主,馀占本爻与象辞。至论《上经》首《乾》、《坤》,中间变之以《泰》、《否》,《下经》首《咸》、《恒》,中间交之以《损》、《益》,尤得二篇之枢纽,皆颇有所见。惟不信先儒扶阳抑阴之说,反覆辨论。大意谓“阴阳之中,皆有过不及,皆有中正和平。
  德皆有美凶,品皆有邪正,非阳定为君子,阴定为小人,阴阳中皆有君子、小人。
  阳之美德刚健,其凶德则暴戾。阴之美德柔顺,其凶德则奸佞。阴阳之君子俱当扶,小人俱当抑。阴阳二者,一理一气,调济刚柔、损益、过不及,务期如天地运化均平之时。此四圣人前民之用,赞化之心,而《易》所以作也”云云。其说甚辨。然观於《乾》、《坤》、《姤》、《复》之初爻,圣人情见乎辞矣,荔彤究好为异论也。
  △《易经衷论》·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英撰。英字敦复,桐城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端。是书专释六十四卦之旨,而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每卦各为一篇,诠解大意而不列《经》文。大抵以朱子《本义》为宗,然於《坎卦》之“贰用缶”句,又以《本义》为未安,而从程《传》以“樽酒簋贰”为句,则固未尝如胡炳文等胶执门户之见也。其立说主於坦易明白,不务艰深。故解《乾彖》“元亨利贞”云:“文王系辞本与诸卦一例。”解《乾》、《坤》、《文言》云:“圣人举《乾》、《坤》两卦,示人以读《易》之法。”如此扩充体会,盖以《经》释《经》,一扫纷纭轇轕之见,大旨具是矣。《汉书·儒林传》称费直惟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
  知汉代专门,不矜繁说。英作是书,其亦此志欤?
  △《易图明辨》·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渭撰。渭原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德清人。是书专为辨定图书而作。初,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其图本准《易》而生,故以卦爻反覆研求,无不符合。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於伏羲,谓《易》反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算数》作五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2 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