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征欧洲-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救灾已经进入清理阶段,城市里的废墟要全部清理出去,为以后的重建工作打好基础,为了能让东京市民感受到兰芳政府的善意,吉拉尔丁甚至从兰芳请来了城市设计师,准备造出来一个花园城市,让东京市民真正感受到兰芳政府带来的好处。

在清理废墟之前,首先要处理的是那些遇难者的尸体。

其实到目前为止,整个东京地区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人,这比原来的十四万上升不少,其中一部分固然是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的伤员,但更多增加来自“秦军团”的秘密处决。

大地震确实是弄死了不少“异己分子”,但总会有些漏网之鱼,“秦军团”在救灾过程中得到了一项秘密任务,就是要借助这场灾难,把这些“异己分子”全部铲除。

哪怕是有些人仅仅是有一点点倾向,也在铲除之列。

这种时候接受这种任务,如果不考虑感情倾向问题,真是完成的不要太容易,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嘛,而且余震还每天都有,机会真是多的很。

三月份的气温,一天比一天暖,这么多的尸体肯定要尽快处理,而且这时候也不会有人追问这些尸体从何而来,地震中各种稀奇古怪的死法多了去了。

所有的尸体都要集中烧掉,然后再深埋,一下子有这么多的伤亡,也别想都搞明白身份一人一个骨灰盒,干脆在死亡人数最多的新闻街弄了个集体公墓,然后又立下一座纪念碑,曾经发生的一切就被深深埋葬在人们的心底。

四月初,上百万人的共同努力下,港口区附近的废墟最先清理完毕,重建工作就从港口区开始。

曾经在港口区有一个巨大的秦致远雕像,在这次大地震中,这座雕像居然奇迹般的没有被损毁,于是重建工作就从这个雕像开始,清理了雕像周围的废墟之后,雕像又被放回原地,于是在雕像目光的注视中,重建工作持续进行。

其实从对待雕像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日本人的心路历程。

这座雕像刚刚立起来的时候,很多日本人对于兰芳并没有好感,甚至还有深深的敌意,一直到地震发生前,雕像前每天都有卫兵,就是为了防止某些极端的日本人破坏雕像。

地震发生后,雕像前的哨位终于被撤除,日本人也没有对雕像搞什么破坏,甚至在“以工代赈”开始之后,有些从雕像前路过的日本人主动会向雕像鞠躬,雕像前也会时不时的多上几支鲜花。

其实这些鲜花都是“秦军团”成员们放在那里的。

不过肯定有很多日本人不知情,而很多人又都有个从众心理,失去了原有精神寄托的日本人打心底里也需要一个新的“神”,于是被吉拉尔丁刻意塑造的秦致远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到了这种程度,很多事都已经顺理成章,哪怕是很多日本人还对兰芳政府有不满,但对于兰芳政府在这次大地震中的表现,也不得不给予正面肯定,即使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天皇,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其实这段时间最忙碌的除了军人和“秦军团”成员之外,兰芳宣传部派往日本的特别报道小组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兰芳在日本进行的统治,其实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媒体诟病,国联中也一直有声音要求取消兰芳在日本的托管地位,这次大地震正好是一个契机,一个改变兰芳政府形象的契机,秦致远不可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几乎就在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秦致远就派了一个特别报道小组乘坐军用运输机飞往东京,然后各种报道就源源不断的被发回兰芳,通过覆盖面极广的《每日新闻》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

开始的时候报道集中在大地震造成的破坏上,大多数是文字报道,这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大,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甚至还为日本组织了捐款,英国人捐款是出于和日本一贯的友好关系,美国人则是在争夺人心。

这其实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到了三月底,开始有图片出现在报纸上,这马上就激起了全世界对日本的同情,其实在兰芳和日本开战之前,西方人虽然还是打心底里看不起日本人,但从国家层面上,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把日本视为“文明世界”的一部分,现在看到日本遭受到这样的重创,普通大众的同情心真是油然而生。

伴随着震后东京惨状的照片一起出现在报纸上的,是兰芳驻日司令部正在进行的抗震救灾。

《每日新闻》在图片的选择上很有深意,如果有震后惨状的照片出现,那么一定就有已经开始重建的照片;如果有东京市民正在排队接受救助的照片出现,就一定有大批身穿军装的身影正在废墟上努力工作的照片出现;如果有日本人正在军用帐篷中熟睡的照片出现,就一定有兰芳战士在废墟中短暂休息的照片。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单纯的某一张照片并不能说明兰芳政府在这次灾难中到底做了多少工作,但无数的照片和海量的资讯开始铺天盖地的冲击,兰芳的国家形象马上就树立起来。

这是一个坚强有力而又高效的政府,地震震不塌兰芳政府的坚韧,压力压不垮兰芳政府的坚强。面对敌人,兰芳军人已经在世界大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勇敢,现在面对弱者,兰芳军人再次表现出了“骑士”和“绅士”一样的友好和风度。

几乎就是在短短旬日间,兰芳政府在普通西方民众心中的形象就大有改观,兰芳政府的形象不再是某些媒体一直以来刻意渲染的残暴和充满攻击性,而是开始和同情、怜悯、友善这些人性闪光点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年头的天灾人祸真不少,因为政府的效率不够,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天灾就能造成极大的损失。

这在美国表现的最明显,三四月份嘛,正是龙卷风的高发期,美国今年的龙卷风格外的多,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利福尼亚州去年冬天因为龙卷风引发的山火,甚至烧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熄灭。

和正在全力组织救灾的兰芳政府相比,为了一个尼古拉·特斯拉就能动用全国的军警,而面对山火却束手无策的美国政府表现的真的有点失败。

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国家失望最多是骂两句发泄一下而已,因为他们没有改变政府的能力,也没有改变自身处境的能力,但对于很多精英人士来说,他们虽然也无法改变政府,但想要改变自身环境还是有办法的。

于是从四月份开始,向兰芳帝国大学提交报告要求进行学术交流的各大院校教授越来越多,而且呈快速上升趋势。

这“学术交流”并不意味着就是移民,可能只是对兰芳政府的好奇,又或者仅仅是对文化的向往。但无论如何,这都代表着兰芳的国家形象正在快速向好的一面转化,这些专家教授对兰芳帝国大学的向往正在累积。

这绝对是好事。

这年头,“专家教授”还是很值钱的,至少“专家”还不是“砖家”,“教授”也不是“叫兽”。

如果操作的好,想要永远的留下这些专家教授并非绝无可能,尤其是对于那些美国的专家教授来说。

美国本来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如果没有兰芳的出现,等再过个二十年,美国打赢了二战,那么美国确实是会成为一个让所有的美国人为之自豪的国家。

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个“自豪”真的没多少,哪怕是美国已经赢得了上一次世界大战,但在很多西方人甚至是美国人心中,美国还是一个由诈骗犯和破落户的后代组成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的确是让人感受不到多少自豪。

在无数份请求进行“文化交流”的申请中,有一个名字令秦致远非常兴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927章 标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就算是对于科学没有丝毫的兴趣,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恐怕也听说过这个名字。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在开发核能方面做出的贡献,被称为“世纪伟人”丝毫也不为过。如果说尼古拉·特斯拉在发明领域被世人称为是“神”,那么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领域内的地位就无人可及。

看到爱因斯坦的申请后,秦致远马上就把东京大地震的事抛之脑后,命令兰芳帝国大学为接待爱因斯坦做好完全准备。

现在的爱因斯坦,知名度还不向二十一世纪那样人尽皆知,不过秦致远知道爱因斯坦的价值,也正是因为秦致远的特别关注,所以兰芳帝国大学才会及时把爱因斯坦的请求提交给秦致远。

这个“请求”是有一定背景的。

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成名之前,爱因斯坦先后在意大利和瑞士生活,并在1901年取得了瑞士国籍。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34岁的爱因斯坦返回德国,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如果没有世界大战,或许伺候爱因斯坦会一直生活在德国。世界大战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爱因斯坦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坚定地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反对战争,虽然身处于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但爱因斯坦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

在这份“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

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爱因斯坦断然拒绝。同时,爱因斯坦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终于走出自己居住的阁楼,四处奔走努力实现法德关系正常化。

这又引起了一部分德国人的反感。

要知道目前的德国,很多德国人并不认为德国的失败是在战场上,而是因为后方文官集团的出卖,而在战争中一直反对战争的爱因斯坦,就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真是很荒诞的事实,发动战争的人不需要承担战争责任,反对战争的人却要为战争失败负责。

不过这就是现实,就在去年底,爱因斯坦受到了某些激进人士的死亡威胁,因此爱因斯坦开始了“周游列国”。

从去年底到现在,爱因斯坦先后访问了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很明显,兰芳是爱因斯坦的下一站。

对于爱因斯坦的访问,秦致远举双手欢迎。二十一世纪的爱因斯坦,几乎所有事都和美国联系在一起,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爱因斯坦和美国还没多少交集,前年爱因斯坦才首次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芝加哥、波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

这是爱因斯坦首次和美国联系在一起,所以兰芳并不是没有机会。

相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好像兰芳对于爱因斯坦更有吸引力。早在外籍军团时期,秦致远的名字就频频和犹太人联系在一起,兰芳立国之后,兰芳更是成为犹太人在全世界唯一的庇护地,犹太人只要选择加入兰芳国籍,那么只要不作出危害兰芳的事,犹太人在兰芳不会受到排挤,不会受到迫害,犹太人具有和华人同等的社会地位。

这对于在欧洲受到全社会抛弃的犹太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在英国向犹太人开放巴勒斯坦之后,兰芳和犹太人的联系更加紧密,甚至在耶路撒冷,兰芳军队也已经成为犹太人的保护神,正是因为兰芳军队的存在,犹太人才能在新耶路撒冷获得一个独立的居住区,爱因斯坦对这些事肯定不会陌生。

从爱因斯坦的人生轨迹来看,对于移民这件事,爱因斯坦并不排斥。

在秦致远所知道的历史上,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但后来去了意大利生活,然后成年后加入瑞士国籍,后来在访问美国期间,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被极端分子焚毁,爱因斯坦因此选择加入美国国籍。

如果没有秦致远出现,爱因斯坦加入美国国籍会在1933年。

现在估计不会拖到那个时候,秦致远已经决定,只要爱因斯坦来到兰芳,就会请威廉三世帮忙烧了爱因斯坦的家,就算是威廉三世不干,秦致远也会派兰芳特工去,哪怕从本土向柏林派出突击队也在所不惜。

为了爱因斯坦这种级别的科学家,秦致远可以不惜一切。

其实爱因斯坦在兰芳帝国大学有不少熟人,米歇尔和桑迪在法国的时候就和爱因斯坦打过交道,而身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爱因斯坦和很多人都保持着良好关系,现在正是打关系牌的时候,所以秦致远特意为米歇尔和桑迪准备了一个家宴,商量如何接待爱因斯坦。

“国宾标准?会不会太高了点?”听到秦致远的安排后,米歇尔哪怕是在政治上有点迟钝,也能感受到不寻常。

兰芳政府对于接待方面是有一系列规定的,“国宾”是规格最高的一种,通常是适用于国家领导人这个级别,秦致远准备用接待“国宾”的标准接待爱因斯坦,确实是有点出格。

“相对于阿尔伯特的成就,他配得上这个待遇。”秦致远就是要用高标准表示兰芳政府对于人才的重视。

“阿尔伯特的成就当然配得上,而且阿尔伯特肯定还有更光明的未来,只是我们这样做,会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米歇尔和爱因斯坦是老朋友,对于秦致远对爱因斯坦的肯定,米歇尔感到与有荣焉,不过米歇尔同时也知道兰芳的“人才计划”,用这么高的规格招待爱因斯坦,在米歇尔看来,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对人才的重视,进而会影响到兰芳的“人才计划”。

在秦致远的计划中,兰芳在接下来的这十年内,每年要引进十万名各方面的人才,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熟练工人,这都是秦致远“人才计划”的一部分。

“应该会,但同时会引起更多科学家的兴趣,在兰芳他们能获得以前无法企及的一切,安定的生活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近乎无限的个人发展平台,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呢?”当着米歇尔和桑迪的面,秦致远没有丝毫隐瞒。

“对,就是这样,哪怕十个听说这件事的人只有一个付诸行动,那也是咱们兰芳的胜利。”米夏一旁插话。

正常情况下米夏很少发言,但因为今天在做的都是自己的家人,米夏明显是有点小兴奋。

“这样的话,我们的计划也要做一定修改,接待晚宴的会场只能容纳300人,如果用‘国宾’的规格,那肯定远远不够,演讲的会场也要重新确定,原来的会场确实是有点小。”米歇尔是兰芳帝国大学的校长,接待爱因斯坦本来就是米歇尔的份内之事。

爱因斯坦要访问兰芳帝国大学,肯定要进行一两次有关“相对论”的演讲,这是原本就已经确定好了的流程。

之前在确定接待标准时,米歇尔是按照“贵宾”的标准准备,这是兰芳政府在接待某些专业领域内有特殊贡献的重要人士的标准,爱因斯坦原本就属于这个等级,现在秦致远要提高标准,那么米歇尔的计划也要做相应调整。

不同的接待标准肯定有不同的规格,就拿一个简单的欢迎宴会来说,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欢迎“贵宾”级别的重要人士,会有政府相应机构的负责人出席,比如对爱因斯坦的欢迎晚宴上,米歇尔原本预计会出席的最高官员是科技和文化部长波特莱姆,但如果是“国宾”级别,那么陆徵祥就肯定会出席,甚至秦致远本人也会出席,这样就需要更大的宴会厅。

“该修改的就修改,如果现有的设施不够用,那么临时搭建一个也可以,甚至可以考虑露天场合,这样就不用担心空间不足。”秦致远不担心这些问题,提出的观点也挺新颖。

兰芳一年四季的气候都挺好,四月份更是一年中最好的天气,露天场合或许看上去不太尊重,但如果有陆徵祥或者是秦致远的参与,那么意义马上就不一样。

“好吧,如果那样的话,那么我这里就没问题。”对于秦致远提高对爱因斯坦的接待标准这件事,米歇尔肯定是喜闻乐见。

虽然现在已经是兰芳帝国大学校长,严格说来已经进入官员行列,但米歇尔骨子里还是那个大学教授。

最正统的那种教授。

第928章 积极

和米歇尔一样正统的是约翰·鲍尔。

多半个月的航行加飞行,终于让约翰·鲍尔一家和罗杰·豪厄尔斯抵达椰城。

兰芳帝国大学并没有因为已经成功把人“拐”到兰芳就心生懈怠,后勤部主任亲自开着车前往椰城机场把约翰·鲍尔一行人接到蓬莱岛。

其实兰芳帝国大学的校本部是在椰城的,不过长途跋涉把约翰·鲍尔一家人弄到兰芳肯定不是为了扔进大学里教书,蓬莱岛上的实验室才是约翰·鲍尔应该待的地方。

在了解到兰芳帝国大学的安排后,约翰·鲍尔终于有了点忐忑。

“我认为,我还是应该在帝国大学担任一个职务,哪怕是和以前一样的助教也行,我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研究员,我可以保证,我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绝对不会干扰研究工作的进度。”约翰·鲍尔信誓旦旦,表示自己对于身兼两职乃至数职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个时代的科学家确实是比较纯粹,类似桑迪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承担繁重的研究任务的同时,每个星期也会尽量抽出两天来回到兰芳帝国大学给自己的学生上课。

兰芳帝国大学现在还没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分别,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身份,接受同样的教育。要说这些学生可够幸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自指导。

如果是在二十一世纪,这怎么着也是博士级别的待遇了吧。

“约翰先生,请您不用担心,如果您还想在帝国大学任教,那么您随时可以往返于椰城和蓬莱岛之间,至于待遇,您的待遇标准暂时等同于教授级别,以后会再作调整。”后勤主任欧亨利驾驶技术熟练,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一点问题也没有。

欧亨利以前是秦致远的管家之一,从法国返回兰芳之后,秦致远的产业大多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欧亨利他们这些管家就顺势进入兰芳政府,基本上都在重要部门任职。

欧亨利说的话也有警告的意思,以后会“再作调整”,有可能是往高了调,也有可能是往低了调,这还要看约翰·鲍尔能展示出多少个人价值。

约翰·鲍尔肯定没有那么多小心思,现在的注意力也不再待遇上:“那么,我将要从事的是哪方面的研究?”

教学工作只是实现约翰·鲍尔个人价值的一部分,约翰·鲍尔的价值将更多的体现在研究成果上,临来之前,托德·皮特曼给了约翰·鲍尔承诺,约翰·鲍尔工作期间研究出来的成果虽然所有权是属于兰芳帝国大学的,但约翰·鲍尔可以获得应有的收益,这对于约翰·鲍尔来说很重要。

尤其是在约翰·鲍尔已经感受过生活的残酷的前提下。

欧亨利开的是一辆小型客车,其实原本是可以使用飞机把约翰·鲍尔一行人送到蓬莱岛的,不过考虑到约翰·鲍尔一行人中有孩子和老人,欧亨利还是选择了客车,这样能让约翰·鲍尔他们舒服一点。

两个小时后,约翰·鲍尔已经站在了一栋三层别墅门口。

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大概有两三百栋两层或者是三层的别墅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小区中,和二十一世纪常见的联排别墅不一样,这都是独栋别墅,甚至每栋别墅的建筑风格都不大一样,有些是巴洛克,有些是哥特式,还有的是雕梁画栋的传统中式别墅。

“进来吧先生们女士们,看看你们的新家,希望你们能喜欢这里,如果不喜欢也不要紧,还可以更换别的,不过现在的选择已经不多。”欧亨利走进齐胸高的栅栏门,打开房门后,站在门口热情招呼。

“这——这是我们以后的家?”抱着凯西的凯瑟琳难以置信。

站在门口,凯瑟琳突然有种想要扔掉自己的鞋子,把脚好好洗一洗然后再进去的冲动。

凯瑟琳身后的约翰·鲍尔没有给凯瑟琳这个机会,欧亨利刚刚确认,约翰·鲍尔就迫不及待的推着凯瑟琳进了门。

房子是已经装修过的,米色的墙纸颜色映着白色的地板,配合着枫色的家具颜色给人感觉非常清爽,客厅里面向大海的一侧是整整三个落地窗,蓝色的窗帘现在处于收拢状态,只有白色的轻纱在随风轻轻飞舞,站在客厅里,能够清楚的闻到屋外草坪里的青草气息以及小花园里漫过来的花香。

仿佛是为了烘托更美好的气氛,欧亨利来到窗边的留声机前摆弄几下,马上就有轻轻的音乐声流淌出来。

“蓝色多瑙河——”约翰·鲍尔这一刻是真的感动了。

约翰·鲍尔是奥地利人,能在兰芳听到同样来自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先不说有多亲切,兰芳帝国大学的这种贴心已经让约翰·鲍尔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一楼是客厅和厨房,还有一个卫生间和储物间,二楼是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