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防守的。而骑兵为主的草原人,自然是进攻方。

但黑、火药的出现,火炮的出现,射程远的火枪出现后,骑兵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坦克的出现。到那时候,就是中原民族的科技胜利,草原骑兵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十章:赚钱有方

陆承启乐滋滋地从工部衙门回来,心里对那些凶残的游牧民族也没那么畏惧了。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力量足以把先天的劣势抵消掉。黑、火药的产生,只要保护好,肯定能打败游牧民族的。

不过,回到垂拱殿的陆承启,突然间想起,在历史中的宋朝,科技也很发达,武器的精良不是那些游牧民族所能比拟的,可到了最后,还是输掉了国运之战,导致靖康之耻。这里面固然是有幽云十六州的因素,但更多的缘故,陆承启认为,不外乎军队缺少锻炼有关系。

一支铁血军队,就应该是职业军人,他们有着高超的军事技巧,娴熟的战术动作,严格的纪律,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信仰,有保家卫国的信念。可纵观历史,除了近代军队外,就是明代戚家军有着类似的训练方法和信仰,因为戚家军的兵,本身就是饱受倭寇蹂躏的贫苦农民。

有着开阔眼界的陆承启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铁血起来,必须从上而下进行思想洗脑。宋代没这么做,所以文人误国;明代没这么做,文人还是让庞大的帝国坍塌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冲突了,拿明代举例,张居正改革之前,明代税收折合纹银还不到五百万两,连南宋都比不上。是国家真的穷吗?不是,李自成打入河南后,攻入福王府,抄了福王朱常洵的家,搜刮出来的财富,居然是国库的四倍多!而张居正改革之后,各种税物折合,才有千万两白银。但这一条鞭法,在张居正死后,很快就被既得利益集团给联手推翻了。明朝也是从那时候起,再无中兴可能。

而明室覆灭之际,占领北京的大顺军从明朝官员府中搜出来的白银总数,竟然高达六七千万两。再加上其他各地的窖藏,学者估算,明末的民间窖藏白银至少有二亿多两。

这一大笔以亿两计算的白银,平日就静静地躲在贪官与富豪的地窖里沉睡。而当时整个明王朝所有的白银存量——包括从唐宋元时期积累下来的白银、明代生产的白银以及从海外流入的白银,加起来也才7。5亿两左右。这7。5亿两白银,大量被铸成银器、银饰,大量流入中亚,成为明朝货币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这部分白银货币还不是全部进入市场流通,还有很大比例被人们窖藏起来,退出了流通领域,人们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导致明末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用当时人的说法,叫做“银力已竭”。

这真的是国家没钱了吗?不是!是富商、贪官、士绅等把农民的银子都藏起来了!虽然藏富于民,但国家没钱,没能力组织军队,没能力处理灾情,明代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内忧外患,含恨而亡。

这事情的根源当然在于朱重八,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是乞丐出身,当上皇帝后爱惜民力,痛恨贪官。他制定低税收,官员俸禄刚好够吃,原本是极好的。但他错误的制定了藩王制度,成了明朝的一大毒瘤。低税收在打仗的时候,连钱都没有;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就数明代贪官最多,这里面要背负最大责任的,就是朱元璋。他的眼光局限性,埋下了明亡的根本。

以史为鉴,虽然这是异时空的历史,陆承启还是要借鉴的,他绝不能让历史重演。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振兴经济。

前些时日的征收商税,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但这还不够,陆承启觉得还需要再添一把火。而这把火,怎么样才烧得起来?

有着超越古人千年眼光的陆承启,自然有办法,既能激起民族血性,也能顺带赚钱,还能抑制赌博。历史上宋朝人是很喜欢赌博的,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好赌。而在这个异时空里面,想必也是一样的。既然如此,堵不如疏,还不如让赌博合法化。而合法化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彩票。彩票之中,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足彩。

足球,是一项风靡全球的竞技比赛,既然它的存在,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陆承启早有计划,要让这个时代的足球,也就是蹴鞠,能够成为大顺子民的一项日常娱乐。

陆承启把自己对现代足球的规则,足球的规格要求,场地的要求,足彩的印制发售,赔率的多少都写在了纸上,然后唤来了内阁首辅徐崇光。

陆承启把写好的发展蹴鞠的计划递给徐崇光,徐崇光仔细看完之后,立即明白了陆承启的意思,就是想把蹴鞠发展成一项填充国库的经济项目。但这个想法实在太超前,徐崇光也一时间接受不了,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这蹴鞠真的能充实国库?”

陆承启心道:“你是没见过足球的魅力,那铺天盖地的广告赞助,发售足彩的收入,观球入场费的收入,带动零售业的发展……哪一项不是巨大的收入?”

不过,他还是细心地解释:“朕知道,一时间你们都有点接受不了,但朕已经下定决心这么做了。经济是国家命脉,朕不能让它枯竭了。蹴鞠一事,势在必行。不过,朕也知道,百姓一时间接受不了,那就让朕亲自做这个代言人……”

徐崇光不解地问道:“什么是代言人?”

“通俗来讲,就是由朕带头,全民一起踢蹴鞠,民间自然会兴起了。”

徐崇光大吃一惊,劝谏道:“皇上,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能……”

陆承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说道:“身体是……额……成就大业的本钱,蹴鞠能强健体魄,朕一定要推行的。不仅要推行,还需要亲身参与!”

徐崇光心中暗叹一声,也不多说了。他也知道,有了内阁制度,哪怕皇帝再昏庸,也不怕政事没人处理。

陆承启笑道:“徐卿不用担心,蹴鞠一事,乃利国利民,也是千秋大事,朕相信,此事决对是一个强国利民的好事,不会误国误民的!”

听到陆承启这么肯定的语气,徐崇光知道也劝谏不了,只好默默地应承下来,回去内阁下中旨了。

几日后,长安城中,一处占地十多亩的空地大兴土木起来,引得长安居民,驻足观看,议论纷纷。同时皇家学院之中,悄悄成立了几支蹴鞠队,被陆承启亲自命名为皇家蹴鞠队。一场蹴鞠改革,悄然而至。

第三十一章:边关急报

“传球给柒号,传球给柒号!对了,好,传给朕!”

“别想突破俺的防守!”

“嘿,不是朕说的,突破你的防守,简直易如反掌!”

……

这是在郊外的皇家军校,大顺朝的洪祥帝,陆承启正在和一帮大老粗踢蹴鞠,用的自然是陆承启制定的蹴鞠规则。

而一旁的小公公嗓子都提到心口了,生怕陆承启出现个好歹。而陆承启玩得兴起,哪里停得下来?大学时期的陆承启,最喜爱的运动就是足球,虽然技术不怎么样,可来到这个异时空,当一下教练装一下bi也是绰绰有余的。而他又喜欢亲自示范,一来二去,干脆披挂上阵,在绿茵场上奔驰起来了。

一开始,陆承启的技术还是在这帮军官中算顶尖的,不过好景不长,在陆承启亲自下令不得放水的情况下,这帮身体条件出众的军官,不到两天便显露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了。陆承启的小小身板,在重生之后一直很注意锻炼,但差距毕竟摆在那里,渐渐的也就跟不上了。

而蹴鞠的魅力在于,即便被虐得很惨,也乐在其中,陆承启不肯下场休息,谁敢再劝?

一炷香过去后,比赛在狄青的哨声中结束了,陆承启才躺在绿茵场上,呼呼地喘着粗气。而那些年青军官,则一个个打趣道:“小皇帝,论舞文弄墨,俺们比不上您一根指头;可这等蛮力的事情,您就不如俺们了!”

陆承启没好气地翻个白眼,说道:“朕说过多少次了,蹴鞠不仅要靠蛮力,还需要配合和头脑,一味乱冲,就算你蛮力再大,打得过对面十个人吗?”

那名军官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说道:“俺读的书少……”

陆承启语重心长地说道:“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知道自己读的书少,就要加倍努力。三国时期名将吕蒙,也是被人笑,说他没文化。他知耻而后勇,直让吴国都督鲁肃刮目相看。朕不要求你们个个都是吕蒙,但你们也不能是扶不起的阿斗!”

这时候,三国的故事早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因为在这个时空,没有隋唐的出现,那些隋唐的英雄自然也就随之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而就是这样,三国时期的猛将,很受大顺子民的追捧,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

陆承启站起身来,轻轻巧巧地把蹴鞠颠了起来,连续十余下之后,把蹴鞠踢高,然后抱在手上。此时的蹴鞠已经是用猪泡(猪膀胱)密封充气而成,相当接近现代足球了,才让陆承启适应得这么快。

抱着蹴鞠,陆承启再指点了三支皇家蹴鞠队一些战术上的问题,然后走向了树荫底下,接过小太监递过来的冰镇梅子汤,美滋滋的喝上一口,心道:“真是腐败的帝皇生活啊,虽然接近隆冬,可这冰块,想必是上一年采下来,送到冰库里面储存起来的。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啊!”

但他也不想去点破,他知道,有不少人就是在冬季,靠采冰维持生计的。如果他贸然禁止,恐怕效果不佳,反而引起民愤。他是知道以硝制冰的技巧,可一下子就抛出来,也会让不少人失去生计。还是慢慢来吧,想要振兴经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

就在陆承启胡思乱想的时候,内阁首辅徐崇光经过通报,急匆匆地赶来,口中说道:“陛下,边关急报!”

陆承启心中“咯噔”一声,就知道坏了。此时接近隆冬,已是深秋。若是以往,契丹人早已经南下,开始在顺辽边境抢掠了,而今年直到这个时候还没有边关军情报告,恐怕是契丹人要有大动作啊!

果不其然,徐崇光心痛地呈上边关急报,陆承启心情沉重地摊开一看,脸上立即乌云一片。徐崇光、狄青都知道,小皇帝这是发怒的前兆。

陆承启一字一句地看完,深呼吸两口,才平静下来。他淡淡地说道:“耶律洪基,好一个耶律洪基,竟欺我大顺无人?”

狄青知道,契丹一向视大顺为死敌,双方在幽云边境,不知道打了多少恶战。民族的特性,注定了农耕民族要倚城防守,游牧民族仗着骑兵犀利,在幽云边境耀武扬威。好在幽云十六州城高墙厚,契丹人一直没什么办法攻进去。

陆承启说完后,把急报递给狄青,狄青看完,倒吸一口冷气:“契丹人欺人太甚,皇上,请允许老臣带兵出征,必将那些个契丹人杀个有来无回!”

原来急报上面,写着契丹人十万大军入侵,边境城外,化成一片赤土。许多农民被掳掠走,良田被毁坏一空,数十万边民无家可归……

最气人的是,那些个契丹人还在幽州城下,公然侮辱大顺皇帝,侮辱大顺军民,说甚么大顺朝无一合之将,乃是娃娃军等云云……

也难怪狄青气成这个样子,陆承启也是花了好久时间才平息了自己的怒火,他知道,若想彻底搞残契丹人,甚至所有的游牧民族,这口气必须忍下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新式军队没有练起来,黑、火药没有转化成武器,拿什么跟契丹人打?就凭所谓的十万禁军?那些老爷兵,怕是还没到战场,先自己吓尿了裤子。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徐卿、狄卿莫急,朕自有打算。明日例朝,朕会给百官一个交代,给百姓一个交代。徐卿,你去给兵部下令,边军严守幽云十六州,不得出战。若有难民,接入城中。给户部下令,调集粮食,御寒衣裳等物质去幽云十六州。”

徐崇光知道,现在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这个,只好应承下来。可心中那口气,憋得实在难受,徐崇光又气呼呼地离开了皇家军校。

陆承启挥退了狄青之后,心道:“好啊,这次有借口插手入军队了。哼,那些个老爷兵,是时候收拾一番了!”

下定决心后,陆承启便在心中默默盘算,该如何消去兵痞,打造一支强军。他放眼望去,那些在绿茵场上的矫健身影,便知道,军队的未来,是在他们身上。

第三十二章:强军之策

翌日清晨,在晨钟声中,大庆殿上,百官云集。消息灵通的官员,已经得知前些日子,契丹十万大军入侵的事情了,一直在议论纷纷。

就在人声鼎沸的时候,随着小黄门的一声清喝:“皇上驾到!”议论声才小了下来。待得陆承启在龙椅上坐定之后,兵部尚书秦怡康越众而出,用沉重的口吻说道:“陛下,契丹举十万大军,犯我边疆,老臣肯请陛下下旨,调集大军,迎头痛击。”

陆承启瞥了瞥这个虽有些才干,却油滑得像条泥鳅的老头,心道:“你这个成了精了老油条,打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当我真的不知道?监察司早就向我递了报告,你这个老油条,明里是精兵,暗地里却是在安插自己的心腹。哼,我不治治你,当我真的是瞎子聋子?”

陆承启平静的脸庞上不起波澜,淡淡的口吻中,透露出一股威压:“既然秦卿说要出兵,朕想问一句,朕要秦卿把边军、禁军、厢军,身有残疾,年超三十五却未升小校者剔除出军队,秦卿整合得怎么样了?”

秦怡康平日里去点卯,只是得过且过,哪里认真做过事?被陆承启这么一问,登时目瞪口呆,推作不知。

陆承启冷笑一声,说道:“尸位素餐者,按大顺律,如何处置?”

殿中御史台立即有人答道:“着即罢官,永不录用!”

陆承启怒喝道:“兵者,国家大器也!若不能保家卫国,要兵何用?要军队何用?监察司报告与朕,边军、厢军、禁军之中,皆有老弱病残,朕已经大度不计较,为何你还如此轻怠朕的旨意?”

秦怡康吓得趴在了地上,冷汗自后背冒出,辩解道:“陛下,实在是由于军队众多,老臣不及清查啊!”

陆承启怒极反笑,说道:“如此来说,你倒有理了。也罢,朕把监察司的情报调与你,且看你能否两日内整顿好军队!”

秦怡康战战兢兢地说道:“陛下,两日是否太少了点?”

陆承启冷笑道:“两日若少,一日如何?”

秦怡康被陆承启吃得死死的,苦笑一声,说道:“两日,老臣两日内必定将军队整顿一番,到时候请陛下莅临查阅。”

原本他以为这只是一句客套话,没想到陆承启当真了:“嗯,朕会在第三日前往禁军营中,若还有一个老兵不曾退役,你就退下去吧!”

秦怡康不敢再耍小聪明了,唯唯诺诺的应下来。陆承启朗声说道:“与我朝为敌的,不仅仅是契丹人。赶跑了一个契丹,或许明日来了女真,后日来了室韦、五国,游牧民族,哪里驱赶得干净?若无一只强而有力的军队,大顺子民,靠谁保护?靠你们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吗?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草原上的狼,哪里会与人讲道理!豺狼来了,唯有以长枪大刀对之,才能以杀止杀。”

陆承启说到这,羞煞了众多文官,但所有人不敢反驳。陆承启又再次说道:“朕知道,你们害怕武人抢夺了你们的位置,朕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文武并不可能分家!从今日起,文官须习武,武官须背文。若把文武比作人的两条腿,缺了哪一条,你们觉得好?”

陆承启这句话一出,登时引起轩然大波,文武百官皆愕然。陆承启心中却有些得意,继续说道:“文官不知武,将会定错战略目标;武将不知文,将会违背政治意愿。朕不希望看到这等景象,朕要看到文武皆通的人才,哪怕是文官武略粗通,武将文韬略懂,皆可!”

徐崇光硬着头皮上前说道:“陛下,如老臣一般,筋骨已老,如何习武?”

陆承启笑道:“徐卿,你们钻牛角尖了。君不见,昔时武侯羽扇退千军,文官知兵有何难?不一定要人人习武,只需懂兵略既可。不过,像徐卿一般年纪,真得时时锻炼才能保持身体康健。朕知道三国时,华佗传下一术,唤名《五禽戏》,能舒展筋骨,延年益寿。朕已经传令监察司留意民间懂得此术之人,若习得此术,徐卿定能再辅佐朕二十年!”

徐崇光等老臣感动得涕泪皆下,此时,一个二品武将开口说道:“陛下,末将又该如何习文?”

陆承启笑道:“只要识字,能书既可。”

这样一来,文武百官都没了脾气,承认陆承启说得对。陆承启心中才稍微松了一口气:“大顺朝以文治国,导致内在软弱,我还真怕他们群起反对。好在这一关总算踏了过去,为了激起民族血性,我也是够拼的。”

陆承启刚要宣布下朝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件事,突然高声说道:“有朕一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陆承启这一声呐喊,登时激起了文武百官的热血,高声同道:“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唯有秦怡康等老油条冷冷地看着,神情复杂,不知道在想什么。

早朝过后,记录早朝议事的邸报很快便印刷好了,这句“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响彻了华夏大地。陆承启似乎看到了,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已经慢慢睁开眼来……

三日后,陆承启在狄青、许景淳等人的陪同下,正式地前往禁军营地,开始阅兵。

看着禁军变换阵形,从雁形阵变成一字长蛇阵,再到鱼鳞阵、鸳鸯阵等,陆承启都默然不语。等到禁军操练完毕,陆承启才高声说道:“这就是朕的禁军吗?怎么都像一群软脚虾,半点力气都没有?”

看台下的禁军骚动了起来,作为军人,哪怕是再弱的军队中的军人,听了这句话,都会被激怒。好在禁军知道看台上的是皇帝,说不定早就炸营了。狄青在一旁,也捏了一把汗。

陆承启接着说道:“朕看了你们的操练,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不知所谓!你们作为禁军,有没有禁军的样子?如果这时候把你们带上战场,去打契丹人,朕敢肯定,你们会一败涂地!究根结底,你们平日没有操练,都是临时抱佛脚!”

禁军队伍中,沉默了一会,有个裨将说道:“陛下,您说错了!我们有操练,只是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军饷也没给足,弟兄们才如此的!”

陆承启眼前一亮,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个裨将答道:“末将王韶!”

陆承启听后,心中一惊,王韶!这可是历史上的宋朝名将啊,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历史对于他的武力值记载得不详细,因为他是一个帅才,统领万军轻而易举。刚刚替禁军说话,已经看得出他很得军心,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捉住,实在是陆承启的过错了!

陆承启冷静下来之后,说道:“裨将王韶,朕可以向你保证,从今日起,饭管饱,军饷管足!”

王韶冷静地说道:“陛下此话当真?”

陆承启说道:“君无戏言!不过,若禁军还是这般模样,你王韶可是欺君之罪!”

王韶平静地说道:“末将甘愿受罚!”

陆承启赞道:“好胆量,那朕直接封你为禁军统领,为朕训练这十万禁军。朕要在半年内,看到你的成果,可敢立下军令状?”

王韶斩钉截铁地说道:“有何不敢?”其实他也明白,这是陆承启的激将法,可他已经骑虎难下,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他所期待的事情,为何要拒绝?

陆承启哈哈大笑:“若禁军能脱胎换骨,朕必定重用你!”

狄青也用赏识的眼光,抚须看着王韶年轻的面庞,好似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忍不住轻叹一声,陆承启倒是知道他的心声:“狄卿莫要灰心,军校尚需你的操持,大顺朝军队的未来,可都是在你手下啊!”

君臣相视一笑,对方心思都心知肚明,皆为寻到一个帅才而高兴。

第三十三章:疯狂的蹴鞠(上)

洪祥二年在时光流逝中,渐渐接近年关了。长安城内外皆下起了晶莹的雪花,把端庄的长安城裹得像镀上了一层银色外衣。

冬季来临,京兆府的农户都窝在家里,无所事事。这是中国农民的特性,他们都是在靠天吃饭,虽然勤劳,也只能温饱。

若是这个冬天连一场雪都不下,恐怕他们就要惶惶不得终日了。古代的农民是很有智慧的,他们知道,冬季若不下雪,来年收成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说不得,还会闹起蝗灾。那铺天盖地的蝗虫,是农民最为之恐惧的事情。

长安城外,一个叫陈家庄的小村子里面,农民都在家里面躲着大雪,烧起火炉,喝点小酒,几户人家围在一起聊天。他们对前几日在刑场被秋后处斩的那些贪官污吏没有丝毫谈性,因为那些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他们在意的,却是关乎切身利益的东西。

一个汉子说道:“我听说啊,皇城里面,好像出了一种新的蹴鞠,前些日子,陈老爷在念叨着,要带着孙子去皇城里面瞧瞧,到底是啥玩意。大宝,你刚从皇城里出来,说说看是怎么回事?”

叫大宝的年青人抿了一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