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能文,又能武的辛弃疾,实在是大才。可惜这位大才,在这个异时空却尚未出生。

而大顺朝的元宵节比之历史上的宋朝,也不枉多让,犹有过之。毕竟在这个时空里,有着陆承启这样一位超前眼光的皇帝,为了发展经济不择手段,不繁荣才是怪事。别的不说,单单是前些时日弄出来的科技奖,便让原本在夜晚黯然失色的蹴鞠场,再次增添了活力。

在绚烂的烟火过后,陆承启登上了银河蹴鞠场的华贵看台,他的出现,登时点燃了前来看热闹的民众的热情。有些人甚至不远万里而来,专门为了看这一场盛事。陆承启估计,今晚长安城里的客栈,恐怕连只蚊子都进不去。好在建都之初,太祖将长安城扩大了数倍,容下百万人,不在话下。

陆承启向来直奔主题,只听他提着一个镀金喇叭状之物,大声说道:“朕今日在这,与诸位共同见证这一盛事,科技奖,关乎我华夏民族生死,朕极为重视。君不见,北方夷蛮侵犯边境,为何奈何不得中原?皆因有高墙深城,守城器械,夷蛮奈之不得。可朕也发现,这些守城器械,大都源自先秦,唯有投石车乃近来发明。这虽然说明古人聪明,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可今人难道比不上古人耶?朕看未必!皆因世人不重视发明,以致众多伟大发明被人弃之迤逦,淹没在历史之中,朕深感心痛。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朕今日在此设立科技奖,就是鼓励大家创新,发明。当然,这个创新发明,要对生产,生活有所帮助的,朕才能认可。好,废话不多说,朕这就颁布获奖者,算术奖,物理奖,自然奖和医学奖,获奖者每人万贯赏赐,皆授工部良匠官身!若有官身者,俸禄升一级!朕金口玉言,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奖将永远举办下去!”

陆承启话音一落,银河蹴鞠场内欢呼声欢腾一片,皆山呼万岁。好不容易才安静下来,陆承启才用激动人心的话语宣布:“科技奖算术奖获奖者,贾宪!他所写一书,《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实乃我大顺朝算术以来最高境界,欢迎贾宪上台领奖!”

话音刚落,一个颤巍巍的老头,在监察士的扶持下,登上了看台。陆承启亲自把一座纯金的小奖杯递到他手里,接着勉励道:“算术一道,乃科学之王。望卿继续研究,创出更简便的算法!”同时,有内侍把工部官服递给贾宪,虽然这个工部良匠只是挂名,有俸禄之实却无实权,还有义务在陆承启需要帮忙的时候前来出力。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众人只看到了眼前的风光,哪里看得到后面的义务?

贾宪原为私学先生,生活贫苦。如今骤得巨款,还以为活在梦里,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陆承启再次勉励了一番,让监察士扶着他下去休息了。

陆承启又再次宣布道:“科技奖物理奖的获奖者,毕昇!这是一位伟大的发明者,他创出了可以单独装卸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升了印刷的简便和成本。朕决定要大力发展这一技术,让世人都能读上书!只可惜,毕昇先生本人,已然逝世,我们只好把奖励送给他家人。但他的伟大,将永远不朽!”

此话一出,震惊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一个死了的人,都能获奖。人生在世,如能立名万世,将还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一时间,所有人都心动了。他们本来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思,可现在谁都陷入了沉思。

顿了好一会,陆承启才接着宣布:“科技奖医学奖的获奖者,乃孙用和孙御医!他所著医书,《孙尚药方》、《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各3卷,《证类本草》等,都乃当今医学界最高成就。朕知道,民间有许多人得病不能及时医治,皆因医者传人实在太少,哪怕有医书,很多人也迈不过这道门槛。朕在此希望,天下能医者,不要敝帚自珍,医术一道,多多交流,才能更加进步。”

孙用和年正值壮年,上台之后,大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当牢记于心。”他接过金杯,哪怕再镇定的神情,此刻也有些激动了。

陆承启趁现在宣布医学奖的时候,说道:“朕欲设大学,专职育才,不论算术,物理,自然,医学,只要对大顺有利,对黎民有利,大学皆可学,皆可教。孙御医,朕欲让你前往大学教授医术,你意下如何?”

孙用和激动地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陆承启大喜,说道:“好,医者仁心,才能造福万民!”

孙用和下台去后,陆承启接着宣布道:“最后一项,乃自然奖。这项奖,大家或许很陌生。前者,算术、物理、医学,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而这自然奖,大家可能不明所以。这个自然奖的意思,便是在事物变化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变化,或者两种、多种事物间的变化。而这项奖的获奖人,便是工部侍郎,唐勋!他发明的黑、火药,可以说是我大顺朝最为厉害的军事发明,有了黑、火药,朕向所有人保证,只要十年,我们将不惧怕任何夷蛮!”

陆承启话音一落,全场哗然,但更多的人是半信半疑。游牧民族骑兵的厉害,世所皆知,几能止小二啼哭。

而此刻,唐勋意气风发地走上看台,陆承启把金杯递到他手里,低声说道:“黑、火药是我朝最高机密,名字能让外人知道,可内在配比,决不可让那些夷蛮知晓。朕会派出禁军守卫黑、火药作坊,唐卿以为如何?”

唐勋说道:“陛下厚爱,臣无以为报!”

陆承启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只要你们能快点造出枪炮,就是对朕最大的回报了!”

第四十六章:狂欢元宵夜(推荐加更)

唐勋也是一个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不说空话:“陛下,现在焦炭已有眉目,再过些时日,上好钢铁便能出来了。”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钢铁出来后,枪炮也未必能造得出来。唐卿,你要找一些聪敏好学之人,一边造,一边改进才是。嗯,也是,你要找人也是难了些。不过不久便是春闱,倒是可以网罗些人才。”

这是在颁奖典礼,陆承启也不便和唐勋多说,再勉励了几句,唐勋便下台去了。陆承启再次拿起镀金喇叭,高声说道:“科技奖所有奖项已经名花有主,但这只是今年的。来年元宵,朕还是在这里,为你们其中四个,颁奖授官身!现在,朕宣布,今夜取消宵禁,朕要与民同欢!”

“陛下万岁!”

“皇上万岁!”

“大顺万岁!”

……

民众自发地呼喊着,徐崇光在一旁看着,不得不佩服陆承启的作秀手段,直接把个人声望,刷到了又一个高峰。徐崇光不知道的是,当众演讲是最有效的拉拢人心的手段。只要剧本够好,话语煽动,肯定能为你拉回一大帮死心塌地跟着你的人。后世美利坚选总统,不就是靠这一招吗?

大顺朝的元宵节,也和宋朝一般,热闹非凡。其实只要是节日,长安城里面都挺热闹的。而元宵,又是一个特别的节日。这个被誉为中国情人节的节日,主要是因为元宵节有一个习俗,叫灯会。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正所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就是元宵节,青年男女互相认识的事情。

百人簇拥着陆承启,暗地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暗中保护着,陆承启感到一丝丝不自在。偶遇一些妙龄女郎,也不敢直视他,让他大大减少了出行的乐趣。陆承启心道:“早知道就不要表明身份出来了,身为皇帝,有时候真的很无力啊!”

即便如此,陆承启还是感受到了古代元宵节的热闹程度,隐隐有超过端午、中秋,甚至是春节的趋势。大顺的习俗,也与历史上的宋代并无两样。最大的活动,便是放花灯了,而且一放就是五夜。沣河之上,一连五夜,飘满花灯。而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便是出自这里。一州官名田登,不允许人家直呼其名,将与其名字“登”同音的“灯”也设置为敏感词,要求别人呼“灯”为“火”,如果谁冒犯了,就要请去喝茶。一年全州欢度元宵,按例大放花灯。官府贴告示时,讳用“灯”字,便在所有告示上大书“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成为一大笑话。

除了放花灯,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搭鳌山。鳌山原是指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元宵节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起来,供游人观赏,故谓之鳌山。户部尚书林镇中在冬至前曾奏本,要在皇宫门前搭鳌山。陆承启以劳民伤财拒绝了,但他却把搭鳌山的特权下放给民间。哪一家花灯铺竞拍价最高,便能夺得搭鳌山的唯一权力,还能在鳌山上注明花灯铺的名号和位址。林镇中被陆承启的奇思妙想给震惊了,更没想到的是,长安城中的花灯铺趋之若鹜,竞拍价竟高达千贯,最终被长安城中最大的花灯铺——凌记花灯铺夺得,成为了一时佳话。而陆承启此举,直接为国库增添了千贯收入,堪比百亩良田一年岁入。林镇中不得不佩服道:“陛下赚钱本领,陶朱公亦不能及!”

陆承启被百人簇拥至坊市间,只见前面火光冲天,许多人高声喝彩,陆承启来了兴致,问道:“那是什么?”

王彦宸笑道:“皇上,那是民间杂耍,唤作耍社火。”

陆承启奇道:“杂耍便杂耍,为何要叫耍社火?”

徐崇光在一旁笑道:“所谓社火,乃是民间祭神,求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神通常伴有烟火,因为关乎社稷,便称作社火。”

陆承启恍然大悟,笑骂道:“王彦宸,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是不学无术!”

王彦宸摸了摸脑袋,讪讪笑道:“臣边军出身,哪里及得上徐阁老这般博学多才?我便是知道这叫社火,也就不错了。”

陆承启笑道:“好一个不错了,那就是朕要你学些文字,你也不学?”

王彦宸正色道:“臣不敢违抗圣意,日日皆有学习。只不过天资愚笨,至今也不过学了百余字而已……”

徐崇光叹道:“若世人皆有如此好学,圣人所说治世便到了。”

陆承启却摇了摇头,说道:“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只能以利诱之,而不能尽信。”

徐崇光刚想和他争辩一番,却见旁边有百姓冲到御前侍卫面前,高声说道:“皇上,今日乃元宵,可否饮小民一杯屠苏酒否?”

徐崇光原本想说的话,一下子被噎住,急忙拉住陆承启说道:“陛下,不可!”

陆承启见那人是一个面容憨厚的中年人,眼神恳切中,带有一点期盼。他端着一碗酒,被御前侍卫拦住在外面。陆承启沉吟了一番,挣脱了徐崇光的拉扯,笑道:“朕的子民要与朕痛饮一番,又有何不可?只不过,这屠苏酒有何来历?”

那中年人笑道:“小民家传医术,以大黄、桔梗、蜀椒,白术、桂心,乌头、菝葜等草药,入酒浸泡而成这屠苏酒。饮此酒,能祛邪扶正,护肝养胃,温养肺腑之功效。小民真心希望,皇帝能健朗如虎,带领大顺子民,同创万世江山!”

陆承启喝道:“好,朕饮了!”说罢,一个健步上前,端过酒碗,一饮而尽。这酒说白了就是药酒,说好喝还真的不怎么好喝,但陆承启还是细细品味了一番,才把酒碗递回给中年人。

就在这时,中年人突然下跪,哭泣道:“陛下,小民一家皆为您所救啊!”

陆承启惊道:“快快请起,为何这般?”

那中年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诉说自己的遭遇,原来他便是黄河水患灾民之一,好在家中历代行医,颇有积蓄,才辗转来到长安城。在即将活不下去的时候,陆承启突然雷霆出击,严惩了贪污赈灾官银的贪官,中年人一家也因此得救。

陆承启闻言,唏嘘不已,对徐崇光说道:“你我一个仁政,受益的是万民啊!我大顺子民,是天底下最勤劳,最善良的,他们不求富贵,但求温饱。朕若连这个都做不到,枉为一代帝王。若有人要对他们不利,朕第一个不轻饶!”

闻言,周遭百姓皆拜服道:“皇上英明,乃万民之福!”

陆承启心中却是一阵无力:“把吏治清明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便是君主制最大的弊端!若我的子孙不肖,做了昏君,又奈之如何?”

一时间,看着满地跪拜的黎民,陆承启眼中竟泛起了泪花……

第四十七章:廷议春闱

被百多名御前侍卫簇拥着逛了一个晚上的陆承启,终于在夜深之际,回到了皇宫之中。仁明殿里,周芷若却在担心了一个晚上:“陛下,你是天子,怎么能和黎民百姓混在一起,若还有刺客,那怎么办?”

陆承启把她揽入怀中,笑道:“梓童,朕知道你在担心朕的安危。可天下哪里不危险啊,北方有夷蛮,山东有水寇,东海有海寇……朕既然立志荡平天下,自然要承受这份危险。说到底,还是朕做得不够啊,若朕真的做到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哪里有战乱?”

周芷若原本也只是发发牢骚,没想到陆承启当真了,她动情地说道:“陛下,臣妾只是担心你啊……”

陆承启握住她的柔荑,柔声说道:“朕都知道,朕向你保证,今后会很小心保护自己。朕壮志未酬,绝不会这么轻易就……”

善解人意的周芷若捂住了陆承启的嘴,嗔道:“不准陛下说那些不吉利的话……”

陆承启心中一阵苦笑:“我的好皇后,你再这样,我就真的忍不住化身月夜狼人了……”

长明灯一直点着,直到东方鱼肚白,被折腾了一晚上的陆承启才揉着眼睛起了个大早,他并没有忘记,今日是例朝。但此刻天尚未大亮,半空中还有残星。陆承启估计此时也不过早上五点多,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卯时。

半耷拉着眼,差一些就睡过去的陆承启,被宫女们温柔的手换上了龙衮,施了淡妆,如此鼓搞了差不多半个时辰,陆承启才洗漱完毕,恢复了些精神,被内侍宫女们簇拥着前往大庆殿,又开始了一日例朝。

在乐队鼓奏声中,陆承启登上龙椅,与百官相见。待得君臣以礼对唱完毕,一日例朝便开始了。陆承启化妆之后,原本青涩的脸庞也有了丝丝威严,只见他淡淡地说道:“众卿可有要事上奏?”

吏部尚书吴显祉出列,端着朝笏说道:“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准奏。”

吴显祉一躬到底,说道:“陛下仁政施展以来,加上清除官吏之中腐肉,吏部后备官员已经捉襟见肘。特别是户部需求过大,会算术的后备官员已然全无。臣听闻九日后是春闱,便拟了一份所缺官员清单,请陛下过目。”

陆承启把吴显祉呈上来的官员清单粗略看了一遍,不得不说古代繁体字的识别难度也还是有的,要是这人的书法不好,那就更要命了。陆承启看了一下,对缺哪些官员了然于胸之后,朗声说道:“礼部尚书,何在?”

礼部尚书冯承平急忙出列,说道:“臣在。”

“朕只想问你,试卷印得如何了?”

冯承平恭恭敬敬地说道:“已把常科进士科,诸科,包括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一并印完,只是陛下尚未出题,臣不敢干涉。”

陆承启被这些科目弄昏了头,他原本以为只有进士一科而已,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科,一时间愣了神。他只是一个重生人士,并不通晓古代典籍啊,这下可装过头了。

陆承启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冯卿果然办事认真,只是朕只出进士一科题目,其余题目,则劳烦礼部诸卿共同参详了。”

冯承平愕然,原本以为陆承启已经拟好题目,准备印发了,没想到人家根本没有准备。好在冯承平机灵,知道陆承启不明白春闱考试科目,以至于自己闹了笑话。其实礼部也有备份的题目,这时候恰好派上用场,也不用怕。

而这“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又是什么科目呢?“五经”指的是西汉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陆承启实在是太小看古代科考了,任何一科状元,都是有真才实学的,非读书天才不能考中。要不人们怎么说,状元郎都是天上文曲星?只是这些人只会读书,待人接物就差得多了,这也是有那么多不识五谷官员的缘故。

陆承启也知道自己出了洋相,微微蹙眉,问道:“可有算术一科?”

冯承平回道:“启禀陛下,本朝科考,并无算术一科。”

陆承启朗声说道:“户部要用官员,大都要会算术,如若不识算术,怎么能招得来人才?朕欲再开算术一科,诸卿以为如何?”

群臣面面相觑,大顺建朝百余年,从未听过有考算术的科举考试。但小皇帝的强势,看来今日要找回面子,肯定是要推行的了。其实,大顺朝民间还是很多人学习算术的,只是科举不考,才被人视为小道也。如今若开算术一科,那科考竞争恐怕会更加激烈了。

群臣皆缄默不语,冯承平才叹道:“陛下再开恩科,乃天下士子之福也!”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这不是恩科,朕要从这科开始,算术作为常科!”

这一下,群臣哗然,十二阁臣之一卫须惊出列禀奏道:“陛下,此举恐怕不妥。算术一道,不过小道耳。我朝科举皆考儒术经典,如何能让算术进入此间?”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朕尝闻,君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数乃是君子六艺,为何不能考?”

卫须惊语结,不能驳。陆承启才下决心道:“算术既然是君子六艺之一,便要发扬光大,朕决意要考,要算术人才,难不成诸卿亦精通算术耶,无须朕再科考之?”

群臣不语,唯一人在殿外大喊道:“陛下,臣精通算术!”

此话一出,满殿皆惊。陆承启抬头望去,原来是一个六品京官,生得仪表堂堂,国字脸,剑眉星眸,颇有威仪。陆承启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高兴地说道:“哦,朕不曾想有如此高才,速速进殿奏对!”

第四十八章:算术奏对

那六品官员踏着大步,徐若轻风般走进了大庆殿中,微微躬身施礼道:“臣苏颂拜见陛下!”

如果是熟知历史的人,此刻绝对会大吃一惊。苏颂苏子容,乃是北宋第一大才啊,他的成就绝对能比肩苏轼这样的大文豪,虽然他并不以文章见长。苏颂在历史上,是极其聪敏好学之人,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则无所不通。按照现在的话说来,就是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历史上苏颂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历史上,苏颂在庆历二年便考中了进士,年仅二十二岁。苏轼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考中进士的,奈何古代工匠不为人所知,世人皆知三苏,却不知道尚有苏颂。

而在这个异时空,天才也还是那么天才,苏颂也是早早登了进士第,可惜他只醉心于发明创造,并没有逢迎上司,人情世故方面不屑于投入过多精力,年已四十有一,也还只是一个六品官员,职位只是一个军器监。

陆承启对历史只是稍稍了解,并不算精通的地步,苏颂这样的器匠大才他都不知道,可见古人对工匠的不重视,到了何种程度。不过,这并不妨碍陆承启对苏颂的欣赏。

陆承启开口说道:“既然苏卿对算学一道如此信心,朕便要考考你。《孙子算经》里有一道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苏卿如何算得?”

苏颂想也不想,直接说道:“兔有十二,而鸡二十三也。”

陆承启虽然知道这道题在后世并不算什么,设方程解方程而已,但在古代,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道难题。而苏颂几乎眼睛都不眨便心算出了答案,这样的心算实在可怖。不过,这《孙子算经》成书已久,苏颂即便看过记住,也没什么。

陆承启决定,要出得难一点了:“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梨果多少价几何?”这是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编著的《四元玉鉴》中的题目,换成现代话来说就是一道应用题:“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一千个,梨十一文买九个,果四文买七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陆承启敢肯定,这本书在这个异时空,只有他自己看过,苏颂绝不会看过类似的题目。这样一来,便能考出苏颂的真正水平了。

古人对于除法,还是稍微有点难计算的,但这似乎考不倒苏颂。之见苏颂在大庆殿中踱了几步,便得出了答案:“梨六百五十七,共八百零三文;果三百四十三,共一百九十六文。”

陆承启激动得差点从龙椅上弹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