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年头信息传递方式稀少的可怜,哪怕陆承启觉得自己已经尽量高估了报纸的影响力,可他还是没料到报纸的疯狂程度。就好像所有划时代的新鲜事物出来那样子,经过短暂的质疑之后,报纸突然就火了,火得大红大紫,火得毫无预兆。

陆承启原本打算第一期报纸卖出去万份已经算是多的了,却不料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之后,第二日突然就供不应求了。这时的报纸,不是一天一期的,陆承启打算先做到三日一期,毕竟这时候运输的手段单一,信息的传播速度太慢。哪怕大顺子民有新闻的概念,可长安城发生的新闻,到达全国之后,也过了两日之久,那便成了旧闻了。

其实古代的道路并不是都是这么慢的。秦始皇时代,已经有了驰道,也就是有轨道路,只不过用的不是蒸汽机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但这也够让人吃惊古人的创造力了。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车同轨”,而不是那些历史砖家所说的马车大小一致。

除了驰道之外,还有驿道,官路。驿道是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地位十分重要。

而官道是为了让官员更好的办事而修筑的道路,也是为了交通而修筑的公路,平民亦可以走。只可惜大顺朝的道路年久失修,大多是黄泥路,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通行不便。

鉴于此,陆承启在国库充盈之后,专门拨下款项,修复道路。同时他也让工部工匠,研制水泥。正所谓路通财通。道路不通,想要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长安城中的报纸,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慢慢向全国辐射开去。两日后,大顺国境内,皆讨论新鲜事物报纸,这也间接刺激了报纸的销量。原本预定的一万份报纸,根本不够市场消费的,张元崇请示了陆承启之后,又再加印了一万份,才堪堪满足长安城内的需求。

但这仅仅是长安城中的需求而已,京兆府都尚未满足。陆承启看到这种情况,大为惊异,不仅投进去的成本一下全都收了回来,还略有盈利。他稍稍一沉吟,令监察司告诉张元崇,按照市场需求,再加以扩印。

报纸热销,最高兴的应该是印刷作坊的老板了,使用活字印刷术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印刷质量比雕版印刷都要好。报纸的需求量一加大,他的小小作坊便印刷不及这么多了。这老板也是极有魄力之人,一咬牙一狠心便把周遭空地买下,扩建了作坊,再招来二十余个学徒,专职印刷报纸。他也是派人了解了报纸的销量,看到这般火爆,他哪里会有钱不赚,立即转变策略,开始依靠报纸来营生了。

其实,《大顺民报》最终得利者,应该非幕后推动的陆承启莫属。虽然《大顺民报》表面上是开放了言论,但实际上是陆承启有效控制舆论导向的武器。日后他若想颁布什么新政,肯定会利用报纸这个武器,先做一番舆论导向,直到民间有人响应了,陆承启才会推出新政。这样一来,朝中阻力便会小很多,君臣关系也不会这么紧张了。

其实第一份报纸,制作颇为粗糙。第一期只有两页八版,加上印刷技术的缘故,上面的字也偏大,导致内容较少。不过报纸胜在价格便宜,两文钱一份,连走夫贩卒都买得起,更别说腰缠万贯的文人举子了。

大顺百姓对报纸本身的内容感兴趣外,对报纸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拿第一期报纸来说,上面头版头条就记录了当今圣上对殿试黜落弟子的训导,让所有文人都嗅到了一些科考内幕,知晓了当今圣上对实干型的人才特别感兴趣,对没有实干的人毫不客气。知道是这样后,特意增加自己的眼界,锻炼实干才华,便会在科举中得到青睐。这对所有文人举子来说,这是最有用的信息。

而第二,便是对报纸直言朝政的胆量了。敢直言批评朝政的狂生不是没有,但只限于几个好友私底下讨论而已,很少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批判朝政的,更不用说撰写成文章了。而正是因为如此,《大顺民报》在一出来,便受到了广大子民的喜爱,毕竟这份报纸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第三,也是报纸本身做得出色的地方,那就是尽量用白话文书写,铺陈直述,没有一贯文人的引经据典,拐弯抹角,论点论证分明,哪怕是八十老妪亦能听得懂。虽有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不屑于此,但架不住平民百姓的喜爱啊!

对于报纸上的观点,肯定是褒贬不一的。同意的人,自然高声畅读,不同意这样观点的,也不至于垂头丧气,因为报纸最后有写到:“欢迎各界前往长安城长兴路大顺民报馆投稿,一经采用,当付稿费。”只要文笔顺通,内容不反动,宣扬正确思想,就会择优刊登在下一期报纸之上。

有钱人自然看不上这点钱,但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又多了一条谋生出路。同时能抒发自己的见解,提升知名度,对喜好名望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此,不论为名还是为利,给报馆投稿,已经渐渐成为了读书人之间的一种风气。

有人开了头,自然会有人跟风。第二期《大顺民报》才出来,就有人打听如何办报纸了。可申办报馆的条件苛刻,必须有二十余名撰稿人,十多名记者,还有一位功名在身的主编,才能申办。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也激起了一些读书人的傲气。他们共同集资,一同撰稿,成立了第二份报纸《书社报》,这已经是《大顺民报》发行第二十期的事情了。

先进入市场的总是吃大头,《大顺民报》特点鲜明,赢得了最多读者。而关乎读书人脸面的《书社报》,亦有不少忠实读者,大多都是读书人。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报纸,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却没有这两份报纸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哪怕文笔再精,也比不上这两份报纸。关键还是先进入者的优势太过于明显,先把蛋糕分完了。其余的还有不少报纸,如《商报》、《时政报》等,亦有不少忠实的读者。只是,他们的销量,还不足《大顺民报》一个零头。谁叫《大顺民报》的幕后老板,是当今天子呢!

报纸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顺带还把书籍经典的价格给拉了下来,也算是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实事,起码离陆承启的理想“人人有书读”又近了一步。

第五十六章:大学落成(二更求收藏推荐)

第一期的《大顺民报》里面,便宣布了这样一则消息:“三月一号到三月十五号之间,皇家大学接受全国年岁在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青年报名,有无功名,识不识字都不要紧,进入即是天子门生。皇家大学校长乃当今圣上,副校长乃圣上老师,前太师杨道奇,还有诸位当朝官员前往教授技能。学费全面,提供食宿,两年学制。地点在长安城郊外二十里。欲报从速,名额有限,报完即止。”

再加上陆承启颁下圣旨,通告全国,一时间立志成为天子门生的人差点挤破长安城。陆承启原本只打算第一届只招收聪明好学之人,名额在三百人左右。却不料十五日内有近万人前来报名。负责筛选学子的杨道奇都为此愁白了头发,几经努力,好不容易十选一选出了近千位。

陆承启也是口袋里面有钱,不在乎这个,大笔一挥便同意了。同时,陆承启要求《大顺民报》派出记者,全程记录陆承启的开学讲话。

现在陆承启,除了把关一些大事之外,剩余政事,全都交给了内阁,每日生活十分充实,不是和皇后培养感情,就是微服私访民间。有时候都差点走出了长安城的地界,但露面太多之后,每每都会被人认出来,曾让陆承启十分苦恼。

皇家大学也同皇家军校一般无二,都是坐落在远离世俗的郊外,除了一条官道直通长安城,四周都荒无人烟。这也是为了保证皇家大学的和皇家军校的保密性,毕竟这都是关乎大顺朝生死命脉的最高科技成就和最高军事成就。哪怕是在实验阶段,也有足够的保护价值。

陆承启觉得保卫力量还不够,还特地安排了监察士在皇家大学里面当值,充当保卫力量。许景淳认为这是大题小做,可他又不敢拂逆陆承启的意思,只好照办。选出监察士里面有边军资历的百多人,送往皇家大学,充当警卫。

皇家大学占地近千亩,里面划分成算学、物理学、自然学和医学四个学科,分占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现在只有教室和宿舍几幢建筑而已,还预留出足够的空地,做实验用。

陆承启并没有规定,招收的学子们专门学一科。若是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同时学习四科那也没问题,全部通过老师最终考核既可。皇家大学乃是宽进严出,努力把每一个学子都培育成才。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关中平原上春色黯然,经过大雪浇灌的野草,也冒出了新芽。许多树木也抽出了新枝,野花也开始飘香。

座落在长安城外的皇家大学,此刻迎来了开学之日。陆承启特意前往,发表演讲。

在万众瞩目之下,陆承启站在一座高台上,用他标志性的喊话筒,开始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今天,是皇家大学的开学之日,亦是朕对你们期待的开始。朕把这所学堂,命名为大学,意为大人之学,乃是希望你们能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大顺,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大顺朝现在,需要懂算学之人,所以朕开了算学课程;大顺现在需要物理学之人,朕开了物理学课程;大顺现在需要自然学之人,朕开了自然学课程;大顺现在需要更多医生,朕开了医学课程。你们不要怕不识字,不要怕不懂,只要敢于动手,敢于发问,敢于质疑,大顺的明天,将会由你们创造!”

高台下一片掌声,待得掌声停止之后,陆承启接着说道:“大顺国境里面,有很多看不起这些所谓杂学的文人,认为诵读经典才是正道。但朕所要说的是,历史是一个个像你们这样的人创造的。几千年前,哪里有人懂得造纸术为何物?哪里有人懂得制作精良农具?还不是一个个工匠,发明创造出来的?所以说,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你们才是历史进步的真正推动者!朕为何要开创皇家大学,就是要你们创造出更加多的,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器物,不论是什么!”

又是一阵掌声响起,陆承启最后说道:“在这里,朕对你们保证,衣食住宿全免,任由你们学习一技之长,最好能动手发明。一人之力不成,那就多人集思广益。两年之后,学成者可毕业,到大学外谋生。朕对你们期望很大,希望你们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高台下学子们一个个都激动地鼓起掌来,说道:“必不负圣恩!”

陆承启满意地点了点头,便下台了。他再次查看了一遍师资力量之后,对杨道奇说道:“老师,朕就把皇家大学交与你了。对于先生的聘请,一定要具有真才实学。只要有真才实学,多少钱不是问题,由朕想办法解决。”

杨太师一脸激动地说道:“陛下如此看重皇家大学,老朽一定不负圣望!”

陆承启笑道:“朕是很看重皇家大学,今后便要辛苦老师了。”

两人寒暄了一番,陆承启便回宫了。第二日的《大顺民报》上,便记录了陆承启的说话,一时间“匠人乃推动历史进程者”的言论,震惊了全国。文人不屑地发起反击,陆承启却不闻不问,倒是一时间匠人的地位得到不少的提高。

以前的匠人,都是被欺凌的弱势群体,现在有了陆承启这个皇帝的撑腰,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挺起了胸膛做人。若是前些时日的科技奖是一剂良药,那现在陆承启的演讲,就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今后匠人的地位,将会水涨船高,等同医者。

陆承启笑呵呵地看着最新一期的《大顺民报》,心中想道:“教育布局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经济和军事布局了。不知道王韶最新训练出来的禁军如何,能否一战?契丹人实在太嚣张,是时候杀一杀他们的威风了。他们能来我大顺边境打草谷,难道就不许我大顺军队去他们边境打草谷吗?若想大顺朝子民齐心一力发展经济,就必须先聚拢所有人的心,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场胜仗。不需要多大的规模,只要是胜仗,就能激起大顺子民的自信心了,到时候发展经济,必将一路坦途……”

第五十七章:带上军官踩场子(求收藏推荐)

这一日,长安城外禁军军营里面,传来了一阵骚动。有人传闻,是皇上要检阅禁军,却被守卫挡在了门外。兵卒甲说道:“看来这是头领的杰作了,他跟咱们说,要像啥柳营一样,严格治军,哪怕是皇帝,也不能轻易地放进来。”

兵卒乙也说道:“是啊,这些天,把咱们这些兵折腾得够呛。名为操练,其实也只是在演练场走走过场,练练枪法,阵法罢了,跟以往没啥两样……”

几个兵卒正说着,突闻聚将鼓三通,又三通,再三通,兵卒们一听,便知道日常的集合时间到了。经过这些时日的训练,原本军备松弛的禁军,也总算有了一番当初大顺开国时,天下精锐的模样。只是不知道这番模样,有几分真材实料罢了。

待得十万禁军集合完毕,已经过去一盏茶时间。中军大营前,一张鹅黄伞突兀的出现在十万禁军的面前。兵卒们登时炸开锅,因为这鹅黄伞官名叫黄罗御伞,乃是皇帝陛下的御驾亲临,才会出现的礼制,后面还有黄罗御扇各两扇,由强壮内侍执掌。

上任不久的禁军统领王韶大声喝道:“肃静,陛下龙驾在此,谁敢喧哗?”

当即引众躬身而拜道:“参见陛下!”

陆承启从众多保护中穿行而出,说道:“免礼,王统领,看来你治军水平只是中等偏上,尚不算的精通啊!朕虽与你定下半年之约,可现在已过一半,你训练的这些禁军,尚不及朕皇家军校的一半!”

王韶涨红了脸,辩解道:“末将只是开整队形,尚未严格操练,倒是让陛下看笑话了。”

陆承启叹道:“朕在军营外面被阻拦,以为王统领颇有汉周亚夫治军之才,以为朕的禁军,已经堪比细柳营。却不知朕的高期望,变成了有点失望。”

王韶一咬牙道:“陛下,不是末将自夸,若再有三月时间,末将肯定能将禁军,操练成一支精兵。可惜时日太少,这些兵痞子痞性未脱,末将哪怕有再大的本领,也徒负呼呼。”

陆承启笑道:“朕倒是觉得,王统领对兵卒们太好了。想知道朕的皇家军校,是怎么样训练军官的吗?”

王韶一愣,抱拳说道:“愿闻其详。”

陆承启感慨道:“皇家军校虽是朕一手创办,但军官亦有从禁军出身的。他们进入皇家军校不过七日,便洗去了身上的散漫性格,真正地做到了令行禁止。同时,他们白日进行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晚上还要挑灯识字,辨别地图地形等。不是朕自夸,若此刻禁军选出三百人,亦不能击溃皇家军校百余人矣!”

王韶愕然,不信地说道:“皇家军校末将也曾听闻,不过才半年时间,就能训练出一支精兵?末将不信,愿选出三百精兵,与之一战!”

陆承启也不多说,命令道:“秦明,带人准备,开始演习。”

秦明唱诺一声,便带人进入中军营帐内,拿了演习所用木刀木枪出来,列队排好。王韶仔细观察陆承启带来的皇家军校军官们,发现他们的精神势头很足,比一般的兵卒斗志都要旺盛得多,暗自道:“小皇帝也不是在吹牛皮,看来这百多人的确是硬茬子。”

他也不示弱,点起三百精兵,在演武场上便对峙起来。军鼓响起,双方都开始前进。禁军闻得前进鼓声,立马嗷嗷叫地冲了上去,队形霎时间便散乱了。

而另一边的军官们,却是整齐地前进,并没有受到禁军们的影响,反而以自己固定的节拍前进着。如此一来,以排山倒海之势而来的禁军没有以气势压得倒皇家军校的军官们,反而是自己冲的太猛,已经没有了阵形可言。

相反,整齐的百多人在三百人面前毫无惧色,还把对面必胜的心理给狠狠冲击了一下,禁军们的冲锋显得有些迟疑了。

王韶在一旁看了,若有所思,但此刻他是指挥官,大声喝道:“结阵,结阵!”旗语官手中令旗一挥,看来是要变换阵形的了。陆承启看到,也暗自点了点头,心道:“禁军精兵,也还算有点样子。”

禁军精兵也算训练有素,看到了令旗,冲锋势头一减,开始形成了阵形。而皇家军校的军官们也在两军堪堪接触之前,变成了三才阵。一个刀盾手挡在前面,两个长枪手互为倚角在后面。三个人都把后背交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是禁军们所做不到的。

甫一接触,两军阵形优劣便体现出来了,禁军的阵形虽然称之为阵形,却混乱不堪,刚刚一接触,便被皇家军校的军官们用木枪、木刀砍中了。木刀木枪上都涂有白色粉末,点中的人都算退出了演习。禁军刚想反击,却被刀盾手的盾牌个挡住了,长枪手在后面捅刺,整齐划一而富有韵律。

王韶看到这,便知道哪怕再多五百人,仅凭这样所谓的禁军精兵,是打不过这支皇家军校的军官们的了。他们配合得太好,三个人为一组,宛若一台精密的杀人机器。

果不其然,仅仅一盏茶时间过后,禁军精兵“死伤殆半”,而皇家军校这边却只有不到十个退出战斗。再过一盏茶时间,禁军精兵们,已经全部被消灭了。

看到这一幕,王韶沉默了,原本牛气轰轰,眼高过顶的禁军们也沉默了。良久,王韶才说道:“陛下,是末将输了。”

陆承启严肃地说道:“你知道你们输在哪里吗?”

王韶沉吟了一会,说道:“末将认为,我们输在阵形上。”

陆承启威严毕现地说道:“你错了,王统领,你并没有看到实质的东西。你们输在没有纪律,训练不够,没有配合之上!他们原本也和你们一样,有从禁军出身的,有边军出身的,有厢军出身的,但他们为何蜕变得如此犀利?除了训练有素之外,狄教习和朕给他们灌输的更多的,是爱国理念,军人荣誉和强调纪律。一支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不能令行禁止,再能打仗,碰到硬仗也是落败的。相反,一只弱军,哪怕再弱,有了严明的纪律,他也是会慢慢变强的。你们说,你们想不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军队?”

底下十万禁军听了,刚刚被击败的郁闷一扫而空,怒喝道:“想!”

第五十八章:练兵新法(求收藏推荐)

军人的荣誉的本质就是崇尚英雄,崇尚胜利。只有热血中涌动着崇尚荣誉的情感,军人才能为使命而不畏牺牲。事实证明,只有崇尚荣誉的军队,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军队;只有崇尚荣誉的军人,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军人。

军人哪怕是战败,也不希望对手小瞧,这就是荣誉感的使然。在荣誉的召唤下,舍生忘死、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这些都是有荣誉感的军人,这就是荣誉感和爱国情怀结合在一起的军人,他们都是英雄。

现在这只渴望胜利的禁军,也是英雄。他们对自身的失败,感到羞耻,渴望像那些皇家军校的军官们一样,成为强者。有了这份渴望,他们就有了成为真正军人的潜质。

陆承启之前便下令改革禁军,把老弱病残都剔除出军队,现在在禁军中,都是血气方刚的汉子。常言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先前他们空有热血,却没有目标,现在陆承启给他们树立了一个目标——皇家军校。

陆承启接着说道:“你们也是人,他们也是人,为什么你们就一定比不上他们?这些军官,也是每日都在训练。你们一样无须劳作,你们吃的,穿的,都是大顺子民纳税后提供的。他们给了你们这些,你们就得保护好他们,让他们不受战火的荼毒。可你们这样的状态,别说对付北方夷蛮,就是一些山贼水寇都不一样打得过,你们难道就没有羞耻感吗?

朕在这里,可以向你们明说,这些军官先前也是同你们这样,犹如一盘散沙。但经过这几个月的训练,他们脱胎换骨,并有潜力成为将军。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朕可以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像他们一样的训练,强者皆可入皇家军校!”

这时候,禁军一片哗然。王韶也愣住了,他没想到陆承启抛出这个重磅炸弹来。陆承启说道:“皇家军校出来的,皆是天子门生,你们不比进士及第差多少!人,最怕的是自己小看自己,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人一生就完了。别人看不起你不要紧,你不能看不起自己!你们,是肩负着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责,你们没了,朕也就没了,大顺朝也就没了!记住这一点,你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没有刀枪的大顺子民!你们愿意看到夷蛮马踏中原吗?”

“不愿意!”

“你们愿意看到大顺子民被一个个屠杀殆尽吗?”

“不愿意!”

“那你们还不加紧训练,成为一支强军精兵?这叫朕如何放心得下?”

“愿为大顺抛头颅,洒热血!”

陆承启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你们此刻的精神面貌,才有了那么一丝军人的模样。王统领,何在?”

王韶连忙上前,说道:“末将在。”

陆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