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承启在禁军出发前,亲自去到禁军大营之中,秘密召见了王韶,说道:“王统领,你此去任务有三。一,是要把沿途野外百姓送到城里,坚壁清野,不能让契丹人以战养战的机会;二,通知幽州城守,严守城池,不得出战;三,你率军在一旁远远观战,伺机而动。若契丹人败了,你们便痛打落水狗;若契丹人撤退得比较整齐,那就不要追了。你是将军,这个道理你比朕熟。穷寇莫追是有,但也分情况。还有一句话叫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王韶见陆承启后勤什么的都帮他办好了,他只需要安心出征就行了,心中感动莫名,说道:“末将必不负陛下厚望,定要打出禁军威风!”

陆承启还再三叮嘱,要重用火枪队。他把洪祥式步枪的射程和威力告诉了王韶,王韶惊得下巴都快掉了下来:“若有三千火枪兵,何惧契丹万骑?”

陆承启也苦笑,集齐全国顶尖工匠,才制造出来的洪祥式步枪,虽然威力奇大,可产量一直是瓶颈。每日只能制造十余支枪,何年何月才能装备满全国军队?陆承启唯有一边扩招学徒,一边加紧研发水动力机床了。

陆承启苦笑道:“火枪兵亦非万能,近战能力太弱。若骑兵突到面前,或从两翼夹击,必溃之。本来朕还想在步枪前面加一把刺刀,可战事不等人,只有先把步枪赶制一批,才能发挥战力。王卿,你只在皇家军校学习了一个月,尚不知火枪队的战斗模式,这次出征,进入战斗之后,你不能干涉火枪队的行动,任由他们自行发挥,必定吓你一跳!朕有点迫不及待,看到那些夷蛮狼狈逃窜的模样了。”

王韶点了点头,应了下来,心中却不知道在想什么。见天色已晚,陆承启也不多说了,勉励了一番第一次领军出征的王韶,然后便让王韶上马出征了。

趁着夜色,禁军一批批秘密撤出大营,黑暗中无人说话,连马匹都在马蹄上绑了厚布,马嘴里面衔着环,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陆承启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禁军,经过皇家军校的军官们的一个多月的训导,渐渐有了些强军的模样,起码做到了令行禁止。

陆承启心中期盼着,这支禁军能创造奇迹,不需太多,一场小胜即可,那样大顺子民就能点起激情,去好好生产了。

如同黑龙般的禁军,坚定而又稳健地朝北方前进着,漆黑的夜里,好似暗藏着杀机。一场血战,似乎正在北方酝酿开来……

陆承启望着这一万大军,他暗自嘀咕道:“古代行军速度不敢恭维,半个月时间,能赶到幽州城下么?”

陆承启的担心是有原因的,古代官道、驿道年久失修,若是雨天更是寸步难行。正史上明朝末年,明明全国还有很多兵力,却拿只有几万人的满清鞑子没办法,就是调兵不易,道路糜烂。水路又没有大的运兵船,走海路海贼又多如牛毛,再加上粮饷不足,军官喝兵血,军队战斗力和士气都极其低落。若是从四川调兵,没有一年半载,休想走到辽东。

陆承启担心的也是这个地方,他怕这一万禁军就算强行军,赶到幽州城下,那时候契丹人早已掠夺了一番,扬长而去了……

第六十八章:兵贵神速(求收藏)

王韶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分析之人,他根据陆承启给他提供的情报,断定契丹人肯定也在十五日左右能到达幽州城下。他原先是考过科举的,但没有中士,才转到禁军之中。所以对于兵书韬略,比较精通。再加上在皇家军校学习了一个多月,对于领兵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战场上瞬息万变,王韶始终还是差了点经验,对于领军出征,他即是兴奋激动,又是忐忑不安。虽然陆承启对他很看重,愿意把禁军交付给他带领。可大顺朝一向对武人极为防备,若他打了败仗,损了陆承启的脸面,陆承启就算想要保他,朝中的大臣肯定也不愿意放过他。说不得还得进入刑部问罪,严重的话还会被贬官流放。

但此刻王韶刚刚年过三十,正是血气旺盛的时期,正是渴望建功立业时期。再加上眼瞅着禁军脱胎换骨,这个想法更加强烈了。

而禁军兵卒,在一个多月以来,被陆承启和皇家军校的军官们洗脑后,变得异常忠君爱国,恨不得立即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当然,里面有陆承启改革抚恤制度的关系。陆承启明摆着把抚恤制度跟他们说了:“若负伤不能上阵者,朝廷负责安排他们另寻工作;若连工作都不能做的,朝廷负责他们养老;阵亡的,每户赐田五亩,小孩由朝廷抚养到十八岁,还包括上学读书。每月粮饷充足,杀敌多的不仅有晋升,还有钱银奖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哪怕没经过多少训练的兵卒,听到这种待遇,肯定也立马变成嗷嗷叫的强军,更何况通过严格纪律训练的禁军?

他们现在是巴不得立马到战场上建功立业,好封妻荫子,博一个好出身。哪怕身死,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就更不怕死了。其实,禁军之中,大多数是孤儿。前朝的征兵政策就是有了灾荒,强壮流民就充入禁军之中,不少禁军都是这般出身,他们没有父母,也没有妻儿,打起仗来更是不要命。只是调教的时候,非常难。这些人大都是痞子,进入禁军之后,变成了兵痞。狄青和皇家军校军官们训练的时候,砍了不少不服从命令的兵痞的人头,他们才收敛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命令无条件服从的反射了,因为在训练中,一不服从命令,轻则体罚,不能吃饭;重则掉脑袋,还没有抚恤。他们对军纪都吓怕了,自然不敢违抗命令了。再加上陆承启三天两头去做思想工作,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支有信仰,服从命令的职业军人了。

这不,王韶兼顾步兵的情况下,每日命令必须前进八十里,正所谓是“兵贵神速”,每日赶八十里路,还不能保证二十天内到达幽州城。

换了以往,这样的命令,军营里面早就闹开了锅。可现在,王韶发现,这些兵痞似乎都变了,变得沉默寡言,身上带有一股说不出道不明的气质,对这样的命令也不抵抗,坚决服从。王韶在心中感慨道:“皇家军校的训练,果然非同一般。有了这般军队,何愁不能建功立业?”

而这边陆承启,自从送别了禁军,回到皇宫之中,却每日不思茶饭,眼睛一刻都离不开幽州地图。这个时代的地图,并没有方向可言,也没有精确的比例尺,只能按照经验看个大概。

陆承启用后世的记忆,大概知道长安离幽州有两千多里路,若是按照古代行军,每日五十里,起码要走一个半月。这还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行军才有的行军速度。

按照这样的行军速度,去到幽州城下,恐怕连契丹人的影子都见不到。陆承启心中算了算,觉得十分不安。虽然幽州城高墙厚,粮草、兵员充足,能守得住一年半载。可战场瞬息万变,谁能保证得了幽州城一定不会失守?王韶虽然有能力,可军队行军的速度,非人为能控制得了的,他能赶得上幽州大战吗?

其实陆承启算少了一样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官道。陆承启曾下令户部,要把重要的已经年久失修的官道、驿道重新修一遍,拿碎石填路。虽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全国道路问题,可总归对调兵是有点用处的。更何况以工代赈,黄河沿岸的官道,在监察司的监察下,修得异常畅通。再加上长安到幽州,是一条关乎大顺生命线的道路,户部尚书林镇中不敢怠慢,着令下面的户部官员,要严格修缮。

在有钱财的支持下,原本的黄泥路,变成了铺了碎石的黄泥路。虽然本质没有变,可到了雨天,也不算是寸步难行了。这样一来,总算是加快了行军速度。

再加上皇家军校的军官们极其注重锻炼禁军的体能,常常体罚他们绕着大营跑步,其实也是把自己受过的苦难转嫁到自己带的兵身上罢了。结果便是,营养充足的禁军,在有效的锻炼下,体能增长很快,一日行军百里,也算不得什么。

古人对里程没有多少概念,王韶一味赶路,在有辎重粮草的情况下,居然能日行百里,也算是创造了行军先河。虽然这个速度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古代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这个速度已经十分了不起了。

要知道,这一万大军不只有一万战兵,还有数量众多的辅兵,接近万人。禁军虽然号称有十万,其实真正在大营的人数,超过二十万,皆因辅兵占去一半有多。辅兵虽然不是战兵,亦能上场打仗。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运送粮草辎重,负责救治伤兵和后勤。说白了就是二线部队,一线退下来后,二线部队就要上了。

在辅兵的拖累下,还能日行百里,训练有方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只能说这的确是一支强军,就连辅兵也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没有拖后腿。他们对训练并没有叫苦,倒是晚上学习识字,起码每人要学会自己的名字,才叫苦不迭。皇家军校的军官们,也是这般熬过来的。陆承启认为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不算强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这禁军里面,已经没有多少人不识字了。

其实这两万多人是禁军真正的精锐,不知道有多少禁军看到他们被选出来上战场,眼睛里面写满了羡慕。他们也想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暗地里把这些出征禁军当做了目标。有了目标,余下的禁军训练更加勤奋了,只为了早日能上战场,立军功,封妻荫子!

不知什么时候,禁军已经蜕变成一支接近现代军队的强军,这也真是陆承启希望看到的。

到底有多强?那就让敌人来检验吧!

第六十九章:契丹来犯(求收藏)

即便北寒之地,春风吹过,绿意也会从原先荒芜的草原上冒出来。牛马开始长膘,这本来是极好的季节。但自从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从各个部族抽人前去上京集合,所有的辽国百姓都知道,这是战争开始的信号。

辽国百姓没有任何担忧,毕竟长期以来,辽国对大顺用兵,对回鹘用兵,对女真用兵,对高丽用兵,鲜少有失败的。契丹人仗着骑兵犀利,所向披靡。

其实历史上的契丹人还是很厉害的,他们集合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共性,既能自己生产粮食,也能在边境打草谷。若不是契丹人自己内乱,给了女真族崛起的机会,哪怕完颜阿骨打再厉害,也不能这么短时间内一扫辽国,把原先的辽国国境揽入金国囊中。

而在这个异时空,女真族的始祖完颜阿骨打还没有出生,女真族也只是被辽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小部落而已。耶律洪基也还算一代明君,没有历史上那般花天酒地。契丹大臣也没什么不臣之心,辽国看起来铁板一块,战力雄厚。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都有矛盾,对耶律洪基的怨言现在看起来还不算什么,但终归还是埋下了隐患。大顺又何尝不是?看似平和的表象下面,暗流涌动。陆承启强硬地改革,硬推监察司,已经触动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官员,乡绅,奸商,无不对陆承启触动他们的蛋糕暗自咬牙,恨不得把陆承启推下皇位,恢复先前的制度。

原先官商勾结,船只出洋,官员暗中得利不少,奸商只需要打点好官员,根本就不需要上税。现在陆承启建立船舶司,私自出海必定会被水师扣船,连同货物都要不回,除非把天价罚款交了才行。

这样一来,慑于朝廷的威压,不少奸商交了罚款,拿回了船只,补齐了关税,才能继续出海。损失不少的奸商,已经暗中把陆承启恨上了。现在还没有什么小动作,但朝中局势一变换,就保不齐他们会做出什么举动了。

官员也是这般,表面上不敢伸手,但暗地里对监察司恨得牙痒痒。官员俸禄若是按照一般开销,足够官员一大家子花销了。可官员要面子啊,平日里的开销大得不得了,那一点点俸禄根本不够花销的。更可恨的是,陆承启还明里把福利都换算成钱银,扣除一半,算是什么养老金。官员也知道,这是陆承启在保证他们辞官以后的生活,可恶的是,陆承启还规定了,要清廉才能拿到数额巨大的养老金。如果贪污被发现,连带家产都要抄没,官员这可就捉狂了。

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不就是当官发财?若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为啥还要这般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若是原先的俸禄,一家人省省,也还能维持风光。可现在直接减半,他们生活一下子拮据很多,连佣人都请不起了。不仅俸禄减了,原先占大头的灰色收入都不敢拿,更是雪上加霜。一想到这,没有多少官员不对陆承启恨之入骨的。他们只图官身,对谁做皇帝并没有在意,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满族人入主中原,仍有这么多汉人做官,为之卖命的缘故了。

富豪乡绅也对陆承启颇有怨言,首先他鼓吹商业,支持远洋贸易,弄得很多佃户都不想种田,去到港口、县城、州府找营生。有了榜样,佃农越逃越多,以至于富豪乡绅的田地抛荒。虽然现在还不明显,但按照这样的趋势,肯定会愈演愈烈。富豪乡绅也不是没有眼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他们心中比谁都明白。

原先陆承启降低农税,还让他们高兴了一阵,以为能收的更多了。可陆承启一手捧起商业,手工业,大量吸收闲散人口,工薪比佃农多得多,佃农也不是傻子,权衡之下当然也会选择去做工。起先只是走一两个,乡绅们没注意,后来佃农大量逃离,他们才注意。不得已之下,通过减低地租,才算是留住了一批佃农。可在商业大潮的情况下,脆弱的小农经济好像不堪一击,摇摇欲坠。

这怎能叫富豪乡绅不怨陆承启的政策?

这也是为什么大顺朝一片祥和的情况下,暗流涌动。陆承启也有所警惕,一方面加快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一面安抚这些既得利益者,谋取发展时间。他也知道,一个阶级的兴起,必定伴随着一个阶级的没落。若能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他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不然就是镜花水月,他一离开皇位,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被打回原形。

但现在,矛盾被转移了,因为契丹人开始犯境了。

春意盎然的草原,黑压压地从远处疾驰而来一大群骑兵,吓得幽州城紧闭城门,开始守城。同时狼烟升起,向不远处的城池示警。

狼烟一直延伸,一直传到太原城,才由快马自驿道飞驰而出,直奔长安城而去。

而在长安城的陆承启,却先一步得到了监察司的报告,得知了这支契丹大军的组成和将领。这支犯境的契丹大军,由皇太叔耶律重元率领。契丹人由游牧民族变成一个帝国,皇帝之位也不像是中原皇朝一样,是父业子承,兄弟也有可能即位的。这个皇太叔虽然表面恭敬,但其实暗地里对耶律洪基颇为不屑,且对辽兴宗传位给耶律洪基满怀怨愤,暗中俟机作乱。

此前看到北府宰相萧虚烈屡率大军打草谷成功,耶律重元也眼红的紧。眼看自己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出兵的机会却寥寥无几,心中暗恨。这次陆承启惩戒不法商人,断了辽国大量的盐铁输入,耶律重元便借机发难,请了这次领兵之权,誓要大顺付出代价。

耶律洪基虽然对耶律重元没有太大的戒心,但慑于他的兵权,还是命令他只能率本部出征。耶律重元又进言,才又讨得两万兵马,共计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地杀奔幽州城来。

耶律重元命令他的长子耶律涅鲁古为先锋,率一万兵马,先一步越过年久失修的长城缺口,到达幽州城外。

陆承启知道这次领军的是耶律重元,心中不由得一松。历史上对这人的记载不多,但总体来说有两个突出点。耶律重元此人善于政治,武略却很差,不然也不会在重元之乱中,优势兵力还是输给了耶律洪基。这一段在后世武侠宗师金庸笔下也有写,就是萧峰单骑擒皇太叔那一段。

第七十章:契丹先锋(求收藏)

马蹄声如雷,自远而近。如同黑云般的契丹骑兵来势汹汹,覆盖了远处的草原,呼喝声远在几里都能听得见。

在城垛旁边的大顺边军,已经麻木地看着远处的契丹骑兵,冷冷地并不说话。他们知道,契丹人此次前来,又必定是像前面那几次一样,奈何不了幽州城的。幽州城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地位险要。与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称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大战不计其数。

历史上的宋朝被石敬瑭遗祸,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不仅仅失去了马场,还使得中原大地彻底地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再加上重文抑武等政策失误,导致北宋亡国。

可在这个异时空,幽云十六州并未失去,久经战阵的大顺边军,仍牢牢地守住了幽云十六州,守住了中原的大门,以至于大顺和辽国都未曾放松过对彼此的警惕,军事上并没有滑落太多。

但占据了花花中原的大顺,军队还是腐化了一点。起码本该作为最精锐的禁军,经过换了几代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连地方厢军都比不上。倒是边军,长期以来与契丹人打仗,战斗力颇为彪悍。

大顺的军力分布是边军三十万,分守西北、北面、东北三个地方;禁军十万,拱卫京畿;厢军二十万,主要布防在滇、蜀、桂边境。这些只是战兵,若算上辅兵,全国、军队恐怕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人。

此外,还有在闽、浙一带还有少量水师,以及百来条战船。在陆承启看来,实在寒酸至极。这样的水师,不能叫水师,因为连明代末年的海寇都比不上。但陆承启现在也没有钱银去弄水师,毕竟无论在那个年代,水师都是烧钱最厉害的兵种。更何况陆承启想要达到的战斗力,现在条件完全不具备,他连大炮都没铸出来,谈何发展水师?

言归正传,却说契丹先锋骑兵距离幽州城外五里地便停了下来,就地驻扎,恢复马力。契丹骑兵虽然大部分是一人两骑,可为了达到突击的出其不意,一路急赶之下,马力消耗很快。要想有冲锋的马力,必须经过休整。

不过,看来也不必冲锋了,一路以来,别说大顺军队,就是沿途百姓,都不多。经过探马回报,幽州城紧闭城门,已经做好防御准备,他们就算是突袭,也骑马骑不到城墙上去。那就只好停下来稍作歇息,恢复马力了。

契丹骑兵每个人都有好几匹马,分别是不纯种的大宛马,哈萨克马和蒙古马这三个种类。大宛马和哈萨克马都是善于冲锋的马类,但每次疾驰之后,体力消耗很快,若不喂养精饲料,马就会掉膘,失去爆发力。蒙古马契丹人一般看不上,因为这蒙古马虽然耐寒耐劳,适合长途跋涉,吃得很杂,还不容易得病。可它的爆发力也很差,体格矮小,不为骑兵所喜,一般只用来赶路所乘。

耶律涅鲁古听得探马回报,知道幽州城已经做好准备,他疾驰而来,只为头功,却不料人家早有准备,气得哇哇大叫,只让部下稍作歇息,恢复马力之后,便对幽州城来了一次冲锋。

只冲到幽州城的护城河边,他们就傻眼了。水流湍急的护城河,不知深浅,没有人敢贸然冲下去。又宽又深的护城河,让所有不识水性的契丹骑兵望而生畏。幽州城上的边军却没有跟他们客气,一溜溜箭枝射了过来,登时把不少契丹骑兵射下马来。

护城河距离幽州城仅百步远,而幽州城里面箭枝充足,弩箭也储备了不少,这会看见有便宜可占,城楼上的边军更是把弓箭射的欢快,先把便宜占足了再说。更有射程可达四百步远的大型弩箭射了过来,就好像串糖葫芦一样,把好几个契丹骑兵串成了一串,最后扎在一匹马上,才停止了继续向前的冲击。那匹马哀鸣一声,瘫倒在地,马血喷涌而出,眼看是活不成了。那场面,血腥至极。

契丹骑兵也不是吃素的,一边加快速度绕城疾驰,一边掏出马弓,向幽州城里面射箭。可马弓颇软,就算中箭也没有多大伤害。再加上有城垛,城墙上的大顺边军伤亡并不是很大。

一时间双方对射,你来我往,不亦乐乎。但从战果来看,还是大顺边军占了便宜,毕竟是倚城而守,居高临下,弓箭平添了不少威力。就这么一刻钟左右,契丹骑兵已经伤亡过百,而大顺边军伤亡却寥寥无几。

大顺边军即便没看过兵书,也知道射人先射马的道理。而且马匹目标大,容易命中。马匹中箭之后,剧痛之下会把马背上的骑兵摔下来,后面骑兵继续跟上,倒地的骑兵不多时便被踏成了肉酱。就算侥幸逃得过,也伤筋动骨,上不了马了。

契丹人极其凶悍,见到自己人如此惨状,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凶性,放开马力,绕着护城河骑射,好像誓要把那些大顺边军杀死一样。

而大顺边军则好整以暇,维持着弓箭密度,契丹骑兵就算是想靠近护城河都难。

耶律涅鲁古看见这种情景,又是气得不行。他立功心切之下,并没有带步兵来,也没有攻城器械,怎么奈何得了经验纯熟的大顺边军?

无可奈何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