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才是更可恶!守着聚宝盆,连舔一舔都不会,这算是哪一门看门狗?”中年男子咬牙切齿地说道,“自己不求财,还挡着别人发财,这种人该不该千刀万剐?有道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许景淳,我跟你不共戴天!”

“老爷,许景淳他深得皇上信任,也不曾做过什么出格之事,地位稳固……”

“放屁!”

中年男子脸上青筋暴起:“要不是我给他擦屁股,皇上能将他脑袋搬家多少回了?什么都不懂,却愣是在指手划脚!”

“可他在监察司中,威望甚高……”

“难道我还会输给他?”中年男子好似被人踩到尾巴一样,暴跳如雷:“他一个大头兵,识得两字之外,能做什么?皇上养着他,就是养着一条狗,只不过用狗绳拴住了,看谁不顺眼就放狗咬谁!”

“可小的听人说,皇上并不曾冤枉过一个官员啊?”

中年男子冷声说道:“你是谁养的,你是谁提拨起来的?为什么一直在帮许景淳说话?”

底下那人当即跪下:“小的不敢,只是觉得老爷不应该轻举妄动,许景淳毕竟在监察司德高望重,再者深得皇上信任。如果我们贸然打草惊蛇,恐怕会引起他的注意。万一他禀告了皇上,皇上要求监察司内彻查,我们的事……”

“怕什么?皇上能有多少本事我清楚,或许他能将大顺治理得顶好,但是查案,他不在行!”

底下那人心里说道:“皇上是不在行,可他会让在行的人去查啊?”这句话他不敢说出口,本身这中年男子已经暴跳如雷了,万一再刺激到他,谁会知道这个丧心病狂的人会做出什么事情来?他在中年男子手下,脆弱得就像一只蝼蚁。

两人沉默了良久,那中年男子才开声说道:“这样,你且去一趟江南,再尽力安插我们的人。江南商贾多如牛毛,若是我们捉不住这个机会,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特别是景德镇,日后必成官窑重地。我们要趁机拿出一些,日后贩卖出去,定是天价!皇上的眼光,真是毒辣。他怎么就会知道,江南是个聚宝盆呢?”

底下那人不敢违抗,唯唯诺诺地退下去了。

等到书房空无一人后,中年男子才喃喃地说道:“马匪那边,是要收手了。目标太大,不怕万一,就怕一万。”

他心念一动,开始倒水磨墨,挥毫而就一封书信。

“来人,将此信加密加急,送往晋阳城!”

办妥了这事后,中年男子闭上了眼睛,突然又猛地睁开:“监察司内的暗桩,到底在哪?难不成是小皇帝故布疑阵,好让我束手束脚的?是了,是了,小皇帝常说,监察司是他的耳目,哪里会监视自己耳目的道理?小皇帝又这般信任许景淳,肯定不会布置暗桩的……如此说来,江南那边,我可以放手去做了。哼,许景淳,你距离死期不远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五十四章:江南粮仓

三月初,长安还是乍暖还寒时候,江南已经春暖花开,一片生机盎然了。

朦胧的春雨中,稻苗茁壮地生长着。

新修的水利,在一个个翻车、水筒车地输送下,田野绝无干旱的可能。

穿着蓑衣的牧童,骑着老水牛,在田野中悠闲地踏着步子,吃着青草。

一户户农家,也穿着蓑衣,在田间地头上拔着草。

这一亩亩绿油油的稻田,是这些农户的命根子,所有的衣食,都从这里产出。

一个身穿儒衫的年轻人,独自地打着伞,看着一年一个变化的松江府,心中充满了感慨。三年了,他任松江府青浦县已经三年了,从高中榜眼到外放,整整三年,他将青浦县治理成这个样子,他问心无愧。

“杨知县,杨知县!”

他回头一看,却是冒雨前来的当地富绅,也有一些缙绅。

“杨知县,你怎么前来,也不告知我们一声,好为你接风洗尘啊?”一个缙绅,有点责备的意思道。

他知道,这个缙绅,先前是他父亲的同僚,也是党羽之一。退下来后,在苏州旁边的松江府,圈了大片土地。要不是在他的苦劝之下,卖出了泰半,恐怕现如今已经锒铛入狱了。饶是这样,他和族人才田产,已经超过了千亩土地,算是当地第一大户。

这个缙绅先前差点和他反目成仇,但朝廷决意开发江南的旨意下来后,他却羞愧地登门谢罪。当然,他作为一县父母官,人都没犯罪,还很配合他的工作,怎么能怪罪呢?

“当日多得杨知县提点,我才躲过一劫。唉,不在庙堂了,人也变得迟钝了,体悟不了圣意啊!”

这个缙绅确实有点庆幸,若是让监察司查到他家中有万亩田产,肯定会顺藤摸瓜,查到元绶年间他做过的“好事”。以小皇帝眼中掺不了沙子的性格,他恐怕再劫难逃。便是买田产的时候,威逼利诱,强买强卖的事情也做了不少,现在想起来还冷汗淋漓。

他笑了笑,说道:“你是我爹爹旧日好友,怎能看着你行差踏错?也不用谢我了,我爹爹如今清闲了下来,你要有空,去长安找他叙叙旧就行。”

“老相公也是懂进退,若是他稍稍迟疑,恐怕一族人性命都难保。恩威难测,如今圣上,是憋了一股劲要做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你在朝中做事,怕是不易啊……”缙绅这番话,想必是念起元绶帝时的风光,一时感慨而已。

“这倒不至于,如今圣上虽然有点严厉,但终归是念着百姓的。百姓的实惠多了,圣上就展颜了。像如今江南,再过两三年,肯定是大顺粮仓。就如同你家开的苏绣厂一样,还不是圣上指点,你才懂得如此赚钱?”

“杨知县说得是实话,办了厂之后,我等才知道,原来赚钱也能这般简单。”一个富绅颇有感慨地说道。

眼前这年轻的知县,正是三年前恩科榜眼杨泓,前太师杨道奇之子,任松江府青浦县知县已然三年了。

“杨知县,你到青浦县已然三年了罢?考评年年是‘优上’,今年肯定会高升的!”

这话一出,很多富绅都附和道。

确实,大顺官吏制度,以考核为准。良上、优、优上的考评,肯定会三年一次升迁。要是做得太好,说不定皇上都会记得你,或许都不用十年,就做到了京官。在大顺官场,有一句俗话,没有外放过的京官绝不会进中枢。

要知道前太师杨道奇,也是从地方官一步步做起,进入中枢的。虽然杨道奇这人贪性大了点,但做起事来确实厉害。在元绶后期,洪祥初年,他都能将大顺治理得平平稳稳。如果不是贪欲作祟,恐怕都没有徐崇光什么事。

没有经过外放锻炼的京官,委以不了重任,这是历代大顺皇帝都知道,且潜移默化的事情。哪怕是自己的心腹,也要派出去历练一番,才能放心得委以重任。不是用得不放心,而是怕他做不来事情。一个臣子再忠心,却办不了事,那又有什么用?比之太监都不如,太监还能照顾皇帝起居饮食。

所以别以为你是皇帝心腹就高枕无忧了,不懂做事,还是得不到恩宠的。

这不,前几天杨泓才知道,和他同一科的状元苏轼,也外放到京兆府做一任知县,起点不知道比他高了多少。

“到底是皇上喜爱的臣子啊!”杨泓也知道自家的事,他爹是大贪官,小皇帝对他不信任也是正常的。要是真的信任他了,杨泓反倒会觉得自己大祸临头了。所以杨泓一向对自己高要求,不求尽善尽美,但一定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他的治下,青浦县一改先前穷乡僻野的面貌,甚至自开港以来,青浦县的位置重要性,日益提升。很多大商船,多桅商船,都开始停靠在青浦港口。一来青浦港口是天然良港,能停大船;二来靠近景德镇,能最快运送景德镇出产的瓷器;第三嘛,自然就是闻名天下的苏绣了。单单是运贩到东瀛,都能赚上不少钱;要是运去真腊、占城、天竺、大食等国,更是天价,几可与黄金对等。

哪怕是青浦县船舶司二十税一的比例,每年自关税收入,都超过了两千万贯。

这么大的财政收入,杨泓的政绩怎么会不好?这样一来,高升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吏部任命还没下来,谁知道呢?”杨泓不以为意地说道,“若是可以,我宁愿留在青浦县不走……”

“那敢情好啊……”那个缙绅脱口而出道,随即知道自己说溜了嘴:“杨知县一直做我们父母官,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我们,又哪里能阻你前程呢?”

杨泓知道他们的心思,就是怕来了新知县,这三年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你们放心,江南是当今圣上最为看重的,只要不是圣旨下来,谁也别想动江南一草一木,你们就放心吧!”

这些富绅、缙绅就是等杨泓这句话,得了承诺之后,一个个都喜逐颜开。杨泓心道:“这些人,不过都是为了自家田产家财罢了,唉!钱一事,误人不浅啊!”(未完待续。)

第八百五十五章:七年后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

眨眼间,七年的光阴便匆匆而过,眨眼间便到了洪祥十二年。

七年里,大顺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没有偏离陆承启预定的轨道。

七年中,大事发生了一件又一件,黄河又一次在洪祥九年泛滥,最后经过李诫、陈荀的联手,只是小范围地决口,还把水流引到梁山水泊,最大限度减少了受灾地区和受灾百姓,活人无数,给当地百姓立起了长生牌供奉。

同年,摩尼教在福建起事,被朝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枯拉朽般破了其总坛所在,监察司于其中居功甚伟。摩尼教一干头目,却趁乱,自福建出海。朝廷下令水师紧追不舍,在追击途中,发现了宝岛琉球,遂占之,并迁移福建造反百姓往琉球,设中原官制于其岛上。

洪祥十年,江南已成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通过海运,名扬天下。

景德镇瓷器、苏州刺绣、蜀锦、铁制器皿等,名扬西方诸国,也从东南亚进口了香料、各国宝物、药材等等。海洋贸易越做越大,船舶司每年收取的关税钱银,已经超过了农税。让人吃惊的是,洪祥十年的一年岁入,已经达到了两万万贯,一串串足额的铜钱足足把偌大的国库都堆满了。

洪祥十一年,朝廷终于把交趾真正纳入版图之内,原交趾住民,大部迁入了广南西路、大理府两地,也有零星到达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和广南东路的。大顺到安南州,一共开辟了五条官道,常设水师再次镇守,护渔。

交趾虽然山多林密,但平原之地,耕种也能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中原迁徙到交趾的百姓,总算不虞饿着肚子了。除却雨季有些烦人、蚊子有些烦人之外,安南州竟不输大顺任何一州一府,也算是奇迹。

就是这一年,在长安颐养天年的前李朝皇帝李日尊,寿终正寝,陆承启追封其为安南王,下令以国礼葬之。其家眷继续圈养在长安,虽富贵清闲,却没有丝毫实权。

同年,高丽总算顶不住辽国和女真两方交战的压力,再一次倒向了大顺,愿“世代为中原藩属”,当今圣上陆承启不屑,说道:“不需两面三刀之藩属,但作为领国,有难要帮。”出面调停女真与高丽的矛盾,顺了高丽的意,却让女真酋长完颜乌古乃记恨在心,私下说:“中原用心险恶,不得不防!”其后,女真虽不再打高丽的草谷,却时常扮作马匪,劫掠顺辽榷场。

大顺皇帝陆承启龙颜大怒,斥责辽国使臣,说道:“若尔等不能保证我中原商贾身家性命,这榷场不要也罢!”

有了压力的辽国,派出了大军保护榷场。皆因顺辽榷场,已经关乎辽国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从榷场赚到的钱银,多为大顺铜钱,如果交恶大顺,堆得满满的铜币,买谁的东西去?

虽然辽国积极开拓西域,想再一次打通丝绸之路,只可惜大漠深处天寒地冻,竟有每年愈加严寒的意思,丝绸之路计划,不得不再次搁浅。

大顺就是以这样的经济、军事实力,再一次夺回了大国的话语权。

每年元正大朝,来朝番邦,多达百个,陆承启还被尊为“天可汗”,一时间汉人的地位,水涨船高,出到国外,都是最为受欢迎的那群人。无他,口袋中的钱银多,带去的货物多罢了。

洪祥十二年的元旦过后,陆承启难得地休憩了十几日。

做皇帝可没有重生前上班那么自在,周六日还能休息休息。做了皇帝后,想偷懒几日,那些奏折就能给你堆满了龙案。一个帝国这么大,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别看陆承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底下滋生的腐败,他一样也只是略有耳闻罢了。

越是在长安坐得久,被蒙蔽的次数就越多。

陆承启时常感慨,自己好像不知道民间的百姓到底怎么样了,就是监察司,也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陛下,不是还有臣妾的皇庄么?”

皇后周芷若,见陆承启难得清闲下来,还是在为国事烦恼,心中一阵难受,连忙安慰说道。看着陆承启蓄起了胡须,多了几分威严的面孔,周芷若知道,这个男人真的很厉害,庆幸的是,这样的男人是她的夫君。

“还是梓童深明朕意啊!”陆承启又是一阵感慨。

“爹爹,那我就不深明你意了吗?”

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陆承启顿时觉得骨头都轻了几斤:“哟,朕的小公主来了?绣儿,快,来爹爹这!”

来的正是陆承启的女儿,贵妃韩凤儿所出的陆绣公主,被陆承启封为安康公主,就是希望她一辈子都安安康康的。

“爹爹,绣儿不懂爹爹吗?”

面对女儿的“诘问”,陆承启怜爱无限,故意用胡子去扎她柔嫩的肌肤:“怎么会呢,绣儿可是朕的开心果啊!对了,你哥哥呢?弟弟呢?”

绣儿奶声奶气地说道:“哥哥还在皇家军校,缠着让王韶将军教他打仗哩!弟弟,好像被三娘训斥了,说他读书不用心……”

陆承启脸上闪过一丝怒气:“惟儿自小不喜读书,只想着弄他的玩意,有和不可?淑妃也是的,管得那么严,这样硬逼着他读书,只会适得其反?牛不喝水强按头,能行吗!”

陆绣咯咯笑道:“爹爹说弟弟是牛,爹爹说弟弟是牛,嘻嘻嘻……”

陆承启也笑道:“打个比方而已,你弟弟确实是个牛脾气……”

“那厚旭哥哥呢?他是什么?”

陆承启笑骂道:“他?整一只猴子,成天跳上跳下的。这几日有没有缠着你阿娘教功夫啊?”

“有啊,有啊,就是他太聪明了,也不肯下功夫去练,没到两天就说换一套功夫,可我阿娘就会那么几套,怎么换?厚旭哥哥,现在还没绣儿厉害了!”

陆绣骄傲地扬起小脸,嘟着嘴,一脸自豪地说道。(未完待续。)

第八百五十六章:放养

陆承启展颜笑道:“是啊,朕的绣儿最厉害了,以后要比你阿娘更厉害才是。”

周芷若见他们父母这般,也安静地在一旁,笑着看他们打闹。

陆绣又和陆承启说了两句话后,突然问道:“为什么弟弟不喜欢读书?”

陆承启认真地回答说道:“因为你弟弟和你一样啊,你喜欢打功夫,你弟弟喜欢鼓搞他的玩具。”

“那厚旭哥哥呢?”

陆绣的天真无邪,让陆承启暂时忘却了烦恼。但每次提到陆厚旭,陆承启心中就是一疼。陆惟是淑妃瑾萱所出,今年才五岁,已经到了蒙学的年纪。陆承启让翰林院的官员来教,却被气跑了三个,整一个问题少年。

但陆惟在杂学上的天赋,却高得不可想象。就是前几日,根据前人所述,竟把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做了出来。当然,只是一只手掌可以掌握的小小玩具而已,原理也只是上了发条,就能往前走动。但年仅五岁,就如此聪慧,陆承启知道,若是好好引导,肯定能成为一代发明大家。可是淑妃瑾萱却不这么看,硬是要他学文,念论语,读孟子。至于目的所在,陆承启也是知道的,不就是为了他屁股下的这个皇位嘛!

但很遗憾,别说陆惟志向不在皇位,就是陆承启也不认可,不管瑾萱做再多的努力。

从陆承启起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了,陆绣、陆惟都是单名,而陆厚旭和他一样,是两个字的名。

别看陆厚旭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他五岁起,就不能呆在皇宫了,而是秘密让人送到蒙学,下了课后去皇家大学就宿。一切生活自理,身旁只有一个高镐,却不能帮他做任何事情。只有在陆厚旭病了、出了事之后,高镐才能凭着陆承启的令牌命令各衙门行事,或者请到御医。当然,暗中保护陆厚旭,还有大内高手,只是平日里完全不露痕迹而已。

如此放养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两年。

刚刚从温柔乡,什么都不用做的皇宫出来,年纪小小的陆厚旭怎么习惯得了?

哭了几日后,陆承启在晚上亲临了一趟皇家大学,跟陆厚旭彻夜长谈了一番,他才决意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两年多下来,他已经可以生活完全自理,蒙学成绩也不见得比任何人差,甚至还在蒙学休假的时候,向韩凤儿请教武功,勤练不辍。到了今年,更是去皇家军校,向王韶讨教怎么打仗了。

有个如此懂事的儿子,陆承启心下宽慰,想着把大顺的基础打好,就能做一个清闲的太上皇了。

这事满朝文武都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瑾萱也知道,但她不服气,为什么陆厚旭可以,陆惟就不行?大家都是龙子龙孙,凭什么他一出身就要输上一头?

所以瑾萱看到陆惟鼓搞玩具,每每都怒不可遏。只是小孩在三五岁,最是叛逆,加上陆惟受到的宠爱一点都不比陆厚旭少,脾气更是倔。这不,气跑了三个老师,陆承启的面子都落得精光。

但陆承启还是不以为杵,告诉陆惟,杂学并非没有大学问,努力走下去,成为一代大家,则天底下人就正视杂学了。

陆惟正是受到这样的鼓励,更是沉迷在各类杂学之中,除了识字、陆承启规定要学的《论语》课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昏昏欲睡,以实际行动对抗淑妃瑾萱。

其实这时候只有秀才这类读书人会酸上两句杂学,说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语句之外,不论商贾走贩,都对真正有本事的杂学工匠礼敬有加。这些工匠,凭着自己的技术,竟也能获得大顺官方承认的“专利”,遗馈子孙五十载,财富也不见得比人家少了。商贾走贩,每每都要向这类工匠低头,才能得到技术授权,制作贩卖各类制品。

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气,大顺的各类技术蓬勃发展,竟有一日千里的盛况。

不是汉人不聪明,只是聪明没用对地方。这是陆承启的感慨,连杂学都能赚钱了,那读书做官的人会少吗?并不会,第一批蒙学的成果出来了,竟然培养出了更多的举子。每隔一年的乡试,都涌出更多的举子;每隔两年一次的省试贡院大考,也要增派礼部阅卷人手。科举一途,更是让无数寒门子弟,能真正地出人头地。毕竟大顺的经济繁荣,官员的俸禄也水涨船高,绝对能保证一大家子的生活,而且还是月俸。

帝国变得这么快,不跟上潮流,怎么能做储君?陆承启让陆厚旭去读蒙学,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朝中大臣都知道预定的太子在长安读蒙学,可大家都没宣扬出去,陆厚旭也像平常人家的孩子一样,在蒙学里结识了不少朋友,甚至还去到这些朋友家做客。读蒙学的,一般都是家境不太好的,再加上陆厚旭被周芷若、韩凤儿自小潜移默化的良善,亲眼所见贫苦人家是怎么生活,深深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为此还特地请教过陆承启。

陆承启是这么说的:“厚旭,正如你所看,大顺虽然强盛,但一样有穷苦百姓;长安虽然繁华,但也有百姓挣扎在底层。你爹爹虽是皇帝,对此也只能尽量保证他们的温饱,却无力让每个人都富足。因为要改变这个状况,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而是两代人,三代人共同努力才行。你爹爹已经为你铺好路了,你只需学到了圣贤道理,治军道理,善待百姓道理,日后就能成为一代明君。做了明君,那些穷苦百姓才有盼头;如果做了昏君,那底层百姓,就只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还揭竿而起,造大顺的反了……”

这番话鞭辟入里,对陆厚旭的影响很大。所以他迫不及待想学习怎么打仗,元正春节,蒙学放假,他便跑到了皇家军校,向王韶请教了起来。

想到这里,陆承启笑道:“你厚旭哥哥不同,他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怎么能懈怠呢?他又要读书识字,明白事理,又要学习拳脚,强身健体,更要知兵识兵,懂得打仗……他不能像你一样,做个清闲的公主啊!”

陆绣歪着可爱的小脑袋,说道:“那绣儿也要学习,爹爹教绣儿好不好?”

“爹爹很忙,要不请个大哥哥教你?”陆承启一听,差点惹火烧身。陆绣想读书是没错,但缠着他教就有问题了。

“是教弟弟的老师吗?他还真厉害啊,弟弟居然没气跑他!”陆绣一脸高兴地说道,“绣儿也喜欢那个大哥哥,讲故事很好听的!”(未完待续。)

第八百五十七章:党争

陆绣口中的大哥哥,是去年的进士,从学于司马光。刘安世也是官宦之家出身,刘安世之父刘航,进士及第,历任虞城、犀浦知县,终官太仆卿。

刘安世小时候持论已有识见。刘航为河南监牧使时,文彦博在枢密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