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慢慢地睁开眼睛,将手撤离了太阳穴,淡淡地问道:“许卿求见,莫不是哪里又出了问题?”

许景淳露出一副皇帝你真的是神机妙算的神情,嘴上说道:“陛下,监察司暗探,发现了明教踪迹!”

“明教?”

陆承启也看过《倚天屠龙记》的,当然知道明教代表的是什么,一个专门的造反组织啊!

“明教是从波斯传入中土的,中土称明教,波斯那边也叫拜火教,摩尼教,前朝便已经定为邪教了,不曾想还有这么多百姓仍然去信这等邪教……”许景淳有点愤愤,有点不解地说道。

陆承启觉得没什么,世间大多都是愚夫愚妇,真正有自己见解的,又有几人?莫说现在,就是后世,不也是有一些老大爷老大娘被无良的保健品坑去了养老钱吗?后世信息爆炸,骗子都有生存的地方,更别说现在了。

一样的道理,这些邪教无不是骗民众信教,或展现武功,或做下“神迹”骗局,许以承诺,信xx,得永生。

把人骗进来后,这些野心份子就开始图谋不轨了。

或许在正史上,明教确实为汉人驱赶鞑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现在是汉人的江山,他们一样想着造反,陆承启作为皇帝,岂能容得下他们?

“那监察司有没有找到他们的老巢啊?”

陆承启漫不经心地说道,这年头又不是什么灾荒年间,便是灾荒年间,有了常平仓和大运河,再加上海运,畅通无阻的官道,粮食衣被都能运达,还怕有人造反吗?再说了,民心大部分都是向着朝廷的,区区明教,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他坚信,只要坚持新政,百姓知道了朝廷的好处,哪里还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那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

“回禀陛下,据暗探回报,他们混入明教当中一段时间,还只是小卒,不曾接触过核心机密。但他们却探知了,江浙的摩尼教,福建的明教,和淮南的‘二桧子’、江东一带的‘四果’、江西一带的‘金刚禅’、荆湖一带的‘揭谛斋’、鲁地的白莲教、吕梁山上的拜火教……都是明教的别称!”

陆承启笑道:“这不是早就知道了吗?所谓‘红藕白莲是一家’,这些都是前朝造反余孽,朕早就有所耳闻了。许卿放心,只要朝廷不出乱子,这些人,掀不起什么大浪来的!”

许景淳不敢反驳,连声称是。

“朕倒是很想知道,他们的教义是什么?”陆承启看过《倚天屠龙记》,曾经真的以为明教的教义就是“驱除鞑虏”,但很显然,这时候的明教并没有“与时俱进”。

许景淳连忙说道:“摩尼教的教义,大抵都是用波斯文字写就的,暗探记录下来后,臣等曾拿去让人翻译,大意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在大顺则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争吵之中。光明与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让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陆承启听得津津有味:“这倒是稀奇了,摩尼教的教义大抵是好的,但他们做事太狠辣,完全违背了教义。所谓光明和黑暗,不过是人性两面而已,即善恶。惩恶扬善,方为正道。他们倒好,惩善扬恶,岂有不败的道理?”

许景淳连忙说道:“陛下果然学究天人!”

“少拍马屁!”陆承启笑骂一句,思考了好一会,才缓缓地说道:“明教信奉光明战胜黑暗,一开始就是错了。没有黑暗,哪里来光明?就好像人一样,没有恶,哪里来善?善恶不过是相互依存罢了,人性的正反两面。试想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岂会有善恶之分?”

许景淳不明白陆承启这话,其实就是批驳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和荀子的“人性本恶”论,认为刚出生的人不过白纸一张,你教他为恶就是恶,教他为善就是善。

“……没有善恶之分,那整个天下就更是乱套了。”陆承启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不论善恶,光明黑暗,都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物。到底是外来和尚,并不懂‘道法自然’的道理啊!”(未完待续。)

第八百九十二章:光明顶?

许景淳听了这话,连忙附和道:“陛下说得一点都没错,如果没有黑暗,全都是白日,那人怎么睡觉?”

陆承启笑道:“话糙理不糙,倒是这个道理!不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试着往北走,或者一直往南走,会走到一个地方。这两个地方,有半年全是白天,有半年全是黑夜。这倒是挺符合明教的教义,若是捉住他们的头头,将他们流放到那里,他们应该就开心了。”

许景淳也笑了:“陛下说笑了,世间哪有这个地方?若是太阳半年不落,那地岂不是得烤焦了?”

“那两地全是冰川,放眼望去都是白茫茫,如何能烤焦?”陆承启心想,这南极北极鲜少有人去过,都以为是在胡扯!嘿嘿,要是给他们看见了,他们肯定会大呼神迹吧?

许景淳见陆承启并不是在说笑,也不敢反驳了,而是将话题一偏:“陛下,据暗探回报说,明教中人都十分向往一个地方,叫什么光明顶,臣胆敢猜测,这地方必定是明教老巢所在!只是这光明顶只闻其名,不知在何处,倒是颇费周折……”

“光明顶?!”

陆承启心中猛地一阵:“看来金庸老爷子并不是在胡扯啊,真的是有这么个地方!”嘴上却说道:“是了,这明教不是崇拜火么,所谓光明顶,应该就是永远都生着火的山顶,他们是叫圣火,对吧?”

许景淳一惊:“陛下……你真神了,你怎么知道的?”

陆承启当然不会说自己看过《倚天屠龙记》知道的,只是神秘一笑,说道:“推理出来的。许卿,你且听好了,明教让暗探盯紧一些便是,也不用大费周章。他们现如今像只丧家犬,哪里还能弄出什么声响来?若是知道了他们老巢所在,再三核实后,大可给朕上奏折,朕立即发兵征讨!”

“臣遵旨!”

许景淳不敢质疑陆承启的旨意,当即恭恭敬敬地说道。

“行了,还有其他要事吗?”

陆承启脑袋有点疼,都想请个病假回后、宫休息休息了。

许景淳说道:“暂无其他要事……”

“那你退下吧!”

许景淳向陆承启恭请圣安后,缓缓地退出了垂拱殿。

“明教?好像那方腊就是明教的,倒是得提防一下。要是和契丹人开战的时候祸起萧墙,那乐子就大了……”陆承启心中回想了一下方腊起义,要是像《水浒传》写得那么厉害,恐怕还真的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不过现在方腊都成了朝廷追捕的人,谅他也没时间,没空间施展了,这点倒是可以放心的。”陆承启心中稍安,按照《水浒传》的意思,北宋大抵便是给连绵不断的起义耗尽了国力,才给金人有机可乘,入主中原的。

“算了,算了,头疼,不去想这个了……”

陆承启大声叫唤道:“来人!”

一个内侍闻声,连忙进入了殿中:“小的在……”

“起驾,朕身子有些不适,回宫歇息一日!”

陆承启站起身来,摇了摇头,觉得整个脑壳都是疼的。

“遵旨!”

这内侍连忙去扶着陆承启,缓缓地走出了垂拱殿。

回到坤宁殿后,周芷若见了,连忙出来问道:“陛下,你这是怎么了?你还愣着作甚,请御医啊!”

那内侍连声称是,一路小跑了出去。周芷若把陆承启扶进坤宁殿后,才心疼地说道:“陛下,你可得爱惜龙体啊!”

陆承启笑道:“就是头有点晕,没事!或许是要感冒了,额……就是染上风寒,没什么大不了的……”

周芷若更是心急了:“风寒症可轻可重,这可怎么办?”

“朕休息一下就没事了……”陆承启说着,在周芷若搀扶下,缓缓地除鞋上了榻。周芷若又拿来一张衾被,给他盖上,柔声说道:“陛下你就安心歇息吧,暂时不要心忧政事了。”

“嗯……”陆承启应了一声,很快便睡了过去。看着一脸疲倦的陆承启,周芷若心中很是痛惜。不多时,御医便提着药箱,匆匆而至。周芷若低声说道:“陛下在休憩,可能诊脉?”

御医说道:“回禀娘娘,可诊脉无妨。”

周芷若点了点头,那御医便轻轻拿出陆承启的手臂,搭在了脉搏之上。陆承启翻眼看了一下,便又睡了过去。

诊断完两只手臂的脉搏后,那御医思索一番,才低声说道:“娘娘,陛下这是操劳过度,不是什么大碍。只要休养几日,再吃些药膳便是了。臣这就给陛下开张固神安体的方子。”

“有劳御医了!”周芷若把御医带出偏殿,那御医打开药箱,不一会就写就一张药方。周芷若立即遣人去抓药煎服,御医也留在偏殿,观察陆承启喝药后的症状。

就在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大娘,爹爹怎么了?”

周芷若正照顾着陆承启,拿着温水给陆承启擦拭额头,扭头一看,原来是陆绣。她连忙做了个嘘声的动作,轻声说道:“你爹爹身子不适,绣儿乖,去一旁玩,不要扰了爹爹,好么?”

陆绣点了点头,却没有挪动脚步,而是安静地在一旁,忧心地看着熟睡的陆承启。

不一会,那药已经煎好了,周芷若轻声地说道:“陛下,起身喝药了,喝了药再睡……”

陆承启睡得迷迷糊糊,应了一声,却起不来。周芷若连忙把药碗放下,扶着陆承启坐起身子来,然后才用汤勺吹凉了药,温柔地一勺一勺地喂陆承启喝药。

“真苦!”

陆承启也清醒了些,见到在一旁安静的陆绣,惊讶地说道:“绣儿怎么来了?今个这般乖巧,也不吵闹了?”

“爹爹身体不舒服,绣儿怎么能吵闹呢?爹爹快把药喝了,喝了药身体就好了。先前绣儿病了,阿娘也是这么给绣儿喂药的……”陆绣眨巴着眼睛,嘟着嘴说道。

陆承启笑道:“绣儿真乖!爹爹知道了,这就把药喝了!”他嫌一勺一勺的喝太苦,让周芷若把药端来,吹凉了一些后,闭上眼就是一口闷了。

见陆承启喝得急,周芷若心疼地说道:“陛下,吃个蜜饯,口中也不会那般苦……”

陆承启摇了摇头,缓缓地躺下去,说道:“不用了,梓童,朕休息休息就没事了……”

周芷若知道陆承启这是操劳过度了,也不敢再打扰他休憩,拉着陆绣的小手,一同出了坤宁殿,留陆承启一个人在睡榻上安心睡眠。(未完待续。)

第八百九十三章:引蛇未果

陆承启龙体有恙的消息不胫而走,哪怕是在提高商税的紧要关头,还是占了许多报纸篇幅。

这些“娱乐”小报,无不是猜测陆承启是为了说服大臣们不增商税,殚精竭虑,才龙体抱恙的。当矛头指向朝中“奸佞”,抗拒增税的声音便小了许多。民不与官斗,这是自古以来传下的教训,没有哪个真的敢和官府正面冲突,最多就是在家里或者酒楼茶肆抱怨几句,也就过去了。

别看二十税一很多,其实也就是5%的税率,哪怕是五税一,也不过是20%罢了。要知道后世天、朝的综合税率是全球顶尖的,差不多去到了35%,媲美某些欧美发达国家。可也不见税收用到了哪个地方,倒是养肥了不少公务猿。

人家欧美发达国家,高税收的同时也高福利,天、朝则是高税收低福利,真是非常奇葩。

但中国人能忍啊,只要有一口饱饭吃,就不会产生动乱。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还在乎你收多少税?

再说回大顺的商税,只交一次,不会有什么增值税、营业税乱七八糟的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相比起后世天、朝,已经是极好极好的了。

如果不是国库不堪重负,连年赤字,陆承启都不会使出这一招,实在没辙了啊!

税劵(国债)也不敢再发行了,利息已经差不多和皇家银行存钱利率持平了,发行也没有什么大意义。农税又是十税一(实际是五税一,夏秋两收)的低税赋,再不增税,恐怕是朝廷先运转不下去。

《大顺民报》很耐心地解释了为何增添商税,但百姓还是一样抱怨,无他,《大顺民报》在这两年的信誉一路下降,要拿回名声可不容易。

增税风暴,一闪而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痕迹。

腰缠万贯的商贾,根本不在乎是三十税一还是二十税一,不就是多交点钱么!

相对于交多点钱,商贾们更怕政策朝令夕改,一夜回到元绶年间,打压商贾。他们宁愿交多点税,也好过没有生意做。就当是花钱买平安吧,在一国做生意,总归是要交点钱的。大头你都赚了,不给点小头人家,这也说不过去啊!

预计的动乱没有出现,各地的捕快也松了口气。

如今的捕快已经纳入了军队系统当中,脱离了地方州府,待遇一切等同士卒、军官。这也提高了捕快的工作积极性,虽然不能算十品官,但当兵也不错,甚至在公干的时候殁了,朝廷也有补贴。不像十品官,就算你在任上挂了,恐怕也得不到什么抚恤,更别说军功田了。

捕快和十品官各有各的好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将捕快和地方州府隔开来,分属不同体系,也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几率。

现在的捕快(相当于警、察),就相当于先前的厢军,都有守卫地方的职责。甚至捕快中还有一种,叫做金衣捕快,手执弓弩,专门打击地方土匪、水寇的(相当于武、警)。金衣捕快实际上就是厢军的增强版,不同于普通捕快,而是军事化的训练,战时还要做士卒,充当军队的。

这次税制改革,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朝廷下令各地方的捕快、金衣捕快都要严阵以待。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怕出现什么乱子。但他们没想到,居然一切风平浪静,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两日后,陆承启身体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了,但他还是没有去垂拱殿,而是在坤宁殿研究着报纸,还有各地的监察司呈报。

“明教居然无动于衷?真是奇了怪了……”

陆承启本来还以为明教会伺机而动,趁着民怨来一波暴动的。没想到他们却偃旗息鼓,没有任何动静。

“他们这是怕了朝廷!”

周芷若缓缓地将一个桃子切开,温柔地塞了一片入陆承启的口中。

吃着鲜美多汁的水蜜桃,陆承启还是有点想不通:“他们为何不趁机起事?先前黄河决口,都忍不住要动一动,这次却这么老实……”

也难怪陆承启想不通,黄河决口之后,朝廷行动迅速,不仅当地有常平仓,各地粮食衣被也迅速运到,根本乱不起来。明教却不信邪,暗中鼓动百姓闹事,却始终不成气候,屡屡被镇压了下去,甚至百姓都明白了自己不过是受了蛊惑而已,日后再也不信这些流言了。

明教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唯有潜伏下来,等待时机。

可现在就是一个绝好的时机啊!

商贾的能量,比普通农户厉害多了。要是他们发狠,散尽家财购置刀枪,招募兵丁的话,绝对是能为祸一方的。

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这么忌惮商贾的缘故。一旦为祸,其害更甚。

不过因噎废食,也造就了中原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根源,慢慢地被西方列国超过,不复往日辉煌。按照陆承启对历史的了解,宋代是最有可能完成从农业国度到商业国度转变的时期,却毁于金人、蒙古人之手,实在可惜。

如今陆承启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一条与正史绝不相同的道路。

有时候,历史的改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事件罢了。更别说陆承启这个拥有绝大能量的人物,是能左右历史进程的。当然,左右历史进程的,还有反贼,额,也就是后世天、朝教科书上写的农民起义。

周芷若知道陆承启在担忧什么,柔声安抚道:“闹不起来不是更好,或许他们已经知道厉害了……”

陆承启忧心地说道:“梓童有所不知,这明教但凡还有一小撮人在,就能闹个天翻地覆。今个朕想引蛇出洞,引诱他们闹事,好聚而歼之,却不料他们不曾上当,真是狡猾啊!”

他不知道的是,明教不是不上当,而是根本没有意识到增加商税有什么意义。这也难怪,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你说增添农税,或许明教还有兴趣闹一闹。增加商税,在这些明教的狂热教徒眼里面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也就不会是一个好机会了。基于这种思想,他们自然要继续潜伏,好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未完待续。)

第八百九十四章:以乐教和

这就好比全力一击,却打在了棉花上,让陆承启极为郁闷。

周芷若善解人意地劝慰道:“陛下,这有何大不了的?只要民心尚在,他们就闹不起事来。待过得三五年,人心就更不向着他们了。介时他们就成了过街老鼠,恐怕都不用针对了……”

陆承启也明白周芷若的意思,就是清者自清。只要朝廷坚持新政,一直以百姓利益为重的话,明教就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缺少了新鲜血液,再加上天生的“老鼠”属性,明教恐怕连生存都难。

“但愿如此吧!”陆承启叹息了一声,“朕明日得去垂拱殿了,想必已经堆积了无数奏折……”

“陛下一年到头也没歇息过几日,就先停一下罢!这些折子,内阁大臣也能票拟的。若是真有大事,岂能不当面请示?”周芷若生得一颗七巧玲珑心,细声细语地劝解陆承启,让他好好修养几日。

陆承启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但他不敢放松啊。

做了这个皇帝以来,陆承启渐渐发现了这个时代的汉人,和后世汉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家国观念上。

说白了就是汉人有华夷的概念,却没有家国的概念。

在汉人眼中,谁当皇帝不是当,给谁交税不是交?只要能活得下去,管他谁做了皇帝!就是这种思想,硬是让异族遗祸中原数十次。最为惨痛的便是五胡乱华之时,还有金蒙清三朝,直接将汉人的脊梁骨都打断了。从此汉人要自称奴才,一副奴婢相。

有什么办法能让百姓形成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的概念呢?

陆承启自然而然想到了后世的现代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和国徽。

国旗似乎已经有了,陆承启先前倡导帅旗更变,变成龙旗,已经是国旗的雏形,也不用更换了。龙是汉人的图腾,旗帜上绣龙,代表着龙的传人,又是炎黄二色,极富寓意,不用再行更换。一国之旗做军旗,更能使军队与国家融为一体,让每个士卒都明白,他们后面就是国家,一旦他们退却,那家国就不在了。这样既能激发士卒的家国观念,又能增添士气,也不会因为帅旗倒下而四处逃窜。

说白了就是荣誉感的问题。

一支军队没有家国观念,没有荣誉感,就不是一支铁打的军队,是要被逐个击破的。

国旗好办,用龙旗就是。但国歌和国徽就有点难了,陆承启想着,既然龙是汉人的图腾,要不国徽也用龙算了。但转念一想,龙是皇家的象征,让百姓乱用,似乎连廷议那关都过不了。

思来想去,陆承启还是觉得用汉字做国徽比较适合,一来简单易行,二来认同感也会提升。

但国徽上面写什么字呢?

大顺的国号“顺”?

不妥,不妥。没有万年的皇朝,只有万年的汉人国度。

是了,用“汉”字不就行了!

陆承启一拍大腿,脱口而出道:“用‘汉’的篆体字,既能体现汉人是华夏主导,又能表明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一举两得啊!”

见陆承启高兴得手舞足蹈,周芷若在一旁惊愕地看着,良久才问道:“陛下,你这是……”

陆承启心情极好,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周芷若听得两眼放光:“陛下此举,当可巩固民心!”

“这是自然,有这三样法宝,朕就不怕异族人再入侵中原了。家国在身后,谁敢后退一步?”陆承启洋洋自得地笑道。

周芷若皱眉道:“也不能这般说,还是得防备一下的……”

“梓童说得是,龙旗、汉徽不过是象征罢了,乃是我汉人脊梁骨,是内里精神。但外在也是要硬壮才是,没有强大的军队,如何护卫我汉人大好河山?”陆承启也没有冲昏了头,还是分得清主次的。

“那陛下打算用那首曲子做国歌呢?”

周芷若倒是最为在意这个,乐曲在这个时代,可是担任着教化民众职责的。有个成语叫“以乐教和”,出自《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

周朝之所以能传国八百载,在于政治、社会、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措施很多。而对教育文化关系密切者,则为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乃集前圣之大成,其范围泛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诸如冠、婚、丧、祭、乡射、朝聘之类,其仪文度数之周详严密,实为世界各国所仅见,而其宗旨则不外乎调节性情,使人日从善而远罪也。

周公制礼作乐,实际上为一件事。‘乐自内出,礼由外作。’乐主和,礼主敬,乐是情之不可变,礼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後合乎理。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