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大臣、众上一品官(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这些辅弼君王的官职,多为虚官)等人与辽国使者就坐。其后的三行则改为矮坐凳,三人分享一张矮餐桌,入座者也为朝廷重臣,如各部尚书、各枢密使等。额,要不是陆承启还没有子翤,或许连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要宴请上了。

其余大臣以及辽国低等随员的座位设在大殿之外、两旁偏殿的廊檐之下,同为三人一桌,桌上摆设环饼、油饼、枣塔垒成的“看盘”,纯为装饰,不许真吃。此外尚有更为低阶的军官,如御前侍卫和陪射禁军,则是在“山楼”之后排设席面。真是天子请客,倾朝赴席,人数众多,场面格外的浩大。

整场宴会的持续时间相当之长。以致必须分成上下场,称为“前筵”与“后筵”。上半场一共为饮五盏酒的环节,下半场则为四盏酒。每一轮都包括三杯酒,由一部尚书带头首先向陆承启敬酒。群臣陪饮;再向内阁首辅敬酒,群臣陪着喝;最后是象征性地给其他部门的百官敬酒,大家伙一起干杯。

这一轮轮的展开很像是在表演,遵循着严格的程序。殿栏杆前会站有一位称为“看盏”的教坊艺人,每次敬酒。他都会用抑扬腔调高唱“斟御酒”或“斟酒”,同时把双袖像仙鹤展翅一样舒开,再缓缓落下,拂落在栏杆上。

然后,陆承启会举起酒杯,从东向西展示,表现出邀群臣共饮的姿态。因为殿外的宴席看不到殿上动静,所以殿门边还会站着一群“宣赞”,轮班随着皇帝的动作躬身扬声宣布“饮酒”三次,这时群臣需齐齐站起。向陆承启行礼,立着把杯中酒饮尽,并再次行礼,然后才能就座。

如此周而复始地重复五轮,想必颇为辛苦,所以很人性化地安排了中场休息。有趣的是,休息时,按照礼仪会派人来赐给群臣各种绚烂的人造彩花,群臣都需将这些花儿簪到冠上,然后一群大男人花枝招展地重新上场。

陆承启则会起身回避改穿便服、小帽。本来帽上也要簪些小花。陆承启大是皱眉。重生的他,哪里肯带花,这根本不符合他的审美嘛!拒绝之后,便回到御座。这时候。“后筵”才算开始,仍是一轮轮的敬酒饮酒,到第九盏才算终席。

皇帝宴请自然不能仅仅是喝酒,从第三盏起,开始由太内侍们跪着把下酒熟食传递到各张餐桌上。

非常奇怪的是,相对大顺朝丰富到眼花缭乱的美食。这场最高规格宴席上的馔品倒更像是简餐。

每一盏提供的吃食从三种到五种不等,大都包括一种烤肉或烤串,汤羹或水饭、带汤米线一道,以及类似包子、烧卖的带馅点心,烧饼或肉饼,甚至会包括什锦咸菜。显原来这些简单的菜式,主要考虑上菜便捷,摆设整洁美观,与宴人吃起来也利索干净,避免吃相不雅。

也是从第三盏起,在伴随着百官酒的舞蹈之后,会有一场花样纷呈的短暂表演,依次为杂技、类似群口相声的“杂剧”片段、男子蹴鞠、女童群舞等等。

这种安排不仅为了场面漂亮,也是留给大家吃饭的时间。可是,每一次内侍们送上食品之后,群臣还是要起立谢恩,所以整个宴会都在不断起身、行礼、归坐当中重复,谁也不可能吃个踏实。

这样繁琐的礼仪,别说陆承启,就是契丹使团他们也不大有吃的兴趣。但是毕竟整个宴席过程漫长,其间难免肚子饿,可以随手拿个肉串或者馅饼之类聊以充饥。这么多菜也不用怕浪费,按照习惯,这些食品事后可以由大臣们带回家,再分赠给亲友知交,以示皇恩雨露均沾。

这一场宴席,不仅大家吃得不开心,花费也是不小的。单单所用食材,也须几万贯钱。要不是契丹使者这么多年第一次来,厉行节约的陆承启,可舍不得花这个冤枉钱。

但想到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增长,皇庄一月也有六十万贯的收入,这点小钱还是花费得起的,陆承启才点头同意大张旗鼓办宴席。

好不容易宴席总算过了第九盏敬酒,陆承启用的是白开水,自然是一杯杯喝得面不改色。可一些酒量浅的重臣,此刻便显得有些醉醺醺的了,以工部尚书黄锡时为最。陆承启连忙差遣内侍送他回家,已经七十多高龄的黄锡时,陆承启还真的怕他一个不小心中风就挂了。

待得到了戌时三刻,这场累人又不饱的宴席总算落下了帷幕。陆承启退场之后,内侍、宫女们才能用饭。陆承启自是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不然肯定会说腐朽的封建社会的等级过于森严了。

龙辇起驾,不多时便到了安化门。此刻安化门上张灯结彩,好似过节一般。陆承启忍不住问道:“为何这般结彩?”

射箭功臣的卢尘洹陪伴左右,他倒是眼尖,看见了灯彩上面的字,他笑道:“这是百姓们恭贺陛下伴射得捷,所以张灯结彩。”

待得行近之后,陆承启也看到了灯彩上面的字,疑惑地问道:“卢胖子,你识字?”

卢尘洹赶紧说道:“识得不多,也就千余字。”

陆承启笑道:“不曾想你这胖子还是个文武全才。与朕说说看,可是会武功?”

卢尘洹倒是没有隐瞒,说道:“末将的确会武,而且武艺不差,寻常大汉,二十余亦不能近身。”

曾经是金庸迷的陆承启,对武功颇感兴趣,继续问道:“那你会些什么功夫,九阴真经会吗,九阳真经会吗?或者是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阳指,六脉神剑……??”

陆承启说了一大堆武功的名字,卢尘洹都苦笑地摇了摇头,说道:“这些武功,末将从来没有听过。”

闻言,陆承启微微有些失望。但他很快又提起了兴趣,问道:“那你会些什么武功?”(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七章:吐纳功

卢尘洹不敢隐瞒,老老实实地说道:“末将也不知道是什么武功,末将那师父说了,这套功夫,不过是江湖上二流的功法而已。”

陆承启闻言愕然:“还真的有江湖啊?不对,你是说二流的功法,二流的功法也能这般厉害?”

见卢尘洹一脸不信的模样,卢尘洹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良久才慢慢憋出一句话来:“末将从未踏入过江湖,只是听师父这样说。江湖是个什么模样,末将倒也想知道。”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市井之中。江湖说穿了,就是一种规矩,约定俗成的规矩。陆承启不知道,他亲政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好像已经触动了某个阶级的某个利益了,以至于坏了所谓的江湖规矩。

所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陆承启建立监察司,吓得所有官吏不敢伸手,这是坏规矩之一。设皇家军校,提升武人地位,惹得诸多文人不满,这是坏规矩之二。设皇家大学,又触动了天下读书人的地位,此乃坏规矩之三。设皇家银行,使得铜钱再一次充盈市场,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此乃坏规矩之四。

好在没有触动天下地主最根本的利益——土地,不然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要是弄得天怒人怨,陆承启的皇位也怕不保啊!

好在陆承启即使没有这样的见识,也知道此刻不宜求快,而要求稳,才使得暗流汹涌的大顺朝野内外,没有爆发点而已。首先,陆承启的改革,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些地主阶级不敢轻易造次。其二,这些所谓的规矩,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要不怎么称之为“潜、规则”?最后,他们也知道占不住大义的名分,闹起事来他们不占便宜,只能采取迂回战术。旁敲侧击,好让陆承启回到“正轨”之上。

这些天,已经有不少官员,如侍御史、朝议、奉直大夫、左右谏议大夫在例朝之上,向陆承启弹劾某些官吏了。说什么执法过严,这不是在暗示着陆承启设立的监察司对他们的监督太严,犹如一把利剑悬在他们的头顶之上吗?

陆承启冷眼看着他们上窜下跳,并没有表态,而是把这些弹劾奏折留中不发。暗地里派监察司调查之后,发现这些都是刚直正气的好官,不少是为民做主的父母官。这些所谓的正直清官弹劾比他们更有才干的县令一级的官员,内里打的是什么主意,陆承启不清楚,他也捉不到这些正直清官的把柄。

为什么明代的锦衣卫、东西二厂被官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哪怕是清官都畏之如虎,皆因他们是疯狗,能把没渎职、没贪污、没尸位素餐的清官给整倒了,这样的厂卫,哪个官员不怕?

陆承启竭力不让监察司出现这种情况,一直以来,他手中还掌握着一支暗中监察监察司的队伍,就是怕监察司变成那样的人见人怕的疯狗。

可哪怕是这样,这些一直缺乏监督的官员,还是感觉浑身不自在。对监察司恨入骨髓。正是明白这一点的陆承启,绝不会轻易撤办监察司,而且要坚定不移地办下去。这样会形成一个无形的威慑,让这些官员不敢为所欲为。时时警醒自己。

这些正直的清官,有时候比贪官还可恶。他们以打击别人为乐,一日不弹劾别人好像就浑身不自在。似乎天底下就他们最正直,最忧国忧民,没了他们,大顺朝就要亡朝灭国一样。陆承启心中只会说。这些人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逮谁咬谁,比疯狗还疯狗。弹劾之词还非常冠冕堂皇,引经据典,骂人都不带脏字的。要不是熟读经典,还真就不知道他们在骂些什么。

贪官还会认真办点事,这些清官除了一日到晚忧国忧民,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事情,只会端起饭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看哪一个不顺眼了,把人家祖宗三代做的事情都抖得出来,一件件批、斗。看来批、斗这样的事情,中国还真的就是源远流长。

这也是陆承启肯放过大部分贪官的原因,上梁不正下梁歪,整个官场风气都是这般,有些心智不坚之人,难免也行差踏错。只要迷途知返,陆承启都既往不咎。他也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官员都打下去了,那样的话,这么多活谁来干?还不得累死自己!这些官吏,还是有几个能臣干吏的。尸位素餐的,都被监察士揪了出来,陆承启打发他们回家养老去了。

言归正传,陆承启可没想这么多,他想到的只是前世武侠小说里面的江湖,那些个高来高去的武林高手,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可惜真实的江湖,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多了。

陆承启回过神来之后,忍不住问道:“卢胖子,你说朕能练武吗?”

卢尘洹闻言,吱唔半天说不出话来,末了才委婉地说道:“陛下根骨已成,除非洗经伐髓,不然练武也难有寸进……”

陆承启心下黯然,哪一个男人心中没有武侠情怀?空有宝山,不得其入,实在让人失望。一再追问下,陆承启才明白,自己错过了练武的最佳时期。要是习武之人,自小便要用草药洗浴,内服草药熬成的药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历时十余年,天资不错者可有小成。这是在熬炼力气,以陆承启这不到几两的膀子肉,还是想想就算了。

别说自小熬炼力气,就是现在政务这般繁忙,他也没有时间练武啊!陆承启可不想成为明代后期那些个什么炼丹皇帝、木工皇帝一样,成为练武皇帝,不问政事。

知道错过了之后,陆承启只是一阵失落而已,没有什么不舍的。卢尘洹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陛下,末将有一套吐纳功,只是见效甚慢,几十年未必能有小成。配合陛下提倡的五禽戏,或许能有奇效。”

当下,便把口诀要领说了出来,其实也挺简单,就是一套控制呼吸意念的办法,倒是可以舒缓精神。陆承启不算愚笨,卢尘洹说了几遍,就记住了。

两人说话间,已行至宣德楼前,只见长安城百姓已经自发地搭起了一座灯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卢尘洹把陆承启送到这,便不能进去了。再进去就是皇宫之中,按制他是不能进去的。别说他小小一个指挥使,就是朝廷重臣,官至一品的大官,夜晚也进不去皇宫之中。有甚么要紧之事,只能通过夹缝递书的方式传递信息。(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讦

卢尘洹恋恋不舍地看着远去的龙辇,他倒是没有愣头青到问陆承启他到底有没有官升。别看他是一个胖子,外表憨厚,好似一个愣头青一样,其实内里却是鬼精鬼精的。

这种人,每日都在揣摩上意,曲意逢迎,深谙官场门道。一般的上位者,被轻轻拍了马屁都不知道。陆承启也是这样,哪怕贵为天子,可经验的东西,不是位置高就能决定的,最起码他没看出来,这卢胖子是装的。

阅历这东西,确实和接触的事情有关。陆承启虽然每日都在监察文武百官,可也不能一一判定这些人是忠是奸。人性有时候就是这样,有的人大部分时间是善良的,可在特定的情况下,善良人做起恶来,比恶人更可怕;有些人做了许多恶,到头来救活了一些个孤儿,能说他是善良的吗?

人性,最难揣摩了。或许一怒为恶,一喜为善,皆因环境改变而改变。陆承启没有足够的阅历,自然看不出卢尘洹的内心。就算是有了足够的阅历,也不一定看得出来。正所谓“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坟。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陆承启对于人性的把握,还是差了些火候,不知道天下人为何要维护一个皇帝。地主阶级维护皇帝,因为皇帝是最大的地主;官员维护皇帝,是因为升官发财,卢胖子又何尝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呢;而百姓拥护皇帝,是皇帝总算是让他们有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陆承启的经验不足,会给他带来什么的灾难?那就只有天能预测得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时想要造反,还是不容易的。天下的民心,还是向着大顺的。毕竟百余年的传承,人心所向。但如果民心不在了,可就有危险了。中国的百姓最能抗压,只要还有活着的希望。他们就不会起来反抗。但无论弄出什么动静,都将是陆承启的宝贵经验,为他的政治智慧,添砖加瓦。

一路穿越长廊。来到仁明殿。陆承启下了龙辇之后,接着长明灯的烛光,轻步地走上了台阶,推开了朱红色的镂雕大门。只见美人伏案,睡意正浓。

陆承启心疼地走到周芷若身旁。弯腰把周芷若小巧的身体抱起来。却不料这一动,直接把周芷若惊醒了。她半睁着朦胧的睡眼,见到是陆承启,不由地放心下来,继续沉睡。

陆承启轻轻地把她放在柔软的龙凤床上,为她盖上了丝织被,于烛光下,俯看她那柔美的脸庞。周芷若的美,不是那种如同仙子出凡入圣的美,而是一种接近地气。被大众认可的美。一张稍显圆润的脸蛋,吹弹可破的肌肤,显得既活泼又可爱,是一种柔美的风格。加上她生自书香门第,自小琴棋书画皆通,为她增添了几分书卷气。

陆承启越看越爱,男人便是这样,对于美女,免疫力几乎为零。也是陆承启来自后世,受过的教育也是一夫一妻制。才没仗着皇帝之势,大选嫔妃。要不然换了个人,说不得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全都充斥满了后宫了。

所谓“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这是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根正苗红的陆承启,自然是明白的。他也知道,若是“君王从此不上朝”,大顺朝恐怕也玩完了。皇帝不是容易当的,各种礼仪。各种政事,各种劳心劳力之事,都需要一一过问操心。皇帝也是最为孤独的,不然也不会称孤道寡了。

陆承启看着看着,也来了睡意,自己侧身躺下之后,很快便进入了睡眠之中。

窗外繁星点点,月渐西移,又是一夜。

翌日,乃是例朝。卯时不到,陆承启便要起身准备了。龙衮的穿着是繁琐的,绛纱袍、蔽膝,需得方心曲领穿戴。此外还有通天冠、黑舄等物品。

龙衮穿好之后,还需要化上淡妆,增加皇帝的威严所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才前往紫宸殿,为早朝做准备。其余京官,已经陆续排好了队,准备奏乐一响,便前往大庆殿上早朝了。

卯时三刻左右,奏乐响起,百官鱼贯而入。仅五品以上,能入大庆殿议事,五品以下其余京官,皆在大庆殿外。若有刮风下雨等天气,才能进入侧殿旁听。

陆承启就位后,百官一同唱诺,大抵是问候皇帝起居如何。接下来,就是朝议了。其实陆承启对于这样的制度,并不喜欢。这样的办事效率太慢,一般都陷入了互相攻讦的场面。如果不是历朝历代都要上早朝,恐怕陆承启早就废除这样的仪式了,流于表面,没有一丝内里的东西。

这个时候,通常是一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做的御史台等官吏跳出来,弹劾这个,弹劾那个的时间。而一般都是睡眼惺忪的陆承启,了无兴致地听着他们引经据典,讲得唾沫横飞。好在他记得他是皇帝,不然早就不顾形象,拿来甜点茶水,在一旁看戏了。这可是活生生的宫廷大戏啊,在别处哪里见过这样的真人上阵,争得面红耳赤,就差赤身肉搏的场面?

只听一个御史中丞率先发难,在陆承启问过有事启奏之后,立即端着朝笏跳出来说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陆承启认得他,乃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瘦弱老头,两颧骨颇高,一副山羊胡,若不细看,还真道是山羊成了精。此人唤作李然,也算是两朝元老了。这人说好听点是刚正不阿,说的不好听,简直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天生正义感过剩,对于任何事情都看不过眼。御史台在他的带领下,渐渐养成了疯狗一样的特性,逮谁咬谁。管你是一品大员还是不入流的小吏,有点小错,或者奏折里带着一点点抨击皇家等事情,都一样被他们弹劾得好似不把他们官职拿下,大顺朝就完了一样。

御史台又是监察百官的表面工具,与监察司一明一暗,陆承启奈之不何。毕竟是门面功夫,太祖钦定的部门,虽然不靠他们成事,却也不可轻易撤裁。

既然如此,唯有老老实实,竖着耳朵听他们乱吠咬人了。陆承启无可奈何地说道:“准奏!”说完这句话,他已经恨不得把耳朵堵起来了。谁天天听着别人打小报告,也是很烦的。更何况是当众弹劾,这不是在打陆承启的脸,说他不会用人吗?

果不其然,李然说道:“臣要弹劾工部尚书黄锡时!”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惊。比前一次御史台联合弹劾报纸一事,更让众人吃惊。黄锡时是什么人?两朝元老,已然七十多岁,眼看一脚已经进入了棺材之中,御史台还不放过他,难道是御史台想弄出一些什么玄虚?(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章:乌台奏表案

陆承启也被李然的大胆震惊了一下,他却没有说话,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瘦弱老头,等着他的下文。

黄锡时也被震惊了,作为公认老好人的他,想不通为何会被弹劾。前些时日是弹劾一些执法过严的官吏,隐射监察司;再前些时日是状告诸多报馆,隐射的是他们御史台的作用被大大降低了。这些都师出有名,讲得头头是道,陆承启深以为然,偏偏就是不采纳。经过半年多的锻炼,陆承启已经渐渐明白了,他不能一下子就敲定主意,要模凌两可,不然的话不仅打击手下的积极性,还会使得自己变成这些官员所认为的独裁者。虽然他的确是一个独裁者,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哪一个不是独裁的?不独裁的,最后都是亡国灭朝的下场了。

李然置文武百官哗然于不理,仍然自顾自地说道:“昨日工部尚书黄锡时上奏乞骸骨,于奏上说‘陛下知吾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吾老不生事,或回乡养老宜之’。其‘新进’、‘生事’等语,岂不是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黄锡时这才明白自己为何被弹劾,他上奏乞骸骨的原意是,他认为自己老了,做了一辈子的官,临到老被派去工部做尚书,没有什么盼头。还不如回乡安度晚年。那句话的意思是,皇上你知道老臣已经不适应时代了,很难再跟得上一些新晋后生和一些新生事物。应该知道老臣不会弄新玩意,只适合回乡养老。

而李然抓住“新进”、“生事”两词,歪曲其意把“生事”变成了攻击陆承启新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黄锡时对陆承启重用新人的贬称,认为他是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这时候的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遣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李然看到了黄锡时的《乞骸骨谢上表》,立即从中挖出两个词,成为他攻击黄锡时的重要武器。

而他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陆承启摸不清楚,肯定不会是冲着黄锡时去的,一个即将入土的老臣,对他们一点伤害都没有。那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矛头对准哪里?或者仅仅是为了名气,想要踩着黄锡时上位?

这时候,监察御史贺礼曾、皇甫亶,国子监祭酒王子傅后脚杀到,引经据典细数黄锡时这些年来的政治上的过错。连陈年旧事都一一数出来,可谓做足了功课。

最后这些人一唱一和得出结论:“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