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的菜肴,多是以羹为形式,其实就是把肉煮烂了,溶在汤中,称之为羹。这样的羹,古人认为最是补人,所以从西周到后世,羹都是一种很常见的烹饪方式。

周芷若没好气地锤了两下陆承启,嗔道:“臣妾没有练好厨艺,是绝对不敢再给陛下尝的了。这些可都是御厨的拿手好菜,保证陛下没吃过!”

这句话倒是很正确,不同于其他朝代,此时的大顺,已经有了炒菜这一烹饪方式,而一些古老的烹饪方式也保存了下来。这就形成了一道奇观,陆承启可以天天品尝到不同风味的食物,还不带重样的。

这里固然有皇室奢华的因素,但中国传承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也是主因。陆承启说道:“哦,这倒要仔细尝尝看。”

说罢,让内侍端上菜肴,果然是陆承启未曾见过的菜式。雕龙画凤的雕工,把一个装饰的萝卜都刻的栩栩如生,让人食欲大增。

一顿午膳,在愉快的时光中很快便过去了。周芷若见陆承启被堵在垂拱殿之中,暗觉好笑。可她也没有办法帮陆承启解围,唯有等到酉时,宫门即将关闭,才能把这些人驱离皇宫。

午膳过后,再逗留了一会的周芷若,恋恋不舍地叮嘱陆承启不得太过劳累,才施施然出了垂拱殿。此刻太阳正猛,周芷若身后的宫女都撑起了凤罗伞,遮蔽阳光。

周芷若径直从这些御使官身旁经过,连正眼都不带瞧的。这些御使官也算是坚韧,兀自念着死劾书。周芷若心道:“这些人,脑袋里面真的有问题。遮莫别把黄尚书整不倒,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御史台四十七名御使官,除了正在念着死劾书的皇甫亶,皆看着气场庞大的周芷若,莫不赞叹周延华生了个好女儿,这么快就抓住了帝心。

这些御使,你道他们真的没有七情六欲,好似圣人一般?其实他们心中,肮脏污秽的想法,未见得就比别人少了。眼看着同僚一个个升官,他们哪里不急。被李然一再教唆之下,立马鞍前马后,上窜下跳起来,为的不就是增添点政绩,不让监察司独占鳌头吗!

要是政绩拿到了,人人都有官升,那就是皆大欢喜了。这也是为什么这几次来,御史台都出奇一致的缘故。说白了,还是利益使然。他们不见得就真的是要死劾,为的只是一块垫脚石罢了。

一个白日的时光,匆匆流逝,待得酉时三刻,宫门关闭,这些御使官员才在内侍的扶持下,出了皇宫。他们即不饿又不渴,主要是晒得头昏眼花,半天没缓过劲来。

李然还想第二日再来,有些官小的御使,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未完待续。)

PS:  成绩有点惨淡啊,是不是写的真的不好?我自己读起来,还是觉得很有可读性的啊……

第一百五十三章:三司制

听得内侍报告,那些御使官已经被“赶出”了皇宫,在垂拱殿憋了一日陆承启,总算把这群瘟神送走了。松了一口气之后,才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只是坐了许久,坐得腰酸背疼。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得想个法子,让这些茅坑里的石头,知难而退才是……”陆承启在内侍、御前侍卫的簇拥下,一边走向仁明殿,一边思索着这个问题。

“难不成,真的个要与他们躲猫猫?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陆承启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似偷了人家地里玉米的少年一样。

此刻天尚未黑,只是已然近黄昏。太阳依旧毒辣,好似在最后的一个时辰内,要挥散着一日的热量。仁明殿之中,周芷若已经在翘首等待了。

陆承启推开仁明殿的朱门之后,周芷若从一篇报告中回过神来,对着进殿的陆承启笑道:“皇上,你可算是把那些顽固御使官给熬走了,真是苦了你了。”说罢,“扑哧”地笑出声来。

陆承启得意地说道:“这些人,还想用这一招逼朕就范,简直是痴心妄想。若是比耐心,可没有一个人比得过朕!”

周芷若假装奉承地说道:“是啊,陛下是有耐心,耐心大了去了。有耐心,才会动作这般大,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规划好了。不然的话,这些御使啊,怎么会想方设法,旁敲侧击陛下的新法?”这样的反话,陆承启是要反着来听的,周芷若这不是在讥讽他施政的过错吗!

陆承启愕然,说道:“梓童,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难道是又有人乱嚼舌根?”他还真不信,前一个内侍被他杖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谁敢这般大胆。不及生死依旧乱嚼舌根?

周芷若叹道:“陛下,你的疑心病太重了。臣妾并不是有谁告诉这样的道理,而是自己想通的。想必陛下也忘了,大顺民报馆。还是臣妾在操持着。这些个消息,已经被那些文人举子,写烂掉了。只是臣妾过审的时候,不准他们发而已。陛下,臣妾认为。他们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你确实是操之过急了。就拿盐税来说,突然把官营的盐变成民营,可知这一举动,已经引起动荡了吗?”

陆承启从未听过这方面的暗报,心中诧异不已,也许是他的观念出了偏差。灵魂来自后世的他,怎么会知道盐这个在后世几乎不值钱的东西,在这个时空,居然是奢侈品?

陆承启不解地问道:“引起了什么动荡?”

周芷若叹道:“看来陛下真的一无所知。大顺朝里面。原是二府三司制,陛下总该有了解吧?”

二府三司制,指的是宰相掌政,枢密院掌兵权,三司指的是财政机关,最高长官原是三司使,职权不在参政知事之下,号称“计相”,乃是从二品大官。三司建立的初衷,为的是分割相权。后来三司发展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管的部门。它的职权范围涉及了原来的兵户工礼吏部的事务,甚至连监察部门的职权也受到了侵犯,而且还包办了地方州县的所有财政事务。

三司制度虽然在开始的时候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朝廷的财政的能力,但时间久了必然导致机构的过分臃肿。行政效率低下,这种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局面,不符合先皇的分权制衡,防止任何一种势力做大的治国理念,所以在先皇时候,已经废了三司使。把三司分成三个部门。

第一个是盐铁司,长官是盐铁使,正五品官。盐铁司总的来说就是做一些官营的买卖,掌管掌全国茶、盐、矿冶、河渠及军器之事。第二个是度支司,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长官为度支司,也是正五品官。第三个是掌户口及赋税,长官为户部司,同样是五品官。只不过户部司隶属户部,其余两司互相独立,把财政大权一分为三,有效地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陆承启当然是知道二府三司制的,点了点头,等待周芷若的下文。只听周芷若继续说道:“二府已经被陛下拆分成内阁和枢密院、军事参谋部,可以算是三府制度了。而三司,却是动荡的根源。陛下一下子把官营的盐,放权到民间,可是让天下盐商,都恨死了陛下。他们手里的盐钞,已经不值钱了,他们能不闹事?或许陛下还不知道,京兆府、川蜀一带的盐商,已经怨恨久矣。现在盐价一跌再跌,这些人走投无路,肯定要闹事的。”

陆承启非常不理解:“盐价跌了不是好事吗,难道要像先前那般,每斤食盐,皆要百多文钱,还只是粗盐。精盐的价格,堪比黄金,百姓如何受得起?”

周芷若叹道:“陛下,这是因为先前国库无余钱,才没有能力调理盐价而已。若是文宗时期,但凡盐价超过三十五钱,就敛藏入库而不发卖,以使盐价上涨;如果超过了四十钱,就大批发放库存的食盐,以抑制商人的暴利,使盐价保持稳定。而盐钞的发放是有定额的,推行数十年,朝廷赖以为利。可陛下一刀切之后,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现在每斤盐不过十二文钱,连运费都比不了,各地百姓吃盐更是困难……”

听了周芷若的话,陆承启宛若被人敲了一记闷棍。他原以为,这是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却不料现实与他的想象,差了十万八千里。盐价是降了,可百姓吃盐更难了。陆承启感觉脸被扇得火辣辣,不知说什么好。

良久,陆承启才说道:“朕不曾想,没有调查就施以新政,危害居然是这般大。多亏了梓童提醒,朕才没有酿成大错!”心中也是很心悸,若是引起民怨,后果不堪设想。

周芷若幽幽地说道:“陛下可能不知,臣妾掌管皇庄,已经在各地调运了不少食盐,进行贩卖。虽然供不应求,价格还是上不去。每运一次,都要损失千贯钱财。若没有这样的拖累,以皇庄远洋贸易的之利,何致一月仅入六十万贯?陛下,你可要好好思虑一下,如何调理盐政了。”她掌管皇庄,果然见识是比陆承启多了很多。哪怕陆承启是学金融出身,也比不上有实践的周芷若。实践出真知,乃是天下至理!(未完待续。)

PS:  也许是股市惨淡,影响了订阅的数量……

第一百五十四章:朕之窦后

看着已经嘴唇上长出了点点绒毛,原先有些稚气的脸庞因为亲自掌权了大半年之后,已经隐隐有了些皇帝喜怒不定的特质。但眉宇间的稚嫩,还是看得出来的。

周芷若微叹一声,说道:“陛下,有些话,臣妾原本不应该说的。只是……你太容易被人看穿了,臣妾忍不住,需要提醒一下。”

陆承启自认为自己做一个上位者还算可以,怎么会容易被人看穿?口中忍不住问道:“梓童为何这般说?”

周芷若幽幽地说道:“别人臣妾不知道,可陛下的脾性,臣妾在这大半年里面,已经摸得七七八八了。陛下回忆一下……哦,臣妾忘了陛下的失魂症尚未好。臣妾这样说好了,先皇在时,国内局势很是平稳。虽然没有陛下这般大胜契丹,可也算是国泰民安。先皇的心思,就连后宫嫔妃,也无一能猜得透,更别说底下的臣子了。只不过终归是罢了瞿相,酿下唯一污点。可先皇这么做,也是为了陛下能早日掌权啊!”

陆承启点了点头,近些时日,他也发现了,做一个上位者和做一个皇帝,那是截然不同的事情。怪不得最近好似寸步难行,原来根源是出在这个地方!

“梓童说得很好,不错,朕确实太过于容易被人看穿了。”陆承启承认了自己的失误。

见陆承启这般诚恳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先忐忑的心,周芷若的内心也平静了下来,一一指出陆承启处理政事的不当之处来。“陛下犯下的第二点错误,就是操之过急。有道是,治大国如烹小鲜,陛下自己都经常挂在嘴边,怎么一做起事情来,就风风火火,不顾一切呢?臣妾知道。陛下是为了大顺好,为了百姓好,可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的啊!就拿这次开盐场一事来说。陛下显然是低估了食盐对大顺的影响,才导致了这般后果。”

陆承启虚心地接受了她的批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监察司也不知道为何,对这样的事情。竟然没有上报。可他忘了,这样的施政错误,是他这个皇帝亲自下旨实施的,监察司又没有权力监督皇上,督促皇帝的谏院,又被他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先皇时,曾设谏官六人﹐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为谏官。不兼领其它职务﹐专任谏职﹐并诏谏院为独立机构﹐但不久谏官缺而不置﹐谏院又名存实亡。

大权皆掌握在陆承启一人手中,施政若没有详细的调查,就算是本意不坏,也难免事与愿违。王安石的案例还历历在目。为何自己一做起来,就忘记了呢?

陆承启叹了一声,说道:“梓童果然是朕之窦后,有梓童在,朕也不怕再犯这类的错了。只是盐政一事,还望梓童教朕!”陆承启口中的窦后,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汉景帝的母亲。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男,从地位低下的侍女跃为汉文帝皇后,又亲历“文景之治”。身为汉景帝母和汉武帝祖母得享高寿,史称窦太后,乃是贤后的典范。窦后出身贫苦,同情百姓的悲惨遭遇。常劝文帝节俭,减轻百姓的负担,她笃信“黄老”,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施政思想,影响了两代皇帝。才有后来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扫平匈奴打下了基础。

见陆承启以窦后比喻自己,周芷若脸上一红,说道:“臣妾哪里敢自比窦后,这些都是臣妾自己想出来的。盐政一事,陛下若想解决,也很简单。臣妾愚见,只需再行官盐之制,其害自解。”

陆承启对周芷若的期望太高了,听了这个方案,不由地微微皱起了眉头,不置可否。稍停一会,继续问道:“不知道朕犯下的其余错误是什么,还望梓童一一指出!”

周芷若看着陆承启严肃的脸庞,突地“扑哧”一笑,说道:“这就是陛下第三点错误了,没有一点人君的气度,事事都听从下面官员的意见,这虽然是展示了陛下的胸怀宽广,可有损皇家威严啊!陛下须得时时牢记,权力要紧紧握住,任何人都不能染指!”

陆承启心中一凛,声称受教。灵魂来自后世的他,或多或少会把后世一些作风带到这个异时空里面。这样做的效果尚未体现出来,可着实让人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从而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周芷若最后总结道:“或许陛下也想得很多,但想得不够透彻。臣妾常听父亲说,谋定而后动。臣妾的理解是,若看不清楚一件事、有关联的几件事之间的联系,以及背后的本质,就不要轻举妄动。有道是‘不谋势而取利者忘,先谋势而后谋利者易’,但凡大事,先占了势,陛下就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

陆承启听到这里,突然有种感悟,那就是自身的修养不够。一个帝王,往往要思考比别人更多的东西,不然他的皇位就不稳固。第一,要分析天下之势,百姓之势,群臣之势,自己之势等等,分析透了,才能如鱼得水,操控自如。第二,就是修养问题,能不能宁静自我,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先前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做到了家,其实功夫还不到别人的一成。

帝王之术,其实就是研究和审慎的对待任何一件小事儿和琐事,都必须以宁静致远的心境才能看透势和局。看透势和局是处理好这些事情的前提,而一位帝王的能力无外乎就体现在对势和局的掌控。陆承启这才算是摸到了一点门槛,却还没有登堂入室。为什么曹操能让这么多手下为他卖命,刘备能集齐五虎上将?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帝王之术,御下之术。

曹操用人,凡有真正能对势见得通透之人或有其它特殊能力的人,必厚待之,凡庸俗者必远之,有真才学之人虽在敌营曹操必想尽办法掳来为操所用;赏功罚罪;量才用人;众谋士之建议凡符合或有利于势之态势,曹操一一纳言。

刘备以人格魅力,感染了其他人,因为他没有曹操这般大的势力,只有以诚待人,哪怕礼贤下士也在所不惜,这才能让别人为他卖命。两种都是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如何用人。只要掌握了这个,哪怕陆承启再不学无术,也不怕手底下的人糊弄他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五章:夫复何求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妻。一个贤内助,会在你失落的时候,开导你;在你事业低迷的时候,与你同共甘苦;在你彷徨的时候,为你分析当前大势,让你看得更加透彻……所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有一个贤内助,起码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周芷若身在大官之家,对于权势一道,自小便耳濡目染。在这方面,肯定是要比没有接触过太多官场黑暗的陆承启强多了。这些话一说出来,不算太笨的陆承启,总算也略有心得,隐隐约约领悟了一些帝王之术。

想到此处,陆承启不由地感叹起来:“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周芷若听了,倒是微笑起来,展露了她迷人的小酒窝,说道:“陛下这般夸臣妾,臣妾可是受不住的。”

陆承启心疼地把这个心思玲珑的女人拢入怀中,仔细打量她毫无瑕疵的脸庞,暗叹自己的好运,能遇到这么好的女人。心中对那个亲自为他选妻的老皇帝更感兴趣了,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识人高手,才能自小便看得出这个女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皇后,一个皇帝的贤内助呢?

陆承启突然开口道:“梓童,朕不想再复官盐制度,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周芷若闻言,把头贴得更紧了,幽幽地说道:“陛下总领大权,怎么做,臣妾又如何劝得了?只是盼望陛下能思虑周全一点,别让百姓再受这么多苦难了。”

陆承启叹道:“朕知道了,梓童的苦心,朕自愧不如啊!只是盐政关乎我大顺子民的体质问题,朕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步的。哪怕都与朕为敌,只要有梓童在朕的身边,朕什么都不怕!”

女人果然是感性的动物,听得陆承启如此霸气的宣言,周芷若娇躯微颤,把头埋得更深了:“你这人。尽说些羞人的话!”

陆承启笑道:“不过梓童的话,对朕的启发还是太大了,朕现在有个想法,梓童帮朕参详参详。”

“什么想法。臣妾不过是一个女人,怎么能参与这种事情……”周芷若踌躇地说道。

陆承启笑道:“梓童相当于朕的军师,朕之子房,如何参与不得了?梓童又熟悉经商,经营皇庄有一段时日。对经济一道肯定也有心得。不如且听朕的法子,可好?”

周芷若内心挣扎了一会,小心翼翼地说道:“臣妾妄言,陛下可不能责怪?”

“绝不责怪!”

“你是皇上,可是金口玉言啊!说吧,臣妾听着。”周芷若狡黠一笑,仰起头,看着陆承启在烛光映照下的脸庞。

陆承启感觉又被这个聪明的女人摆了一道,他却心甘情愿,说道:“既然盐价降了。却因为无人运输,而导致百姓没有盐吃。那这个问题,还需从商路入手。近来官道翻修,已无先前那般难走,运输也算是便捷了。皇庄既然已经做开了这等生意,何不在运了食盐之后,再从当地贩卖些特产,运至盐场地区出售?这样一来,互通有无,则生意能做也。若有人跟风。自然再好不过。时日一久,百姓既能吃得了盐,商人又能赚得到钱,盐价估计也会升一点。何乐而不为?”

周芷若冰雪聪明,仔细一思虑,觉得这个办法倒是行得通。但她还是有些隐忧:“大顺境内,亦不甚太平,贼人多处出没,恐怕行之不易啊!”

陆承启一愣。他又没有思考到这一层,不由得叹了口气道:“看来朕真的不甚了解朕的江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周芷若笑道:“其实陛下想差了,若是让监察士沿途保护,又有哪个贼人敢抢劫?至于盐价,可大量购入,再高价卖出,以利诱之,商人自来,无需陛下操心。”

陆承启惊讶地看着周芷若,半晌才说道:“梓童,这个办法,是谁教你的?”

周芷若作无辜状:“这可是臣妾自己想出来的,既然陛下不同意食盐再次官营,那臣妾只好另想法子了。现在皇庄余钱有三百多万贯,足以购入大量粗盐,供应几个州府的百姓。若是再配合《大顺民报》的引导,盐价很快便能稳定下来。只是那些囤盐颇多的盐商,要痛苦一阵子了……”

陆承启不得不惊叹,周芷若是经商的天才,居然无师自通了经济规律。其实这时候所有人都知道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数量少了,价格自然就高了。

陆承启想了想,说道:“这个法子好,那就按照这样做吧。皇庄一向是梓童打理的,朕从不过问。只需好好经营,完成朕对福利院,施药局,养济院的想法,朕就很满意了。”

周芷若少不得给陆承启戴一顶高帽,说道:“臣妾知道陛下心系百姓,果然是一代明君!”说罢,自己都觉得好笑,嘻嘻地笑了起来。

陆承启徉怒道:“好啊,连朕都敢揶揄,看朕不用家法伺候一下你!”说罢,一把将周芷若那娇躯抱起,放在了龙凤床之上,周芷若媚眼如丝,吐气如兰,说道:“陛下要用什么家法伺候臣妾呢?”

陆承启乃是一个初哥,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当即热血上涌。好在他为人谨守底线,喃喃地说道:“家法就是……”

“啊,皇上,你怎么能打臣妾那里!”周芷若惊叫出声,陆承启却嘻嘻贼笑道:“打屁股就是家法!”

周芷若嗔道:“没见过这般不正经的皇上!”陆承启却笑而不语,手却非常不老实。

好在陆承启还是守住了底线,除了不该做的,其余的都做了,美曰其名为“为将来打算”。弄得周芷若如同怨妇一般,一直眼神幽幽地看着陆承启,一时春宵帐暖,红鸾星动,不足为外人道也。

翌日,神清气爽的陆承启起了个大早,像避瘟神一样,用过早膳之后,便溜出了皇宫,以免那些御史台又来堵他。这些人,简直比后世的502胶水还缠人,一旦被他们缠上,除了避入垂拱殿之中,别无他法。

距上次去皇家大学已经有了些时日,皇家军校也很久没去过了,陆承启很是想看看,这两所性质截然不同的,他一手创办的学校,现在发展成什么样子了。

“这些个日子,想必军器监早就把铁轨重做了,也试验完毕了吧?那就是说,这个异时空里面第一条连通长安城到城郊的轻轨,建成了!”想到这里,陆承启就一阵激动。(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六章:驰道初成

走在平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