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诫得到了陆承启的如此支持,差点当场出丑。好在李诫情商虽然不高,也懂得基本的道理,陆承启这么说,不过是夸下海口罢了。要是真的把一年岁入全都扔进黄河里面,恐怕陆承启要被文武百官喷死。就算是和他算是共同进退的内阁,也不会答应。

李诫不缺智商,情商虽然不高,也不算很低。这样的账,心中还掂量得清楚的。治河一事,非一年之功。陆承启说治理黄河需要投进去一年岁入,李诫是相信的。历朝历代治理黄河,花费也不会少了去。更何况是要开凿这么庞大的运河,用十余年,糜费千万都不一定能成。可按照陆承启的意思,治理黄河的费用,不是一次性给清的,而是逐次追加,由李诫上奏疏,陈列明细才行。

李诫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要是换了一个官员,说不定就不干了。治理黄河,谁都知道是一个肥差。随便挪用一点,都能赚个盆满钵满。可监察司日益壮大,谁敢顶风作案?所以治河一事,掂量过期间利害,没有人敢自告奋勇。

没人自告奋勇,不代表他们认同分期付款一说。这样的话,就会让治河的糊涂账,变得异常详细,想要从中攫取利益,变得极其困难。不仅仅是治理黄河,其余的大工程,都是一个道理。常言道:“无例不开例,开例成常例。”放到政事上面,亦是一个道理。

奈何陆承启没有这个观念,李诫也不知道其中的弯弯道道,糊里糊涂地开了先例,也算是阴差阳错吧!

李诫得到了陆承启这么鼎力支持,也做好了长期驻守黄河边的心理准备,说道:“陛下如此厚爱于臣,臣哪敢不尽心用力?明日臣便去户部提取钱银,立时前去治理黄河!”

陆承启笑道:“李卿不用再考虑考虑了?”

李诫正色道:“既然陛下已经早有定案,连治河的办法都全给了臣。臣若是还治理不好黄河,那臣也没脸做这个工部尚书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章:首犯到京

听得李诫这么说,陆承启也笑了:“朕不过纸上谈兵罢了,治河一事若是这么简单,黄河经过历代能臣治理,怎么还是不断决口?李卿,你需要记住一件事,办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治河一事,问题肯定会超乎意料。李卿,你需得不急不躁,沉着冷静方可统领全局。李卿,可明白朕的意思?”

陆承启说的话,全是白的不能再白的话,李诫要是听不懂就枉为读书人了。点了点头之后,陆承启继续唠叨了一番,说道:“李卿,你可知道麻袋装土,能堵住决口一法?”

不得不说,陆承启的思维跳跃太大,一般人都无法跟得上。要是不明白陆承启的意图,即便明白陆承启的意思,也不知道这个小皇帝脑袋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怎么会从一件事突然跳到另一件事去。

这不,小皇帝还在说着如何治河了,突然又说到植树,说到麻袋装土,要是换了个脑筋迟钝点的,甚至都不明白陆承启所指。

李诫也略懂星象,知道陆承启担心的什么。想必是钦天监有向小皇帝报告,今年入秋之后,黄河流域一带,可能有大范围的强降水!

这钦天监相当于古代的国家天文台,要是向皇帝报告的,一般都是很权威的,错不了哪里去。只不过钦天监的官员喜欢故弄玄虚,明明是根据经验判断的气象,非得说是夜观星象。

李诫也明白了,为何小皇帝不惜一切代价要治理黄河了。上一年黄河才决口来,已经民怨四起了。要是时隔不到两年就又来一次,恐怕百姓的情绪不容易稳定啊!知晓了这一点,李诫立时说道:“陛下此计绝妙,臣定当牢记于心。臣此刻便回工部打点一切,明日立时出发。若黄河治理不妥,臣便今生不回京!”

古人是很看重誓言的,李诫赌下重誓,自然是认真的。陆承启也很高兴他有这个雄心壮志,但也有点不舍。李诫是一个好官,处处先考虑百姓,然后才是朝廷,至于自己,根本没有算进去。这样一心为民的官员,实在太少了。陆承启一时间也舍不得让他远离自己,只是这样的官,只呆在长安路里,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李诫的“专业属性”,决定了他要担任一些地方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技能。毕竟李诫的舞台不能局限在长安城的工部衙门里面,他的才华,应该得到更多的赏识才是。至于陆承启,自然是舍不得这样的贤臣的,他怕自己行差踏错,一个政令的失误,受害的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现在舍不得也要舍得了,黄河的治理刻不容缓。眼看雨季即将来临,就算是为了先一步堵住决口,也要把李诫派出的。花了很大功夫才说服李诫,陆承启也觉得是值得的了。

末了,陆承启叮嘱李诫一定要注意安全,否则以李诫的个性,肯定是亲赴第一线,去抗洪救灾的。麻袋装土一法,也是为了李诫的安全着想,多一重的保障。虽然麻袋装土不是万全之法,却能应急。

跟聪明人说话不用多说,李诫身为工部尚书,找几百个麻袋还是轻轻松松的。陆承启不会怀疑李诫的办事能力,而是有点担心除了李诫之外的官员,对于开凿运河占用民田的补偿,会有所侵吞。亲自下了一道密旨给李诫,告诉他要是有人质疑补偿民田,就拿出圣旨便是了。此外,陆承启还特意嘱咐,补偿田地要按照市场价来定,由李诫亲自操办,不得假手他人。陆承启实在是信不过那些个官员,看着哪一个都像是深藏不露的贪官一样。没办法,没有重生前看着一个个外表光鲜的衣冠禽兽,贪官已经成了陆承启草木皆兵的敏感神经了。

听完了陆承启的唠唠叨叨,李诫才得以告退。出了垂拱殿,李诫没有一丝耽搁,径直回去工部交代工作,然后便去户部要钱去了。毕竟陆承启说了一大堆话,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了申时。要是再过得一个时辰,所有衙门都不办事了,想要拿钱都不可能了。要想明日顺当出发,必须提前准备妥当。

李诫离去之后,陆承启并没有轻松下来。不知为何,最近几日老是觉得心中慌慌的,闷闷的,总是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一样。

最近发生的事情有点多,每一件都是大事,起码在陆承启看来是大事的。驰道,治河,剿匪等等,让陆承启思前想后,总是觉得哪里出了什么纰漏。

“早就过了做皇帝的新鲜感了……”

陆承启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觉得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皇帝太累了,有时候真的想甩手不干了。每天都有这么多政事处理,连周末的假期都没有。而且年纪这么小,想做坏事也过不去良心那关,晚上又无所事事。长安城是挺繁荣的,可经历过有电视,有电脑的时代,对于这些繁荣,陆承启还是看不上的。无他,眼界高了而已。青楼是不敢去的,要是被起居注记录上一两笔,陆承启自杀得了,没有一个皇帝这么不要脸的。勾栏瓦肆更是没兴趣,还不如后世的京剧好看呢!

至于能支撑陆承启这么勤奋的缘故,那便是对百姓的怜悯了。陆承启不是圣人,但也极富有同情心。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知道中国人过得很苦,这才是一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原因!

正当放松之际,感慨一两声的时候,殿门外内侍阴柔的声音传来:“陛下,有监察司暗报。”

陆承启眉头一皱,都没休息够两分钟,又有事情做了,真命苦啊!只是自己先前已经下了旨意,监察司的暗报可以畅通无阻,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进来,放在案桌上既可。”

内侍恭恭敬敬地弓着身子进入垂拱殿,把监察司的暗报放在了龙案之上。见陆承启眉头紧皱,不敢再望多一眼,又弓着身子出去了。

陆承启注视着暗报上的火漆,过了一盏茶时间,才叹了一声,挑开了火漆,拿出一封信来。只见信上的字迹映入眼帘:“陛下,太原王家首犯王元士已经羁押到京兆府,明日既可到京,如何处置,还望陛下示下。”(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六章:夜话

“太原王家,太原王家……”

念叨着这个名字,陆承启又是一阵头疼。“这些个世家,什么时候能消停一会?历史的改变实在太大了些,要是北宋时候,哪里还有什么世家!”

陆承启心中一阵抱怨,可又无可奈何。即便是正史上开创科举制的隋唐两朝,前期的世家门阀,也是具有很大能量的。大顺能在百年之内,把世家门阀的势力削减到这个地步,也算了不得了。

可一些大的世家,真的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便行将沦为历史了,也还是要弄出点事情来,不搅得天翻地覆,好似就证明不了他们曾经是大世家一样。

陆承启之所以头疼,乃是因为了解得多了之后,才有所畏惧。据监察司暗报,太原王家的子翤,遍布整个大顺。虽然分支颇多,但太原还是他们的祖籍所在。一旦陆承启从重处罚,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宗族制度深入人心。就怕一个处理不好,其余王家子弟起来闹事,那么息事宁人的意图就落空了。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国法甚至还比不上家法。家法在这里指的是宗族之法,也就是违背了家族法规而受到的惩罚。比如男女私奔会被浸猪笼等等,哪怕在后世,一些偏僻乡村仍然具有这种宗族执法的传统。要是量刑过重,陆承启真的怕底下有野心之人闹事,这样处理起来会更加纷乱如麻。

再者,自古以来便有法不责众,法不责老之说。这都是因为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而加强统治做出的妥协。一旦百姓闹事了,镇压不下去的时候,便会转换态度,息事宁人了。越是妥协,国家制定的法律就越不被当一回事。有道是,无例不开例,开例成常例。若是不以法为准,严格执行,百姓知道朝廷还是不敢惹怒他们的,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这股歪风邪气,必须要杀的。

至于法不责老,就更好理解了。中国的传统观念,都是尊老爱幼的。如此延伸到刑法之上,便是法不责老,法不责幼了。王家家主王元士,年已过花甲,即便在后世,也能称之为老人了。更何况,在这个人均寿命都很短的时代,更是受人尊重。王元士能从容赴京受审,估计心中也存了这样的心思。

如何取舍?陆承启心中充满了矛盾。果然是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便贵为帝皇,也是有很多事情身不由己的。陆承启知道的越多,感觉受到的无形束缚就越大,行事也越发谨慎,越发不敢恣意妄为。有时候,陆承启真的想像刚刚重生那会一样,无所顾忌,哪怕是强势如杨太师,也要先打倒再说!任何拦住他前进道路的人,除了灭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可惜,陆承启不敢乱来了。不知者无畏,说的便是这种初生牛犊。但凡有一些经验,知道一些隐秘的帝王,都不会采取如此激烈的正面对抗方式,这样做不仅会使得自己“明君”光环的光芒减弱,也会激怒一些不理智的人。读书人还不怕,他们最多是骂几句而已。可武人,特别是在有了极富野心文人辅弼的武人闹起事来,那就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了。

帝王之术,说白了不过是权衡之术。所谓政治的艺术,在于妥协。哪怕是贵为皇帝,这样的妥协也是存在的。个人的力量,想要对抗一个时代,是很不现实的一件事。要想改变的一个时代,就得先融入这个时代。如果像西汉末年的王莽一样,不顾时宜搞些超越朝代的东西,最终只是自取灭亡罢了。

陆承启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让古人都接受的说辞,自己又不用退让太多。可惜他不是圣贤,哪里有这么容易找得到!哪怕是古代圣贤,也要宣称自己的学说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而是从更早的圣贤那里传承过来的。

暗报丢在龙案之上,陆承启的眼神却一直往殿外延伸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办法还是没有一个。

待得酉时三刻,内侍来唤,陆承启才算回过神来。苦笑地看着龙案上的监察司暗报,心道:“我宁愿一天都泡在奏折堆里面,也不愿意面对半件这样的破事,实在太烧脑了!”

心中烦乱之下,一拂衣袖起了身,声音稍大了些道:“摆驾仁明殿!”

内侍听得陆承启话语中隐含的怒气,不敢懈怠。配合着宫女,在前面点着灯笼引路。其实这时候天还没有黑,只不过奢侈惯了的皇室中人,对于这些旁枝细节也不在意了。加之陆承启没有把心思放在这方面,全都被王家的事搅得心神不宁了。

待得穿越宫墙长廊,亭台楼阁,花园小院,总算来到了仁明殿。奈何陆承启的原配,周芷若此刻尚没有回宫,只留下陆承启一人面对着整桌御膳,完全没有食欲。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周芷若才姗姗回到仁明殿。看着正在发呆的陆承启,不知为何,心中突然充满了愧疚。作为皇后,应该是后宫之主,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可自从管理了皇庄,福利院之后,周芷若就分身乏术了。

轻移莲步走到陆承启身后,温柔地趴在陆承启略显瘦弱的背上,柔声说道:“陛下,累你久等了……”

陆承启身子轻轻一颤,握住了搭在他肩膀上的柔荑,笑道:“梓童什么时候回来的,朕都没发觉。”

周芷若舍不得陆承启身上的温度,以及一股淡淡的男子汉味道,不知为何,脸上突然现出两朵红晕,印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动人。

“陛下想什么啊,臣妾进来都不知道。难不成,陛下想着什么女子不成?”

和陆承启做了这么久夫妻,对他的性格也很是了解。平日里说些逗笑的话,周芷若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陆承启苦笑道:“国事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想那些有的没的。朕的一生,有梓童一人,已经足够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七章:有个贤内助就是不同

哪怕心中明白,陆承启这么说是为了讨她欢心,周芷若还是忍不住一阵窃喜。女人就是这样,在心爱男人面前,一点点的甜言蜜语便会让她彻底沦陷,甘愿付出一切。

明明知道陆承启身为帝皇,不可能只有一个妻子的。哪怕是再喜欢自己也好,男人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或者换一个词,博爱。哪怕是周芷若那个看起来刚正不阿的爹爹,周延华也是有着两房小妾。身在为官之家的周芷若,对这种事情,早已经心知肚明。如果她善妒的话,也不知道一辈子要吃多少的醋才行。

作为后宫之主都没有这等宽容的心,恐怕周芷若也坐不稳这个皇后的位置了。没办法,这个时代的女性,大多还是依附男权而存在的。周芷若唯一能做的,便是尽量让陆承启记得自己。

殊不知,陆承启是一个很懂得知足的人。前世谈过的恋爱都屈指可数,重生之后的际遇又太过于震撼。几乎是突然间,事业有了,老婆也有了。陆承启除了要为全民族的未来奋斗之外,实在找不到其他目标了。

再加上陆承启受过的思想教育,是很难让自己接受三妻四妾的观念的。所以,陆承启说的话,几乎都是出自肺腑。只可惜周芷若直把他的话当做一种安慰罢了。

温存了一会之后,两人便开始用膳了。只不过,陆承启还是在担忧王家的事情,食不知味。

周芷若显然也注意到了陆承启的异常,只不过她默默地把这个发现看在眼里,并没有在吃饭的时候说出来。古时候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受过良好家教的周芷若,自然是养成了习惯。吃饭的规矩自然不止这些,还有女子不能同台等。只不过陆承启以帝王的权势命令周芷若必须同台吃饭之后,这个常例才算被打破。

在沉默中,花了近半个时辰才把晚膳用完的两人,在宫女把餐具都收拾好了,清退出去之后,周芷若才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陆承启欲言又止,周芷若更是明了:“陛下若是政事上的事情,臣妾也帮不了忙……”

后宫宦官不得干政,这是陆承启的底线,任何人都动摇不得。冰雪聪明的周芷若自然是不会明知故犯的,就算陆承启说漏了嘴,她也只能给一个参考意见。要是真的以命令的语气,恐怕后果就有点严重了。

思前虑后,陆承启还是把太原王家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仔细听明白的周芷若,立时知道陆承启在烦些什么了。

蕙心兰质的周芷若嫣然一笑道:“陛下,你着相了。既然王家不遵圣旨,已犯了欺君之罪。即便依律治罪,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以此为戒,让天下人知道,陛下的圣旨乃是金口玉言,说出的话即是圣旨。臣妾愚见,好处要比坏处多。再者,先前臣妾听闻此事已经廷议过,既然如此,按照廷议的结果办就是了,交由大理寺审讯,再交付刑部。臣妾相信爹爹不会徇私的。”

陆承启闻得此言,眼前一亮。是啊,凡事有利有弊,至于如何抉择,自然是要根据利弊来判断的。且不说大顺占据正统的地位,就算王家子弟有心造反,也是没有群众基础啊!

再说了,陆承启亲政以来,颁布多项惠民措施,已经逐渐扭转了这副身体那个倒霉鬼创下的耻辱记录,慢慢都有人口称圣君了。人心思定的情况下,造反也不过弹指便能平定的事情。

陆承启现在,缺的是一个借口,巩固《大顺律》法律地位的契机。若是借机把王家家主违抗圣旨一事炒大了,从而使得《大顺律》深入人心,扭转家法比国法大的真实情况,那便是利大于弊了!

想通了这一点,陆承启哈哈一笑,说道:“梓童不愧为朕的贤内助,朕明白如何做选择了!”

周芷若见陆承启没有了烦恼,心中也是快慰,掩嘴偷笑道:“陛下如此瞻前顾后,都有点不似先前的性子了。”

听得她这么一说,陆承启也深有感触,说道:“是啊,朕是知道得越多,便越来越迷失了自己。好在是梓童提醒,若不然,朕又得做错事了。朕不敢想象,若没有了梓童,朕该如何自处?”

陆承启说得煽情,周芷若也红了脸庞,啐道:“陛下在说甚么话!只要陛下不嫌弃臣妾,臣妾定是一辈子陪着陛下的。”

陆承启此刻心情大好,忍不住开起了玩笑道:“梓童现在牵挂福利院多过朕许多了罢,又怎么能够陪朕一辈子?”

女子的敏感,听得这句话的周芷若,立时便想:“是不是陛下有怨言了?”

心念百转之下,周芷若才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是不是臣妾做错了甚么?”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女子就是这么贤良淑德。哪怕自己没有做错什么,都要先认了错。毕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已经深深刻在这个时代的女子心中,不敢稍稍逾越。

虽说这么一来禁锢了女子的思想,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常言道,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可见圣贤书确实能使一个人的素养得到提升。而圣贤之道倡导的,莫过于夫为妻纲了,换成更能明了一些的话,便是“妻贤夫祸少,子孝父欢心”。

也只有这个时代的女子才能这般自我检讨,要是换做后世的女子,就算是自己错了,也要想着怎么推卸责任,让男友觉得是他错了。要是跟这种女友讲道理,根本没门。不然的话,你赢了道理,输了女友啊!

陆承启感慨良多,才说道:“朕不过开开玩笑罢了,梓童为何这么说?梓童做得很好,皇庄现在居然能月入百万贯,福利院也让越来越多的孤儿入住,朕还能说什么?虽然这些都是朕的主意,可没有了梓童,朕不敢想象这些事,别人能做成什么模样!”

听得陆承启的赞美,周芷若心中如同冬日里喝了一杯温水,直暖人心。

两人絮絮叨叨,说了半夜悄悄话,不外乎如何办好福利院,以及日后的施药局,养济院的事宜。说着说着,忙碌了一日的陆承启慢慢陷入了睡眠之中,唯有周芷若躺在龙凤床之上,望着这个尚存稚气的男子,心中爱极……

月如钩,悬挂天边。繁星稀疏,偶尔虫鸣传来,打破了寂静的黑夜。又是良辰一夜,佳期如梦。(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八章:翻江龙

静谧的夜色中,水泊中微波荡漾。

清风拂过,芦苇随着风摆动。

只是这样的景色,在水泊中住惯的人,不算得新奇。或许只有没有见过湖泊的人,才会有所感叹吧。嗯,包括文人骚客。

梁山山麓之下,一直延伸到水泊之中。一座高大的水寨寨门沿岸而立,相比起大顺水师的寒碜,水贼更像是正轨水师多一些。

水寨外面,战船横陈,旌旗猎猎作响。粗略一数,高大的战船不在二百余艘之下,其余小船更是如同水中鱼群一样,密密麻麻停靠在更远的地方。

靠近水寨寨门的哨塔,也是依山而筑,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即便是夜晚之中,水寨里面传出来的叫骂声等,在十余里外亦能隐隐听得见,足见这梁山之上,聚集了多少水贼。

也难怪,大顺武风盛行,虽然朝堂里面重文抑武,可民间的侠客却是很吃香的。即便是正史上的北宋,亦是如此。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乱,北宋百姓多以习武为荣。否则在乱世之中,没有自保之力,那是很危险的事情。传闻宋太祖赵匡胤的武艺也很高,曾传下太祖长拳。

大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皆因前朝乃胡人立国,虽然被汉化了,尊崇武风的观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