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货不是马超-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说了什么不该说的么,丫头?”我示意她站起身来,双儿很自觉地随着姐姐一起站起。我向她微微笑了笑,这丫头还是很害羞地垂下了头。

“小昭和双儿只是奴婢,怎么……”

“所以说,你不明白。”本来打算抬出所谓的爱情没有身份差别之理论,想了下丫鬟才好,平等了咱享受什么?“‘奴婢’么?毕竟还是女人吧?”

小昭一愣,也急忙低下眼睑:“是……”

“那就终究还会嫁人的吧?”

双儿的头垂得更低了,而小昭的眼,也几乎要闭上了。

“哈!”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我难道会让你们嫁给别人?我怎么忍心!”

“……”

小昭和双儿都是默不作声,反而令我颇有些感觉失策。

是我的感情表白不够坦诚?

还是我的讲话态度过于轻狂?

抑或这从头到尾全都是我一厢情愿自谋自画的表演?

是我自信过了头吧?

以为这个时代的女性太过容易得手了——尽管是个丫鬟?

凭什么呀!

凭什么他们随便找个破躯壳穿越转生后都能随手挑拣美女,大乔小乔孙尚香,貂蝉星彩蔡文姬,要大有大要小有小,召之即来挥之不去,死缠烂打非你不嫁!

而老子死求活求施展浑身解术之后还是无法摆平两个小丫鬟?而且还是我舍命救回来的!

难道这个年头,英雄救美之后美女以身相报已经不流行了吗?!还是说我这个类型的帅哥猛男不适合出演这个角色?

咳咳咳,大家不要怀疑,我相信马超长相还是可以的,就算称不上翩翩佳公子,怎么也勉强算个正常的少年了,而且体格强健虎背熊腰,那叫一个颇有气魄,在西凉这风土中,个人认为算是不错的了——那真是剽悍之中含温柔,体贴里面有豪放。

不过我怎么如此实力不济?外强中干?绣花枕头一个?

切……

万万不可先灭了自己的威风。

我默默念了一句,又想到反正暂时我马家称霸了西北一隅,这俩个丫头也不可能从我手中逃出升天,我要下手的话,时间还是非常充裕的,何况她们已经身为下人,说句不好听的话,就算我要霸王硬上弓,她们又能奈我何?!

不不不……

这么邪恶的念头,根本和我当初纯洁的设想完全不同嘛!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才是正直的青少年所应该遵循的恋爱观念吧。

对对,我还是应该回归正道,慢慢感化她们,让她们了解到本少爷的温柔内心——当然,为了促使她们进一步加速了解,我难免会使用一些小小的手段,这个,当然是情理之中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这个人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一向是好吃懒做惯了,女性这个东西,在我前生漫长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不过这一世就很明显不一样了,这可是足以与征战天下建功立业相媲美的重大任务。

所以我要格外慎重,焦急不得。

那就放缓速度,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毕竟,从遇见到现在,也才不过十天的时间而已。而其中的两天,我还在奔袭之中。

真要找两个听话的丫头,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得多下功夫呵。

想要收益,当然得多投资吧?

这点,倒是千古不变的事实。

第四十章与姑臧城离别

四年了。

杀了韩遂之后,我们将韩遂几人的首级和尸身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娘亲的坟前,上百匹战马列着队反复踏过。

看着韩遂本就被大姐摧残得面目全非血肉模糊的尸体在马蹄的践踏下化为粉碎,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这就是传说中极其俗套的情节么?

大仇得报后所产生的浑身无力感?

抑或是暂时性的对未来目标与道路的迷茫?

不应该是。

这有什么好迷茫的呢?

消灭韩遂仅仅是乱世起家的第一步罢了,整个三国浩瀚而又壮阔的画卷甚至还未曾正式展开,我还未曾遇到真正的战争与血腥的杀戮,我迷茫什么?

没有理由的。

于是我坦然地选择继续。

灭掉韩遂之后马腾向朝廷正式上表——当然经过庞柔的参谋并加以润色——表中详细列举了韩遂往日的种种恶劣行径,无非是滥杀官吏无视国法藐视朝廷祸国殃民为害一方,又有先前随北宫伯玉造反的恶劣前科,之后对朝廷虚与委蛇阳奉阴违,并再次胁迫马腾作乱三辅,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同时老爹当然也派出私人使者对董卓及其它重臣捎去自己亲切而又恭敬的问候。

朝廷很快就予以答复,并十分爽快地提升了老爹的官职,因为凉州刺史被韩遂所害,也并未有人实质性取得接任,故而一直悬空至今,而在年前的时候朝廷又下旨恢复了州牧的设置,老爹因为与董卓有过那么一点关系,又是临郡的相亲,顺利地被推举为凉州牧,顺便领了护羌校尉——这个官位经常被羌族人残杀……并封关内侯、都西将军。

这关内侯,我还算比较熟悉,好像是比较低等的侯,都西将军么……大概是朝堂上那帮人随兴取得名号吧,我就只知道什么镇东、平西、征北、安南等等才是高等大将的名号,不过这事情急不得,咱有了州牧名号的老爹,至少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凉州大展一番拳脚。

而作为剿灭叛贼的功臣,我、马岱、庞柔、庞德等参与人士都有不同封赏,在其中当然是长子的我受赏稍多,这个结果当然没人会有异议——即使韩遂的死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不过又因为老爹已是实际上和名号上的一州之主,属下官职分配基本上已可以随意了,只要任命时象征性给朝廷上一次表即可,大概朝廷对于这种表章也不会有人多看两眼的——这种随意的任命不包括各地郡守,郡守乃是两千石的重职,州牧虽然权高一方对郡守也有直接督管之权,可以举荐,但仍然需要朝廷点头同意。

作为一名目前忠诚于大汉王朝暂时还不想做出背叛行动的地方官员的儿子,我完全可以理解朝廷的原则。

朝廷原来一直规定的凉州刺史治所在汉阳郡的陇城,汉阳郡是凉州大郡,但是为什么治所在陇城而不是和汉阳太守都放在冀城里呢?这让我有些不解,大概是为了减少一城二主所造成的不便吧。

于是,我们便要告别姑臧城了。

姑臧……我童年的地方,就要离开了么?

留下了十年回忆的城池,终于抛在了身后。

马府上下连续收拾了两天,十五辆大车装满家当,浩浩荡荡的启程,开往陇城。

十五辆大车?

是的,十五辆而已。

原本加上从韩遂家里缴获的大量物品,其数目远远不止这么少,除去战后对士卒们大加犒赏分金散银所费,大半都用于赞助董卓了。

这个道理本来也很简单:韩遂与老爹算一个级别,对于董卓来说也没什么亲疏远近之分,但凉州原本一直是董卓的势力范围,十来年内也都在他的笼罩之内,任何官员升迁调移,大多都得给董卓打个招呼表示问候,当然除非你是前几年的要人亲信,比如十常侍张让是你爹什么的……

不过……既然你身份显赫,那就不太可能到这里来做官。

于是我们就带着武威、金城两郡近三万兵马士卒,簇拥着马府的十五辆大车和士卒们的数千辆大大小小的车,浩浩荡荡地向陇城出发了。

还好我们的马多得是,又有韩遂送来的一群好马,正好让它们给我们当苦力了,数万匹骏马在官道附近徐徐而行,凡路过之地皆是老爹的势力所及,沿途城池郡守县令当然都忙不迭地出城十里并且组织民众夹道欢迎载歌载舞红旗招展锣鼓震天啊……

刚路过一个县城,咳咳,我们的行李又多了几辆大车……真是不好意思啊,可是那县长实在太热情了,大家同地为官这么久了,怎么好意思拒绝呢是吧?

当然在路过的过程中我稍微做了点安排,吩咐了几百来号人去基层做做宣传什么的,在百姓茶余饭后讲讲故事,特别详细介绍了“战金城韩老贼逞能,奋狂血马少爷发威”这一段,尤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如亲临其境一般——当然这些小兵都是亲眼看过的,不过又有几人能明白我当时身体的变化?他们当然得添油加醋神五神六地说上一通,而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慢慢覆盖整个西凉,在舆论和民意上稍微做一点工作,这是我的一点点心思。

只是事情的发展顺利得让我微微有些失策了。

没有用几个月的时间,只有不到十天。

当我们大队人马一步三摇晃晃悠悠走到汉阳郡时,整个凉州已经全是我的武勇之名了,允吾城之战中首发的老爹因为毫无功绩而被我高大全的形象完全遮盖了,而庞德速推两部曲的精彩突袭战;其成果虽然斐然,但在官方未加大力宣传下也被低调处理了。

凉州上下从此多了一名英勇无匹、少年了得的战将:

神威少将军。

马超。

我仿佛已经看到,汉末的一颗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凉州的夜幕之上,一片闪亮的辉煌。

——

第一卷风起陇西完

卷二二魂合一

第一章短暂的休息

汉阳郡,陇城。

作为凉州刺史州牧治所的历史,大约已有两百余年了。

西汉时刺史一职时有时无,且位低权轻,最初之时俸禄仅有六百石,所行驶之权仅为有限的监督举察,尚不如一县长官,遑论郡守,而且常因各种原因地方化与当地官员同流,故而渐渐丧失其设置的意义——话说回来,这也完全正常,让一个六百石俸禄的低等官吏来监管二千石俸禄的郡守重吏,本来就是很难办的事情。

王莽乱政、光武中兴之后,刺史之位渐渐常设,其位越高而其权职越重,俸禄大幅上调,与重郡太守并齐,而监管之范畴,也日益宽广,至近年灵帝末张角黄巾贼逆反,天下大乱,幽州刺史刘虞上书称地方不稳盖因刺史之权过轻,不足以征调军吏及时平叛,故而朝廷再次恢复州牧之职,全监一州军政大权,俨然封疆大吏,其职权之重,大致已相当于前世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又兼军区长——其它公检法等小职位的官员就更不必列入了。

因而各州刺史州牧的治所所在之城,西汉时并无任何特别,而东汉之后,才逐渐兴起土木,主要也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饶是如此,陇城比起姑臧城来讲,其规模已数倍胜之。

陇城,古时也称作“龙城”,相传人类始祖女娲就出生在陇城,故陇城素称“娲皇故里”。其城内外多有女娲之庙,官府来年加以修缮,一年四季也是香火鼎盛。而陇城地处古丝绸之路上,是自古长安经关中,通过关东南大道进入甘肃境内的第一重镇,历来是商贾云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驿站——当然是从西北整体来说的,不可同中原相比——而从宏观上看,陇城西控凉州,东扼三辅,也算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至于郡县的人口,更远非武威所能及:据记载武威原本是匈奴休屠王旧都,汉初武帝北征匈奴之后下令将中原二十万囚犯及无业者迁徙至西北,武威当时规模稍大,因而民众大多聚集于姑臧,当时大约武威一郡便有七八万人口;而后数百年之内又慢慢向东迁徙转移,时至今日,武威人丁仅仅不足六万,汉阳一郡却已有三万余户,人口十五六万,几乎三倍于武威,而作为治所的陇城,便有近五万人口。

民众多繁华,繁华则富裕,富裕必为官之宝地。

故凉州十二郡国,论富裕繁华,首推汉阳(十五六万),其次武都(十万),而无论武威(七八万)或是金城(三四万,另外以上数据中羌人数目不详),都只是下等郡而已;至于张掖敦煌等地,越往西看领地越大,但人口也只有三四万罢了,何况土地贫瘠,异族聚集,羌胡之人屡屡侵扰,最为下等。

所以如果原本为中原郡县长官,升迁到西北为郡守,虽然名为升迁,实则连平调也不如,简直就可以称得上发配。

当然如果升到刺史州牧一级别的,待遇会适当提高一些,只要你功夫做得足,任期内也没有发生重大错失,皆有机会平调到中原富庶的郡国,虽名为平调,但看历来官员,哪个不是屁颠屁颠的跑去的?远的例子咱举了也不熟悉,就举一个最近才调走的大爷吧。

最佳范本案例就是咱董卓爷爷了。董爷爷当年一路升到凉州刺史,然后跑到河东当太守,河东算是个好地方了,尤其在1800年前的现在,六十多万人口的大郡,依山傍河,山中能产煤产铁,话说这个时代的煤炭有没有称为重要的生活生产必需品呢?暂时不管煤炭了。而铁呢,这个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了,争夺天下能缺了这个?兵器甲胄,军马弓矢,岂能少得了铁?而且有不小规模的盐池,盐可是珍贵资源,尤其是现在海盐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卖往全国绝对赚翻,大头可都在朝廷和地方官员手上。

再说董将军吧,做了几年河东太守的相对肥差之后黄巾之乱就爆发了,原本剽悍英勇的仲颖竟然连续吃了几次败仗,这……这真是不可思议啊!看来黄巾军刚开始时战斗力很强大嘛,或者说董老贼势力根本就不堪一击——带领着凶狠壮实的西北大汉组成的地方精锐竟然还灭不掉身无钱粮手无利器的一群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你活该被贬回老家去!

尝过几年好地方甜头的董老贼怎么可能安于贫瘠的老家?他正在踌躇着如何再揽权力之时,韩遂这二五仔就拉起老爹叛变了,朝廷惊动,西北郡守或败或死或降,叛军已经威胁到长安,朝廷一时间也找不到适合的将领前去作战,只能再次提拔董卓,汉灵帝封董卓为前将军,和左将军皇甫嵩率军攻击韩遂与老爹的乌合之众,大胜之后得到重赏。

不断升迁的董卓势力急速膨胀,朝廷为了遏制董卓权势继续滋长和蔓延,于中平六年征董卓为不掌实权的少府。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灵帝病重,急忙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所属部队隶属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满,便回奏灵帝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拒绝交出兵权。随即率领自己所属部队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灵帝翘掉之后,首都洛阳内外一片大乱,十常侍、何进争权夺利大打出手,却便宜了董卓,以三千凉州兵入城的董卓迅速掌控了京城的大部分军队,他拥幼帝、早声威、植势力、手党羽,继而进一步独揽中央政权,朝廷上下之人,若稍有忤逆,并立拔除。而至于后面各位所熟悉的废掉少帝另立献帝的段子,此时还没有讲到。

不过算算时间,或许已经不远了罢,可怜的少帝最多也只能做四个多月的儿皇帝,然后被废,随机又被董卓斩草除根——如果历史不产生什么变化的话,就应该是这样发展的吧。

何况,以现在我们这点实力,根本不可能千里奔袭一路高歌凯奏杀入洛阳,且不说长安内重兵云集,就是洛阳一城,怎么也不堆放四五万禁卫兵御林军什么的?就算都是老弱病残,人家是以逸待劳,我老远跑过去不是找打嘛?何况洛阳那固若金汤的规模,我连个攻城器械都不带,攻得下来?

所以,我无法有所动作。

况且……就算我一时冲动想带兵去攻洛阳……马腾让我去?有那个兵会跟我去?!老爹不同意,就算有兵跟我去,谁给我补充补给提供后勤支持?让我带上两个馒头去送死?!

所以,我还是在家里慢慢练练拳脚棍棒促进发育吧。

另外,浑身乏力的现象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那就好好静养吧,享受一下靠近中原的小康生活。

或许以后很难再享受这种平静的生活了。



“九月甲戌,董卓废帝为弘农王。

丙子,董卓杀皇太后何氏。

乙酉,董卓自为太尉,加斧钺、虎贲。”

“自六月雨,至于是月。”

“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

天要变了么?



十二月初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

老爹收到了一封信函。

帖上有一个赫然灿灿的署名:

“车骑将军领渤海郡太守,汝阳袁绍”。

这天老爹彻夜未眠,始终端坐着床头,整夜反复读着这封密信。

第二章天下豪杰出

陇城是我这一辈子所见到的城池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了。

只是,它仍只不过是一座小城罢了。

若是与数百里外的那座城池比起来的话,陇城?那只是一个乡镇罢了。

那座城池,曾有个古老的名字,咸阳。

曾目睹并断送了一个极其鼎盛而辉煌,却又同样极其奢华而腐朽的短命帝国——秦。

而汉高祖建国之初,也曾召集群臣商议国都的位置,秦都咸阳,而高祖有意河南洛阳,然拥有绝世洞察的开国重臣——张良,凭借其影响促使高祖更改本意,仍是定都咸阳,但改咸阳为长安,盖取“长治久安”之意。

大汉建国之后,虽然屡有动荡:先有吕氏专权、七王之乱,继而昌邑不肖、霍光废立,后出权臣王莽、嚣横乱政,甚而篡位更号、践踏汉祚,但毕竟还是几经艰辛、光武中兴了——虽然这中兴之后十余位帝王都只是庸庸之辈没有任何值得书表的丰伟功绩,但勉强又维持了近两百年的相对稳定,这已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不过,时至今日,这四百年勉勉强强维持下来的悠长国运似乎也终于到了尽头,现有黄巾大乱席卷八方,倾全国之力勉强镇之后又有外戚宦官擅主朝政乱国乱民;当二者一场乱斗死伤殆尽之后,却又引出了在北方虎视眈眈的豺狼。

帝昏则臣强,这个规律似乎也一直在历代王朝的权力游戏历史中反复出现,所有参与者都乐此不疲地演出着。

似乎从来无人厌倦。

治世之中的能吏贤臣历代都不会缺少,而乱世里的枭雄奸臣也更会层出不穷。董将军便是绝好的例子,人家在西北当土豪当腻了,然后就跑出来从军从政了——咱做不了肱骨贤良,咱难道还做不了权臣国贼?好歹两千年来威名赫赫,而且仍在各种影视作品和小说游戏里不断丑化中,即使前世翻案成风,但极少有人为董太师正一正历史和文学形象的,大概也是因为太师功高盖世,成就和声名都过于显赫,无人能够抹杀的缘故吧。

太显赫了,总会有人来挑战你的权威的。

这与你是否贤良倒是没有绝对的关系。

你永远不能征服所有人。

所以需要消灭。

于是,天下诸侯皆动。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牧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桥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凉州牧马腾。

第十三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四镇,祁乡侯勃海太守袁绍。

第十五镇,奋武将军曹操。

共十五路兵马,所带士卒,多者两三万,少则七八千,共推袁绍为盟主,相约攻董。

根据我那可怜的要死的历史知识——如果能称作“历史知识”的话——演义中是号称十八路诸侯联合勤王的,其中也包括了素有人望的北海太守孔融、携带刘关张三人的北平太守公孙瓒、还有一个不记得,本来据说马腾也不在历史所载的勤王诸侯之中的,我想也是:本来若是不吞并韩遂兵马的话,韩遂势力相对来说更为强大,而且韩遂马腾此时应该是不敢违背董卓的意愿的,只敢在董卓挂掉后合兵攻击长安,结果还被董卓部下的李傕和郭汜击退了,何况韩遂马腾本来都属于反贼,虽然被反击后又勉强恢复平静,但肯定为袁绍这些名门望族所鄙视,要联军也不太可能。

但现在,老爹确确实实收到了邀请函。

哦不,正式的说法是:“讨董檄文”。

这应该完全是托了金城大捷的福了。

金城城下,两军阵前,身为武威太守马腾的长子,我先斩敌方主将长子,再而一鼓作气诛杀主将,之后不费一兵一卒成功整团收编允吾城中两万降卒,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西北霸主。虽然陇西郡的羌汉聚集区仍然算是董卓的势力范围,但若是全力开战的话,至少董卓势力在兵力上已构不成绝对的压倒性优势了。

其实,原本属于董卓绝对领导的兵马并不会太多,曾经有一个老故事讲的就是董卓入京时因为兵马不够担心对群臣构不成震慑,从而命令部队每天晚上都悄悄出城,隔日早晨再次大摇大摆进城,从而造成后援军源源不断的假象。当然这是他入主朝廷初期的情况,而后他迅速清除阻碍安插心腹,已经基本上控制住了司隶的所有军队,但在现在的凉州范围内,已经是马家的天下了。

但是让老爹有些为难的是,我们并没有培养过自己真正的心腹与部属,以前至少还有庞翼堪称文武全才,不论让他去领兵出征或是张榜安民,都是一个比较放心的人选,只不过只有他一人罢了,而且还早早地挂掉了,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十九一个十七,也只能算勉强脱离少年期而已,还不能完全委以重任,至少郡守重职是不可能交给他们去做了,庞德只能勉强带领一队兵马,而庞柔也只能辅助老爹处理政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