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腾1856-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铁路、电报等行业的部分优先权,朱尔典说服各国公使,把撤兵的条件降低:一、严惩端王、大阿哥、还有刚毅。二、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三、中国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四、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五十名以下的士兵保护;五、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中国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六、赔偿各国损失,赔款各国白银一百五十万两;七、中国在英国和美国、德国、法国专家顾问的帮助下,进行政治改革,以彻底杜绝发生排洋事件。

第七条是曾广孝和朱尔典密议的成果,朱尔典说服了美国、法国、法国驻华公使同意,德国的驻华公使却接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

所以德国人不同意退兵,但是,此次七国联军的主力是英军和俄军,德军只有九百人左右。俄国这时在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密谋分六路进占南满洲,不想这时跟中国翻脸,所以当朱尔典答应撤兵之后,俄国也表示同意,法国、美国也表示同意,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也没什么意见。

打七国联军,曾纪泽没有把握,但对付九百德军,曾广孝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他和曾纪泽对待德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曾广孝决定在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援军来中国之前,解决在京城的德军,这也符合英国政府的利益。朱尔典很积极地督促英军和其他国的军队退出了燕京城。并与中国签订了和约。

于是,曾广孝率领的五千淮军把德国的陆军少校鲁瓦西德带着九百德军,赶到了八里桥附近。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燕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燕京城的咽喉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就是从这里攻入了燕京城。曾广孝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德军在此决一死战,大刀王五还组织了百人的大刀队来助阵,谭嗣同也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带着一把七星剑出场。

曾广孝见他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身上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道:“壮飞老弟,你可真是‘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不过现在的战场,并非逞英雄的地方了,还是要靠洋枪洋炮。”

谭嗣同道:“这个嗣同自然明白,我和王五大哥学武多年,待会要是和德军肉搏,就上去助阵。”

曾广孝点点头,示意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他们的大刀队退后,他察看地形后,和徐世昌商定,炮兵、步兵、骑兵分设南、东、西三路军,分别由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带领,天一亮就发起总攻。

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空还是鱼肚白,曾广孝亲自吹响战斗的号角,王士珍的骑兵满腔热血,向号称是世界最强悍的德国陆军发起了攻击,鲁瓦西德指挥着德军将克虏伯大炮一字排开,进行炮击,王士珍的骑兵遭遇了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不得不退回到壕沟。

曾广孝在山头上,拿着双筒望远镜,发现了德军在东南角的空隙,那里靠近德军的指挥部附近,便让段祺瑞的炮兵集中火力猛攻德军指挥部,再让王士珍的骑兵冲击。

鲁瓦西德的指挥所受到了段祺瑞的炮兵猛烈攻击,一时乱了阵脚,王士珍指挥着一千骑兵,奋不顾身,大呼杀敌,趁机突破了德军的炮兵防线,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激战一个多小时,毙死伤二百多德军。

鲁瓦西德骑着高头白马,指挥德国步兵反击,但遭到冯国璋据壕作战的步兵密集火力阻击和榴霰弹的轰击,大量伤亡,鲁瓦西德的战马因遭受开花弹的袭击受惊,横冲直闯,竟然一马当先,冲进了曾广孝的新军阵地。

大刀王五一看“擒贼先擒王”的机会来了,几步奔上前,马步一扎,长刀一横,一刀全力砍向了鲁瓦西德战马的马腿,可怜那白马两只马腿都被大刀王五一刀砍断,鲜血奔涌而出,悲惨地嘶叫一声,倒地不动了,把鲁瓦西德重重摔到了地上,鲁瓦西德从地上挣扎着爬起,谭嗣同已手握七星剑,锋利的剑尖抵住了他的喉咙。

见谭嗣同生擒了鲁瓦西德,曾广孝命令新军全面反击,不到一个小时,战斗结束了,德军死伤三百多,被俘虏三百多人。

鲁瓦西德被谭嗣同绑到曾广孝面前,嘴里叽里咕噜,用生硬的中国话表示“不服”,曾广孝将他放了,再让他和谭嗣同打,还是一样的结果,德国人终于服了。

不久,吴王曾纪泽与列强的和谈就成功了,七国撤军。

第109章 政体的抉择

曾广孝带领五千新军把九百德军击溃后,京城很快稳定下来,吴王曾纪泽立即派了十万陆军完全控制北京城。

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三千援军到了大沽口,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代表英国政府从中斡旋,德国的海军这时远不如英军,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晚,没有多大势力,不得不给英国人面子,于是提出停战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纪念;二是释放了鲁瓦西德和三百名德军俘虏;三、赔偿德国战争赔款50万两白银;四是同意德国独资修胶济铁路,即东起青岛,西止济南的铁路。德国人的想法是,胶济铁路通到济南,整个山东就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了。

吴王曾纪泽也想借助德国人的资金和技术修建铁路,而且这时的中国,国力并没某些历史“砖家”想的那么差,当时中国的年收约九千万两白银,仅赫德掌管的海关收入,每年稳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万两白银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后逃跑,留在宫里的金银财宝就价值几千万两。吴王曾纪泽出于稳定国内局势的需要,这时并不想跟德国人全面开战,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也不算多,权衡再三,便答应德国人这四项要求。吴王曾纪泽的思想跟一些国内的激进分子不一样,必要的妥协,跟卖国求荣根本不是一回事,当国家的实力不足时,尤其是如此,忍一时能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时,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失踪,满清朝廷溃败,失去人心,结合吴王曾纪泽以往的政治资历和当时军政商界的声音,各国驻华公使发现,放眼海内,吴王曾纪泽都是中国最合适的主宰。加上李鸿章全力支持吴王曾纪泽,无论李鸿章的头衔是北洋大臣,还是直隶总督,还是文华殿大学士,他的威望在清廷汉人中也是一呼百应,有了李鸿章的大力支持,吴王曾纪泽已经成为掌控中国时局第一人,中国“非曾不可”!

吴王曾纪泽便提议李鸿章担任汉相,此时的李鸿章既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又是清廷政治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于中国乡村的耕读农家,了解中国国情,又靠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数汉人的“偶像”,又被西方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中国人之一,吴王曾纪泽和李鸿章这一对搭档,成为中国政治势力的顶梁柱。主要问题时,他们将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如果是实行帝制,吴王曾纪泽就登基当皇帝,李鸿章为相;如果是总统制,曾纪泽可当总统,李鸿章为总理。

作为当事人,曾纪泽当时有必要表现得很谦卑,被同僚认为没有什么个人野心,在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时,他和曾国藩一样,都坐拥半壁江山,却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处事果断、驭人有方,务实妥协,以中国的大局和发展为重,所以即便是清廷重臣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纷纷电报举荐曾纪泽为大总统或称帝,主持中国的大局。

此时李鸿章变现得尤为积极,他这一辈子,前半辈子忙于平长毛,剿捻贼,后半辈子又办洋务,兴水师,也知道中国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他只是充当裱糊匠,东补西贴,虽明知为纸片糊裱,但不得不为。慈禧太后当政时,他只好阿谀奉承,左右逢源于恭亲王、醇亲王等王公贵族,和翁同龢等权臣斗来斗去,裱糊匠当得累了,所以他希望下一代人能奋发有为,有所突破,现在老天开眼,慈禧太后终于死了,光绪皇帝也失踪了,满清引此大乱,尽失人心,大势已去,中国应该翻开新的历史,汉人的江山应该恢复了!李鸿章主张曾纪泽称帝,他觉得中国没有皇帝江山不稳。他邀请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等人北上到天津共商国是,吴王曾纪泽不好自己出面,于是派曾广孝、刘铭传、盛宣怀、容闳、严复等人也参加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

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虽然大家都同意吴王曾纪泽出来当“一号人物”,主持大局,但对未来国家的政体也认识不一。曾广孝、容闳等受过西方建议采取美国的共和制,地方自治,成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这样朝鲜、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纳入中国的版图;盛宣怀则建议采用法国的共和制,组织责任内阁,中央适度集权,收回各省的铁路、电报、教育等权力;严复觉得共和制不符合国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宪比较适合当时的国情;刘铭传一拍桌子,提议推举曾纪泽称帝,开辟新朝,持这种想法的淮军将领不在少数,李鸿章也表示大力支持,张之洞没有表态。消息传来,吴王曾纪泽也左右为难,他认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没有“总统”的概念,忠孝节义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是建立德政的基础,一旦没了君主,社会必定会大乱,他也想称帝创立新朝,开万世之太平,但对各省督抚,特别是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方是否会拥立他当皇帝,没有把握,一旦中国陷入内战,泰西各国就会趁机培养各自的代理人,瓜分中国。

就在吴王曾纪泽举棋不定的时候,西安传来消息,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强势复出了!他赶到西安,闻知慈禧太后的死讯后,光绪皇帝又失踪后,立光绪帝同父异母弟的爱新觉罗。载涛为皇帝,载涛当时才五岁,恭亲王便宣布担任摄政王,恭亲王奕訢上台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流放了端王,废黜了端王载漪子溥隽的大阿哥之位,斩杀了亲近义和团的刚毅等大臣,向洋人示好,并承诺进行宪政改革,争取泰西各国的承认。

加上载涛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是过继给钟郡王奕詥的嗣子,皇族血统比较亲近,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山西巡抚毓贤等旗人督抚,还有江南大营的六万旗军,纷纷宣布效忠新皇帝,满洲,也就是包括现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三省在内的满族,还有蒙古王公等也宣布效忠清廷,中国大有分裂为满汉两个政权之势。

恭亲王还发电报给曾纪泽,要曾纪泽承认载涛为新皇帝,迎接新皇帝回北京,重整朝纲。

曾广孝也开始琢磨着这风云突变的时局,他原本以为解决了慈禧太后,曾纪泽就能顺利当上大总统,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病休了多年的恭亲王,而且看恭亲王办事雷厉风行,毫不含糊,还是宝刀未老,曾广孝派家仆去送信,约袁世凯、容闳、谭嗣同、梁启超、严复、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半夜到自己的军营商议对策。

家仆前脚刚出门,袁世凯就领着一人前来拜访,来人身穿青衣,笑吟吟地上前抱拳行礼,此人正是张佩纶,他此时满面春风,—八字胡,体态偏肥,常见的官员颟顸模样,完全跟刚戍边回天津时胡子邋遢,脸上脏兮兮,目光呆滞的穷酸书生判若两人。

原来,张佩纶入李鸿章的幕僚后,协办李鸿章的文书,掌握机要文件,当了个心腹师爷。入幕半个月后,张佩纶在李家后院的槐树下审读自己流亡戍边时的著作,摇头晃脑,悼念妻亡,泪流满面,全然没有主意到曾纪泽的女儿李菊耦站了身后。俗话说,“文章憎命达”,戍边时张佩纶生活凄苦,妻子也病亡,所以他的文章文采飞扬,饱含深情,打动大家闺秀的才女李菊耦。李菊耦漂亮温婉,此时二十二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大龄剩女了,还没有寻觅到配得上自己的夫婿,于是主动上前攀谈。张佩纶时年过四十岁,两人相差十九岁,李菊耦这个“大叔控”对张佩纶遭遇十分同情,后来请李鸿章请张佩纶做了自己家庭教师,一来二去,日渐生情。李鸿章也很大度地把女儿许给了张佩纶,成全了一对佳偶。李小姐不只拿出私房钱,给张佩纶买了一座旧宅,平时还和他读书吟诗,收集善本古书,怡然自得,张佩纶此时自然春风得意,完全没了亡妻之痛。

曾广孝知道李鸿章和张佩纶关系不错,抱拳回礼,道:“幼樵兄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张佩纶道:“我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曾广孝于是请他到客厅上座,张佩纶说明了来意,主要是代表李鸿章想来说服曾广孝支持吴王曾纪泽称帝,他说:“共和政体并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何况你父王当了皇帝,你就是太子,何必跟在洋人的屁股后面搞共和,那一套不适合中国人。”

曾广孝此时不知道张佩纶是代表他自己还是代表李鸿章来做自己的说客,道:“不管是共和还是立宪,或者当皇帝,只要父王作了最后的决定,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不瞒幼樵兄,我也认为共和政体并不适合现在的中国国情,但是,还真找不出第二种政体来满足现在的需要。商人们也愿意共和。你也知道,中国现在最不能够的事,就是内战。”

张佩纶道:“那也总不能就此承认西安的满清皇帝吧?”

曾广孝道:“这个自然,如若此时父王再向满清皇帝称臣,那岂不是笑话嚒?李中堂的意思,我知道啦。”

张佩纶走后,袁世凯、容闳、谭嗣同、梁启超、严复、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刘步蟾、邓世昌等人陆续到了曾广孝的府邸。

在客厅坐定之后,他们讨论中国适用何种政体的问题,严复、梁启超比较赞同君主立宪制,不赞同共和制,梁启超说:“中国现在四万万人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即便是新政后,开设了各类新学校,接受共和宪政教育的人不足百分之五,创建共和,断难形成社会共识,会失去大多数乡绅的支持。”

容闳反对,他说:“诸位有一个误解,以为共和民主就是一蹴而就的。其实,共和只是民主的第一步,不迈出这一步,就永远不可能享受以后的民主成果!英国搞共和,花了三百年,美国搞共和,到现在二百年,也还有诸多不足,世界上没有哪一套民主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先建立共和制度,再逐步完善。”

为了说服他们,容闳给在座的人普及了一下美国的建国历史,这段历史,对于曾广孝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跟他在现代看历史书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大一样,让他耳目一新。

容闳从源头上给在座的人通俗地讲了美国的来历。

十六到十七世纪,主要是欧洲人,一部分清教徒因为受到天主教的迫害,跑到北美洲,还有就是一部分破产的穷光蛋,去北美洲开荒。当时北美洲还是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没有政府,在1620年,一批乘坐“五月花”号的英国人到了普茨茅斯。在船上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即是“五月花号公约”,选了一个人出来管事,这时的北美大陆还没有政府,各人任意圈地。

后来,因为去北美洲的英国人多了,英国顺便派了一个总督过去管理,于是北美洲就稀里糊涂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后来英国要对北美生产的一项主要商品“茶叶”征收很重的茶叶税,在北美洲的移民就不干了,成立了“茶”党,tea这个词一语双关,是ughalready(税够多了)的缩写,并提出了“没有代表就不纳税”的著名口号。表示“我们在英国议会里面没有代表,没有讨论税率是多少,所以有权不交税”。英国政府当然不干了,派兵镇压茶党。

在同英国打仗期间,美国人分成了两派,一派要求和英国谈判,一派要求建立一个新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代表人物就是托马斯…潘安,他写了一本叫《常识》的小册子,开头就说,“现在是从诺亚方舟以来,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彻底脱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容闳讲到这里,很激动。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握紧拳头,对曾广孝等在座的人大声说,“诸位,我们现在的力量,有陆军二十万,世界一流的水师,武装力量比美国当初的‘茶’党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我们完全可以彻底脱离满清的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建立一个崭新的共和世界!”(未完待续。)

第110章 满清亡国

对政体的选择,吴王曾纪泽自己偏向于称帝,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不是说变就能变的,近代心理学家荣格发现了著名的潜意识,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思想不能突变,从专制到真正的民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他派人试探各国的态度,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电报发回伦敦,称吴王曾纪泽将来必为掌控中华局势的第一人,建议英国政府重点扶持曾氏家族。法国和德国也表示支持曾纪泽。

山西、四川等地的汉人收到吴王曾纪泽反清的消息,民心振奋,不少人揭竿而起!于是,吴王曾纪泽心里有了底,下令进攻忠于满清的地盘,速战速决,这样西方列强即便想干预也来不及。因为西方的体制,对外出兵这种大事在议会讨论几个月很正常。曾广孝率五万淮军一鼓作气,一路势如破竹,北上拿下太原,山西巡抚毓贤战败自杀。与此同时,刘铭传带领一万淮军攻下成都,四川总督奎俊战死,两军对西安形成合围之势,陕西岌岌可危!

接到山西巡抚毓贤自杀,山西、四川失守的消息,恭亲王瘫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地说:“大清国要完蛋了,我旗人要完了。”

这时,陕西代理巡抚端方站出来道:“王爷不要伤心,我们还有一员虎将可与淮军一战,此人一出,必定让淮军闻风丧胆。”

恭亲王问:“谁还可与曾广孝的新军一战?”

端方道:“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此人土匪出身,悍勇善战,曾参加过左宗棠剿灭回民起义和平定南疆阿古柏骚乱收复新疆失地之战,多有战功,董福祥在战斗中对待敌军十分凶残,号称以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他的手下多来自民风彪悍的甘肃西北,极为凶悍,朝廷可命他提兵两万,固守潼关天险,陕西和满州必定无忧。”

恭亲王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董福祥不是我旗人,他能为我们效命吗?”

端方道:“此人嗜好练武而不喜读书,以忠勇著称,只要王爷许以高官厚禄,他必定效死力!”

恭亲王道:“好,我马上让皇上下旨,封董福祥为大将军,加兵部侍郎衔,让他速来西安!”

陕西的关中之地,地势险要,西安自古易守难攻,有“百二秦关”之说,意思是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这也是西安能成为九朝古都的原因。

看看地形,西安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黄龙山。

曾广孝和刘铭传率领淮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陕西:北路由刘步蟾带领三千长江水师,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南路由刘铭传带兵,先拿下宛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攻;中路由曾广孝领兵,沿大路攻潼关。

董福祥临危受命,从新疆马不停蹄赶到西安,率五千甘军和两万清军坚守陕西各地城池。

曾广孝的新军在潼关前三里驻扎。那天,天气阴沉,加上已近隆冬,冷风一吹木叶凋零,大地一片萧瑟之气,苍山如一条赤龙盘在关中大地。曾广孝和袁世凯骑马察看了一下潼关的地形,此关果然是“三秦镇钥”、“四镇咽喉”,北临黄河,南踞秦岭山腰,东有禁谷,果然是仰止高山,天堑之险,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不要说人,就是鸟儿也难从此插翅飞进关中。

在回军营的路上,袁世凯对曾广孝说,“少将军,我们从中原地区进攻关中,基本上是仰攻,地势不利,尤其是攻击潼关。不可硬拼,必须智取!”

曾广孝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也听说董福祥是一员悍将,虽然我们新军武器上有优势,但不可轻敌。地势对我们不利,父王要求我们速战速决,我们就智取,诱他与我们决战,一举歼灭。”

于是,曾广孝让刘步蟾的北洋水师暂缓进攻,然后将一万新军全部集中于潼关。还让刘铭传的一万新军也开到潼关,作出要强攻潼关的架势,让段祺瑞的炮兵虚张声势,每日炮轰潼关。

本来董福祥认为曾广孝会让北洋水师西渡黄河,从清军最薄弱的地方攻入西安。早就在北面各城安排重兵防守,没想到曾广孝把军队都集中在潼关。董福祥听到情报后,笑道:“果然是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不懂用兵!潼关天险,只要固守不出,两三年之内,任凭他坚船利炮,也休想踏进关中一步!”

于是。董福祥把五千甘军和两万能战的清军也都开到潼关,与曾广孝的新军对峙,闭关坚守不出,任凭曾广孝的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