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云-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交州是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前是,今后仍然是。
赵云花了很大的力气,直接把洭浦关给拆掉,不管是上山还是下山的路,可以容许两辆马车并行。
从今往后,交州每一条官道,都要按照这个标准的两倍来执行。
蛮人可以获得土地,前提是你要付出自己的劳动。
以一个五口之家为例,人均四亩土地,总共是二十亩。每一分土地,你需要为筑路工程贡献十方土方或者五方石方,都是在农闲的季节干活。
要是遇到农忙,你按照自家的额度工作,每一方可以另外获得十钱的工钱,那甚至能请一个帮工干活两天。至于工地上的吃食,都是南征军提供的,能吃多少吃多少。
如果你们家想要获得多余的土地,每五十方土方或者二十五方石方就可以了,拿着监工们的收据到官府便能办理。
南蛮人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也不会算账。
当他们发现汉人想要土地,和自己是一个水平的时候,干劲十足,甚至不少汉人还闹腾起来,说他们的力气不如蛮人,需要少一些标准。
一来二去,竟然闹到大帅那里,他的批复很快下来:我汉人要征服四方,没有强健的体魄,那你就勤劳一点。再有闹事者,取消加耕许可。
阿蛇曾经是一个普通的歇马部众,家里上面有一个哥哥,在汉军破寨的那晚跑了,也不知被打死了没有。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父亲早就没有了,母亲年近五十还在日夜操劳。
原本做了俘虏,他和所有的部卒们一样,觉得是自家的末日到了。
可谁知事情反转得太快,直到现在都还以为在做梦。
家里四口人,不仅房子在汉军的帮助下很快盖了起来,十五亩土地不久到手。由于他家的土地肥沃,就比标准少了一亩。
土地按照徭役的标准,有自己和两个快成年的弟弟来做,估计也就个多月的功夫能完成。没粮食吃,大人们给了另外的标准,以劳力换粮食,家人都能吃饱,直到下一季新粮出来。
更为可贵的是,从此家里有了姓,来颁布政策的兵士大人姓张,他就取名为张阿蛇。
看到自家地里的蔬菜,刚种下去两天,浅绿色的菜牙破土而出,哪怕和头发丝差不多高低的牙苗,还是能确定真长出来了。
今天的劳动强度很大,按理说回家累得跟死狗一样,看到地里的菜苗比昨天又长了一点点,张阿蛇的心里觉得从来没有这么愉快过。
“二弟!”晚上他睡得正香,突然惊醒。
“大哥,你还没死?”张阿蛇高兴得不行:“赶明儿我们到大人那里登记,你也可以拿到四亩田。”
“二弟,汉狗而已,你还真相信他们?”大哥阿豹低声斥责:“快穿上衣服,我们带着阿母和两个弟弟到山上去!”
“大哥,我不去了。”想了片刻,张阿蛇毅然决定:“不过你可以去问问阿母和三弟四弟。”
没想到,其他三人也不愿意到以前的歇马部落生活,反而把阿豹劝说着留了下来。
次日,那位姓张的汉军士卒没有半分刁难,给了六亩土地,毕竟好地都被分出去,剩下的全是边边角角,加了两亩。
“我们大帅给你的才是你的,不给你别想!”当那个伍长看到阿豹还想获得更多土地时义正词严:“要土地吗?简单,按照我们的标准劳动!”(未完待续。)
第四十二章调教
龙川毗邻会稽郡,在两者交界的地方,是一道山脉,后世叫做武夷山。
几百年以来,占据这里的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家族,乡民们偶尔能看到从那里进进出出的马车,这在马匹稀少的南方来说,简直就显得太高大上了。
“咦,今天看来又是发生了不得的大事,你们看看,那骑马的人一直在不停地打马飞奔。”
“可不是,就是平常的马车,一般都不紧不慢地走,哪像今天啊。”
“难不成还有一个更大的势力?要不然不会让他们如此着紧。”
马上的骑士本身就是一个二流武者,他或多或少地听到了地头田间甚至有些家户人家闲聊的话语,却没有半丝停下来理论的意思,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少爷回来了?”突兀地从山门处现出一个人,看着渐渐减速的马匹。
“恩,今儿我要骑马上山。”起先飞奔的时候看不清楚,现在才能辨认骑士就是一位二十上下的青年,举止怎么说呢,就像是雒阳城里的百年世家子,甚至比袁家人还要淡然。
上山的路,并没有常人想象地难走,相反,坡度还比较缓和,道路宽敞。
而且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人走的石阶路,另一条则为骑马上山准备的,路上铺满细沙。
“我要见二老爷!”青年最终在半山腰的一座庄园跟前下了马,把缰绳丢给看门人。
一位老人站在书房的窗子前,院子里栽了好几株桂花,他特别喜欢仲秋到来的时候满院子的花香,可惜不能持久,花期太短。
“二爷爷!”青年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口。
“具体说说,赵云的兵究竟有何等厉害之处。”二老爷缓缓转过身来,已然须发皆白。
他的身量有点高,像是关西大汉,可身材并不魁梧,体型放在赵云前世可以当一个模特,脊背并没有因为衰老而显得弯曲,挺得笔直。
“二爷爷,说来惭愧,我军根本就没有和赵子龙的兵马接触。”青年脸上赫然:“还没来得及去接收,他的左路先锋军就把阳山关给拿下了。”
二老爷喜欢笑,但笑得并不难看,而且是在该笑的时候才会露出应有的笑容,不然就会被人称作笑面虎了。
他依然在微笑:“尽管说打败赵云的先锋军有些胜之不武,你们还是要全力以赴。赵家除了武皇帝以后,没人来过交州,让他们明白谁才是这里的主人。”
“是,二爷爷,我们必然做到!”青年胸口挺得笔直:“番禺那边,还有两座山关,加上番禺、增城、傅罗、龙川,我们的战线拉得太长,需要从家族再调五千兵马。”
“恩,应该的,面对打败了胡人的赵家,再如何谨慎也不为过。”二老爷拿出一块令牌:“自己去调兵吧,让你大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周围的土人根本就不清楚,整个龙川都是这个家族的地盘。大小庄园里面,随时都有军队在训练,时不时还会过境和会稽的山越人打几仗。
他们自家的子侄,并不是给大汉当兵,而是这个神秘的家族部曲。
侄孙早已远处,二老爷缓缓踱到院子里,看着山顶上白雾缭绕的地方,那是家主的居所。
他对自己的大哥并不如何满意,中原乱象纷呈,家族的兵力,充其量只能在交州一带打转,还永远达不到走出岭南,攻掠中原的地步。
南征军前来,保险的做法还是像以前那样藏兵于民,何必要与赵云硬碰硬,一定要让交州的家族和蛮人认可自家的实力才行吗?
然而没办法,家主就是家主,他的决定自己身为实际负责人,只能一丝不苟地执行。
也不知道大哥突破了大宗师境界没有,自己已经按照他的要求,把各种版本的道德经甚至赵家出版的纸质书都收集了给他。
等自己和他有机会见面的时候,一定要亲口劝说一下,交州够乱,这趟浑水不搀和也罢。
相比之下,真定十分平和,赵家身为常山的定海神针,家族之内更是歌舞升平。
“二伯父!”郭嘉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他也把赵家当成自己的家。
“奉孝啊,今天可不许来拿酒了。”赵仲成天操劳,迟迟没有突破一流武者,显得有些衰老,须发都出现了银灰色。
“上次拿的一口都没喝着,”郭嘉叫屈:“被先生们以我年龄幼小不适宜饮酒没收了。”
赵仲一愣,他一直以来都把这孩子当成大人,就像子龙小时候一样,真还没有考虑到他的实际年龄,及冠都还得好几年呢。
“是老夫的错!”他苦笑道:“要是你大伯听说了,非得教训你不可。”
对不苟言笑的赵孟,郭嘉没来由感到害怕,他脑袋一缩:“侄儿今日前来,是听说子龙兄长有个学生,族学教不了,把他领走。”
赵仲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神仙醉陈酿可不少,主要是他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曾经一度还动了收义子的心思,比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机灵。
然而也只是想想罢了,大哥的长子和次子,今后说不定在继任族长的事情上要龙争虎斗,设若自己收个义子,不是摆明车马支持云儿么?
“你说修儿啊,族学的夫子们说了好几次。”赵仲莞尔:“再不想办法,他都要带着那些孩子造反了,弄得夫子们下不来台。”
杨修有些憋屈,明明几个孩子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还得叫他们叔叔阿姨。当然,他管赵张氏叫奶奶心甘情愿,那是师傅的娘亲。
不是他要捉弄夫子们,确实是在族学呆着浪费时间,闲得无聊。
再说赵家的族学和杨家不一样,很是讲理,要在自己的家族,那怕是三代嫡长子,课堂上调皮铁定是要被戒尺打的。
看到面前和老夫子们谈笑风生的郭嘉,杨修满脸迷惑,这么小也要当自己的先生?
得,想办法跟着师傅到交州去,真定没法呆了。回弘农?想都别想,族学的老学究们学识一般般,打人可是下死手哇。
“你要叫我叔父,”郭嘉脸上不咸不淡,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的熊孩子:“从今天起,你就要跟着我,直到哪天你师傅安定了再把你送过去。”
“你还是现在把我送过去吧,”杨修斜睨一眼:“凭什么让你管我?《诗》、《书》、《礼》、《易》、《春秋》,我早就学完了。”
他心里很是不甘,甚至有些埋怨起师傅来,都找了些啥人啊。看上去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人,张口就让叫他叔叔。
“有用吗?”郭嘉觉得好笑:“是能吃还是能打人?”
“像你这种聪明绝顶家世良好师傅知名的弘农杨家子,”郭嘉指了指旁边的赵念真:“他绑起一只手可以打十个!”
啊?杨修一脸茫然,高雅的经典怎么和吃与打架联系在一起,那自己究竟学了干嘛的?
自诩为聪慧的他,从小到现在,沉迷于学习中,从没考虑过为何而学。(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管教
杨修自然不傻,他明白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郭嘉看上去肯定打得过自己,赵念真都快一个半大小子,嘴巴上占便宜挨一顿打不合算。
他不管多妖孽,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孩子的世界,恶人还怕恶人磨,有时候拳头是最为有效的。
当下杨修一言不发,也不看那些看笑话的夫子们脸色,收拾着自己的东西。
好像也没啥好收拾的,就纸笔墨砚,主要是脑袋里乱得很,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能绕开这些夫子,也能躲避眼前的两人。
“行了,你们把小公子的东西收好吧。”郭嘉看着有些好笑,对小厮们吩咐。
杨修万般无奈,跟着登上马车,看他们两人谈笑风生,心乱如麻。
车行不过半个时辰,到了一个小庄园前停下,他也跟着下车。
马车进了院子,郭嘉招招手:“德祖啊,你师傅是我兄长,叫我叔父没错吧?这位的父亲是你师公的兄弟,你不叫叔父叫啥?”
杨修讷讷无语,不过貌似自己不会挨打。毕竟当长辈的,总不能揍自己吧。
“曾经在颍川书院,为叔只是服气戏志才大兄。”郭嘉对自己的叔叔身份很是自豪:“后来看到你师傅,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杨修大吃一惊,想不到眼前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竟然还是颍川书院的学子。弘农杨家确实出名,族学嘛,就只能说呵呵了,能和荀老爷子当祭酒的学院相比吗?
郭嘉以前非常自傲,特别对于军事方面的研究,偶尔灵光一闪,就是戏志才都觉得是神来之笔,他也每每沾沾自喜。
经过了一个心路历程,对如何调教杨修,他还是花了心思的。
很简单,郭嘉认为这熊孩子就是不踏实,虚浮得很。他也不会去说教,孩子早熟,应该是子龙兄长说的叛逆期,你在旁边巴拉巴拉,孩子觉得烦死了。
说来惭愧,作为颍川郭家的支系,郭嘉家里贫困,勉强维持着寒门,他却从来没有下过地干活,自然不知晓民间疾苦。
今天自己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以前赵云做的翻版而已。
到地头田边和庄户唠家常。什么庄稼收割了,如何保持土壤的墒情,冬天种小麦的时候,种子才不会因为土地干旱而不能顺利发芽之类。
对杨修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每天吃的饭,一箪食,一豆羹,来之不易。
以前,他总是喜欢表现,想引起别人注意,就只差说你夸我啊。
在田野里,杨修居然发现了红薯,尽管看着长长的薯藤,没有见到实物有些遗憾,还是明白了为何师公被封为真定公。
这么高产的农作物,要是家族里面也种植,部曲的生活就会好过很多。
赵云对目前唯一的亲传弟子,也是很伤脑筋,最后才定下了先让他骄纵下,接着在他不熟悉的领域打下云端。
至于军事上的那些东西,本身就是郭嘉的强项,目前杨修打马都追不上。
不过这孩子也成了燕赵书院最小的学子,此后成天跟着一群大人就沉稳许多。
杨修的难兄难弟黄旭和他分别的时候还十分不舍,到了桂阳郡就像脱缰的野马,性格开朗了许多。
大义母二义母身怀有孕,三义母桑朵本身就是个孩子王,领着他成天玩儿个不亦乐乎。
本来荀妮还想给黄旭立一个规矩的,想想夫君的话就放弃了,先把孩子的天性释放出来。
赵纯这个桂阳太守,以前还是当得比较憋屈,身上老是有赵忠的影子在,不管是本地的中小世家还是不入流的蛮族,时不时会欺负、骚扰。
自从有了马场,有了真定赵家的支持,不要说桂阳郡,就是在整个荆州,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好在他有自知之明,每次见到过继给赵忠的长子赵目,也一再强调,做人还是要踏实本分,不能搞一些折寿的事情。
樊娟的小插曲,他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有赵忠的运作,难不成赵目还找不到一个更好家世的儿媳?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相比,在格调上少了不止一筹。
别看赵纯的二儿子赵范名不经传,早就是孝廉出身当了耒阳县令。南征军一到,他为了给儿子刷存在感,毫不犹豫让其出任浈阳县令。
赵范自幼随父亲不远万里到桂阳上任,赵家在此地根基浅薄,如今却威势日中一日,正妻赵蒯氏,乃蒯越的堂妹。
那哥们儿当初尽管受赵云的恳求,到了这里帮助赵龙,其间一直五心不定,经常伙同蔡瑁跑到真定去。
蔡家已经和赵家搭上了线,蒯家也不能落后,出自真定的赵纯家族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婚事相当快速,甚至比赵云还早结婚。
蒯越本人担任桂阳太守府长史,眼看着再积累点儿资历,就可以成为两千石官员的行列。
赵蒯氏从小在家族熏陶,自然明白家族的崛起原因所在。自打赵云的三位妻子过来,没有一天不在这里度过,加上她丈夫没在郴县,公婆也希望和姐仨打好关系。
今天她一来,发现气氛很是凝重,和平日里大不一样。
“昭姬,”她冲抚着肚子的蔡琰招呼着:“旭儿发生何事了?”
那边黄旭早就筑基成为武者,耳聪目明,马上就听到赵蒯氏的声音,不由可怜巴巴地扭头望去,希望她帮着说情。
“跪好!”荀妮脸若寒霜:“今天谁都不好使,跪在那里,不背完《尽心上》不许起来,也没有午饭吃。”
“大姐,我??????”桑朵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要不是她带着孩子到处玩,也不会有今天的罚跪。
荀妮气得不行,对这个老三有些无可奈何。
当初赵云说过,不希望黄旭成为大儒,但至少要通晓文章。
可这孩子或许是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对学武充满浓厚的兴趣,拿着书就想睡觉。
桑朵每次看到孩子恹恹欲睡,招呼一声,一大一小两个顽童,在院子里整得鸡飞狗跳。
前几次布置给黄旭的任务,每次都是勉强过关,偶尔不合格,桑朵在旁边帮帮腔,也就糊弄过去。
没想到这次荀妮让他背诵《孟子?尽心上》,居然一个字都没看,自然会火大。
黄旭有一股劲,不然也不会幼小的年龄练武差点儿夭折。
小时候有父亲管着,后来义父不苟言笑,雒阳杨修当他老大,在桂阳不说无法无天至少恢复了孩子的天性。
看到大义母认真,赶紧背诵,不大一会儿,竟然背得滚瓜烂熟。
“大妹,你们到桂阳这么久了,姐姐也没带你们去逛逛。”赵蒯氏邀请道。
一旁的昭姬无所谓,桑朵和黄旭满脸渴望地看着荀妮,想她答应。(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荀采
这个年代没有程朱学说问世以后对女性那种束缚,高门大户的家眷出门还是比较谨慎。
确实,郴县没有真定那样繁华,和雒阳相比也大大不如,却也有自己的风采。
赵家人在这里植入了不少先进的商业理念,隐然成为荆南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大有和江陵分庭抗礼之势。
赵满囤经常带着人出去采购,偶尔回来无事,对小黄旭讲一讲,小家伙自然事无巨细,说给三义母听,桑朵早就想出去玩儿了。
“可!”荀妮贝唇轻启:“朵儿,在外面别太肆无忌惮。”
“大姐说什么呢!”桑朵脸上挂不住了,赶紧拉住赵蒯氏的手:“蒯家姐姐,你说朵儿是不是最乖的!”
赵蒯氏如何会蹚浑水,浅浅一笑,不置可否。
黄旭没有他开口说话的份儿,在一旁脑袋像鸡啄米一样,连连点头,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郴县前两天下过雨,路边上满是湿痕。绵绵秋雨在现代还是后世,成了秋天的代名词。
一场秋雨一场寒,众人在马车里,也感觉到一丝凉意。
车帘掀开,赵满囤骑在马上,不断给四女介绍,哪些是赵家的产业。
不管是荀妮还是昭姬、桑朵,找个男人除了有名声之外,自然需要肚子里的孩子长大后有丰厚的家产,很显然,三人十分满意。
赵云临行前,和老爷子赵孟详谈了一番,从此以后,郴县这边的产业就是他的了。
那些小二掌柜的,看到赵满囤,谁不知道他是赵家的大管家?忙不迭出来打招呼。
赵蒯氏也没啥嫉妒的,桂阳郡今后就是自己丈夫的,赵范中人之资,很显然没有实力独自应对一切。
一个好汉三个帮,有这么强力的帮手,自己身为桂阳赵家的大妇,感到十分欣慰。
“小姐,你看,那不是平哥吗?”朵儿的丫鬟眼精,轻声说道。
“小平,你如何在此?”桑朵定睛一看,一个略显阔气的酒肆,名为高丽风味,掌柜的果然就是自家下人,她忍不住叫了起来。
“五小姐,生意好得不行,我亲自出来了。”桑平乐呵呵地把搭在肩头上的汗巾一扔,迎了出来:“快请,尝尝我们自家的菜。”
就是他不说,桑朵也要去的。她蹦蹦跳跳招呼着:“蒯家姐姐、大姐、二姐,朵儿老家的菜太好吃了,我一直想着呢。”
既然是自家主子,小二们上菜特别快捷,整个桌子不到一刻堆满了。
只有桑朵不顾形象,恨不得用手抓着吃。其余的三女浅尝即止,和中原的菜比起来,高丽那边饮食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显然不符合她们的习惯。
看到朵儿脸上都是油渍,荀妮泛起苦笑,亲手给她擦拭。
“我二哥呢?”桑朵不几下吃饱了。
众人都在家里吃过午饭,进来坐坐就是意思意思。
再说这里没有包厢,在大堂里吃饭,那些客人尽管清楚这些贵女的身份很高,不敢搭讪偷偷瞄几眼,连说话的声音都没了。
“二少爷和葛大爷受太守大人委托,天天忙活着剿山贼和蛮人呢。”桑平始终杵在桌子旁,看到自家小姐吃得满意,不由眉开眼笑。
“葛尤那小子?”桑朵听得柳眉直竖。
“小姐,千万别这么讲。”桑平压低嗓子:“如今二少爷和葛大爷关系好着呢。”
桑朵只是个女孩子,对曾经攻打过自家部族的人耿耿于怀,脚一跺当先走了出去。
“撑死了撑死了,大姐,我走不动路了,咋办?”她没有多重的心思,一出门就忘了这茬叫了起来。
“行啦,朵儿,在大街上呢,也不顾及形象。”荀妮嗔责道:“快上车去,成何体统。”
在高丽风味吃了一顿饭,大家的情绪高涨,三个丫鬟叽叽喳喳。刚开始还考虑到自家小姐,看她们自顾说话,声音越发高了起来。
“如何,我就说高丽风味不错吧。”桑朵的丫鬟冬梅得意洋洋。
“全是肉,我都没挑几筷子。”荀妮的丫鬟石榴愁眉苦脸。
下人在另外一桌,菜肴和主桌上也没啥区别,冬梅在家里和桑平就很要好。
“就是,我看到那么多肉,筷子都不敢下。”芍药一脸怕怕的样子:“还是咱家二少爷开的书斋好,里面全是卖的文房四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昭姬一惊:“我二哥啥时候在这里做生意了?”
蔡邕是一个标准的文人不假,他为人并不迂腐,能通过做生意让自家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何乐而不为?
长子蔡能在赵家集替妹夫赵云掌管财务,次子蔡松也不甘示弱,自顾到了桂阳郡,到赵纯那里一亮自己的身份,获得了文房四宝的独家经营权。
说实话,此前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